时间:2022-07-18 03:10:0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视觉传达设计中美学的应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高雅(1992),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山西省大同,学历:研究生,单位:天津工业大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方向。
摘 要:“实境”是对眼前真事真景的具体描写,至情至性的自然流露。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实境”占其第十八品,在“实境”中,情中有真景,景中有真情,情景交融,自成妙境。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充分学习和深入研究《二十四诗品》中“实境”美学的真谛,并运用到设计之中。由此上升到借助古典美学理论来指导当代设计的实践,在继承传统古典美学文化时,应将传统古典美学的精髓与现代审美观念相融合。
关键词:“实境”;《二十四诗品》;自然;古典美学;视觉传达设计
《二十四诗品》这篇著作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它是一部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通道,是激活技术文明时代诗与思的一个能量源。《二十四诗品》其中的美学思想对现代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指导并启发着现代设计的创作。
一、《二十四诗品》中“实境”分析
“实境”的内涵:实境所指的是自然、质直、情意、率真的艺术表现风格,是通过较为真实的情境感受抒发和真实地描写所看见的事与物而形成的一种境界。“实境”的精髓之处在于情真景实,自然天成。
“实境”乃是《二十四诗品》中第十八品,原文如下: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言之直,思之浅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就是表述亲身所触,直抒胸臆,浅显明白,直截了当。换言之就是用语要“直”,构思要“浅”。不做多余的修饰,不加以无谓的雕琢,不要遮遮掩掩,顾盼左右。
2.景之实,思之幽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即表述出即使是抽象无形的道理、思想或情感,也必须通过真实的生活事物来表现,强调一种以实见虚的创作表现手法,要求真实情景。
3.情之真,作之实
“情性所至,妙不自寻。”如上面所述要求写真实的生活场景,而这里则是要求描写真实的性情。这便要求摒弃匠心之作,而要顺性而为,即情性所至,诗之所至。矫情作态是不真切的,唯有真情实感,作品才可以落落自然,打动世人的心怀。
4.情中景,景中情
“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实境”强调真实,即真实性情与真实场景的自然相交融。
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对“实境”美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实境”美学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作方法的影响
“实境”美学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创作方法、设计的基础和基本原则有一定的影响。
1.平面设计讲求简洁明了,立意、主题要直白,构思要浅显易懂。如果我们设计立意太过复杂、难懂,即使这个设计表达再高深但受众难以理解,那么也不能成为精品之作。而立意简洁明确,精巧的构思,可以直扣主题,反而能设计出优秀的设计之作。
2.设计时,往往有一个设计主题,而有时要表现一种抽象的主题,设计师就可以采用“实境”中以实见虚的表现手法,用一个具体的客观物象来象征和反映一种抽象的情感、精神等虚幻层次的概念。这种设计手法在平面设计中是较为常见的。
3.平面设计要把客观事物与设计师的个人主观情感自然融合,才能创作出具有感染力的优秀平面设计作品。设计时,首先要根据主题,了解有关该主题的客观物象以及它的相关实际情况,通过物象,再结合设计师感性的灵感触发,进行再创作,当物与感自然融合时,便可创作出精妙的设计作品。
(二)视觉传达设计中“实境”美学的具体表现
1.海报设计中“实境”的具体表现
视觉传达中的海报设计过程总的来说应该是再现和表现二者的统一,是通过性情与实景的自然交融,寓情于景,借景言情,从而对景物进行歌咏,并抒发情感,使之趋于统一。设计师在进行海报设计时,必须根据真实的创作主题,并感同身受,做到物我无间,即而现实物我统一。
海报设计的作用是为了传达外界物象的情景和内在涵意,作品的设计构思要构思简洁,精准,直扣主题,才能有效的向受众传达准确的信息。
2.排版设计中“实境”的具体表现
排版设计是将对文字、插画和图表三要素进行组合配置的设计。因为艺术作品的创作源于现实,现实美是生活中客观性地存在着的,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设计师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生动丰富的客观现实进行表现,并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真实情感,着力表现排版设计中自有要素的真实美。
三.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结合与回归
(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由“实境”美学的缺失影射到中国古典美学的遗失与设计师的自我反省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实境”美学的缺失表现在:
1.设计师为了追求图面效果,不依据客观实际来进行设计,只是各种元素堆砌的拼凑之作。
2.设计师在设计时缺乏真情实感,只是一味的照搬照抄,缺乏情感与创新。
3.设计师不能将客观实际与自己的主观感性创意自然融合。而只有将这两个要素自然融合时,才能成就好的作品。
(二)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与古典美学的融汇及创新
作为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观物取象”,放眼世间万物,从多角度、多维度对事物进行观察及研究,准确地抓住事物真实的物象本质,充分发挥设计师的主体情意,适时与客观事物进行沟通,将客观物象与主体情意进行自然融合,从而实现物象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进而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设计的创作要富含新意,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与艺术并非墨守成规,也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研究,汲取其中所沉淀的历史内涵,加入个人情感的再创作,从而得到别具一格的创作新意,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而非表现形式与设计内容的生搬硬套,它最基本的要求是需有自己个性的新演绎。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需要创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
结论:中国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赫然屹立于世界之林。所以,这就要求中国的设计师们应当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树立中国的设计理念以及品牌形象。深入的学习并积极地探寻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古典美学应用到设计之中,将中国风向世界传播,从而实现中国设计界的伟大复兴。(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摘 要:在平面设计中,图形设计与美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平面设计中的字体设计,标志设计以及书籍设计,包装设计都必须有稳定的美感,无论什么样的设计,美感在设计中处在重要的位置,有些时候更处于中心的位置,因为当除了设计师以外的人在观看设计作品时,除了感受设计作品中的创意灵魂,在吸引受众的时候由创意、色彩加上美感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品。图形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三大要素之一,在设计作用上与字体设计、色彩设计共同扮演这重要的作品。但就功能上的属性来说,图形设计则是承载着多的信息传达作品。因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不仅在形式上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在信息传达方面同样扮演者无与伦比的地位。因此在此次论文中对图形设计的形式美感和功能美感进行研究探索,也只有对图形在美感上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地让受众在视觉创达设计作品中接受美感和信息。
关键词:图形设计;图形美感
1 字体设计中的图形美感
字体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这种悠久的文明历史得以传承最重要的就是因为统一文字的出现,正由于文字的记载功能才使得中华的文化能够传承,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的悠久也更加的灿烂。文字的出现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随时历史的发展,文字在作用上范围更加广阔,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字体,字体的同一和规范也越来越更加具有统一性和美感。
在设计上图形和字体是相通的。首先,在任何的研究人类文明起源的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文明有记载起源皆是从“图”开始,我们的始祖对于事物的记录和传递都是通过简单的图绘方式。文字是人类文明传承的最优秀的载体,文字的发展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文字中最典型的象形文字是字母文字的鼻祖,人类的象形文字的发展轨迹是:模拟刻画符号原始象形文字”,[1]这里的模拟刻画和象形皆是与原有的实物进行图形化的摹写,将真实的世界中存在的事务进行图形化的处理,进而进行原始信息的保持和用于交流。
“人类发展的所有文字(不包括借用的文字)都有他们的创始阶段,原始创造或是画象形字阶段,当我们的祖先发现图形化符号可以代表语言概念时,他们开始了文字创造的第一个阶段――象形符号阶段”
这里的象形符号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个图更或是一个简单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化”,[2]即:文字是代表了语言,并且在不通过其他知觉情况下,仅仅使用视觉进行的信息传达和信息获取方式。在一般情况下语言文字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局限性,但是文字的来源―图形却比文字或是语言在信息承载和信息传达上面在跨越局限性更加具有说服力。
作为一名设计师,在进行字体设计时设计师经常将汉字进行图形化,然后重新进行设计。汉字是一种奇特的言语符号,汉字是象形图形的演变,本身就代表了图形,同时汉字也在功能上传达信息。汉字本身就有着图形式的美感,我们在进行设计工作的时候要对文字进行剖析和重新进行设计,在对于文字进行解析和重新设计的时候我们就不难发现,文字的笔画进行拆分,无论他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汉字,进行拆分的时候都只剩下了横竖以及撇捺,将这些几何化的笔画进行有规律的组合,这就是字体设计的一个简单的基础。
在中国书法作品中,这种图形式的美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字体设计上,文字间的蒹葭结构也完全符合图形上的规律美感。所以中国的设计师也经常将书法字体结构美感在设计作品中淋漓的体现,像陈幼坚等著名的设计师这样的作品比比皆是。汉字的图形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美学上的一些特征。因此无论在各个时期还是在现代的社会中重要的事情、事物仍会用图形结合文字或是图形完全代替文字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承载和传达。文字设计本身就是设计门类中的一大类,在形式上的美感和功能性的美感上也仅次于图形设计,在设计中字体的结构美感会自觉不自觉的和图形美感相互结合,表达创意上的视觉美感。
2 色彩设计中的图形美感
图形与色彩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有些时候色彩的填充完全可以代替图形,因为颜色都要在图形的范围内表现,同样图形在视觉表达上一个最强烈的“伙伴”便非色彩莫属。
色彩设计并非单纯依附于视觉图形元素,同时也赋予视觉图形元素新意和强烈的感染力。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意象特征,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遐想。比如两幅同样的画面和图形中,黄色调的图形给人温柔、温馨的感受,而蓝色调的图像则给人冷艳、清爽的感觉,这就是色彩的情感效果。色彩所具有的丰富表情特征,以及通过联想、象征等思维活动构成了它独特的表现性,色彩虽然不会说话,也不具备具体的形象,但它却可以使用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严谨实际看不到的情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色彩与我们的情感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这种情感和印象的表现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色彩不具备稳定的形状,所以为了充分表现色彩的作用,色彩必须要依附于图形。在图形设计中,设计师依照色彩给人们的心理感受进行创意设计,将色彩的美感与图形的美感强有力的结合。
3 标志中的图形美
在设计的过程中,软件的使用使得设计更加具有美感,ILLUSTRATOR软件是一款非常实用的矢量软件,也是一款标志设计必不可少的软件。在软件中,不同的图形被设置成一个个的功能键,设计师借助这款适量软件中的图形,是各种图形在电脑上进行不同形态的组合以此来得到标志设计的图形美感。软件中的各种图形,在侧面上更加直接的表现了图形设计的形式美感和实用性。
在图形的美感表达上,标志绝对最有话语权。标志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图形,但是在表达上却充分融入了图形美感,是创意、寓意、图形、色彩的集大成部分。其中图形在标志中处于最绝对的地位。设计师在设计标志的时候,最大的工作量就是对标志这个图形进行美感创作,集合各种元素进行融合,最后使用最简练的图形来表现整个标志。“标志是传达信息最精炼的形象语言,言简而意赅,是传递信息最便捷的工具。标志要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要有吸引人和感染人的力量,就必须具有艺术性。也就是说,在设计上既要具有传递信息的实用功能,又要符合美学原则具有美感。标志设计以意造形,以形达意,是高度艺术化的产物,是设计师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晶。”[3]
视觉传达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造型手段构成视觉语言来传达信息,造型中最重要就是对图形进行造型,设计主要使用功能就是信息传达,图形在设计中承担着这一点,图形又区别于字体、色彩,在传达信息上独树一帜,图形有自己的特点。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图形设计在整个视觉传达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图形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中其他形式的设计相辅相成。同时,图形设计在功能美感上又表达着自己独特的部分。本论文通过对图形设计的形式美感和功能美感进行研究探索,希望在以后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图形设计,将图形设计融入其他设计中,以便受众在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更好地接受美感和信息。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 视觉传达设计 影响
论文摘要: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些影响,并肯定其积极的因素。指出它将会有助于发展本民族的视觉传达艺术。
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无论是从我国早期华夏文化的形成到两汉文化高峰的出现,还是盛唐文化受到西域、印度文化的影响而发扬光大,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才能发展;只有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真正成为自己文化的主人。在招贴艺术方面,我们也还是应该“立足中华,面向世界”,既要尊重民族艺术的独特性,体现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又要反映现代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我们也要“寻根”,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为其他民族所不及的思维优势和独特风采。艺术始终要讲内在的延续,一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及被容纳,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其中包括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伦理道德、审美习惯等,它们构成了潜在的深层文化结构,深锁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之中,调节和制约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介入。正因为这样,作为外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在中国设计者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传统的美学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肯定某些积极的因素,将会有助于发展中国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下面,就从这个角度进行一定的剖析。
首先,视觉传达设计传达信息。鼓动宣传的作用肯定了它的特殊形式。它不同于架上油画或版画,它要求一目了然,简洁明确,使人在一瞬之间,一定距离外能看清楚所要传达的事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画面往往采取一系列假定手法,突出重点,删去次要的细节、细部,甚至背景,并可以把各个不同的比例,把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并经常运用象征手法,启发人们的联想。因此,它的构思要能超载现实,构图要概括集中,形象要简练夸张,要以强烈鲜明的色彩为手法,突出醒目地表达所要传达的事物,表现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赋予画面更广泛的含义并使人们在有限的画面中能联想到更广阔的生活,感受到新的意义。在这些方面,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能够为设计者提供大量的营养。
例如,构思上的“以一当十”、“以少用多”的精炼,构图上“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简洁,“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对比关系,“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夸张,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们已经在我国视觉传达的设计中得到充份体现。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大师靳棣强,创作了大量文化招贴。他认为,美的原则有三条:立意—意念先行,以形取神;创新—承先启后,破旧立新;活用—适身合用,灵活生动。这实际上强调的也是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意境。他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他的许多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这种思想,在其招贴设计《自在》系列中,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特殊机理效果,现代又不失传统。2008年的申奥标志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整个标志造型没有对传统造型的直接借用,而是运用了中国特有的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手法,恰到好处的传递出“中国结”和“运动员”两个意象。标志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韵,同时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前面说过,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还要做到让人“一见倾心”,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有限的时空条件下,能使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
当然,至今也还有要求艺术叙述一切的观众,他们向视觉传达设计提出对多幅画的要求。这正象向雕塑提出连环画的要求,向快板提出多幕的要求一样不现实。“以少用多”和“由此及彼”是艺术技巧的标志,特别是视觉传达设计。它只能从生活的某一侧面而不能从一切侧面来再现现实。任何形象都不过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重要的是,它能不能概括其他部分。视觉传达设计中常常有充满画面的颜面特写,一双手,一双眼,一个动态,一个表情,只要选择最富于代表性的现象,而且着重于表现它的某些特征,它就能成为“言简意赅”的好作品。尽管构图简单,却要求表现出一定的、能吸引人的意境。在“意境”中,客观事物精粹部分得到了集中处理,达到了情景交融,能牵动人的某种情思,某种体验,某种联想。清代一位学者说过,一幅画“与其令人爱,不如使人思”。好的视觉传达设计要能引人人胜,唤起人的联想。表现意境,就要有手段,我们称之为“意匠”。“匠”字在艺术家心目中有贬意,如“匠气”。但也有褒意,如“匠心独运”,就是人家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意匠”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加工的特殊手段,加工手段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者艺术成就的高低。唐代诗人杜甫说的“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说明艺术意境的产生一定要有“意匠”的煞费苦心。“意匠”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最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而这一切,恰恰是视觉传达设计者构思时的主要手段。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艺术的构图中得到印证。
我们从来不曾用如实的描写、逼真的再现要求过中国传统艺术,没有人指责某些山水画不符合焦点透视的原则,也没人批评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模式,因为我们对自已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懂得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才得其神”,就有一个不断概括、不断深人的过程,他最终敢于舍弃虾的次要部分而突出主要特征,使母虾的形象更为完美、更为生动。齐白石提出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说法和石涛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说法是相通的。联系他的作品和实践可知,他主张的“不似”正是为了以 “不似”其实是在“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决不是“似是而非”,而是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使形象更有概括性。再看我们的视觉传达设计,就“似与不似”的观点来考察,就形象的简明与富于概括这一点来衡量,很多形象显然不是生活的简单模仿,某些概括的形象显然与素材有很大的差别。由复杂到单纯由繁杂到简洁,必须承认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提高。作品的魅力,决不只是以外形的逼真为转移。有时候,欣赏者不是简单地接受宣传,同时也是探索、发现和补充,从而得到欣赏的乐趣。正因为欣赏者有所探索,有所发现和创造,作品的主题,才能产生深人的影响。这种特点正符合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要求。靳棣强招贴作品“金、木、水、火、土”招贴图形形象设计,也充分显示了这种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萦绕着极其强烈的现代主义设计的精神光环。
传统美术的色彩处理,主要是装饰色彩。由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特征,决定了装饰色彩在画画上所起的作用。装饰色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正是广告画面所刻意追求的。“意足不求颜色似”说明了这种关系。宋代苏轼曾画朱竹,有人责难他,难道有红色的竹子吗?他反问:难道有黑色的竹子吗?意思是既然大家对“黑竹”习以为常,为什么不允许画朱竹呢?这说明传统美学观中对色彩的主观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但这种主观想象不等于主观臆造,装饰色彩同样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样需要从客观事物中吸取营养。人们常从彩蝶、霓虹、彩霞等自然色彩中受到启发而创造出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装饰色彩的主观性使某些联想,将自然景色“拟人化”。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经历、情绪的不同,对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于某些自然色彩的感受,可以是“绿肥红瘦”,也可以是“怡红快绿”。至于“伤心碧”、“塞烟翠”、“青欲滴”、“绿生凉”这些古代诗人笔下对色彩的不同感受,无论是“伤心”还是“寒”、“凉”,说明了色彩给人感受的心理因素。早在宋代画论中就有“炎绊寒碧”的说法。这些心理因素造成的色彩联想是由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我们既反对形而上地把某种色彩硬说成代表某种性格,又不排斥在具体生活中形成某种联想使人产生的感情,这就是传统美学中运用色彩象征性的前提。传统中国画中经常把荷花画得红艳艳的,荷叶只用淋漓的水墨。面对这些形象,人们自然会觉得所画的水墨叶子是绿色的。这是因为画家适应了自然现象相互联系这一科学规律、利用了欣赏者相应的联想作用。同样,一张白纸上,画上几只游动的小虾,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然会把大片空白联想成茫茫的水面。在招贴画上,常常也有这样的例证,一张蓝色的画面,上角画几束灿烂的焰火,这块蓝色自然会被人接受为深邃的蓝天。同样是蓝色的底色,画上几块白色的三角帆影,这块蓝色又会被人们视为无边的海洋。一张绿色的画纸上画一对嬉戏的小羊,这绿色就成了如茵的草坪。正因为只是单纯的底色,空间更大了,给人的联想更多了。这种单纯是虚的,但又是实的;观众的想象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这样处理,不仅在形式上不见其虚,在内容上也因某些启示与联想,使其更充实,更丰富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旧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我国古代诗人运用色彩象征的手法不是值得我们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很好地借鉴吗?
以上所述的仅仅是传统美学观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一些影响。这些美学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设计思想。当然,我们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设计思想的冲击,同样从中受益匪浅。我们相信,在这种世界规模的文化交流与竞争当中,凡是我们民族确有的长处,决不会丧失,只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