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

时间:2022-07-19 03:33: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对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工商管理学科是应用科学,因此,实践教学对工商管理教育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教师、企业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模糊矩阵分析法得出相应指标权重,进而提出实施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的院系对接整合模式。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监督机制 对接整合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并且更加偏好选择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而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目的是研究各种类型的组织如何利用有限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及其规律。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更强调实践性、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与实际外界应用的衔接。同时,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教育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现实中诸多方面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目前,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缺陷是实践教育的缺失。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都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差的“三差”现象,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高等学校的工商管理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校方面 (1)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杨瑞霖提出,部分高校只是通过增设与实践教学有关的课程或是在其它方面作部分的改变。其忽略实践教学的本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些学校甚至将参加大赛能否取得好成绩作为衡量是否重视实践教学的标准,偏离了实践教学的主航道。(2)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对工商管理类专业来说,课程设置总量偏高不利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课程总量应与专业、学生、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商管理。(3)专业实验室投入不够。由于大多数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缺乏专有的实验室,其实践环节不能跟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只能安排在时间相对充足的学期末。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学期末,大部分同学都急着回家。面对额外的实践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明显偏低,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虽然学校开设了第二课堂,但是供学生使用的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因此,即使有些学校很早就开出了实践课,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师方面 (1)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对于实践教学任务,采取应付式的态度。教师一般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且由于督导的监督工作难以进行,因此从机会主义来看,有些教师会直接将实践的内容布置后,然后让同学们自己去实践,最后将调查或实习报告收上来就算了事。这样,实践教学就背离了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意。(2)对学生的指导不够。一方面指导教师都比较资深,没有时间来为同学们指导。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不重视实践,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践的答疑上,更倾向于学生的自主。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即使是对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也不愿问指导教师,在有些问题上只做表面了解,不进行深入探究。甚至导致虚构作假、拷贝、抄袭等不良现象。(3)科研活动与教学活动相脱离。目前我国大学商学院普遍存在教师的科研是为了、评职称、计算工作量,没有与教学挂钩,不能使科研带动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也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缺乏感性认知,实多是为了完成学分,没有真正参与其中,造成对企业缺乏全面的了解。(4)实践经验不足。尽管指导教师的学历都普遍较高,但是其缺乏在企业、公司参与实际的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做具体实务的阅历。这样的话,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就不可避免。也就是说,教师对有些具体的实践操作也存在含糊或者逃避的现象,学生参与实践的效果可想而知。(5)对学生的考核缺乏效果的评价。实践教学对学生的考核注重出勤、成果、报告的质量等较多,对学生通过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反映。也正因为学生实践能力并没有计入考核成绩,就使得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只注重报告的撰写,而对实践的过程马虎了事。也就是说在这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还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应该对学生的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改进。

(三)企业方面 (1)合作限于表面,监督不力。虽然高校针对工商管理类实践环节的缺陷,相继开设了第二课堂,即为学生联系校外实习基地。也就是说,企业与学校达成了相关的协议,表示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但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和利润最大化的,即使与学校已达成协议,也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承担额外的负担,只是表面上显示很乐意接受,却不给学生安排实际的工作。更不会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严格的监督,甚至还会在教师了解情况时,帮助学生对实际情况进行隐瞒。(2)不重视实习学生。由于学生实践的时间一般不长,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不经济的决策。因此,企业不愿意在学生身上花费人力和物力。只是在刚进去的时候为学生稍作讲解,做足表面功夫。但在剩下的时间里,并不安排实际工作,完全属于自由时间。这样的话,学生接触不到实际的企业实务与运营体系,继而就会失去实践教学的兴趣,实践也就演变成了有名无实的一项工作。因此,校外基地实习名不副实,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构建与应用

(一)实践教学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改进和革新的历程中,现有工商管理类培养体系的问题与不足。邵继红站在教学模式改进的角度,表示可以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冷敏、孙晶言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指出:在课外实践方面,一是社会调查,可事先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确定调研目标和计划,然后让学生深入到工商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能够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二是专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杨瑞霖从整体效果考虑,提出:要明确来定义和衡量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并且也表明了“愉快学习,严格考核”的观念。吕娜也表示,为了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可以从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等方面进行改进。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还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论述,在微观层面对如何对实践教学进行更好的监督以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的研究很少。因此,有必要从实践探索中总结归纳一套具体且可操作性强的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监督机制,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机制考核指标 本文在相关质量体系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工商管理类背景,提炼出了含有3个维度,10个指标的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体制考量表。如表(1)所示。

(三)实践教学质量测评模型 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教师,企业三方面来决定,以TQ表示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以QS、QT、QC分别表示学校、教师、企业,而以Y1、Y2、……、Y10分别表示构成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的10个分项质量得分。下面应用模糊矩阵计算百货商场的顾客忠诚度:

(1)模糊评价矩阵的构造。假设对于10个测评分项的第n项,在调查问卷中5级李克特量表中,第i个量级的选择人数为Xi,则该测评分项每个量级所对应的隶属度Rni(1≤n≤10,1≤i≤5)的计算公式为:Rni=■

(2)模糊关系矩阵的构造。首先应计算出在行业背景下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质量分项得分Yi,其计算公式如下:

(四)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应用 (1)实践教学环节院系对接模式。院对接包括教务处实践科以及财务处。其中教务处实践科地职责是:根据各专业培养计划下达各学期实践教学任务;汇总实践教学信息,并对实践教学的进展进行有效监控。财务处的职责是:对各专业实习经费进行审核;对经费实际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系对接则指系教研室,其职责为:完善和修改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根据下达的实践教学任务组织安排实践教学,同时做好经费预算工作。如图(1)所示。(2)教学质量管理院系对接模式。院对接包括教务处教学质量科和院督导办。其中教务处教学质量科职责是:制定教学质量检查计划并下发执行;收集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并进行教学评估和修改计划。院督导办职责是配合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系对接则包括系教研室、教学办、学工办。其中系教研室的职责是:根据教务处相关要求,进行教学质量自查并汇总上报。系教学办职责是:上报各教研室自查信息。系学工办职责是:协助系教学办完成教学检查工作,完成学生信息汇总工作并上报。如图(2)所示。

四、结语

实践教学对于工商管理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关系高校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人才。因此,不管是高校教育者还是研究工作者都有必要给予实践教学高度重视。而实践教学除了在硬件软件方面需要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完备的监督机制:使学校、教师、企业三方都处于学生以及督导的监控范围内,确保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然而,本文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的维度和指标是在文献分析基础上,结合实际,总结出来的,尚未有实证作支撑。因此,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但建立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监督机制以及优化院系对接整合模式,为我国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关于加强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能力的思考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期望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为高校蓬勃发展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双语教学;思考

一、实施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以及全球经济化趋势的增强。强化和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对我们高等教育实现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工商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四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在高校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其中“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所谓“双语教学”,根据《郎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解释,就指在学校使用非母语的第二种语言(外语)进行各门专业科学科的教学。按照当下时髦的说法,就是用外语(在我国主要指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为学生创造与英语“亲密接触”的环境。

二、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各高等学府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开展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同时,一些违背双语教学初衷的不和谐的音符频频出现,引起了教育届的重视。目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认识不足

推行双语教学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出的战略性目标,但有些高校并没有意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展双语教学仅仅为了应付教育部对本科教学的要求和审查;也有些高校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师生说一些日常生活交流方面的外语就算双语教学了;还有些学校开展双语教学是为了有个好招生的“噱头”。总之,高校开设双语教学的目的林林总总,却并没有坚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把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当作已任。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不足

放眼国内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单科型的。即要么是英语专业:英语能力强,可又缺乏专业知识;要么是专业知识扎实,可不擅长英语。有限的一两个也只能优先考虑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则无缘接触双语教学,而这一两个双语教师也是“连轴转”,一人承担了数门课的双语教学工作,教学负担大,导致教学质量效果也直线下降。

(三)学生外语水平有限,班级学生数量庞大

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进入大学时已经学习了九年的英语。但因为我国教育资源的溃乏,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都至少在50人以上,小班教学无从谈起,这极不利于英语等语言类教学的开展。因此,既使学生在入校前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英语,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仅限阅读方面,听力、口语和写作等环节都比较薄弱,尤其是听说:基本上是听不懂,说不出。这对于高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四)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存在盲目性

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些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用是一片迷茫:选用全英文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在教学要求、教学法编排和教学重点等方面与我国不一致,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选用国内的改编教材,又发现市场上这类教材良莠不齐,要想选到合适的不容易;高校组织教师自行编写,能力和水平又存在不足。

(五)教学思想及方法落后

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行双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比较落后。据笔者调查发现,目前高校实行双语教学不外乎有以下三种方式:(1)采用全英语的原版材料,中文板书,中文讲解;(2)采用全英语的原版材料,英语板书,中文讲解;(3)采用改编的教材,英语板书,英语讲解,但仅限于一些较难的专业术语。教学方法也是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讲授方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师生缺乏互动。

三、加强工商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措施

(一)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解决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师匮乏的问题,办法有很多。从方法上着眼,可以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和观摩会,组织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听课;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国外知名专家的教学视频;也可以遴选出一挑优秀的,具有双语潜质的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如出国到合作国外院校进行短期进修,以尽快提高他们的双语知识水平和口语水平,同时还可以放眼于世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理念,从而促进自身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从成本方面考虑,可以邀请国外名师来校进行系统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双语水平;同时,也可以聘请国外留学的专业人员或有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工作或中、外教共同授课。总之,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速与完善双语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应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开展实施

目前,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尚处于探索试验、各级经验阶段,不宜大规模辅开实施。况且目前我们大多部分高校也不具备大规模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和办学条件。因此,大规模的推行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沿待各方面时机和条件成熟时方可实行。鉴于我国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应考虑在大学一年级应加重英语教学的比重,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打下其实的语言基础。到了高年级再考虑根据学校师资及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双语课程。同时,应该采用分级、分班教学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入不同的班组,因材施教。

(三)限制班组规模,分级教学、小班授课以提高学生的英语使用能力、增强英语学习氛围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建议限制班组规模,分小班上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参与和表达的机会。课堂教学应活泼生动,师生互动、个人演讲、幻灯片演示、案例分析等,课下小组讨论,模拟演练,应突出学生对学习、学术、语言能力的培养,互动教学。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课堂上还应加强团队合作精神、项目研究与开发、案例分析及创新等方面能力。

(四)加强教材建设

选择合适的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法是保证双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教材选用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在引进国外原版材料时,应选择语言通俗易懂的教材。同时,也要清醒的意识到,选择材料时不要盲目的“崇洋媚外”,国外原版材料也有不适合我国的地方,其昂贵的价格也让许多学生望而却步。因此,我们在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时,不要照搬照抄,可以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原版教材中的重要章节分发给学生使用;也可以组织部分英语和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自编英文教材。这样既能照顾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英语接受能力,又能实现原版教材的本土化。

(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存在备课难,时间长、教学资源少,资料难找等问题,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既要考虑专业内容,又要考虑英语授课的方式和难度,双语教学要比平时的教学多付出许多。因此,很多教师担心“吃力不讨好”,不愿意选择双语教学。因此,学校对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应采取倾斜政策。在计算任课教师工作量时,应按高于普通教学的系数计算。同时,对双语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与建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来说,在高校开展和推广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师资、学生、学校和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配合。众所周知,双语教学在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训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文化交流能力的工商管理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快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应教育工作者应共同合作,积极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开展案例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阐明了案例教学的含义和发展趋势,并就如何有效地组织案例教学进行了简单的探讨,最后指出了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注意事项。

【关键词】案例教学;含义;发展趋势;组织过程;注意事项

不同的工商管理类课程其具体内容尽管差别很大,但是这类课程的共性、也是难点问题是如何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学好此类课程、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管理案例教学。管理案例是把管理情景和实际经验引入课程的有效工具,一个好的案例能够把真实管理情景引入课堂,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着只有在真实管理情景中才会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自从1923年在美国的哈佛大学问世以来,已经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学习者通过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处理各种真实的管理问题,可以从中学习掌握如同实际从业人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者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实际能力,所采用的分析、讨论、处理案例问题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在一种积极能动的情况下,去思考、探索所学的内容。案例教学本质上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一种互动式教学与学习方法。

二、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高校案例教学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1)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互性。教师主要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广大学生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2)案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案例教学法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地事先阅读和分析教学案例,发现自己认为存在的问题并拟定初步方案,然后拿到课堂讨论中去交换意见和深入研讨对比,最后形成具有独到见解和尽可能具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这有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系统思维和自我能动发展的能力。(3)案例教学强调以基础理论做为铺垫。案例教学法则强调在实施案例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学习,以一定的基础理论为铺垫。实践证明,案例教学一般应放在专业课每章或本门课程的最后教学阶段。(4)案例教学方式趋于无纸化。即运用计算机来阅读案例、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状况,并通过模拟决策来看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及其对公司的影响。

三、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组织

要搞好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下大功夫,做好充分扎实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的运用课堂教学技巧来组织引导好案例教学,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一)课前教师要精心挑选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所谓合适的案例,一方面它应该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与教学进度,紧扣主题;另一方面案例的难易应当适度,因为案例太难,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会打击其积极性,而如果案例太容易,一眼便知答案,则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再一方面,教师对于案例涉及的背景资料与知识领域应能够熟练掌握,能够全面分析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成熟的方案。同时,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在选择案例时,要从我国管理的实际出发,尽量选择我国知名企业的案例。

(二)提前发放案例素材,让学生有一定的预习和准备时间

案例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为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学生的课前准备也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难度大、综合性强的案例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一般应在本次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把下次课堂教学要讨论的案例素材提前发放给学生,以便他们有时间去查阅资料并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从而对其中的问题作深入、细致的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较为满意的答案。

(三)关注四个环节,切实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

课堂案例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分别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分组讨论,形成共识;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教师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环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和分析,打牢基础,否则就可能使整个案例教学流于形式。第二个环节则是进行分组讨论,通过集中集体的智慧,最后形成小组的决策方案。讨论必须充分展开,避免走过场。第三个环节一般由教师亲自主持,先由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和步骤,并对实施效果进行预测分析。对于各组代表的发言,教师要围绕案例本身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过程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同学间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大家为了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决策的能力。第四个环节一般先由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与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提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启发、诱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

四、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三个需要注意的事项:

其一,切忌为案例教学设定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案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案例分析的目的也决不是让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评定时,不宜简单地看学生的分析结果与自己的分析结果是否一致,而应该着重看学生的分析思路是否清晰,决策的依据是否充分,得出结论的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分析过程中有无独到的见解。

其二,教师本人要注意转换自身的角色。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中心所不同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只是导演或教练,学生才是演员和主角。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转换自身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轻松自如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三,案例教学不能代替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尽管我们强调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并不能够因此而忽视或弱化课堂知识传授的作用。因为没有一定的较为系统的管理类基础知识作为根基,案例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并重的原则。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规模已占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与传统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实践教学应该成为高职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利器。但由于高职院校特定的发展历史和成长条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这些正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反映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其“显性”技术不强,实践教学的不足和问题更为突出影响了高职教育的优势。

一、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是谋求院校差异化发展的优势体现在现阶段,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传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普遍存在着重视理论学习,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现实。很多情况下,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积极投身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还是只停留在表面上。[1]实践教学规律的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一直是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动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是基于高职教育本质规律,满足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在同业竞争中,谋求差异化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是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对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置身丰富的企业管理实践,能够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技能得到提升,强化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二、实践教学的困境

从现实情况看,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是最为薄弱的环节。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认识不足、资源不足、模式陈旧、创新乏力等四个方面。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不足,影响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尤其是以工科专业见长的高职院校管理者,常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专业,把这些专业当作高校市场化的重要利润来源。这种认识是直接导致该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严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无疑具有“饮鸩止渴”般的危害,如不改变,该类专业实践教学仍将陷入停滞不前的境地。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导致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不足体现在多个方面:师资力量不足、实训基地资源不足、专业投入不足。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自身的规律,决定了教师必须是“双师”型。但从实际情况看,拥有“双师”资格者并不十分稀缺。在此情况下,一般院校采取了专任与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模式。因此学校在引进师资时,通常对学历、职称比较关注,但对引进人才的专业实践背景通常关注较少,有不少专任教师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工作经历,更不要说从事过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锻炼。在实际教学中,专任教师的授课,常常满足于理论的灌输,要么不重视实践教学,要么根本没有能力从事实践教学;在聘用兼职教师时,由于多种原因,一般难以找到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高水平教师,外聘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基本雷同于专任教师,体现不出外聘教师的特色。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实践教学不应游离于企业之外而独立存在。企业是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最好的平台,企业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企业管理生动丰富的实践,都是实践教学无法替代、不可多得的资源;任何书本化的案例、任何虚拟化的实训平台都无法与之相媲美,但高职院校普遍难以获得这样的企业资源。

各高校为弥补这种不足,也在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但又大多处于重在挂牌、轻在建设甚至不建设层面,相当多的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上显得有心无力,学生的校外实习实训无法落到实处。

师资力量与实训基地资源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业投入不足,这导致专业教育难以吸引高水平的实践型师资;高水平师资的短缺,使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没有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企业对这种合作兴趣不大,校企合作的领域极为狭窄,最终导致校外实训基地资源匮乏。

从校内资源看,办学者常常满足于建立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训室,有些甚至连这样的实训室也不配置。即使建立了实训室,或由于软件不实用;或缺乏与此相对应的师资,实训室教学也难能尽如人意。一些高校在探索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但由于观点、政策等方面的原因,这样的探索也是困难重重,实践教学质量更难以有效保证。

(三)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课堂案例教学、实验室实训、实训基地实训等。

但由于师资队伍、资源投入、教学计划等方面的原因,上述环节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问题。课堂案例教学是广为推崇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的互动环节得不到足够重视,教师常常满足于自身的说教与分析,不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有的教师对案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新颖性不够;有的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课堂教学满足于将一堆堆的例子讲给学生听,而不注重其理论问题的分析,最后收获寥寥。

实验室实训在资金投入、教学组织、过程管理等方面,存在着各种问题,教学成效再打折扣。

由于实训基地资源与管理的限制,或应付了事,或直接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在专业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与专业实践密切相关的毕业实训。但除了实训基地匮乏之外,就业已成为学校的头等大事,于是实践教学就草草收兵。

实践教学模式陈旧的另外一个表现是,不愿甚至不敢对传统模式进行调整与改革。表现在课程结业考核上,鲜有教师改变“一卷定成绩”的传统框框。通过这种方式给出的学生成绩难以反映教学水平与效果的全貌,尤其难以准确反映实践教学情况。这种情况助长了师生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思想,不利于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实践教学创新乏力,影响专业教学改革的推进近年来,关于本科和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改革的讨论与探索不断,但真正取得成效的不多。

究其原因,是关于教学改革的创新乏力。就高职层次而言,创新乏力表现为:传统思维禁锢着探索和创新的步伐,使高职工商管理类教育基本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实践教学手段陈旧,技能训练与培养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组织过程中,过于信任本科教学的一套模式,不愿或不敢进行新的尝试;仍采用传统方式对培养情况进行评价,扼杀了创新动力;对创新的外在激励不足,外部环境对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推动不够,抑制了实践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三、改进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软、硬件投入和一般工科专业不同,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相对较少,但对“软件”投入要求比较高。目前高职院校都看到了前者,但都有意无意地忽视后者。这是工商管理类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质量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硬件”投入主要用于实训室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软件”投入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包括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政策扶持。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问题上政策僵化,导致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以学校的政策扶持为前提。

(二)重视“双师”素质的培养师资配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提出师资的任职资格。从事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的人员,除了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具有深厚的专业从业经历和经验。因此应注重从企业一线选择从教人员;避免选择应届毕业生直接从事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慎重选择博士等高学历人才,这类人才未必适应高职层次、尤其高职工商管理类教学需要。

应重视现有师资的再培养工作。但现行的做法,师资培养常常局限于学历深造、学术交流和理论培训,这是高职师资再培养工作的误区。应让现有师资分批、分期接受企业实际训练,真正让他们去企业摸爬滚打,增加企业实践的感性认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增长实践才干,适应实践教学需要。

应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以加强实际教学为目的,制定兼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和兼职教师使用计划,使工商管理类教学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大力走开门办学之路。兼职教师应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从企业营销管理岗位上选择,兼顾市场研究、渠道管理、市场策略等不同业务方向的背景,以适应教学要求。兼职教师的角色,不能与专职教师简单划等号,应定位为强化实践环节、推进校企合作、加强工学结合。兼职教师的工作,以专题讲座、营销实践经验分享、案例报告和分析为主。

(三)着力推进实践环节教学改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一是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内容。一些高职院校现行的教学计划安排不尽合理,内容重复、陈旧等情况并不少见。如“市场调研”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课程中,相关内容反复出现。适量减少专业培养内容的重复,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可以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合理。二是落实实践教学是高职办学中心的思想,改变目前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时数比重较低的情形,真正体现高职教育技能型特点。

创新思路,挖掘实训资源。在当前企业基地难以发挥实效的情况下,应该创新工作思路,挖掘校内资源,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可以是超市、书报摊书报亭,还可以是淘宝屋,甚至可以利用校内网络资源,将这些店铺开到网上。如笔者所在学校举办的每年一次的校园商品展销会,是学生锻炼技能的综合性场所,学生既是展销会的主办者、策划者、管理者,同时又是交易现场的练摊者。但如前所述,关键需要得到学校的政策扶持。学校的扶持也是多角度的,既可将全校性的经营场所看作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习场所;也可辟出专门的地段(如学生经营的“商业街”)进行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对一些虚拟实训基地建设应给予指导。对已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要挂牌,更要投入、维护和建设。要以互惠的心态动用校内资源服务于挂牌企业。

校企合作的另一个思路,是强调校企的联合。这种联合也是多角度的,可以是企业办学校,也可以是学校办企业,或者校企联合办专业。但现在公办高职院校,由于机制、思路等方面的原因,校企联合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实质性联合办学还不多见。如浙江工商职院与必胜客餐饮连锁公司宁波餐厅、宁波银泰联合办学,成为学校学生全职顶岗的实践基地,在三个月一批的轮流顶岗中,学生边顶岗、边培训,不仅学习了连锁企业的内部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同时也培养了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职业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注重团队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营销本身就是一个团队行为,因此可以以营销实践教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学生团队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对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的良好促进。[4]一般而言,团队活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活动中并不少见,但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比如,学生团队的组成方式,可以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要求团队起个性化的名称、通过小组讨论建立团队章程,个人以此为基础,制定工作计划。公务员之家

团队活动开展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围绕课堂活动、校园调研、校园实践、走向社会等环节进行。课堂活动可以是小组学习情况汇报、小组按设计的营销问题进行表演等。校园调研是借助校园平台,开展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举措。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就校园热点问题、专业学习等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校园实践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观摩、认识和经营活动。校内实训基地的核心管理团队应在一定期限内保持相对稳定,教师或教师团队(教研室)在其中起指导和监督作用,以确保经营稳定,确保其它团队能够从校内实训基地学到知识和本领。以《工商管理类》教学为例,可以要求各团队根据大多数成员意见,选择感兴趣的产品或企业,就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通过网络、现场观察等进行跟踪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写出小组学习心得,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专题汇报。实践证明,运作好团队活动这四大环节,对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增强实战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实教学环节创新还包括考核方式改革。学生学习评定应贯穿学习过程始终,应加大实践环节评价的比重。仍以《工商管理类》为例,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由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两部分构成。除传统做法外,应发挥团队组长的考核功能,采取一活动一考核的办法,增强考核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以实践大赛推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战能力。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学应注重其应用性。因此可以借助学生活动平台,提倡专业建设与学生活动的结合,以专业为依托,开展一些学生竞赛。如浙江工商职院举办的每年一届的技能运动会已连续了十三届,历年来的传统比赛项目包括:计算机实用技能、导游、英语口语、创业计划、投资理财、推销、广告创意、促销策划、新闻、商务信息搜集等项目,学生参赛面达到80%,这有助于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营销专业氛围,扩大专业影响。有的还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

四、结语

实践教学开展得如何,决定着高职工商管理类培养的质量。因此,实践教学应成为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加大专业办学的投入,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为重点,打破传统办学思路和模式,注重团队建设,改革考核方式,走出一条立足高职院校实际、体现高职特色和专业要求的专业实践教学之路。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分析:高校工商管理类案例的教学方法

[摘要]

案例教学法作为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一种方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分析了目前案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案例教学,管理类,学生

教学改革与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点,同时还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由于受传统教学范式的长期影响,高校工商管理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办法顺应知识信息经济时代对人才特殊的要求。

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与体系结构

本研究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基础和体系结构,结合现有文献提出的管理信息系统改革方法,提出以下改革建议。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减少MIS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内容所占的比例,添加MIS与企业竞争优势、MIS管理、经管领域MIS应用等知识模块。工商管理类专业MIS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理论篇

(1)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2)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行为科学、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把握。

(3)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基于管理层次的分类、基于管理职能结构的分类、信息资源的空间分类以及技术架构分类。

(4)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概念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软件结构和硬件结构。

第二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基础篇

(1)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2)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条件:企业业务流程分析与企业业务改革,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3)系统的开发方法:结构化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计算机辅助工程。

(4)数据库技术基础:概念模型、关系模型、概念模型和关系模型的转换、关系模型的规范化。

(5)通信与网络: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第三部分:系统开发与管理篇

(1)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必要性、目标、内容与组织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模型,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目标、任务及步骤,系统详细调查与分析,新系统逻辑方案的建立。

(3)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4)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系统设计的任务与原则,系统功能结构设计,系统配置方案的设计,系统流程设计,代码设计,数据库设计。

第四部分:典型应用篇

(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

(2)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的概述,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历程,决策支持系统功能与支持,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概念、分类,电子商务的应用框架,电子商务中的支付,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如图所示。

二、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之间差异性小,知识创新速度缓慢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必须通过最新的、最快的信息快速填补自己的知识储备量。然而,由于管理类知识理论来源于早期的理论观点,因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一直局限于此。尽管一些管理理论和观点堪称经典,但理论也许与时俱进。很多高校学者们也在不断地通过学术论文推陈出新,不断创新。但这些观点和想法却不能及时通过教材更新,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及观点不能在课堂上得到运用。学生所用的教材与任课教师的课件一直沿用很多年,几乎不更换。教学内容与时展脱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工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由于实践性较强,知识点和内容重复性较高。但由于课程设置对优化整合关注少,致使同一内容通常在不同的学科中出现,比如会计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ERP系统等课程会重复出现在课堂上。由于讲解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师一般是管理类教师,他们缺乏计算机和信息论等方面的知识,对知识点讲解不够深刻。这些现象不但会使学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而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上课不专心听讲、困倦等。

(二)理论讲解比重大,实践少目前,管理信息系统的本科阶段教学一般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任课教师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及知识无法理解。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尽管现在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现教学内容,但教师经常对多媒体中展现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每节课灌输给学生的知识量很大,学生之前的知识点还未理解,教师已经提出了新的知识点,如此循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入,理解不透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点抽象模糊,尽管通过简单的多媒体进行演示,但是学生仍不能透彻理解,只有通过实践真实体会,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但是,高校本科的教学大部分实践集中在理论讲解上,给学生的实践课时极少。在这种教学体制下,为了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点,教师必须精心准备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作为支撑。通过案例的讨论、讲解与总结使学生理解抽象之后的奥秘。

(四)案例稀少调查表明,教师不是不愿意使用案例教学,而是与所讲知识点密切相关的案例较少。而且很多学校把案例教学当成是教师个人的事情。经费少,案例开发人员力量薄弱,组织上也不给予重视。因此,教学案例不能进行有效开发。尽管国外优秀的案例很多,但适合于中国本土教学的案例少之甚少。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也在不断投入经费,组织教师开发本土化案例,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处在开发阶段。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领域较多,案例的综合性较强,例如一个完善的案例会涉及信息领域、网络组织、通讯领域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综上所述,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学手段,将成为未来高校课堂教学的趋势。

三、管理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引入

鉴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性质,引入“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其知识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为了能够较好地将案例引入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体系相结合,本研究提出以下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与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案例引入与理论知识点的衔接,有效衔接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案例教学,但又不能完全取论讲授。通过案例的引入辅助学生了解知识点,通过企业实际的背景资料了解企业实际,在有企业情景的背景下学习管理信息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知识衔接关系。

(二)合理安排案例教学的比例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授课的风格和讲授的方式不同,引入案例教学的比例也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实践案例教学的比重差异很大,很难找到一个统一标准的范式指导教学。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引入辅助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建设案例库在中国,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发自己的案例库,同时也有鼓励教师编写案例的平台。大连理工大学组建全国百篇优秀案例的投稿平台,通过评选,选出百篇优秀案例,并装订成册,供各高校老师使用。同时,也会将投稿的案例经过评审入选到优秀案例集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挑选适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案例,实现案例资源的共享。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教学实施的流程

案例教学可以作为专门的案例讨论课来进行,根据案例的长短合理安排预习时间,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的背景资料,熟悉案例。较长的案例建议提前将案例发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案例中未能全部提供的信息,学生可以借助于网络查询了解。一般在案例讨论环节应按以下环节进行。

(一)教师明确讨论主题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教师对问题适当的筛选,明确案例中所提到的思考题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主题。

(二)小组讨论案例在课堂讨论前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

(三)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的组长向全班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就分析结果进行交流、讨论和争辩。

(四)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就案例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就每组的意见总结归纳。案例教学流程:案例教学的准备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课后的评价与反馈。案例教学是一种工商管理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当前正处在推进阶段。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困难是如何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将国外案例转换为国产化和本地化的案例,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国管理案例教学体系。要实现管理案例本土化和国产化,最根本的是要有一大批懂得如何去写作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和使用案例组织教学的教师队伍。同时,从案例的编写、选取以及教学环节的把握力求严谨、科学,力争最大限度地提高案例教学法在管理类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剑 段妍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