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时间:2022-07-25 05:31: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是风险管理能力,商业银行是否愿意承担风险是否能够妥善管理风险,将决定商业银行的盈亏和生死。因此,商业银行要确保安全经营、获取最大利润,风险管理刻不容缓。试图通过对风险管理一般原则的分析,探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方法。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风险管理的根本目的是确保业务发展健康和持续。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格。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

第三,要适应业务流程再造的要求。风险管理发挥应有的作用,重要的一点是有科学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而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式又是以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为基础的。今后商业银行将按照各自的业务特点围绕盈利中心进行业务流程的再造相应地风险管理组织模式也要适应这一变化的要求,只有这样,风险管理才能实现与业务的紧密结合。

第四,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商业银行从产生至今,其风险管理经历了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风险管理;表外业务风险管理等阶段。其管理范围逐步扩大,管理方法日益科学。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二稿),至此,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已经基本完善,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信用风险是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但新协议开始重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并在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中,分母由原来单纯反映信用风险的加权资产加上了反映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内容;

(二)坚持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在新协议中,保留了对资本的定义及资本充足率为8%的最低要求。同时,新协议放弃了1988年协议单一化的监管框架,银行和监管当局可以根据业务的复杂程度、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灵活选择使用,允许银行选择内、外部评级等;

(三)充分肯定了市场具有迫使银行有效而合理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的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和市场约束。在新资本协议中,对银行的资本结构、风险状况、资本充足状况等关键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化解银行信用风险,我国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不仅按照《巴赛尔协的规定计算风险资产、补充资本金,还运用较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法,由信贷主管人员在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报表和近期往来结算记录后进行信贷决策,并采取较先进的以风险度为依据的贷款五级分类法对银行的信贷资产进行分类管理。但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并没有大幅度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果不显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大财政、小银行是金融的基本格局,银行制度则以高度集中计划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要特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不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基础薄弱,而且也严重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2.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

尽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审贷分离制度,客户经理部负责发放贷款,信用风险管理部负责审查贷款,通过信用风险管理部不直接接触贷款客户来回避贷款风险。但与国外相比,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部门和贷款复核部门之间不独立,受外界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在工作中体现不够,而且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普遍存在界面不清、职责不明现象。

3.在风险管理工具及技术方面

目前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随着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强,银行风险管理也变得日趋复杂。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上虽然有所改进,但仍远远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方面。

四、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完善

风险管理体制改革要遵循全面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全员参与,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各业务品种、各业务流程,能够在微观层面和银行整体层面实施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体系;还要遵循风险管理相对独立性原则,风险承担与风险监控分离,风险管理体系与业务经营体系保持相对独立,建立垂直化管理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按照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符合外部监管要求的原则,梳理和优化相关业务流程。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究、实践:

1.优化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有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以先进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只有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才能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才能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才能让风险管理技术变得灵活而不致僵化,才能让每一位员工发挥风险管理的能动作用。让整个银行更新观念和认识,统一思想和步调,为科学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做好思想和舆论准备,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能动参与风险管理。

2.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1)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一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之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二是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2)风险管理政策体系。一是以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及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二是建立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该体系应涵盖所有的业务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区别对待。(3)风险管理决策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了客户评价、风险授权和授信、审贷分离、集体审贷等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了逆向选择风险。需要指出的是,科学的决策体系不可能杜绝所有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决策程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杜绝‘反程序”操作,实现决策水平的提升。(4)风险管理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目前,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

3.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

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是目前商业银行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的关键。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业务和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对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的需要也是不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使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的结果。

4.要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建立风险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一是要建立资本对风险承担的约束;二是要建立经风险调整的收益考核体系;三是要让风险管理人员参与业务流程,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平行作业,在目标一致、密切合作的基础上,保持独立视角,增强前台人员和中台人员共同管理风险和回报的能力;四是要让前台部门参与对风险管理人员的业绩评价,但是权重不能太大,使得风险管理人员既不能因为怕担责任厌恶风险,也不能因为前台人员的影响力太大而缺乏独立性。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谈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

论文关键词:行为金融学 有效市场 风险 var 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行为金融学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方式,进而研究资产的价格决定问题。行为金融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的挑战。随着金融全球化及金融市场的波动加剧,各国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显得突出。本文采用行为金融理论对现代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做了系统的分析,用行为金融理论解决现实金融问题。

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工作的核心。尤其是2o世纪8o年代末以来,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管理方面的新的挑战。同时,在2o世纪9o年代,行为金融学取得了重大的理论进展,从而逐渐为经济学主流所接受。那么,如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在商业银行中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融入银行的经营管理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

就目前的研究的现状而言,行为金融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金融学之问的边缘学科,它立足于对人性的深刻认识,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订,经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之中,以提高金融学对金融现象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行为金融学的提出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danielkahneman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vernonl.smith,2002年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他们,以表彰“把心理学成果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做出判断”。较之与传统的金融理论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特点主要在于有限理性、预期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方面的研究。

1、有限理性

行为金融学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的行为中,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许多非理性的因素,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行为金融学研究的金融市场中的人也不是传统金融学中“经济人”,而是具有社会人的特征的“投资人”。每一个现实的投资人都不是完整的理性人,其决策行为不仅受制外部环境,更会受到自身固有的各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他们在行为中显示出明显的社会化的痕迹,往往是追求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的方案。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人类行为的三点预设,即有限理陛、有限控制力和有限自利。基于此种预设,非理性投资者可能长期存在于金融市场并对市场的价格产生影响,因而传统的金融理论的“市场选择“机制的结果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2、预期理论

预期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石,它是一种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对收益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而对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凸函数,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会更加讨厌风险,而在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减缓。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

3、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传统的基于markow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金融产品组合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价机制。在capm中市场中的所有投资者都被假定为只关心投资收益和投资协方差的理性人。行为金融学认为,并非所有的投资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决策支持信息,也并不是所有的投资者能够按照完全理性的方式利用所收集到的信息来决策投资,有很大一部分在使用信息时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非理性的特点,会犯这样或那样的认知偏差错误。这种认知偏差就会导致实际中市场价格会偏离capm]~型中给出的“理论水平”。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提供了一个度量心理认知偏差对价格偏差的影响的方法,提供了一个如何把定价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加以量化的框架。

二、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银行风险主要包含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行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在目前经济转轨的局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下商业银行的一般风险,也有因机制转换中制度空缺引发的特殊风险。如信用风险在西方国家被看做是商业银行的个别风险,而在我国却表现出较强的系统风险的特征。

随着全球日益剧烈的经济波动和金融竞争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在当代金融创新的新过程中,随着金融自由化、信用证券化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行信用形式得以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价格呈现高度易变性,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相应的增加。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个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防范方面已基本建立了信用评级系统,在评级对象、评级方法和程序上做出了规定,其作为加强信贷管理和防范风险的一项基础工作和有效手段。但是这些风险评估的方法简陋粗糙,仅仅使用主观分析和传统财务比率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而对未来偿还能力的评估却明显滞后。换句话说,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有的信用风险分析系统的条件下,国有银行因自身信贷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资产仍占40%以上,即说明我国现有的风险分析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的需求,更不要说至今为止,商业银行从未建立起一套能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的分析方法和防范机制。

三、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建立完整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处理等方法,预防、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它包含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并且是全程的、全面的和动态的风险控制。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种金融风险虽然各自研究风险的角度不同,也各自具有自身的衡量、监测和分析的方法,但总体而言,其分析建模的基本步骤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在这里,我们采用var方法予以研究。var方法是在金融风险愈来愈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背景下,运用规范的统计分析技术全面衡量风险的方法,也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所倡导的现代主流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var指在一定的持有期,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的最大可能的损失。其定义为pr.(.r<).=i,tear)妞;c其中r是描述投资收益率的随机变量,(是概率密度函数,置信水平为c。我们认为,(r)满足正态分布,因此最后var=o ao是指(脚的标准差,a是指在正态分布下对应的c的值。

我们所要建立的风险管理系统就是要运用var方法的方法,准确的计算出各种风险在一定时期内的var值,并给决策者针对具有不同的var值的风险提出正确的处理方法的建议。

1、设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分配各个指标的加权。

评估指标的设立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来确定,但无论是何种风险,其评估指标一定要选取具有关键性、稳定性、敏感性和可量性的因素。也就是要准确的定位,(r)中的r,设立正确的评估指标直接关系到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以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出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中投资人具有有限理性的特点,信贷市场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有效的市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是容易出现“羊群行为”的。“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个典型的金融异象,是指投资人受其他投资者采取某种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6]。比如现在国有四大银行8o%的贷款只给了国有大企业,而那些非国有的商业银行也将贷款集中投向了国有大企业。也就是说,国有商业大银行将贷款投向大企业的行为对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形成了群体压力,非国有中小型银行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下,无法掌握足够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决策判断。因此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估指标则应加上银行信贷决策者的认知能力,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银行与借贷者的信息的不对称等指标,而不仅仅只是传统的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所以此时的r其实是一组不相关的(f1,r2,r3,…)。其中r1代表贷款人违约的可能性,r2代表银行信贷决策者的认知能力,……等等,而(pi为加权)

2、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确定有规则的、详细的、机械的和程式的风险度量。

在确定了风险的指标体系后,我们则希望能将各个指标量化后根据一定的模型来进行计算,而最后得出所需要的,较真实的反映风险水平的风险值。在这里我们要选用行为金融学的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研究方法来探讨风险的度量问题,利用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的理论来确定的作用关系。

以市场风险为例,我们首先确认其指标包含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但是在对这些指标在进行加权计算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市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往往会导致市场价格偏离所谓的“有效价格水平”,即会存在“异常”收益。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风险度量是这些指标的价格一定是要考虑到市场中不仅存在知情交易者,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非理性的噪声交易者的行为,正是这两组交易者在市场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收益率。噪声交易者容易产生认识偏差,并不按照严格的均方差偏好来进行资产选择。因此为了很好在风险的度量中体现这种收益的不确定,我们引进了期望异常收益z(r)和p系数,因此整个var值变成了

进而得出var=p0 aj是指fi(ri)的标准差的加权和,fi(ri)是ri的概率密度函数,a是指在正态分布下对应的c的值,而p指加入期望异常收益后对标准差的修正d=1,若p=1则正好满足传统的var的值。

3、划分风险等级,确定合理的风险临界值。

在完成以上两个步骤后,我们会根据其最后计算所得的风险值做出风险等级的划分。在这里,我们仍然要采用行为金融学的方法,得出不同与传统的风险等级的划分模式。所谓的风险临界值就是商业银行的投资者需要对风险进行不同程度的监控和处理的一个或几个边缘风险值。根据预期理论的支持,损失的效用函数是凹函数,则对于同一个风险值,对于不同的商业银行的投资者其风险的等级应该是不同的。例如在商业银行整体是盈利的情况下,其应表现出风险偏好行为,因此其风险等级的划分也就可以考虑加大风险的临界值,只是对于其风险值过大的风险加以监测和控制。而相反,如果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则其风险的临界值就应该及时的调小,以加强风险监控。

4、合理利用银行资金,进行有效风险处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理方法包含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我们根据所制定的不同的临界值来确定不同的风险处理方法,其基本原则是既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又要合理使用银行资金。如当信用风险出现超过一定的风险值后,应当积极的采用包括调整偿还进度、鉴订追加抵押品的协议等措施来加以纠正。

四、总结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随着现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的进行,各个商业银行把风险管理也逐步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同时,在金融研究中也有不少的对风险管理的研究。但是大多数都是从研究成果偏重从宏观政策管理角度去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形成机制,或从体制和制度的变迁方面看待商业银行风险的形成过程,很少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人手,运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风险管理进行分析。而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理论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在风险管理的领域有得到了很好的实证。因此本文就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力图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面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从而有效的进行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浅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经营效益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经营效益

论文摘要: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只有正确认识风险,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才能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本文首先介绍了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是协调一致的新理念,并引入raroc指标,引入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如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三、引入资产组合理论,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资产组合理论来源于经济学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研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于个人及机构投资管理,其核心理念:一是数量能够带来安全,适当分散投资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从而降低整体风险;二是分散投资不同的组合方式,其风险和收益不同,在一个相同的风险度上可能有多种组合方式,但其中只有一个收益率最高,这就是有效资产组合,至于是否最佳,则取决于不同投资人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它的意义在于告诉了投资者,在可接受的相同风险下,应选择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

虽然资产组合理论多用于投资管理,但由于其在市场价格、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各种风险方面均有高度的敏感性,对于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市场环境中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而言,借鉴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理念,遵循资产组合理论的基本原则,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合理安排经营结构,选择适当的业务和产品组合,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闭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创新产品和服务,改变相对单一的资金供给来源和资金运用形式,藉由业务和产品的多样化分散和规避市场风险,提升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在多年业务数据积累和广泛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在金融监管当局批准的经营范围内,识别、判断、筛选当前最佳业务组合、最佳资产组合,合理安排自身经营结构,在相同的风险下,将资源尽可能投向高边际收益的方向,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关于国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其借鉴

论文摘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国际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全面的风险管理需要正视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借鉴国外银行成熟的做法。在考察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外市场主导型和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做法,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论文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不良资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银行是高风险的行业,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和隐蔽,风险管理不仅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力,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而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做法为我国银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足以借鉴的经验。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资产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风险种类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越来越隐蔽而复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国际银行业提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依据统一的标准对各类风险进行测量,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尽管在商业银行改革中经过两次剥离,不良贷款存量和不良贷款率均有大幅度下降,但据银监会统计,至2004年三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l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仍高达1699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3.37%。次级类贷款322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3%。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559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1%;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40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03%。

如此高额的不良贷款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障碍。但是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分析可发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薄弱是因,资产质量差是果。风险管理薄弱是中国商业银行的病根,资产质量不高只是病症。要扫除影响中国商业银行未来顺利发展的主要障碍,就应从根本上解决风险管理不善的问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我国银行业正视自己的现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借鉴国外银行成熟的做法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以增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国外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成熟做法及比较分析

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较早,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银行风险经理队伍,他们在运作的过程中不仅有效地管理了本国的银行风险,而且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了大量值得借鉴的经验。

(一)美国花旗银行

美国花旗银行实行的是全面风险管理。其风险管理的基本组织结构是董事会下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用风险部市场风险部和审计部。如图l所示:

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其主要职责是作为银行内部最高层次的风险决策部门,负责建立银行的业绩目标、信贷组和标准,并与信贷政策委员会共同决定各地区(国家)和各行业的最高额度指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总裁直接领导,其成员包括花旗集团的上层领导。各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独立的风险经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险管理技巧,即“风险窗口”方法体系,包括内外专家对全球经济环境的评价、全行各种风险窗口的评估、调整各种风险窗口的决策和后续行动三个部分。风险经理主要依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总体决策,贯彻风险部门的风险管理计划,主要负责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审计部及其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后风险管理。风险经理的运作严格执行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政策是围绕着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过程制定的。以信贷政策为例:有三名信贷人员审批信贷程序和信贷交易,其中一人负责全面协调并将决策贯彻于信贷程序的各个环节。由此可见,花旗银行的风险经理在运作过程中与业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活动渗透到银行工作的整个过程。

(二)英国汇丰银行

英国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是董事会下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管理,不同的风险分别有不同的业务部门负责管理,而且其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事前管理,有行政管理委员会对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总体领导和协调。具体来讲,集团总管理处负责本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其职责是制定宏观信贷政策,独立审核集团大额信贷业务,控制跨国及同业风险,以组合方式管理风险分布,审查信贷批准程序等;集团行政委员会负责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利用var测算风险价值,计算敏感度结构,进行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等;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监察管理本行的利率风险以及属于本行附属公司、分行及联营公司的外币投资资产净值的外汇风险中的结构性风险,各地财资中心按核准限额管理集团各财资中心的外汇交易及集团所属商业银行业务的汇兑风险。由于英国汇丰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分属不同业务部门负责,因此其风险经理在运作中一方面贯彻本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另一方面还必须与相关业务部门协调与合作方能使风险管理的绩效最大化。审计委员会及其下属审计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后风险管理,形成了明确的风险控制分工及相互制衡关系。其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

美国花旗银行和英国汇丰银行都是市场主导型的商业银行,这种模式的商业银行以股票期权制度作为激励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主要手段,股票期权制度在高级风险管理人员的报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德国的德意志银行

德意志银行是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模式,其风险管理是在股东大会下设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比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更具风险管理的权威性。监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和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对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进行组织、决策和协调。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下属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的风险管理,监事会则对风险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全程监督。德意志银行风险经理的运作,除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的总体决策外,还必须服从监事会对银行整体风险全程监督的指导。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通过事业性激励和物质激励对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

(四)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

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与德国的德意志银行一样是出资者主导的商业银行模式,其风险管理是在股东大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而董事会下又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稽核审计委员会,其他的职能部门的设置与德意志银行类似。德国的德意志银行和日本的东京三菱银行这种出资者主导型的商业银行通过事业性激励和物质激励x寸银行高级风险管理人员进行有效激励。其组织架构3所示:

图3据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分工整理而来(左、右图分别反映的是东京三菱银行和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构架)综上所述,无论是英美市场主导型商业银行还是德日出资者主导型商业银行,作为世界顶尖级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在风险管理理念还是在风险管理方法上,都代表了现阶段国际银行业的最先进的水平和发展方向。他们在风险管理方面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第一,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相得益彰。上述四家银行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结合各行的实际情况,分别提炼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风险管理方法,如美国花旗银行的“风险窗口”方法;英国汇丰银行的var测算风险价值,计算敏感度结构,进行压力测试、返回检验等。

第二,实行授信管理与授权管理相结合。如美英银行采用信贷审批与信贷发放职能相分离、企业授信额度管理和个人信用授权非集权决策。通过审贷分离和企业授信额度管理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通过个人信用授权和非集权决策,贷款决策实现了分散化,贷款审批效率得到了提高。德日银行实行逐级授权审批制度,即各级银行具有明确的信贷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定期的资信审查,建立了债务人评级和交易评级制度,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信贷业务实行双人操作,相互制衡,严格执行“四眼原则”和岗位分离制约原则,有效控制银行运作的风险。

第三,实行惩戒和激励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四家银行对由于违规操作和懈怠疏忽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责任人,通过责任认定,对责任人给予惩戒,相反对依法操作和恪尽职守、防范与化解风险得力的风险管理人员给予有效的激励。如美英银行采用的股票期权和德日银行的事业型和物质型激励。惩戒型和激励型并重的风险管理机制,有利于兼顾风险管理和银行经营、防范风险与业务拓展的统一,使风险管理既有利于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又有利于促进银行业务的稳健经营与发展,防止产生“监管悖论”现象。

第四,实行事前引导和事后督导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突出事前管理。所谓事前管理是指在风险管理对象的行为过程之前,风险管理部门对预警系统及其他途径获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防范和规避风险的对策措施,反馈给风险管理对象,以避免风险的发生;事后督导管理是指在银行经营业务活动中,根据行为结果对行为过程的合规性、合法性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英银行和德日银行规定分别有不同的部门负责事前和事后的风险管理。突出事前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地预防和规避风险的发生。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这些成熟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和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为我国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三、在借鉴国外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银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银行风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同客户打交道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在市场上运作可能产生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即使不同客户、资金打交道,只做内务和后勤管理工作也可能产生操作风险,用人不当可能产生道德风险、信誉风险等等,因此,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必须贯彻到全行全员,贯彻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银行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在做每一件事、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一定要在风险能够控制经济账能够算得过来的情况下才去操作和经营业务,贯彻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思想,始终把控制风险与创造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加强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

各商业银行自身要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可聘请一些有专业水平的外部人员作为独立董事来参与银行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委员会与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信贷审批可采用逐级授权审批制。建立适当的风险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

(三)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操作规程和相关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证

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是规范银行风险经理行为的规则。据此来识别、判断、分类、转移和处理风险可以避免主观主义和随意性,做到公正、合理地判定风险。银行风险经理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约束,在进行风险评价和判定时,难免会带有个人倾向,造成判定结果有失公正。因此严格的操作规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是银行风险经理有效运作的制度保证。

(四)培育专业化人才市场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保障

由于银行风险的多发性、复杂性和隐蔽性,需要大批具有特殊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风险经理队伍专司银行风险管理,而专业化人才市场是锻造和输送银行风险经理队伍的主渠道。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在充分认识自身经营状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外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和方法,培育风险管理人才市场,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