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学现况与应对建议

时间:2022-07-27 05:32: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传播学教学现况与应对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播学教学现况与应对建议

传播学教学现况应对建议: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教育的四个目标,在课程结构构建、改革教学和考试方法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要适应媒介技术发展对传播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传播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可以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等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考试方法可以从建立课程题库、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关键词:

创新教育;传播学专业;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考试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1]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传播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四个目标,在教学方式与考试方法方面双管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应对媒介技术发展优化课程结构,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打好基础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主要由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史和新闻传播实务三大类课程构成,其中前两者主要属于理论类课程,新闻传播实务类课程因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可分为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和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在课程建构中不能仅强调大众传播类课程,需要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课程根据本科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规划在课程体系当中,课程性质可分为必修和选修。计算机技术类课程是媒介融合时代传播学专业课程构成的一个新要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学生从事新闻传播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应适当提高此类课程在传播学课程体系中的比例,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机会学习和掌握传媒技术,提高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的整体构成变化不大,主要应该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和调整,增加一些适应媒介发展变化的新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体会到技术创新的影响,特别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媒体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闻传播实践,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二、根据课程性质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传播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探索主要从理论类课程、业务类课程、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三大类课程入手,根据课程性质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中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主要包括传播理论、新闻理论、新闻传播史、网络传播、人际传播、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较多地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知识。为使基本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简明易懂,教师要选用大量的教学案例进行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基本理论的内涵。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媒介变化的新形势下对新闻传播理论进行反思和置疑,这就可以适当抛给学生一些当前有争论的观点、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争论的过程中使真理越辩越明,并且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学会思考,学会理据充分地阐述个人观点。将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活跃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敢于置疑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中选用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写作、评论、编辑、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公共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属于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这类课程理论与实务联系密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基本原理与方法,更要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课内外实训机会,锻炼他们的新闻业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新闻采、写、编、评、舆论调查、公共危机处理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这些案例的优缺点,向业界前辈学习实务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采用情境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些虚拟或真实的大众传播现场情境,利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中获取的相关知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策划新闻报道、舆论调查、危机处理,并鼓励学生超越案例的局限,大胆思考与众不同但又合理有效的报道、调查与处理方式,使学生不仅仅能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更能够超越条框限制,运用新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3.在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在“纸上”谈兵,还必须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Dreamweaver、Flash等多种计算机软件技术来适应电子媒介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教学需要讲练结合,提供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是对基本的操作技术进行示范,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反复操作和训练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但作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还未达到教学目标,能运用基本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并结合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进行平面、影视、网络媒体的编辑与制作才能达到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的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选取优秀的行业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价,并通过布置阶段性和综合性作业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作品鉴赏的基础之上完成自己的、具有一定创意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根据课程特点选择灵活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

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创新个性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勇敢、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1]为引导学生形成创新人格,需要改革新闻传播学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进而将创新意识不断内化在自己的人格当中。

1.建立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题库,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从创新教育的内涵可见,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任何创意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原型启发”,这些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就是诱发学生产生创意的“原型”,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史论类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不断提高考核内容的深度和考核范围的广度,全面、综合考察学生对新闻传播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类课程,可以通过建立考试题库的方式,使学生对新闻传播学基本理论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教师通过勾画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图示指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但在题型设计方面可以多样化,通过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等方式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观点述评等方法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情况。

2.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将课程作业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新闻传播业务类课程需要教师在讲授清楚基本理论之后,根据章节特点适当进行实训。学生的实训作品质量反映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此类课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给学生布置实训作业,采用个人独立完成或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课程作业。教师在习题课中,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或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在作品评价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新闻业务水平,并将课程作业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学生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对实训作业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独立和协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立分析与处理新闻实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另外,这类课程的理论知识也不容忽视,期末考试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综合性考试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适当采用应用性的题目来考核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应对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肯定学生的创新成果。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类课程,此类课程不能只以期末考试为主,而应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适时给学生布置阶段性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基本软件技术的掌握情况。因此,此类课程适合采用阶段性作业与期末综合性作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阶段性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对软件技术中的某个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情况,期末综合性作品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中大部分软件技术的整体把握与应用情况,并在综合性作业中将学生的创意水平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肯定他们的创新成果,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创新情感体验。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姜笑君 张玲 袁媛 宋琳琳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传播学教学现况与应对建议:传播学专业视频编辑课程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提出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提高教学效果。

视频编辑课程是传播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用于影视编辑领域。视频编辑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为标准,坚持“以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主要应用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开始讲解视频编辑理论与技术时,每节课辅以案例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视频编辑原理与流程。每节课前教师具有代表性案例,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引出当堂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和制作案例的过程中能够灵活掌握知识点并能够进行熟练运用。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拓宽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阶段性作品。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两点:(1)加强基础操作的练习,做到多分析、多练、多总结,只有基础操作熟练了才能在影像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中,对不同镜头连接自如,产生不同的蒙太奇效果并能够达到画面转接自然的效果。(2)选择贴近实际生活或符合专业实践的案例进行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为后面的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例如,可以选择家庭相册案例进行视频过渡效果的讲解;运用风光片影视墙的案例讲解关键帧操作;运用电影预告片讲解视频效果的应用等。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创作完成实际或虚拟的项目,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创作能力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一般包括创意、设计、组织实施和考评几个环节,项目包括多项任务,由多名学生成组共同协作完成。项目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能够制作出有实用价值的影视作品。这种教学方法是将“课堂教学”扩大成“岗位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包含剧本创作、分镜头撰写、导演、摄像、灯光、剪辑、录音等,是一个具备创作性的过程,通过多方面的综合训练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项目任务设计

项目任务是项目教学关键,选取项目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选题。选题可进行分类,贴近学生生活和符合行业需求。项目选题确立要相对较小,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能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例如,可以将选题分为本地企业宣传片、本校各学院宣传片、校园文明宣传片等,这些选题方便学生取材,能够通过协力合作完成任务。

2.项目实施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学生专长进行项目实施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完成剧本的创作、分镜头脚本撰写、拍摄场景选取、实景拍摄、后期编辑和配音等工作。教师在项目任务实施前,先给学生进行案例赏析进行创作引导,学生看到实际效果会激发创作灵感。然后,教师根据每组的选题,引导学生拓展思路,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指导,不断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帮助学生制定拍摄计划,完善学生在技术手段方面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在各自岗位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协作完成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可以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答疑和检查等环节。项目教学法对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理论与技术知识、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形成艺术作品起到了重要作用。

3.项目成果展示与评价

完成项目后,集中进行项目成果展示,作品评价可采取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首先,学生展示作品,讲解项目实施过程,以及作品的特点与不足之处;然后,各小组之间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最后,教师根据作品完成情况和互评结果,给出相应评价,评价要起到激励作用,要通过评价项目成果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教师也可以对个别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学生们了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有哪些方面的提升。

4.项目总结

在项目总结过程中,合理引导学生对完成作品的过程进行知识与技能总结,对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通过总结经验与教训为将来在实际工作中,创作出更优秀的影视作品奠定基础。

总之,项目教学法不再是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学校安排和教师讲授去实现教学目标。而是采用演绎式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发现和创作,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准备、实施和总结过程中,熟练运用了所学知识,学会了怎样执行实际任务,体验了创造的过程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并对结果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作者:赵靓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文化传媒学院

传播学教学现况与应对建议:分析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形式特征

关键词:广告传播学,症结,创新教学

摘要:许多高校的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广告传播学教学与教育部倡导的素质教育错位。广告传播学教学存在学科不成熟、内容泛化、手段老化、师资落后等问题,所以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大系统、小专题,多媒体实验室等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模式。

目前,广告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科归属尚未定论,各科教学处于不断地摸索之中。面对“两难”(广告公司招人难,高校广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广大教育界人士认识到:教育拉了广告业的后腿,广告教育必须面对市场,课程教学必须为培养目标服务。高校广告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广告专业的惟一基础学科,广一告传播学必须围绕市场做文章,改进传统滞后的教学模式,进行新型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的市场要求。

一、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

现行的广告传播学教学,存在许多违背高校教育规律和广告行业市场规律的弊端,已成为培养学月创新能力的掣肘。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症结主要表现在:

(一)广告传播学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广告传播学归属于传播学,而传播学是从国外引来的“舶来品”。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粗具规模的译著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20年中,传播学在中国经历了“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投身改革潮—纸上谈兵和介人实际”、“洋为中用—中国化和本土化”三个阶段,召开了6界全国性传播学研讨会(1982年、1986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出版了一批著作(例如:居延安的(信息、沟通、传播》,邵培仁、戴元光、龚炜的《传播学原理和应用》,周晓明的《人类交流与传播》,徐耀魁的《大众传播学》,张隆栋的《大众传播学总论》,李彬的《传播学引论》,张国良的《传播学原理论》,胡止荣的《传播学总论》),似乎蓬勃发展。但是,中国传播学者研究的主流还是引进和介绍西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的传播学还没有建立,在为我所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够,与传播实践之间也存在距离,尤其缺乏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即便上面提到的书籍和教材,也多以“概论”形式出现,专门研究传播学中某一重要传播理论或专论传播模式、传播研究方法的学术专著至今尚未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传播学仍处于初级建设阶段。

广告传播学源于传播学,是传播学在广告领域中的发展,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广告传播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有多种解释:有的认为,广告专业仅讲授传播学理论即可,没有什么广告传播学;有的主张,广告传播学应充分结合广告学和传播学二者内容,建立自身体系;有的提倡,广告传播学以应用为主,少讲理论;有的认为,广告传播学是独立的,不应与其他学科发生任何联系。此外,广告传播学的著作较少,至今只有几种。相对于传播学教材,胡卫华编著《广告传播》(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版)也仅是一本小册子。可见,广告传播学离成熟学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

(二)教学内容泛化,重理论轻操作。广告传播学没有自己的体系,往往沿用传播学的章节内容,造成知识理论的泛化,违背了知识的普遍性和个别性的辨证统一的原则。尽管传播学是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但是,中国的传播学教学则是注重介绍西方的传播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传播学的实用性。广告传播学与传播学教学有着共同的缺陷。教学中,较少考虑广告实际操作程序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单纯地“就理论言理论”,忽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践对理论的检验”唯物辨证理论,往往犯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重理论轻操作的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混固吞枣的死记硬背理论,不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教学效果很差。

(三)教学手段老化,重课堂轻实践。在许多高校,广告专业的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课堂教学具有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受教育对象较多,容易量化管理等特点。但是,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因材施教。信息时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没有个性和专长的人,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也谈不上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很难想象,一个课堂教学口径培养出来的广告人才能够在实际操作时体现多元化的广告行业的人才特征。此外,当前广告传播学教学多采用教师拿着讲义授课,学生下面记笔记的形式,较少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活泼的感性材料。教师辛辛苦苦地讲授,学生却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事倍功半,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大一统”的传统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的广告业发展的栓桔,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形式堕待提倡和实施。

(四)师资队伍落后,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来讲,广告专业师资队伍较落后。主要缘于广告业是新兴的行业,高校广告专业非常年轻,专业归属呈多样化,广告师资多半路出家。高校广告专业,有的隶属于新闻传播学院,有的隶属于财经学院,有的隶属于艺术学院,还有的隶属于历史系、管理系等。专业归属的多样化,直接导致师资来源的多渠道。他们的学科来源大部分为:新闻学、文学、美术,少量为市场营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同样,广告传播学师资来源也呈多样化,有的源于新闻专业,有的源于中文专业,有的源于历史专业,有的源于管理专业,学术观念、思维视角和科研能力差别较大,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倾向也有所不同。此外,日前从事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教师,除了个别曾到过日本、美国或在一些跨国公司中接受过国际化广告实务培训外,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广告学专业教育。因此,广告传播学教师很难有效地传授时代前沿的专业知识。广告行业流行的“高校培养不出真正的广告人”、“上大学,不在于学习知识而在于熏陶”的论断,多少也显示了高校广告教学的无奈和滞后。

二、创新教学改革措施

加人WTO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人高效快速发展时期。中国)一告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正朝着全球化和本土化两个方向一匕速发展。而高校培养的广告人才与市场需求错位,广告教育与时代脱节,教育改革到了一个难以回避的关节。面对广告教学的种种弊端,高校广告传播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一)教学理念改革:观念教学。高校广告传播学教学从单纯地传授知识应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包涵可持续创新和白主创新两层含义,是广告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

1.创新能力的培养〔1)从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着手,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s_体复合的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刻提醒学生各门科学和权威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2)传授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理论。创新思维的运行过程,就是“化无穷为有穷”。具体来说: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过程中首创或独创地选取对象,抽象、舍象对象的属性,动态截取对象时空。(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思维的结果往往是“似是而非的”。创新思维的结果为概念、学说、观念、对策等,这些结果是头脑中的东西,与客观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它们并非纯粹客观,也达不到彻底全面,其本质和主流也不是惟一不变的。创新思维结果的“似是而非性”往往缘于思维观念的一般性、科学的非纯粹客观性、理论难觅“彻底客观”、本质和主流的凸现等。本质和主流是多方面的,不应停留在现有的本质和主流的表象上,要进一步挖掘新的木质和主流,创新随之而来。

2,努力建立学生思维的多种创新视角。创新视角,是用不同寻常的视角观察寻常的事物,使事物显示出某些不寻常的性质。广告传播过程中,要求视角变化。单一视角泛化,产生不同寻常的创意。创新视角一般有几种相对类型:发散与收敛、求同与寻异、肯定与否定、顺向与逆向、自我与非我、有序与无序等。

3.要消除妨碍创新思维的惯常定势。思维定势是特定思维框架,受实践目的、知识储备、价值标准的影响,往往新定势的形成慢,而旧定势的消亡难。尽管思维定势有利于处理惯常、照例的事物。但是,当事物变化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束缚创新思维的开展。思维定势,包括一般权威定势、从众定势、唯经验定势、唯书本定势、非理性定势。

4广告传播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观念的培养主耍有两个目的:(1)为培养具有再生能力的全息广告人才着想。广告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行业。广告策划、广告创意是瞬间万变,日新月异的。因此,全息广告人才必须有独特思维视角和首创思维成果。(2)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理论孕育力量。一告传播学是发展、开放的学科,其理论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挖掘。创新思维的建立为透彻理解和把握广告传播学理论提供了资本和财富。

(二)教学模式改革: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包含两层含义:1.教师走出去。教师大多局限于学校,对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往往是理想化和学究化,较少全方位的把握社会。广告传播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广告传播实践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很容易造成“就理论讲理论”,脱离实践。教师走出去,走进火热的广告行业,走到缤纷的媒介实践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教学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杂揉到一起,讲得生动,学生学得有趣。但是,现实生活中,广告传播学教师很少出去实践。主要缘于两个方面;(1)目前的广告学系师资缺少,广告传播学专职教师很少。即使有专职教师,也往往兼授其他课程。这种情况下,广一告传播学的教师一年两个学期授课,不能抽出时间外出实践。(2)高校往往侧重于传统的重点学科建设,树立名牌战略。而广告专业是新兴专业,各方面力量薄弱,难以受到学校重视。广告专业的教师外出学习和实践基本卜不一予以批准。这样,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只能低层次重复,教师疲惫于繁重的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每况愈下,培养的1、一告学生自然不能适应广告行业的发展。

2.学生走出去。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投身于真枪实弹的广告实践。(1)广告专业必须建立高规格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高校广告专业应利用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学科优势,加强与名牌广告公司和媒介联系,作到校企联合、系企联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学生有了实践经验,学习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学生应有实践的意识。很多学生存在惰性和依赖性,安于现状,不敢走向社会。教师必须灌输实践的重要性以及“走出去”的好处。教师也要鞭答学生,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的能力。(3)学生“走出去”,选择的广告媒介应是多层次、多品种的。既可以选择电视台、电台、网络媒介,也可以选择报社、期刊、出版社;既可以尝试党刊,也可以尝试商报;既可以尝试综合频道,也可以尝试专业频道。多方面的亲密接触,往往造就学生丰富的感性知识、旺盛的求知欲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3.请进来,指聘请在广告传播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到课堂传授知识。这些人主要指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媒体经营人员、广告公司精英大多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了解广告传播的现状,把握广告市场的走向。他们的讲授往往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和引导性。高校广告传播学知名学者,了解广告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引导广告业的健康发展方向。他们的授课,往往具有启迪性和先导性。二者的结合,既可以缓解本校广告传播学教学的狭隘,也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主要的是,将课堂教学与当前的广告业发展情况结合起来,使广告传播学的教学走在时代的前列,解决了广告教育的滞后问题。

(三)教学内容改革:大系统,小专题。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传播学内容,也不能脱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应立足于广告专业,开创新的体系。

1.讲授传播学的主要内容,即大系统。传播学包括传播史、传播业务和传播理论,即“史”、“术”、“论”三部分。针对广告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广告传播学教学内容的“大系统”应侧重于传播理沦和传播业务两部分。传播理论主要讲授“传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分析”和“效果研究”五部分:传播业务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实务问题,诸如传者社会影响、内容的窄广、媒介经营、受众的文化品位等。传播业务应杂揉到传播理论中。这样,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经验的分析,广告传播学的“大系统”讲授往往产生良好教学效果。

2广告传播学的教学内容应体现广告专业的特色,开设专题讲授。“大系统”体现传播学内容的完整性,“小专题”表现出专业特性。专题与“大系统”内容是同步的。同时,专题为了深化内容,将传播学的“一般”与广告的“特殊”相结合。讲授过“传播内容”,笔者尝试开设了专题,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讲授“传者研究”、“控制分析”时,开设了“广告传播的导向研究”专题,学生反响很好。“广告传播的导向研究”专题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广告传播过程中,“星”、“性”、“腥”、“洋”等内容泛滥,影响广告业的健康发展;广告传播的社会化功能(向公众传播有关的价值观念、生活理念,倡导一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影响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等);广告传播倡导的导向,包括文化导向、价值导向、消费导向及政治导向等;广告传播任何坚持健康导向。这样,讲授内容“博”和“专”结合,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自然提高。

3教学手段多样化也是广告传播学创新教学的重点。广告传播学教学中,我们不应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而应扬长避短,汲取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同时,更应充分利用新时期的科技成果,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娱乐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枯燥的理论往往变得有趣生动。建立广告传播学实验室,有利于对广告信息传播进行定量研究,尤其对传播效果、受众反馈研究及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广告传播学实验室实验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一目了然,个案研究更加客观、科学。利用广告传播学实验室进行教学,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实践性,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传播学教学现况与应对建议:传播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课堂教学属于一种传播现象,应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理所当然。笔者在“传播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传播学的受众理论、信息理论、媒介理论以及传者理论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尝试,取得了初步效果,对其他学科特别是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播学;课堂教学;教育传播;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人类进行经验、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丰富多彩的人类传播现象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目前仍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1]因此,把传播学原理在各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传播学”课堂教学中加以贯彻与应用,是理所当然的。毋庸讳言,我国高校课堂应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灌到尾”传统教学模式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当然,在新技术条件下,该模式也会发生某些变化,如粉笔黑板被多媒体课件代替,但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本质没有改变。“传播学”课堂教学应当表现出职业传播风范和较高传播效率。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大谈特谈如何有效传播,而实际却是“对空气说话”,构成理论与实践的“反讽”,教师形象、科学权威、教学效果都将一败涂地。

一、受众理论和传播原则启示:从了解学生开始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2]任何人类传播都不是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参与者之间多向循环的信息互动过程,因此,传播活动必须遵循针对性和协同性等传播原则。针对性原则要求传播者根据接受者的个性特点、阅历经验、心理态势、接受需要和意识水平等,恰当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方法技巧,提高信息传播的贴近性和吻合性,增强传播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传播者的声望。协同性原则要求传播者协调、处理好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使其处于协同操作、相互促进的传播状态之中,发挥传播者的主导作用,调动受传者参与传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融洽传受关系,创设和谐愉快的传播气氛。所以,任何传播活动要想达到传而能通并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必须从研究受众特点和兴趣开始。那么,就“传播学”课堂教学而言,其受众有何特点呢?显然,“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受众是大学生。大学生是青年中有理想、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过渡性、不平衡性、矛盾性以及可塑性等特点。[3]从智力发展方面来看,观察能力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较大发展,记忆能力进入全盛期,想象力的创造性和现实性增强而且范围更加宽广,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不再满足于书本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喜欢独立思考,并能对思考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关注事物越来越广泛,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从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方面来看,从生理到精神发展出多层次需要,主要包括发展、尊重、交往、贡献等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占据优势地位;同时在情感发展方面,表现出强烈与温和、稳定与不稳定、内隐与外显以及容易移情等特点;在人际交往上,讲求平等互助,注重精神交流,比较真诚自然,很少虚伪和世故。具体到笔者执教的学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办学目标,因此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追求,这自然应当包括在对课堂教学传播受众的分析和考量之中。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大学生受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特点以及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学生未来就业要求,笔者尝试着改变一味“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求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选取教材重点和难点并结合现实需要,在开课之初,在与学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系列题目,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十多个“学习研究小组”,每个小组分工负责一个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把该题目涉及的知识内涵、思想线索、理论意义以及现实应用等问题搞清楚、说明白,然后推举一名或多个小组发言人向全班同学阐述说明他们自己的学习心得,包括自己在小组讨论中没有解决的疑问也可以展示出来在全班范围研讨,最后老师根据学生展示和课堂讨论情况加以总结点评,对有关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种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单向传播的缺憾,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信息互动,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主到向学生为主的转变,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得到锻炼和开发,自然,教学效果也因为较强的针对性和协同性而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有了显著改善。

二、信息与符号理论启示:理论课教学未必乏味

传播学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理论,对当今不少大学生来讲,这门课听起来悬乎,“啃”起来无味,成为一门让学生望而生畏、避之唯恐不及的“理论课”。信息与符号理论揭示,要将信息传播给尽可能多的受众,必须使编码尽可能清晰易懂,让受众能轻松快捷地译码。在西方传播学界进行的“易读性研究”中,对字词、句子、行段以及人情味成分等影响译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其中罗伯特•冈宁(R.Gunning)提出的“迷雾指数”,是指文中词汇的抽象程度、艰涩程度以及句子让人困惑不解的程度。传播学主张“写作、说话要具体形象,不要太抽象概括;要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拐弯抹角;要平和谦恭,不要盛气凌人;要以通俗易懂为本,不要以卖弄知识为荣”。同时,普通语义学揭示的“死线上的抽绎”这种语言误用弊端也启发我们:“语言传播应该根据内容需要和文体特点,沿着抽绎阶梯作上下波动,使之有涨有落、跌宕起伏,即既有高抽绎水平的概括总结又有低抽绎水平的细致描绘。”[2]因此,理论课并不可怕,理论课教学也并非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关键是探索并掌握如何把理论课上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方法与技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从语言讲解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着手以外,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破解如何上好理论课这一难题。首先,传播学理论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来自于对以往人类传播经验的概括。目前,传播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如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知沟理论、涵化理论等,基本上都是基于西方社会传播实践基础上实证研究的成果。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这些理论的实证来源,一方面交代清楚理论的来龙去脉而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理论教学的戏剧性和故事性,以增强理论课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课堂上讲授的理论最终将回到生活实践中,用以指导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把理论讲解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理论应用的实践情境或引用一些实践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传播技巧的时候,笔者首先通过《触龙说赵太后》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讲到实践应用时向学生提出:“假如你是一个餐厅管理人员,当遇到顾客投诉食物中发现一只苍蝇时,你将如何进行沟通交流?”这样的实际问题必然引导学生自觉应用有关传播学原理和传播技巧,理论不再是与实践没有关系的条条框框,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很大用处的行动指南,因而理论课教学就自然而然地生动形象起来。

三、传播媒介理论启示:激活的状态很精彩

传播媒介理论指出,每一种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类的不同感觉器官,或者不同比例地作用于多种感官组合,这些不同的作用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进而也影响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任何传播活动要取得更好传播效果,必须综合运用多种传播媒介,诉诸人类的多种感官通道,这样才能使受众的信息接收状态处于“激活”当中,使得传播的信息内容真正地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记忆持久性实验结果也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4]因此,笔者在“传播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尽可能多地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受众在单位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提高教学传播效率,同时也创设了信息接收的“激活”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寻找各种多媒体资源,甚至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运用有关软件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把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有利于知识获取,而且也有利于知识保持,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改进。此外,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还根据教学内容实际情况运用一些实验性游戏环节,让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调节了课堂气氛,防止过多理论知识灌输导致对学生大脑皮层活动的抑制。比如,在学习“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一节时,其中有“信息过载”的知识点,笔者就安排一个心理实验的小游戏,逐渐加大信息刺激量,让学生体验自己大脑工作状态的反应,亲身感受“信息过载”及其后果。在进行“受众的选择机制”教学时,通过“士兵传递命令”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感受到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同人对“命令”的不同理解和不同选择,结果导致最后一个“士兵”接收到面目全非的“命令”,从而形象说明受众信息接收过程中的心理选择机制。总之,这些实验游戏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多种感官参与的多通道传播形式,学生在游戏中各种感觉器官以及思维系统都处于兴奋的“激活”状态,这对于学生接收信息、理解知识、消化理论以及最终应用理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传者理论启示:教师主导作用莫轻视

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与数量、流量与流向。在传播流程中,传者无疑处于一种主导地位。传者理论深入探讨了传者本身应具有哪些因素才能在信息传播中使受众的态度、行为、情感等产生期望的传播效果,这就是所谓“传播者的赢效因素”,主要包括权威性、可信性、接近性、熟知性和悦目性等特质因素。[2]作为传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传播学理论和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教学能力,积累、打造专业和教学上的资历和威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传者的权威性和对学生受众的影响力。同时,教师要善于把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经常做个“有心人”,不断总结、研究和探索切合学生受众实际情况、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比如,前文所述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举措,其实就是“探究性教学模式”与“合作性教学模式”二者结合的产物,在教师自觉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主动性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课堂教学中的另一个传者角色也不容忽视。如前所述,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每个小组推举代表到讲台上来讲解学习心得和疑难问题,改变学生受众被动接收信息的角色,使学生有机会尝试传播者的体验。这种角色转变,对上台学生来说,是学习状态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对其学习动机增强和心理积极性变化,意义非常重大;对于其他学生受众而言,这些走上讲台的学生传者无疑与其在很多方面具有“接近性”和“熟知性”,就容易造成“自己人”传播效应,拉近传受之间的心理距离,从而显著改善教学传播效果。另外,从增加传播者“权威性”出发,笔者还在“传播学”课堂教学中注意引进一些优质教学资源,比如一些著名学府的权威学者和教授的教学录像、访谈影像等。这些传者在学术地位、资历威望、专业特长以及才华魅力等方面,其权威性无可置疑,非普通教师所能比拟,该教学资源对地方普通高校来讲也非常难得,把他们引入课堂,无疑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增进学生对有关论题和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对改进理论课教学效果产生积极作用。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属于一种传播现象,贯彻传播学基本原理、应用有关传播原则是题中应有之义。笔者在“传播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对其他学科理论课的教学或许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江卫东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