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08:57: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现代经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服装早已不单单是驱寒保暖的物质必备,在文明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服装是展现个人审美品位、精神面貌、个性气质的外显,甚至成为人际交往的名片。服装的流行既是潮流先锋们个性特征的表达,又是消费大众趋同从众的心理特点在消费行为上的结果,它引领了市场的生产和销售,是服装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高校在服装设计的人才培养中,应充分重视行业与市场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探索适应社会生产实际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符合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市场导向应该保持敏感态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市场导向为主,通过对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将服装设计方法、美学原理、工艺技巧和面料知识等进行融汇贯通,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对教学手段的改革
随着我国传统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过去以低附加值生产加工为主的服装企业正逐渐向着自主创新、培育本土品牌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互联网+”催生了大量的电商服装品牌,市场对于掌握现代设计方法、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除了传统的服装设计师和制版师,伴随行业的发展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服装陈列师、服装搭配师、时尚买手、时尚编辑、时尚插画师、时尚博主等相关职业纷纷涌现。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服装市场对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高校服装专业教学往往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的学习而忽视设计实践的训练,在技术应变上更是要远远落后于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步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难以匹配。基于市场导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专业教育应顺应这一大趋势,制定紧密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科学的构建,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如“MOOC”慕课教育、微课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和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销售领域的应用也推动着服装专业教学从内容到手段的变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为高效的技术环境,从打板、修板、动静态模拟效果到服装在虚拟环境中的展示,实现了与产业技术更新的对接,使人才的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对教学效果的保证,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尽管教学方案设计完美,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方法,其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设计人才的培养终其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符合经济发展和生产需求的人才储备,因此,市场导向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挥棒。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市场培育的沃土,如何将实际的生产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形成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良性模式,是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改革中,转变教学方法,将市场实际项目、专业赛事引入课堂,结合专业设计教学的内容进行消化融合,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方案不再是空中楼阁,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作品质量。就目前来看,构建项目制教学法是高校改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所谓项目制教学,就是将真实的设计项目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围绕项目要求进行信息的采集和方案的设计,设计创作有着明确的现实目标和品牌需求。项目制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失衡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能够鼓励学生发挥其自身的长处,调动其积极性参与到服装设计的实践中来,对于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项目特点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关系。项目制教学解决的是学生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起到启发思维和引导创意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切合市场当前的需求来进行项目教学,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项目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使两者的关系达到融汇贯通。(2)在项目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在进行项目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寻者,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进行启发,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师也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团队中,为学生确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将项目教学进行优化。(3)建立完善的项目教学评价机制。在课程结束时应及时对教学效果、项目实施过程、实施结果进行综合评定,针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结果的质量作客观的分析。而这样的分析、评定的主体应交由企业、学生自己以及后续的市场反馈,以此将项目教学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
三、对教学内容的改革
服装设计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我国服装产业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和升级,服装市场呈现出细分的态势——在产品类别上的细分、风格上的细分、功能上的细分等等,相应的对服装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更新。高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应充分重视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开设服装设计专业的院校,除了少数纺织服装专业院校外,还有占大多数比例的综合性院校,共计200余所,在进行专业方向设置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宜“一刀切”式一味追求大而全,而应结合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区域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在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专业特色定位等方面的情况,确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和二孩政策的推行实施,中老年服装、功能性服装、童装、亲子装等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一个企业在产品线开发上往往具有相对明确的品类定位,作为专业设计师也往往有明确而具体的研究发展领域。过去笼统的理论教学,脱离实际的课程设计,往往造成毕业生在就业时的无所是从,看似什么都会一点而实际在生产实践中才发现无法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根据产品的分类进行模块化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细化教学内容板块的划分,应对市场变化的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传统服饰文化的宝贵资源有待挖掘和开发应用,市场上越来越多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自主品牌纷纷崭露头角。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在文化传承和创新应用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结合各院校所在区域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并从中汲取灵感创新发展,是当代高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广西师范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立足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为重要线索,融入服饰色彩与图案、服装材料再造、服装结构设计、民族服饰设计、服装配饰设计、创意服装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图案、色彩、材料、工艺、结构等方面对民族服饰资源进行教学研究和设计开发,获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从近年来的中国大学生时装周各个院校的毕业设计命题和作品来看,也越来越明显的反映出高校对于传统文化在专业教学上的重视程度。
四、对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现代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推进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设计实践打造紧贴市场的平台和空间,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有效途径。蓬勃发展的各类互联网销售平台,为仍然身处高校学习阶段的学生提供了门槛较低的接触市场的机会,利用互联网营销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
1.“学校+企业”打造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平台
高校和企业分别是人才的输出和输入单位,两者在人才培养和需求目标上应该具有一致性。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容易形成重形式而轻内容的结果,甚至是为了完成专业建设指标而进行的任务式合作,没有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真正对接。在合作中,学校应该结合企业的产品开发需求和生产节奏来对课程结构、授课时间、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合作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营销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分析能力,提升品牌意识,并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献计献策,实现专业建设与企业发展的携手共进。
2.“教师+设计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在教学过程中,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在科研、理论研究上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在生产实践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有一定的欠缺,在结合市场实际项目指导设计实践时往往力不从心。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根据合作企业的实际,挑选一些在服装设计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实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在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学生+品牌”从校内培育到校外发展,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
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创新创业,甚至创立自己的品牌,利用互联网销售平台接触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接收市场反馈信息,为毕业后的自主创业积累市场经验。同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自觉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目的明确,对专业的认识能够有效结合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提升专业上的综合素质。
五、结语
基于市场导向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是高校为应对服装市场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作出的能动反应。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其目的就在于为社会生产提供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实现高校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生产企业的竞争力和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