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知觉角度感受公共艺术

时间:2022-02-27 09:36:4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从视知觉角度感受公共艺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视知觉角度感受公共艺术

一、视知觉基本原理概述

通常来说,当一个人看到蓝色时,会联想到冷、静谧等,而看到红色会联想到热、张扬等;一条直线会让人觉得单调、枯燥,而一条曲线会让人觉得有趣、生动;尖锐的东西容易使人心生恐惧,圆润的东西却让人不由自主想亲近……艺术家和设计师会有意无意地将这些规律运用到他们的创作中,使作品变得有趣、生动、引人注目,并且使欣赏者更直接地理解作品、产生共鸣。这种人对色彩或形状等产生情感性或生理性反应的视觉思维现象,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哲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在诸多理论中,格式塔心理学理论被人们更普遍地接受,也是文章最主要的立足点。“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英文译为“form”或“shape”,即形式、形状、造型、构成的意思,许多译者把它翻译为“形”或“完形”。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知觉过程实际上是大脑皮层生理力场按照韦特海默组织原理(邻近性、相似性、封闭性、方向性),将视觉刺激力转化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的过程。“形”即指由知觉活动积极组织后形成的整体,而并非个体本身所具有的形态。简单来说,当人们内心的主观意识和外在形象不符时,内心会产生弥补视觉缺陷的冲动和意识,这就是一种格式塔的“完形”过程。这就好比小学生作业中的成语补完题型,四字成语只给出其中的两个字,需要将成语补充完整,熟练背诵的人只要目光扫到这两个字就能马上反应出是哪个成语。只是视知觉的“完形”过程比成语背诵更为复杂。这个复杂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图像通过人眼刺激大脑的某种记忆或经验从而使人产生运动的幻觉。主要的环节在于人们的大脑将它所接受的图像信息进行主观加工,虽然由于每个个体的不同导致主观加工会产生“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结果,但这种差别是细微的,大多数人对图像的反应一般是存在某种规律的。如图1所示,朝下走向的弧线与紧挨弧线右上方的圆,虽然是静止的图像,但观看者普遍会产生圆会沿着弧线方向滚动的错觉,并能感受到一种力的牵引,借用物理中的描述,这种牵引的力即一种使圆向下滚动的引力。这里需要引入“动力”这一概念,它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提出。阿恩海姆阐述:“每一个视知觉形式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阿恩海姆将这一概念应用到艺术领域范畴,他认为优秀的艺术作品均具有对“力”的完美把控,能够使人感受到作品中的张力。从观察者的角度看,这一张力源于人内心对不完整的“形”的补充,即物体使观察者产生联想或带来暗示,使观察者感知到更多自己想象的内容而不仅仅是看到的内容。产生这一效果的因素从物体本身的角度看主要有两方面:形式与色彩。其中形式又可以分为简单规则型、复杂而不统一型和复杂而统一型三种。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处于三维空间、具有高度参与性的艺术作品,其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且具有不定性的,所以不妨简单概括为色彩、结构与方向的空间三方面,具体分析单个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视知觉原理以及运用手法,从而更好地把握公共艺术与视知觉之间的联系。

二、动态构成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分析

1.色彩

康定斯基曾在书中写道:“色彩可以激发人类的心灵。”色彩在人的视知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色彩的动力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一是色彩的明暗对比,如,同等面积和形状的区域,黑色看上去更加收缩,而白色则表现出扩张感;二是色调的冷暖对比,一般来说,处于同一平面的明度下,相同的暖色要比冷色显得更加接近观看者。总而言之,色彩因对比而具有动力。这里列举英国女艺术家LizWest创作的作品——《你的色彩感知》,其中着重表现了色彩带给人视觉的流动感。在《你的色彩感知》装置中,色谱排列的灯光由远及近,由冷到暖,给人以彩虹式的流动与联想。该作品位于凯斯菲尔德画廊新艺术空间的四楼,面积约464平方米的空间本身极具纵深感,就像硕大无人的地下车库,令人感到压抑,而用T8荧光灯管和纤维素凝胶制作的人工彩色光线将天花板覆盖后,色彩使整个空间流动起来,打破了空间原本的单调、凝滞和压抑,使人获得了美的体验。

2.结构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静止的山原带给人的游动感,用中国画中的一个术语解释即为“势”,文章把它归类于结构。格式塔的完形理论认为,越简单的结构,越容易让人感到张力。而在公共艺术作品中,因为可用空间变大,这种张力产生的冲击力也增大。美国艺术家ChristopherDavidWhite超逼真的中小型陶瓷圆雕中有这样一件作品,其整体上呈现明显的曲折动态线,使作品整体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宛如米开朗琪罗的壁画《创造亚当》中的上帝之手;加之它表面烧制的超写实的植物纹理,产生强烈的朴实感和秩序感,自然而然让人从视觉上力的流动联想到生命与自然的流动。然而它所呈现的动感力受限于作品本身的大小,观赏者的视角被锁定在一个相对较小的个体上没有打开,其直观感受将降低。故而在更看重作品与人产生互动的公共艺术作品中,单个中小型雕塑的表达形式是相对保留的。但从空间的类比上,可以用景观设计为例。瑞士艺术家GillesBrusset于2017年设计的一处景观作品就充分展现了开阔空间的优越性。该作品用沥青混凝土和铝凹凸起伏模拟水纹的痕迹,与平整的大面积草皮形成对比。不过能让人联想到水的流动,主要是在于其结构的设计。从整体上看,人们可以将它近似地看成一个长方形平面,长短不一的平行波浪线条对齐于一边产生重心,从而方向性明确,构成整个作品力的主线。人们穿行于该景观中,从不同地点、视角,都可以切身体会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再如临时性街道景观,它使参与者可以直观产生动感的体验。如图2所示,这是一条施工通道的设计图纸,每一个圆点处镶嵌一个凹透镜或凸透镜。该街道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削弱施工带来的干扰,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艺术设计师利用胶合板、镜子、半球彩色有机玻璃、光学镜片等材料修饰墙体,每一面镜子中都承载一个超脱于现实的小世界。该作品除了扩宽空间这一亮点,另一个亮点在于它能够带给人流动的体验。作品以点为元素,这些点大小、距离、疏密有致,具有节奏感,从设计图看仿佛一幅散点透视的中国山水画。这样的结构设计既能让行人产生视觉延伸的感觉,又能引导行人的行动路线,可谓一举两得。

3.方向的空间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线在空间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一般具有视觉导向作用,将静物重新组合从而产生张力,使人从视觉冲击中获得独特的感官体验,从而直观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获得审美体验。如,当代英国雕塑家、公共艺术大师安东尼·葛姆雷的公共艺术作品《走廊II》,该作品用耐候钢打造,壁厚近6毫米,长15.5米,体验者可从通道的一端走向另一端。这件作品主要通过两种手段获得空间的张力。一方面,通过光的射入形成视觉上黑与白的对比,如上文所述,黑白对比使这个空间变得更加纯粹而富有张力,使体验者获得不同寻常的感受;同时,站在通道口的观赏者可看到逐渐向自己走来的、身体由小变大的体验者,这种真实的由小及大的视觉动感体验只有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才能真实体现,而《走廊II》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其入口端找到了一个空间与平面的节点。另一方面,整体的简单纯粹使它具有强大的张力。在空间中,通道本身就是一条线,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力的拉伸感,增强了人的体验和感受。与《走廊II》相似,由法国艺术家VincentLeroy为巴黎大皇宫创作的浮动的巨大椭圆镜《鹅卵石》,也是一件纯粹的公共艺术作品。撇开其自身的不断转动所带来的视觉动感,它的主体——一个闭合的弧面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张力;表面镜面的材质自然而然使其附属的虚拟空间产生扭曲感,同样具有动感;镜面反射使行人自身的行动成为被观赏的对象,因人动而动。哈哈镜的有趣之处在于其映射的物体呈变形扭曲状,如一个误入宫殿的外星飞船,表面倒映出扭曲的周围环境,使观赏者在突破视觉空间的同时,感受到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新奇。这种手法在公共艺术作品中的运用还有很多,较著名的如芝加哥标志性公共雕塑《云门》,该作品虽然静处于广场中心,但绝对不是静默无声。它镜子般的表面倒映出广场上来往的人,巧妙地将人的活动引入作品,扩展了作品本身的空间,是公共艺术作品中“不动之动”的典型案例。

三、结语

人的心理是奇妙而难以琢磨的,人们所看到的往往多于真实物体所承载的信息。引起视错的方法除了上述三种,还有重复、渐变、连续等多种方式,一件优秀的作品也往往运用不止一种方式。我们在总结、学习前辈经验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及灵活运用,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更具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