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战略

时间:2022-10-05 18:50: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战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战略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推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践中,农村体育工作是重要内容。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体育工作折射了党百年来恢宏壮丽的奋斗历程,蕴含着可资借鉴的宝贵历史经验,可为新征程农村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滋养。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经验,探寻农村体育工作的战略路向,有助于从历史的厚度、战略的高度及未来的远度,深刻认识农村体育工作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与未来路向,对促进新时代农村体育发展,新征程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全面推进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历程回顾

1.1为革命战争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体育工作(1921-1948年)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业已意识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体育运动对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性,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积极开展农村体育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路线服务,如1925年9月党领导的青年团中央召开的三届一次扩大会议和1926年7月召开的三届二次扩大会议,均号召团组织和团员们利用游艺会、远足旅行、球队、拳术、武技等方式“联络非团同志”,并在文体活动中注意宣传教育工作[1],为后续农村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在恽代英、任弼时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的号召下,由青年团发动进步青年下乡组织农民开展打拳习武等体育运动来“联络非团同志”,在文体活动中注重宣传革命思想,唤醒农民的思想觉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主要实践活动方式。此外,以旧农工部的名义开办平民教育,借用精武体育会等方式,组织农会开展革命活动[2]。1933年第二次闽浙赣省苏大会发布的《文化工作决议案》强调:“体育运动,应在工农群众中去开展,发动群众经常做各种运动,特别要做关于战争需要的运动,如跳高、跳远、赛跑、游泳等,强健身体,锻炼在革命战争中所需要的技能”[3]。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同志在“五卅”赤色体育运动会上题词:“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4],成为当时中央苏区工农群众的体育方针。遵循该方针的指引,中央苏区的农村体育得以蓬勃发展,以自然村组织起来的分队,以乡组织起来的大队,每天都有操练,刺梭标、马刀花、瞄准、投手榴弹、爬山、爬杆子、打野战等活动普遍开展[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继续为抗日战争服务。1937年8月毛泽东在全苏区“八一”抗战动员运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这个运动大会,不仅是运动竞赛,而且要为抗战而动员起来”[6]。1942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其间,边区政府采取改造传统体育活动的方式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如当地的打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拔河、赛马、打腰鼓等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欢[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能够尽快粉碎蒋介石集团发动的内战,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练兵运动热潮,把农民体育活动嵌入到大练兵主题之中,军事体育成为农村最普及、最突出、最广泛的日常活动,为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抓手和推动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一场农民革命战争。为挽救民族危亡,党领导的农村体育工作主要围绕革命战争的实际需要而开展,呈现出较为突出的“革命化色彩”。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号召并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磨炼意志、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教育广大农民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素养并增强了其革命意识。概而言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农村体育工作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口下开展,打破了剥削阶级垄断体育工作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民体育权力的回归,既为革命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续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积淀了深厚历史基础和宝贵经验。

1.2为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农村体育工作(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巩固新生政权和发展国民经济,党高度重视体育在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如1950年7月创刊的《新体育》刊发《体育为劳动生产服务》一文指出:“为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是体育的两个最基本的任务”[8],农村体育工作亦围绕此两大任务。1952年11月国家体委成立,提出在农村应利用农闲时节,结合民兵训练,开展有利于增进人民健康的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9]。随后,体育运动在广大农村有了一定开展,如山西黎城、河北怀安等地结合民兵训练开展了武术、单杠、双杠、木马、投手榴弹、越野赛跑等活动,安徽巢县、广东台山县等地农民组织了各种运动队[10]。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青年团中央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首届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会议肯定了在农村结合民兵训练,利用农闲季节开展体育活动的做法,认为今后农村体育工作必须服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原则,开展简单易行的体育活动,同时还要继续依靠青年团组织领导和开展农村体育工作[11],此次会议有效促进了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1958年9月中共中央在国家体委党组报告上批示指出:“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体质,为劳动和国防建设服务”,进一步明确了彼时农村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1963年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全国诸多公社团委配备了专职军体委员抓民兵训练和体育活动,以占领农村青年业余阵地和加强“备战”。1964年2月在江苏召开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总结了当时农村体育活动中的主要经验,即体育活动必须根据农事活动规律做安排,活动要扎根到生产队或自然村[12]。此后,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依据农事活动规律,进一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并服务劳动生产。十年“文革”期间,农村体育虽然也遭受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坏和扭曲,但却未陷入完全停顿状态,而是处于一个曲折发展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农村体育工作总体沿袭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如中国共产党主要通过青年团组织发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体育运动,为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其间农村体育事业发展也经历了一定挫折,尤其是偏离实事求是的思想和工作路线,值得反省和警惕。但客观讲,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农村体育工作在曲折中亦取得了不俗成绩,既为新中国成立伊始劳动生产及国防建设贡献了力量,也为日后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1.3为农村“两个文明”及新农村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农村体育工作(1978-201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战略决策。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强调在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即“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党领导的农村体育工作将开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作为总任务。1982年11月,国家体委、文化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的经验,研究制订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体育工作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迈出了新步伐。1986年9月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成立,是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对广泛团结农民体育积极分子和农村体育工作者,推动农村体育发展,促进广大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13]。中国农民体协从1988年开始组织每四年一届的全国农民运动会,并从1990年起在全国倡导推行“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1995年国务院颁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后“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等惠民工程相继实施,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对于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的农村生活新面貌以及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为贯彻落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助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从“十一五”期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对完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农民健身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及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型,农村体育工作中心也从为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服务转向为农村“两个文明”及新农村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使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气象。具体而言:在法律法规方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陆续颁发,使农村体育运行机制与保障条件日臻完善;在场地设施方面,“全民健身路径工程”“雪炭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惠农体育工程相继实施,农村体育硬件建设及基础设施日益增强;在活动组织方面,“全国农民运动会”“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体育三下乡”61等“农味、农色、农本”惠农体育活动先后开展,农村体育活动内容及农民体育文化生活日趋丰富等。此时期的农村体育工作不仅有力助推了农村“两个文明”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并积蓄了有益经验。

1.4为城乡一体及乡村振兴战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农村体育工作(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定位,既是新时代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指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路径选择。2014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战略”,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见,无论是新时代全民健身战略,还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颁发实施,均在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战略框架逻辑下对农村体育工作予以规划部署,充分彰显了党对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具体实践中,则通过不断优化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完善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推动农村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农村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公共服务等举措,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新时代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成果,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提升了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助力并彰显了城乡融合与一体化发展进程及其成效,奠定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和健康基础。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17年12月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农民体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要为补短板、促均衡、求发展提供支撑,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助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基础保障”。可见,服务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主要任务。为此,国家陆续发文强调要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健全完善乡村文体设施,以构建和完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如2021年4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和服务运行机制,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化体育、节日民俗等活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难发现,农村体育业已成为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和动力源,融入了乡村振兴大局的深层肌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并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健康生活需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致力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扶贫和扶持力度,大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向农村延伸,不断完善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在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推进中不断化解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农村全民健康促农村全面小康,助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顺利实现,夯实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农村体育工作的宝贵经验

2.1、立足根本: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全面胜利的根本保障。正是得益于党的坚强领导,才有今日我国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成就。回顾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百年光辉历程,党坚持农村体育工作服务是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历史使命,同时也因把握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助推中国不断从“体育弱国”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迈进。没有党对农村体育工作的坚强及正确领导,就没有百年来农村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与成就。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农村体育工作跨越式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2.2、立足初心: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及执政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16]。回首百年奋斗历程,党领导的农村体育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到不同时期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体育对培育农民群众体格及革命意志的作用,领导农民群众从“三座大山”手中夺回体育权,使农民群众成为了体育的主人,并服务于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中71胡庆山,陈国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历程回顾、经验启示与战略路向国人民谋幸福、求解放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体育对广大农民群众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农村体育工作立足人民立场、基于农村实际服务于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中国人民谋发展、求独立的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体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对丰富农村“两个文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生活需求的作用,领导农村体育工作服务于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中国人民谋小康、求共富的“两个文明”及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及乡村振兴战略。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方式及目标不尽相同,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为革命与建设服务的取向,但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却是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鲜明主线,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初心是为了人民,其本质亦是为了人民。

2.3、立足国情:坚持中国道路

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且行之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百年之路,亦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国情与时代使命,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立足农村大地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农村体育发展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基于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研判,毅然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红色体育运动以武装夺取政权,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捍卫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权并取得革命斗争的胜利,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救国、救亡、救民之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穷二白、亟待温饱的国情民情,号召广大农民群众结合农村生产特点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提升了农村劳动生产及国防建设的生产力及后备力量,可谓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强民、强种、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立足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国情,基于市场经济发展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的大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全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向,党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大力加强农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力开展乡村体育扶贫并援建体育设施,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及城乡体育一体化进程,助推了乡村全面振兴及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可谓是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体育富农、富民、富强之路。综上可见,党领导的百年农村体育之路,是一条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农村体育发展之路,在革命斗争及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伟大胜利中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了美好生活,助力了小康社会的实现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农村体育发展之路,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与中国速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好。

2.4、立足实际:坚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党性和永葆先进性的钥匙,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取得伟大胜利与成就的思想路线、思想方法与领导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思想基石。可以说,党百年来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实事求是的发展史。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百年历程,亦是立足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取得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巨大成就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立足于当时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农村实际,中国共产党遵循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结合革命战争需要与农村体育运动开展规律,领导广大农民特别是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群众因时、因地制宜并因陋就简地开展农村体育工作。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落后、百废待兴的实际,中国共产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并抓住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与国防建设需要领导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满足了劳动生产与国防建设的时代所需。但值得一提的是,其间也有因违背实际和摒弃实事求是而导致农村体育工作遭受贻误的教训。如1958年《体育运动十年规划》中提出“农村与城市并举,10年内劳工制达标人数至少要有1亿5千人,力争达到2亿人”,为违背当时农村客观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大跃进”和浮夸风。但中国共产党敢于坚持真理,善于修正错误,及时拨乱反正,迅速纠正了“大跃进”的错误,领导广大农民群众根据农事活动规律科学开展农村体育工作,很快使农村体育活动扎根到农村基层与农民群众中并取得进展。改革开放以来,立足于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及建设的实际,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农村社会发展、农民生活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基于国力、人力、财力和物力状况,领导农村体育工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小康社会的实现。综上,坚持实事求是是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取得历史性进步与成就的重要法宝,唯有坚持实事求是,党领导的农村体育工作才能走得正、走得通、走得好,从而保障我国农村体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3、新征程农村体育工作的战略路向

3.1、契合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基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现实的重大战略决策[17],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格局,为新征程乡村振兴中农村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理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在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体制的背景下,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与之相应,城乡体育分治模式应运而生。其是导致一段时期内农村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相对短缺,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剪刀差不断拉大的原因。21世纪以,为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弊端,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如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使得农村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城乡体育分治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差距仍然较大。鉴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制约了农村社会现代化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新征程新阶段,农村体育工作需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乡村建设全力打造农村独有的生态体育,促进城乡体育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所谓生态体育,是在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中通过“人类-体育-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生共融、共同发展所形成的一种体育文化形态[18]。随着我国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生态问题业已成为掣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亟待破解。相较城市“钢筋水泥森林”而言,农村具有良好的自然及人文生态环境优势,是打造生态体育的理想胜地。一方面,农村体育工作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结合城乡群众的健身及多元需求,充分利用农村湖泊、绿地、森林、山地、草原、冰雪等自然生态资源和“三民体育”等体育人文生态资源,打造出有别于城市风格的农村生态体育,助力“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在“青山绿水”农村生态体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村体育产业,使之变成“金山银山”及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绿色通道”。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体育+”或“+生态体育”双向模式,发展聚运动健身、健康养老、休闲娱乐、体育旅游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体育文化产业,促进城乡居民的双向流动,从而吸纳和整合城乡体育资源,疏解城乡体育分治困局,推动城乡居民“生态梦”“乡村梦”“体育梦”“健康梦”“经济梦”多梦同圆,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及城乡体育融合发展。

3.2、契合全民健身战略,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全民健身事关全民健康、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和2035年两大阶段的主要目标,擘画了新征程全民健身战略实施的宏伟蓝图,并强调“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无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是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其问题的实质及关键在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新发展阶段,农村体育工作需紧密契合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抓住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牛鼻子,构建更高水平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统筹城乡、公平可及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根据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推动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要求,以及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督导各地制定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的规定,农村体育工作要立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建好管好用好农民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首先,定期对基层农村体育场地设施进行专项调查,摸底数、查弱项、找原因,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行动计划的开展提供实践依据;其次,针对农村健身场地设施存在的弱项,结合农民群众的健身所求,编制和实施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做好跟踪评估并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行动计划的实施取得实效;最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将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及乡村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发挥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健身、兴村、富民等多元功能。

3.3、契合体育强国战略,弥补群众体育发展的农村短板

体育强国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把握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的定位,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体育改革,更新体育理念,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19]。要实现体育强国,就必须依靠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轮驱动”及其全面协调统筹推进。相较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和不平衡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说群众体育是体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难点,那么农村体育则是群众体育发展的短板。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和跟进,体育强国目标难以实现。新征程,农村体育工作需契合体育强国战略需求,积极营造农民身边的健身氛围,健全基层农村体育组织,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推进农村体育蓬勃发展,突破群众体育发展的农村“瓶颈”,助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并驾齐驱,筑牢体育强国建设的农村基础以加快实现体育强国梦。其一,强意识。农民的体育意识是影响农民群众健身的内因,增强农民体育意识、营造农村健身氛围是农村体育工作开展的关键。可通过村小组微信群、村广播、电视、手机APP、抖音等宣传科学健身知识、方法和意义,引导农民群众增强体育健身意识,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农村生活新风尚;其二,建组织。农村基层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工作应以乡村全面振兴为契机,加强农村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尤其是着力培育农村草根体育组织,形成“国家-省-市-县-乡”各级农民体育协会在纵向上衔接联动,各类农村正式体育组织与非正式体育组织在横向上交融贯通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其三,兴活动。在加强农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同时,还需结合农村乡土特91胡庆山,陈国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体育工作历程回顾、经验启示与战略路向色及广大农民的健身爱好和需求,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体育竞赛和健身活动,加强农民健身指导服务,制定农民健身指导帮扶计划,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常态化、科学化和生活化。

3.4、契合健康中国战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健康生活需求

健康中国同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及全民健康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健康环境及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中国基础日趋厚实。然而,现代科技和工业文明导致身体活动逐渐减少、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变化导致“脑体倒挂”的现象日渐严重,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了挑战,势必影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远景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业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成为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成为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履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承诺的重大举措。要全方位、全人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健康公平、共建共享,就必须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目前仍有约7亿农民群众的健康问题,统筹城乡及区域健康发展战略,夯实健康中国的全民性基础。无体育,不健康。新征程农村体育工作应契合健康中国战略需求,通过“主动体育”“体医融合”等促进广大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满足农民群众的美好健康生活诉求,助力健康农村及健康中国建设。第一,加强对农民群众“运动是良医”“体育促健康”“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等体医融合、全民健康理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并体悟到运动是最廉价且有效的健康促进方式,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积极的健康维护及主动健身意识;第二,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主动体育行为,大力培育基层农村体育骨干并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从被动锻炼转向主动参与,从“要我健身”转向“我要健身”;第三,加大对农民群众科学健身知识的普及和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并支持乡镇、行政村成立体卫融合服务站点,为农民群众开展体质监测、开具运动处方等便民利民惠民服务,帮助农民群众从“要健身”转向“会健身”。

4、结语

观今宜鉴古,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农村体育发展,既需从乡村振兴的现代化征程中寻求现实张力,也需从党领导的农村体育工作历程中汲取历史动力。回眸历史,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总体上历经了4个历史阶段,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中国道路、坚持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制度优势、人民本性和政治智慧,展现了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光辉奋斗历程和伟大历史成就。展望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农村体育工作需立局高远,充分汲取党领导农村体育工作的历史经验,主动对接并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全民健身战略、体育强国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以开创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谱写农村体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苏肖晴.新民主主义体育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64.

[2]王全营,曾光兴,黄明鉴.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89:174.

[3]曾飚.苏区体育资料选编[M].安徽: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1985:24.

[4]郑学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届全运会[N].人民政协报,2022-04-28(10).

[5]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610

[6]毛泽东.在一九三七年“八一”运动会开幕式上[N].新中华报,1937-08-02(01).

[7]谷世权.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247-251,303.

[8]郝克强.体育为劳动生产服务[J].新体育,1950(5):13.

[9]贺龙.在总路线的照耀下为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而奋斗[M].人民体育出版社,1954:16.

[10]荣高棠.新中国四年来的体育运动[J].新体育,1954(38):6.

作者:胡庆山;陈国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