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分析

时间:2022-10-05 20:16: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分析

1引言

因历史和地理原因,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打上所在地域的文化烙印,形成各自的特色[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快建设能够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大任务[2]。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学也面临建设中国特色图书馆学三大体系的历史使命。图书馆学三大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核心,引领图书馆学学术体系与话语体建设。因此,建设中国特色图书馆学三大体系,首先要从三大体系的全局性与战略性视角考察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问题,从而为图书馆学学科话语和学术体系搭建提供载体,推动我国图书馆学学科话语与学术体系的兴盛[3]。基于此,本文以什么是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为什么构建以及怎么样构建为核心问题,着重探讨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内涵、机遇、需求、基础、方向与路径等内容,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提供启示,推动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2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内涵

完善的学科体系是学科发展成熟的表征,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对于推动中国图书馆学研究创新与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理解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这一时代命题,有必要对其理论渊源和现实内涵进行深刻阐释。

2.1中国图书馆学

19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科学思潮涌入,中国传统学问受到了全面冲击。吸收西方学科理论,改造中国传统学问,是当时学术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20年代,为解决中西学科之争与古今传承这一事关学科发展的根本问题,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图书馆学人在引进消化西方图书馆学先进思想和总结继承中国传统文献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中国图书馆学这一世纪命题。1926年,杜定友在《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养成一班高深的图书馆学者,以建设中国图书馆学”[4];1929年,金敏甫在《中国现代图书馆概况》中提出“中国图书馆学”是“适合乎中国图书馆应用之图书馆学也”[5]。事实上,这种“中国化”的自觉性认知在早期我国学者选译西方社会学典籍时就已存在[6]。纵观中国图书馆学演化过程,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图书馆学建设遵循传统校雠学说现代化与西式图书馆学中国化这两条路径[7]。既吸纳来自中国古代藏书、目录、版本、校雠等思想,并从交织在传统国学内的古代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中独立出来的;也不断在近代引入西方图书馆学科知识体系。中国图书馆学在古代文化传承、近代文化思潮碰撞、中西学术知识交融与图书馆事业艰难前行中形成,是西式图书馆学的本土化与古代图书馆学的现代化的产物与结晶[8]。尽管中国图书馆学思想受到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体系的深刻影响,但两者内核不同。中国古代图书馆学思想蕴含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图书馆学思想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受到各种现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9]。然而,虽然中国图书馆学继承了许多传统图书馆学的养分,但其建立主要是模仿西方,故学科体系基本框架主要以西方图书馆学理论为基础,专业培养目标也以造就图书馆管理人员为主[10],这就造成了在学科内容体系中没有很好地吸收本民族的学术传统,也导致中国图书馆学内容至今呈现出浅薄化的特点[11]。

2.2中国特色图书馆学

丰富的图书馆实践土壤生长出了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与模式,孕育出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思想,这也是中国图书馆建设独有的优势,理应将这一优势发展成自身的鲜明特色。实际上,中国图书馆学人倡议建设的“中国图书馆学”也内在地要求体现中国特色。自建设中国图书馆学命题提出以来,从呼声发展到实际行动,诸多学者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中力图找寻中国图书馆学科的独特发展道路,以求阐释中国图书馆学发展经验的本质。1998年,吴慰慈先生提出“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呼吁,一时间引发了我国图书馆学界关于图书馆学本土化的广泛讨论,该研究开始成为图书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并相应地产生了一批有关图书馆学中国经验、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为我国图书馆学自主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12],有关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研究也自此开始。何为中国特色?马费成先生认为“在学科研究和实践中做到尊重中国实际、服务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传递中国话语就是特色所在”“学科围绕文化强国战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的研究和实践即是学科‘特色’所在”[13]。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图书馆学学科领域具体化的呈现,也是图书馆学中国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主线脉络在新时代碰撞并创新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图书馆学既深植于中国社会土壤,随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逐渐成熟,也深受我国文化传统影响,拥有优秀历史文化所赋予的鲜明中国特色。然而,目前中国特色图书馆学本土化、民族化的研究成果为数不少,但是中国特色不明显,尚未触及以中国实践和实际为研究中心的本土化构建的方法、路径等根本问题[14]。作为世界图书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图书馆学只有更多地融入本土原创元素,催生更多属于本土领域的具有中国时代质感甚至传世价值的独特成果、理论与方案,才能为世界图书馆学发展作出中国的贡献,并真正提升中国图书馆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显示度与影响力。

2.3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学科体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个学科的学科体系会经历理论上的体系构建和实践上的自然形成相结合的、不断变化与优化的过程,在学科成熟时形成多层级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我国图书馆学界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二分、三分与四分体系。如果从更微观的角度来定义,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则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图书馆学理论、技术方法、历史等知识元素构成的整体[15]。就学科体系发展来看,20世纪20年代以美国图书馆学为师的中国图书馆学开始本土化,30年代形成了初具中国特色的近代图书馆学学科体系,50年代建立了以列宁图书馆学思想为指导的现代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80年代以后再次形成以美国图书馆学为基础的当代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16]。当前我们所称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之下,融入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其归根结底是建构具有本土原创特色、具有强大解释力的、中国自主的图书馆学知识体系。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是党和国家向图书馆学学科提出的重要课题,也是图书馆学科在中国行稳致远、继往开来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赋予图书馆人的重要职责与使命。为确保“中国特色”的核心体现,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应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价值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现实,关联现实国情,融合我国特色文化与历史环境,以服务中国图书馆实践并着力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为行动目标。

3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实践机遇与内在需求

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有其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既有国家战略布局下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机遇,也有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教育发展内在需求。

3.1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实践机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以及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全局深度交融的多重社会背景下,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有其构建的特殊时代契机:国家战略设计与政策文件安排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实践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前进方向。例如,2021年以来,《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文件陆续发布,其中有关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文化影响力、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智慧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部署为图书馆事业特色化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组成,中国特色图书馆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17],其发展需以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为专业支撑。从上述角度审视,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将是支持我国图书馆事业进而满足我国科技创新、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其建设一方面应着眼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把握数字时代方位,立足国家战略背景下图书馆事业的实践转向,适应数据要素化、制度体系化、治理现代化、服务品质化和业态智慧化的现实趋势[18];另一方面应结合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从高度分化走向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积极探索多学科视域融合下的图书馆学专业建设,如加强“图书馆与数据科学”“图书馆与计算科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等图书馆学优势学科群建设,并及时将新型数字智能智慧技术、数字治理与安全、阅读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与知识服务、图书馆治理等方面纳入学科发展[19], 由此以学科力量推动图书馆事业实现专业化、体系化、现代化、品质化、智慧化与高质量的发展目标。

3.2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学科内部发展来看,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是学科自信的来源,有助于提升学科自我社会价值感与图书馆学学术地位,实现图书馆学学术功能的新拓展与新开创。具体体现在学科体系建设对于培养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急需的专业实践人才与学术人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即学科体系规定着学术共同体的诸多研究领域和活动方式,支撑整个教学过程的特定内容和展开方式[20],但外国式的图书馆学教育无法培养出切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图书馆人,中国图书馆员与学者得按照中国特点由中国自己培养[12]。高质量的图书馆事业发展要求学科教育的人才供给、知识创新供给高效率,这就需要改变图书馆学学科建设的结构,建立更为细致优化的多层次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以增加学科建设供给质量和效率。因此,建立既符合世界图书馆学教育潮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对图书馆学教育提出的要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指明了中国特色教育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学科教育质量予以要求;《新文科建设宣言》进一步指出“聚焦应用型文科人才培养”[21],对文科类人才的应用型发展提出期盼。在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新世纪全球图书馆和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图书馆学学科教育实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更加注重新技术应用以及实践培训与技能课程的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并强化就业支持,如引入数据科学、数字人文等课程,并相应编写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教材。面对新时代图书馆学学科教育的应用转向,我们也应认识到当前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存在滞后于国家文化事业发展、课程体系未能适应国家重大文化发展战略需求、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认同感不足等问题[22]。面对新趋势与既有问题,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应当立足图书馆学科的教育发展转向,面向图书馆事业新业态与新学科环境,着眼现阶段图书馆学教育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与教学体系等;学科发展应当细化图书情报学人才培养层次,培养中国特色图书馆事业发展急需的个性化、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如面向学科服务、数据管理服务、智慧服务、知识咨询等需求培育学科馆员、数据馆员、智慧馆员、数字人文与阅读推广馆员等。

4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创新方向

百年来,我国图书馆学人的努力与探索为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奠定了较为丰厚的学术积淀:既有近现代中国图书馆学人关于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研究方面的学术智慧,也有新时期、新环境下当代图书馆学人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优化设计的探索,有必要梳理这些重要成果以厘清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思想根源。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怎样在“存古”基础上“开新”,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关键。面向未来,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明确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创新方向。

4.1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4.1.1二十世纪图书馆学研究成果中对学科体系的表述

回顾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进展,可以发现在我国图书馆学人的努力和奋斗下,学科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厚的研究成果,如极具中国特色的学科学说体系――“要素说”。中国特色的“要素说”学说体系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刘国钧先生主张的儿童图书馆必要的三种要素:“合法的设备、适宜的管理员和正当的书籍”[23]。此后二十年间,业界诸多专家学者对图书馆要素进行了有益思考与讨论,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与看法,在构成要素方面既有梁启超先生提出的“两要素”,也有杨昭之、杜定友、陶述先、陈颂之等人提出的“三要素”,还有刘国钧先生提出的“四要素”。近代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可从杨昭悊提出“纯正的图书馆学”和“应用的图书馆学”算起[24],随后,经由杜定友、刘国钧、洪有丰等人努力,逐渐确立了近代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体系多围绕理论构建、管理经营、类型、社会价值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展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研开[25],但此时学科体系构建还不够全面、准确与科学。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学者进一步深入推进对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结构的研究。李景新将图书馆学分为历史图书馆学与系统图书馆学[26],随后产生了由理论图书馆学和应用图书馆学构成的两分法,代表人物有倪波、荀昌荣、郭星寿、王子舟、盛小平等,钱亚新、朱立文、刘荣析等则从普通图书馆学和专门图书馆学进行了划分;三分法如1983年周文骏提出的将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结构划分为理论、专门与应用图书馆学,黄宗中、叶鹰等都持该观点,陈传夫、徐鹏、马恒通等在该分法的基础上做了局部调整;四分法如吴慰慈等人提出的普通、专门、比较与应用图书馆学,宓浩则是将该分法中的普通图书馆学替换为理论图书馆学。尽管这些分法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我国图书馆学向理论和应用兼容发展的趋势[27],也说明了图书馆学知识不断丰富对于体系拓展的要求。由中国人提出的理论与技术或原理与应用相结合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突破了19世纪欧美以技术方法为中心的图书馆学体系框架,促进了图书馆学体系更加科学化[28]。20世纪中后期,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先后形成了以文献为中心和以信息为中心的学科体系。1999年,徐引篪、霍国庆[29]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引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提出的新体系包括信息资源体系的理论、过程与研究。另外,还有诸多学者提出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包括新的图书馆学分支学科和研究内容,或是从知识的角度重新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进行架构[30]。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学者对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相关表述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对图书馆学发展的思考认知,实现了体系重构。虽然这些关于学科体系的研究探索成果丰硕,但由于时代的局限,论述还存在中国特色不够明显的问题[31],如学科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需求与时代的发展,与国家战略发展、历史发展路径、人民群众需求以及图书馆事业发展衔接不够紧密,学科体系服务大局的能力尚显不足。

4.1.2新环境下对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

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人构建起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新的时代环境下需以此为基础,用发展的眼光合理批判并选择性吸收,逐步提升学科体系的中国特色。21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学者继续围绕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发展不断探索,正朝着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目标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对新环境下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路径探寻[32],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教育思想探讨[33],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理论体系[34]、基础理论体系[35]和公共图书馆治理制度体系构建,以及基于图书馆学学科分支的学科体系构建[36]等。这些融合了中国特色的相关研究,体现了我国图书馆学人对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深刻关切,也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研究基础,对于引导我国图书馆学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也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新环境下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探索尚未形成规模,且研究多是围绕某个局部的点开展,尚缺少对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未来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应当以守正创新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探索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基本规律,注重战略导向,积极回应国家需求,推动学科发展与党和国家战略、历史发展路径、人民群众需求同频共振。

4.2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创新方向

4.2.1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关注主题

图书馆学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正在不断变化,学科研究的新议题也层出不穷。为避免学科目标模糊与学科发展主题发散,我们应从图书馆学学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出发,以发展的眼光挑选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前沿热点问题,以敏锐的洞察力识别新生的社会现象,以宽广的视野合理扩展图书馆学学科关注的疆域与边界,从而明确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范围、核心目标与关键任务。在诸多研究领域与场景中,有两大主题值得特别关注。一是政策文件中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研究主题。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进入“十四五”发展新时期,许多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文件都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当代构建指明了方向,体现图书馆行业前瞻意识、指明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图书馆中长期战略规划等也有助于明晰创新方向。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关注将这些文本架构中的内涵指向转换为与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相关的真问题,并基于政策分析,结合理论研究与环境考察深入探究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策略。二是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中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研究主题。图书馆学理论前沿是学科最新进展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策略,可以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理论研究课题的不断涌现表征着图书馆学的成长与发展;图书馆实践是图书馆学理论产生的基础,也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已有丰富多样的图书馆发展实践正有待图书馆学人从中国特色的视角切入作进一步的总结和解读。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要充分把握图书馆实践发展的正确方向,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借助有效的研究手段拓展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焕发学科的创新思维与学术活力。

4.2.2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拓展的增长点

一直以来,图书馆学都是一个对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服务反应迅捷的学科。当前,信息环境的快速变化与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变革为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知识生长点。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要保持对现实变化的敏感性,及时关注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准确把握各类“问题域”所催生出的新的学科生长点,在此基础上对学科体系予以科学优化和调整。也就是说,我们要积极挖掘生长点与解决难点,通过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和突破来带动和推进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化[37],拓展图书馆学研究范畴,从而不断增强我国图书馆学科的生命力。具体而言,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可能的拓展增长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开展学科内部及相邻近学科交叉融合。“十四五”时期,在国家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之下,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架构应当顺应图书馆学交叉融合趋势,深入探索具有宽广学科视野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吸收相关学科知识为图书馆学科发展助力。既要探索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关系密切的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的融通,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增强学科对话,坚守相关学科视域融合的图书馆学整体思维;也要立足于学科前沿,建立起融合诸多外部学科要素的包容性学科框架,进行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间的交融突破研究,实现图书馆学学科格局延伸与聚势共赢的学科外生性拓展,打造学科集群协同共育生态,推动学科协同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复杂问题的关联学科为依托,以整合研究思维为引导,科学研判与自身特色密切相关的专业的融合切入点、融合度及如何融合问题,在借鉴吸收的同时更要思考它们的学科特性、其对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影响以及图书馆学科在交叉融合时如何掌握主动权等问题。目前,国内诸多高校的图书馆学科已融入跨学科研究视角,构建多元融合的学科体系,开设了诸如数字经济管理、医学信息学、服务科学与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数字传媒、数据科学等涉及图情一级学科关系的交叉学科[38-39],为我国图书馆学的跨学科发展提供了有效借鉴。二是关注数智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会。科技进步催生了许多新的研究对象和场域,也为图书馆学科带来了新的学科发展机遇。为了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等时代发展趋势,实现先进信息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需要思考如何与先进信息技术相适应,并不断调整新技术发展背景下学科发展策略。例如,可以在学科体系构建时,朝知识、数据、智慧等方向拓展,通过与新环境、新范式、新技术的结合,挖掘图书馆学科发展的深度机理和关联逻辑;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科知识体系新特点和新规律,围绕技术运用优化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从而发展出本学科新的生长点,当前数据科学、数字人文等纳入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体系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在图书馆学领域,数字记忆与数字人文研究等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推进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的创新性发展,数字人文研究已然成为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学科发展新方向,如上海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数字人文领域积极探索,分别成立数字人文项目的开放数据平台、数字人文服务空间以及数字人文工作坊,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于2022年8月新增数字人文博士学位授权点,武汉大学的文化遗产智能计算实验室成为教育部确定的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并拟开通“数字文化本硕博贯通试验班”。三是重视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研究。目前,已有诸多学者从知识的不同角度发表论文与著作,试图将知识论纳入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之中,图书馆业界也越来越重视知识服务工作。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筑应与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以充分发挥图书馆学学科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的学科支撑与引导,这对于提高图书馆学学术与社会地位具有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重要意义[40]。此外,图书馆学也应聚焦国家战略发展之需,将自身擅长的知识创新尤其是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学科体系研究与创建重点。四是响应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战略布局。在文化强国战略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背景之下,立足宏观文化的整体思维,把新时代图书馆学建立在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由单一图书馆领域向更广泛的公共文化领域扩展,这不仅契合国家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之需,也是构筑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的必由之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41]。例如,北京大学成立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郑州大学成立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创新研究基地,西南大学与中山大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分别成立了国家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和国家文化遗产与文化发展研究院。

5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路径遵循

作为一门成长中的学科,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以适应环境变化。在明晰构建基础之上,中国特色图书馆学需要进一步结合时代大势,对接国家战略,解决社会关切,契合事业发展,衔接旧学新知,遵循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科学理念,从学科全局全貌出发,全方位、多视野考虑其发展路径。

5.1凝练中国特色,推进中国特色理论实践创造性转化

5.1.1对接国家战略,实现图书馆学科前沿对接

为促进图书馆学科发展服务于社会发展,图书馆学在深化学科内涵的同时还需要不断拓展学科外延,吸收一些涉及国家发展与创新层面更为广泛的内容,将其纳入图书馆学研究范围,并逐步成为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成部分。因此,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应当紧扣国家战略布局,把握社会变革形势与趋势,将各项国家战略有机、及时地反映到学科研究进展中,为图书馆学应用实践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在总体国家战略主导下实现更科学、准确的学科发展定位[35]。例如,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进程中承担起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支撑使命,围绕文化强国、国家文化数字化、书香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数字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乡村振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等与图书馆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需求开展相应的研究和实践,这是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彰显中国特色的体现。

5.1.2聚焦社会现象,科学剖析与解答时代之问

时代课题是学科体系创新的推动力。中国化的最终目标要为解决当今时代下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服务,这就需要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身特色,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需求,让进步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实践沃土中生根发芽。因此,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需求,深入了解思考、准确把握、善于解释并解决中国图书馆场域中存在的各类疑难问题,尤其是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根据现实工作需要构建能切实指导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学科体系,更好地支撑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时代课题也是理论创新的推动力,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还应当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图书馆学理论各具特色的发展要素与鲜明的时代特征,增强学科体系的时代适应性和外部适切性,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剖析与解答,回应社会与时代的呼唤与关切。具体来看,有诸多时代问题有待图书馆学学科直面解决。2018年以来,文旅融合这一备受关注的社会命题要求图书馆服务要与其他形态文化服务机构合作发展,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传承、全民阅读服务、高校图书馆文化素养教育、非遗保护的重要作用。2019年末爆发的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对包括图书馆在内的全国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与现代技术快速发展,突发事件越发错综复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服务成为图书馆界新的研究领域。很多高校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都将应急管理和信息管理相结合,探索应急信息管理、应急情报学的教育实践,如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已启动了相关领域人才培养。未来学科研究可围绕图书馆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服务体制机制建立,应急服务提供与应急能力提升,相关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管理治理等开展。另外,随着“数字中国”重大战略的全面推进与“十四五”规划纲要“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的具体部署,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特征,诸多数字技术与应用开始在图书馆广泛落地。在此过程中,图书馆也要直面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挑战,抓住数字化变革的“时间窗口”,关注数字发展新生态营造、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与图书馆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数字驱动的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培育、数字资源库群打造、数字技术标准参与制定、数据深度挖掘运用与数字网络安全防护、全民数字素养提升等内容。

5.1.3关注实践进展,契合图书馆事业发展需求

实践是学科体系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实践发展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十四五”时期,专业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智慧化转型成为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目标。专业化方面,从历史的视角看,由于图书馆事业独特的专业性质、对社会的贡献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工作一直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在新时代,图书馆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反思自身对于社会的独特贡献,审视自身是否具备了实现这一独特贡献的专业技能,可以围绕图书馆机构专业化、职能专业化、业务专业化与职业专业化以及专业化标准研究等方面开展。体系化建设方面,在国家大力推行乡村振兴、“书香中国”等战略下,为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与实效性,促进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与社会化建设,总分馆服务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参与数字化标准体系、国家公共治理体系、终身教育体系等体系化建设依然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此外,在国家构建“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下,图书馆智慧化转型建设需求日益高涨,确定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史新方位,空间再造、全域服务、文旅融合、提升治理能力,智慧应用、古籍保护与传承利用,图书馆总分馆制与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等成为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42]。这些实践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本土材料,是我国图书馆学彰显中国特色的现实切入点。我国图书馆学人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切中现实问题,把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同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挖掘所需的研究素材,在总结中国图书馆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丰富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并在回答图书馆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强化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中国特色。

5.2衔接旧学新知,推动中国特色传承与先进成果引进

5.2.1继承历史遗产,推动优秀传统创新性转化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抛弃其历史积淀,唯有深刻理解学科发展历史,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才能看得远、走得远,才能更好地明确问题所在并探明当前任务与未来方向。我国在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研究方面的学术智慧与丰厚积淀,是今天我们探索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重要的精神财富[43],也是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44]。一方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重新审视传统图书馆学的学术价值,弘扬和发挥其中的优秀成果,继承以往学科体系的合理因素,以保持中国图书馆学的固有特色,激发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其能为现实所用、为发展所用;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图书馆学的传统学术思想和知识时代的社会发展建立起内在联系。在遵循民族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下,通过贯通历史传统、现实需求与未来趋向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对学科发展前景的思辨,并秉承学科体系构建的科学性与抽象性,使其具备面向未来动态发展的能力,从而真正建立起根植于中国社会这一特殊土壤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5.2.2保持开放自信,做好先进成果引进与吸收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45]。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并非要闭门造车,而是要在符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承担起为世界服务的特殊使命,实现中国图书馆学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交流共同体并逐步转变为世界图书馆学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推进中国图书馆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融为一体,建设本土化与国际化并重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46]。强调中国特色与关注世界话语是紧密相关的互补关系,在学科体系构建中如何将中国特色的理论、实践与西方先进的科学理论融为一体,将内在审视与外在反思相结合是当前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需要重点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具体来看,我们应以开放的胸怀和自信的心态,将本土情怀与世界眼光相融合,在思维转换、以我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主、他为我用、紧密结合中做好统一,关注世界图书馆同行学科话语最新讯息及进展研究,鉴别、分析国外图书馆学学科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在借鉴和融合西方图书馆学学术思想以及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用中国式、民族化的思维去解释中国图书馆现象,用世界的眼光来分析中国图书馆问题,使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既符合世界潮流,又具有中国的“魂”和“体”,做到突出中国特色的同时又能与国际图书馆学有效接轨。例如,云南大学档案与信息管理系赵益民的团队设立的“海外益周”公众号,以每周一期的频率引介全球图情前沿资讯,介绍海外行业动态、实践前沿、学科发展与思想创新便是很好的行动阐释。

5.3遵循科学理念,引领中国特色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

5.3.1秉承问题意识,抓牢学科体系创新突破口

问题导向是学科创新的源泉,是构建学科体系的基础与基本要素,也是学科研究取得突破与进展的关键点。往往是问题先出现,再通过学科体系表现[47],聚焦“中国问题”便会体现中国特色。因此,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有赖于对中国图书馆主问题域以及具体问题的研究,图书馆学研究中新思想、理论与观点的提出也都应基于图书馆事业发展现实问题[48]。我们要以问题为主导,关注图书馆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尚待解决的问题或矛盾,通过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对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作出中国化表达,提升用中国图书馆学理论解决中国图书馆学问题的自觉自信。进一步地,我们要透过问题本身探索问题本质,以问题研究与解决带来学科新构建。只有在深刻认识清楚核心本质问题后,才能更好地把握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律,逐步完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这也是建立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从支撑图书馆实践来看,学科发展有必要关注图书馆实践所面临的区域、城乡、群体等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问题,诸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乡图书馆服务体系与图书馆服务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是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路径。另外,将主题图书馆、家庭图书馆、邻里图书馆、特色阅读空间等纳入图书馆体系体现出“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因馆制宜”的特色,如嘉定市“我嘉书房”社会主体运营合作联盟与杭州图书馆贯彻开放融合思维建设主题分馆,广州市黄埔区总分馆建设融合街镇文化特色实行“一馆一策”等成为避免同质化、彰显区域特色的图书馆发展模式。图书馆学科要关注这些实践中突出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以充分体现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以人为中心”的特色。在诸多实践问题中,有关图书馆社会化与专业化的辩证关系值得特别关注。如果一味发展图书馆的社会功能,或者盲目拓展图书馆非专业化业务,会致使图书馆开始淡化专业性,甚至走向专业化的反面。因此,关注图书馆专业化与社会化面临的困境是图书馆学学科支持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着力点。图书馆学科应当在秉承包容创新理念基础之上,关注图书馆服务社会化外包、专业资格认证等问题,聚焦专业思维、专业人才、专业知识与专业路径,推动文化共同体与文化生态圈建立,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与稳定发展。

5.3.2紧跟动态发展,提高学科体系前瞻与预见

图书馆学发展的时代特性决定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应当具有一定的动态发展性、超前性与预见性,以实现对图书馆实践的理论引领。例如,智慧图书馆刚提出来时是一种理念,现已转化为具体的行业实践,相关研究主要包括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标准研制、系统开发与支撑平台建设、智慧空间布局与应用场景打造、沉浸式智慧服务供给、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等。具体实践层面,国家图书馆提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架构,上海图书馆新馆开发了FOLIO系统,苏州第二图书馆以集约化立体书架开展服务,深圳图书馆推动平台化、数据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也在积极开展智慧化相关的实践探索,智慧图书馆已从研究前沿演变为研究热点。又如,伴随着开放科学实践项目的开展与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出版、开放学术服务平台、开放学术交流频繁出现在图书馆的视野中,开放科学目前已经从一种理念迅速发展成为波及全球的开放实践。作为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的普及实践基地,图书馆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开放存取资源建设、学术交流平台建立维护、基于科研流程的知识服务提供等有效促进知识传播和科研创新。而在内容开放日益成为时代主旋律的环境下,与开放科学密切相关的数据治理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机遇,数据资源建设、数据监管、数据政策与规划、数据战略制定、数据服务提供、数据安全等成为图书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另外,在技术进步的驱动下,元宇宙的概念被提出并迅速成为图情学界关注的焦点,学界与业界开始思考元宇宙与图书馆事业结合可能带来的崭新图景。未来,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图书馆学研究要关注基础设施建设与核心技术研发,虚拟场馆打造、虚拟平台搭建、虚拟场景布置、虚拟服务探索、虚拟数字人应用等内容来参与元宇宙建设的社会实践。实践的快速变化表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与前瞻性的视角审视新世纪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借助敏锐的洞察力观察、解读与引领时代,结合时代性明确自身定位并把握学科体系特点。在立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同时还应当指向未来的社会需求,预判并规划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并梳理学科发展趋势,为学科发展注入新能量[49]。只有这样,才能占据学科发展先机,有效开拓新的学科研究领域,探索未来学科栖息地,做到全面反映和概括图书馆学学科研究内容,构建既稳定又灵活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

5.3.3坚持系统原则,凝聚学科知识展示学科全貌

学科体系在三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建立科学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不仅要动态发展反映图书馆学发展态势,还应既看局部又看全局,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遵循战略性思维和学科整体发展的思路,从系统视角集聚图书馆学各个分支学科和领域的研究力量,明晰其相互依存、制约与相互影响关系,多维度、多视角、全方位地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搭建奠定基础,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大逻辑与大趋势,着力构建内外完备、逻辑一致、结构完整、特色鲜明的有机整体,充分展示学科全貌[50]。使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实现格局全面性与结构合理性,推动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实现长远发展。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学学科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开阔中国图书馆学研究视野。因此,除了从宏观视角关注学科体系整体层面的系统性搭建之外,还应当从微观视角出发,致力于图书馆学学科理论、技术、方法等系统性增长的实现。例如,可以在分析学科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基础上,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结合学科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整合与总结创新;关注图书馆学思想理论演化与方法变革,创新学科内部的学术思想理论与技术方法并适当外引其他学科的学术思想理论与技术方法[51];在遵循逻辑性、可检验、可量化准则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属性互证的双证法与和模本法对技术、方法等进行有效论证,逐渐形成图书馆学学科理论、技术、方法在图书馆学中的应用全景格局[52-53]。

5.3.4凝聚学人力量,彰显中国人文与专业精神

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须以科学理念为引领,在努力探索和自觉遵循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客观规律中,凝聚学人力量,发扬专业精神,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推动有针对性、多层次、动态系统、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我国图书馆学人是有梦想、有追求、有恒心、有情怀的一个群体,其精髓与灵魂在于丰富的人文情怀与饱满的专业精神。例如,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闫慧等为首的青年学者组建起来的图情档39青年学者沙龙已连续举办多届,发挥着搭建青年学者交流平台、促成青年学者深层次合作的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图书馆学人要深刻认识到学科共同体对于学科、社会与国家文化进步的重要性,应以孜孜不倦的学术风气、勇于担当的学术勇气、敢于作为的学术精神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构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历史任务,展现出中国图书馆学人的中华民族风貌,做好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者。这就要求中国图书馆学人坚守图书馆学学科本质,深化学科发展规律,增强理论自觉,强化研究意识,打开研究格局,以较强的行动力与实干精神,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凝聚学科建设力量,积极探索图书馆学学科发展的中国道路,在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实践中寻找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为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积极贡献力量。

6结语

随着中国图书馆事业迈入“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中国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如何进一步突显中国特色并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智慧,是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图书馆学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促进对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全面认知,本研究论述了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内涵、构建的机遇与需求、构建的基础与方向,以及具体的构建路径,以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我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中国特色图书馆学学科体系建设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批判的眼光与思维中不断完善,持续推动我国图书馆学科发展与图书馆事业发展行稳致远,这有待图书馆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石英.打造中国特色与普遍意义兼具的学科体系关键在于坚定文化自信[EB/OL].[2022-06-10](ShiYing.TheKeytoBuildingaDisciplineSyste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UniversalSignificanceIstoStrengthenCulturalConfidence[EB/OL].[2022-06-10].http://news.cssn.cn/zx/bwyc/202205/t20220506_5406992.shtml)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XiJinping.SpeechattheSymposiumontheWorkof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N].People'sDaily,2016-05-19(2).)

[3]王丹.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的守正与出新――“2019全国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术期刊高峰论坛”会议综述[J].图书与情报,2020(3):134-139.(WangDan.TheInheritanceandInnovationofLibrary,InformationandArchivesManagement—ASummaryofSummitForumof2019NationalForumonLibrary,InformationandArchivesManagementAcademicJournals[J].Library&Information,2020(3):134-139.)

[4]杜定友.图书馆学的内容和方法[J].教育杂志,1926(9):1-15.(DuDingyou.TheContentandMethodsofLibrarianship[J].JournalofEducation,1926(9):1-15.)

[5]金敏甫.中国现代图书馆概况[M].广州:广州图书馆协会,1929.(JinMinfu.AnOverviewofModernChineseLibraries[M].Guangzhou:GuangzhouLibraryAssociation,1929.)

[6]赵万里.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学[EB/OL].[2022-05-10].(ZhaoWanli.AcceleratingtheConstructionofSociology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intheNewEra[EB/OL].[2022-05-10].

[7]易凌,龚蛟腾.近代“中国的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之应然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9,39(9):19-29.(YiLing,GongJiaoteng.ARationalResearchontheDisciplinarySystemofModern"ChineseLibraryScience"[J].LibraryTribune,2019,39(9):19-29.)

[8]龚蛟腾,易凌.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22):16-24.(GongJiaoteng,YiLing.AResearchon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ofBasicTheoryCurriculumSystemofLibraryScience[J].ResearchonLibraryScience,2021(22):16-24.)

[9]柯平.中国图书馆学思想体系:抽象、内核与价值[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1,47(6):4-17.(KePing.IdeologicalSystemofLibraryScienceinChina:Abstraction,CoreandValue[J].JournalofLibraryScienceinChina,2021,47(6):4-17.)

[10]王余光.“中国图书馆学史研究”引言[J].图书馆建设,2019(2):32-34.(WangYuguang.Introductionto"ResearchontheHistoryofChineseLibrarianship"[J].LibraryDevelopment,2019(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