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10-13 11:29: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辽宁省各级政府在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等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营商环境明显得到优化,但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在此背景下,分析出辽宁省制造业发展短板和未来发展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务实措施和实施路径,对促进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再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维创新体系为核心驱动,以产业体系协同发展为依托,继续深化制造业体制机制改革,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和质量优先原则,推动制造业产业体系、两化融合、结构优化、品牌品质、效益效率、绿色制造、营商环境、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多个维度不断向更优质量提升和推进的过程。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分析

1.产品质量欠佳,品牌建设不足

第一,对质量的把控和监管不足。辽宁省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在2011年为98.8%,但在2018年下降到了96.2%,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对产品的合格情况提出较高要求,对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也未做到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第二,品牌意识不强。辽宁省入围中国前500强制造业企业的比例在2011—2018年由0.0071下降至0.0035,下降比例超过了50%,存在缺乏品牌效应、品牌定位模糊等问题,虽然有辽宁鞍钢、华晨宝马等这些知名品牌的存在,但本土知名企业还是较少;第三,高端品牌过少。企业普遍喜爱技术水平不高的生产模式,偏爱中规中矩,不敢“做大做强”,致使辽宁省制造业高技术水平占比太低,达不到应有水平,缺乏一大批高技术含量企业的出现。2.绿色制造受阻,发展速度受限第一,绿色转型动力不足。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存在前期投入大、见效慢等问题,且需要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第二,污染物排放量大。辽宁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基础材料大多都是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品,辽宁省2017年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倾倒丢弃量高达1.52/万吨,比山东省、浙江省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要高。这些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对辽宁省的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都造成了恶劣影响,特别是沈阳、鞍山、抚顺、本溪等城市;第三,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辽宁省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增长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例如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在2017年为11346/万吨,而排在第一的山东省为19026/万吨。

3.生产效率不高,经济效益不佳

第一,生产规模不大。辽宁省的规模以上制造业总资产贡献率在2013—2018年由15%降至9.5%,许多企业存在规模不大、生产率效率不高的问题,无法实现适当规模下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第二,成本费用控制不佳。辽宁省制造业企业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在2013—2018这五年间由6.09%降至5.7%,表明这些企业取得相同利润时付出的成本变大了,形成成本费用控制不佳的情形,企业的获利能力也会受之影响;第三,技术创新不足。辽宁省许多企业都忽视了技术创新对企业效率效益的重要性;第四,产业运行质量差。辽宁省的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占比较大,具有竞争性不强、危机感不够等劣势,因此这些企业没有建立起高效率的运行和管理机制。

4.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关键技术依赖进口

第一,对外开放质量不佳。辽宁省制造业2000—2018年的对外开放这一指标实现了负增长,年均增长率为-0.004492513,2017—2018年这两年间由0.20028下降至0.18289;第二,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下降。辽宁省2018年的出口额为3214.5亿元人民币,进口额为4343.2亿元人民币,均低于全国平均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5294.4和4544.5亿人民币;第三,对外开放环境有待完善。辽宁省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不足以支撑本省的制造业企业去吸引外资。此外,辽宁省的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例如沈阳市、大连市。这就导致了各市利用外资规模差异较大,不利于辽宁省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第四,大量核心技术依赖进口。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辽宁省制造业出现了关键技术“卡脖子”的现象,对本省制造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5.缺乏良好创新环境,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第一,经费投入不足。2018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仅为3006014万元,低于全国平均投入的4178976万元,不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影响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第二,创新人才短缺。2018年辽宁省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53133人年,而排在第一位的广东省为621950人年,相比其他地区而言明显不足;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辽宁2018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为65.39,在全国排在第17位;第四,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辽宁省在2018年有效发明专利数为21089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5296件,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据统计,全省有65%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引进国外配件。例如,华晨宝马的芯片2113,发动机以及油漆都是进口的,其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其他国家,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四、促进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品牌建设,严格把控产品质量

第一,树立企业品质品牌意识。一方面,企业应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树立强化自主品牌意识,着力进行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另一方面,增加对质量培训的投入,提升员工质量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制造业生产产品在品质方面的问题;第二,加强品牌传播,提升品牌价值。可以利用新媒体等方式来对企业的品牌进行宣传,学会利用品牌故事来提升品牌知名度;第三,政府应加强对品牌建设的支持力度。在品牌建设与传播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政策和财力的支持,加强观念引导,积极地帮助中小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第四,加强质量管理。一方面,实施“质量诊断”,从企业管理到产品生产,全方位把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另一方面,树立质量标杆,对优质企业进行官方遴选和奖励,鼓励企业重视质量问题,向标杆企业看齐。

2.营造绿色生产环境,打造绿色环保产业链

第一,提高企业绿色生产意识。宣传绿色环保理念,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动辽宁省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积极推行绿色节能产品,打造绿色制造业生态链;第二,规范绿色生产流程。绿色生产涉及整个生命周期,是一个大型的绿色产业链。首先,应选用绿色的生产原料,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其次,采用绿色的设计模式,以节能减排和可回收利用为目的进行设计,呼吁环保的绿色理念;再次,实行绿色的制造过程,确保在制造业生产的过程中,减少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第三,营造良好的绿色制造环境。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应积极承担公共绿色管理职责,制定绿色政策,规范节能减排力度,以法律法规、税收政策、以及资金投入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绿色制造的扶持力度。

3.重视成本管理与企业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

第一,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一个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管理会直接影响该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是对产品的原材料价格进行成本管理,另一方面是对企业员工的工资进行成本管理;第二,重视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并将人才培养转化为高效的、现实的劳动生产力,使“低成本”和“高产能”得以实现;第三,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质量管理。辽宁省的制造业企业也可以以“质”取胜,通过产品的优质,利用品牌建设来提升企业信誉度,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提升市场竞争力;第四,扩大生产规模,加强企业管理。辽宁省的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长期生产的平均成本,获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此外,企业还应建立起高效率的运行和管理机制,重视企业管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

4.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第一,改善对外开放环境,提供相应支持政策。一方面,制定鼓励对外开放的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资与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加强辽宁省自贸区的建设,学习其他自贸区在外商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第二,加强人才和技术的互通往来。一方面,鼓励外国学生来辽宁省的高校留学和本省学生出国留学,推崇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增强与其他制造业较发达的国家之间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引进,可以利用一些政策或给出优质条件来吸引国际人才来辽宁省工作,带来先进经验,有利于本省制造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第三,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对出口产品的质量严加管控,企业应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培育辽宁省的国际化品牌,增强美誉度和品质竞争力。

5.注重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

第一,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创造条件。应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鼓励各高校和各企业有充足的经费来专注进行产品研发。此外,还应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依托科研院所而建的研究中心是重要的创新载体,使企业吸收更强的科研力量,整合并丰富企业内部的创新资源,提升创新效率;第二,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体系。企业进行人才引进和培养,可以提升研发团队和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有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社保优待等形式,给创新型人才提供更优待遇,提升人才的热情,达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目的;第三,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在自主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应彼此联系、相互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平台体系,可以更好地推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不仅如此,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机制。五、结语在营商环境优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依托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同时,结合辽宁省制造业发展情况,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品质品牌建设、打造绿色创新的生产和研发环境,政府及各职能部门有针对性的发力,促使辽宁省的制造业向着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方向去发展,从而体现出辽宁省制造业的“国之长子”形象以及未来辽宁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新面孔”。

参考文献

[1]余泳泽,胡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J].宏观质量研究,2018,6(04):1-17.

[2]贾立政.新时代主题、总目标、总任务及其关系的理论思考[J].人民论坛,2020(34):44-48.

[3]李金昌,史龙梅,徐蔼婷.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统计研究,2019,36(01):4-14.

[4]陈瑾,何宁.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与对策——以装备制造业为例[J].企业经济,2018,37(10):44-52.

[5]倪超.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标准科学,2019(08):88-91.

[6]李淼,梁爽.辽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对外经贸,2020(10):60-63.

[7]陈俊.构建深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特区经济,2020(02):15-18.

[8]苗圩.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9(05):9-13.

作者:张可翟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