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4 10:27: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当代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研究
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人文素质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又表现了民族中个体综合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文素质为使命的教育,注重形成人的健全特性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界将人文素质分成四个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理念、人文方法、人文精神。[1]当代的人才培养不仅限于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契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教师也由为知识而教转向为素养而教,让学生体会、感受,将人文素质内化于心,历经发展衍生出以下几种内涵。
(一)人文素质教育是传授知识技能、进行创造性
教育活动的综合教育我国学者徐玲将人文素质教育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人文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二是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包含强烈的民族特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三是以体验式活动为中介的人文实践活动,从做中学。[2]还有诸如谈新敏等学者将人文素质教育细化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艺术情操的教育。李建文、范思立等学者将人文素质教育总结为知识、修养和综合能力的应用以及心理上综合的体现,都能体现人文素质是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正确“三观”的综合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是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发展和探寻本质的内在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气质、修养等,体现人的行为规范、精神价值取向及追求,并影响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3],通过对人的价值、人的追求、人的本质的探寻,以此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以及自我完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和人生态度。中华文明的独特教育传统内在精神和素质至今仍影响中国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及行为的判断。从马斯洛的需求原理也能看出,人的最高追求实质上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内在本质的追求。
(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民族的担当感和共同体归属感的家国情怀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国家重大战略的实现。人们对家国情怀的传承、认同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这种对社会的责任、民族的担当和共同体的归属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使命感,使人文素质成为可认识、可表征、可衡量的人文行为。这种可视化的行为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提供诸多便利,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66--过程中产生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担当感、促进祖国统一的民族责任感。(四)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使人之所以为人、熏陶素质、修养品格的人格教育教育者教育的是有人格、有品行、有情感、有思想、有精神的人,使受教育者在追求人文精神和专业气质、熏陶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这种强调人格的教育是以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为培养目标,以完善人格为宗旨。以人文素养促进人格教育,教会受教育者做人有德、做事有才。这种定义也契合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重视教人、做人的传统使人产生了更为复杂的情感,正确的“三观”是成为“人”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教师为素养而教的着力点
就综合教育的内涵来说,教师在实施具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需要确立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创设环境、因势制宜地融入地方特色,在课堂中营造人文教学氛围。[4]通过传授文史哲、真善美等基本人文知识常识,结合正确的“三观”教育和创造良好的环境等多种教育途径,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以此来引导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陶冶情操,将人类优秀的成果内化为自己的实践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提升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就内在的素质教育而言,人在与人、与社会、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会注重自身的内在素养,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过什么样的人生。陶渊明有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人文素质相对于科学素质来说更关注“人”的样子。教师在关注自身生存和发展、追求崇高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将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内在的素质教育,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对生存状态有更为真实的体验,对意义和价值的追寻有更为透彻的领悟。同时耳濡目染地向学生传达信息并通过自身可认识、可表征、可衡量的人文行为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健全,能够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更好地洞察人生、净化心灵,理解个体的人生价值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5]就家国情怀教育而言,历史承载着文化,教育又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那么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值得教育者和研究者去探究的一个角度。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诗词歌赋中从不缺乏对祖国的歌颂和对真善美的弘扬,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渗透着爱国主义文化和先进的理想信念,其所展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作者本身的人格魅力,是其他学科所不能及的。教师可以着眼于文化育人和专业教育教学的相关要求,积极利用文化资源来鼓励学生、教育学生,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现代文化的开发可以逐步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渗透,让受教育者从大浪淘沙的文化之中体会到古人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情怀,从而学习他们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6]就人格教育来说,人类社会的创造性教育活动,会注重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日益摆脱以往群体生活的束缚,自由鲜明的个性解放又在客观上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按儿童成长的规律去促进他们成长,因材施教,重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让学生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对知识进行运用,吸收人文知识,外化人文行为,陶冶人文精神,完善自身发展,提高人文素质与综合能力,在天性和教养中塑造人格,在和谐统一中完善人格。在传统的文化本位和人文精神中去寻觅探索,实现文化、修养和人性的塑造,最终实现两者融合中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认识自己。
三、教师为素养而教的注意要素
柏拉图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人生下来更趋近于动物,在与人、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后天的习得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作为人的资格,而这种资格蕴含在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中,通过个体的人文素养表现出来。优良的人文素质便是在这种社会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养成中塑造出来的。首先,不可否认家庭的人文素质教育占据绝对重要的地位。家长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会通过价值取向传达给孩子,生活格调、生活情趣等一言一行都在为孩子培养人文素质指引着方向、提供榜样,具有基础性意义;家庭内的互动和氛围又是家长和孩子间沟通的桥梁,温馨的环境、良好的家风、多元化的语言会耳濡目染地熏陶孩子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例如,有的父母开明,自身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那么,在他们选择教育方法时会带领孩子朝着自信、开朗、独立的正向方向前进,这种实践性、引导性和实效性也会为孩子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和父母对孩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性,增强家校的沟通和合作,引导家长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去丰富校园生活,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正确的教育方法就是增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兴奋度和兴趣度,激发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启迪和养成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教师从培养目标上指明发展的方向,从课程活动中以及内容形式的把握上引领发展的路径,通过言传、身教以及发挥设计和疏导作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产生思想和行为影响。最后,整合优化资源,形成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社会作为体验人的价值的施展舞台,给孩子们提供了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信息,对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终极导向和定型合成的意义。社会人文现实对学校、家庭的人文素质教育成效具有助推力,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特定形态的整合是相辅相成的。人文知识的接受、消化和应用同时也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供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机会,创造了动脑和动手结合的资源,构筑了传承与创新结合的条件。
四、教师为素养而教的新路径
目前存在一些学校只在课堂教学和知识性的显性层面突出了人文素质教育,却没有挖掘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在隐性层面,这样就使人文素质教育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空壳子”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知识,却没有真正将知识理解内化为素质和精神,不能触及学生自身内心的认同,未落地的政策导向和实施方案就更不能期望学生的自觉践行。如何在现有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探索人文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方式也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将五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充分发挥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目标,从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方面构架出较为完整的文化素养体系,传统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协同育人。虽然这种融合过程在效果层面上的评价体系标准和尺度上具有不确定性,片面的评价难以突出全面和完整的体系,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目前仍不够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在教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时,要避免把人文素质教育局限在课堂内的知识性学习范围之内,学生的人文素养要系统、全面地形成。例如,湖北省宜昌市为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开展“德育加油站”建设工作,立足本校,不拘泥于书本和课堂,拟订课题的试验方案,将课后服务项目化、课程化、素养化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将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
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质,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性格,文化的特质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和灵魂,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是促进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构建以人文素质为平台的服务体系,能够发扬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利用校园文化具有熏陶的功能去欣赏、创造文化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种文化的冲击之下能够安身立命,兼容并包又能保持自我特色,才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升华人的精神、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又实现了文化的适应和变迁,推动和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独有的中国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巨洪.探究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1(7):240-242.
[2]张晓姣.全面发展语境下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学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121-122.
[3]龙苏兰,杨芳,王立,等.江西中医药大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光明中医,2022,37(6):927-930.
[4]徐玲.文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学的融合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1(10):100-101.
[5]李学志.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6):143.
[6]王海芳.浅析高职语文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评《语文教育学新论》[J].领导科学,2021(16):126.
作者:张悦 单位:三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