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村减贫机制研究

时间:2022-11-28 09:09: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促进农村减贫机制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促进农村减贫机制研究

城市高架快速路关键节点交通 组织分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因此,2020 年后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从消除绝对贫困转移到相对贫困治理工作上,建立长期有效的减贫机制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减少相对贫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根据已有的调查研究,充分考虑经济结构、农业分化、城镇化水平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减贫机制发挥的因素,从多维度着手,探索促进减贫战略的长期有效机制。

一、减贫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区域,贫困的治理措施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各项措施具有各自的应用情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决定治理措施应用是否有效的因素也会随之变化。基于此,为构建一个全面且有效的减贫机制,提出影响减贫机制发挥的重要因素:经济结构、农业分化、城镇化水平、气候变化以及其他因素。

(一)经济结构

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农业在整个经济的比重是构建减贫机制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衡量农业比重有两个最基本的指标:农业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和农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所占份额,已有数据表明随着 GDP 的增加,这两个指标都有着下降趋势。在我国,农业在 GDP 所占份额下降速度比劳动力所占份额下降速度快,两个指标下降幅度之间的差额被称为“农业生产率差距”。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可能是农业生产力低,也有可能是农业行业的高失业率,或两者兼而有之,最后都会造成农业工作机会的短缺,进而导致大规模贫困。减贫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不同部门的劳动力差异。

(二)农业分化

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不断迁移,农业逐渐在两个方面呈现出分化趋势:农村的分化和农户的分化。农村分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已经逐步实现工业化的农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为主的农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地区的差异会越来越大。另外农户分化主要存在三种差异:一是全家转移到城市的农户,二是中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老年人留守农村,三是全家都留在农村的农户。在城镇化进程中,还会出现更多的兼职农民,特别是在小农户中,他们的农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并且正在减少;对于中老年农民,地理位置优越的农村地区与偏远的农村地区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建立长期有效的减贫机制,必须要结合现实情况,加深对农业分化的理解。

(三)城镇化水平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进程中,根据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 2020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 60%,其中包括 2 亿多进城的农村人口。根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 2020》,到 2025 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 65.5%;新增农村转移人口 8000 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 20% 左右。城市扩张一方面将会使农田面积流失,进而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另一方面,城镇化还会带来其他两方面的改变:一是饮食模式的转变,二是与粮食和农业有关的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变。饮食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是淀粉类主粮的减少以及伴随家庭收入和食品支出的乳制品增加,牲畜和海鲜产品,食用油以及水果和蔬菜的消费增加,这就是贝内特定律。除此之外,城市化会促进与粮食和农业有关的非农业经济活动的转变,例如使食物消费转向更方便的来源,包括超市购物和外出就餐,并且往往倾向于加工食品,城市化最终会加快运输行业、加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因此,要想构建完善的减贫机制,既要关注农业层面的生产,也要关注农业生产之后的价值链和与农业有关非农经济。

(四)气候变化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 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巨大且快速的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现象。而气候变暖将会带来更严重、更极端的天气事件。在极端气候下,尤其在半干旱地区,农村人口无法获得充分饮用水和灌溉用水,从而导致生产力下降。尽管气候变化在农业生产阶段的影响最大,并且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上,但气候不稳定同样也威胁着食品体系的其他步骤,包括食品安全和食品系统基础设施的破坏,例如道路,桥梁,港口,存储和加工设施或电网的损坏。极端气候将会导致粮食系统崩溃,这对贫困人口的影响尤为明显。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抵御气候风险变化的机制对于减贫有着重大意义。

(五)其他因素

除上述四个影响因素以外,人口、政治、文化以及技术也应在建立减贫机制时予以考虑。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对于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贸易政策是农业粮食系统最重要的社会政治驱动力之一,尤其是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一直提倡的自由贸易,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减少贸易壁垒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历史表明这种进展很容易倒退。此外,伴随着全球变化的入侵性有害生物和新型疾病日益严重的问题也可能给贸易体制带来压力,这些都阻碍了食品自由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粮食系统的发展。新兴的文化转变对农业系统也会产生影响,其中包括素食主义者动物权利运动等国际影响。当代技术变革速度快,其中包括私人投资作为农业研发的领导者来取代公共部门的作用、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可能使食品工程学快速发展,但也可能破坏原有的食品商业模式。这些因素均会对农业系统产生影响,因而影响减贫机制发挥的效果。

二、减贫机制的构建与路径分析

在构建减贫机制时,既考虑了增加农业收入的直接方式,也考虑了促进减贫的间接方式,即通过扩大非农业劳动力市场(农村和城市)就业的影响,以及体制和政策上的补充创新。除了在短期内可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资产投资(包括自然资本和人力资本)为长期减贫奠定了基础。此外,对贫困的影响通常取决于农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活动和投资。因此,从多维度着手,基于前文已提出的减贫影响因素的视角,探索促进减贫的机制并对其具体影响路径进行分析。

(一)农业生产机制

农业生产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一是通过培育新品种的农作物、家禽、鱼类并结合改进的耕作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研究显示农业生产率与贫困群体的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农业多元化,从单一的淀粉类主食(谷物,块根和块茎)到牲畜、家禽和鱼类、豆类和油料种子、蔬菜和水果、牲畜饲料和饲料、生物燃料和其他产品(通常来自农林业和林木)等作物多样化,并从商品扩展到生态旅游等服务,可以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目前已有部分产物多样化产生盈利,如畜,禽,鱼,食用油,水果和蔬菜的多样化会带来更多的盈利已得到验证。在贝内特定律所预测的需求模式下,当一个国家达到“中等收入”地位时,转向具有正收入弹性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对包括小规模农户在内的农民来说都是有利可图的。

 (二)风险管理机制

农业生产和活动面临众多挑战和风险,包括气候多变性和极端天气(干旱和洪水)、病虫害等,这些都将带来农业收入的损失。一是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技术除了对农业生产本身有着重要作用外,还会提高农业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使生产风险达到最小化。例如选育有弹性或抗性的品种、采用弹性或抗性的耕作方式,以降低农民以及生产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采取机构干预措施,通过建立一定机制抵御生产风险,可通过农业指数保险和社会保障计划来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从整个食品供应链来看,风险会沿着整个食品供应链进行传播,所有参与者都会面临损失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农业投资的多样化来减轻这种冲击。

 (三)就业促进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流动频繁,必须要做到稳就业才能有效减贫并防止返贫。通过价值链横向延长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主要是农业生产之后的价值链活动和与农业有关非农经济活动,从投入到生产再到销售和加工,最终到消费和食品废物管理,这一系列步骤中每一个都存在劳动密集型岗位,刺激了贫困人口的劳动力需求,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

 (四)人文发展机制

贫困的根本原因并非传统标准的“收入低下”,而是因为这些人缺乏获得收入以购买基本食物需求的“能力”,贫困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能力”被剥夺或“权力失败”。在减贫工作中,贫困群众是减少相对贫困的微观主体,必须探索构建减贫的人文发展机制,以改善贫困地区人文环境贫瘠现状,有效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一是保障贫困群体的各项权力,为贫困群体增加收入从而减少农村和贫困农民的贫困程度。改善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地分配土地和其他资源,保护和改善贫困群体对资源的获取,加强地方政府开发和管理的权利,从而赋予其人口权力、改善他们的生活。二是保障贫困群体的健康。一方面加强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加大贫困地区的公共医疗资金投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因病致贫、返贫的状况。另一方面改善饮食质量,从而改善贫困群体的身体素质,已有研究证明达到营养目标对儿童早期生长和发育有着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改善了健康、教育和生理状况。此外,食品安全对人类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不安全的食物是导致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加强食物生产、存储、加工和分配的安全性,创造有利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以减少食源性病原体的污染。最后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使贫困群体的生存、生活、生产条件更加稳定。三是加大教育和农业技能的投资,这是减少贫困并且防止返贫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后的技能和基础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贫困人口的企业家精神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转变贫困群体的思想观念,从被动脱贫转变为积极主动减贫,激励其向着美好生活的目标奋进。

(五)政策支持机制

构建长期有效的减贫机制离不开政策的保障和支持,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发挥最大效用。一是强化兜底保障体系,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从源头上建立起发生绝对贫困的“截流闸”;二是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增强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研究能力,研发的投入除了对主粮进行研究,还应投入到奶制品、蔬菜、水果、豆类等研究中;研发范围不仅仅限制于传统种养殖,还包括基于最新科学技术的现代农业,通过农业研发提高农业生产率。三是完善农业政策体系,提高对政策问题和挑战的认识,加强对农业政策分析能力,并建立政策分析机构,以提高政策效力,促进减贫。

三、结论

从我国已有的减贫经验来看,绝对贫困基本消除后,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给我国今后的减贫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减贫机制对于减贫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考虑了经济结构、农业分化、城镇化水平和气候变化等影响减贫机制发挥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仍需要考虑环境的变化、相互关联的机制以及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经济结构的转变大大减少了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就业方面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业逐渐呈现出分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农村分化、农户分化,出现了新型农村和类似兼职农民等新型农村人口。考虑到这些变化,研究重点有必要从传统的农业角度转移到包含大量非农活动并一直延伸到城市地区的更长的、日益复杂的产业链。此外,农业系统面临气候风险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构建减贫机制时需要考虑灵活性、适应性和弹性。基于减贫影响因素的视角,探索出促进减贫的五大机制并对其影响路径进行分析。农业生产机制主要通过培育新品种并结合改进的耕作方式和农业多元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贫困群体的收入;风险管理机制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和采取机构干预措施来建立一定机制抵御生产风险;就业促进机制通过向市场价值链延长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人文发展机制通过保障贫困群体的各项权力、保障贫困群体的健康、加强教育和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贫困群体本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参加生产活动中去;政策支持机制通过强化兜底保障体系、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完善农业政策体系三个层面对减贫的有效性和长期性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刘艳梅1魏怡雪.曹高航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