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探究

时间:2022-11-29 10:59: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探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职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探究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要立足于新的发展体系,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开拓新的发展思路[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依托“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等大学生公益创业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公益创业项目的挖掘和培育,总结凝练“四创融合”“五位一体”工作方法,整合多方资源,助力大学生公益“双创”教育实践。

1“以赛促教”构建理实一体三全育人新平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从第三届“互联网+”大赛起,就开始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五届大赛,共培育公益创业项目242个,入围省赛15项,覆盖学生1346人次。在大赛的强力指引下,五年来,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公益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了大学生公益创业最重要的孵化土壤。五年中,孵化公益创业公司5家,提供公益就业岗位50余个,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典型平台。实践证明,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高质量实现三全育人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路径。通过公益创业教育,能够更多地发现未被关注和满足的社会公众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探索和实践扶贫济困、完善社会治理的模式和方法,能够更精准地助推各种公益项目创意落地转化,从而更广泛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掌握守正创新的专业技能、厚植红色血脉的家国情怀、内生坚韧不拔开拓品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时代重任的接班人[2]。

2“四创融合”打造公益创业教育实践新范式

2.1产创融合,校企协同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公益创业教育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高质量平台资源,重点借力行业协会、产业学院、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建的各级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实验室中的优质项目育人功能,积极推动优秀师生加入项目团队,从做中学,在学中创,在助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思、创能力[3]。与此同时,将打磨出的产品和服务,对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升级需求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服务优化需求中,一方面催生公益创业项目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提升公益创业产品服务的内涵质量。

2.2科创融合,理实相长

公益创业的科技含量是建立项目壁垒,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实现项目商业循环,推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科技创新是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优势,近年来涌现出不少耀眼的科研之星,汇聚了科创融合的人才蓄水池。学校通过对科技协会的日常研发支持,对科研成果申请知识产权的政策推动,对专利成果落地转化的资源嫁接,对项目团队的重组与优化,延展科研活动的价值链,补齐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短板,实现从科研之星到科创之星的转身。在科创融合的过程中,注重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环境保护、农业农村等领域的项目孵化,发挥长尾效应,助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提升科技含量,积累核心竞争力[4]。

2.3“专创融合”,学优则创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力建设有“双创”意识的专业课师资队伍,培育“专创融合”的环境土壤,开发融汇“双创”要素的专业课程和教材,深化“专创融合”背景的校企合作,打造“专创融合”实验、实训、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的开放性提出问题能力和开拓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邀请创业校友进校园,讲述创新创业经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扩展专业知识的应用场景,激发“专创融合”的商业嗅觉,播撒创业火种。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拓精神、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创新创业报国的价值理念[5]。

2.4思创融合,青春筑梦中国红

公益创业铸就大学生创业者的精神品格[6]。公益创业者往往拥有突出的人格魅力,同时兼具理想主义和实干特性,更多关注社会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反哺式服务意识和以商业反哺社会服务的能力。在开展公益创业时,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形成更强烈的使命感,对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刻,同时在合作发展过程中还能够培养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7]。在这个过程中,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平台和机会施展才能[8]。

3“五位一体”厚植公益创业基础教育环境土壤

作为公益创业团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双创”基础教育工作,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致力于通过固本强基和深化改革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稳步提升。

3.1“四融合一对接”,五位一体打造“双创”教育人才培养链

学校以《创新思维》《创业基础》《开发你的创新能力》《创业综合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学》等创新创业课程群建设为载体,建立了融通识课程、隐性课程、专题教育、专业教学和技能训练“五位一体”的课程教育体系,优化完善了“产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思创融合、课程标准对接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四融合一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9]。学校同时创设“学分银行”制度,允许学生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成果兑换相应的课程学分和考核成绩。此外,学校还推行了多项举措,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比如学校明确规定,在学生获得人才培养方案总体学分2/3以上之后,就可以申请优先就业和创业,同时还可以申请免修,帮助学生提前获取毕业资格,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成长成才的无障碍通道。

3.2创新驱动,搭建“双创”孵化平台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组建创新实验班,探索全新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在机制建设过程中,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多专业综合培养的模式,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0]。学校优化了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孵化机制,构建“实验(训)室—创新工坊—商业街—大创园”四阶段阶梯培育模式,助力课程、科研项目落地转化。学校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型”项目落地转化,充分重视“就业带动型”和“文化创意型”项目在经营实践、社会价值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依托校内的江苏省大学生“双创”实践教育基地和无锡市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全真”的校内平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载体。

4资源整合赋能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

4.1协同发力,系统支持,落实公益创业教育“后市场”相关制度保障

学校主动对接地方创业园区、金融平台、行业商圈,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公益创业门槛,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免息贷款额度和有息贷款贴息额度,细化落地大学生公益创业各项保障政策实施方案,多方探索共建大学生公益创业风险救助机制和生活基本保障机制,尤其针对公益创业失败的大学生,第一时间提供特殊困难帮扶,帮助其实现平稳过渡,解除公益创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4.2能力培养聚焦,资源供给精准,增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后市场”业务能力

学校通过与管理咨询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等商务机构合作,持续提升对大学生公益创业企业开办之后的工商税务服务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支持力度。同时,学校对公益创业大学生开放实验资源共享平台,配备专业导师,强化对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的技术创新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的调研和分析,鼓励社会企业和组织更精准地发布自身的需求信息,帮助学生找准创新创业的方向[11]。

4.3模式创新,兼容并包,优化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后市场”支持环境

学校鼓励校内师生共创,切实落实休学创业等学籍政策,探索校外“双创”导师驻校指导机制,导向控制,方式上不拘一格[12]。同时针对市场环境资源做到有效引导、群策群力,着重从社会效益维度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公益创业,积极借助政府部门的政策资源优势,采用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评优奖励、申报优先等正向引导,激励市场投融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早期投资与投智,助力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高质量孵化和可持续发展。

5结语

人才既是公益创业组织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公益创业组织成功的关键因素[14]。公益创业教育既担负着培养既胸怀公益创业意识情操,又身负公益创业业务技能的青年创业者的任务,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期待。高职院校应将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放在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路径的重要位置上,研究行得通、做得到、教得好、传得开的公益创业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实现公益创业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有效引领。

参考文献

[1]汪忠,唐苗,吴娟,等.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9):147-151.

[2]高远,张德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阈下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7(7):119-123.

[3]杨添富.“云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视角下高校“三结合”实践育人路径探析[J].保山学院学报,2019,38(6):1-4.

[4]王瑞尧.基于社会支持的创业韧性驱动因素研究——评《基于青年公益创业能力提升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2):253.

[5]吴秋萍,何乃柱.公益创业类通识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以“大学生公益创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2(13):70-73.

[6]薛瑾,于学斌,于惠舒,等.公益创业社会实践课程改革与实践——以《科教公益创业实践》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22(1):95-98.

[7]刘海燕.公益创业与高校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分析[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29(6):55-58,121.

作者:徐进 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