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7:03: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高职教育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不仅肩负着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人才保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培养出具备正确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坚定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大学生。本文以文化自信背景下水利类高职院校水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研究为主题,选取4所水利高职院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当前水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通过与水教育文化相融合的创新途径研究,进一步分析水文化教育现状、特点以及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二、水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笔者设计的《水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影响力情况调查表》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资料调查;第二部分为大学生对水文化教育教学满意度情况调查。在满意度情况调查中,主要从水文化教学师资专业素养满意度、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满意度、水文化教学思政影响力满意度三个方面开展调研。在上述三类内容中,除水文化内涵认知途径调查结果采用频数、比例方式表示外,剩余内容全部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法表示,得分越高,说明满意度情况越好。
(二)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满意度问卷4000余份,通过随机抽样调查,在水利行业选取4所具有代表性高职院校开展调查,每所高校发放10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82份,回收率97%。调查对象:大一学生126名、大二学生137名、大三学生140名;城市户籍大学生3577名、农村户籍大学生423名;理工科专业大学生3786名、文科专业大学生214名。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水文化教学师资专业素养方面。通过对“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基础理论扎实、水文化价值认同、能体现出基本理论素、水文化课程授课教师认真负责”五个方面的调研,受访大学生对水文化教学师资专业素养方面的评价普遍不高。在5个具体题项中,除“水文化课程授课教师认真负责”得分相对较高,为4.87分以外,其余4个题得分均在3.6分以下,就教学师资专业素养满意度而言,总得分为17.34分。
2.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方面。依据当前水文化建设的研究水平和应用水平的要求,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应当涵盖“专业教材资源、现实虚拟仿真资源、实景教学资源、水文化景观资源、水文化专家库资源和水文化研究与传播平台”六个方面。从调查结果来看,水利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水文化教学资源六大内容的满意度参差不齐,各题项得分均在3.8分以下。其中得分最低的为“现实虚拟仿真资源”和“实景教学资源”,得分均为2.78分。就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满意度而言,总得分为18.95分。
3.水文化教学思政影响力方面。水文化教育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途径越广泛,越有利于优秀水文化思想的传播。从“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增强思政课学习兴趣、对水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有助于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五方面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认为当前水文化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思政影响力明显不足。例如:在“水文化教育教学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水文化学习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方面”得分均在3.5分以下,其中得分最低的是“水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政课学习兴趣”和“水文化教学推动专业课课程思政实效性”得分均为2.88分。就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教学思政影响力满意度而言,总得分为15.52分。
(四)调查问题凸显
1.水文化教学师资专业素养亟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水利高职院校水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教学师资专业素养匮乏的普遍现象。由于水文化教学涉及的项目和种类繁多,客观上要求从事水文化教师的师资队伍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文化修养,能及时准确的做到答疑解惑,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大学生对水文化教育教学的接受程度。调查中,相关教师在进行水文化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具备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认同与受访者的满意度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尽管“水文化课程授课教师认真负责”这一项的调查中得分相对较高,但在涉及“文化底蕴、基础理论、基本理论素养”等方面的满意度调查普遍较低。这说水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需要一批有着崇高的价值情怀、扎实的研究基础、深厚的文化修养的师资队伍,才能推动水文化在水利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过于单一。调查结果显示,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在所有被调查高校中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与师生心目中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之间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教材的使用目前还是比较匮乏的,部分学校使用的水文化相关课程资料内容也仅限于本校或者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案例及研究成果,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是这些课程教材多为“水文化遗产概论”和“水文化遗址保护传承研究”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论述水文化遗产的现状、传承、保护、相关法规政策等内容,与高校教材用书的系统性结构要求明显不符,部分知识内容陈旧老化现象严重,甚至作为师生学习的参考书籍的标准都无法达到。此外,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已经逐步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但是调查中,在水文化教育教学方面仍显不足,关注度不高。而笔者在调研中,大学生对虚拟仿真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兴趣高涨。同时,在水文化教学资源建设内容中涉及达到“景观资源、专家库资源、研究传播平台资源”等方面都是师生关注的焦点。
3.水文化教学思政影响力略显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水利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大学生水文化方面的教育,将各类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融入的途径、方式、内容以及融入后产生的效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调查的数据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秀水文化资源挖掘不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较为僵化,难以让大学生对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兴趣,从而导致文化自信方面的满意度不高。文化自信不是虚无抽象的,必然要建立在对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理解和领会的基础之上;二是水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不够密切,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调研中,笔者发现多所院校优秀水文化资源缺乏必要的挖掘,加之师资队伍在文化素养、专业素质方面的欠缺,从而导致优秀水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三是面对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水利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站稳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例如水文化与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弘扬相结合,尤其是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方面的满意度同样不尽人意。
三、创新优秀水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
(一)坚定文化自信,发掘优秀水文化资源
众所周知,水文化历史尤其悠久,是同人类社会的诞生同步出现的,水文化一经形成就开始传承和发展,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00后”的水利院校高职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应坚持文化自信,除了向他们讲解中华传统水文化的发展历史,还可以通过社会调研和参观考察的方式,带领大学生仔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中所蕴藏的院校所在地的优秀水文化资源,深入诠释其新时代背景下蕴含价值和内涵,将优秀水文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其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全过程中,让大学生走近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发展和演变过程,缩短他们与优秀文化的距离,让大学生产生对水文化产生更加强烈的介入感,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摸得着,激发学习热情,切身感受祖国各地优秀水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各种优秀水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教育影响力,提升时效性。
(二)依托自身特色,优化多元载体
水利职业院校应该依托自身办学特色、行业特点,结合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积极探索创新优秀水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一是要重视水利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水利行业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水利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将优秀水文化思想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之中,诸如重大水利工程、水利工具、先进水利科技,以水寄情的诗歌、散文、绘画、歌曲等艺术形式以及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时代价值,进一步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教育内涵;二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依据大学生思想认知发展特点,优化整理能让大学生亲近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就需要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特别是借鉴融媒体技术,提升水利高校运用融媒体的技能,发挥自媒体优势,不断创新水文化教育教学多元载体,构建全方位水文化的宣传模式。
(三)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育人模式
水文化蕴藏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博大精深,因此要将各种优秀水文化融入水利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单纯地将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一门课或几门课中早已不合时宜,这就需要改变水利院校以往的教育教学思路,积极推进“三全育人”,全力服务学生成长,将优秀水文化因子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例如为不同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定制水文化课程思政方案,开发跨专业的水文化课程和项目,提升水文化的影响力。并将水文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延伸,通过提升大学生水文化知识积累,使其对水文化教育形成既定认知,从思维逻辑方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此外,互动探索开辟第二课堂,加强优秀水文化教育的力度。在安排大学生课程的时候,科学设置水文化学习专项课程,添加人文素养内容,将优秀水文化精神内涵与大学生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在课堂内外真切感受到水文化的学习和领会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洗礼,从而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拓展个人视角,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不良信息及错误价值的抵抗力和判断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强力保障。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将各类优秀水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相融合,关键在高校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提升高校师资质量,是水文化融入水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方式,只有大力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一方面,学校应该下大力气指导师资队伍在水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水文化教育教学氛围,实现“全员育人”教育模式,应面向全体专兼职教师开展水文化教育培训,其核心是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培养所有环节,让不同教学岗位、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全面参与水文化的教育教学,从而使水化教育渗透不再是单纯的教育工作,而是成为提高水利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方式。的新时代,高校应当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形式和方法路径,努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党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努力使大学生在确立“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重点在创新红色基因融合教育思路、创新红色基因融合教育机制、创新红色基因融合教育载体、创新红色基因融合教育领域等诸多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红色基因融合教育实现更大突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新台阶。
作者:刘立 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
高职教育研究2
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加侧重实用性,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实用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容易忽视人文素养养成,以至于无法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1]。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视角,切实改变以往“重技能训练,轻人文素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养成重要性相较于普高院校,高职院校校园环境的文化特性不太突出,文化气息不浓厚,尤其是许多高职学生可能会在思想上存在迷茫的问题,精神上的空虚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使得许多高职院校学生侧重“有用性”,却忽视了人文素养方面文化内容的学习。比如,高职院校学生在平时生活及学习中热衷“考证”,并且青睐于通过兼职来赚一些外快。此外,部分高职学生只注重追求金钱,没有静下心来做学问,他们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和信仰很容易出现问题,无法正确看待个人的价值,对职业观、就业观或者发展观等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职院校舞蹈教育中有效地渗透人文素养养成理念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高职院校舞蹈教育和人文素养养成的相关性
舞蹈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路径。远古时期,舞蹈这种表演艺术已经出现,如狩猎舞、图腾舞以及农作物采摘等都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其中融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内在信仰等,之后,舞蹈逐渐形成了“制礼作乐”这一美育路径,如“武舞”和“文舞”等,借助舞蹈的育人作用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在,舞蹈教育的育人功效更加突出,尤其是在人文素养养成方面的作用越发突出。舞蹈不仅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来对精神文化或物质文化进行传达,同样可以基于舞蹈表演,使人们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不同国家、地区及民族的人们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如拉丁舞、蒙古舞等,它们都包含着本地区或本民族内在的独特精神信仰[2]。比如现代舞本身的编排及表演也充分地融合了人文主义思想,中国古典舞则融入了宫廷乐舞、武术以及戏曲等众多传统艺术形式及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这些都有利于文化传承,可以使更多人在编排、创作或者鉴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对其中包含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形成深刻的认知。从这个角度来讲,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舞蹈教育活动,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因为舞蹈教育除了涉及基础舞蹈理论和舞蹈技能训练外,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也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基于舞蹈教育促使高职学生养成人文素养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三、基于舞蹈教育的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养成策略
(一)更新舞蹈教育理念,夯实人文素养养成基础
基于上述对舞蹈教育与人文素养养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舞蹈教育是促进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有效手段。而舞蹈教育理念是决定人文素养养成理念有效融入舞蹈教育实践的关键,所以,要从舞蹈教育理念更新视角出发,强化人文素养养成理念在整个舞蹈教育中的创新融入。在舞蹈教育实践中,不能仅仅注重搬运舞蹈教育领域的相关技术,更应该注重扮演舞蹈文化的践行者与传授者,即师生在开展舞蹈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同对舞蹈中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调查及了解,并善于运用舞蹈来实现“育人”的功效[3]。例如,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管理及指导作用,在整个高职院校校园中构建突出人文素养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不能够仅仅注重舞蹈技术方面的知识讲授,同样要在整个舞蹈教育实践中创新融入人文素养方面的文化知识,保证可以为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思想与观念基础,让他们可以时刻接受良好人文素养方面文化知识的熏陶及影响,最终为他们开展终身教育活动夯实基础。比如,可以结合本校舞蹈教育需求,创新融合校本课程开发理念,针对人文素养养成教育的相关目标及需求等,充分挖掘及利用本校舞蹈教育方面的素材及内容等,保证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本校舞蹈教育的校本课程,力求最大程度提高舞蹈教育理念更新的实效性,避免因为舞蹈教育理念不合理而直接影响人文素养养成理念顺利融入整个教学实践。
(二)挖掘舞蹈教材文化,满足人文素养养成需求
在舞蹈教育实践中,不能仅仅注重加强舞蹈技能方面的训练,舞蹈教育方面的课程设计也要注意对整个舞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设计,力求借此来更好地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多样化的人文素养养成需求。除了注重技能课开设外,还要注意相应地开设一些舞蹈理论课、民间舞蹈课、地方舞蹈文化课等。通过深入挖掘及利用舞蹈教材中关于人文素养养成的文化知识,可以使舞蹈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最大程度发挥舞蹈教育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良好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平时舞蹈教育实践中,有计划地锻炼及发展全校师生主动思考和善于思考的意识及能力等,并灵活地运用身体语言来对更深层次的人文素养进行表达,如可以创新运用舞蹈动作来对历史文化、信仰、宗教习俗以及精神内涵等多方面的特色文化进行有效传达。可以在课堂实践教学领域中有效地融入一些独特的民族舞蹈文化知识,比如,可以将“拍胸舞”这一独特民族舞蹈融入相应课程知识体系之中,这些舞蹈教育方面文化内容的有效融合可以对这些独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承,同时,使学生学习多样化的舞蹈表演技法,最终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及思想等,助力他们舞蹈表演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4]。比如,“蛇”这一图腾文化或者闽南地区民众对“七”这一数字伴有的崇拜心理等都可以成为舞蹈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的重要素材。如果可以针对性挖掘及利用这些人文素养养成教育方面的舞蹈教育素材,最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促使学生感悟人文素养
舞蹈文化是一种深受高职学生青睐的具有强烈娱乐性与艺术性的文化形式,这点从高职院校学生经常参与或者欣赏舞蹈表演活动,或者观看舞蹈活动视频等日常生活行为中看出来。除了借助舞蹈表演使高职学生理解舞蹈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外,可以在平时为学生设计一些恰当的舞蹈表演主题活动任务,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所想、所感等来进行舞蹈作品的大胆创作,充分融入自己有关人文素养主题的感想,最终可以基于舞蹈表演活动来助力学生人文素养的顺利养成。例如,《酥油飘香》是一个展现军民鱼水之情的舞蹈作品,其中的舞蹈动作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充分展现了我国藏族人民勤劳的品质,憨厚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态度。为了鼓励高职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挖掘这一作品包含的人文情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自主排练舞蹈动作,自主创作表演方案,其间可以对不同人的角色、着装等进行讨论。在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彼此之间会积极开展沟通和交流,并且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自主搜集有关《酥油飘香》的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他们在自主创作舞蹈表演方案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及感悟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人文素养方面思想的熏陶,助力他们良好人文素养养成。但是,在整个舞蹈表演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教师方面的监督与指导,保证可以借助有效的监督活动来规范与约束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可以全身心参与舞蹈创作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创作中的困难,确保表演活动顺利开展。
(四)丰富舞蹈实践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养成效果
高职院校开展舞蹈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包括发现自身之美,他人之美以及生活之美等,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品质,尤其是要借助舞蹈肢体动作训练来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舞蹈教育实际上可以划分成舞蹈编排和演出两个方面。在编排舞蹈动作期间要注意对舞蹈作品独特的品质及人文素养进行有效突出,立意与主题要侧重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不能出现哗众取宠或者低俗的问题,不脱离人文主题,尤其是要注重借助舞台表演活动,将那些舞蹈作品内在的良好情感有效地传达给高职院校学生,这种舞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锻炼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舞蹈表演技能,同样可以使高职院校学生对相关舞蹈作品内在的舞蹈文化进行有效感知,最终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提高舞蹈教育在渗透人文素养养成理念方面的实效性。例如,可以抓住高职院校的“迎新会”“运动会”“元旦联欢会”“毕业典礼”等相关校园活动的开展时机,灵活地组织全体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挑选一些包含人文素养知识的舞蹈主题作品,充分融合这些传统文化和舞蹈表演实践活动,最终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对其中包含的人文素养方面的文化知识、美学精神等形成深刻认知,这样显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养成理念在舞蹈教育实践中的渗透效果。比如,《进城》这一现代舞作品融入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这一类群体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借此促使高职学生开展深入思考,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除了校内互动,为了更好地发挥舞蹈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借助舞蹈促进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还可以鼓励全体高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与、欣赏与创作舞蹈活动,在同多样化舞蹈活动互动的过程中更加高效地接受人文素养培养理念的熏陶。四、结语总之,人文素养养成和高职院校舞蹈教育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在高职院校舞蹈教育中渗透人文素养养成理念,可以从更新舞蹈教育理念,满足人文素养养成需求出发,注重深入挖掘舞蹈教材文化,开展丰富的舞蹈实践活动,切实利用舞蹈教育持续提高人文素养养成效果。
作者:闫婷 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高职教育研究3
引言教育管理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开展教育管理需立足于科学理念和原则,以组织和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综合素养,提升高职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人本化是一种新型管理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治为核心,重视教育管理工作中涉及的各类人员,使高职师生参与教育管理工作,对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但伴随高职教育不断发展,教育管理工作凸显出一系列新的问题,探究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发展路径具有必然性。
一、人本化理念的基本内涵与应用价值
(一)人本化理念的基本内涵
第一,尊重、平等。教师与学生军事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主导者,学生是教育主体。开展高职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学,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营造平等的校园文化氛围,为人本化理念实施奠定坚实基础。第二,互动、交流。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知识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收者。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转化课堂定位和角色,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倾听者作用,以朋友角度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与发展的各类难题,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需主动思考和学习,通过师生之间深度交流合作与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第三,满足教师需求。每个教师均有其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在人本化理念的教育管理模式中,需结合教师实际需求,尽可能予以满足,调动教师的工作动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第四,师生共同参与教育管理。教师作为教育与管理工作核心,在教育管理方面最优发言权。人本化理念要求在制定教育管理策略和规划时,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教师对学生需求、教育管理问题认知更清晰,教师参与教育管理有助于提升管理策略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且教师参与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增强其工作积极性与归属感,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并增强教师工作动力。
(二)人本化理念的应用价值
其一,有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需涉及管理者、教师与学生,运用人本化理念开展教育管理过程中,需要兼顾三方人员的意愿与实际需求,继而打造有利于管理人员工作、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育管理模式。基于人本化理念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其核心是为学生群体提供服务,要充分凸显学生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地位,在人本管理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与教育管理的各环节,对教育教学过程科学监督,构建完善的教学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保障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同时能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管理能力,强化学生学习热情与动力。其二,有助于构建层次化教学管理体系。教育与教育管理始终是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构建完善运行保障机制,有助于推进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秩序化开展。通过运用人本化管理理念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能够形成层次化教育管理体系,增强教育与管理工作实效性。人本化理念的运用,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规范性、有效性。其三,有助于提升教学工作质量。制定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是教育管理工作重要内容,在人本化教育管理工作中,强调师生参与教育管理工作,使得教学计划与目标更契合学生特点与需求,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继而提高教学工作总体质量。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理念滞后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具有本质差异性,其身心发展较为独特,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需正确认知学生差异与特点,立足于学生角度实施人本化管理。然而纵观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大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仍然秉持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和思维,习惯于使用简单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管理,以使学生接受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滞后性的教育管理理念下,对学生实际需求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学生对教育管理十分排斥,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强烈的抵触情绪。另外,由于教育管理理念发展滞后,导致教育管理工作者无法精准把握学生实际问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举步维艰,难以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管理模式,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教育管理模式陈旧
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即由教育管理工作者主导,按照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部署执行,广大师生则处于被动化地位。在此过程中,以规章制度实施教育管理,忽视对师生的人文关怀,选择的教育管理方法难以契合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不足,影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学生自我管理不足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相对偏低,相比普通高校学生而言,其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落后,加之高职院校学习期间,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引导相对不足,使诸多大学生难以把控自身优缺点,对行为习惯的约束度不足,体现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不足。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学生难以正确认知自身的不良行为,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评价,对未来发展职业生涯缺少规划。这些由于自我管理不足而引发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部分学生甚至抱着混日子的思想,影响高职院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削弱教育管理工作有效性。
三、人本化理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管理理念,改进课程管理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亦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人才的成长与未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秉持传统思想理念,以官僚制的集权管理理念为主导,致使教育管理工作行政色彩十分鲜明,教师是整个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难以真正贯彻落实以人文本。在人本化理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创新传统教育管理思想,以课程管理作为重点内容,结合当前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予以调整,打造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专业构成体系。与此同时,改变课程结构,增强学生课程自主选择权,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解决以往课程教学的诸多问题。总而言之,人本化理念在高职教育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行政管理理念和模式,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打造民主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为高职院校教科研人员提供参与教育管理的机会,营造尊重人的教育管理氛围,切实增强高职院校人本化教育管理的成效。
(二)完善管理模式,增强管理效率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在开展人本化管理过程中,需明确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与积极性是根本目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均是人,虽然面向的管理对象具有显著差异性,但在选择教育管理方法、手段和模式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人这一因素为基点。在教师管理方面,由于传统教师主导的教育管理模式,与高职院校教育发展需求难以契合,因此,基于新形势背景下,高职院校需正确认知教育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遵循人本化理念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主体职责和权限,维护教师的基本权益。与此同时,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定期开展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广大高职教师的专业成长、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亦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尊重教师职业和人格,帮助教师解决各类问题,使教师全身心开展教科研工作。在学生管理方面,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以新型教育管理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当代大学生作为伴随网络发展而成长的一代,大学生对网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的诸多优势,加强与学生的一对一沟通交流,打造以个体为单元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台,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人本化管理理念,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提升高职教育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发展学生为本,实施人性管理
在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下,由于行政管理色彩过于浓厚,导致管理工作僵硬化、强制性,对学生人文关怀相对不足,大部分教师在班级与学生管理过程中,均是按照教育管理规章制度,以行政管理方法命令学生、规范学生言行,导致学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十分被动。可见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不仅有违人本化理念,且影响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情谊,降低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因此,基于人本化理念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诉求,始终坚实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实施人性化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为学生赋予提出质疑、提出问题的机会,增强课堂中的探讨交流,运用多媒体、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再如,开展学籍学分管理过程中,应按照终身职业教育理念基本要求,针对学习生涯中停学创业、工作的学生提供大力支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兴趣,选择多门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过程中,加强社会调查与研究,明确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必备技能与素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管理工作,调动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强自我管理,拓展社会实践
伴随我国职业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当前社会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大缺口,自我管理能力是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养。基于人本化理念下,开展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以促进学生自我管理为目标,探索高职教育管理工作新方法和新路径。在培育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应从学习和思想管理两个维度着手。以方便,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不断革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主观性与创作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塑造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在开展教学评价过程中,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质疑精神、进步情况,从多维度开展考核评价工作,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则适当放权,引导学生租住构建学习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开展自我管理。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情感交流,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亦可以与企业构建合作关系,为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强化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五)注重教师需求,加强激励措施
教师在面对学生时是教育工作者角色,而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作为被管理者,需充分群众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和需求,彰显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对此,高职院校在实施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应保证教师参与管理工作的权利,教师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对于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人本化教育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激励,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提高其工作热情与动力。教育管理工作实施中,应加强教师培训、奖励、薪酬,从物质和精神层面予以激励,满足广大教师的合理需求,增强其职业成就感、归属感与幸福感,全身心投入教科研工作。且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注重岗位匹配,深入挖掘教师的内在潜能,促进教科研成果转化,推动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
(六)实施教务公开,凸显民主管理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实施教务公开能够强化民主监督,提升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可以在校园内的教学场所设置公告栏,及时发布有关教育管理的各类信息,让广大师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高职院校的管理决策,充分体现民主监督的价值。同时,在高职院校设置教育管理意见箱、举报箱,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提出关于教育管理的建议和投诉,由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负责处理和解决。除此之外,完善内部人际沟通制度,始终坚持以诚相处、以理服人的基本原则,强调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和学生的多维沟通交流,形成高职院校内部相互尊重、理解和信任的人际氛围,使全员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工作,形成民主化的管理氛围,提高教师和学生对教育管理的认可度、满意度。结语综上所述,伴随时代发展与进步,人本化理念运用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主阵地,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意义深远。因此,应深入解读人本化理念的内涵,转变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思想理念和模式,切实提升教育管理工作质量,服务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许岩英.人本化理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研究,2021(9):67-68.
[2]张润.人本化理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有效实施的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14-15.
[3]王柳.谈人本化理念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融入与应用[J].才智,2018(9):50.
作者:郭丽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