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6 19:34: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新农村建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阶段,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推动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但是,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环境之下,农业经济管理依旧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经济管理意识淡薄、规模化生产方式难以推行、缺乏专业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从根本上来看,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农业产业金融体系与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较低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方面的问题,选择正确的优化路径与优化对策,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
1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科学发展观当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必须要确保占据我国人口大部分比例的农民们能够参与到发展进程当中,并且能够共享发展成果。如果忽视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愿望,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滞后状态,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全面、协调且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无法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为此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主动且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当中。1.2有利于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必要前提。一些国家针对工农、城乡关系采取更好的处理方式,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也让这些国家更加迅速地跻身于现代化国家之列。当前,一些国家并未处理好工农、城乡间的关系,导致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也使得本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出现倒退情况,现代化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此,我国应汲取国外的相关经验与教训,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融入农村发展,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工业化建设一同推进,让全体农民都能够共享现代化成果。
1.3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现阶段,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昂着迈入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建设重点主要为农村地区,建设难点同样是农村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面貌出现了重大转变,但是绝大多数地区的农村面貌都没有产生太大的改变,部分地区的农村还存在公路建设不足、饮用水安全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就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无疑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1]。
1.4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推进国内需求进一步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稳定的战略方式和基本立足点、出发点。现阶段,农村地区集合了我国潜力最大且数量最多的消费群体,也是我国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最为持久与可靠的动力源泉。借助促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将潜在消费意愿转变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尤其是借助加强建设农村住房、水利、道路、能源以及通信等设施,能够有效优化农民生活环境与生产条件,也能够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5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与广大农村地区密不可分。如今,我国农村是比较稳定且健康的,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借助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更好地维护农村地区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缓解农村地区存在的社会矛盾,有效减少农村地区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业经济管理也同等重要,都属于新时期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举措[2]。
2影响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2.1农业产业金融体系与产销联结机制建设效能低
在目前农业经济管理当中,想要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水平,关键手段是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管理人员往往缺少一种系统、完整的管理观念,无法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农业金融产业进行安排,进而致使传统农业无法快速转变为现代化农业。同时,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发展较为滞后,在农产品加工与生产方面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严重的金融流失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限制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导致新农村建设受阻[3]。
2.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不足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与快速发展,信息化让经济与社会发展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也迈入了更加快速且便捷的时代。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带动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更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不足,建设与应用力度明显不足,难以有效结合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发展。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农村地区在信息技术建设方面力度的不足,将严重限制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4]。
3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3.1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受我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小农经济这一思想在我国农业当中沿用至今,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产和管理方式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阻碍。尽管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越发强调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并对农村地区的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面临极大的挑战,即农业发展“不温不火”。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在我国政策的执行与落实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对农业经济管理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认识,并未深入学习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导致缺乏相应的农业经济管理措施[5]。
3.2规模化生产推进迟滞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滞后,使农村地区在原本有限的农业市场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只剩妇女与老人,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有一些农村地区,尽管当地的农民拥有农村土地使用权,但受限于剩余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较为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致使当地农村规模化的创新改革与农场化的生产方式都难以顺利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亟待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6]。
3.3缺乏专业管理
当前,我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大量资源支持,也实行了越来越多的惠民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地区城镇化转型及在农村地区大力建设农业企业,以推动农村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有效整合。但在缺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农业企业存在盲目模仿、经营单一化、缺乏本土特色、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使得农办企业缺少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究其根本,就是由于缺少专业化的管理指导,导致农办企业的管理工作只能够效仿其他企业管理模式,无法更好地对企业发展进行管理和有效规划[7]
3.4制度有待完善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地区仍是小农经济经营管理模式。长期采取这种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导致农业生产不能够适应当前大规模发展的需求,且长期缺少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现代化农业管理起步较晚,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差距。尽管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可以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方法,但是外来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明显有不同的适用性要求,因此必须要因地制宜,针对性地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8]。
4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对策
4.1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能够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与开展,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更加科学且全面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活动顺利进行。针对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具体流程与环节,应做好细致的安排与规划,确保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在农业经济管理机制建设期间,需要对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当地农村发展水平等进行综合考量,建立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借助于合理的征收与流转农业用地,进一步改善农村劳动力外流与土地闲置等问题。还需要结合当地特色,推动农民和企业的交流合作,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帮助农民稳产增收,确保农副业经济的发展与落实,推动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9]。
4.2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大农业设施的建设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足将对我国农业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想要从根本上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农业电网、农机设备道路网以及防护林网等的建设,借助基础设施的完善来促进稳产增效。其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农业机械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在农业建设过程中应用农业机械,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科技化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市场投入力度,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与稳定性[10]。
4.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首先,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主动优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受制于传统的农业产业结构,大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更加注重粮食作物生产水平方面的管理工作,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农民无法获取更高的经济收入。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若想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果,必须要构建一个多元化、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其次,大力扶持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农副产品加工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经济效益与农产品价值。单一的初级产品往往无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必须重视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延长等[11]。与此同时,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相关部门能够借助交通运输及多媒体技术等,突破时间与地域限制销售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农产品与农副产品的销售压力,另一方面能够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4.4强化农产品产业链发展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是直接销售农产品,所获利润少之又少,而且十分容易受到环境和市场的影响。若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要求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快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一整条产业链发展。为更好地发展我国农业经济,需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应针对农产品进行合理加工,这也是农产品食品生产的首个环节;需对农产品进行二次包装加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与质量;构建完善的销售渠道,打破地区间的限制,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效益。
4.5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意识
受长期传统思想意识与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过于关注农作物生长期间的管理,忽视了其他农副产品的日常经营与管理。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或增强农民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首先,应当通过培训与教育,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农产品与各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副产品的重要性,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农业经济管理意识[12]。其次,必须要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相关内容加以重视,确保农民与广大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可以借助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考察与分析,合理运用当地的优势资源,同时优化现有农产品结构,全面打开农业经济发展局面,优化农业经济与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优化与研究工作。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状,提出了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产品产业链发展、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意识等建议。这不仅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更加科学化、高效化,还能更好地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全新需求。
作者:孟小平 单位:中共秦安县委党校
新农村建设论文2
新农村建设提出以后,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国家和人民来讲,农业信息化发展至关重要,各地方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号召,近几年来在针对农村建设的发展上,积极履行发展政策,促进农村文化水平与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然而国际环境变化以及国内信息化结构的调整难以预测,变幻多端的市场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需求与压力下,对于当前农业信息化管理的问题需要仔细分析,探索影响农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因素,结合新农村建设背景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信息化管理在当前发展趋势下面临的弊端
1.1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村的信息化思想过于落后,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导致农村信息化发展受到阻碍,现代化发展实施得不到有效落实,不过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整体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细致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业的整体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这是造成农业信息化措施无法传达和实行的重要阻碍,于是长期以来农业信息化一直处于滞后发展的状态,农村环境实现有效改善也比较困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对农业信息化进行管理上缺乏意识,不管是管理层人员还是实际操作,人员管理意识都很弱。由于意识上的薄弱,相关人员对于农业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实行的新农业政策也没有全面的认知,于是在工作过程中对于农业信息化理解不够充分,所以农村管理系统在规划上不够全面,进而导致农业信息化管理出现了不科学不完善的局面,致使新农村建设受到严重阻碍[1]。
1.2未能推行规模化生产
社会的迅速发展除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外,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由于农村信息化处于长期落后的状态,城乡之间的居民生活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动力,无法在农村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于是只能背井离乡到城市务工,这是导致近些年来农村青年劳动力越来越少的原因,也是阻碍农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根源。另外受到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现如今在农村推行规模化生产和农场化、信息化模式非常困难[2]。
1.3专业管理缺乏
当前,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国家政策非常有利,不仅鼓励农村开办乡镇企业,建设突出特质的企业,还对当前农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只不过缺乏专业的人员指导,所以现有的农村企业开办基本上都是盲目跟风,没有系统的管理体制。不仅如此,村办企业在生产模式上过于单一,没有经营特色,这些企业很难达到理想的盈利效果,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竞争力十分薄弱。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业的人员对其发展和管理进行指导,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无法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3]。
2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
2.1完善农村信息化发展体系
从新农村建设现实需求的角度上看,需要对当前的农村信息化发展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这样才能使农村活动开展过程更加顺利,也是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农村信息化管理体系在优化过程中,一线人员对于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必不可少,应结合当地的发展特色的需求,建立与之相符合的管理体系。纵观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现状,土地荒废、利用率不高、缺乏劳动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因此当地政府可以从提高土地利用率的角度来减少土地被荒废的情况,进一步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过程中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农民与农业专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至关重要,在与专家交流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准,促进农产品销量的不断提升,为农业结构化的优化升级奠定基础[4]。另外,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也非常重要。人们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价值,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共同推动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满足农业信息化的相关要求[5]。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活动的影响大大降低,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换让信息资源不再封闭,这对农业生产的高效性起到了重要保障。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农业发展上也作出了宏观指导。各地的大数据中心和物联网建设逐渐提上日程,农业信息化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
2.2优化农业信息化产业结构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导致农业发展受到影响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信息落后,所以如何掌握重要的市场信息,对于农业发展而言非常关键。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得农业市场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要掌握农业市场信息、提高农业信息化效益,必须对农业信息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6]。各地政府应鼓励农业工作者对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多元化,如果是集约型农业生产,则鼓励人们尽可能地进行规模化生产,按照村镇的单位模式展开生产售卖,这将更有利于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发展。
2.3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
单纯地依靠农民力量来建设新农村,这一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上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支持和保障,让新农村建设有最基本的条件。完善农业发展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核心做法,一方面各地政府应该对当地的土地流转制度进行优化[7]。另一方面,在农村发展集约型信息化模式是当地政府应该努力的方向。现代化生产过程中,传统的小农信息化模式,依然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大规模发展是未来的主要方向,农业应该有更大的发展规模,集约型经营模式能够使农业实现最大化生产,有利于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集中生产情况下开辟出精加工生产线,保证农业生产的高效便捷,在发展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促进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2.4提升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装备水平
农民利益提高最直接的路径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因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销售农产品,当其获得更多农产品时即可收获更高的收益。因此,为提高农民收益,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应通过引入现代化农业科技装备降低生产难度,提升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与经营问题。同时还要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的增产与高产提供基本保障[8]。其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为水利工程与电力工程,二者可有效解决农田灌溉问题,而通过应用现代化机械可以改变灌溉方式,合理调控灌溉水量,从而优化农业生产产量。相关部门还应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与信息化管理人才,提高新农村对农业科技装备优化与升级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机械可持续性工作的优势,助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5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农民利益是农业信息化发展关注的核心课题,也是农业信息化管理应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当代农村经管工作应给予农民利益最大化问题更高的关注度,不断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降低农民的损失与生产风险,使农民的切实需求可以得到良好满足,从而更好地推动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发展[9]。
2.6提高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机械水平
农业机械是当下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与设备,而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需要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农业机械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效果,农业信息化管理工作不仅要面向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与宣传,培养农民应用农业机械设备的能力,同时还要强化相关基础设备的建设,提高新农村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适应水平,通过建设农业电网、输变电配套设备、农村道路网等,为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相关部门还应出台完善的农业机械生产安全鉴定制度,规范化使用农业科技机械。
2.7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制
政策的倾斜与资金的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农经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应加强资金的引进,推动农村金融的进步,为其获取更多的物质保障。因此,在进行农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应制定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从而实现盘活农村资源,优化农村信息化水平的目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成立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助力农民自主创业,应不断引进优质的农业产业项目,助力农村产业发展,还要为农民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不断延展农业现代化资金的覆盖范围,助力农业信息化的正向发展。
2.8推进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助力农业技术的进步,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地缩短农业生产周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给予农业生产科学正确的指导,全面实现农业增收。通过提高基层农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及相关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可以实现更理想的农业信息化管理效果,因此农经管理必须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其现代化水平。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信息化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助力作用不容忽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便捷快速地获取传播信息,加快信息流通的效率,通过大数据技术可精准大量捕捉农业信息化市场信息,对农业信息化体制的创新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必然走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3.2持续发展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方针,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与要求,是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必然发展方向。面对水平中下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仍需要通过改革与创新措施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提高农业市场灵敏度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稳定的保护,同时兼顾农业信息化与生态保护,助力于农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3.3工业化趋势当下农业信息化发展已经初步体现出了工业化趋势,逐步与工业领域展开全面高效地融合开发,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投入市场,也促使农业信息化走向标准化与集约化生产的发展趋势。工业化发展趋势的农业生产会明显区分于传统农耕模式,可以极大程度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农民的产能与收入也会实现极大地提高。
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信息化若想追寻高速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国家的指示与战略方向,整合当地农业发展资源优势,利用农经管理措施开展农业活动,在农业生产与经营中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不断优化信息化管理模式,重视信息化管理对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形成完善的经管制度与成熟的经管团队,积极启用现代化技术性人才,推动农业信息化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助力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作者:毕晓 单位:安阳学院
新农村建设论文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农田灌溉需求而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在农村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期间,灌溉项目整体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有效提高农村地区水资源利用率,确保农作物得到充分的水资源供给,但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采用科学的规划方案,构建高标准的管理体系,并结合先进的节水技术,才能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质量,充分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为此需要掌握关键建设要点,明确相应的建设优化措施。
1重要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关键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建设与发展。1)提高农作物灌溉工程质量。农作物生长离不开水资源,但是部分地区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存在着水资源浪费及水污染问题,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则需要建设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阶段,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需求量高于供给量,在当前农村基础灌溉工程建设中,需要采用更高的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加强现代化工程技术的应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满足农业灌溉需求,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灌溉工程水资源利用与其他发展结构保持协调,从而以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效益。2)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节水技术作为农田灌溉工程的关键所在,能够提升灌溉水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所以需要加强对节水技术应用的监督与管控,让水资源的应用达到有序、规范的状态,解决以往水资源滥用、浪费等问题,让水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浪费不仅对水资源产业发展有不良的影响,还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将节水技术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具有良好的节水效果,形成科学的应用模式,促进水资源节约目标的实现。3)提高灌溉水资源管理规范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工作水平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灌溉工作进行期间,没有相应的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监管和调节,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情况和显著的矛盾问题。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进行有效优化,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对以往灌溉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使灌溉水资源利用更加和谐、顺畅,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升[1]。
2建设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理念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全面完善,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但是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2.1工程规划不够科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具有长期性,整体建设较为复杂,需要落实科学的前期规划工作,才能够确保农田灌溉工程整体质量。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工程规划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工作,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的实际效果无法充分发挥,是影响节水技术使用的主要制约因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全面考虑灌溉区域的农作物类型,准确掌握农作物需水量,这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的现场勘察,但这些工作在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大不足[2]。
2.2工程缺乏标准体系
根据当前我国部分灌区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经验来看,工程质量没有达到要求与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工程建设中采用了科学的节水技术等现代化技术,但是项目整体存在管理过于粗放的问题,由于没有科学的质量管控支持,未能达到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造质量标准要求。水利工程部门及农业部门对于灌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有着明确的标准,且一般为最低标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单位需要根据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采用高标准要求,才能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合格,但是在此项工作内容中许多工程建设单位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需要做好项目质量管控工作。
2.3缺乏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节水是现代农田水利工程的核心,由于农作物生长对于灌溉水量需求较大,在缺乏节水技术应用的情况下,灌溉用水存在着严重的浪费问题。虽然投入了大量的灌溉用水,但是在灌溉过程中存在着蒸发、渗漏等问题,实际用于农作物灌溉的水量较少。同时由于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等方式,使灌溉水资源被严重浪费。虽然近年来我国节水技术取得一定发展,但是受到其他多项因素的影响,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节水技术较少,且部分节水技术效果较差,不仅达不到节水灌溉的效果,还增加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影响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效果。通过对节水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节约灌溉水资源,还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是当前关于节水技术的应用尚未达到预期目标[3]。
3有效对策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保障农业生产顺利开展,还能够节约水资源,是促进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实际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效果等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需要结合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采用针对性的优化措施,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3.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需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和规划。1)工程建设单位需要做好农田调查工作,准确掌握地区主要农作物类型,调查农作物生长的具体需水量,从而确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指标,如最大灌溉量、扬程等,并结合设计方案对节水技术进行优化,从而减少水资源浪费。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需要进行多次调整和优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具体的节水效果,确保设计方案能够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需要采用全面的、科学的设计方案,确保前期规划工作质量,优化工程参数设计及技术实施方案,有效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节水效果[4]。
3.2构建完善的建设标准体系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是影响工程发挥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工程质量标准体系。1)相关部门必须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管控,采用科学的管控方法,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确保每个施工环节都能够达到质量标准要求。2)在建设施工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建设情况,加强对质量问题的分析与管控,确保存在的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处理,防止留下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是落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目标的关键所在。3)建设单位需要主动接受第三方专业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对其提出的问题进行整改,有效处理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隐患,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技术难点和疑难问题,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3.3加强节水技术应用与创新
当前我国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节水技术种类不断丰富,不同节水技术具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需要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节水技术,并在应用过程中加强节水技术创新,确保节水技术的优势能够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减少灌溉总用水量,在灌溉用水运输、浇灌等环节中进行优化,以此提升节水技术应用实效性,防止灌溉用水浪费问题发生,确保节水灌溉技术应用合理性。根据当前最为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来看,需要从灌溉水运输及灌溉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对技术的创新,将其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结合灌溉区域的实际情况,全面提高规划设计方案质量[5]。节水技术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所在,为此需要采用科学的节水技术,根据当前的建设现状来看,可以采用如下4项高效节水技术。1)滴灌节水技术。滴灌是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项节水技术,与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不同,其能够有效减少灌溉水量并降低蒸发量;主要是采用管路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区域,满足农作物水分需求,还能够避免土壤板结,抑制杂草生长,具有较高的灌溉精准性,在合理应用滴灌节水技术的情况下能够提升农作物品质。2)微灌节水技术。当前微灌技术主要用于经济作物,由于微灌技术建设成本较高,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只在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中应用,但随着微灌技术的不断创新,其技术应用成本也在不断下降,能够在更多的农作物中应用;该节水技术能够全面减少灌溉用水量,且技术较为先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现代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频率不断增加。3)喷灌节水技术。喷灌节水技术当前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水泵压力将水资源输送到对应管路中,之后利用喷头将灌溉水转化为水滴的形式,使得灌溉水能够均匀地喷洒在农田中,不仅能满足农作物基础需求,减少水资源使用量,还能与农药等进行联用,在灌溉过程中实现病虫害防治,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效措施。4)输送节水技术。传统的农田水利工程中,灌溉水在运输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蒸发和渗漏问题,导致灌溉水损耗较为严重,所以在灌溉水输送过程中采用节水技术,能够使得更多的灌溉水到达农田,减少过程中的损耗,如可以采用新型防渗漏材料的方式减少渗漏量,还可以在水渠内部砌筑防水混凝土结构等,都能够起到良好的节水效果。
3.4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
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完善建设的基础上,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严格的维护与管理。在工程完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强化,保证工程质量达标。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和方法进行科学的规划,从而保证设备的运行发挥应有的价值。通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有效提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质量,使其保持高效运行,确保各项灌溉设备、节水设备等不受到损坏,并通过宣传工作使农民认识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的重要性,促使农民共同参与维护设备[6]。结合日常的检修、保养等工作,有效促进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升,避免出现灌溉系统故障问题,是解决农田灌溉工程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能够全面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效果。
4结语
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对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多项科学有效的对策与优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水平,保障农村地区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新农业,2021(8):91.
[2]陈守岩.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的对策和建议[J].水电科技,2020(2):10-11.
[3]蓝秀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问题及优化措施[J].农村科学实验,2021(21):191-192.
[4]张冉冉,徐晓,卞韬.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研究[J].珠江水运,2020(14):104-105.
[5]同套文.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问题分析与发展对策[J].灌溉排水学报,2021,40(S1):54-57.
[6]卢临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J].新农业,2021(6):93.
作者:井强 单位:通渭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