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时间:2022-12-09 11:28:5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班级文化建设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1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精舍风貌,是激励着人民积极奋进、勇往无前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一个班级来讲,班级文化则提现了班级的整体风貌,是班级内精神品格、学习能力的有力体现。为加强学生思想意识、维护班级团结向上的氛围、凝聚班力、重塑班风,培养良好的班级文化不可忽视。早在1932年,沃勒就已经提出班级文化的概念,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班级文化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多彩,我国的教育家先后提出了班级文化“二层次论”、“三层学说”、“四层次学说”。

总结下来,班级文化即是在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引导下,建立起来的包括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行为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现象,是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引领班级发展的旗帜。班级精神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和活动中班级同学和老师们形成的公认的思想价值观念,这是深入表象的一种精神文化形象,是班级的灵魂和内核所在。班级精神文化之于班级建设,如马克思思想之于中国革命,二者皆为精神层面的结晶,却对发展道路的转归起着引领作用。只有统一目标、追求,班级成员才能够斗志昂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最饱满的精神、最坚毅的毅力追求希望。若班级精神涣散,班级成员各有各的想法,那无论是在班级管理层面还是在班级发展来看,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时,应着重注意培养班级荣誉感、思想价值观、工匠精神,通过班歌、班旗、班训等形式培养正确的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影响着班级同学学习生活、寄托着班级成员思想情感的实况、实景、实物。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窗口,贴满名人名言的展示墙彰显了班级发展的目标,精心设计的板书板报提现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相亲相爱温馨满满的照片墙凸现了班级成员的凝聚力。班级物质文化可以小到卫生打扫、板报设计、班级服装发型管理,也可以大到教室整体布局、班级教学硬件准备,处处都能够体现出班级成员的用心。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外界环境融入文化色彩和教育色彩,以外显的环境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班级制度文化是为保障正常教育教学的开展,用以约束学生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的行为准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规范就像一把戒尺,时刻让学生明确有何可为,有何不可为,如何在集体环境中规范自身的言行,维护班级利益。在建立班级制度文化时,应着重注意建立符合班级实情的行为规范制度、奖罚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相关的班委会管理机制,多种模式并行发展,既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道德修养的同时,还能保障班级稳固发展。班级行为文化主要体现在班级内共同组织的文体活动、比赛竞技、实践教学等方面,彰显了一个班集体整体的精神风貌和班级自信。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榜样,发挥榜样的模范示范作用,在班级成员人际交往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班级文化内涵的熏陶。因此,在构建班级文化建设体系时,还应注重结合本班实际特点,考虑到多重班级文化的影响作用,切忌以偏概全、不明主次、纸上谈兵。

当前来讲,学生素质不断提高,求学欲望较为强烈,中考相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个人生选择。学生追求高质量教育的热烈期盼、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心理,都给中职学校招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给教育教学工作来来了许多难题。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学生甚至重点高中的学生,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思想道德观念、求知欲望、进取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不遵守学校相关制度规定、厌学逃学情绪、自控力弱、学习意识差、缺乏意志力、自暴自弃、进取心不强等。对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来说,教育教学工作开展难度大,各种活动工作进行不畅,给班级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汽修专业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以男生为主,这也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问题。班级内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大,贪玩心较强,行为习惯培养仍然不完善、基础知识掌握率不高、学科基础薄弱、厌学情绪重、进取心不强,因此是学校管理中管理难度最大的专业。中职汽修专业班级管理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其班级文化建设中依然存在几点缺陷。首先表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发挥的主体性不足。以班级制度文化为例,制定班级相关规定制度时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切忌一刀切。在实际中,不少班级制度的建设缺乏一定的民主性,往往由教师根据学校相关规章制度,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制定,学生并没有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甚至对某些制度不太了解,就更别提遵守实施了。

学生对班级制度的认同度不高,那么协助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也就不大。除此之外,在班委会的选择及任命中,也存在民主欠缺的情况。虽说大部分班级可以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班委会的选拔,但是也存在班主任指派学习较好、相对听话的学生担任班干部,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班集体的信服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这都是班级文化建设缺乏民主性的体现。其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没有注重培养学习意识和进取心。在中职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率普遍不高,上课容易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便科任教师要求认真听课,那么听课的状态也只不过只能维持几分钟,其他的时间教学质量不佳。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这种情况或有所缓和,学生对专业课兴趣较大,更容易听老师讲课,跟随老师动手操作。中职学校学生不面临高考的压力,平时的学习压力也较小,拿到毕业证较为容易,学校推荐的工作也为其就业减轻了不少压力,因此不少同学并不在意学习成绩的好坏优良,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勤能补拙,深化专业技巧,拼搏进取精神不足,缺乏斗志。最后,班级文化的育人作用不强,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自豪感、工匠精神欠缺。班级内部的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脏乱差、吵闹严重的教室不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少班级的板报、墙面上的内容都很充实,但是同学们却很少关注,究其原因,其一是为了应付学校工作敷衍了事,其二是内容空洞,并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和认同。充满特色的专业知识和企业文化相对于积极向上的口号或是名人名言更具有感召力,让学生增加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增加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真正发挥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们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探究这一局面的成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足,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中职汽修专业的班级文化建设是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保障。作为保障力量,学校需要为班级文化建设指明大方向,树立总标杆,教师和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需要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融合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在学校的审核和扶持推进下,班级文化建设才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在考核机制方面,学校的考核内容主要来自学生的出勤情况和班级内卫生维持情况,考核内容存在过于单一、不合理、不完善的情况,班主任为了绩效考核往往把绩效考核的工作中心放在出勤率及班级的卫生维持上,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没有下功夫,原本的工作只是徒有形式,并未发挥到真正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不够硬。在众多中职班级中,班级文化建设千篇一律,往往很难有个性的体现。从班级的领头人来说,班主任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专业素养、前沿的管理思维、恰当的管理模式对班级建设都有着积极影响。部分班主任只教授基础课,对专业课不甚了解,在日常管理这样的工作中尚且能够做好,但是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融入专业特色较为困难。工作压力较大、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工作经验,参加的相关技能培训较少等等都是影响将专业特色融入班级文化管理的主要原因。

三、学生动力不足,缺乏集体荣誉感和专业认同感。中职院校学生不会面临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上学只是为了混日子、混毕业证,真正想学习知识的学生少之又少,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是当前中职学生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生对待学习自主性差,在基础课上开小差,专业课上缺乏兴趣,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动力。近年来我国提倡工匠精神,拥有职业技能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肯钻研,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才越来越少,工匠精神尤为稀缺。中职院校学生是工匠们的接班人,只有刻苦学习,孜孜不倦,才有可能成为大国工匠。反观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不甚了解、提不起兴趣,没有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日后辛苦的工作中可能出现退缩的想法,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养成。为此,我将就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将专业特色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出几点想法。

1明确目标,规划大局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学校应发挥良好的标杆作用,为班级文化建设做出相应的要求和规范,并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提出修正意见,监督教师和学生的执行情况。教师们应在创建班级之后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身心健康状况,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计出具体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在构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献计献策,让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并执行相关制度。作为班级学生精神风貌和意志力的体现,班级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止步于当前学习的课业知识,更应该立足于长远,关注学生的未来。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毕业证,而是为了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基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眼界,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在设计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融入专业特色,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期望不断加深,教师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复杂,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发展其职业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变化。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都影响着学生们,由于学生们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差,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负面信息的影响,教师们应该具有前沿思维,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规范学生的发展。对于缺乏教学管理经验的年轻教师们,学校不妨开展交流研讨会,请一些专家教授或是老教师们分享经验,学习先进的管理办法,教师们课后总结心得,取其精华,不断精进业务能力。

3培养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职业素养

中职学生所学专业的应用性较强,很可能成为日后工作的主要选择,因此,学好专业知识对学生日后工作十分重要。目前许多中职院校都选择了校企合作模式,但是这种合作不能局限于毕业就业的合作,在教育教学中也应充分体现。如在板报设计中,纳入相关企业的发展历程,以及职业前景,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在对招聘要求进行相应的解读,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在专业课授课是邀请一些高精尖工匠指导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新阶段的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有利于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专业文化,了解到岗位竞争压力,体会到职业精神,从而鞭策自己,树立长远目标,精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吃苦耐劳、坐得住冷板凳的工匠精神。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在班级管理中起引导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可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凝聚力和责任感,潜移默化得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感、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为成为一颗工匠种子打下基础。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不仅要明确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完善班级制度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还要培育良好班级精神文化,鼓励学生长知识技能和思想领悟的双重进步。任何优秀文化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们结合校情、班情和学情,秉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以往教学经验,找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办法。构建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发展的必要保障,学校和教师们应不断探索,加强实践,在不断摸索中寻求一套融合了专业特色,具有针对性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注

作者:张青 单位: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2

当代大学生是与新时代中国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经济稳步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班级是高校最稳定、最基层、最直接的群体功能单位,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服务与管理的有效载体,是学生开展学习、生活的主要平台[1]。高校肩负着国家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无法脱离班级这一组织单位,班级管理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并发挥重要的教育功能[2]。随着班团一体化机制的持续推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开展需要克服基层班团组织角色定位不清、活力不足等问题[3]。因此,在班级和团支部的日常管理过程中,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完善管理机制和职能分工,并结合新时期大学生性格特点、成长成才规律以及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情况,构建适用于新时期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模式。唯有如此,高校才能构建有效的育人工作网络,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循序渐进地助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意义

班团一体化制度建设是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关键举措,根本目标是促进团员青年成长,提升班级团支部活力,本质是以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通过基层团支部改革,促进基层团支部发挥先锋作用,增强团支部的组织力和凝聚力[4]。高校普遍把“大思政”格局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举措加以实施,但无论是“大思政”格局建设,还是对青年学生的教育,都要求高校必须实现班团协同一体化运行。高校促进班团一体化协同发展,才能提升共青团的工作水平,为基层学生工作奠定基础[5]。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培养,班级作为学生个人载体的组成,是青年面向社会的第一道屏障,而团支部是建立在班级基础上,引领广大青年思想和为广大青年提供服务的组织[6]。因此,高校构建新时期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模式,是对现行大学生班团建设的补充和完善,对推进新时期大学生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能够有效整合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班团干部在思想引领和班级班风、学风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其次,能够逐步完善大学生班级上下联动、同向发力的工作机制,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指导,激发其主动追求全面发展的意识。再次,能够为国内各高校大学生班级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对该模式进行创新,全面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班团职责界限模糊团支部作为共青团的基层组织,主要负责班级团员的教育、管理以及发展等重要工作。在大一、大二阶段,班里党员数量少,党支部建立条件不充足,团支部则是班级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班委会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来的班级组织,在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是班级日常事务管理的主要力量。班委会和团支部的权利不同,二者应该有着明显的权责界限。然而由于班委会与团支部之间既没有明确管理范围,也没有明确职务之间的从属关系,导致团支部在班级事务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没有那么明显,班级学生对团支部作用的认识也就不是十分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团支部的组织概念,师生多注重班级自身的管理,以致团支部的核心作用被削弱,出现了“班强团弱”现象[7]。

(二)缺乏健全的班团协作机制高校班团一体化制度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容易步调不一,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需要制订“班团一体化”建设方案,对班团一体化的步骤、一体化后团支部、班委会的人员组成和职责分工等内容做出原则上的要求,并进一步规范高校团支部工作,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8]。但在建立班团一体化的过程中,由于部分高校班级后期运行制度不够完善,班团干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规范制度参考与有效性指导,最终导致团支部工作形式化、套路化。此外,班级团员对于团支部的认识不够清晰,过于注重班级组织的活动,忽略了自身的团员身份,导致团支部在思想引导、价值引领、团日活动开展和团员发展等方面的工作无法落到实处,严重缺乏团员身份认同感。

(三)班团活动形式传统且单一班团活动类型可分为事务型和建设型。事务型班团活动往往具有强制性、程序性和规定性,而建设型班团活动则为建设班级文化、引导思想建设[9]。除事务型班团活动外,传统的建设型班团活动主要以阅读、讨论交流或口头分享的形式开展,活动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个别大学生并不喜欢参加班团组织的活动。多数团支部在开展团日活动时沿袭传统的阅读式理论学习形式,习惯性地采用报告、座谈、讨论等形式,加上经费不足、人员不多,导致活动形式呆板、缺乏创新,几次活动后,学生的参会兴趣、参与感越来越低,使得主题班会流于形式,进而造成团支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缺乏号召力和影响力,无法起到凝聚班级、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四)班团评价主体不一致高校班级、团支部的学生主体基本一致,但管理评价主体不同。班级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班级事务的管理,评价主体单位是学工部(处);团支部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团支部的建设,评价主体单位是上一级团组织。这种单项考核并不能形成有效合力,导致辅导员工作和团委书记工作也不能有效协调[10]。由于班级和团支部考核评价的主体不同,所以考核评价的标准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许多高校辅导员将日常工作重心放在班级事务管理上,常常会忽略基层团组织制度的建设和管理,致使团支部无法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作用。同时,许多团支书在开展支部日常工作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自身岗位的重要性,认为仅是班长助手,导致“班强团弱”的现象一直存在,团支部难以在班级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作用。
三、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模式实施途径

(一)优化班团干部结构,提高工作实效根据班级管理和团支部工作实际要求,优化班团岗位设置,均衡班团岗位数量。首先,划分班委会与团支部的职能范围,明确班团干部工作职责,实行团支部书记兼任班长的制度,确立团支部在班集体中的核心地位,统筹协调团支部与班委会的管理工作,明确班团干部的成员构成、工作内容与职责、决策方法及落实一体化协作模式,提高班团工作实效性。其次,在班团干部岗位数量占比上,建议采用趋近1∶1的比例,确保团干部数量和班委数量相对均衡,避免在作决策时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再次,精简班团干部队伍,鼓励少部分岗位实行兼任,即有团员身份的班委可以兼任团干职务,有能力的团干部也可兼任班委职务,如团支部副书记兼班长或安全委员、组织委员兼纪律委员等,但必须严格控制同时兼任岗位的数量,防止组织团体过小,职权过分集中。

(二)健全班团工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班团工作运行机制是班级和团支部有序开展各自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文化建设的一种呈现形式。要完善班团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就要明确班团建设的总目标,使班级在建设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团支部和班委会的有效运转都有利于实现班集体的总目标。同时,制定的制度必须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以保证制定的班团制度能够落到实处。一方面,团支部要利用好“三会一课”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支部发展和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主动关心支部中每个团员的成长与进步,持续加强团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自我教育,提升团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班委会要通过不断完善班规的方式,督促各宿舍制定宿舍公约来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主动引领班级、宿舍新风尚,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

(三)重视班团干部培养,提升班团干部素质班团干部是班级建设和管理的中坚力量。首先,要规范选拔流程、重视日常教育与培养、定期开展业务与技能培训,以有效保障班团干部在班集体中的核心地位,激发班团干部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意识,使其在做好班团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定期举办团支书理论与业务培训,增强团支书的业务能力、增强团支部在班级中的核心力量,使团支书更好地助力青年团员的发展。再次,要面向其余班团干部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培训机会,增强其岗位身份自信,强化其岗位责任意识,切实提高班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出色地完成班级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工作能力,提升思想觉悟,最终带领班级同学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创新班团活动形式,调动全员参与班团活动要想具有吸引力、驱动力和影响力,必须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注重打造班级特色品牌,不断增强班团活动的正向激励作用。首先,要重视网络育人阵地,将新媒体技术与班团活动有机融合,通过丰富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的方式来使其多元化、体系化,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以网络新媒体为载体,拓宽师生或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利用QQ、微信、抖音、微博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来呈现班团活动内容,有效推动消息实时化、资源共享化、内容多元化,既节约时间和成本,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班团活动。这种线上培养模式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能够有效促进活动内容入脑入心,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其次,要鼓励班团干部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把握好学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和国庆节等重要的时间节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劳动教育或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充分参与班团活动,深切感受班团活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实效性。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全部学生参加班团活动的日常管理台账,以了解学生在参与班团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发现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同时,对积极主动的学生给予表扬和肯定,对不主动、有情绪的学生加强关注和引导,确保学生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五)构建一体化评价体系,推进同向发力高校要努力构建新时期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综合性评价体系。首先,要梳理团支部管理考核与班级管理考核的侧重点,协同团委、学工处、教务处等部门,从团支部、班级考核的实际出发,把解决了什么问题、班级团支部的活力是否有提升、学生是否得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作为评估班团一体化建设效果的主要标准。其次,要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建立和完善“样板团支部”“优良学风班”评选制度,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充分发挥班团一体化大学生班级管理模式的积极导向作用,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归属感、获得感和荣誉感。同时,要持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开展班团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党委副书记的正确引导和团委书记的协同配合下,打破团支部与班级管理之间的壁垒,让思想价值引领工作渗透到服务大学生的具体事务中,真正做到班团管理与建设同向发力。结语班团一体化是从制度上理顺团支部和班委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不必要的沟通与协调成本,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该背景下,需要明确新时期大学生班级管理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加以解决。当前所构建的班团一体化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模式,具有很强地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团支部组织政治学习,班委会开展文体活动”的刻板印象,能够显著提高班团干部开展大学生活动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不断深入探索班团一体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班级建设模式,有利于发展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实好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班团干部的榜样与引领作用,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真正把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工作贯穿于高校各项学生活动,持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实效性。

作者:施秀飞 单位:闽江学院

班级文化建设研究3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做到有妙方,才能引领有方,才能更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艺术类专业在各高校占一定比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在认知、思想、心理和学业上都表现出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点。与其他专业的班级相比,艺术类班级的班风、学风建设存在一定困难。如何根据艺术类学生各项特点,加强班集体建设,充分发挥班集体对艺术类大学生的育人功能是辅导员的重点工作之一。本研究作者结合多年担任艺术类班级辅导员的工作经验,总结了在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班级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分享。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显性特点

艺术类大学生因为长时间沉浸在艺术氛围熏陶和艺术创作中,他们有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形成了他们的审美价值观。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审美能力去塑造自己美的形象。有较强的表现欲,个性张扬,穿衣打扮和行为习惯均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追求时髦,对新潮流比较敏锐。这些是我们能通过观察看到的学生显性特点。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隐性特点

1.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感性是艺术类大学生最为重要的一个认知特点。艺术创作是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强烈的个人感受和体验。如果缺乏个人感受和体验,那所创作的作品就缺乏生动微妙的感性特质[2]。所以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感性特点明显,而且他们的感性思维明显优于理性思维,偏爱用感性思维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认知特点,艺术类大学生认同和认可的事情,他愿意去做,而且愿意做好。但如果他不认同也不认可的事情,就很难完成其任务。

2.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一是思维活跃。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好奇心比较强,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3],而且热情且富有活力。求新求异成为艺术类学生追求的时尚潮流,他们在思想行为中力图求新求奇,打破陈规,敢说、敢闯、敢想、敢干[4]。二是政治意识淡薄。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不关心国家大事,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中国的国情、政治制度、方针政策了解甚少,参与政治事务及热情较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明显偏低。三是集体观念缺乏。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往往是小班教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效果都对个性化有着强烈的追求。这样就养成了艺术类学生一切从自身出发,考虑个人利益得失,这种思维习惯与行为方式就导致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5],集体观念相对薄弱,对于集体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不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集体活动,缺少大局意识、团队精神薄弱、集体荣誉感不强。四是纪律性不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不喜欢被管束,喜欢自由。他们不喜欢群居生活,缺乏集体荣誉感和集体纪律观念。在学习态度上,经常随意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生活中表现为不顾寝室和教室公共卫生,寝室卫生脏、乱、差,夜不归宿,上课时间偷偷外出兼职打工情况时有发生[3]。并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五是缺乏理想信念。艺术类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但容易受社会影响,特别是各种利益的诱惑。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过分地追求物质利益,过分注重当前利益和当前享受,缺乏远大的理想,使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出现了偏差。很多学生文化基础较差,专业能力也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目标追求和引领。

3.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是观察力敏锐。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要对“美”敏感,他们必须具备比其他人独特的感受能力和观察力,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只有细腻的洞察力才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二是情绪容易波动。艺术类大学生单纯而直率,喜怒形于色,容易冲动,自我调整能力弱,有时难以理性面对现实。他们时而高兴时而失落,容易积极进取也容易受打击,情绪落差大。三是自负感强烈。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存在群体性特征,一方面,与一般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他们没有吃过生活的苦。部分学生多次参加商演和艺术创作,所得酬劳比普通劳动者高很多[3],逐渐使他们心高气傲,产生强烈的自负感。另一方面,艺术类大学生大多来自城市,从小父母娇惯,物质、心理需求无条件满足,较强的优越感也助长了学生的自负感。四是抗压能力较弱。艺术类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上,物质充足,学习上,高考对于艺术生的要求也不高,他们遇到的困难与挫折较少,导致他们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容易消极萎靡,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

4.艺术类大学生的学业特点第一,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在文化理论学习中,不少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理解能力差,理论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这就影响了他们对文化通识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表现为文化课频繁旷课,不积极参与文化课实践、讨论,不按科任教师要求交作业和交课程期末考核资料。第二,专业能力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低。高校扩招后,由于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分数要求比较低,而对专业分数和要求比较高,所以艺术类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学习态度较好,也非常认真,投入专业领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较多,从而使他们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练就了较强的专业能力。但因为对文化课重视不足,长期忽视文化的学习,导致他们对科学及文化知识掌握不足,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应有的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和其他专业类大学生相比,综合素质偏低。第三,社会实践能力较强,容易受社会影响。大学期间,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艺术类大学生因为所学的是艺术类专业,而社会艺术培训、演出活动等需要大量的像大学生这样的兼职人员,而且兼职大学生的工资待遇比专职的低,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所以艺术类大学生获得兼职参与社会实践较多。通过参加这些社会艺术实践活动,一方面增强了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锻炼。另一方面,是非辨识能力不足,世界观不成熟,容易让学生陷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泥潭中。

二、艺术类专业班级建设和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一理念:“家”理念,聚人心,促班风

家是情感的港湾,家是灵魂的栖息地,家是精神乐园,家就是你和家人在一起情感的全部,一个优秀的家庭主要是依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针对集体观念缺失、组织观念淡漠的艺术类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倡导“家”理念,形成“一个班级一个家”文化氛围,班级管理工作就是要“给学生一个温馨的家”,辅导员是家长。“家”理念强调同学之间像亲人般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情感上的链接。共建“一个温馨的家”,共建一个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很强的“家”是我们所有“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义务。实践证明,以“家”作为理念管理班级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6]。在“家”理念的积极影响下,班级同学之间关系逐渐融洽,同学之间、舍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越来越团结,班级的凝聚力显著提升,强化了艺术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同时,学生增强了尊敬教师,团结同学,真诚宽容的积极品质。在班级管理上,学生也逐渐形成了“主人翁”意识,积极配合班级事务管理,主动建言献策,齐心协力共建班级,形成班风可嘉的班集体。

(二)二计划:“启智”计划和“修德”计划

针对艺术类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生涯规划薄弱、政治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低的问题,从大二开始启动“启智计划”。“启智计划”主要包括榜样励志宣讲、专升本宣讲、教师资格证考试宣讲。励志宣讲,主要是邀请本专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往届师兄师姐(比如创业成功、就业比较好和比较顺利)对其奋斗过程进行宣讲,激发学生奋斗意志。专升本培训,主要是请往届专升本成功的师兄师姐进行“专升本的重要意义”“如何备战专升本”现身说法;教师资格证考试宣讲是针对未来想当教师的学生进行培训,宣讲内容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如何备战教师资格证”等,通过师兄师姐等朋辈的宣讲,让学生知道如何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通过励志宣讲、专升本宣讲、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宣讲启发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索,并在思索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倾向,然后在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倾向的基础上制订在校期间的学业计划。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个德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更有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德“立”住了,人才能“树”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7]。针对艺术类学生集体观念缺失、组织观念淡漠、社会责任感低的问题,在校期间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实施“修德”计划。“修德”计划是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班会、与学生谈心谈话机会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礼仪礼貌教育、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提高个人道德修养。通过“启智计划”和“修德计划”,宏观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倾向、是否升学等人生选择中,自觉将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相融合。微观上,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艺术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解决。

(三)三措施:抓考勤、班委带头示范、以好帮差

1.措施一:严抓考勤,促学风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纪律意识不强,忽视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平时上课迟到、逃课等问题。首先从课堂考勤抓起,每天每堂课,学习委员都要进行考勤管理,对旷课、早退、经常上课迟到的学生,如实上报给辅导员,再由辅导员通过谈心谈话、主题班会等对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平时上课考勤对一门课学习和成绩评定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认识到旷课的消极影响,在行为上从懒散变为积极主动上课。辅导员也会采用QQ和微信提醒的方式提高学生上课的出勤率。通过不断的实践发现,持续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考勤管理,班级旷课率、迟到率逐渐降低,学生的纪律意识逐渐增强,逐渐形成良好的学风。

2.措施二:班干部带头示范,发挥榜样先锋作用班干部是管理班级的主力军,是辅导员建设好班级和管理好班级的关键依托,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中坚力量,在学习、生活、班级文化建设中都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为了更好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和自我服务功能,在班级中实行班委负责制。首先,班干部分工明确,将所有涉及班级管理的所有事务进行分解、细化,并落实到每一位班干部的职责中,做到各班干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次,对班干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提出整体要求:班干部必须要有大局意识、有责任担当,能以身作则;班干部要有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管理好班级、服务好同学。班委每两周开一次例会,就本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经过五年的实践发现,班委责任制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的执行力显著提升,班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3.措施三:实施“以好帮差”的学习帮扶活动针对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基础的差异性,有些学生专业基础扎实,有些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情况,实施“以好帮差”的学习帮扶活动,主张学习能力较强和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帮扶1~2个专业学习能力差、学习态度散漫的学生,采用提醒、带动、帮助等形式进行帮扶活动。实施帮扶活动后,个体帮扶个体,部分带动整体,最终从整体上带动了全班的学习氛围,又进一步促进了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动态也随之而变化。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思想价值观引领者,怎样才能正确引导他们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使他们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是辅导员需要思考的。艺术类的学生天然背负“个性”“叛逆”“不合群”等标签,是别人眼中的“不好管”学生。通过辅导员工作实践发现,对艺术类学生存在这样偏见是因为不了解艺术类学生,没有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带过两届艺术类学生的辅导员想说:对待艺术类学生,请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偏见。针对艺术类学生所表现的独特的认知特点、思想特点、心理特点,打破常规班级管理模式,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寻找到符合艺术类人才成长规律的班级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完成在大学期间的蜕变,不断促进其在校期间的成长成才,实现了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成熟成长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袁翠.法治背景下高校学生宿舍契约型管理模式的构建[J].韶关学院学报期刊,2018,39(7):87-91.

[2]赵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成绩考评模式的探索[J].才智期刊,2012(8):320-322.

[3]齐文生,郑培国.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点研究[J].沧桑,2010(2):189-190+196.

[4]梁淮平.浅论艺术院校学生的社会化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J].学海期刊,2008,21(5):204-208.

[5]彭东亚.高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与教育管理对策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1):193-194.

[6]严渭敏.让班级充满家的味道——探析中职班主任管理之道[J].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8(5):200-201.

[7]郑勤砚.美术与科学融合的基础美育课程构建研究[J].中国德育,2022(11):32-35.

作者:何飞 单位: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