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1:51: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地理科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教育承载着中国教育的未来,师范生的培育质量直接关系着基础教育教师以及基础教育的质量水平。[1]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师[2017]13号),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指导思想、认证理念、认证原则、认证体系、认证标准、认证对象及条件、认证组织实施、认证程序以及认证结果使用等进行了详细说明,以期用问卷方式从人才培养方案、办学过程等方面对师范教育做出细致的测评。通过认证建立起师范教育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实现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涵的提升。[2]地理科学专业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交叉融合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319所高校设有地理学类专业,绝大部分以培养基础教育地理教师为主。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2012年9月开始招生,以培养基础教育地理师资为目标。近年来,相继获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教师培养、自然地理科学教学团队等项目立项,全体师生积极行动,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校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3-4]
一、“1234”模式的构建
(一)模式构建过程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充分借鉴了国内某些高校做法,[5-6]根据“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将人才培养改革聚焦到“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上,强调专业培养既要注重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深厚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所在学院以“厚基础、强素质、重合作、能胜任”为出发点,先后访问了曲靖师范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大学等省内外10余所高校,调查了5届毕业生的发展现状,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中学地理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座谈交流,经过总结与实践,逐渐构建形成了“1234”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1)。
(二)模式组成简介“1234”模式的含义是:“1”是指以坚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2”是指人才培养过程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3”是指人才培养过程整合现有教师力量、整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学一线教师力量、整合学生力量;“4”是指人才培养过程践行市场需求导向、实践育人导向、教师职业导向和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能力导向。其中提升质量是目标,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专业标准是底线,整合教师、社会和学生力量是路径,践行市场、实践、职业和岗位导向是出发点。
二、“1234”模式的实施
专业培养目标。[7]从其构成要素看,人才培养方案可分为目标定位、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其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处于统领地位,决定着人才培养类型的归属。六盘水师范学院为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学校2015年被列为贵州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根据学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地理科学专业所在院系以培养理念引领专业人才培养编制、培养过程的改革。全体老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内应用型高校的做法、经验,强化了应用型意识,树立了内涵就是质量、质量即是生命的发展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突出实践育人、主动对接基础教育改革等举措,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竞争力。
(二)遵循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标准,坚守人才培养底线地理科学专业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目标,专业所在院系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一是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和思政课将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生学习的职业道德要求落实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举办先进教师、模范人物座谈会和宣讲会,用先进事迹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组织专题教研会,聘请专家解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分析《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包含的“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即“三个维度、十四个领域、六十一项基本要求”,制定标准的落实方案。三是通过集体讨论、咨询专家和外出考察等方式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强化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落脚点,做到人才培养过程与中学地理教师标准的有效衔接。
(三)整合教师、社会和学生的力量,协同培养基础教育师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文件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要求,2020年11月,六盘水师范学院与六盘水市教育局、部分中学共同签署了“三全育人”合作协议书,地理科学专业所在院系根据协议的要求,整合现有教师、社会和学生力量,协同培养专业人才。一是调动现有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依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教师技能训练四个课程教学工作小组。每一个小组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设计、考试试题、课程实验、实习和教师技能训练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工作。二是与中学、省级名师工作室合作,设立学业“明道”讲座,聘请中学一线地理老师讲示范课、举办讲座以及参与技能训练工作。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含中学地理教师)担任学业“导师”,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会、教师资格证考试分析会、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会以及中学课堂教学现状分享会等形式,讨论课程学习方法、职业资格证考试技巧、中学教学改革需求以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增强学习的压力与动力。
(四)践行市场、实践、职业、岗位的目标导向,提升培养质量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专业通过对中学(包括私立中学)、培训机构等的调研,确立了立足六盘水、面向贵州、辐射西部的服务方向,将中学一线需求变化作为确定毕业要求的依据。根据有效需求的原则,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化,有选择性地设置课程和实施技能训练环节。如开设了“地理多媒体课件制作”以培养学生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能力,开展“环境保护”“旅游地理”等选修课衔接高考试题改革。以地理学科实践性为出发点,突出实践育人导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几乎每门理论课程都开设了课内实验,而且还专门开设了“地质地貌实习”“自然地理学实习”“人文地理学实习”和“地理综合实习”,实践学分占比超过25%,探索出了“1331”校外综合实习的模式。同时,针对教育能力培养,除了常规的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学教学技能训练(说课)”“中学教材分析与实践”“中学地理教学测量与评价”“三笔一画”等课程,教育实习周期延长到了1个学期(18周),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需要50%以上来源于中学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职业素养为导向,构建基于中学教师素养的教学计划。通过调研发现,县城及以上的公立中学教师的需求不大,主要缺口在乡镇中学和县市的私立中学。为此,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规格定位为乡镇公立中学和县市私立中学地理教师,针对这一职业应具备的素质设计了教学计划,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即教师职业道德、书写、听说能力、专业素养和发展性素养。重点围绕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以及书写技能、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和课堂讲解来优化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注重理论基础、技能训练和教师能力培养,建立了职业道德优先、理论扎实、多重实践的课程体系。以胜任中学地理教师岗位为导向。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整体推进、梯次养成的渐进式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师岗位能力需求分解,确定其知识和能力结构,即地理学基础知识及写、说、画、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教师能力结构。设计地理教师的岗位能力培养路线图,即一二年级重地理学科基础,三四年级重教师能力训练。
三、创新点与实施成效
(一)创新点培养定位决定行动,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方向与人才培养的模式。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为指导,主动对接中学需求,打破关门办学的壁垒。如通过调研清楚了用人单位地理教师需求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中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精准对接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培养过程做到了精准。多方协同人才培养。发挥全体专业教师的集体智慧,修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合理的教学大纲、开展一流课程建设和系列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鼓励以讨论、汇报和演讲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改变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能力,建成了一批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依据教学大纲,丰富了教学内容,改革了考核方式。开办学业“明道”讲座,搭建学业“导师”平台,密切了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中学和名师工作室的合作关系,构建了师资共享的合作育人体系,形成了联合教研、联合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联合课题申报和论文撰写的局面,共同培养优秀人才。承认学生的主体力量,相信人人能成才。专业所在的学院确定了人才培养过程是“赛马”不是“相马”。新生进校之后就对学生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和未来职业期望进行摸底调查,调查数据和结果分析报告供辅导员、学业导师、专业教师分享,为其之后有的放矢地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类考核坚持多元化,重视“合格”,争创“卓越”。
(二)实施成效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至今已经与贵州师范学院、凯里学院、衡阳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等兄弟单位交流了人才培养的做法。新生报到连续三年都超过98%,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超过学校的平均水平。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学能力等给予很高评价,95%以上的学生是称职的,85%的毕业生教学能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15%的毕业生三年后就走上了中学领导岗位。四年来,地理专业学生获贵州省师范生课堂教学二等奖1项,申报了大学生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10余篇,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获西南赛区三等奖1项,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的全国中学地理教研成果评比中获微课制作一等奖1项、课件制作二等奖1项。此外,专业任课教师教学成果获校级二等奖1项,发表人才培养方面论文10余篇,出版教材2部,人才培养成效得到了同类高校专家的好评.
作者:杨洪 谌洪星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地理科学论文2
目前教学的主阵地仍然是课堂。而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在运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教育观念和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因此教师应及时阅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结合新时代要求,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上,适当选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方法。本文笔者以从教以来的课堂教学为例,探究了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与地理核心素养。
一、巧用实物模型介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教学方法有很多,无论如何选取,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赞可夫说过,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强烈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探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学生的这一特性,通过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一旦他们对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就会勤于学、乐于学、主动学,就会自愿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从而去创造。而将课本知识具象化的情景或者实物,往往能给原本枯燥的讲解增添生机。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节的内容,是有关行星地球的学习与掌握,部分知识单靠教师的讲解难免显得枯燥乏味,但是这一章节内容又是难点,此时教师在教授新课时,应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为了证实课堂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对课堂效率的影响,笔者选取了两个同等水平的班级进行《晨昏线的判读》同节课内容的教学(新教材此节内容为必修一),其中一个班级采取最单纯的讲解法,另一个班级采取实物介入演绎法,一个班级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将分配到的地球仪(具象化的地球)、手电筒(具象化的太阳)演示地球的公转与自传,并在演示的过程中得出晨昏线特点:①平分地球且过地心;②运动方向(自东向西);③晨昏线垂直于太阳光线;④平分赤道;⑤与经线圈成角度0°≤a≤23°26′。上完本节课内容后,两个班级同时进行课堂测试,采取实物介入演绎法的班级教学效果会更好,而且课堂氛围也更加热烈,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教学力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展动画和学生分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导出晨昏线的特点,进而解决重点、突破难点。还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推导的特点和方法解答教师设计好的典型例题,从而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掌握和运用规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及地理空间思维想象能力。通过分组演示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开展交流活动,教师补充点评。课堂教学方法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地理素质。不仅仅是行星与地球这一章节才能利用该教学方法,其他的例如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可以利用不同的地表形态泡沫模型,发到学生手上让他们能更直观地观察,从而掌握该部分的知识技能。有些教师可能会认为,为了一节课买那么多模型没必要,但是本次模型还可在必修二中再次用到,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章《交通运输的布局影响》中,让学生在模型中根据要求去布局相应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交通线、点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的合理性,能将某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方案模拟设计出来。
二、利用当地实际创设情境,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真实教学情境,这是落实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的一条重要途径。灵活地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情境,将书本中抽象的间接的概念及原理生活化,能够让学生学会体验并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在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应用知识。因为龙岩学院附属中学地处福建,教师可以根据所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把学生思维迅速带入具体的地理场景中。例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学与放学回家的路上仔细留意一下看到的景象,感受一下每天当天的天气情况,五六月份的龙岩经常在午后三点时分来一场急促的大雨,地理课大多时间段是下午一二节,这个时候教师若及时利用身边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留意观察,能够引导学生将本地天气状况与本章节的热力环流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就能够了解到这种急促的大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是水气较充足的热带、亚热带在夏季午后常见的对流雨,因日照很强,蒸发旺盛,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至高空冷却,凝结成雨。雨滴大而重,倾盆急降,且雷电交加,声势吓人,称为雷雨。由此很好地将身边的实际地理现象与课本知识联系了起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自然地对记忆产生深刻影响。即使创设的情境是乡土地理,但同样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怎样举一反三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实际生活情境,在学生进行推理和解释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从一个熟知的地理环境辐射到其他类似的区域环境,学生在地理区域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类不同的区域,包括气候区、地形区等,面对每一种区域类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抓住其中的规律,这就是举一反三。
三、通过合作探究,利用生活多媒体素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凭借着形象、直观等特点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比如,《地理·中国》栏目,在带着观众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时,传播科学知识,提倡热爱自然,珍惜自然,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人地和谐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选取地理纪录片的有关片段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于自然有一种好奇、一丝向往和崇拜,形成要与自然为友的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例如,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概念还要更细化,不仅只是知道要节约用水,还要真正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情况,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此时教师可以利用BBC纪录片———探寻水的起源,能够更加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这一知识点。
四、通过社会调查地理实践活动,利用校内外资源
地理课程知识是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教师要设法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动手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简化地理理论知识教学的现状,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并从深化对地理知识认识的实践出发,从积极培养基本能力素养方面,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中学地理课堂上有关乡土地理这一块内容,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课程标准中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此内容在中考中一般占有五分至十分的分值,可见乡土地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要想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教学环节。比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复习福建乡土地理时,在上课前先设置了一个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围绕一个问题:“若大学毕业以后,出生成长在福建的你仍选择在福建安家立业,你想要立什么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由此展开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分组进行,每个小组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走访调查并组内进行深度交流。此时其实在每位学生心里已经形成一个知识脉络,要从事的工作一定是能够赚钱的,要能够赚钱就必须找出家乡的龙头企业或者吃香的行业,而这些龙头企业或者吃香的行业为什么会做得如此出色呢?那么就要跟当地的资源联系在一起,而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前者有阳光、空气、水、土地、森林、草原、动物、矿藏等;后者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经过劳动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等。要了解这些资源为何丰富能够使当地各个有关行业跻身全国甚至世界前列,那么就要开始一一地去分析福建的自然地理概况和人文地理概况。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掌握了怎么获取信息的方法,校内外资源有哪些可以利用,特别是校外资源,在走访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特色的过程当中,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以及社交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课堂上也呈现出了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表达他们的观点,展现小组调查成果,有些学生想要到沿海地带,他们看重那里的经济水平或者渔业资源;有些想留在自己的家乡,他们看中的是家乡的特产资源;有些想往北部或西部走,看重的是森林资源以及旅游资源。而后通过把这些知识进行系统而有条理的分析总结,将每个典例记录在册,有利于课上的系统复习,使思维清晰不混乱,在这样热烈的讨论中不经意间就将生活和理论联系在了一起,这些知识在学生心里形成了一张大网,这面大网牵一发动全身,将课本知识掌握并且能延伸到课外。由此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搬得动,用得上,答得准,做到了举一反三,不断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五、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为目标。而地理实践力的落地是重要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时,教师所选取的方法要适度、适当、适合,通过良好的教育途径,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最终树立起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理观。
作者:张汀琳 单位:福建省龙岩学院附属中学
地理科学论文3
一、引言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与教育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于信息的通达度变得更高,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便催生了网络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当前,教育政策和时代发展都驱使着教育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教学应运而生,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平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层出不穷。但我国网络教学发展起步较晚,近几年网络教学爆发式发展,使师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网络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
二、网络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内容,实现资源共享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多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教科书及相关书籍等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一方面,我国不同地区间教师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不足。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地区间的资源共享与跨区域交流,帮助当地教师学习其他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为教师备课提供多种参考,弥补了不同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差异,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仅局限于课堂,而网课的出现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广泛。网络教学的资源丰富、更新较快,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前沿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研究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教学任务繁重。为了保证教学进度,教师多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网络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能突破时空限制,不再局限于教室及固定的教学时间,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教学。通过网络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在课下根据自身情况开展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查漏补缺,还能随时随地与教师、同学针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交流探讨。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网课安排一些与课程相关的主题,让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开阔学生地理视野和知识面。这样的教学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满足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学生难以通过教师的板书和讲解完全理解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这挫伤了其学习积极性。而网络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帮助学生轻松突破重难点,并给学生营造出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新课教学环节,通过播放与本节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画面感;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在复习巩固环节,制作思维导图,逐条罗列本节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总结,等等。[3]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帮助学生搭建好知识框架,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改变了学习氛围,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生个体由于受到先天因素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4]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精力有限,无暇顾及每个学生。针对这种现象,地理教师可以采用网络教学的方式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地理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结合教材内容、课程难易程度,还要贴合生活实际,设计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吻合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提高学习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地理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网络教学的应用需要教师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具备资料搜集和视频剪辑的能力,如能对网络课堂中出现的画面卡顿、学生提问等突发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
三、网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网课平台杂乱无章,缺乏监管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依托于网课平台,但当前各种网课平台良莠不齐,如一些网课平台会在学生上网课时推送与学习无关的内容,干扰了学生上网课。而中学生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事物辨识能力较弱,但模仿学习能力强。网课平台的宣传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此外,网课平台还存在宣传课程和师资与实际课程质量、学习效果不符的情况。例如:网络平台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存在欠缺;教师选取及制作的课件质量不佳,影响学生的观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相关监管部门虽已提出很多整改要求,但尚未建立相应的配套监管制度,也未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监管。
(二)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异网络是一种虚拟的教学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下,离开了教师和家长的管控,学生需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挑战。而学生个体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在利用网课进行学习时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课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延伸;但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会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还会难以抗拒电子产品的诱惑[5],使网课从学习的辅助手段变成学习成绩下降的诱因。同时,在网络教学中,教师无法实时把控课堂动态,组织课堂秩序,而家长也没有观察学生上课状态的习惯。因此,网课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学生个体间的学习效果差异。
(三)教师专业技能薄弱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需要教师能够熟练操作网络技术,还要求教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如网络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以及搜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能熟练操作设备,能运用软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等。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技术了解甚少,也未经受过专业技能培训,不习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6]这削弱了网络教学的积极作用,造成优质网络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并使网络教学在推广过程中受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虽利用了网络进行教学,但并不考虑地理学科的特点,盲目依赖网络资源,导致教学效果偏离预期的教学目标,使网课学习过程变成观看地理视频。
四、网课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建议
(一)完善教学设施,规范网站管理第一,网络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条件限制。为了保障教育公平、促进资源共享,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倾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保证农村中学配备齐全的多媒体信息设备,以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差距。第二,针对网络教学的监管问题,教育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教育平台的管理,落实网课平台内容的审核工作,严格管控教学过程中出现与学习无关的弹窗、悬浮框等。第三,教育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规章政策,适时开展专项治理,针对一定时期内中学生网课平台突出问题、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创建良好的网课生态。第四,教育相关部门要对各大网课平台中的授课教师加强资质审核,确保教师持证上岗,确保教师不仅具有相应学科背景,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二)实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自我构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相应的学习群体,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群体协调发展的作用,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同时,教师在利用网课进行分层教学时,可以采用多层次评价方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学生建构自我评价体系,使学生先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评估,再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参考资料等,利用网络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7]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师需要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如培养较高层次学生的创造能力,巩固一般层次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分层教学是一种弹性活动机制,教师可依据学生每学年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终学习目标的优化整合。
(三)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专业技能面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紧跟教育发展变革的潮流,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给地理教学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教育部门及学校组织的教学进修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教师在利用网课进行教学时,还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学进度。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开展动态监管,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化解难题。各个学校也要紧跟教育变革的步伐,积极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掌握课件制作、视频剪辑、网络平台交流及资源搜集等各项技能。[8]各个学校还要在教室配备齐全的多媒体设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优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8]综上所述,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内容丰富多样,符合地理学科时代发展的趋势,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促进地理学科的发展。网络教学一改过去“填鸭式”传统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弥补了地区间的教学差距,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中学地理教学对网课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推广网络教学,促进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亚娟,高娜,李飞龙,等.网络教学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八卷).北京: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
[2]朱欣,许建伟.慕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0):23-24.
[3]马晓菲.初中地理网络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280.
[4]李晓辉.网络教学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20):45-46.
[5]甘新华.网络直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J].地理教育,2020(S1):88-90.
[6]刘存英.信息网络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5):42-43.
[7]张宝星.浅谈微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22):43-44.
[8]李华.浅谈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21(9):113-114.·49·
作者:董雪 彭剑峰 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