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0:37: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继续深化、拓展和突破,培养多样化与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1-2],探索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学实践与改革,国内能源动力类相关院校针对自身的教学特点,结合自身优势及区域发展需求,在实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平台建设、实验室开放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积极开展研究和探索,对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3-5]。相关行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在发生改变。在新的社会需求驱动下,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从基本理论知识逐渐向创新实践能力转变[6-7]。实验教学作为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实践实验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教学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课程的主体,自主管理实验过程[7-8]。然而,能源动力类学科的实验教学项目,尤其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项目,会涉及到高温、高压、高速旋转的设备,涉及到燃油、气体燃料等危险化学品,实验项目、材料等存在一定的风险[9-11];具有实验设备造价高,测试原理、操作规程复杂,设备台套数少、实验耗材消耗大等特点。同时,受校内教学资源、师资力量、配套资金、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课程体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当前实验条件下,学生自主管理实验过程在能源动力类相关专业进行全面的推广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2],因此,本文从实验室资源整合、实验教学方法以及特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学科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能源动力类学科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实验教学现状
(一)实验室资源零散,功能不明确,资源利用率不高实验室布局没有整体考虑,最初是每个教授或各自团队根据不同的科研项目建设自己的实验室,每年可能因为承担的科研项目不同,需要投入的设备不同,所以每个实验室的功能性质随着科研项目的变化而变化,安全防护等级也不一样,这对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都不利,甚至可能在两个课题组承担的项目内容相当时,存在重复建设现象。另外,在共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以排放分析仪为例,各课题组在进行发动机尾气排放测试时都需要用到排放分析仪,在用到时需要把其从不同的实验间台架拆下来挪到相应的实验间安装上才能使用,同时,这个设备需要工作气,所以气瓶、气路以及外围的一些附属设施都需要挪来挪去,一方面拆卸安装浪费时间,另一方面设备在搬运过程中很难保证设备零件不松动或不损坏等。
(二)教学模式陈旧,考核方式单一,实验项目少且更新慢本学科专业课程实验实践教学主要依附专业课程,实验学时少,限制了实验项目,同时课程根据培养方案制定,因此课程内容更新较慢,在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实验项目也很难更新。同时,实验只是理论课程的一个环节,实验设备、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是全新的概念,且涉及一些大型仪器设备,仅用1~2学时课程让学生熟练地使用仪器设备完成实验项目,所以实验课基本是沿袭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教师先按照实验指导书要求讲解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有时还要先给学生演示一遍实验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规定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13]。这种实验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鹦鹉学舌”式教学。教学模式依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学生被动听讲的地位也没有改变。实验成绩考核单凭实验报告,而报告大同小异,对于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以及走过场的学生没有区分办法,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程越来越不重视,表现在课堂上就是缺乏参与感,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三)科研与教学相对独立,教学实验脱离行业主流和学科前沿本学科对于本科生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独立运行管理,科研实验基本是学科及行业的前沿或主流技术,用到的设备也是先进主流设备,而教学实验只是为了验证理论课程的一些原理结论,所用的设备都是陈旧的,基本只能满足实验测试需求,导致学生日后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工作岗位,都对主流设备或先进设备不熟悉,需要重新学习;另外,学生也不能了解到行业或者学科的先进测试技术和方法,实验实践教学起不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改革方案与措施
(一)构建优质服务、高效运行的实验教学环境一方面,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合理分区分类布局,按热能工程基础实验室、能源与动力工程实验室、空调及暖通认识实习实践基地、动力装置拆装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等模块分区建设管理,根据实验室功能用途及性质分类,建设燃料电池实验室、发动机性能实验室、零部件实验室、结构拆装实验室、新型动力装置实验室、热工基础实验室以及虚拟仿真和电控实验室、大学生车队创新实践基地等功能型实验室,实现分类布局,有利于实验室安全和管理,同时实验室功能明确,方便统一规划建设,主题明确,突显吉林大学汽车特色。另一方面,跟踪学科发展前瞻性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集中经费投入,构筑高水平实验平台,建设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示范实验平台与实验基地,同时挖掘科研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打造“科教融合”示范实验平台,建设吉林大学汽车特色工程实验室。同时,建设多元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如虚拟仿真发动机拆装及电控平台、虚拟仿真风—光—电实践实习平台、实践实训基地、大学生车队、竞技竞赛,满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实验能力,同时吸引更多专业的学生加入,扩展学科优质生源。建设实验室信息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实现实验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14],虚拟、现实相结合,营造高效运行的实验教学环境。
(二)构建多层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革新,构建以“基础性实验—专业方向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每一层次的课程都有配套的实验教材和实验讲义,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类别、不同专业本科生培养的需求,还可以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提供所需的选修课程。基础性实验注重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性实验注重学生专业性实验技能的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作为过渡性实验阶段引入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体系中,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创新性实验将专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装置及内容,注重学科交叉和学科前沿内容,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利用多元化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坚持“虚实结合、能实不虚、以实补虚”的原则,不局限实验教学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拟推出绩点量化考核方式[15-16],不同专业或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实践实验项目以完成相应课程的实践实训要求。
(三)构建科教融合、教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借助科研平台,将前沿的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行业前沿技术,结合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构建科教融合、教研结合、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以热射流高能点火特性测试实验为例,将科研项目热射流高能点火系统转化为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展本科生教学实验。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高速摄像机的用途及测试原理,了解利用纹影技术测试原理及在能源动力类领域的应用,同时还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先进技术———射流点火技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实验项目,实现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同时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科具有示范推广价值。工大汽车在吉林工业大学时就成了行业内公认的一个品牌,随着南方高校汽车学院的崛起,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大学合校,利用工大汽车的品牌效应,同时借助当下汽车专业火热的大学生车队方程式、智能车、巴哈越野车等赛事,借助吉大汽车特色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面向学校相关专业,每年招纳100余名学生,组成吉大方程式赛车(油/电组)、节能车、越野车、无人驾驶智能车(油/电组)六支车队,每年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方程式、节能车、智能车、巴哈等赛事,形成全新的吉大汽车品牌。作为各项赛事的元老成员,吉大汽车在行业以及关注大学生车队赛事的大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引起了特别的关注,尤其是2018年、2020年吉大汽车的吉速车队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油车获得冠军后,吉大汽车这个品牌深入人心,在新生招生及校内专业调剂时吉大汽车品牌效应体现特别明显。同时,这种教赛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生当中越来越受欢迎,每年车队在招纳新人时人数都在成倍增长;同时依托“教赛融合”模式开展的实践实验教学成果产出在逐年提高,近两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每年都在20项左右,实验技术文章每年有10余篇,申请专利有30余项,随着成果的增多,依托“教赛融合”模式完成实践实验教学的学生在保研、出国学生中的比例也在不断提升。
三、结论
本文针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如何培养高素质创新实践能力人才进行了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确定了“结合学科传统优势,整合实验资源,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构建教赛融合、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平台、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与虚拟实验平台等教学平台分区建设管理;构建“基础性实验—专业方向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五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出绩点量化考核方式,引入教学质量全过程考核,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全方位考核,杜绝学生走过场;同时利用先进的科研平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科教融合,教赛融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本科生实验教学成果产出,打造吉大汽车特色品牌。
作者:李小平 矫承轩 张召 单位:吉林大学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2
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2011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1]。该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学习方式、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等方面简述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对各高校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指导。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对不断完善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应用型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意义重大。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产业发展,需要药学相关专业人才掌握不同的能力与技巧;侧重向临床应用、产业服务、技术转化等方面发展。同时,随着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保障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完善其培养模式迫在眉睫[2]。
1现状分析
1.1培养体系不完善中国学位类别分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侧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学术学位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药房、临床、药企生产等一线岗位的具有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较少,虽然学校招生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其培养方案要求进行培养,但由于大部分缺乏实践基地导师指导,没有规范的考核体系,导致培养的研究生不完全符合其培养目标要求[3]。
1.2侧重科研能力培养大部分导师和用人单位将研究生在毕业找工作时有无发表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认定为培养好研究生和能找好工作的重要依据,使得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期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学研究工作上。这种以学位论文数量和质量衡量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导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轻视了实际能力和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1.3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大部分院校中的导师研究侧重科学研究,未严格按照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培养。尽管学校构建了“双导师制”,通过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实际能力训练。但是,如果校内导师与校外基地导师之间没有或者较少合作,则易造成科研指导与专业实践结合不紧,专业实践效果不佳。因此,部分专业实践训练易变相为岗位训练,造成与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不符。由于研究生招生指标有限,而校内导师通常科研任务繁重、绩效考核压力大,若与校外基地导师合作不紧密,学生去实践基地学习常常流于形式,造成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模式同质化。
1.4实践效果不明显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一般年限为3年,包括:半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1年的专业实践训练、1年半的学位论文研究,在集中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将进入制药企业等相关基地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并进行考勤、考核、安全等方面的日常管理工作。然而,目前药学专业学位的导师仍有科研任务需要完成,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学生虽然科学研究阶段有1年半时间,但在研三下学期期间,研究生需要进一步整理实验相关数据、撰写学位论文、参加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找工作,因此真正可用于学位论文科学研究的时间将严重不足,这样必然会占用一定的专业实践阶段时间,使基地实践效果大打折扣,相关能力培养未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2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创新
2.1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构建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药学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进入新时期,需要更多的药学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满足产业化需求。因此,围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素质的培养,提出以产业化为导向、产学研用高度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出发点,重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构建了集药物研发、技术转化、生产流通等产业领域“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践,将逐渐成为支撑中医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升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种可行方案[4,5]。
2.2构建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为更好构建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解决药学产业内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及分析产生的原因;更好地促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优化资源、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制定科学有效的合作战略措施,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江苏省海门市共同成立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江苏省海门市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进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创新的实验田,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联合了长三角区域内外医药大学和医药企业约30多家,依托长三角药学高等学院的教学、科研和产业平台,针对中医药产业对药学“一体化”高层人才的特殊需求[6],培养以产业化为导向、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高水平药学专业人才。2020年7月,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江西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沈阳医科大学,就平台师资建设和联合办学等方面达成共识,共同签署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合作高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基地。
3.1吸引优秀生源各高校根据国家计划与要求,优先为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提供较大比例的保送研究生。设立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专项研究生招生计划。为吸引优秀生源创造条件,可采取优先复试、单设奖学金提供优惠条件和优良的育人环境等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研究生进入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
3.2单独管理对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研究生进行单独成班管理,并配备优秀辅导员,邀请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教学水平高,产业技术水平好的教师为学生授课,为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
3.3提供优良的学习条件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建立了高起点、高标准的实验室,与长三角区域内外医药大学和医药企业共建实践基地,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文献数据库和现代教育技术设备,以保证日常教学、专业实践和科学研究。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各高校选派责任心强、科研能力强的校内导师指导研究生,同时遴选优秀的企业基地导师指导研究生,以学生为纽带,以项目为促动,加强合作交流,为研究生制定各阶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
3.5落实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在完成集中学习后将进入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及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的医药企业进行产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工作。导师指导方式鼓励采取双导师指导制,由企业导师和高校导师合作指导。企业导师大多数为来自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企业具有丰富产业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优秀行业专家,主要负责制订研究生培养计划、指导实践活动。高校导师为来自合作高校拥有产业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信息填报等工作,从而保障联合培养各环节的顺利开展。如企业导师已经受聘为合作高校的兼职导师,并能够承担高校导师的职责,也可仅配备一名企业导师。研究生当前学习所在单位的导师为学生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6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得与实际应用、前沿知识与新药研制的深度结合,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强化产业实践能力。课程教学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政治理论课、外国语、学术道德与学术写作规范、军体课、心理健康与人际交流等;通识理论课:药事法规、药学情报资源获取与利用、动物实验规范、创新方法与实践、药学前沿讲座等;领域专业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剂学、药理学、食品化学与特殊食品、药用辅料、抗体药物等领域基础专业知识课程;职业培训课:专利实务、研发型企业实训、创新与产业化等人文素养课程。
3.7加强实践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本质区别,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到制药企业进行1年的实践能力训练,安排临江新区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的医药企业进行产业实践,全面了解药物在研发、生产、质检、销售等各个环节,掌握工作流程和管理规范更好地为中医药企服务。
3.8完善考核标准建立产业化考核体系,构建药物在研发、生产、质检、销售等各个环节存在的实际问题,通过阶段考核、年度考核、专业技能考核,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4总结
以产业化为导向、产学研用高度融合的培养模式,符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提高了研究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强化了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解决分析问题能力,深化了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用高度融合,进一步加强了合作交流、资源优化,解决院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无缝衔接,有效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强化了导师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思政育人理念、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该培养模式能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热情,促使科研人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业务,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作者:邓雅琼 章新友 艾志福 袁富强 徐伟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创新实践能力培养3
案例教学是研究生教学尤其是专硕研究生教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贴近现实、直观具体,能够调动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启发研究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引导研究生进行理论总结和发现。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将科研创新工作能力的培养融入案例教学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总结与创新能力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研究生金融类课程《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为例,分析案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一、案例分析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引导研究生进行案例分析,可以从方案设计阶段就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即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指导研究生思考如何设计整个案例分析的工作框架,包括案例分析应分成几个阶段或几部分内容、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分工方案、任课老师和研究生分别担任什么样的角色、每个案例分析任务由研究生分组完成还是每位研究生独立完成等等。各个环节和细节的设计都有研究生深入参与,在其中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思考作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方案,让研究生通过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熟悉一般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流程,提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是较为贴近实际的研究生金融类课程,现实中经常发生各类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实践案例,如何通过案例分析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需要首先进行考虑方案设计目标。课程建设团队在开课之初通过座谈和各种交流工具,与研究生进行较为充分地研讨,共同制订创新性案例分析方案。比如以往常常由任课老师基于已有案例库或将选择好的现成案例,交给研究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共同进行梳理,在与研究生进行讨论后,可以把案例选择的主动权交给研究生进行,从而打开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第一扇门,即选题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真正体验到一项好的创新研究项目实际上是从发现问题的选题开始的。于是,研究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案例选择,如从热点主题开始或从热点案例开始等等。
二、案例筛选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筛选是科研创新工作的一个前期环节。这一阶段的工作有一些固有的传统程序,但是,对于特定的工作目标和内容,又需要发挥一定的创新工作能力以克服具体困难并实现科研目标。基于研究生教学特点,教学案例的筛选可以引导研究生自主进行,以充分培养和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工作基本技能。
(一)基于既定选题的案例筛选课程建设团队基于指导老师的研究特长和动态热点给出相应案例主题,比如区域金融与空间经济学、系统论与区域金融发展、金融中心理论与实践、供应链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与农村金融新模式、绿色金融及环境金融与碳金融、金融结构理论探讨、科技创新金融新思路新实践、普惠金融及民生金融与创业金融、城乡居民理财新方式、文化产业金融与金融创新等等选题,提供给研究生进行思考、酝酿,按照这些特定的方向去收集相关案例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可以使研究生对相关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基本概念在实践中运行有更深切地认识,同时也需要发挥研究生创新思维,匹配适当的案例材料,通过不同渠道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整合汇总,梳理出能够体现主题的真实案例脉络。
(二)基于现实热点的案例筛选受到经济形势和市场自身形势演变的影响,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随时发生各类动态变化,有时会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作为金融类专业课程,伴随课程进度,有些热点案例的发生应该被纳入研究生课堂。作为预先选题计划外的案例,本身内容就具有一定新意。同时,也应特别引导研究生予以关注,并以创新视角收集汇总相关案例材料。如2022年上半学期课程期间,由于全球范围内经济形势与金融市场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国出台的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以及为治理通货膨胀而出台的货币政策,都对金融市场的运行以及金融工具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完整的课堂案例材料,涉及的方面较多、时间跨度较长,增加了案例材料收集的难度,就需要引导研究生发挥创新思维,多角度认识案例所涉及的内容,将其串联成较为系统的分析逻辑链条。
三、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案例分析材料的创新性整理基于进一步分析的要求,需要研究生创新性地选择特定的逻辑体系对所收集到的案例材料进行整理,比如按照案例情况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归纳,则要按照案例发展进程创造性地分出阶段性特征,从而划分案例材料的归类;再比如可以按照金融类案例材料的参与方特征属性,如融资方、出资方、中介方、管理方等进行归类;或者按照分析的需要分出案例基本情况、总结的成功经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案等方面的材料类型。总之,要根据出案例分析的特定需求,进行案例材料的创新性整理。例如在整理《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某地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材料中,就可以对各方面渠道收集到的相关案例材料,按照该银行根据特定生态环保项目推出的金融产品基本情况、融资方案实施基本情况、融资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归类,另外对于银行方、生态环保项目实施方、政府政策支持方等各方的目标实现情况也需要收集材料,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基础。
(二)案例分析目标的创新性发掘一般而言,案例分析是为了使研究生对所学习的课程内容有更加直观、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案例分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但是,对于具体案例来讲,需要根据选题类型、案例特点,确定具体的案例分析目标,比如有的重点是总结特定时期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有的是重点分析特定金融工具的收益与风险特征、有的是为了重点分析各参与方对特定融资方案的态度、有的重点关注融资方案对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的影响、有的要特别重视公益效果等等。因此,每个案例分析过程要首先确定其重点分析目标,突出特色深入分析,避免一般化的面面俱到流于形式。比如某商业银行农村普惠金融项目案例,可以将分析的重点目标落脚在项目可持续发展运行方面,以此为着眼点,分析项目方案中如何考虑各方持续参与项目的内在机制,照顾银行的风险收益管理与可持续运行、照顾农业生产部门或农户的收益保障、关注政府管理的具体形式等。
(三)案例分析的创新性发现案例分析目标确定以后,就要实质性地开展案例分析过程,主要是引导研究生获得创新性发现,发掘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有待解决的问题,梳理可能反复发生的规律。1.案例成功经验的发掘。金融市场的成功运行、金融机构的成功经营、金融工具的成功运营,都是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要用创新的眼光,发现促成成功的真正原因,并且发掘内在的机制机理因素,从不同参与人的角度观察思考,获得可供复制的基本思路,进行梳理总结,系统化地形成案例分析成果。比如基于产业集聚区的供应链金融项目案例中,通过特定贸易结算过程管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资金的闭环管理可能总结为其项目成功的关键环节,那么这样的管理经验细节就可以总结出有价值的研究内容。2.案例存在问题的总结。通常进行案例分析最核心的内容是要从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因此,案例问题的发掘、分析、总结,是案例分析过程的重中之重。有些案例中存在的问题显而易见,而有些问题则隐藏在表面现象之下,需要进行较为深入和细致地挖掘,需要创新性地梳理总结案例中造成金融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今后的金融市场运行管理、金融工具开发运用提供改进的思路。比如在对某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案例分析中,由于项目本身投资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风险因素多等原因,造成贷款逾期,那么就需要从融资方案设计、贷款偿还资金来源的保障能力、政府政策支持的方式以及落实情况、贷款后期跟踪以及管理服务配套、担保措施的落实、方案修改的及时性等方面进行审视,总结造成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找到问题的主要方面;再比如分析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案例,就要针对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各项要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对比国际、国内金融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找到相应的差距和原因,再根据现实条件,分析哪些问题是能够尽快解决的、哪些短板需要中长期谋划和布局,分类讨论,以供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又如农村金融发展中,金融资源投入不足,可能是由于融资主体不够规范,使得资金提供方望而却步,这就为规范融资主体的组织形式提供了基本思路。
(四)案例理论内涵的创新性提炼从特例到一般是创新性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案例分析即是通过特定案例情况的分析、挖掘,总结和梳理出适合一般情况的理论规律,从而找到具备更加广泛应用的对策方案。因此,创新性地从特别案例中提炼出理论内涵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内容。例如对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的案例分析中,就可以总结出科技创新项目不确定性高、研发投入周期长、团队不稳定等一般性特点,那么与这种类型的项目发展相匹配,就需要更多地对接资本性投入资金,再适当结合债权融资解决其日常流动资金需要,从而形成较为合理的融资结构。这样就从理论上提炼出科技创新融资的一般性规律,从而为特定科技创新融资项目设计合理的结构性融资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也使得科技创新融资的具体方案具有了一般性操作思路,这样的案例分析结果就是具有实际价值的。
四、提出对策建议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对策建议方案提出的创新能力培养案例分析的落脚点是提出经验借鉴或者问题解决的对策建议。首先应基于案例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的初步方案,然后先进行方案的逻辑验证,如果有较为充分的历史数据,还要对方案进行已有数据的验证。接下来就是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研讨和完善。对策建议方案的提出是整个案例分析过程中,对研究生创新能力要求最高的部分,要求研究生在案例情况充分的分析基础上,借鉴以往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往往需要有突破性思维,发现新路径。
(二)对策建议方案检验的创新能力培养对于所提出的对策建议,要提示研究生注意的是,如果是在实际工作中,则需要将其提交给实际部门进行更加充分的交流研讨,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听取实际部门的意见反馈,了解对策建议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
(三)对策建议方案修正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中要引导研究生注意,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经过各方研讨和实际检验的对策建议,要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意见进行对策建议的方案修正,需要再次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对方案建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五、案例展示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案例分析实质内容完成后,要引导研究生以不同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表达能力。
(一)案例分析论文的展示形式研究论文写作是研究生的基本功,除了要求研究生在案例分析论文写作中遵循一般规范要求外,还应启发研究生在论文写作中发挥创新能力,表现和突出其研究创新亮点。
(二)课堂讲解的案例展示形式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既能锻炼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锻炼现场应变能力。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引导研究生创新运用角色分工、场景模拟等新方式。
(三)课堂讨论的案例分析形式引导研究生积极围绕案例进行提问、互动,激发研究生课前准备、课中讨论、课后补充的研究创新积极性。六、案例总结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案例分析完成以后,要引导研究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积累经验,以利于在今后的案例分析项目中进一步创新内容和形式。
参考文献:
[1]赵剑锋.金融专硕案例“情境”教学三阶段模式辨析———兼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案例展示[J].金融教育研究,2020(2):75-80.
[2]房燕.案例教学在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课程为例[J].时代金融,2018(14):280-281.
[3]谭延亮,唐建锋,莫贻香.“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讨[J].高教学刊,2022(22):38-41.
作者:张世晓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