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篇

时间:2022-12-22 10:52: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篇

创新能力培养范文1

《药理学》是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更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药理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3]。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 [4]。微课能通过简短的视频将课程中枯燥难消化的知识展示出来 [5- 6],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操作要点,更难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7- 8]。因此,本文以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采用实验微课进行《药理学》教学改革,以期能更好地提升《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与实验操作能力。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9 级药学专业两个平行班级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19 药学 2 班)和实验组(19 药学 3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教学法授课,评估两种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效果差异。

1.2 教学内容与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即实验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并对学生进行示范教学,学生再操作练习。

1.2.2 实验组 采用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教学法授课,教师依据《药理学》实验课程中易拓展的知识点和难点,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小组根据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己来设计实验方案,经授课教师审核后再实施,并把整个实验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增强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1.3 实验微课在《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3.1实验微课的设计阶段学生小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按照创新设计思维方法,进行小组讨论学习,设计出一个可行的方案提交给授课教师,教师对实验的安全性负责,防止安全事件发生。例如:教师提出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如MgSO4)作用影响的问题,学生首先需要思考 MgSO4有哪些药理作用,其作用机制又分别是什么?然后再查阅文献学习总结,按照创新设计思维方法,建立一个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方案,综合药物的特征自主地确定实验观察指标,并交授课教师审核。

1.3.2 实验微课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授课教师的监督下按照实验设计的流程,重点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拍摄视频。在完成实验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若实验失败要查找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次实验做准备;若一个实验失败了两次,进行组间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改进操作要点并再次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3.3实验微课的总结阶段学生小组根据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分析等过程制作 PPT 进行班级内汇报,并把整个实验过程制作成短视频。

1.4 教学效果评价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成绩等方面来进行考核。依托蓝墨智能云教学平台,根据学生查阅资源、参与活动、测试情况、考勤及课堂表现等方面来考查学生的积极性,考核结果通过经验值表示。学生综合成绩由理论考核(70%)和实验考核(30%)组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均完成相同的课时数,考核结果用分数表示。利用“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平台将优质的实验微课视频或资源面向全院学生共享,实现实验教学内容可视化,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打破传统实验教学场地的限制和师生配比的不平衡,为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弥补传统实验课无法回顾复习的缺点,从而推动实验教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1.0 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学习积极性的考核如图 1 所示,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优秀学生占比是 78.21%,及格学生占比是 2.56%,入门学生占比是 19.23%;采用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教学法的实验组优秀学生占比是 89.53%,及格学生占比是 9.3%,入门学生占比是 1.16%。由此可见,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教学法的优秀和及格学生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门学生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 成绩考核对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01),见表 1。从表 2 学生考核成绩分布情况可知,采用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教学法授课,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实验组优秀和良好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考核成绩 90 分以上为 23.26%,80-89 分比例为 38.37%,70-79 分比例为 17.44%,60-69 分比例为 19.77%,60 分以下占比为1.16%。3讨论医药类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9-11]。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主动分析问题、讨论并进行总结。该过程使学生查阅并研读学习国内外各类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掌握药理学学科前沿的最新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激发科研灵感,挖掘自身潜力,拓宽科研思维。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学生在文献研读过程中,根据所学知识及发现的问题,提出科学假说与研究思路,创新性地设计实验方案,再加以实施,验证科学假说,解决科学问题,训练了学生的科研思维习惯,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2-14]。可见,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是对学生进行创新设计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指导思想,在实验教学中将课堂重心转移,学生要经过头脑风暴优选出具有创意性的实验设计方案,在教师的监督下准备、实施实验,再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汇报,最后把整个过程录制成视频,突出了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完整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验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综上,基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微课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值得在《药理学》或医药学类专业课程中推广应用。

作者:胡慧明 郭茜茜 肖欢 吴双双 王军永 朱彦陈 熊磊 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医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范文2

1 研究背景

《机械工业“十四·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培育梯次衔接的多层次人才队伍,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机械工业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1]。机械专业的现代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将是对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的响应和支持。但现有的传统机械工程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体系系统不够完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2]。当前机械专业人才培养在理论教学、实习实践、毕设等环节融合度差,尤其存在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欠佳的现状[3-4]。针对以上现状,本文基于教育管理学理论,立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构筑“双向五步四融合阶梯式”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工科机械专业人才高要求背景下,新模式培养的学生在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升,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发展的人才要求。

 2 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目的是培养出应用与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端复合型机械专业人才,本文所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 1 所示。“双向”是指建立师生双向探究共同体。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相随使教育生生不息,由此,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便成为教育活动中最为普通和最为重要的关系[5]。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力量[6]。搭建“教”与“学”双向定期交流与互通机制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五步教学”是指案例引入、团队剖析、拓展汇报、多环评价、融通提升。结合专业特色以及未来岗位要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模拟和再现真实的机械专业工作环境,通过“案例引入—团队剖析—拓展汇报—多环评价—融通提升”课堂五步教学实践,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融入真实生产案例和企业项目,让学生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职业职责、提升实践能力。引导并启迪学生构筑“自主探究—团队协作—赛场评价—重构跃升”的良好学习生态,打通“课堂教学、科创竞赛、实践实训、行业企业”4 个场景间壁垒。“四融合”是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赛研融合。机械专业实践性强,应强调教学方式的体验性和开放性[7]。应通过各种技能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承担企业委托课题等,提升团体的学习研究能力和操作实效性,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等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科竞赛等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并根据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成机制、创新思想构筑叠加内在驱动机制等,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理实融合、赛研融合,形成并逐步完善了基于“双向五步四融合阶梯式”科创能力构筑与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人才培养模式关键问题解决技术方案

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常遇到的最关键的问题以及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3.1 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手段和体系导致思维局限性和创新意识差的问题,建立完善的创新活动保障制度,组建汇集优秀师资力量的创新活动导师库,形成了大学生科技项目和学科竞赛驱动、师生广泛参与的机制,并坚持走考场、赛场、市场一体化道路。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的工程案例以及与生产企业进行科技项目对接和大学生科技创新产品的孵化转化并出台对应的保障制度。搭建了平台支持、团队引领、过程监督与可控的的专业竞赛体系,如图 2 所示。构筑包括“核心课程知识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专业基本技能比赛”“综合实训竞赛”“创新设计竞赛”等在内的“五级提升式”课外学科竞赛平台。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科创大赛”、参与“科研项目”活动,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以期实现多领域参与、全员全程全面覆盖,学生在参与科创项目中,不断强化自主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通过查阅资料加强专业知识以及外延知识的学习。另外,同学间将结合各自优势创建科创队伍,并主动联系指导教师,通过生产实践的充分调研和论证,提出并建立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创新课题,查阅资料并与指导教师共同提出解决方案,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提升”的主动学习模式,顺利完成学习目标。同时,与指导教师协作合作解决创新课题中遇到的困难,教师与学生协作通过“案例导学—合作交流—展示讲解—巩固提升”机制,引导学生落实创新目标,解决大赛中的困难,指引学生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另外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进行组队,做到共同提高,协同进步,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有效提升。

 3.2 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学生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差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学生被动式学习习惯、教学效果差、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8],本成果以“互换性原理与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以及“金属工艺学”等机械制造专业核心课程群为突破口,提出并实施了“机械设计、制造、精度测量、气液传动、自动控制等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课堂教学、科创实践、实验实训一体化”的新教学模式,开创了开放式、网络化、实战型教学方式。多环节融通科创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如图 3 所示。图 3 多环节融通科创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围绕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创造了金属工艺学与互换性原理与测量一体化多功能实验室,实现了机械设计、加工制造与测量教学内容融合及理论教学与实验、大赛与实训教学的一体化,同时开展了教材的建设工作,先后编写出版教材和实践训练指导书 9 部,同时在智慧树和超星平台制作了开放课程,面向全校和国内高校开放共享。

3.3 学生专业课学习和企业的生产衔接不畅,匹配性不足针对课堂理论学习不能和动手实践以及创新活动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导向与行业企业以及现实的生产实践“匹配性”不足等问题,建立了校内学习、创新实践以及企业实习实践融合的“宽领域、全程化、多层次、重能力”的校企协同共育、大赛平台驱动引导的理论与实践共育模式,如图 4 所示。形成了由“五步骤”(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大赛实践、毕业设计、工程化课题锻炼)、“四环节”(理论学习、专业认知、创新提升、综合实践)构成的全程贯穿、形式多样、分层实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意识和能力,为企业和社会输送高适应性创新性工程人才。

 4 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机械专业传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提高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结合专业特色和具体实际,给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常遇到的关键的问题以及技术解决方案,解决以下人才培养过程中瓶颈问题:①大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②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被动式学习,学习效果较差;③学生专业课学习和企业生产衔接不畅,匹配性不足。改革后人才培养体系在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初见成效,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取得很大提高,以 2021 年笔者单位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为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次性就业率超过 95%,考研过线率为 38%,录取率为 33%,获得各种学科竞赛 20 余项。该人才培养模式打开了思路,适应了新工科发展对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迫切需求,也为其他专业提供了借鉴。

作者:李杨 张学峰 杨发展 刘建泽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创新能力培养范文3

在全球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实践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就业市场的欢迎,高职教育也承担了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的重要责任[1]。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极其注重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此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实践型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住宅空间设计》为例,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研究目标,希望探索出一个立足专业培养方案、对接室内设计市场动态变化与需求的《住宅空间设计》课程的创新实践教育方案。

一、《住宅空间设计》课程基本情况

《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是面向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一门核心课程,对接室内设计师(中级)职业标准,针对室内设计企业、环境设计企业的室内设计岗位,是培养室内设计师(初级)以及助理室内设计师职业技能与素养的重要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住宅空间设计》在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设计原理与相关软件课程的后续课程,课程在前期空间设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完成理论知识的内化过程,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改革背景

 (一)社会背景当前,职业教育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已涉及育人核心。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践行“三全育人”理念。另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大国工匠需求的迫切性越来越显著,而其内涵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问题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要不断革新,适应和满足时代的要求。

(二)专业教学背景当前,高职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处于较为陈旧状态,现有的教学内容、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亟须更新。尤其是在大文科背景下,室内设计的内涵和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互联网 +”为驱动力的现代教育技术,不断丰富传统的教育教学,正促进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变革。

(三)行业市场背景众所周知,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市场更新的速度极快,各种新兴的材料与工艺不断考验着设计师的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要求适时地贴合动态的市场需求。因此,无论是室内设计专业还是《住宅空间设计》课程,都需要持续建设,这样才能适应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

 (四)创新实践型人才需求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急需一大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室内设计人才投入到国家建设中,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还需具备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文科背景下,室内艺术设计专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技术、新理念以及多学科交叉为室内设计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提供可能。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重要目标[2]。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3]

三、《住宅空间设计》课程现状

(一)课程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资源匮乏、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市场相脱离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采用线下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基本处于割裂的状态,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此外,课程教学资源匮乏,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在项目设计环节仍然以虚拟的设计需求来进行教学,严重脱离了市场的实际需求,不能跟随设计市场的更新节奏做出调整。

(二)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不平衡”本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理论与实践在课程教学中都非常重要。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重理论而轻实践。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度重视理论的教学,缺乏切实有效的配套实践环节。理论与实践之间没有能够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也就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阻碍了课程理实一体化的培养目标。2.过于重视实践,缺乏理论支撑。虽然在当前的课程教学活动中也认识到实践是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又过于注重实践,认为只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可以实现。最终出现的结果却是,学生陷入“长期模仿”的状态,在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不知所措,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缺乏创新设计思维的能力,设计作品也就缺乏深度。如“以人为本”设计理念是理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践创作的内在价值核心,缺乏了实践检验的理论学习没有了趣味,而缺乏了理论指导的实践则是“乱作为”。

(三)课程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室内设计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创意型产业,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都在不断发展,行业对于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然而,当前《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中,不能变换多角度思考问题。此外,专业课程没能与创新创业课程做好融合,导致创新创业课程“不专业”,专业课程“不创新”,制约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住宅空间设计》课程改革路径

(一)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对接市场需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课程基于室内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体系,进行项目化的课程设计,其中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中是本课程的一大亮点。真实的项目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真实的设计情境,通过真实项目的设计流程对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解构、重构,让学生提前适应室内设计市场的工作流程。在课程正式上课前,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结合寒暑假社会实践完成课程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指导学生选择所要调研的目标并制定调研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自己去面对真实的业主、需求与问题。然后通过对项目基本数据的梳理、分析,得出设计需求,形成设计任务书。根据设计任务书进行方案设计与表达,从而完成整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使学生不断加强自己设计师的角色身份,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同时也满足了行业市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4]。

(二)以项目化教学为手段,拓展学习空间,建立课程资源库项目化教学是艺术设计类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为有效的方式,《住宅空间设计》课程依托“项目化教学”的形式,按照设计前期调研、设计需求梳理与分析、方案设计、效果表现等具体设计流程,将住宅空间设计的基本知识内容融合进项目中进行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角色独立把控项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地调研阶段,突破传统的教室学习空间,将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到广大的乡村、城镇,学生能够在知识更加丰富的空间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在对项目进行需求梳理与分析阶段,引导学生查阅相关专业网站,又将学习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在方案设计与表现阶段,鼓励学生去到材料城、家具商场等市场空间,最终形成“教室空间—项目空间—网络空间—市场空间—教室空间”的多维学习空间路径。项目化教学形式可以帮助课程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本课程资源库建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在行业市场中的项目设计,整理形成了实际项目图纸案例、项目现场施工照片、常见材料样板等教学资源,建成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化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收集课程资源形成课程项目资源库。学生在进行项目实地调研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如在调研中要求对目标乡村或城乡(社区)进行场地测绘、场地拍照、业主视频采访、当地文化资源记录等,每位同学形成一个项目资源包,资源包经过不断整理、积累即形成本课程的资源库,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项目资源。

(三)以赛促教,以赛代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项目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不仅取决于项目的实施效果,还在于这些效果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能不能获得企业以及其他第三方的认可。本课程在设计中,将江苏省室内装饰设计大赛、“梦想小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挑战杯、“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引入课程,通过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积极参赛,通过参赛获奖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也为后续的就业和企业认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 )建立多元的课程评价体系,对标行业需求传统的成绩评定主要以教师单方评定为主,这种评定方式过于片面。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可采取教师评定、学生评定、业主评定以及专家评定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教师评定:教师通过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给出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在进行方案汇报时,进行学生自评与互评。业主评定:学生将设计好的方案反馈给项目业主,让业主进行方案评定。专家评定:方案可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评定以及参加设计大赛由组委会给出评定,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课程建设与专业学习中的不足。这种多元的评定体系让成绩评定更加科学、合理、公正,同时也可以了解行业市场对于本专业人才的真实需求,为学生毕业后无缝对接市场做充分准备。

五、本课程改革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在当前改革方案继续实施的同时,也还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与更新,具体如下:

(一)课程内容实施动态建设在沿着当前改革思路大方向下继续前进的同时,积极关注行业市场动态并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如近两年将着重关注“乡村振兴”与“城市更新”方向,将设计项目放置于乡村与城市社区中,符合国家政策方向和行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壁垒,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库,构建专业学习的全程体系因课程学时与课程教学空间的限制,教师不能全程跟随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本课程希望能够通过建立课程学习资源库,如依托学习通资源、项目手册、案例库等形式,让学生在基本的任务、流程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帮助构建学生全程学习的新模式。

(三)校企合作,让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创新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学校教学应该与企业实践无缝衔接,深度合作。未来,可以通过“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的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深化产学研融合。

参考文献

[1]汪洋.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137-138.

[2]王琪.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4):142-144.

[3]张伟.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分子材料》课程改革实践[J].广东化工,2022,49(10):239-240.[4]张超.新工科理念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项目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皮革,2022,44(11):71-73.

作者:秦健高峰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