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分析3篇

时间:2022-12-23 11:10: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创新创业教育分析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创业教育分析3篇

创新创业教育分析1

一、引言

为提升我国综合能力,使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其关键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其创新能力的开发引导。所以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必须从政府、社区、高校三个层次入手,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步一步地逐渐提升。而将高校的教育培养能力充分发挥,集合各方的社会层面的资源,打造多元互助协同的创新创业平台,已经在国家层面得到关注,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创新过程越充满未知性的不确定性,需要将多元的创新主体、创新单元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丰富创新内容。在德国学者Haken的《系统论》中,他强调了协同的是重要性,并指出协同是系统的组织能力,尤其对复杂性统而言,协同有助于系统往有序稳定方向发展,是系统本身的内部运作,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过程,从系统自身审视的角度出发,可以将协同的各个小单元视为一个整体。会发现协同创新的多元各方相关利益冲突明显,难以到达利益平衡,如高校强调科研创新成果,企业关心经济利润的增长,政府部门追求当地GDP的提升、金融机构要求有投资回报率的产生。而当下个体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主要是由于高校没有参与到市场中,不了解市场实时需求;企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愿意进行长期的投资开发,实现技术革新。对于创新成果的分享机制不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现有的这些问题,只有从系统角度出发,将它们统一起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多元协同平台,因为互联网有着沟通高效、实时可视化、信息透明、交流成本低的特点,对于多元协同非常方便,所以在互联网上搭建多元协同平台。

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平台构建

(一)系统的构建通过利用互联网的多种优势,建立一个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使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都可以加入平台上。平台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不限定单位机构的范围,接受各个机构单位的创新力量,打破组织行业的边界限定,实行系统整体管理,让多元机构单位无差别交流,打造“一站式创新创业保姆”的运作模式。通过使用区块链技术,让平台上的数据有源可寻,保障其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为了建立一个集研发和应用于一体的创新平台,需要将各行业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让多高校的学科融合、相关团队协同,来给平台赋能。

(二)系统协同创新的过程组织管理系统根据市场需求,在其内部发布创新需求,让有丰富创新经验的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进行创新创作,让各种发散性创新创作成为可能,并且凭借时间的先后顺序筛掉相近的解决思路,来避免重复创新,从而在各种创新创作中寻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1.提高回复效率。协同创新平台通过简化回复内容,在系统中只发布需求,不需要进行具体细节的描述,而初步解决方案可通过头脑风暴来进行多角度的创新创作。2.需求推送可视化。系统上发布的需求,全员都可以收到,从而让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都可以进行创新创作,提供多种创新角度,让多学科交叉结合,实现创新思路的升级。3.完成全员参与。系统创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重点,同时也要大力培养企业等单位的创新意识。因为,企业更加了解市场变化、预测市场需求,让他们给创新创作提供意见,使得创新方案具有前瞻性、可靠性更高。4.保障措施。通过依靠区域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记账、加密处理等特点,保证创新创作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详细记录每一位创作者对创新方案的贡献,从而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保障他们每个人的权益。

(三)系统统一的激励政策为了让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各单位创新主体平等互利,需要制定有效的合作机制来明确各方责任,制定利益分配制度来确保各方利益。国家政府部门对项目涉及的政策优惠进行解读。以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行业企业标准为依据,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价。项目需求方以评价结果依据,多家项目需求方联合,将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成果转化后,依据各个创作者在创新创作中的贡献比重,对创作者进行奖励,可以实行期权、技术入股、分红权等多种形式,保障创作者的权益。成果转化后应充分考虑到大学、科研院所的投入奖励结果也要奖励过程。对于参加创新项目但未形成成果的给予安慰奖。同时研究内容在平台上永久留档,可以再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如果项目需求方想要独享创新成果,需要采取委托形式,并且还需要项目需求方承担风险。当创新研发成果可以转化成专利时,系统内的法务部门可以协同对系统内成员的研发成果进行保护,对知识产权评估、转让、授权、仲裁、维权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补充完善;为推动平台的市场化发展,需要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加入,加强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科研团队利益分配。精神与物质奖励,奖励团队同时带头人及其他团队人员按贡献比例奖励。

(四)系统章程、管理办法以及规章制度为保障平台系统可以稳定有效运行,多元协作方的高效合作,以及创新项目成果的利益分配,这些都需要有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来保障。从结果来看,多元协作的结果是互惠互利的,其利益分配也应该是公平公正的,根据各方对于创新项目的贡献来确定其利益份额。同时为了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平台要设立专项资金池,由相关人员进行监管,对于审核通过的有潜力创新项目可以申请专项资金,减轻创新创业者的压力。对于多元协作的项目参与方,在本职工作外自主参与创新研究,并有创造性发现,对其进行激励奖励。对同一项目,其最终截止时间以最先完成项目需求的方案为截止警告时间,既保证了创作者的自由度,可以再多渠道多途径上进行创作,有对让他们感受到一些压力,加速创新项目方案的产出,对各个完成的项目方案进行对比,采取择优录用,保证创新项目方案的高质量。打造共享平台,让系统内的各个单位的自身资源、知识等都能为系统所用,给系统赋能。如涉及知识产权付费模块,需要标明付费标准。同时也可以根据各单位情况资源设置学习平台,根据功能将其分类。专利检索、分析、导航、应用等方面系统提供技术支持。科技动态信息、客户市场信息、资金信息、国家政策信息等即时跟踪发布,第一时间推送。获取渠道,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中心、资料室等,信息中介机构、科研院所的科技情报机构、高校图书馆、企业行业联盟等。

(五)构建信息沟通机制由于系统中涉及多学科交叉,而不同学科研究的领域不同,导致交叉学科交流时存在障碍。为此,需要定期举办科研分享论坛,通过课程观摩、研究成果分享来促进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让每一个创新项目的各个参与协作单位能建立成果共享桥梁。通过平台系统,为各个创新项目提供交流平台,让协作方可以快速沟通交流,开展问题讨论、分享经验等,从而加速创新项目孵化,同时对协同参与者采取匿名形式,保证沟通交流的自由度。构建信息沟通机制,是为了让多元协作的创作者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本专业之外的问题,让相关专业的人去解决属于本专业的问题,从而减少分相关专业创作者不必要的时间消耗,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创新中。

(六)双创教育协同育人现在高校对于课程实践活动多采用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让大学生接触到实际问题;而大学生的课题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从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让大学生对从实践活动中学到很多技能,增长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老师的教学经验也不丰富,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储备。同时,老师和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的产生的经验可以反哺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实践活动内容。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平台的构建,为教师进行项目教学和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当项目规模逐渐庞大时,势必会对整个项目发展进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压缩教师研发出科研成果的精力。另外,教师科研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在整个过程中的归纳与反思总结。企业项目需要贴合学生的创新意愿,需要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创新思想,以求更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意愿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将信息技术、实验、实习、设计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作为长期培养的范畴。大学生将他们所学的创新理论、技能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展示出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培养,并且加强了他们勇于探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创业的能力培养

(一)加强政策保障为保障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大学先创新创业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被人实现人生价值,更能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为此,首先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在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奖励,让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感受到国家对他们的支持、关心。其次,当地政府部门也要对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进行解读,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数量以及质量,完善当地的创新创业政策,加大对大学生的帮助,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阻碍。

(二)加大宣传引导现在社会大环境对于大学生创业表现为保守态度,大学生家长几乎都持反对态度,这就导致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消极态度。为了改变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看法,首先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宣传创新创业,对创新创业进行科普,同时让高校走进校园,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从而让大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创新创业,改变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刻板印象。其次,对于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行多渠道的宣传,如通过网络、广播、短视频等途径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社会层面的影响力,改变学生家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反对态度。最后,为保证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深入度,高校老师、企业专家要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大学生进行指导,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就业环境。

(三)注重课堂教学高校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认知创新创业,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加深对创新创业的理论认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力度,各高校要高度重视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大学生开展多角度教育。首先,高校要了解国家的实时需求,为国家输送紧缺人才,及时开设新的专业科目,开发特色课程,注重对教材的编写。其次,要注重新科目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还要配备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要让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有勇气去进行创新创业,鼓励支持大学生进。最后,高校的老师要帮助大学生,让他们有勇气去创新创业,并且为他们出谋划策,提升他们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四)提供实践平台对于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起来,除了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外,还应该对他们进行实践培训,通过让他们参与到多元协同的创新平台中,从而对创新创业有全面认识。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学校主页、刊物、宣传栏等对“创新创业”进行造势,从而引起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兴趣。其次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到学校内进行宣传,分享当下市场的需求、前沿技术、创新创业案例,激发大学城创新创业的激情。然后,高校还要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打破产学研壁垒,为大学生搭建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首先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将生产、销售、设计、经营等部门紧密联系起来,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最后,高校内要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四、结语综上所述,在我国要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大学生作为创新力量的主要创造者的大背景下,本文主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了详细深入分析,同时希望文本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后续培养工作提供帮助。从“用户需求”和“市场导向”出发,打造多元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其以高校、科研机构作为创新的主导单元,其他机构单位对高校、科研机构提供有意义的建议和有价值帮助,提升创新项目价值。通过平台建立联合统一的系统,消除各个机构单位之间的壁垒以及信息不对的现象,从而将系统内各个单位机构的目标统一起来,结合各方优势,丰富创新内容,展示“1+1>2”的效果,同时将管理形式扁平化,增强政府、学校、企业各部门的有效沟通,做到企业及时反馈市场需求,政府部门解读创新研发优惠政策,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启动科研创新,打破各方壁垒,实现多元协作。建立成果、利益合理分配机制,平台系统做到透明、公开。最后,在以后的高校教育中,让大学生参与到平台上的创新创业项目,做到“以工代训”,让大学生对带创新创业有全面认识,同时提升他们的自身综合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作者:姚琪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分析2

引言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更好的就业创业是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为此,高校应该在开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二者的相互融合作用下,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提升学生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就业创业素质,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依赖。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是基于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找准发展方向,从而更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可以说,就业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此外,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观方面具有同等高度,二者都强调大学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定不移、不轻易放弃的信念,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具有紧密的联系。

2.都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虽然是不同的课程,但是他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都具有一致性,且都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思想道德、强化心理素质。就业创业教育的目标则是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指导,通过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方向。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说二者具有一致性。[1]在就业创业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实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就业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产物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就业创业教育不受重视且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很多弊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很受重视,无论是在课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配备方面都具有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就业创业教育是学生自身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就是说,就业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时代产物,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如果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将对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意义

首先,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融合教育,可以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针对就业创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解读,为大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就业创业思想交流平台、实践平台等,使学生对就业创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从个人价值和未来的职业规划等角度进行解读,了解培养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性,改变他们对创业的片面认识,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就业创业实践活动中,使自身的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其次,促进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向他们传输创业实践经验;还可以转变大学生对职业发展观的错误理解,在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教学效果,打破就业创业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独立开展的局面。[2]在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就业创业的相关内容贯穿到思政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影响学生的意识形态,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思想指导,使大学生在遵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上进行创业实践,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将就业创业与思想政治相结合,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的坚定信念和信心。因此,实现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成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还能最大程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实现路径

1.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新型育人平台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来深化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学理念,要在促进学生顺利就业的理念下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并在增强二者融合性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融合教育过程中,高校要积极构建新型育人平台,并将生本教育理念和多学科理念等渗透其中,实现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统一,使学生可以在学习就业创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知识的时候汲取其中的精华,并通过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不断进行专业实践,在正确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另外,高校还要对内部的各个专业进行融合,在衔接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全新的育人平台,在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确保全方位教育可以得到全面落实,从而提升高校的育人水平。高校要在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促进学校与时俱进,统筹发展。促进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各方面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共建新型育人平台。此外,还要与就业单位、毕业生、家长等共同构建联动机制,针对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提供全面的咨询和指导服务,建立完善的长效服务机制,为各阶段的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服务。

2.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渗透就业创业的内容从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基本上高校都是将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成两门课程来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各具特色,很难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课程和就业创业课程存在关联性,更不容易发现在就业创业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对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高校可以采取适当的创新,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渗透就业创业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很自然地将自然地将两门课程融合到一起,更能在无形之中让大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创业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方便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例如,教师在讲授思想道德课程的时候,可以针对课程中的法律内容进行解读,将我国政府对于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而制定的优化政策进行讲授,让学生对这一政策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对创业就业过程中的利弊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3.转变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方式要想在就业创业教育中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就要针对教育目标制定出相应的理论教学,并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学生只有处于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创业的不易,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自己去想办法解决,这个过程可以有效锻炼和提升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进行创业的信心和决心。所以,高校可以在创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习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为今后自己创业奠定基础。

4.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进行就业创业教育高校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基地。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下,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实践技能和崇高的思想品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融入到就业创业教育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的同时,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之上实施,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四、结语综

上所述,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密切的联系,促使二者实现有机融合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择业,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改变教学方式等路径实现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作者:李文婷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创新创业教育分析3

引言

公益创业旨在破解我国的社会问题,提高社会功能的创业活动,逐渐成为我国现代创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益创业者通常以18~30岁的青年为主,因此大学生是公益创业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公益创业对助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政策的落实,推动社会治理革新以及提高我国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然而大学生在公益创业的过程中,还存在胜任力不够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我国公益创业的持续发展。所以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我们需要明确公益创业胜任力的基本内涵,分析影响胜任力的基本因素,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群体参与到公益创业的过程中。

一、公益创业与胜任力的基本内涵

公益创业主要指社会企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在经营管理中将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在确保组织不脱离公益性的前提下,借助商业手段来实现组织的“造血”作用和价值,让组织能够拥有更多的能力和资源开展各项公益活动。根据理论分析发现,公益创业是较为新型的事业,拥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我国学界对公益创业虽然没有达成较为统一的共识。然而在核心内涵上,却普遍认为公益创业是:(1)非营利组织或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创新性的运作模式提升该组织所拥有的社会价值;(2)组织或机构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行为或模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其所拥有的社会价值得以提升。首先是产学研一体化,即公益创业应在物质投资的前提下,纳入相应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其次是构建社会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主要介于实业和慈善之间的社会企业,譬如某企业投资创办工厂,雇佣残疾人开展各类生产活动,这不仅能够解决社会问题,还能为残疾人提供生活生存所必需的物资。再次是构建非营利组织。即民间协会、社会组织、志愿团体,如慈善总会、壹基金等。最后是公益活动,如福利性的商务活动,如教师责任活动、烛光活动等。公益创业作为独特的、特殊的创业活动,与传统创业活动存在鲜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其所拥有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创业属性”的层面上,强调创业者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来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然而两者所存在的不同点是公益创业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将社会价值创造作为自身发展的使命,因此拥有较为显著的社会属性。而传统创业活动则注重对经济价值的追求,缺乏对鲜明的社会属性。所以在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分析中,应加强对传统创业和公益创业关系的认识。胜任力主要指将某项工作中的普通者与成就者区分开来的特征,如行为技能、认知、知识、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特质及动机等。根据理论分析能够发现胜任力个体特征通常包括以下五个层次,即:(1)知识,即特定领域的信息发现、利用能力。(2)技能,完成特定心理或生理任务的基本能力。(3)自我概念,包括自我形象、价值观。(4)特质,个体对情景的一致性反映。(5)需求,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由于公益创业通常面临着巨大而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分析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拥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选取了现场发放与回收式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00份,筛掉填写随意、明显错误、不完整填写等无效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310份,有效样本中男女占比分别为50.1%和49.9%,涵盖社会科学与文史哲类、理工农医类等专业的学生。调查工具采用公益创业胜任力模型,从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公益人格等维度对学生的胜任力情况进行分析。其中公益人格主要指学生是否愿意奉献社会、是否愿意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公益知识包括公益创业相关的各类知识;创业技能则指资源整合及社会问题解决等能力。为明确胜任力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笔者采用LISREI8.0和SPSS20.0等软件进行分析。获得结果为0.785,明显大于0.7临界值,表明该表拥有较高的信度。而各项调查问卷问题的因子载荷值普遍大于0.5,说明该表的效度较为良好。

(一)不同性别与年纪对胜任力的影响首先是不同性别。根据样本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公益人格的维度值存在鲜明的性别差异,男性学生的公益人格值要高于女性学生,然而在创业技能、创业知识等层面不存在比较明显的性别差异。其次是不同年级。通过分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级学生在公益创业胜任力、公益人格、创业技能、创业知识等层面上的标准值和平均值,能够发现。大一学生在创业胜任力、创业知识、创意人格上的得分相对较低,而通过LSD法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大一学生的胜任力水平要普遍低于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并且大二、大三、大四学生的胜任力水平却没有较为显著的“差异”。

(二)不同专业与经历对胜任力的影响首先是不同专业。根据数据分析和实践分析能够发现,社会科学、文史哲、理工农艺等专业类别的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公益人格、公益胜任力上没有较为显著的“差异”。这表明不同专业学生在公益创业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即无论是何种专业或学科的学生在创业胜任力上的水平相当。其次是不同经历。根据数据分析发现,“是否获得奖学金”“是否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对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及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公益人格的影响较小。不过,“参加过相关公益活动”的学生会在公益人格上的得分,高于普通学生。这充分表明“公益活动”“实习经历”“奖学金情况”对学生胜任力水平的影响不够显著和明显。

(三)创业教育与角色榜样对胜任力的影响首先是创业教育。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创业创新教育或普通创业教育的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公益人格及创业胜任力上的水平要高于普通学生。同样,参加过相关创业比赛的学生在胜任力得分也要高于普通学生,这在某种层面上表明创业教育对提升公益创业胜任力,拥有鲜明的“推动作用”“促进价值”。其次是角色榜样。角色榜样对学生创业行为和创业意向所带来的影响较为显著。根据调查结果现实,亲戚朋友中有公益创业者的学生,在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公益人格、胜任力等层面上的得分较高,说明角色榜样对学生创业胜任力水平提升的推进价值,相对显著。在具体的理论研究与胜任力培养上,我们可以将培养重点集中在榜样激励和创业教育等层面上,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公益创业胜任力水平。

三、基于公益创业胜任力的问题表现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公益胜任力水平相对较低,创业驱动力不足。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公益创业胜任力,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来分析我国在公益创业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公益创业胜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创业教育。需要高校科学完善地安排创业课程。课程设计应针对核心素质进行优化,注重对经济、金融、管理、通识等方面内容的涵盖。强调对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引入。然而现阶段我国创业教育课程难以得到有效的开设,课程系统性、体系性薄弱,碎片化程度较为明显,并且普遍脱离实际,难以将社会发展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便导致学生获取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公益人格及创业胜任力的质量受到影响。此外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普遍缺乏将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意识,致使创业课程缺乏坚实的“课程”保障。

(二)创业政策政策执行力度低公益创业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为切实促进公益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创业教育、能力培训、创业融资等层面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措施和政策规范。然而由于部分政府部门的顶层设计相对薄弱,很多政策都以零散或交叉的形式出现,在执行和颁布上缺乏对主体的明确规定,导致创业政策的“落实效率”较低。其主要问题通常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创业政策的效力或级别不高,通常以办法、通知为主,缺乏法律保障;(2)创业政策执行的主体较为多元,难以为学生获取创业政策,提供支持;(3)政策的操作性较差,很多政策只是在宏观层面上制定了指导思路。

(三)社会协同服务水平低公益创业活动普遍涉及品牌、管理、法律、融资等方面的内容,对创业者来讲,要想在所有领域成为优秀者的难度较大。西方国家的创业服务体系比较齐全,在“品牌宣传”“风险评估”“财务管理”“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环节上都有规范的机构或组织提供服务,以此降低公益创业的风险、成本。然而我国有关公益创业服务的社会协同体系还未形成,针对大学生公益创业者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共享平台还未建立。进而导致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的质量、效率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果,极大地影响到我国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进程。
四、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提升策略

(一)构建全新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是影响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提升学生的公益人格、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及公益创业胜任力,拥有鲜明的作用和价值。因此现代院校应加大创业教育力度,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提供支持和抓手。首先,现代院校应明确公益创业目标,注重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创业教育教师应结合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公益创业教育目标划分为评价、综合、分析、利用、领会、知识等六个层次,让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公益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其次,高校应明确公益创业的价值,转变创业教育理念,将公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形成系统地、规范地、全面的创业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专业知识,提高公益创业质量,以此转变传统创业教育碎片化程度高的问题。再次,提高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现代院校应深化公益创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应积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实训平台,邀请拥有突出成就的公益创业者、行业专家“来校从教”,为学生更好地提升公益创业能力、胜任力水平奠定基础。

(二)加强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提供法律保护手段和渠道。使其能够更好地提升公益创业的成功率、有效性和实效性。其次,强化政策制定的系统性,提高政策的执行质量。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公益创业教育的特殊性,明确学生创业的特征和规律,强化政策与政策间的配套,做到政策与政策的相互协调与相互补充。而在政策落实与推进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协调好各方利益,使政策落实到各个部门,降低政策法规在执行中所出现的相互重叠。最后,提高政府政策的操作性。针对我国在创业政策上所存在的操作性不强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指导思想制定的前提下,制定出相对详细的指导意见。并要求各部门在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细化,使创业政策更好地契合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高政策落实的操作性、可行性。此外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还需要提高资金支持,为学生开展公益创业活动提供抓手,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各类公益创业活动的过程中。

(三)构建公益创业信息支持平台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之一是榜样激励。要想发挥榜样激励的育人功能,就需要让公益创业者获得良好的创业空间和环境,除了政府政策外,科学合理的公益创业信息支持平台,能够为创业者提高创业成功率,增强创业质量提供必要的保障。从而在公益创业者取得成绩的前提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水平。然而在公益创业信息平台构建中,我们需要从如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的方式,吸引社会组织、企业或机构进入信息共享平台,为其他创业者提供必要的创业咨询、财务管理、风险分析服务。其次,平台管理者应激励、鼓励成功者积极分享自身的创业经验,资源、设想及知识,丰富公益创业者或大学生创业者的知识结构。最后构建利益分配机制,使信息支持平台中的利益主体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譬如项目提供者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这样我国社会企业能够更积极地、有效地、自主地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成为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开展的“推进”者。结语深入分析和探究影响大学生公益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发现创业教育与榜样激励对大学生胜任力的影响较为显著。然而我国在创业教育及公益创业体系、服务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结合问题的表现形式,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从而通过健全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政策体系及社会协同服务平台,提高大学生公益创业活动的整体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仁会,傅映平,张桂兰.国内外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教育模式差异及启示[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4):80-82.

[2]蒋戴丽.OBE理念下面向东盟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创业胜任力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46):28-32.

[3]赵悦.互联网时代女性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21.

作者:陈雅玲 夏新斌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