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11:35: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企业管理风险控制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0引言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且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使得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增加企业会计管理难度,甚至会加大会计风险,导致企业在整个经营发展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企业要想加强对会计管理风险的控制,需要明确风险产生的原因,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积极探索并应用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而不断减少或避免会计风险发生,为企业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促使企业以较高的会计管理水平获得持续发展。
1会计管理的基本内涵会计管理就是参考综合对象,在特定的目标前提下,对企业的资产投资以及企业运营等内容进行分配和管理的整体过程。会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风险控制,因此风险管控也是其基本职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这使相关企业开始着重关注会计管理风险。具体而言,相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则需要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此外,企业要想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则需要提高相关财务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从企业自身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对其未来发展具有直接影响,而财务风险则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危机。现如今,我国财务制度正在向系统化与信息化发展,相关会计主体变得更加清晰。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的情况下,相关财务管理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使企业的会计管理风险得到有效降低。对企业会计管理而言,其职能在于有效控制企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如在会计管理过程当中的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以及信息和沟通风险。由此可以看出,风险控制是现代会计管理的重要核心,而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存在相应的风险,在资金以及人力等投入方面也存在不确定性。对此,企业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有效预测和规避风险;相关财务人员需要汇总与整理企业的内部财务情况,并结合财务情况做出经济决策,合理控制发展,提高企业对风险的预估和规避能力。
2企业会计管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2.1缺乏准确清晰的会计管理目标定位当前市场上,各企业均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身财务以及会计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实际上,较大部分企业并未结合自身运营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清晰的会计管理目标,未将会计管理与企业发展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导致两者发展不均衡,进而增加企业会计管理的各类风险。同时,部分企业在追求整体利益与价值时,其会计管理目标过于注重某一方面利益,容易忽视其他方面的利益共享,因此会增加会计管理目标与企业现代化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全面、系统的发展环节。在此情况下,若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在行业中竞争。
2.2内部会计管理秩序较为混乱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秩序较为混乱是导致会计管理风险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管理层存在对会计管理认识不足、对风险重视度较低的情况。同时,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形式化较为严重,导致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并且管理效率偏低,难以快速有效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发展渠道增多,企业内部部分人员存在监守自盗行为,如追求个人利益或利用职务挪用公款[1]。此外,企业应收账款周期过长,存在企业资金被长期占用等不良现象。成本控制与核算工作落实效果差,部分企业决策者并未结合市场需求,盲目地扩大生产,不仅降低了产品竞争力,同时大量积压产品,导致企业运营需要的资金周转不足、生产与销售脱节,最终造成财务风险。
2.3会计风险抵御能力较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控制与全面系统化的风险评估机制是企业对各类经营风险进行预防、抵御以及控制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对提升企业会计管理的风险控制效益发挥着基础作用。但实际上,目前部分企业对会计风险的抵御能力较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一方面,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会计风险认识缺乏全面性,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风险[2]。另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进行风险评估时不仅效率低,而且得出的评估结果缺乏科学合理性,难以准确发现风险。除此之外,企业自身控制风险的力度不足,缺乏完善的控制制度,对风险评估结果不重视,常以经验、传统方式控制会计风险,导致控制针对性与有效性不足,从而进一步降低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3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风险控制策略
3.1转变观念,明确会计管理目标与方向要想增强企业会计管理风险控制效果、提升企业各方面效益,首先,企业应积极转变传统会计管理观念,企业管理层应认识到会计管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引导企业内部人员掌握会计风险类型、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效解决措施,充分认识企业会计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以及内部工作人员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而共同探讨制定清晰、合理的会计管理目标。其次,企业应从整体角度出发,即以企业发展经营总目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等为基础,制定会计管理总目标,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还应坚持提升企业经济利益的原则,积极促进两者融合,发挥其相互作用。最后,企业要以总目标为导向确定各项业务目标,以此提升目标的精细化程度。通过这一方式,一方面,企业能够对各项业务目标进行针对性管理;另一方面,若某项业务存在问题,企业就能够准确定位、快速应对。
3.2强化财务控制,健全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在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强化财务控制、加大相应的监管力度,能够对企业资金进行安全合理保护,规范资金使用情况,进而能够保障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得到规范、有序开展,这不仅能够规避一定风险,还对提高资金利用率、强化企业管理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企业应对当前的会计管理监督机制进行健全完善[3]。一是企业要在掌握自身内部情况的基础上,对各部门、各人员以及各项任务、活动等进行合理分工,尤其要明确企业领导者、财务人以及会计等各方面人员的权责,并且还要建立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监督管理机制。二是企业要结合内外部条件以及风险等因素积极转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由以资金管理工作为主转变为以会计监督为主,在此基础上建立事前、事后控制的监控体系;对潜在或存在的企业不规范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并做好规范处理;同时,加强监督,确保经济效益指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三是企业要积极建立会计管理风险预测体系,即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制订详细的财务计划,对企业财务加强控制,同时全面收集并整理分析财务信息,就存在的问题及时与相关负责人、部门等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财务信息问题,避免出现因信息错误影响发展决策准确性等情况。
3.3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强化风险抵御能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越高,其对会计、财务风险抵御能力越强。为提升当前企业会计管理水平,首先,企业应正确合理防范会计风险,注重提升资金使用率,并且,企业会计管理相关人员还应对企业物资采购、销售各环节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产安全。其次,企业要定期对自身各项资产进行清算,防止因部分人员出现牟取私利等行为导致风险增加。此外,企业还需在资产清算工作中做好存货管理,避免资金、库存物资长期积压,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投资策略,提升资金、库存物资的使用效益。最后,企业应对自身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预案,在风险发生时及时处理并做好应对,减少因风险造成的损失,不断提升企业会计财务风险抵御能力。
3.4改进财务报告,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一般是通过会计信息披露途径掌握企业内部财务、经营以及现金流量的情况。为提升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与真实性,首先,企业要在财务报告体系中融入无形资产。例如,可在企业财务报告中增加与企业人力资源相关的报告,其中可融入企业人力资源变动、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情况等。其次,企业要对财务报告报表进行改进[4],即通过报表附注或其他财务报告披露影响企业经营情况且不便披露的非财务信息,同时还可在报表附注中引入不确定信息与风险信息,促使企业外部利益主体能够获得全面的企业信息。最后,企业要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通过发布网络财务报告提升企业会计信息时效性。目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信息发布与共享的渠道,同时改变了企业财务报告发布方式与形式。基于此,企业可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利用系统完成企业会计信息收集、分析,提升会计信息披露效率。
3.5科学开展会计核算工作财务会计核算是企业在开展会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较为常见的财务风险之一,对企业的影响也较为直接。当前,我国的市场环境千变万化,且各种税法以及税制的修改等都会给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风险。基于此,会计从业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素养,积极了解当前各类法律法规政策,及时掌握税法以及税制的修改情况,并对现有的核算工作作出针对性调整。另外,企业财务会计也要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的核算程序。比如,要坚持开展定期的盘查清点等工作,如果发现盈亏情况,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各类不可控风险,对一些本身就存在隐患的资产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并提前制订好相应的解决方案等,确保资产核算操作的规范性。
3.6合理应用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给这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面对的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下述几种。第一种,数据方面的风险。在大数据时代,对各类会计信息进行修改是十分方便的,但这种便利的背后也隐藏着原始数据丢失的风险,如果修改的数据完全覆盖了原始数据,那么找回初始数据是十分困难的,而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会计信息数据不完整,对企业决策的开展十分不利[5]。第二种,行业竞争风险。简单来说,在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各类企业对互联网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企业会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入侵其他企业的信息系统,对其他企业的系统进行破坏,并盗取重要信息,如果企业的财务数据泄露,其后果是难以估计的。针对上述情况,企业会计需要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信息平台的安全建设工作。首先,企业的会计人员要对身份管理足够重视,除了使用传统的密码方式进行身份识别,也可以加入人脸识别等技术,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其次,会计在日常工作中还需要多了解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并对各类杀毒软件的使用情况等有大致了解,定期开展杀毒等工作,设置好相应的防火墙,并建立起安全的网卡,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最后,会计从业人员也要定期开展数据备份工作,避免原始数据丢失等情况发生。
4结语
造成企业会计管理产生风险的因素较为多元,除会计管理目标定位清晰度不足会增加风险系数外,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秩序、自身对风险的抵御能力等均为重要影响因素。为充分发挥会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企业要在重视风险控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分析自身发生风险的原因,进而转变观念,明确企业会计管理目标,结合财务控制建立健全会计管理监督机制,在保障会计信息质量、准确性的基础上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高效发展。
作者:谢娜娜 单位:湖南交通工程学院
企业管理风险控制2
1税收风险分类
1.1业务风险只要企业在运营,就会面临合同对业务的影响,而业务则会影响税收,在此背景下可以发现合同是企业税收的基础。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企业只有促进业务中的税收管理能力,才能防范税收风险。当前,很多公司对于业务和税收之间的问题一直没有正面看待,大多数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或者是员工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了,保证企业的经营利润的增长,但是在具体的利润操作中却因为行为不当导致税收风险存在。比如,该项业务发生佣金支出或者需要一定的手续费时,业务部门需要与具有条件资格的机构签订服务合同。在此背景下,因为支出的佣金、手续费等以及付款过程都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就容易发生税收风险。
1.2核算风险纳税风险隐藏在企业的所有运营行为中,比如财务纳税与核算过程中,可能就会发生纳税风险。财务部门除了正常的财务分析以外,还需要对业务部门开展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从而促进业务部门的行为规范,杜绝没有必要的损失,促进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同时,控制费用的支出。当前,财务部门对于企业各部门的监督和管理缺乏一定的方法,这也间接性造成了核算风险。财务核算与缴纳风险是引发税收风险的关键因素,其本质上依然属于企业决策风险的组成部分。领导层决策则是决定财务核算与缴纳风险的关键因素,导致其出现税收风险的原因包括以下两点:首先是领导缺乏对账面细节的了解,其次是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比较低。两种情况下,造成了企业税收风险经常出现。
1.3决策风险经营决策部署过程中,税收风险主要有三个表现,首先是企业领导者决策,其次是财务核算与缴纳风险,最后是部门业务产生的风险。在此背景下,企业领导者的决策是产生风险的最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领导者最为重视的是经营收入,所以很多领导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将营收作为重点内容,而忽略了企业发展中的税收问题,直接交给了财务部门负责,通常在决策的过程中不会考虑税收问题。当领导者对税收工作持有较高认知程度的情况时,往往能够在日常管理和决策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考虑到税收因素的影响,并将税收风险控制视为企业经营决策的组成部分。在企业领导者高度重视税收风险,并将税收风险视为企业决策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企业所面临的税收风险程度将大幅度下降,且能够实现对税收风险的有效控制。例如:当企业针对货物进行对外购买投资时,企业就需要缴纳消费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如果是以个人投资的名义进行货物采购,然后将货物投入到公司中,这种形式可以称之为个人货币投资,所以不需要缴纳增值税,并且依据征管法的规定,可以不需要发票的情况下,允许计入成本中去,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达到减资并且对股东的货款进行补偿的目的。
2企业在经营决策中产生风险的主要原因
2.1企业纳税企业只要在运营就会有大量的经济业务,而相关的合同则是业务发展的主要根据,那么企业就需要纳税。依据税法要求,所有企业只要是我国境内产生的销售业绩,都需要缴纳增值税,如果是不动产产生的销售业绩或者无形资产产生的业绩,那么就必须缴纳营业税。另外业务在进行的过程中产生的合同需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签字,所以就产生了企业纳税。对于合同中的内容和条款由于各种细节设置的导向不同,在签订合同后,纳税金额和纳税时间都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存在企业提前缴税或者是多缴税的情况,同时可能因为贷款结算的方式不同,导致企业面临的纳税风险会有区别。
2.2纳税和财务部门的关系企业纳税并不完全是财务部门管理,但是和财务部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对于业务部门的税额计算肯定是离不开财务部门,而且需要详细地呈现在账面中,经过一系列的流程,财务才能缴纳税款。但是纳税是一个企业的事情,不仅是财务的职责,业务部门也有一定的责任,所以在最终纳税的过程中财务部门需要与业务部门相辅相成,保证纳税金额的标准。对于纳税金额问题不能只有财务部门管理,需要转移目标与业务部门共同处理,保证业务过程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领导者在做决定时考虑和融合税收问题,并且能够提升业务部门在最终签订合同中将税收问题进行考量,同时也能激发财务部门对于缴税环节合理的监督,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杜绝企业纳税风险,保证企业依法纳税。
3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风险
3.1因为决策而产生的风险当前企业税收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负责人的决定,二是业务部门做业务时的不严谨,三是财务在做核算和缴纳过程产生的风险。但是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领导者决策导致的风险。通常来讲,领导者只重视经营的收入,所以领导者只会将自身的全部经历用在经营管理中,对于企业的税收情况一概不知,都是由财务部门操作的。通常在做决定的过程中也不会考虑税收政策,所以经常因为自身的决策导致企业税收风险增大。例如,当企业领导者决定使用货物的形式对外产生投资,而不一样的投资形式对于税收的风险也是不同的。如果企业直接用货物进行投资,那么企业必须要缴纳增值以及消费和企业所得相关的税收。但是企业以个人的形式进行货物购买,然后将货物直接使用到公司中去,那么,个人投入到公司中使用,是不需要缴纳增值税的。另外需要依据发票管理中的规定,可以不开具发票。可以依据企业所得税相关的条例为基础,计入企业成本中去,以减资的形式保护股东的货款[1]。
3.2业务发展产生的风险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合同决定着业务的发展,而在发展业务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税收,所以合同是产生税收的基础。促进业务过程的税收规范性是减少企业税收风险的关键。当前,很多企业没有对业务部门工作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引起重视,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领导者还是员工,都认为业务部门只需要保证企业的利润,而忽略了在业务操作的流程中导致企业税收的风险发生。依据财政部给相关税务局规定,排除保险业务以外的其他行业,必须依据相关的条例签订服务合同,根据收入金额的5%计算限额,必须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另外需要排除个人代理,企业利用现金或者非转账的形式进行支付的手续费不需要在税前扣除。
3.3核算和缴税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部门在核算和缴税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纳税风险。通常情况下,财务部门除了对业务部门监督以外,还需要对财务进行分析。根据监督和分析出来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业务部门的操作规范性,对于费用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减少损失的同时,促进企业对于税收风险的规避。但是,财务部门缺乏对业务部门的监督体系,而领导者对于企业的财务部门账面细节一概不知,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离不开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2]。
4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对于税收风险的控制
4.1企业的经营决策需要财务部门提供意见企业领导者在做决策部署的时候,需要结合财务部门的意见。领导者除了要考虑企业的收益利润以外,还需要考虑决策所带来的税收问题。企业领导者对于税收管理及税收风险的认识程度相对较为局限,且企业领导者的工作内容较为烦琐,其需要把握住企业发展的整个大局,对于税收管理及税收风险控制工作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为有限,且自身的专业性相对不足,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对部分内容有着初步的认识。此外,很多企业为了避免税收问题,都会聘请法律顾问进行咨询,企业为了在决策过程中规避风险,应该与企业中的财务部门进行沟通,共同探讨规避税收风险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如果财务部门能力有限,给不出科学的依据,可以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这样就能及时地对税收风险进行控制[3]。
作者:张琰 单位:山东能源集团物资有限公司
企业管理风险控制3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领域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为提高企业投资活动的成功率,企业应该科学构建投资风险控制体系,以此达到合理应对投资风险的目的。现阶段,企业在投资风险分析与应对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投资决策质量偏低、投资风险控制不力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说,科学认识并深入探究投资风险产生的问题,进而挖掘背后的原因,不仅有助于企业积累投资风险控制的经验,而且有助于促进企业长期和稳定发展。因此,企业各级管理者应该正确看待投资风险,积极探索应对投资风险的策略,提高企业风险防范和风险应对的水平。
2企业投资风险概述
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属于财务风险管理的范畴,是一种典型的企业行为。投资风险管理主要是以充分吸收前人在投资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衍生出来的新型管理模式。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监控、风险考核与评价,需要企业根据投资风险产生的背景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应对和管理办法。同时,投资活动对于当前很多企业来说已经成为常规工作范畴,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应该构建投资风险管控机制,借助科学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投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从而确保企业财务活动有序进行,避免企业蒙受经济损失。
3企业投资风险的现状
3.1企业投资决策质量不高很多企业选择投资项目主要是关注这些项目未来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如果对于投资活动缺乏谨慎的态度,同时,投资决策缺乏科学依据,那么作出的投资决策可能出现失误。通常,企业的投资决策应由高层作出,然而很难确定投资项目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预期的投资目标并收回成本,这将导致投资决策出现如下结果:一是投资项目的对应收益很小,甚至亏损;二是投资项目获得收益的期限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活动势必给企业带来损失,甚至持续引发财务风险。此外,企业投资决策的质量偏低也可能是由于一些高层领导明知决策失误,但为了刻意掩饰而继续推动投资项目的后续进程,这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财务风险。
3.2企业投资风险控制不力一方面,企业管理者以及财务人员对于投资风险管控的意识不强。很多企业管理者比较关注生产、营销以及科技研发等环节,容易忽视投资风险的管控,这使得投资风险管控缺乏企业战略层面的思考,极易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同时,有些投资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投资风险管控应该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种认识上的漏洞极易引发更大的财务风险。在投资风险管控方面,如果企业管理者没有系统的风险管控意识,那么制定的投资决策以及后续的投资管理都会存在隐患,极易导致企业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企业投资风险控制措施不得力。一是投资环境分析不到位,环境因素是引发投资风险的重要因素,很多企业在投资项目启动前缺乏系统的投资环境分析,使得投资活动没有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从而出现不可预估的不良结果;二是缺乏深入的投资风险分析,对于投资风险的发生概率缺乏科学的估算,没有引入定量分析工具;三是没有制定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计划,对于风险控制的内容以及流程缺乏完整的认识;四是投资风险计划的实施不到位,例如,针对风险控制负责人以及风险控制执行人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计划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沟通等。
3.3企业投资风险预警欠缺通常,企业可以依据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预判,但是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极为复杂,提高投资风险预测和评估的精确性难度较大。同时,投资风险的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使得企业在构建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企业应该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科学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更好地对投资风险进行预警,提高投资风险管控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未构建完善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或者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和预警措施,使得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的价值和效能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同时,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的不完善,使得企业难以将风险监测系统有效地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导致风险管控失去应有的作用。此外,部分企业在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构建方面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撑,使得预警机制的系统性和联动性难以体现,同时,对于其他管理控制系统的融合不够深入,在预测和评估投资风险方面缺乏精准性和时效性。
3.4缺乏良好的投后评价及投后管理机制一方面,企业缺乏良好的投后评价机制。投后评价主要是针对投资项目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之后的评价,一般集中评价投资项目立项、决策、实施以及投产运营等过程,需要综合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企业投后评价机制的欠缺,意味着企业在投资全过程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评价,这不仅不利于检验投资决策的质量、投资项目实施的效果,同时难以识别投资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没有及时总结投资风险管理经验,有可能引发下一轮的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缺乏科学的投后管理机制。通常,企业投后管理应该涉及管理整合、项目监控以及投后赋能等环节。现阶段,有些企业在管理整合上力度不够,没有相应地构建对接关系和沟通条线;有些企业在项目监控方面缺乏执行力,未能及时反馈问题和偏差,不利于投资项目的整改和提升;有些企业对投后赋能环节不够重视,没有为企业投资管理工作提供相应的经验,特别是在资源整合、制度完善以及客户维护等方面缺乏总结,容易在后续的投资项目管理中面临风险。
4企业应对投资风险的策略
4.1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流程很多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常常因为投资活动而引发财务风险,从根本上来看,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投资决策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流程至关重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来看,完善企业投资决策流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针对重大投资项目,企业应该提前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在经过企业高层管理者集体审批之后才能予以执行。同时,在投资项目启动之前应该做好前期工作,特别是要加强资源准备、人员配置和部门协调,避免因投资失误而引发相应的投资风险。其次,企业应该对投资涉及的行业领域和业务范围进行梳理,特别是要明确产能、产品以及竞争力等要素,在投资实践中应该以企业发展重点和核心战略为导向,进一步梳理中心业务和主营业务,在科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找准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内容,从而对投资过程进行优化,在投资决策流程方面加大管控力度,确保过程不断完善。对于企业重点发展领域,要在投资方面予以重视,夯实投资根基,明确投资方向并制定科学的投资目标。最后,企业应该完善投资决策的准备工作。一是资金准备。企业在投资前应准备充足的资金,以便冷静应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确保企业及时解决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有效防范投资风险提供保障。同时,避免因现金流或资金链断裂而导致的其他财务风险,从而有效提高投资决策质量,确保投资管理有序顺利进行。二是技术准备。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匹配问题,企业应该加强投资决策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自动化防控体系的构建和智能化决策处理系统的应用,提高投资决策的效果和质量,同时,可以为有效应对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保障,有效规避信息不确定所引发的其他财务风险。
4.2强化企业投资风险控制首先,企业应该强化管理者的投资风险防范和应对意识。企业投资活动比较复杂,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同时,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企业管理者及时更新知识和观念,否则以陈旧的思想和固化的思维容易导致投资风险。因此,企业应该切实提高各级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一是企业要定期对所有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投资风险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促进所有员工及时更新投资风险管理观念和知识,摒弃传统的以主观经验为主导的投资管理模式,让管理者逐渐减少不合理的投资行为,避免应用不恰当的投资管理措施;二是企业要强化企业发展战略对投资管理工作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和辐射作用,让每一个员工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投资风险控制问题,从而为风险控制工作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次,企业要加大投资风险控制力度,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一是科学分析投资环境,尽可能地考虑引发投资风险的各类环境因素。在投资项目启动之前构建完善的投资环境分析系统,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实际以及内外部环境,提高投资风险识别水平。二是强化投资风险分析,科学引入定量分析工具和方法,估算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并构建相应的量化管控模型,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三是制定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计划,梳理投资风险控制的具体内容,构建完善的投资风险控制流程,为投资风险管控提供科学指导。四是加大投资风险计划实施力度,合理划分投资风险控制负责人和执行人的职责和义务,加强投资风险控制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沟通,通过及时反馈,找到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而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提高投资风险控制计划的有效性。
4.3构建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构建企业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一方面是为了优化企业内外部监督的效果;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内部各部门之间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作用。为了有效防范投资风险,企业应该科学构建投资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海量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为企业战略规划以及日常工作提供依据。同时,构建投资风险预警系统是企业强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企业充分、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降低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同时,借助投资风险预警系统,能够自动对比各项指标,找到投资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另外,企业构建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促使各级人员主动熟悉和了解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所有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积累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和风险管控以及应对能力。具体来说,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在参与投资项目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各类问题或风险,可以借助风险预警系统对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和判断,进而结合投资项目进度制定有效的应对和处理办法,这样既可以增强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在危机和风险处理方面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灵活运用预警系统分析生产经营和投资过程中的数据和信息,找到投资风险产生的根源,从而将投资风险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强化企业管理者和所有员工的风险防范以及处理意识。
4.4完善投后评价及投后管理机制首先,企业应该完善投后评价机制。完善的投后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有效检验投资管理过程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提升投资管理工作的水平。一是完善投资项目立项的投后评价机制,通过对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的评估找到投资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之间的差异,为之后的投资项目立项工作提供有力参考;二是完善投资决策过程的投后评价机制,通过投资回收情况的统计,检验投资决策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偏差程度也可以反映决策的效果;三是完善投资项目实施阶段的投后评价机制,集中评估投资项目过程管控效果,检验查找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的效果,为优化投资项目实施工作提供参考。企业通过投后评价机制的完善能够及时总结投资风险管控的经验和不足,可以为企业投资管理工作的优化提供借鉴。其次,企业应该完善投后管理机制。一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大投后管理资源的整合力度,厘清投资项目的流程并合理构建对接关系,强化沟通条线的作用,保障信息的及时反馈。二是加大投资项目监控力度,为投后管理提供有力参考。在投资风险管控过程中,应该加强过程控制,要及时反馈发生的问题以及存在的偏差,为投资项目的整改以及投资风险管控水平的提升提供助力。三是重视投后赋能的作用,加强投资项目结束后的资源整合工作,通过投资风险管控流程的评估为制度完善提供参考,强化客户维护工作,及时总结企业在资源整合等方面的经验,避免在今后的投资管理过程中引发风险。最后,企业要积极发挥投后评价及投后管理机制的导向性作用,为今后的投资管理和风险管控提供有力依据。从某种程度上讲,上一个投资项目的投后评价及投后管理经验是下一个投资项目启动之前的重要基础。因此,企业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投资管理和投资风险管控的循环机制,逐步提升企业投资管理水平。
5结论
总之,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确定企业风险偏好的基础上,将企业的整体风险和主要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承受范围内。进入新时期,企业面临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企业投资活动的因素也日趋多元化,其中可能遇到的投资风险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提升投资风险管控水平,企业应该正确看待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投资风险管控观念,强化风险管控意识,通过积极探索和研究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而制定有效的投资风险应对策略,以期全面提升企业投资风险管控能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
【参考文献】
【1】张旭.现代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的探讨[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2(6):120-122.
【2】刘利明.浅谈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J].财经界,2022(16):65-67.
【3】黄英.国有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J].财富生活,2022(10):16-18.
【4】赵冉,李洪业.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营销界,2022(5):56-58.
作者:苟启怀 单位:四川槽渔滩水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