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10:59: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商业保险发展分析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2019年11月发布的新版《商业健康保险办理办法》中,国家正在更大力度地支持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国家对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健康管理服务功能的政策导向越来越明朗。大力促进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不仅有助于促进健康保险行业良性发展,更有利于全民健康意识的形成。
一、我国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文献综述
(一)我国健康保险现存问题研究从1982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后第一笔健康保险开始发展至今,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经历了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专业化经营阶段以及综合经营阶段,至今仍有很多制约因素。从政策的角度出发,许飞琼(2019)认为国家政策导向对健康保险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几年很多政策的导向性不正确,抑制了健康保险朝健康的状态发展。郑伟(2019)对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进行分析,指出国家新的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指引作用,引导健康保险市场逐步走向“健康”轨道。政策的力量对社会各界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国家树立正确的政策导向对健康保险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全国各地对保险的认可程度参差不齐,经济开放程度不同,保险认可度也大相径庭,这对保险业务的开展存在很大程度的影响。同时,尹相娟(2020)指出市场中存在消费者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消费者的道德风险是导致保险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李雅诗(2020)指出城市地区、高年龄群体和学历高的群体逆向选择尤为显著。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张金辉(2011)认为健康保险有其自身经营特点,健康保险必须要专业经营。而我国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起步晚,还存在很多问题,市场上很多健康保险公司费率计算不够专业。其次,张瑾(2019)许飞琼(2019)等学者指出现存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甚至还存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险种,且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内存在恶性竞争现象,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张金辉(2011)指出像护理险,失能险这类需求大的险种,保险公司反而没有创新动力。
(二)对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研究对于健康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唐传艳(2019)对出台的《新办法》,突出强调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认为保险公司要承担起健康管理的重任,这对投保双方是共赢的。健康保险成为业内看好的“新赛道”。就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协同发展来看,吴涛(2019)、山娜(2019)都对未来健康保险市场抱有积极态度,也指出保险公司要积极与政府和医疗机构合作,为顾客提供多元化服务,在未来打造市场主体多元化。蒋伊石(2019)用案例向我们说明商保公司助推整合医疗的成效显著。吴晓峰(2019)通过重离子放疗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合作为例,探索出商业健康保险与重离子医疗服务的深度协同发展的可行性。阙川棋(2019)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创新困境中进行研究,最后在创新对策中,也在大力鼓励产业协同发展。
(三)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险中的应用研究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多为事中健康管理,即患病后的诊疗服务。山娜(2020)认为保险公司参与社会办医已成为我国推进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这需要保险公司与医疗行业资源整合共同服务于被保险人,目前主要有三种模式: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收购或控股医疗机构、自建医疗机构平台。这是我国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的重点,但发展事前健康管理才应是保险公司主线路,即对参保人“未病”的防控。而我国对事前健康管理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消费者参与度不高,为参保人打造健康的生活状态是我国未来探索的新方向。
二、我国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的问题
(一)获取数据并加工处理数据的能力不足获取客户的数据资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是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走入市场化经营道路的前提基础。医疗基础数据的垄断封闭导致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缺乏有效的连接和整合,这就使得保险公司开展服务处于被动状态。不仅产品设计需要数据支撑,日常管理用户复杂的非结构的健康数据,这都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模型建设等技术支持。但我国的科技研发程度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健康管理型保险产品研发困境我国商业健康险产品主要集中于重大疾病定额给付保险、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性保险等几类,而其他类别险种的市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除了缺少盈利模式外,也是因为大胆试错的成本巨大。目前,健康管理型保险产品数量很少,种类也比较单一,健康管理服务单调且多集中在医疗相关方面,对非医疗等健康生活管理领域较少涉及。
(三)产业链整合效率不高保险公司发展健康险健康管理服务,涉及到医疗行业、专业健康管理行业、互联网行业、金融科技等多个行业联合服务于被保人。而我国医疗行业的专业性强,保险公司一般采取合作、持股的方式与医疗机构实现产业协同。但即便如此保险公司依然无法控制医疗费用支出高这一难题,这与中国人情文化有一定关联。
三、对我国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的展望
(一)政府推动实现医疗记录数据统一化我国要打破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化系统呈现区域割裂、散点化的局面。政府应加快电子病历的推进速度,构建全国统一医疗信息系统。目前国家大力推动区块链技术发展,区块链技术有数据库的共享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高的优势,对于推动医疗记录数据库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打破信息壁垒,保险公司才能更好地对被保险人进行健康管理,及时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
(二)强化科技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广泛获取客户健康数据以及高效处理客户信息是健康管理与商业健康保险协同发展的基础,便于及时发现客户健康问题并为客户提供准确的服务指引。这就需要科技的力量来支持数据搜集,以及将搜集的非结构化数据高效处理成可供识别的健康数据。政府应鼓励企业学习成熟的科技经验并加强技术研发,企业也需增加科技投入成本,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速科技落地。
(三)优化健康管理产业群资源整合效率加快整合涉及健身、养生、健康食品、医疗等行业的健康管理产业群。优化健康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贴近生活的健康管理,刺激客户产生情感依赖。同时,保险公司进行资源整合时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来吸引各行业来竞争合作资格,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赢。保险公司为保证招标质量,需加强招标流程的严格度以及竞争难度,为被保险人后期享受的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保障。
(四)加快研发健康管理型保险产品消费者对不同种类保险以及健康服务的需求在逐渐提升。研发健康管理型保险产品需走“温情”路线,即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帮助他们实现“服务让生活更美好”。保险公司可以定期组织校园险种创新大赛,从年轻人活跃的思路中吸取行之有效的保险研发方案,这对于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以及开展服务有启迪作用。
(五)加快培养健康保险复合型人才协同发展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需要兼具保险和健康管理知识的人才、计算机人才、模型设计人才等。政府应大力支持人才培养,明确专业人才级别划分,为企业聘用、客户选择服务人员提供依据,也可以提升从业人员自身的积极性。同时保险公司也需增加优秀员工培训、再教育、出国学习的机会,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成长环境。
作者:段紫欣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商业保险发展分析2
一、研究背景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伴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2018年底,全国GDP平稳增长,总值超过9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6.45万元(约9510美元)。同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67亿人,保持增长,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7%,占总抚养比(42.4%)的40.1%,如图1所示为我国老年人口比重相关指标发展趋势。至2040年,据中国养老产业相关研究报告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总占比有望突破20%。
(二)家庭人口结构特点促进商业保险发展。养老体系方面,我国目前执行基本养老保险广覆盖、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辅助积累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完善补充的三支柱模式。2018年底,统计显示我国人均拥有68.7岁的健康预期寿命,与77岁平均寿命期相比,暴露出8.3年期带病生存老人的医养需求。此外,自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施行,首批独生子女父母步入老龄,超过1.8亿为慢性病疾患老年人,约0.4亿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相当比例分布在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满足老龄基本生活需求后,无法覆盖医护支出,医护养老商业保险企业在此基础上积极参与扩大客户输出范围、补充需求场景、大量输出资本以补充保障体系,介入老龄产业。
(三)智慧城市与保险科技发展迅速,“区块链+”集成应用增加。保险生态圈打造需要传统保险企业、初创保险企业、非标准保险机构和外部监管机构的共同作用,目前各类机构已在各自领域创新产品如基于用量的保险研发-UBI车险、基于新业务模式的研发-P2P保险、基于新平台的研发-智慧平台,为满足保险多样化服务提供了基础。区块链作为去中心化数据库,在技术保证方面体现出无法篡改及伪造的特点,为互联网保险发展降低成本,增强信息共享,同时为保险业发展高效运营与防范欺诈提供保证。
二、我国案例发展探讨
(一)区块链集成应用-轻松筹。2018年10月,首款将区块链底层技术与保险全产业链相融合的“鸿福e生尊享版百万医疗”产品打通保险全流程,连接前、中、后端各类渠道辅助、承保理赔技术支持服务,在轻松筹平台上市。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区块链技术合作协议,达成合作,致力提升保险业安全、互信、高效发展,顺应区块链集成应用趋势以科技创新手段完善相关保障。与普通百万医疗产品相比,“鸿福e生”为保单受益人保证充足重大疾病风险财务保障,以三年为期延长停售后尾部保障期间。即使产品进入停售状态,公司继续依约给付被保险人自确诊之日起的三年医疗费用,解决保险人疾病后续医治难题。
(二)投资产业链介入医养保社区。1.间接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医养服务。保险公司通过确定轻重资产配比,采用与第三方合作提供床位等方式确认养老资源保障。如太平人寿,2014年重资产投资40亿元建立位于浦东地区的“梧桐人家”,另与太平保利、上海国和、苏州国信合作延伸大健康产业,拓展医疗健康、保险科技领域、智慧供应链物流领域。2.收购或参股投资介入医护养机构管理。2016年12月,合众人寿采用轻资产投资模式,开支2亿元收购长三角地区共七家养老院,包含上海地区金苹果养老院、常青藤颐养院、南京地区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真美好连锁老年公寓(含瑞金北村分院、镇江路分院、琥珀花园分院、东井亭分院),创新医护养老院股权介入发展模式。目前七家养老机构可提供1200余张床位,部分养老机构入住率已经达到90%,运营良好有序。3.CCRC持续照护退休社区。商业寿险公司积极探索发达国家CCRC发展模式,投资医养结合产业,重资产自建服务社区,拓展保险产业链,牵头整合多元社会资源。首家养老社区投资试点企业泰康养老保险公司,于2011年启动社区部署计划,重投资200亿元打造对接国际标准的养老系统。截至2018年底,泰康已在北京、上海等15个重点城市完成规划,其中,四个社区广州-粤园、北京-燕园、上海-申园、成都-蜀园已正式运营,入住人数超过2000人。
(三)“互联网+保险+医疗”模式。医疗健康公司完成医疗资源配置,形成医养护平台,融健康管理、协助护理、辅助就医、提供保险产品多种功能于一体。优加健保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作为智联医疗整合商保初期平台,为30余家保险公司、企业提供医疗费用支付、健康规划及风险分析管控等服务,联合互联网背景与金融支付科技创新手段形成一体化支付模式,为300余万名客户开放提供智能导诊、健康问询、商保就医、院后长期护理等服务。其中,针对养老领域,提供产品“暖心陪伴卡”,项目包含日常就诊问询、慢病营养调配、陪同就诊,满足老龄人群就医需求。
三、问题及策略探究
(一)老龄化医养服务的“福利性”远强于“收益性”。商业保险公司投资参与医养社区建设,资金回收期过长,对险企的资金链形成压力。医养机构所需要的社会资源如医护服务、保健复健、特殊饮食调理等类别复杂多样,保险企业完成牵头运作,其间产生的沟通成本及交易费用导致严重经济负外部性。针对医养结合领域所必须的外部环境,我国政府需补充出台有利政策,大力发展医养结合领域,提升群众保险意识,消除政策与制度实施障碍。同时,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加强保险投资教育,释放民间资本潜力。
(二)医养结合服务对象、功能精准定位不足。当前医养结合机构如医养社区等费用门槛较高,配置医疗资源的养老社区多表现为高端私立养老院,无法满足中低收入老人养老医护需求,养老社区多存在床位空置情况。商业保险公司为保证利润率,定价保守,高保费标准使潜在投保人保持观望。同时,针对我国2050年老龄高峰期,保险公司自1949年发展以来将首次面临高额养老年金给付压力,产生对商业保险公司资金流动的严峻考验。依托区块链发展背景,保险行业将去中心化,形成碎片承保、全场景平台应用发展趋势,针对各类场景模式下的点对点保险保障设计更加多元。借助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技术,保险企业可依此降低保单前期调查成本,智能提高保单管理效率,互联互通完善理赔合约执行方案环节。从精准定价角度,区块链辅助实现保单实时跟随被保险人,及时依据被保险人可监控行为确认,交互保单条款,减少事故后核查低效情况,完成降低保险产品价格的目标。
(三)商业保险产品创新供给短缺,“银发浪潮”人才转化不足。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相互独立零养老医疗机构与零就医养老机构,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产品研发创新连结服务机构。依托精算专业度高、客户资源丰富、产品研发体系及开发能力相对成熟的优势,险企在扩大养老保险产品范围、探索场景需求、深度挖掘客户群体方面存在天然优势。保险公司应积极响应国家引导政策,克服阻碍,建立康复、长期护理等多元丰富保险制度,补足家庭功能弱化、家庭规模缩小的缺憾。此外,政府应积极举措鼓励“银发人才”再就业,在法律制度上完善保障老年人再就业权益,设立老年人再就业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市场作用,开发老年资源,弥补人才不足的问题,消除“银发人才”退休落差感,转化老年劳动力为社会生产力。
作者:高雪岩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教
商业保险发展分析3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而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保险行业产生了震荡。2020年1月,5家上市保险企业合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284.35亿元,6.42%的增速不及预期。然而,本次新冠疫情对于保险行业来说也可谓危中藏机。新冠疫情不仅将民众的健康意识、保险意识和对保险产品的认知提高到了新的层面,同时也推动了健康管理、互联网医疗的普及,商业保险的推进也因此加快了脚步。
保险新政助力健康险转型升级
今年年初,银保监会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强调商业保险存在的支撑作用不充分、保障功能弱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支持健康险及其配套产业发展的具体方向。《意见》明确提出,要“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供给”,到2025年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规模。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中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健康消费支出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中国居民用于医疗保健的总花费达到了2.36万亿元,近五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3.1%。受益于此,商业健康险尤其是重疾险的增长更是迅猛,截至2019年末,商业健康险已实现7年30%以上的持续增长,发展速度可谓迅猛。然而,中国健康险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商业保险参与经办规模仅占医保基金的5.2%,新的支柱作用尚未形成,与医疗控费的大目标亦相去甚远。《意见》明确了提升健康管理支出在保费中的占比,说明这一比例在20%的基础上仍有提升空间。同时,政策也明确支持保险公司发力医养服务,布局大健康生态。未来,商业健康险产品在政策的助力下,将更容易与海量医疗数据打通,从而能够基于大数据打造医疗数据生态和服务生态闭环,真正发挥其对医保的合理补充作用。同时,《意见》将商业保险、医保与数据的对接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让保险公司尤其是养老金公司挖掘出新的巨大的业务机会。医保基金作为医疗领域最大支付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在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医保单位将平台建设服务外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与商业保险分享数据,意味着保险公司不仅能够通过帮助政府进行信息化建设,获得订单和自身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健康险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各项数据,而“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国家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则为商业保险指明了一个重要突破口。此前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考虑到医保数据安全性等问题,并不会直接将数据分享给商业保险机构,而是在各类系统建设、升级维护的过程中将数据分拆、打包,根据项目进度逐批提供。数据开放程度受限导致保险公司在健康险产品设计能力方面由于缺乏数据这一重要“原材料”而难以发挥出专业优势。商业健康险在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最大痛点便是数据维度的缺失,与传统寿险产品仅需生命周期表便可完成精算不同,健康险则需要投保人全方位的健康数据,包括遗传病、既往病史等,二者在设计难度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本次《意见》的出台则给有关各方在数据开放方面吃了一颗“定心丸”,合理合法的数据共享将逐步成为新常态,商业健康险的发展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健康险发展的难点除了产品设计外,还需要成熟配套的健康管理服务,因此,《意见》也进一步指出要“提高健康管理费用在健康保险保费中的列支比例”,这一点可理解为对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强化和巩固。2019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新修订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办法》首次将健康管理以专章写入,本次发布的《意见》可以理解为进一步鼓励保险公司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使健康保险产品中的健康服务真正发挥作用,提升管理健康服务能力。这一举措将给健康管理业务,如慢病管理、家庭医生服务带来更大的空间,有助于实现健康管理业务的全面落地。通过健康管理,健康险公司可以有效降低过高的赔付率,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预防”,体现“治未病”的理念。
保险新政推动商业养老保险与养老事业发展
老龄化问题始终是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次发布的《意见》,针对养老保险及养老服务的政策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未来商业养老保险有望在我国养老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首先,《意见》指出,力争到2025年,商业保险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6万亿元的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实现这一目标尽管面临一定挑战,但同时也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和空间,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商保公司积极投入到年金型的养老保险产品开发中。其次,本次新政明确提出“支持保险资金进一步加大养老产业投资力度”,包括投资养老社区、康养小镇,这意味着国家层面鼓励保险公司进行多元化、重资产投资。保险资金总体规模已超20万亿元,其中长期寿险占比近80%,因而保险资金在资金规模、期限方面天然适合进行医院、养老社区等重资产投资。在传统保险增速放缓、行业亟须新增长点的情况下,保险公司也有较强意愿布局养老产业。本次政策释放了明确信号,未来保险公司对养老产业的投资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最后,商业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养老、护理等服务机构,按规定享受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或内设的医疗机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政策支持商业养老保险机构有序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为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等建设提供了发展平台。此前,以泰康(泰康之家),中国人寿(国寿嘉园)等为代表的保险公司均已纷纷入局养老产业,尝试打造“健康+养老+保险”的闭环体系。《意见》出台后预计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布局养老产业。
未来发展与探索
经过本次疫情,广大民众对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地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商业健康险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然而,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数量持续增加,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险企如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仍是一道不小的难题。医养结合的闭环模式是主要方向之一。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逐渐凸显。一方面,过去30年中,作为支付方的保险与作为服务提供方的医院、养老院始终处于割裂状态,未能实现“服务+支付”的完整闭环,商业健康险处于整个健康产业链的下游,难以获得上游健康产业,如公立医院、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国的医疗与养老资源又处于严重短缺状态,据201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缺口达42.97万张,全科医生缺口达2.64万人;养老资源方面,养老床位缺口达251万张。在这一医疗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需要积极推动医养结合战略,并大力布局线下实体医疗机构与养老社区,尝试做强包括医疗、养老、康复等在内的医养服务体系,真正建立覆盖国民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然而,由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滞后,医疗供给侧对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方的角色仍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方面,商业健康险仅贡献全国医疗卫生总支出的6%左右;另一方面,保险行业专业医疗管理能力与其管理的医疗产业规模不相匹配。保险公司基于自身健康管理能力的限制,率先发展重事后赔付、轻事中管理的重疾险,而与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医疗费用补偿保险则仅占商业健康险保费的约三分之一,商业医疗保险和健康服务脱钩的问题仍未缓解。此次《意见》出台后,保险公司有望在更大的平台上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服务,也有助于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和保险产品。未来,健康险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短期险扎堆、同质化等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纵观国内市场,太平人寿、中国人寿和泰康人寿等保险企业已经在医养领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布局,包括建立大型三甲医院、CCRC社区、网络化养老社区等项目。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了保险公司健康险业务转型。当前保险产品中,健康险大多是针对标准场景下的标准人群设计。未来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充分落地,产品将逐渐呈现高度定制化特征,比如疫情期间备受关注的医护行业和物流行业,由于场景特殊,保险公司需要在保障范围和保障力度方面对标准化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随着保险大数据技术的落地与进化,公司对患者的信息获取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形成完整的用户画像,数据质量的问题也将得到解决。在健康管理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服务机器人,运用图像识别、姿态识别、NLP等技术,实现多模态情感交互能力,应用于健康评测、饮食计划、运动计划、运动矫正等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服务。7×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不断挖掘客户新需求,了解其特征及偏好,有针对性地推出新服务。与互联网医疗“联姻”,也是保险公司健康险转型的有效助力。疫情期间,由于防疫要求,各大医院仅接受预约挂号。微医、丁香园等平台纷纷配合公立医院推出在线全科义诊服务及心理咨询服务,很好地解决了疫情期间的就医需求问题。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出现也让社会认识到医疗服务部分线上化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政府也首次将互联网医院纳入医保报销系统,这让健康管理中最核心的患者依从性问题和支付问题有了被解决的可能。互联网医疗提供合法收集的用户数据和纵深的医疗体系服务能力,健康险公司通过大数据精算给出产品具体的健康管理目标,二者合作可以进一步实现保险控费,促进行业提质增效。
作者:王柳尧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