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分析3篇

时间:2022-12-28 10:08: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电子计算机分析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子计算机分析3篇

电子计算机分析1

0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机械设备媒体和互联网媒体建设为依托,为企业和人们在工作生活中提供大容量的数据传输服务平台和数据信息支撑点。云计算技术的产品开发和应用是将传统物理服务器的消息投射到云网络中,减少存储在物理服务器上的压力。采用此计算方式,可以进一步改善网络的资料及资讯处理质量。对于所有的传输数据,在应用系统中可以有效地实现点对点的传输,提高了数据信息运行的可靠性。然而,目前由于受到计算机软件和黑客的影响,云计算环境下的互联网系统,目前网络上仍有很多的漏洞,造成网络用户者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云计算环境下电子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

1云计算技术概况

云技术将互联网技术上的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解决,以保证各多媒体通信连接功能所具有的传送数据效用,而且可以在所有数据信息运行系统软件中即时意见反馈。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应用特征,提出了一种可分区规划方法。必须经过顾客的授权,才可以保证构建出一条物理服务端到网络服务器的数据信息连接安全出口。此外,数据传输的整个过程都按照原来的操作程序进行逻辑操作,数据分析方法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可操作性。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客户可以通过人工操作和发出指令。从而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即时变化。其次提升特点。就传送数据方法而言,软件系统的安全性能是所有传送数据过程的重要确保。最后,详尽的特性。对传统的电脑设备来讲,在传送数据时,经常会产生丢帧、失帧等情况,导致数据信息不完全传输。并且应用云计算技术,还可以根根据数据信息的指示进一步授权,确保客户的命令和数据信息产生的工作流程处理系统之间的准确联系,使数据管理过程具有思维逻辑上的特点,不容易遭到外部的影响。

2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意义

关于云技术,虚拟环境的建立就是将数据和信息同步地投影到物理服务器上,以保证通信工作流程和智能终端工作流程的精确连接。但是在一阶段中,扩大开放的互联网传输数据技术性,会给网络信息安全造成相应的影响。因而,必须加强互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基本建设,有效地避免由于数据信息丢失或被盗取致使的安全风险。

3云计算平台下的电子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3.1软硬件方面的问题软件和硬件是计算机设备的主要媒介,根据各自的功能组成,保证数据和信息以不同的结构呈现在客户眼前,有效地完成了顾客指令和要求中间的精确连接。对系统配置来讲,数据信息指数级的提升,会使机械设备没法有效地将数据信息与相关工作流程处理,很容易在传输步骤中造成文件损坏问题,从而造成无法修复的不良影响。就手机软件来说,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式,从用户本身获取信息内容。

3.2网络病毒和黑客技术个人行为网络病毒和黑客攻击是当今电脑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安全风险[1],当顾客对数据信息明确指出指令要求时,其本身并没有专业的风险评估工作能力。因此,当恶意代码置入数据信息时,很容易依据顾客本身的号召指令植入电脑设备,使所有互联网技术遭受偏瘫的风险性。(如下图1)对于黑客来说,主要是通过判断电脑中的数据来获取数据,然后根据用户的操作失误来破坏用户的网络。对于客户来说,一旦病毒感染了内部的数据,其自身的实际价值就无法对自身的安全保护系统产生影响,进而使顾客遭受明显的经济损失。

3.3系统缺陷在默认值下,网络安全问题关键是指专业软件机械设备存在相对应的安全漏洞,或者手机软件在运行时效率高更新难以实现大数据技术运用的更新要求。这类落后情况会在手机主要表现软件操作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一种系统软件系统漏洞。举例来说,在撰写应用系统时,初级便有一些问题,而在之后的电子技术重启动中,该体系也遭受着很多的延续性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黑客技术和病毒会运用那里的缓存地区来进行入侵,修改里面的指令和相对应的操作程序。在应用人实际操作时,这类病毒性感染会黏附在应用人的电脑系统上,从而造成对应的安全隐患。

4云计算技术环境下的互联网安全防范措施

4.1改进网络信息安全在云计算平台下构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软件,可以更好地对内部用户的数据信息进行安全维修,由此避免了在发送步骤中的数据信息丢失。同时,在不同的网络结构组成下,计算机设备对数据信息本身的接收工作能力取决于所有互联网技术的安全系数保护系统软件,最大限度地增强安全工作的范围,分析数据信息的传送行为和各种信息内容媒体的运作模式,以便制订更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出现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基本建设,最开始,要从顾客角度考虑到,分析内部数据信息的安全设定和保密信息设定,并与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相结合,对信息内容自身的传送进行数据库加密,采用这类方法,可以对数据信息内容的传递方式进行整个过程的跟踪,有效地实现了对信息对象的数据库加密,使得用户在发布指令和信息内容服务之间建立了一种数据信息验证系统,确保在不同的运行阶段中,根据数据库的加密解决,实现信息的准确链接。从而有效地避免外界因素的影响。第二,在所有互联网中,数据信息内容的传递都应该由过滤技术性来进行整个过程的管控。应用大数据挖掘算法对互联网技术中具备的不正常个人行为进行剖析,进而分析预测全部应用系统软件中数据信息内容的传递方式和个人行为,从而为所有网络信息安全传输得出的信息应用[4]。

4.2营造客户恰当的经营观念依据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建设,能有效提高数据信息在各大论坛综合服务平台下的资源共享幅度,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云计算平台的安全系数,确保数据信息内容在原有传输数据过程里能进行顾客智能终端和数据终端的精确连接,为数据信息的及时资源共享给予安全管理措施。但是从目前互联网技术顾客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顾客没有专业技能,在对系统和各种数据信息传输进行鉴别时,不能适当核查出存在的安全隐患。进一步结合数据信息的安全系数特点,对顾客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操控个人行为进行授权,有效地绕开了由副作用导致的病毒攻击和黑客攻击等情况。这就可以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系统软件的安全性能,减少病毒性感染侵蚀和黑客攻击的机遇。

4.3数据认证技术的应用在云计算中,计算机网络能够对整个数据和信息进行实时的追踪。通过云计算平台上的终端服务,可以实现对同类数据的实时追踪,有效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用户终端与不同类型的数据传输终端的异常行为监控指标。在数据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不正常的问题。这样的互联网技术便会及时进行处理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了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针对这种状况,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数据信息认证的专业性较强,并且大部分的丢失数据难以恢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加大对云服务器的数据备份技术的研究。主要是依据云技术蚁群算法对数据信息的传输个人行为进行结构性和分布式架构分析,以保证数据信息在底部和高层住宅中间的传输,根据数据信息认证,构建了信息传输安全出口。同时,在数据信息认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信息含量指标为核心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互联网技术系统软件来讲,那就可以对各式各样处理工作流程进行独立的身份验证,提高互联网技术电脑操作系统的运转质量[5]。

4.4加快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4.4.1漏洞扫描技术漏洞扫描系统技术指运用当地电子计算机或远侧服务器的相匹配技术性,对其存有的系统漏洞开展检验,以完成对RCP/IP服务项目端口号的查看,并自动保存服务器回应状况。这类技术性主要是对程序流程的安全系数开展扫描仪,在扫描后能够发觉系统漏洞,再以系统软件的方式输出相关内容供人剖析,便于立即采用防范措施。

4.4.2入侵检测技术这类技术性是一种对互联网浏览开展十分严苛的限定,进而能避免网络黑客或别人的侵入,并能提升互联网技术内部维护的技术性。事实上,全部的信息内容在进到当地电子计算机以前都需要历经服务器防火墙,在客户对不良信息开展过滤后才可以被客户见到,能进一步提高电子计算机的抗风险能力。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大大降低网络黑客的侵入,进而维护客户的个人隐私和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如图2)

4.4.3备份数据技术性提升如今,移动设备已慢慢变成大家日常生活不能缺乏的一部分,给了大家巨大的便捷,但由于其同一性,许多数据容易丢失或被盗,而且大部分丢失的数据都很难修复。因此,有必要加强数据备份技术的研究,让用户可以通过云服务器上传和备份一些重要数据,从而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6]。

4.4.4增强代理服务器和应用技术该技术性能够提升互联网的可靠性和安全系数,从根源上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减少黑客攻击和破坏。另外,还可以使用安全扫描器,免费下载相应的软件,以预防病毒的侵入,提升应用终端设备的稳定性。

5结语

总之,云技术在新形势下早已变成大家关心的聚焦点,云计算技术的广泛运用产生了一些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难题,尤其是病毒感染木马病毒侵入难题,这就必须对云计算平台下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难题,明确提出相对应的防护措施,提升对网络层的安全防护,才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水准。现如今云计算平台下,要提升互联网的安全系数,就务必进一步增加有关技术性的科学研究和开发设计幅度,另外要加强监管和管理方法,为大家造就优良的网络空间。

作者:李芳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计算机分析2

腔隙性脑梗死是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一种,多为急性起病,好发于有长期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依据累及脑部位置的不同,患者可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视觉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四肢麻痹等。该病患者早期预后较好,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并开展干预及治疗,可导致脑实质、神经系统重度损伤,且复发率高,预后不佳[1]。因此,早期准确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并对患者进行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均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方式,其中CT利用X线束对人体病变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受透过该层面的X线,后经过光电转换、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并输入工作台行处理分析,可直观地显示腔隙性脑梗死具体病灶部位、形态及大小,有助于检测脑部出血情况;而MRI则以磁共振原理为基础,利用静电场和射频电磁场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对人体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可多方位、多序列进行成像,便于临床医师更直观、清晰地探查病灶结构,且无放射性,安全性较高[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T和MRI检查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8例,女32例;年龄55~74岁,平均(64.38±2.7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23h,平均(12.34±3.32)h;合并高血压40例,合并糖尿病32例。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符合《神经病学(第3版)》[3]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证实;首次发病;同一天进行CT和MRI检查;影像学资料及就诊病历完整,无缺失;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有颅脑手术史、心脏搭桥手术史;大面积脑梗死;合并脑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意识不清,伴有严重意识障碍。

1.2方法入院后,所有患者均需先清洗头部,摘除隐形眼镜,除去发饰、耳饰等物品,然后再进行CT和MRI检查;先进行CT(南京贝登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型号RevolutionACTs型)检查,然后进行MRI(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型号ASTA32型)检查。(1)CT检查:患者取仰卧位,头部进入CT机,以听眦线为扫描定位基准线,保持扫面线与其平行,从患者颅顶部到枕骨大孔进行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450mAs,层厚5mm,薄层层厚0.625mm,窗宽85,窗位40,矩阵512×512)。(2)MRI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头部、颈部专用表面线圈进行扫描,包括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参数:电压220kV,层厚5mm,TR/TE=428/10ms,T2WI/SE(TR/TE=8000/89ms),矩阵256×256]。1.3评价指标(1)检查结果: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统计并比较CT和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结果。(2)诊断价值:检查结束后,将CT和MRI的图像数据传输至工作站,并由2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师以盲法进行判读,意见不一致时需讨论至得出一致结论,并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比较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CT和MRI检查的诊断价值。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均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T检查、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结果比较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表明,120例患者中,共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78个,CT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51个,无误诊病灶;MRI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75个,无误诊病灶,见表1~2。

2.2CT检查、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依据临床综合诊断结果,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CT检查、MRI检查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比较检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CT84.83(151/178)84.83(151/178)0.00100.00(151/151)MRI98.31(175/178)98.31(175/178)0.00100.00(175/175)χ220.96720.967P<0.001<0.001

3讨论

临床对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主要由小动脉硬化、持续性高血压所诱发,多病发于丘脑、内囊、尾状核等,梗死病灶直径集中于2~20mm,若未及时治疗,会增加急性卒中、痴呆的发生风险[4]。因此,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高效的诊断十分必要。目前,CT检查是诊断脑组织病变的常用影像学手段,具有操作简单、可快速成像、检测适应证广等特点,且有较广的检查覆盖面积,空间分辨力较高,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病变的常用检查技术。MRI是断层成像技术的一种,是利用磁共振现象从人体中获得的电磁信号进而成像,无放射性,安全性较好,无骨性伪影,对软组织分辨力强,且能够从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或其他角度做切层图像,可清楚地、全面地显示颅脑解剖结构,亦是临床诊断脑组织病变的重要手段。但上述方式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价值尚存在争议。本研究结果显示,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依据,120例患者中,共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78个;CT检出病灶151个;MRI检出病灶175个;两者均无误诊病灶;MRI检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CT检查(P<0.05),表明MRI检查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分析原因: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区域脑组织缺氧、缺血,存在脑细胞代谢紊乱及组织水肿的情况,而CT检查基于精确准直的X线束原理,运用X线束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区域脑组织器官采用多时相扫描,具有较高的空间及密度分辨力,可获得较为清晰的病灶图像[5];但人体骨性结构会影响CT检查结果,得到的图像比正常脑组织密度低,在诊断部分发生在脑干与小脑半球的病灶时,灵敏度较低,通常在患者脑缺氧、脑缺血发生24h后,病灶密度明显变化时,CT才能检查出病灶[6];而MRI通过激励人体中的氢质子而形成磁共振,可全方位、多角度成像,并利用扫描序列的不断变化,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边界、分隔等,对组织内细胞含水量的改变亦有较强的检查能力[7];此外,MRI检查不受软组织及骨性伪影的影响,对脑干41与后颅等病变部位的成像质量较高,在诊断细胞毒性水肿与间质性水肿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3h后即检查出病灶,临床诊断价值较高[8]。综上所述,CT和MRI检查对早期腔隙性脑梗死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MRI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

作者:丘洪林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第一医院放射科

电子计算机分析3

在传统的高校计算机课堂上,有些学生封闭在自己的思维里,不提问、不探究,整个人并不活跃。究其原因,“情境过于单一”“方法模式化”“互动性不足”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引入虚拟技术之后,高校计算机教师开始重新调整教学设计,致力于改变“教学情境”“教学方法”“互动机制”,强调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机课堂的魅力。积极探究虚拟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旨在提供合理化建议,助力计算机教师改革传统教学。

一、虚拟技术内涵概述

“虚拟技术”指的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生成一种特殊的虚拟环境。在该环境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各种技术操作,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工作问题。虚拟技术体现了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是在“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虚拟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丰富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情境很难呈现、复制。基于虚拟技术,人们可以呈现各种各样的情境。这些情境非常丰富,涉及众多生活现象,也涉及人们的想象。无论这些情境是否真实存在,都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某种诉求。透过这些情境,人们可以感受到虚拟技术的“丰富性”。(2)包容性。各行各业都需要处理信息存储问题。利用虚拟技术,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内存储大量信息,可以是文字信息、图片信息,也可以是各种动态信息。这样一来,可以节约人们的存储成本,拓宽人们的存储路径。这体现了虚拟技术的“包容性”。(3)交互性。应用虚拟技术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实践、管控、创新。虚拟技术的操作,体现了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性”。正是这种“交互性”,改变了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充分体现技术优势,彰显人类智慧。随着虚拟技术不断发展,各项操作越来越智能,“交互性”也会越来越强。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中,已经开始研究、应用虚拟技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虚拟技术相当于一个教学助手,可以解决困境,打开教学思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虚拟技术是强大的学习工具,可以突破传统学习模式,带给学生趣味性、挑战性。

二、虚拟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全面推行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学习需求”“教学经费支出”“教学设备维检”等,都是需要关注,并认真部署的工作内容。虚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些工作内容。具体来分析:

(一)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由于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也会呈现出“差异化”。虚拟技术的深入应用,可以关注到这种“差异化”。具体来说:一方面,提升型学生。在高校计算机课堂上,对于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学生,高校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技术,提升难度系数,创建复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其中,表现出自己的各项潜能;另一方面,巩固型学生。对于需要巩固的学生,高校教师可以结合虚拟技术,强化基础知识点,布置复习类学习任务。在这一类学习任务中,侧重点是“夯实基础、找到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总体来说,虚拟技术可以改变高校计算机教学“统一格局”,更加尊重差异化。

(二)节约教学设备经费支出节约教学设备经费支出,并不意味着简单地缩减经费。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中,合理管控经费支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具体来说,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体系中,涉及大量实训项目。如果开展单一的线下实训,需要准备“训练场地”“训练设备”“训练资源”“训练人员”等。在这个过程中,经费消耗比较大。虚拟技术的融入,可以将一部分实训项目转向线上,构建“线上实训模式”。这样一来,高校计算机教师不需要准备特定场地、设备等,可以节约一部分经费。而且,在线下实训中,如果计算机教师想要转换实训项目,需要更换相关设备、资源,这也是一笔不小的经费支出。引入虚拟技术之后,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在虚拟平台,灵活转换各种实训场景,不必再担心经费支出问题。

(三)降低教学设备维检难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包含维检工作优化。基于虚拟技术本身的运行特点,可以很好地缓解教学设备的工作压力。具体来说,应用虚拟技术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选择某台计算机,构建“模拟计算机”,通过模拟计算机的运行,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模拟计算机出现一些意外问题,教师不需要消耗太多时间去维检,而是推翻、重建,形成一个新的模拟计算机。这可以避免一部分维检工作,降低维检人员压力。而且,实施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一台计算机可以构建多台模拟计算机,而一台模拟计算机,可以同时支撑多种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对于实体计算机数量,并没有太多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设备损耗,起到保护教学设备的作用。由此可见,虚拟技术可以突出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减轻维检环节的工作压力。

三、虚拟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虚拟技术的应用场景有很多,从改革视角出发,虚拟技术可以影响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诸多环节。本文主要围绕“资源建设”“硬件教学”和“实验环节”,介绍虚拟技术的具体应用问题。具体来分析:

(一)在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将虚拟技术应用于资源建设,可以扩充资源体量,提升资源质量,帮助高校计算机教师解决资源困境。具体来说,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不只是一个口号,也不只是精神层面的感染,需要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教学问题、管理问题。这其中,计算机教育资源存储与利用,就是核心问题之一。利用虚拟技术,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搭建各种“虚拟教育资源库”,专门存储线上教育资源,用于教育教学范畴,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存储方式,可以释放大量线下存储空间,起到节约存储成本的效果。而且,在“虚拟教育资源库”中,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性方法,设置“一键排版”功能,清晰划分各个类型的教育资源,例如:“基础理论版块”“实践应用版块”“典型案例版块”“知识延伸版块”等。这样一来,当学生需要搜集某一类教育资源时,不必机械化地逐条查阅,而是按照一定顺序,轻松地“一键搜索”,快速查找所需教育资源。这是查阅效率的进步,也是查阅方式的变革。

(二)在硬件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以虚拟技术为依托,组织相关硬件教学,可以减轻学生实操压力,让学生更大胆地实操,并进行重复性练习。举例来说,讲解“计算机硬盘”时,如果交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硬盘,让学生设置参数、安装,学生可能会过于紧张,害怕出现错误。而且,一旦出现重大错误,教师也很难挽回,可能会带来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应用虚拟技术之后,高校教师可以提前设置“计算机硬盘实操虚拟情境”,指导学生在虚拟情境中进行实操,锻炼学生的实操思维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学生出现操作失误,也不需要太担心,教师可以推翻原来的虚拟情境,重新设置一个虚拟情境。总体来说,在计算机硬件教学中,虚拟技术可以很好地稳定学生心态,节约实操成本,为高校学生创造更多不同情境的实操机会。

(三)在实验环节中的应用高校计算机教学涵盖一些重要的实验项目,虚拟技术的加入,可以赋予实验环节更多可能性。具体来说,在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学校需要打造专门的实验室,提供齐全的实验设备,并进行相关管理。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经费开支比较大。应用虚拟技术之后,高校教师可以模拟线上的“虚拟实验室”,在这个虚拟实验室中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这并不需要太多线下条件的支撑,减轻了学校压力,带动了学校实验教学。更重要的是,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实现两方面突破:(1)形式突破。在虚拟实验室中,多主体可以互动起来,以“两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等形式,合作开展各种计算机实验活动,让实验环节汇聚智慧,更有质量。(2)操作突破。基于虚拟实验室的特点,学生不再担心重大的操作失误,可以“轻装上阵”,充分发挥个人创新才华,进行一些创新性操作,取得越来越多计算机领域的实验成果。

四、虚拟技术在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中的注意事项

应用虚拟技术时,高校教师要避免浮躁心态,要突出“引导环节”“总结环节”和“激励环节”,循序渐进地展开各项工作,让虚拟技术发挥出最大优势,真正助力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工作。具体来分析:

(一)注意引导环节在虚拟技术营造的学习环境中,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进行自主性学习。这可以理解为一个优势,但优势背后,也潜藏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高校计算机教师要注意“引导环节”。举例来说,虚拟技术可以呈现多种情境,当学生被虚拟情境所吸引,娱乐心态会比较明显,很容易沉迷娱乐,遗忘学习目标。作为高校计算机教师,要以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正常的学习轨迹上,提醒学生多思考、多记录、多总结,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再比如说,虚拟技术可以设置非常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当学生遇到一些困难时,可能会深陷其中、不断尝试。这会消耗大量学习时间,甚至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这个时候,高校计算机教师要主动站出来,根据学生学习进度,给予学生一些科学引导,从思维方式上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顺利走出困境,继续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

(二)注意总结环节虚拟技术的应用,既要体现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也要体现在最终的教学结果上,高校计算机教师要密切关注“总结环节”。具体来说:一方面,总结知识收获。从知识收获出发,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组织“知识总结活动”,关注“传达了多少知识”“学生吸收了多少知识”“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巩固”等问题,让学生的学习心态慢慢平复下来,不再沉迷于虚拟技术带来的新颖、趣味,开始认真思考虚拟技术的实际应用成果,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制定优化方案;另一方面,总结学习表现。从学习表现出发,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开展“学习表现总结活动”,分别揭示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说,学生个人学习表现如何?学生在团队中的学习表现如何?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良学习习惯。经历这个过程,高校学生不仅会意识到虚拟技术的促进作用,还会深入思考:如何优化虚拟技术的应用?总体来说,高校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规范化的“知识总结活动”和“学习表现总结活动”。

(三)注意激励环节虚拟技术虽然带来诸多可能性,但缺乏激励机制的情况下,高校学生很难利用好这些可能性。作为新时期计算机学科教师,要认真设置“激励环节”。具体来说,依托于虚拟技术,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突出线上教学,开展大量“线上实操活动”,在这些实操活动中,有些学生存在明显的“惰性”心理,不愿意承接太多实操任务,也不愿意挑战自我,将有难度的实操任务推给其他学生。建立激励机制之后,高校学生不再“相互推脱”,而是以“争先恐后”的态度,认真把握各个实操机会,在实操中突破自我、充分抒发个性魅力。更重要的是,基于合理的激励机制,高校学生不再满足于复制知识、模仿技能,而是想方设法地进行创新,揭示更多新的计算机知识原理,掌握更多创新性技术实操要领。这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也有利于高校计算机学科改革,可以吸纳越来越多学生的改革建议,创建特色化改革方案。结语综上所述,“虚拟技术”进入高校计算机课堂之后,可以带给教师新的启发,带给学生新的收获。为了更好地引入虚拟技术,高校计算机教师可以重点探究:(1)虚拟技术在资源建设中的应用;(2)虚拟技术在硬件教学中的应用;(3)虚拟技术在实验环节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计算机教师还要注意“引导环节”“总结环节”“激励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配合,构建完成的计算机教学流程,加强虚拟技术的规范化应用,进一步保证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突出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熊英,冉鸿雁.虚拟技术及其在高职院校计算教学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20(6):122

[2]包少英,王晓燕.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关于虚拟技术的应用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6):206-209.

[3]倪霞.虚拟技术及其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世界,2020(4):61-62.

[4]林桂雄.探索网络资源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1-73.

[5]张旭.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9):265.

[6]吴凯.互联网+背景下虚拟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22):133-134.

作者:魏宏 徐鲁鲁 单位:山东商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