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0:27: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大学课程改革论文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19年,我国教育部、科技部门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并提出了新文科在内的多学科建设,因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内容较多,在具体的课程属性中,英语课程的建设内涵和知识体系都有所变化,这也是大学英语学科内涵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新文科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很多专业强调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新技术建设中也强调技术和人文的结果,通过新文科建设也能够弥补人文学科在技术和思维方面存在的短板,并回答学科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现有的建设现状来看,新文科建设打破了传统的文科独立的知识层面,通过理科思维合作的方式可以弥补知识教育不融合的问题,并针对现有的环境进行综合管理,最终兼具国际前沿视野,实现全球竞争。
一、大学英语课程构建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综合建设以来,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统一建设和规范发展的多个阶段,这个课程建设中和社会环境、科技语境建设下有一定重合之处。在强调人文性、基础性要求的同时,英语专业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如很多人认为英语专业属于服务性工具,存在不实用等问题,这也是全球经济时代知识边缘化需要面临的问题。如今,大学英语的知识话语权逐渐缺失、教师教学也逐渐边缘化,大学英语学习也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动机。
(二)大学英语课程发展历程。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有较强属性特征,其从强调专业性转移到了人文属性,如今在新时代建设下有人文属性和专业属性融合的特征。从发展历程来看,大学英语教程有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那是英语课程为多个专业服务有所倾向的教学阶段,英语是作为一个教育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知识支撑点。第二个阶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千禧之年,此阶段英语正从专业知识教学到信息化综合教学过渡。第三阶段是2000年到2010年,大学英语课程开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实现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第四阶段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化教学目的开始转向专业性的显著教学目标。从现有的教学发展路径来看,《大学英语教书大纲》内部制定了较多的内容,大部分知识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且呈现出去专业化的特征,这并不是大学专业的知识出现了问题,这体现了时代建设下,国家、社会、时代的变化,以及对英语知识的专业需求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去专业化的过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趋势,经过多年的教育发展,很多地方的大学教学也实现了基础知识的改革,英语课程“同质化”的批评也在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教育部门多次提出大学英语课程对标国家的总额和建设以及工具化发展需要,在新文科的建设环境下,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都呈现出一种求变的形态,通过对标意识建设,可以让大学英语专业课程回归专业属性,在人文教学的基础上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让大学课程回归初心且赋予时代价值和意义。可见,“双一流”“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英语知识教学也体现了时代需求、创新发展需求和社会建设需求,大学课程也应当回归初心,建立新文科语境发展意识。
二、明确新文科语境建设要求
(一)建立对标意识。新文科语境下知识构建要强调对标意识,即按照国家的建设标准和发展要求重新定义文科的知识内容以及发展趋势,进而发现目标、找准趋势、发现新动力,相关专业在大学英语课程发展中要积极按照国家的发展建设需求如时代需求、学生数千言需求以及社会建设发展战略需求等,并针对个体的知识情感构建新的标准。针对我国的语言知识教学,这份发展路径的建设要强调保证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建设,强调国家、社会以及时代个性发展的互动关系,并从中找到差距,努力缩小差距,不断前行。通过新语境的知识研究,可以大学英语知识的课程发展满足各个群体的需求,也能够让大学生在当前或者是未来的国际学术视野中建立新的话语体系,并能够借助英语整个知识平台向国外群众传达中国思想、学术和建设力量。
(二)实现国家、社会的平衡。从当前的建设途径和建设可行性来看,新语境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应当结合时代的建设发展有所创新,如针对国家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以及专业发展的需求和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之间达成平衡;与此同时要在大学英语课程和社会建设人才需求之间建立完善的体系链,进而找到最高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比目标的差距不断创新,缩短距离。此外,还应当结合社会时代发展,社会需求国家建设等内容,实现人文知识和工具实用性的统一,完成知识教学目标和素质教学目标的统一。
三、新文科语境下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了解新文科语境下,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应当有所改变,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要强调英语知识教学,并在专业学习服务以及学科内涵建设、学科技术发展方向把握初心。虽然我国大学课程在早期的知识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层面上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如很多高校大学生对英语的基础书写能力尚可,但是缺乏口语交流能力,且现代的阅读速度较快,很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目标。无法实现新文科语境下知识交融和技术融合的目标。很多英语专业的教授认为,当前大学英语课程需要改革,可以以建设最初道路入手,了解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雏形就是为了专业知识、社会发展、科技发展所服务。如当代英语属于全球通用语言,也是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工具,约有95%世界前沿的学术都使用英语文献作为通用文本,掌握英语文献的阅读、逻辑分析能力,也成为了学科共同体的建设重要目标,且掌握专业的英语书写和口语交流能力也是当前国家一流人才建设的重要标准。对此,大学英语课程要了解知识运用的重要属性,通过科学的措施来提升教学质量和能力。很多大学借鉴优秀的英语课程教学,如吸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有益做法,了解现代传统教学存在的局限,改变教学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开阔视野。如很多教师在大学一年级以通识英语知识教学为主,并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信息检索课程,并增强学生的检索能力、学科认知能力;在大二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此阶段学生可以以通用学科知识学习为主,采用以问题导向形式的教学方法,通用学术英语知识教学来提升自我能力,不断探讨和学习英语知识的词汇、语法以及内部语言逻辑关系,实现英语作为知识工具的目标。
(二)结合时代,做好战略。大学英语课程应顺应国家的战略部署要求,并基于新文科的建设理念,从国家的外语能力的真实需求入手,了解国家外语能力的真实需求情况,进而实现本土型知识向国际型的转型,对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要顺应国家的建设风向标,积极探索国家一带一路以及语言规划的内容,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外语能力、学习能力和跨文科交际能力,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的个人定位。从“双一流”人才的建设需求趋势来看,优秀的“双一流”人才应当具备爱国情怀、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世界公民意识,外语就是世界国际沟通以及知识融合的重要桥梁,借助外语可以传播中国的重要思想,实现国家前沿学术知识、科技知识以及思想等交流;此外,通过采用科学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关注不同的国家、民族、风土人情以及思维方式,在吸收国际学术知识的同时传播中国学术思想,扩展国际的学术影响力,进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和知识融合。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改变教学的模式和体系,如将大学生创业教学和英语知识教学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师生共同体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的职业竞争环境中了解专业的交际规范和内容,了解到英语知识的专业性和基础性差异,让学生在具备职业能力的同时,基于语言环境的要求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知识短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也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新文科语境中实现职业发展目标。四、结语新文科语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内容较多,在国家的综合建设发展道路上,新文科语境在建设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将应用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文科语境的知识重要性,构建出一个融合性的知识体系,以此才能做好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深度内涵建设。总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相信在政府、教育机构、社会群众的群策下会有更大发展。
作者:陈满娥 王瑾红 单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大学课程改革论文2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证券投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究[1]。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从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机制和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课程改革建议[2]。黄璐等[3]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实验教学进行探索。还有学者分别从思政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考核体系等方面探讨证券投资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五纵五横”全方位教学改革模式
(一)“五纵五横”全方位教学改革模式的要素构成全方位教学改革模式强调“以学生为本”,从多维出发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4],包含“五纵”“五横”十个要素。“五纵”包括社会、学院、专业、教师、学生五个层次;“五横”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考核方式五个维度。“五纵五横”关系如附表1所示。
(二)“五纵五横”全方位教学改革模式的意义第一,以社会发展为使命,满足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的需要。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导向。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开放型的高等院校,致力于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金融专业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努力考取CFA证书并为出国做准备,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因此有必要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第二,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证券投资课程改革的理念就是要使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5],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掌握理论,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6]。
二、应用型本科证券投资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思政结合不充分证券投资学的课程培养目标更多的是强调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具体内容,学生在进行模拟炒股比赛时可能会片面追求收益而忽略风险,遵循“富贵险中求”的错误理念,这是一种典型的投机行为,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体现了课程思政目标的缺失。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衔接性差证券投资学课程学习的内容非常多,既包括证券市场构成、证券估值、证券分析方法、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等基础内容,又包括量化投资、行为金融等前沿理论,与其他课程衔接性差,容易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同时,对于证券分析方法等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没有真正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分析,实验课也多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不够。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不够灵活由于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性较强,传统的多媒体教学必然与实际相脱节。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实验室,但教学过程中仍然是强调交易软件的使用方法。证券投资课程上课时间与证券交易时间错位,导致实验课程与实际脱轨,实验课程形同虚设。
(四)课程资源有限,教材更新滞后证券投资课程教材更新速度远不及我国证券市场的改革速度。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改革持续推进。2019年设立科创板,2020年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改革,2021年深交所主板与中小板合并,北交所成立。金融衍生产品日益丰富,2020年新增32个期权期货品种。这些内容很难体现在教材之中。
(五)考核方式单一,不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传统的考核模式通常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一般都包括出勤、课堂表现、课堂测试、小组讨论、课堂笔记等,而期末成绩一般是一张试卷(开卷或者闭卷)或者一篇论文。这种考核模式无法全面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时间能力和综合素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三、证券投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明确课程目标第一,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以就业为导向,提升课程的高阶性,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第二,思政目标。教育学生树立正确投资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法制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三,知识目标。掌握证券投资价值的衡量、基本面和技术面的分析方法,同时系统地掌握证券投资功能、基本证券商品交易、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的市场运作、证券市场的监管规定等。第四,技能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利用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平台,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来分析投资品种和时机、上市公司的素质等问题;运用证券投资风险衡量与分析来预测风险;在此基础上,掌握证券投资的技巧,提高证券投资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第五,素质目标。学生应具备成为一名证券分析师的专业素质。并通过有效的教学和引导,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投资能力的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第一,融入思政元素,深入挖掘思政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9]。证券投资课程应通过完善教学大纲,修改教案,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实践环节三个角度进行思政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真正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学做独立思考的理性投资人[10]。第二,融合课程群,做好课程衔接。融合课程群,首先需要完善教学团队。以教研室为单位,组成备课小组,合理分工,各有所侧重,让教学体系更加清晰合理。证券投资课程重点讲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实践操作,真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第三,引入量化投资分析,加强课程前沿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量化投资、区块链、数字金融已经成为证券投资学的重要组成。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需求与教材相关知识的匮乏形成鲜明对比,专业教师应成为学习资源设计者,引领学生利用各类教学资源高效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11]。第四,依托教学软件,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证券投资课程需要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的比例。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强化理论基础,悉心组织案例教学,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要结合理论教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注意两者之间的课时比例。理论课、实训课、实验课相互穿插,保证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后再进行实验教学,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衔接。第五,发挥学院特色,开展双语教学。充分发挥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的外语教学优势,金融专业与商务英语专业形成合力,开展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进教学方法第一,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学环境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例如,在讲证券投资宏观经济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央行货币政策以及美联储会议对股市的影响;在讲公司财务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关注最新的财务造假案件;在讲技术分析之前,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基本面相同的几家公司股票走势完全不同的原因。第二,采用问题导向方式开展理论教学。课堂低效是理论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任课教师提前研究和设计好问题,准备时效性强、价值高、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激发学生课堂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第三,加强实验室建设。证券投资课程的应用性要求高校必须加强实验室建设。金融实验室除了需要有模拟炒股软件、股票分析软件之外,还应配置多种数据查询软件,例如,Wind数据终端、CSMAR数据库等,这样才可以保证金融数据的丰富性与可靠性。第四,开设讲座进行专业素质教学。举办线下讲座,拓展学生认知。既可以邀请掌握经济前沿知识的经济学家,也可以邀请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还可以邀请自己学校优秀的毕业生。通过举办讲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证券投资行业,为就业提供更大空间。第五,通过各类比赛落实创新素质教学。学院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金融投资竞赛,落实创新素质教育。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经济系连续七年带领学生参加“东方财富杯”金融精英挑战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既锻炼了学生实操能力,又为学生就业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第一,有效利用在线慕课资源,做好预习工作。近年来,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授课方式逐渐流行,深受学生追捧。对于慕课,我们应该要理性对待,开展基于慕课理念的“协同”教学模式,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内容协同,课内与课外知识协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最大限度发挥慕课资源优势。第二,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实现混合式教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越来越受高校欢迎。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高校开展线上教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教师充分利用超星平台,构建优教优学的线上课程。通过“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提升”三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以及学习通“选人”“抢答”等模块的设计,增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第三,及时更新教材课件。教材建设是教学的物质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高校应注重教材建设,及时更新教材课件。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市场的变革不断推进,证券投资教材建设也应该与时俱进,结合证券市场的前沿知识,融入思政元素,及时更新教材课件。第四,构建集“教学训考赛”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是提高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性的基础。学校应结合自身定位,量身定做适合学生的教学平台,从多功能角度出发,配备常用金融实训软件,保证金融数据的丰富性与可靠性。同时,除了模拟炒股模块以外,还可以配备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练习题库、学生考试系统等,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及时、更加全面、更加主动。第五,拓展实习基地。为了推动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与市场接轨,一方面,学校和院系应积极联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建立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切实有效开展实习工作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提高校企合作办学的水平。同时,应加强校外实习支教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五)设置综合性考核方式,强化教学效果根据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考核方式应弱化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强化过程性考核,从社会、学院、专业、教师、学生五个层次设置综合性考核方式。其中,社会考核占比10%,包括“东方财富杯”金融精英挑战赛(5%)和证券从业资格证(5%);学院考核占比10%,包括慕课等网络资源利用(5%)和学院举办模拟炒股比赛成绩(5%);专业考核占比50%,包括期末考试理论成绩(30%)、实训报告(10%)和股票分析报告(10%);教师考核占比20%,包括出勤率(5%)、课堂表现(5%)、学习记录(5%)、随堂测试(5%);学生互评占比10%,包括股票分析报告展示(5%)和小组互动参与度(5%)。新文科背景下,证券投资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结合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从“社会、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多层次入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资源和考核方式”多维度进行改革,才能够使证券投资课程不断完善,使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
作者:李国君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大学课程改革论文3
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化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具有交叉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原理研究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国家号召全面推进新时代应用型大学建设,这对应用型大学中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1]。“材料化学”作为材料化学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材料化学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等基本内容,它同时包含材料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化学基础知识及材料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与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度吻合[2⁃3]。因此,对“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对推动材料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材料化学”是辽宁科技大学针对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理论学时为56学时,与本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程中讲授。“材料化学”开设在材料化学专业大二下学期,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课程,掌握了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课程选用的教学用书是曾兆华和杨建文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化学》,主要参考书目是朱光明和秦华宇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化学》,宿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化学》及Fahlman主编、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MaterialsChemistry》。课程共分十个章节进行讲授,除第一章绪论外,其余九章分为两部分———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4]。基础部分包括材料的结构、材料的性能、材料化学热力学基础和材料的制备;应用部分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基于作者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和反思,现阶段“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材料化学”课程涵盖材料、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要求相对较高。学生在本门课程之前尚未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缺少化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及电化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因而在材料化学热力学基础和涉及电化学的能源材料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另外,在应用部分内容中主要介绍各类先进材料如功能陶瓷、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等,要求学生具有半导体物理、量子力学等物理知识储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难度。
(2)由于材料化学学科交叉性的特点,使得“材料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与材料化学专业其他课程存在交叉重叠的地方。例如,材料的结构这一章节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晶体结构和缺陷部分内容相近;材料化学热力学基础这一章节的内容在“物理化学”课程中也会涉及;材料的制备部分内容与“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也存在重叠之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对相同知识点重复讲解的问题。
(3)“材料化学”课程中基础部分理论性较强,应用部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知识点杂而多,整体上教学内容较多,而理论教学学时有限。如何平衡各章节间的学时分配,并将理论知识与各类材料的应用相结合,做到知识点详略得当、融会贯通,对教学团队在课程设计、学时安排、教学方法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4)材料化学学科具有前沿性的特点,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材料的合成和制备手段不断创新,各类新型材料也层出不穷。课程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目撰写较早,因而无法跟踪最新研究成果和材料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另外,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以培养能够在新能源电化学材料合成与制备、金属腐蚀与防护、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能表征等相关行业和领域从事生产、制造、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而“材料化学”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不够紧密,与工程应用相关的内容较少。(5)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现阶段“材料化学”课程主要以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讲解为主,授课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学习兴趣不高。课件内容多以静态形式展示,而动画和视频较少。同时,考核方式仍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导致部分学生平时听课不认真,仅在期末阶段突击复习,学习效果不佳。
2“材料化学”课程改革实践探索
2.1优化课程结构设计依照材料化学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专业自身特点,对“材料化学”课程整体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与其他相关课程做好承上启下的衔接。在前三个学期的“创新教育”“创新创业专题”等课程中,由材料化学专业多位教师结合专业特色和团队及个人科研方向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材料发展历史和前沿进展,增加学生对材料化学学科的了解和兴趣。在大二上学期的“认识实习”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到钢铁、化工、能源等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实际生产和应用有直观的认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生产及科研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化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材料研发及应用中的问题。例如,在讲授材料的化学性能时,通过列举典型的腐蚀失效案例,启发学生从化学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机理中寻找金属材料腐蚀防护的方法。同时,本专业任课教师围绕不同课程中重叠的知识点进行讨论和梳理,分清主次,避免相同知识点的反复讲解。例如,“材料化学”课程中可以适当减少对材料的结构、化学热力学基础等章节的学时分配,因为在同学期“材料科学基础”和“物理化学”课程中会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具体深入的讲解;金属材料部分可以减少对钢铁材料的介绍,这部分内容主要在“金属材料学”课程中详细学习。另外,还需注意一些知识点在“材料化学”课程各章节中的前后衔接。例如,材料的制备章节中包含晶体生长技术的内容,其中提拉法已成熟应用于硅、锗、砷化镓等半导体材料的制备,而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章节中也涉及半导体材料的特点、制备和应用等相关知识点。因此,在介绍提拉法时以半导体材料的应用背景作为引入点,在讲授半导体材料时引导学生复习提拉法制备单晶硅的原理,让学生将材料的制备技术和应用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2.2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材料化学”课程授课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将材料前沿进展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5⁃6]。例如,在材料的制备章节中增加关于增材制造的内容,在金属材料章节中增加关于高熵合金的介绍等。授课内容还应紧跟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和“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向学生们介绍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急需解决的材料问题,提高学生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纳米材料时,以不同维度的碳基材料为例,向学生介绍我国碳基材料的发展现状和亟待攻关的“卡脖子”技术难题。课程还可以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介绍形状记忆合金时以眼镜架材料为例,介绍复合材料时以玻璃钢材料为例等。另外,教师也可将最新研究成果、学术论文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材料化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热点。例如,在讲授钙钛矿型晶体结构时,可以向学生们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3创新教学方法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的线下教学基础上,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线上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并结合优质慕课资源,提高学生学习质量[7⁃8]。以学习通学习平台为例,在平台上创建“材料化学”课程,将学生全部添加至课程班级中,并在平台资源模块共享课件、视频、练习题等辅助学习资料。课前在平台上发布预习内容,让学生提前明确即将学习的章节和重点、难点,学生也可反馈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便老师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并对课堂教学内容加以调整。课中可以利用活动模块与学生展开教学互动,例如签到活动可以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出勤情况,抢答活动可以适当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可以借助测试活动进行简短的随堂小测验,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为主,加深学生对本节所学重点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通过测试结果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通过平台上的作用模块发布作业,也可利用头脑风暴和讨论活动发布课后思考题,对重难点问题加以巩固。整个授课周期中,教师可以通过学习通平台的数据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习积极度不高的同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另外,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例如,在讲授生物医用材料时可应用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提出“同学们了解的生物医用材料有哪些”“对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能有哪些要求”等相关问题;并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去思考。教师也可提前布置一些课程相关的开放性课题,学生分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讲解内容进行提问和交流。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
2.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考核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并掌握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往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学生的出勤情况、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及课后完成作业情况,很难评价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因此,可以将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的结果引入成绩评价体系中[9]。线上学习平台可以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定量评价,包括相关学习资料查看情况、出勤情况、课堂测试成绩、讨论参与情况等。翻转课堂过程中,每组成员讲解后可由老师和其他学生共同打分评价。另外,期末考试逐渐从任课教师独立命题的传统考试模式向教考分离的新型考试模式过渡,以便更客观地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新的考核方式由出勤、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翻转课堂PPT演讲、期末考试构成。各项考核占比如下:出勤(10%)、课堂测试(10%)、课后作业(10%)、翻转课堂PPT演讲(20%)、期末考试(50%)。具体评分标准如下:(1)出勤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0%,出勤及表现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主要考核学生个体在上课过程中的出勤、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听课状态、课堂互动等情况。(2)课堂测试成绩占总成绩的10%。借助线上学习软件测试活动进行简短的随堂小测验,题型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节所学重要知识点的理解。(3)课后作业占总成绩的10%。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在课后的复习情况和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4)翻转课堂PPT演讲占总成绩的20%。具体实施方式是将全部学生分为若干个讨论小组,每组3至5人,并提前布置一些与材料化学课程相关的开放性课题。学生可以围绕这些开放性课题进行选题,也可以结合个人兴趣进行自主选题,并对所选课题进行文献资料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所学内容制作PPT,在课堂上进行翻转课堂讲述与讨论,促进培养学生文献检索、综合分析的能力。PPT演讲分数由PPT内容(50%)、PPT演讲(30%)和回答问题(20%)三部分构成。(5)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材料化学课程授课团队教师们共同创建课程题库,在考试前,由指定教师按照章节、知识点、题型及难易程度等对题目进行选择组卷。结语综上所述,通过对“材料化学”课程的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材料化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结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59⁃61.
[2]宋月红,代卫丽,张国春.“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材料化学》课程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11):174⁃176.
[3]冉景榆,霍嘉锐,付亮.“产教、产研、科教”三融合视域下《材料化学》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52⁃54.
[4]曾兆华,杨建文.材料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李发骏,岳敏,李奉城,等.材料化学课程专创融合实践研究[J].山东化工,2021,50(04):233⁃234.
作者:王茜 滕莹雪 陈书文 亢淑梅 包硕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