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1:04: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前言
康养型园林规划设计通过建筑、景观、医学、心理等领域知识的融合,营造专业的园林景观空间[1],最大程度发挥景观的康养作用。康养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更加注重居住者、环境和康养之间的平衡,体现景观设计的综合内涵,获得多元化的景观收益。本文结合国内外康养理论、园林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实践经验,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综述性分析,旨在促进国内康养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2康养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2.1康养型园林景观的概念康养型园林景观最早起源于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是规划设计师与医疗机构共同营造的景观环境,是医院、康复中心,或者其他康复机构的附属,主要是对亚健康人群、患者提供私人服务。国内学者提出康养型园林景观的概念,认为康养型园林景观设计是以维护身心建设、提高自我康复意识为目的的园林设计。国外康养型园林景观多是以私人庄园为主,服务对象是医疗机构的患者,以治愈疾病为目的[2]。
2.2相关特征辨析
2.2.1园林景观的医疗性康养型园林景观注重医疗性,能让患者阐述生理、心理、社会意识的综合判断。在规划设计时,注重居住者的空间容积,以及外部环境影响。在性质方面,康养型园林景观设置在医疗机构、康复机构、旅游风景区,或者保健机构附近,即康复患者、心理疾病患者多的场所[3]。
2.2.2园林景观的康复性康复性是景观设计的关键,可以帮助患者平衡生理、心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设计概念的延伸、拓展[3]。康养型园林景观通过利用各种景观要素,对亚健康人群的感官、精神进行刺激,改善身体技能和心理状态,并达到最佳水平。虽然康养型园林景观无法治愈全部疾病,但可以发挥辅助性作用,实现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康复性通过主观形式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作用,通过景观、环境的相互自动,让亚健康人群主动地进行走步、锻炼,达到增强身体机能。
2.2.3园林景观的养生性养生又被称为寿世,是中医中的概念,是通过平衡阴阳,遵循五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养生是顺应自然环境、节气,调节身体机能。康养型园林景观利用不同植被的落叶时间、高低、形状,进行规划设计,让亚健康人群一直可以观赏到绿色植物。在康养型园林景观设计中,将“金木水火土”的要素与居住者的身心结合,运用设计手段进行规划。康养型园林景观要针对不同居住者,用植被、建筑调节景观内的风速、温度,让居住者感觉到舒适。康养型园林景观的养生性是更加注重自然节气,让居住者在不同时间内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
2.2.4景观设计的园艺性园艺性是景观设计的基础,也是其内涵,是规划设计水平的体现。园艺性要符合居住者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需求,其目的是改善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康养型园林景观要从社会、心理、健康等方面出发,为居住者营造科学、合理的环境。由于康养型园林景观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括高龄老人、精神患者,也包括残障人士、犯罪分子等[4]。园艺性可以让居住者感受到园艺治疗效果,鼓励居住者参与到园林的耕种、施肥、浇水,以及养护等环节,并充分利用医疗设置。
3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3.1国外研究情况
3.1.1康复型园林景观设计的理论康复型园林景观起源于20世纪末期,是医学、地理学、环境学、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分支,并形成不同的流派。虽然各流派的理论、方向不同,但目的都是完善景观设计功能,综合利用植被、建筑,发挥辅助性治疗[5]。美国学者1994年对3家医院的户外景观进行评估,认为康复型园林景观需要具备综合性,要以情绪抚平为主要目标[6]。同时,认为康复型园林景观的医疗作用要具有整体性,区域景观设计的连续性[7],以及区域之间的对比性,均体现其医疗特征[8]。
3.1.2康复型园林景观实施情况欧洲、日本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进行康复型园林景观设计,诸如,修道院花园、禅寺花园等等。上述地方是修女、高僧冥想的地方,也是一些受到世俗侵扰的人们,静心、冥思、礼佛的地方,可以提供更安静、舒适的环境。例如,美国波特兰的烧伤治疗花园、伊丽莎白花园、埃文斯花园、库克屋顶康复花园等等,通过不同的园林主题设计,满足不同患者对阳光、温度、空气的需要。园林的简单设施、合理的植被分布,让患者感受一种安静、祥和[9]。整体来说,国外的康复型园林景观研究较早,康复理论、设计理论比较完善,已经成熟地应用到了实践中。随着康复型园林景观应用的深入,其分支更加细化、跨学科的综合性更强。但是,国外康复型园林景观适合于国外情况,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而且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3.2国内研究情况
3.2.1相关理论研究国内的康复型园林景观研究比较晚,但是在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取得较快的发展,并取得一定的成就。程绪珂于20世纪90年代对康复型园林景观进行研究,提出了植被康复的理念,将植被、中医和传统文化融合,提出康复保健的园林设计理念[10]。在植被康复方面,依据云杉、松树、芍药、牡丹等植被释放的物质,发现植被具有保健作用,能改善周围环境的负氧离子,减少人体内的负电子含量。李伟强等人从感官角度分析植被[11],发现植被的感官刺激,会改善脑神经电的释放,让人体在短时间内恢复精神。也有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研究,发现植被可以改善周围环境的湿度,有利于肺部疾病患者的康复[12],也能舒缓抑郁者的情绪[13]。
3.2.2理论实践情况上海于20世纪末期就进行康复型园林景观实践,并在广州、北京、深圳等城市进行试点[14]。例如,上海陆家嘴的绿地公园就是融入中医五行理论、人体脏腑理论,进行不同植被的布置。宁波明州医院就是用红松、落叶松、红树等南北方树种,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并结合阴阳理论,对喜光、喜阴植物进行布置,达到天人合一的作用。北京长岛私人别墅、上海闵行体育公园都是以中医、风水为主题进行规划设计。国内部分地区侧重于康复文化,建立康复文化公园,诸如,乳山风景区的福地康复公园、四川澎祖山养生旅游区、山西始祖百草堂养生风景区、陕西食上未央养生公园等。在中医传统文化、风水的影响下,国内的康复型园林景观规划集药用植物、时令、五行于一体。但是,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缺乏专业人才、相关理论,致使各种景观设计类型单一。3结论目前,国民生活压力较大,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急需康复型园林设计。国内康复型园林景观以传统的中医文化、风水文化为主,进行小品、植被、建筑分布,可以调节光照时间、强度,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对于西方来说,国内的康复型园林景观认知处于初级阶段,景观类型单一,所以要积极吸取国外经验,丰富康复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类型,向综合性景观设计发展。
作者:张丽 吕振华 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群体患病率高且出现多病共存的可能性较大,为了缓解病人脆弱、焦虑、崩溃的心理,从而达到更佳的疗愈效果,医院内部陈设已从几十年前单调的白色变得注重色彩的变化搭配,也愈加认识到户外空间环境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与大自然亲近对健康有益,甚至对健康至关重要。多接触自然界的色彩及四季更替、花鸟虫鸣、潺潺流水等能唤起人们的感官意识,带来积极的生理或心理反应,减轻压力和抑郁,从而发挥疗愈功能,让病患更快康复。园林景观环境是老年人户外活动、亲近自然、身体锻炼、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也是维护其身心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1]。
1老年人身体特征
从老年人生理健康角度来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肌肉量逐步减少,骨密度降低,骨质愈加疏松,人体平衡感减弱从而容易摔倒。由于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的减退,他们在精神、心理方面也更容易出现问题,如易怒、易情绪化、多疑、失眠、记忆力衰退、抑郁等,但都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改善,而锻炼最简易有效的方法就是行走。每天只需10~15min的阳光浴就能刺激维生素D的产生,从而增加骨密度。部分老年人还患有痴呆或失忆症,除了阿尔兹海默症目前没有治愈的可能,其他形式的痴呆症往往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缓解,包括因维生素B12缺乏、艾滋病、抑郁、甲状腺功能紊乱、低血糖、药物和酒精依赖、中风和创伤性脑损伤导致的痴呆症。而缓解阿尔兹海默症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接触大自然,让他们更多地在户外景观中活动可以稳定情绪,减少焦躁和攻击行为,提高睡眠质量及改善激素平衡[2]。
2康复性景观概述
景观设计学科中的康复性景观设计指借助一定的自然环境设计举措来完善疗愈过程,从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3]。目前,世界各地正在积极开展绿地建设,目的是改善人们健康,辅助实施自然疗愈方法。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赏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不仅能缓解精神上的疲劳,还能提高社交能力,带来更多积极向上的情绪,提升幸福指数。康复性景观理论与实践在国外发展较迅速且完善,1981年,美国科学家罗杰·乌尔里希通过试验得出“自然助益假说”,为康复景观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哥本哈根大学成立自然、健康与设计研究小组,近15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康复景观设计。我国在21世纪初开始引入康复景观理论,更多的是对国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如李树华在《近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中,系统阐述了国外园艺疗法的发展。
3康复性景观设计原则
3.1安全关怀性原则老年人群体随着年纪的增长,步履迟缓,心理更加敏感脆弱。为了保障年老体弱者的运动安全,户外景观设计必须充分给予关怀庇护,如地面硬质铺装应严格满足防滑性需求,设置能挡风雨的公共设施。
3.2无障碍功能性原则无障碍设计涵盖运动出行障碍、视听觉障碍、交流交往障碍。运动障碍体现在部分老年人行动需辅助拐杖或轮椅,若场地存在高差,需设计缓坡替代台阶并配置人工照明提示地势变化。视觉障碍体现在老年人敏锐度、色彩辨识能力减弱、适应光线能力下降,导致他们在辨别细节和阅读上出现障碍。可通过细部设计刺激视觉功能,缓解视觉障碍,避免产生眩光问题。
3.3景观层次丰富性原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倾向于久坐,不仅要创造更加便于他们行动和观赏的景观空间,而且要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构建独处的私密空间、安静交谈的半私密空间,活动的开敞空间,进而激发行走的动力和兴趣。植物配置可用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地被、花卉等丰富景观层次,提升园林景观吸引力,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其中,从而发挥康复性功能。
3.4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生态可持续性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生态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两者之间的平衡,从而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生产和更新的能力,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生态可持续原则是景观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先决条件,避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充分整合利用自然资源,进行低负荷开发和积极有效的维护,采用雨水管理等策略。
4康复性景观设计元素
4.1地形设计
由于老年群体身体特征的特殊性,不可为了追求景观竖向空间层次的丰富性而设置台阶和陡坡。应设计缓坡,坡道净宽>1.5m,坡道长<12m,坡度<1/15。若受场地条件限制必须设置台阶,每级台阶踏高<0.12m,踏面宽>0.45m,台阶必须设置防滑条、栏杆及扶手,同时,嵌入灯带或设置地灯,方便夜间行走。坡道是帮助老年人克服地面高差,保证垂直移动的措施,坡道长超过10m时需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坡道和台阶的起始点、终点均应设置水平休息平台,并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栏杆和扶手。4.2植物配置合理配置园林景观植物,既能吸音降噪、调节小气候,又能沁人心脾、身心愉悦,有利于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4.2.1植物配置原则。植物的株型、花叶、果实、根茎都具有观赏价值,植物造景遵循生态与美学原则,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藤木及草本植物,创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康复性景观种植设计优先选用既能愉悦身心,又具有吸引力的植物,同时,规避有毒、过敏性植物。例如,杨树、柳树的飞絮会给部分人群造成过敏症状;夹竹桃整株具有毒性,长时间处于夹竹桃花香中,会产生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恶心呕吐。另外,部分植物虽然无毒,但容易招引蚊虫,如铜钱草、凌霄花、九里香等。
4.2.2植物色彩设计。以绿色植物为主,搭配色叶树种、花卉植物,如红枫、黄栌、大丽花、绣球花等。老年人由于眼睛逐步老化,瞳孔放大和收缩能力下降,他们从幽暗步入光亮或从光亮步入幽暗之地时,眼睛易产生不适甚至疼痛进而发生危险,而绿荫如盖可适当缓解光线明暗变化带来的不适。4.2.3植物康复性功能。据有关调查显示,室内外空间中的植物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社会交往会产生积极作用。植物既能唤起患者的记忆,又能帮助辨认空间方位,刺激他们的感官,创造积极的情感。茉莉、薄荷、薰衣草等植物散发的清香气味可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且有助于入眠;紫竹、箬竹、黄金间碧竹等竹类植物,叶片间摩擦发出的窸窣声具有声疗功效,可提神醒脑、愉 悦心灵。因此,在园林景观中种植具有康复性功效的植物,对老年群体身心健康大有裨益(见表1)。
4.3水体设计
亲水是人类的本能,水具有灵动的生命气息,对于孱弱的老年群体,潺潺的流水声可调动他们的感官和心理活动。但喷泉、瀑布这类水景会使老年人产生胸闷不安的情绪,而浅浅的溪流、池塘或跌水、静水能舒缓、镇静心情。
4.4道路设计
大部分老人行动迟缓,不规则的路面及浅色路面发出的反射光增加了老年人磕绊摔倒几率。首先,道路设计应平坦、无台阶,硬质铺装选用无反射光的防滑材料,如荔枝面的花岗岩、有色混凝土等。硬质铺装若采用水泥,伸缩缝宽度不宜超过3mm,以防手杖、拐杖、助行架轮子被卡住。园路不宜冗长,中途设置休息区,让老年人能随时驻足休憩。其次,场地面积较大的空间,应丰富交通流线,设置不同长度的路径,满足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抄近道”的需求,并在道路交汇处设置清晰的指示牌,方便识别方位。再次,道路两侧设置扶手,让缺失平衡感的老年人能安心行走。最后,道路色彩应保持一致,路面色彩反差过大时,老年人可能会因“视错觉”误以为路面深度发生变化,从而带来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4.5小品设施设计
4.5.1景观小品。景观小品作为园林中的点睛之笔,具有装饰性和活跃空间氛围的功能,不仅能点缀场所环境,而且能给人带来赏心悦目之感。针对老年群体的景观小品,不必过于追求造型的艺术性,应将设计重心放在满足老年人身心需求方面。蓝色、绿色、紫色等冷色调、淡雅色调有利于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平静;暖色调和饱和度、纯度高的鲜亮色彩对老年人心理情绪有刺激作用,可转移病人注意力,振奋精神,如鲜红色、橙色、鲜黄色等。设置廊架、花架时,顶棚可种植攀援性植物,避免棚架檩条投射的条状阴影造成视错觉,视力不佳或有感官处理障碍的老年人通常会将阴影误认为是梯级的变化。为了提高老年群体运动康养的积极性,景观小品设置应与老年人青睐的健身运动相结合,如太极拳运动雕塑、瑜伽体式雕塑等,以及与阴阳五行相关的小品装置。
4.5.2基础设施。座椅具有靠背和扶手,方便老人坐下和起立,避免选用金属、石材、塑料、混凝土材质及铝材、明亮且反光的材质。金属、石材、混凝土材质过于坚硬,冬季冰冷感强烈;金属、塑料材质在夏季会产生灼热感。应选择具有自然纹理的木质材料,显得舒适亲和,同时,座椅重量应较轻,方便移动。另外,在长椅和景观空间入口处,可多设置外形极具吸引力的垃圾箱和回收容器[4]。
5结语
越来越多的医疗、康养机构已开始意识到室外景观康复功能的重要性。针对景观康复性功能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但实践效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老年人群是一个庞大且特殊的群体,康复性景观设计应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需求为出发点,遵循安全关怀性、无障碍功能性、景观层次丰富性及生态可持续性原则,在植物配置及水景、道路、小品设施等方面,充分满足康复性功能需求,以期设计出更多优秀的康复性景观。
作者:王丽娟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
风景园林景观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体验感知到的场景,另一类是真实场景展示[1]。现阶段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传统方法已无法直接展现设计结果,为了将设计图纸具体化,通常采用数字可视化技术。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系统总体框架由用户层、应用层、显示层三部分组成,设计运行主程序的可视化数字系统软件。同时,对三维景观图像进行预处理,去除噪声、冗余信息,结合风景园林景观特征,依照参数化植物建模方法,获得景观植物形态结构参数,建立各种景观植物三维模型,并基于开放式场景图绘制引擎,实现风景园林景观的数字可视化(见图1)。通过使用可视化技术,三维模式的园林景观平面设计图更接近实物本身[2]。针对传统成像系统图像分辨率低、系统结构单一等问题,数字可视化技术能有效简化景观规划设计,提高景观规划数字化水平。为此,立足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基于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将数字可视化技术与图像处理、交互式漫游技术相结合,使景观设计中的建筑、植物、水景呈现出良好的可视化效果。
1数字可视化技术应用于景观规划系统的优点
1.1拓宽园林景观规划方式数字可视化技术景观规划设计使景观设计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生成截面图、平方米图、彩色图,而且能实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虚拟现实场景制作。
1.2提升园林景观规划的科学性根据园林景观设计需要,数字可视化技术软件可不借助尺、笔等工具就能绘制出更科学、更准确的图形。以三维场景模型生成为主要功能的建模软件,既能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的可视化效果,又能优化园林景观设计方案。采用空间布局参数化、园林景观元素数字化、色彩重构的方式,提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
1.3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效率在传统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需要由专业人员开展大量的测绘工作,才能提供丰富的测绘数据。而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大幅度降低了测绘工作量,既能帮助设计师高效绘制图纸,又能利用高精度数据优化图纸方案。
2基于数字可视化技术的园林景观规划系统框架
2.1硬件设计系统硬件部分由图像采集器和虚拟成像设备组成。图像采集器包括摄像头捕捉器、单片机、图像传感器、图像控制器、神经网络加速器;可视化成像设备由计算机、投影设备、光敏剂、激光放大器、ESP8266透明传输模块组成。由于该装置作为信息存储的主控模块,采用功耗大、效率低的AVR存储模块单片机ATmega16。在风景园林景观规划中,大多采用单片机作为图像采集的中心设备。单片机利用SoC芯片处理器,将计算机的所有或部分模块集成在嵌入式系统,信息分发和存储过程中经常需要与更大的SoC相结合[3]。图像采集硬件还可采用SONYIMX323图像传感器、相机图像捕捉器、Arm912c控制器、神经网络加速器,可实现动态复杂环境中图像采集的高度稳定。
2.2成像设计将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用立体光在空间中呈现,需设计可视化技术的光和控制单元。通过计算机系统综合处理景观规划设计结果,并利用可视化技术成像显示处理后的图像。全息可视化数字技术是一种捕捉光模式技术,将激光作为虚拟成像的光源,通过光放大器折射到光敏薄膜[4]。将处理后的景观图通过计算机发送到透明传输模块,在该模块中,对景观图像进行多次处理后开始模拟传输,完成虚拟成像。既能提升景观规划设计效率,实现数字化全息模拟,又能促进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技术迭代。
2.3软件设计首先,处理园林景观的图像采集。与原始图像采集不同,数字可视化技术需利用成像模型对园林景观进行成像,得到景观设计仿真图像[5]。为了保证图像的清晰度,对园林景观图像做去噪处理,同时,为了避免卷积处理后的网络协变量出现不良变化,采用量化标准优化图像处理能力,通过利用非活动神经元和参数重建图像,将输出的园林景观图像数据进行二次处理(见图2)。基于园林景观规划系统对图像的采集及统一的数字化处理,通过Moravec算法,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图像像素进行灰度变化操作及深度计算。取待测点的极值作为特征点,设置窗口范围,得到灰度差平方和的最大值。通过提取特征点,处理采集到的园林景观图像,并根据特征调整图像,保证图像位置的正确性。利用数字可视化模块采集和处理风景园林景观图像后进行数字可视化技术成像。在数字可视化技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控制园林景观规划系统在可视化过程中的最终图像输出,并使用Python语言编写可视化过程。
3基于数字化景观规划系统的可视化技术实现
3.1可视化技术的硬件实现三维图像处理技术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使用方面,应当融合数字可视化技术,构建以数据采集、模型建立、数据统计分析为核心的三大单元模块,从而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数字可视化技术创新。首先,在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数据采集单元中,建立资源库,用于保存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样本、园林景观平面符号库、园林景观图片集,为设计师提供园林景观规划资料。其次,针对地形、地貌、植被、建筑设计等信息,通过可视化技术模拟景观场景,提升设计的真实感,并以硬件单元模块的优化重组实现可视化模型预处理过程,实现降噪和消除冗余信息的效果,增强园林景观图像特征,提高图像的清晰度。最后,融合ArcMap等数字可视化技术,搭建数据统计分析单元,在景观规划系统可视化过程中建立园林景观场景模型,得出用地面积与高程数据等特征值,从而搭建地区特征共享数据库。
3.2可视化技术的图像绘制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图像预处理需根据真实园林景观图像渲染模型颜色。对于整个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可视化实现,园林景观场景元素的重组是重中之重。首先,要想实现园林景观场景信息的层次化,需介入以OSG引擎为驱动的3D树节点结构,通过包围体层次结构(BVH)的节点灵活性,实现园林景观规划系统中场景可视化的二次渲染。其次,地形可视化模型包含高程信息,可将园林景观场景组织作为其他特征节点的根节点。在园林植被景观的可视化中,通过集成数字化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环境中的TreeEngine引擎,将树模型加载至3D场景中,对树木各个层次的叶子和树枝添加层次细节模型(leveldetailmodel,LOD),以减少树模型程序的可视化渲染消耗。此外,通过不同的可视化技术处理方法,将参数化树模型渲染过程更加细致化,对每层枝杈和器官添加LOD,预置园林景观的可视化渲染,减少数字化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可视化的程序负担,增强多重维度园林景观可视化的真实感。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结合植被与建筑规划、设计特征,从空间分布角度,采用多类型的矢量化数据参数,根据实际园林景观规划要求和生态发展具体情况,实现区域植被与建筑景观规划的数字化布局。同时,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建筑风格等重要景观元素集成到OSG引擎驱动的各个节点结构中,从而构建完整的园林景观。
3.3可视化技术的系统模块集成数字化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场景数据既需要通过节点进行组织,又需要通过OSG3D图形引擎传输至可视化模块。结合数字可视化技术相关功能,可实现园林景观的可视化成像显示。通过多采样抗走样(MSAA)方法的集成,克服园林景观场景可视化模型细节走样和纹理粗糙等问题,为园林景观规划可视化提供更精细的效果。可视化技术模块承担园林景观规划整体渲染工作,能提升时间与色温、色差方面的失真校正。因此,针对园林景观规划可视化的场景实现功能,应采用HMD相关设备,提供场景可视化姿态数据的实时反馈,从而融合OSG引擎驱动功能,实现园林景观规划场景的矩阵变换和数字化渲染。当数字化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可视化场景构建完成后,可视化模块进入初始化过程,通过数字可视化技术的过程对象,将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场景视野范围,由静态的平面区域增强到覆盖上、下、左、右多个角度,实现景观规划边界动态模拟。其优点在于,既能灵活配置不同园林景观规划场景的可视化数据参数,满足不同园林景观规划实际可视化需求,又能结合远近切割面参数,构造出属于HMD的锥裁剪区域,从而确定实时的园林景观规划可视化范围。
与此同时,根据设置数字可视化程序的初始值计算期望中心的像素密度,远近裁剪平面参数,绘制纹理的大小,在数字化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的可视化模块中,可利用纹理交换链,实现园林景观HMD双目透镜的纹理缓存过程。采用OpenGL格式纹理交换链,能满足可视化技术OSG引擎的要求。通过帧时序信息,可获得实时的园林景观规划可视化姿态,结合纹理交换链缓存函数,获得渲染的园林景观纹理,在提交给混合器后,逐帧同步渲染园林景观可视化成像图。在OSG引擎中,实现渲染过程可为园林景观整体规划设计绘制奠定基础。纹理渲染完成后,可视化环境中的园林景观规划3D场景就已基本构建完成,此时可视化模块会调用该函数销毁渲染过程中构造的镜像纹理,交换纹理缓冲区和对应的进程对象,防止内存溢出等错误,以此保证数字化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在可视化过程中的稳定与高效。
4结语
基于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风景园林景观规划对实现绿色发展及生态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特征,从数字化风景园林景观规划系统着手,着重分析可视化技术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模式,包括可视化技术的系统框架、可视化技术关键模块的数字技术实现、可视化技术的增强模式等,革新现有可视化技术实现方式,既能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又能提升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有效性和延展性。与此同时,可视化技术在园林景观规划系统中的应用,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优化园林空间布局及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明斐.虚拟现实技术在我国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新农业,2022(04):32.
[2]彭程,李晓莉,王禹杰.基于ArcGISRESTAPI和OpenLayers的城市生态园林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21):66-68+107.
[3]张慧.基于数字可视化技术VR技术的景观规划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12):132-135.
[4]李喜群.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园林景观规划效果模拟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9,42(20):149-151+155.
[5]刘晓青,芮潇.生态智慧视域下园林景观规划体系重构[J].城市建筑,2021,18(35):181-183.
作者:王丽虹 单位:运城职业技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