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工企业论文3篇

时间:2023-01-06 09:57: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食品加工企业论文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食品加工企业论文3篇

食品加工企业论文1

存货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资源,存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当前许多企业的存货管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了解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后,结合存货管理的理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完善企业存货管理的对策。

一、存货管理的现状

长春市正久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久公司)位于吉林省长春市车家村,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以馅料加工、糕点甜品制作为主的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公司的物资采购分为统购分销和自行采购两种方式。对于大宗原材料统购分销是由公司统一招标、统一谈判、统一实施采购后,再按照统销价格分销给各生产线。对采购资源实行集中采购的方案,从众多的供货商中遴选了质优价廉的供应商,从而提升了产品的利润率,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公司在进行存货采购过程中没有编制明确的采购预算,采购人员确定采购计划时不是根据生产计划进行的,而是根据经验判断,造成了采购审批的不科学。公司在存货管理中管理方法落后,造成存货分类不合理,存货的变质、丢失率较高,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二、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1.内部控制不完善存货内部控制是企业的重要控制环节,没有有效的内控制度,存货管理很容易出现漏洞。正久公司目前没有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在存货管理的人员分工上存在问题。内控体系不完善还体现在产品质量的存货管理方面,企业如果没有好的质量控制程序,很可能对企业的商品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给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2.存货分类不合理正久公司虽然对于存货采取的是ABC类存货分类法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分类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并且在存货的放置上,A类存货应该放在位置较高、不易于拿到的货架上,由于B、C类存货使用较多,应放在位置较低、便于取得的货架上,而在正久公司的存货管理中,仅仅是在记录本上进行了ABC类的划分,在仓储时并没有加以明显的区分。3.存货采购缺少整体预算从正久公司近几年来的存货采购过程来看,采购缺少预算性,以至于废品积压,成本和费用上升,企业损失较惨重。质检部门与采购部门对供应商的质量问题态度不一,质检部门对不合格产品直接要求进行退货,却没有将质量问题的原因分享给采购部门,导致采购部门无法对供应商的风险进行评价。4.存货周转速度过低正久公司存货管理另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存货积压过多,存货周转速度较低。由于公司产品是食品快消品,保质期短,稍有积压即可导致公司存货发生变质损失。公司近年来存货周转速度变化不稳定,大多数时间存货周转处于下滑趋势,存货占用资金不断增加,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存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正久公司已经经营多年,目前的存货管理为多年延续下来的管理办法,虽然管理经验较为成熟,但是管理手段较为落后,不利于存货管理效率的提高。当下的社会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残酷,如果企业再以传统的扩大企业经营模式这种比较幼稚的思维去适应现在的市场环境,显而易见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必须由传统的经营模式向注重企业内部制度管理的新型企业模式靠拢,如此一来才能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曙光。造成公司存货管理落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存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落后正久公司的存货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后,基本是靠手工记录和电脑EXCEL记录存货数据,所有数据无法在一个信息平台汇集和共享,造成存货管理混乱,存货管理效率低下。存货每发生一次变动,都要进行多项数据调整,不但工作人员劳动量较大,而且出错率较高。

2.管理者对于存货管理重视程度不足正久公司的企业管理者对于存货管理不够重视,是造成该公司存货管理存在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管理者对于存货管理足够重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而正久公司的管理者对于存货管理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存货管理消耗资金,不能为企业带来效益,重点应该扩大销路、增加销量、提高销售收入上。由于这种存货管理观念的长期存在,对公司存货管理的改进和提高造成不利影响。

3.存货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正久公司负责存货管理的员工素质水平不高,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员工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了解存货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于存货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认识不全面,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而是多数情况下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对存货进行管理。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地做出应对反应,导致存货过量囤积或者是供应不足,或者是存货的毁损、报废等等,这些都对公司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三、改善存货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存货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正久公司应该从完善存货管理的岗位设置入手,建立不相容的存货管理岗位设置,来减少内部控制风险的发生。在存货岗位设置上,应该建立基本的互相监督机制,即不同人员不能同时兼任不相容岗位的职责。如存货的请购与审批应有不同人员负责,存货的采购与验收、付款,存货的保管与会计记录,存货的发出申请与审批,存货的发出申请与会计记录,存货的处置申请与审批,存货的处置与会计记录,必须由不同的人员负责。以存货的处置与会计处理为例,如果存货处置的负责人员与会计人员为同一人,则有可能造成虚假处置存货并进行会计记录,有可能造成企业的资产流失。在存货质量控制方面,应从两方面来做:一是对于存货入库的检查,存货在入库前,质量检验人员必须对所购存货进行全面检查,确定存货的数量和价值与订单相符,确定存货的重要性程度,有针对性的确定存货管理流程;二是在存货管理过程中,要重点对存货的安全、完整以及质量负责,防止存货发生被盗、丢失、变质等现象的发生。对于存货的管理,不仅需要完善的体系,更需要有高度责任心的存货管理人员,公司应该加强对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存货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建立合适的奖惩机制,以促进公司存货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运用改良ABC法对存货进行分类正久公司应该结合最新的存货管理方法,对ABC法进行改良,如不仅以单价为依据,而且以存货的重要性程度、稀缺性程度、可获得的难易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就公司来说,企业要对存货进行分类,应对关键零部件类物资、易损类物资进行重点关注,对于常用物资、定期维护类物资、非易损类物资采取日常维护即可。根据会计的重要性原则,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物质上,可以提高管理存货的效率,提高存货的管理水平。

(三)加强存货采购预算企业应该加强预算意识,提高存货采购的预算能力。存货的采购预算包含三方面,首先是采购数量的预算,其次是存货采购金额的预算,第三是分析影响采购预算的因素。在信息整合上,应该建立采购组织,组建的主要目的是将与采购相关的重要部门功能进行整合,设立相对应的岗位、职责并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管理组织。长春正久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采购组织结构改善应该在供应链的角度下进行,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将主要的食品催化剂、添加剂、木糖醇原料等作为横向链条,这种横纵交叉的复合型采购组织模式,对于重视新项目开发的长春正久食品加工有限公司而言,利于资源的共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四)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存货周转速度是企业存货管理最重要的财务指标,通过存货周转速度的变化,可以综合反映企业存货管理的效率和能力。就正久公司的现状而言,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应降低商品的存货库存量,公司生产的食品一般保质期较短,对于存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要及时处理存货中已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一方面降低仓储费用,另一方面防止不合格存货流入市场给企业信誉造成的损失。第三是在夏季等不易保存存货的季节,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法,权衡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的高低,采用成本最低的模式进行存货管理,以减少资金占用。通过这些存货管理手段的综合运用,不断提高存货周转速度,进而提高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

结束语:

存货管理是食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存货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避免因为存货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损失,从而提高企业效益。本文对正久公司的存货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对公司中存在的存货管理粗放、存货分类保管不合理、存货计划缺失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公司应该采用改良的ABC法对存货进行分类保管,加强存货采购预算和信息沟通机制,完善存货管理岗位设置,完善内部控制体系,降低存货周转速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以此完善企业的存货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公司的管理者还要切实提高对于存货管理的重视程度,采取一系列积极可行的措施,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作者:孙嘉璐 钱方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食品加工企业论文2

中国既是食品消费大国,也是食品生产大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事业。目前,国内食品供给体系总体呈现出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和个性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随着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持久增加研发在企业的投入比例,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加快建立适应自身特点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打造营养化、绿色化、国际化的产品[2]。特别在当前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改革,是实现食品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3]。

1食品计量需求分析

通过对技术标准的分析、食品产业发展历程、食品产业未来发展规划,总结得出食品加工制造产业发展及计量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经营安全;既包括结果安全,也包括过程安全;既包括现实安全,也包括未来安全,食品的加工、包装、储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应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食品安全防控主要集中在供水设施,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检验,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等产品的检验,食品加工过程生物污染物的控制,化学污染物和物理污染物的控制,食品的贮存和运输环境监控等。目前产业使用的检测检验仪器包括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凝胶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导率仪、总悬浮颗粒采样器、氮氧化物分析仪、ICP发射光谱仪、冷原子吸收测贡仪、荧光测汞仪、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仪、全自动微生物定量分析仪等仪器。

1.2营养健康营养均衡是人体健康的前提,目前国内对营养健康基础研究投入和国外差距较大、符合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和基本需求的营养膳食标准缺失、营养健康知识科普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了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而加入到食品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营养素、其他营养成分为食品营养强化剂。营养强化剂化合物来源应符合相应的质量规格要求,对于不同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范围、添加量应符合相关要求,这也需要企业对其产品进行相应的检测。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目前,国内保健食品市场存在乱发广告的混乱情况,国家对其进行了规范与整顿。原料和辅料的理化指标、污染物限量、真菌霉素限量、微生物限量、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应符合相应食品标准有关规定。糖类是人体的必须品,当血糖浓度降低时,大脑机能和脂肪氧化功能将受到影响。长期的高糖饮食会导致“非酒精脂肪肝”、扰乱胆固醇、导致高血压、诱发心脏病等;反式脂肪酸是含有反式非共轭双键结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反式脂肪酸难代谢,会引起血栓、影响发育、容易发胖、引发冠心病等疾病。蛋白质(protein)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当固体食品的蛋白质含量≥20%NRV,液体食品≥10%NRV时候就可以说是“高蛋白质”或“富含蛋白质”食物;食品加工过程中会破坏蛋白质的结构,导致蛋白质变性等问题。因此,在食品包装袋上应注明含糖量、反式脂肪酸含量、蛋白质含量,方便人民控制摄入量。以上营养物质的检测和加工方法涉及到的计量器具繁多,计量器具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产品标准的真实性,因此计量检定机构应做到计量器具溯源全覆盖。

1.3绿色制造在能源问题备受关注的今天,能耗成为影响企业增效的重要原因甚至是制约因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是食品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成功的关键,对食品企业的成长、发展和增强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3.1优化动力设备能耗监测目前大部分食品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能耗计量统计覆盖不全,能源浪费的情况。企业能耗分析的方法是对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以计量测试数据为支撑,指导食品生产企业合理调节流量、空调终端温度等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帮企业把好能耗关,从计量技术角度帮助企业达成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目标。

1.3.2加强食品生产环境参数测量能力食品产业在生产、存储、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有非常高的要求,以保障食品的生产质量。为控制环境对食品的影响,环境的各项参数,如尘埃粒子数、温度、相对湿度、洁净间中沉降菌和浮游菌含量等参数都需要测量。目前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环境监测方面所配备的人员、设备等均难以全面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因此应完善环境监测方面服务,开拓新的环境参数和动态在线监测的计量测试方法,满足各生产企业的需求。

1.3.3强化排污处理能力城市工业化给我们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数量大、浓度高,超出环境容量和生态系统调节能力。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要帮助企业建立废物检测处理系统,对废气种类及排放量、废水中重金属含量等参数进行检测,从而加强对企业废水,废气的管理。对不具备污染物处理能力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健全污染物处理管理体系及完善污染物处理方法。

2食品计量的发展方向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上下游产业的支持[4-5]。如上游的食品原材料的生产,其生产、参数测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关键工艺参数与性能指标,产品包装方面的工艺参数等对产品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必须进行准确的计量。

2.1原材料及成品检测检验技术原材料种类不同检验参数有很大差异,如酸度、菌落总数、致病菌、重金属含量、蛋白质含量、灰分等。成品检验包括对成品含量检测,营养物质检测,重金属检测,菌落检测及其他一些特殊要求物质含量检测等,还包括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检测。计量检定机构可以通过搜集原材料、成品检验质量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结合生产工艺情况,为产品质量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依据。

2.2生产加工过程控制食品加工制造产业从原材料检验—成品加工—成品检验—定量包装检验—产品贮存的全流程都需要非常高的环境条件要求,一旦生产加工过程中有一个环节被污染,就会导致最终成品质量受损。不同食品企业对生产加工过程控制在计量测试方面有许多共性需求,如生产设备的洁净度控制,生产环境湿度、温度、尘埃粒子数、空气微生物量等,包装材料的拉伸强度、透湿量、热封强度、抗刺穿强度、溶剂残留量等。因此要致力于实现生产加工过程检验检测仪器全溯源。

2.3包装材料性能检测技术包装材料的检测不仅包括包装材料本身的理化性质检测、微生物含量检测,还包括包装质量的检测,包装后质量对食品的运输、储存具有重要意义。不同食品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各不相同,因此食品对包装材料的防护要求也不同,如防油性、高阻氧性、耐压性等。包装后的热封性、密闭性、拉伸强度、断裂强度、抗压强度等性能也是检测的关键参数。

2.4标准物质合成标准物质在食品安全检测量值溯源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用标准物质是实现食品安全检测量值溯源与传递,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一致的重要手段。食品标准物质可对确保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可信度和可比性、测试方法评估、测量仪器校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计量检定机构应研制食品相应的标准物质,填补国内外研制空白,建立测量过程的量值传递体系,提高的化学计量水平,并为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督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2.5在线动态测量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在线动态测量,因此计量检定机构要加强对投料量、温度、湿度、水含量、污水检测等动态量的计量测试能力。

2.6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协同平台作为服务于食品加工制造产业的计量检定机构,对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和跟踪,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一站式集成服务。对产品从原材料成分分析、生产过程数据监控、生产流程规范化监控、测试参数采集、计量器具管理、自校数据采集、出厂验货环节到产品售出追踪提供一个关联型系统进行数据存储,实现在线协同管理,帮助企业建立自主、全面有序的管理体系,便于消费者通过数据监控实现质量监控,促进产业向信息化管理转化。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量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食品产业计量体系不仅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李艾橘 李礼爱 刘志平 单位: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

食品加工企业论文3

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食物致敏原作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近年来已成为食品安全与卫生领域的热点和焦点。据相关统计,世界上多达8%的婴儿和5%的成人受食物过敏的影响,导致每年超过20000次急救治疗和超过150例死亡[1]。食物过敏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21世纪需要预防的关键疾病之一,这也是世卫组织和粮农组织关注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2]。针对企业解读即将要修订的新法规,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旨在让企业在新的标签法实施前提前应对,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1我国过敏原相关法律规定的内容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食标秘发【2018】第37号)把推荐改为了强制,也就是说企业生产者一定要在标签上加入致敏物质提示标示的相关内容[3]。征求意见稿的附录E中还对致敏物质在食品标签中的标示形式进行了规定,通过规范标注位置、规范语句等方式进行致敏物质标记[4]。

2企业针对过敏原管理的相应措施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除了应严格按照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中的致敏原进行标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外,还应积极进行管控,消除或尽可能降低食品的致敏风险,企业应首先从产品设计、厂房选址、厂房布局、生产管理等方面加以完善。

2.1产品设计食品中的致敏原主要来自于食品相关原辅材料,当需要避免或控制致敏原时,企业应首先探索和研究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的改善措施。一般情况下,在达到产品最终的色、香、味、形、保质期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产品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使用致敏性的原辅材料。例如,为了避免芝麻过敏,可以使用芝麻味香精代替芝麻,为了避免二氧化硫过敏,可以使用异-抗坏血酸钠代替亚硫酸盐,随着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不断发展、新资源食品的不断更新,食品研发和工艺设计的不断进步,部分致敏原具备从源头进行替换和控制的可行性。

2.2厂房选址食品企业的厂房选址是实现致敏原管理的基础条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第3.1.1规定“工厂不应该选择对食品有重大污染的地区”。对于外部致敏原,也应理解为一种显著污染,尤其对于以粉尘作为污染途径的致敏原,需要严格加以识别和控制,如确需在含有致敏原污染的场所建厂,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如厂区存在含有麸质的粉尘污染,则应采取加装空气过滤系统或其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2.3车间布局食品生产企业一般涉及到较多的原料、辅料、在制品、半成品、成品等物料,根据这些物料的特性,又会使用冷冻库、冷藏库、气调库、常温库等不同的仓库,如仅按照贮存条件和清洁程度进行管理,则容易在仓储环节产生致敏原的交叉污染。因此,在仓库设计过程中,应进行有效隔离,含有致敏物质的物料需要设定专门的库房,物流路线、搬运人员和搬运设备(含运输车辆)应与其他物料做出区分。食品企业生产车间的布局,整体上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产品工艺特点,对空气、水、人员、物料、设备的布局和走向,按照从高清洁区到低清洁区的路线、避免交叉污染,在考虑致敏原控制的时候,也应根据这一思路,设定相关布局从对相关布局和路线进行新的规划,增加必要的分区和隔离。

3管理体系的建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等法律法规,食品加工企业应当依法建立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对于建立并实施了ISO9001、ISO22000、HACCP、ISO14001和OHSAS18000等管理体系的企业,还需要将相关的要求进行融汇和整合,形成一套适用于各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以保障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致敏原管理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环,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建立致敏原管理制度,明确采购、质量、生产、销售等部门的职责,分析致敏原控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技术要求,控制过程应形成记录,在建立致敏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致敏原识别和应急处置两个方面。

3.1致敏原识别企业应根据产品销售范围(目的地),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的规定,制定致敏原控制清单,对照清单,对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设计的环节,按照“人、机、料、法、环”或其他可行的分类方式,逐一进行筛查和识别,确定各个环节可能带入致敏物质的种类、数量、途径等重要参数,形成致敏原识别表,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或控制。同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当识别表中的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订。

3.2应急处置对于可能发生的致敏原污染,企业应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在制定应急处置预案的过程中,应至少识别:①相关法律法规对致敏物质范围发生调整时;②未能及时识别的原辅材料中带入致敏物质;③外部环境带入致敏物质(空气、水源等)。应急处置预案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评估相关因素发生的概率、带来的风险、可行的处理措施等,处理措施中应规定相应的责任人、处理流程、处理效果,当应急处置未能达到逾期效果时,应及时启动产品召回等措施,以切实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

4培训

由于国内致敏原管理起步相对较晚,部分企业对致敏原危害的认识不深、管理和应对措施不完善。因此,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从过敏反应原理及危害、各国对致敏原的管理要求、企业自身致敏原清单、内部管理措施、致敏原的检验检测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学习,做好食品过敏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5致敏原检测

目前有40种有效的过敏原检测标准,我国法律法规推荐的食品过敏原检测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时荧光PCR等。实时荧光PCR通过检测PCR扩增过程中产物的荧光信号实时监控整个PCR过程[5]。该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速度快,但实验产品需要进一步电泳染色,复杂易造成污染和假阳性结果[6]。目前,国内许庆金[7]根据花生过敏原Arah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创新了含有扩增内标的花生过敏原PCR和及时PCR检测方法。张舒雅[8]建立了检测食品过敏原大豆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与欧盟和新澳大利亚相比,我国大部分过敏原仍采用传统皮试,但这不利于临床过敏性疾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中国应重点发展高通量、高效率、微型化和自动化的检测技术,如过敏原蛋白芯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和免疫传感器[9]。企业应掌握一些简单检测方法,建立必要的实验条件,对过敏原管控的效果进行验证和确认。同时,目前的检测方法仅适用于进出口食品的推荐性标准,在产品覆盖范围和适用性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新的GB7718尚处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因此,2020年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中,尚未将致敏原纳入抽检计划,相信随着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配套检测方法的不断完善,国家对食品中过敏原的监督抽检力度会逐渐加大,食品加工企业应不断完善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水平。

6结语

考虑到食物过敏至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致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的阀值数据尚需不断补充完善,往往微量的致敏原即可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防止食物过敏唯一可靠的方法是过敏人群避免接触致敏原。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生产者应履行社会责任,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人身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由于致敏原存在区域特异性和差异性,企业最好加强对不同国家致敏原标准的研究,持续跟踪国外食物致敏原技术性贸易措施、食物致敏原标识、安全管理法规标准的实施动态,提早做好应对准备,减少进出口损失。当然,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企业往往出于利益的考虑,在很多管理和人员的安全意识中会存在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这也会给国家新法规的具体实施带来障碍。

参考文献

[1]李志民,李俊霜.焙烤制品生产中的过敏原及其控制体系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20,41(5):201-205.

[2]周晓.论食品企业中的过敏原控制[J].科技视界,2019(14):80-81.

[3]马秀丽,黄文胜,张九凯,等.芝麻过敏原分子特征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9,40(7):342-351.

[4]殷冉,陈君义,王毅谦.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及生产过程控制初探[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4):1127-1131.

[5]徐颖,李宗芮,何晓霞,等.烤鸡腿肉生产加工过程HACCP体系模式的建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8,39(6):194-199.

作者:陈艳 武涌 程伟 单位: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中德联合研究院 夏盛(北京)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