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产业分析3篇

时间:2023-01-06 10:39: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茶文化产业分析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茶文化产业分析3篇

茶文化产业分析1

1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1.1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世界各个地方的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也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公众视野大大拓展,区域间交流互通不断加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的茶文化能够迅速广泛地传播,互联网的普及也为我国茶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平台。

1.2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共享性在不断加强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共享性不断增强。在现代社会,除了PC端的信息传播外,手机等移动端的发展也让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更加便捷。由于信息的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也变得更加便利。在信息与资源高度共享的大环境下,中国优秀的茶文化也通过互联网不断分享传播,这对茶文化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学习和了解茶文化的各种知识以及相关体验,了解茶产业、茶产地相关讯息,为茶文化的虚拟及实体体验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3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便利性在不断加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效便捷地获取信息,同时,互联网平台还能为公众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茶文化旅游服务等。游客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直接搜索查找茶文化旅游的相关信息与攻略,可以寻找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茶文化产品或文化创意产品,可以很轻松地开启一场茶文化旅游活动,可见互联网时代给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便捷。

1.4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在不断加强我国的茶资源包括茶园,其基本上都地处自然环境优美秀丽的地方,非常适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满足互联网时代现代人不断增长的追求回归自然与人文体验的需求。比如西湖龙井所在地杭州,也是旅游胜地。福建的茶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发展了茶叶博物馆、茶叶大观园以及生态茶园等多种文化旅游产业。此外,很多地方依托茶的保健及药用价值,开发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宣传茶文化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再次,互联网时代,公众对文化旅游的体验性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因此,以茶艺活动和表演为代表的各种茶文化旅游活动也在不断涌现,让公众通过活动体验能够更好地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茶文化的精神内涵,获得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带动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互联网时代还推动了茶文化的国际交流,景德镇和成都的茶文化旅游节均成为走向国际、宣传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名片。

2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茶文化旅游作为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凭借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引发着我国以及世界上的文化旅游热潮。我国作为茶叶的文化发源地,拥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叶资源,以及深厚的茶叶风俗、茶艺文化、茶事等多种茶文化产业资源。近些年来,在茶产业领域及旅游领域专业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我国的茶文化产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各种茶文化旅游方面的产品也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为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如今,将茶产业和旅游融合起来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趋势。然而,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文化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不够,产业的基础资源及配套不完善等众多问题,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综合而言,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技术价值的认知不足事实上,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比较成熟的水平的今天,很多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都没有能真正意识和认识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契机,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如何才能够在文化旅游产业中发挥出更好的效用。很多区域的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的智能化水平都比较低,没有很好地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且部分区域的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即使采用了互联网相关技术以及匹配了相应的硬件设施设备,但是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和运用,再次限制了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影响了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容和水平。客观来讲,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几天,智能化的手段,以及信息技术与设备早已经深刻融入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要想更好地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就不能忽视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智能化设施设备的应用。

2.2对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的公众需求把握不足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公众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及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融合的过程之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水平也与公众对文化旅游活动的需求与体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从当前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对公众的实际文化旅游诉求把握不准确的情况。即不够重视公众实际的文化旅游需求的分析与把控,而是盲目地开展茶文化与旅游,从而使得茶文化旅游的受众变得更加局限,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业态的层级也没有得到更好地规划,使得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能效低,茶文化与旅游业态不能更好地融合,未能形成合理最大化。尤其对于旅游产业而言,准确把握受众需求是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前提,也是茶文化与旅游业能否更好地融合发展的关键。

2.3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还不够互联网时代下,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必须要准确地把握和认识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价值,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化地实现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事实上,在当前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一方面,茶产业缺少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旅游专业人才,限制了茶产业和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整合与开发,从而使得茶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不够,茶文化产业旅游的服务化水准和茶文化旅游活动本身的内涵型与体验性都不够,茶叶产业和旅游的融合单一牵强、缺乏内涵,茶产品同质化严重等。另一方面,未能很好地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点融入到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导致茶文化相关的智能设施设备不足,影响公众的服务体验。最终导致公众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体验性不高,最终影响公众对茶文化旅游活动的评价,影响茶文化旅游活动的良性发展。

2.4茶文化旅游产业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规划茶文化旅游产业一方面能够帮助区域发展经济,同时还能够推动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我国生态环境比较好的茶产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较为偏远的山区或中高海拔区域,对于发展旅游业而言,无疑增加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因此,要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做好茶产业区域的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相关配套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茶产业区域目前还停留在为了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而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的阶段,即盲目地进行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缺少对产业的系统规划与科学规划,导致茶文化与配套设施不匹配,对生态景观资源造成破坏等问题的出现。

2.5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专业人才不足专业的人才是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但是现实中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却明显不足,已经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茶文化旅游产业人才管理较为混乱,人才能效低,急需一批懂互联网信息技术、懂互联网时代的公众人才,懂得如何深度挖掘茶文化的内涵与品牌价值,懂得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及生态保护的专业人才的参与。

3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遇,因此,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需要顺应互联网发展思维,抓住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效应。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品牌及营销层面的传播影响力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且茶文化产业智能化服务能力的提升也需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而为了增强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受众的黏性,还需要从不断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强茶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等多个方面着手,全方位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体验性。具体而言,推动互联网时代下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提升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技术价值的认知针对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对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技术价值认知不足的情况,茶产业资源区应该尽快认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解决该问题。一方面,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顶层设计者,应该充分认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价值,并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服务于茶文化旅游产业。比如在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及相关智能化设施设备的建设纳入到产业的打造过程中来,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效能。一方面,通过建立茶文化产业相关的信息宣传平台,让公众通过互联网就能够详细了解区域的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的具体情况,比如体验项目、游玩攻略等,提升区域茶文化旅游产业的知晓度和知名度,提升公众对该区域的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到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的智能化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中来,提升区域茶文化旅游的服务水平,提升公众的文化旅游满意度。总之,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融入技术意识,提升对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断借助技术的力量来推动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3.2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受众需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众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都在不断改变。曾经以线下消费为主和实体经济为主的方式都在向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且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的快节奏使得公众在旅游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增加,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也推动了公众对文化的重视,因此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近年来的旅游热潮。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精准把握公众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具体需求,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针对性,及找准区域茶文化旅游产业面向的受众,精准匹配该受众群体的文化旅游需要,从而为该受众群体提供匹配其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在把握受众的具体需求的前提下,做好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提升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业态层级,提升公众的满意度。

3.3加强互联网时代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针对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程度不够的问题,一方面,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运营主体需要不断提升互联网思维,构建互联网与产业链和服务链相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具体而言,即将茶文化旅游产业上游的茶叶的种植、茶园的管理、产品的包装设计,中游的茶叶的生产及检测,以及下游的茶产品的消费和深加工等融合起来,进行茶叶旅游的融合与跨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完善茶文化产业系统,提升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另一方面,在服务层面,要重视茶叶产品的质量,不断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度。再次,不断发展茶叶采摘、茶园体验、茶艺及茶事活动,并通过店面茶饮体验、产品体验等多种方式,实现互联网与茶产业链和服务链及旅游产业的融合,推动茶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此外,在具体的旅游体验的融合方面,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运营者还必须不断深挖当地茶文化的特色,捕捉当地茶文化区别于其他区域茶文化的特色点,并围绕该特色点开展识茶、赏茶、品茶等茶文化活动,并结合茶园风景观光、生态茶园游园等旅游体验,让公众在茶文化旅游活动中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获得良好的文化旅游体验。

3.4加强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的系统与科学规划针对茶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及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缺乏系统科学规划的问题,相关开发及运营主体应该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尽快对当地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及运营情况进行诊断,及时发现茶文化旅游产业在顶层设计及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计划开发茶文化旅游产业的主体来说,首先应该做好该区域的茶叶资源现状的分析,包括茶叶资源的特色、茶园的地理位置、茶园景观情况、茶园区域交通、茶园服务配套、茶园基础设施等。在充分了解区域茶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茶文化旅游规划。即在宣传区域茶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好地凸显当地茶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做好茶文化产业的系统规划。同时,在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及影响区域公众的生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区域文化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及服务配套的建设,尤其是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智能化的设施设备,比如票务平台、购票终端等,做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科学规划,规避发展茶文化旅游产业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服务能力跟不上等问题。

3.5加强互联网时代茶文化旅游产业技术及品牌营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茶文化产业开发及经营主体需梳理互联网时代下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加强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技术及后台服务。另一方面,加强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开发人才队伍的建设,深挖区域茶叶的文化内涵,把握区域茶叶旅游的优势特色,打造出优质的茶文化与旅游产品。再次,加强茶文化旅游产业相关品牌营销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共享的优势,为当地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及产品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宣传和展示的平台。4结语互联网时代所带来的“信息平台”和“共享平台”为我国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契机,也为茶文化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解决路径.

作者:马红艳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茶文化产业分析2

1解读新时代的茶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民族精气神的凝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广义的文化主要由文化观念包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包括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与习俗两个方面。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对茶的喜爱,以及相应的种茶技术和喝茶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知识、价值、信仰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方式,都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去的。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是中国连通世界的重要媒介和纽带。古书记载最早的饮茶有文字的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茶被赋予了许多新时代的意义,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蕴含于各地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中,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茶文化可以表现在茶精神、茶产业、茶艺、茶事、茶联、茶书、饮茶、茶道、品茗、茶德、器用、茶具、茶文、茶画、茶学、茶故事等等。茶的元素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中,形成精神品格:精行俭德、超然脱俗、追求意趣、致虚守静、推行清廉、以茶敬客、共叙友情、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坚忍不拔、德重茶礼、谦虚礼貌、器净水甘、相敬互让等传统美德,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积极的精神涉及茶文化的各个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对茶饮的渗透,加上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的融汇,给茶文化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

2茶文化在学前教育中有机融合的重要意义

2.1保存与传递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支,它具有“教化”功能。首先,学前教育要有选择地继承茶文化遗产,保存现有茶文化模式,并借助幼儿园课程形式,向学前儿童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使我国的主流茶文化与价值观得到传承。此外,学前教育通过引导学前儿童对多元茶文化的体验与了解,直接促进不同地区或社会茶文化的传播。在当代不管是中国茶德所提倡的“廉、美、和、敬”还是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以及韩国茶礼的“和、敬、怡、真”,所体现的都是“重义轻利”“存天理去人欲”“以德服人”“德治教化”等价值观。

2.2选择与丰富茶文化首先,在传递茶文化的过程中教育的功能可以进行有意识的去粗取精的主动选择,保证将社会茶文化的精华和社会的主流茶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学前教育对茶文化的简化、净化、平衡作用,就是茶文化选择功能的具体体现。其次,作为教育对象的学前儿童其身心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和不同于其他教育阶段特点的,在确定教育内容时必须考虑这一点。此外,人脑容量的有限性与人类茶文化知识的无限广阔性构成了一对矛盾,学前教育不可能把人类的全部茶文化知识在一定的时间内都传给学前儿童,这也就需要确定教育内容。同时,学前教育特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又使茶文化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再生,并不断丰富。比如有的幼儿园举行的“书香下午茶”活动,参与茶文化分享会、历史名茶与名人故事、茶桌礼仪、东西方饮茶习惯、禅茶表演等,在茶香与书香的氤氲中,扩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体会文化传承生生不息的内涵。

2.3更新与创造茶文化茶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转化,而茶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跟随时代与社会背景的文化创新。比如“农家茶”、“文士茶”的盖碗泡法均是对茶道的仿古与创新,也是对茶文化的更新与创造。而人们正是通过教育,把已有的茶文化财富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培养、造就他们与茶文化发展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从而使茶文化得以发展和更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遵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规律,制定适合儿童特定年龄段的茶艺课程和相关资源,如著名的儿童绘本《茶》、《问茶》、《红茶绘本》、《神农茶叶》、《岩茶的味道》、《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捕捉岩骨花香》、《印象大红袍》等,不断促进为幼儿开发的课程、玩具、图书等用品的更新、变化,这本身就是茶文化的创新。

3茶文化应用于园本主题课程的教育价值

3.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随着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印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用传统文化教育下一代不仅可以提高国民素质,也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需要。基于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成为幼儿园教育研究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时提到,教育的一切行为,其落脚点都在“培根育魂、启智润心”这八字育人观上。他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出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教育各环节,贯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茶文化独特的魅力、历久弥新,让教师和孩子们置身其中、耳闻目染,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茶文化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不仅丰富幼儿生活,还可以起到开发智力和陶冶幼儿情操的作用。茶文化教育通过学前儿童接触大量的茶文化内容,了解中华民族的个性与精神,萌发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情感,形成健全人格。园本课程是幼儿园自主研发的以幼儿园实际为本的课程,从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体现幼儿园特色的课程。幼儿园的园本课程以极具代表性的茶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园本课程的探索,从环境创设、实地研学、室内外游戏体验、主题课程研发等构建传统文化与学前教育相融合的可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园本课程理念体系。通过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本土资源的园本课程建构,让文化自尊、自信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儿童心中。

3.2促进亲职教育,提高对新时代茶文化的认同亲职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教育领域,指的是针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提高的教育方式。《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应注重开发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应对幼儿进行本土文化的启蒙教育。”将本土环境中的优质资源变为课程建设的优势,有利于建构具有幼儿园特色的园本课程,有利于幼儿形成对家乡、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从而获得生命自由、健康完整的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在许多家长是较为年轻的90、80后,在亲职教育的带动下,许多家长在各种亲子活动中从只了解茶文化的片面。发展积极寻找茶文化、成为传播茶文化的使者,带动了家长对茶文化的认识。家庭亲子活动是亲职教育的最好延伸,通过家园合作栏、家园联系册、家园调查表、召开家长学校专题讲座、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式,使家长认识到幼儿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幼儿园和班级的茶文化教育活动中来。在幼儿与家长玩一玩、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幼儿对茶文化课程的感受和理解,而且家长也会在此活动中收获很多关于茶文化的相关内容,实现了幼儿园在传统文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时间,密切了亲子关系,提升了家长的育儿水平。如有的幼儿园开设了茶艺园本课程和亲子茶文化活动,父母带着孩子一道泡茶、喝茶,与孩子一起阅读、聊天,一起动手实践。在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过程中,修身养性、美心修德、学习礼法,全面感受中国的茶文化,体验美好的事物,培育幼儿对茶文化的浓厚兴趣,感受着来自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意蕴。通过茶艺体验课,幼儿在识茶、泡茶、品茶的过程,培养与茶相关的人文生活体验、仪礼及其审美情趣,情操高洁的内在品质和沉稳的个性,感受分享的愉悦。同时,通过小手拉大手的亲职教育方式,增进亲子感情及互动交流,拉近了亲子距离,带动全家习茶的氛围,有效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容,引发了教育者对茶文化时代价值的思考,提高了社会对新时代茶文化的认同,孩子与父母皆能获益。茶文化根植与人民,通过亲子同步学习,家长和孩子都是茶文化的传承者和学习者。

4茶文化融入园本主题课程的实践路径

4.1挖掘茶文化内涵,研发茶文化课程方案园本主题课程以中华优秀茶文化为资源,基于儿童视角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和活动载体,以幼儿主动学习为导向,从传统节日、风土人情、文学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特点及学习方式展开研讨,进行了茶文化园本主题课程建设,从幼儿茶文化课程目标、茶文化课程建设的规划、茶文化课程建设的构建、幼儿茶文化课程的建设实施、幼儿茶文化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方面进行研发和实践。在围绕茶文化展开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尽可能将更多的幼儿能力培养融入其中,将更多的幼儿素养元素融入其中,将茶文化融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之中,更有效地满足我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探索出能够真正使幼儿的能力与素养得到全方位培养和提升的相关课程。我们不断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总结提炼出茶文化“教化”的意义,如在修习茶文化的过程中体味感恩与珍惜;在识器练器的过程中学习尊重与爱惜;在注水、行茶的过程中学习安静与定心;在茶器摆放、控制温度、时间、投茶量中练习专注、构建秩序感;在赏茶、备器、泡茶、敬茶、品茶的过程中锻炼统筹全局的能力等。不断建立茶文化与幼儿上述能力维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明确针对幼儿开展茶文化园本课程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家教育方针——社会背景——课程开发——文化传承——时代背景——幼儿身心特点——科学性——开发成幼儿茶文化园本课程。将茶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理念中,为园本主题课程的实践奠定了文化基础,确定了课程开发的重要方向。

4.2创设茶文化园本环境,萌发茶文化教育意识根据渗透性教育原则,我们充分利用幼儿以无意学习为主的特点,通过大环境(幼儿园整体)、中环境(教室内部)、小环境(区角创设)全方位立体的环境创设,对幼儿进行熏陶和感染。大环境是指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创设,如幼儿园整体环创风格,大厅、走廊、楼梯等,营造一个充满中国风格的茶文化氛围,选取与茶文化相关的材料如茶糖、茶枕、茶叶蛋、奶茶、茶瓜子、茶香牙膏、菊花茶等茶叶制品并创造性运用到幼儿园的环境中,用茶树、茶花、茶叶等背景装点美化。中环境是指教室内部的环境,幼儿期的思维属于具体形象期,具体的事物更容易被他们理解接受,因此核心主题要从小处着手,聚焦传统文化探索点。老师们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自主学习的茶文化资源,创设具有班本特色的并与正在进行的课程内容相适应的环境。如小班可以区分茶叶、茶梗和茶片,大班可以称茶、包装茶。小环境是指区域环境的创设,除了集体活动之外,会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创设相应的区域,通过投放适宜的材料如功夫茶茶具、茶道六君子、博古架、花瓶、各种茶叶盒、茶叶罐、檀香、竹席、陶艺、自然盆景、各种图示等让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如古色古香的茶艺表演区、品种丰富的茶叶展示区、精美绝伦的茶具区等表现型活动区,幼儿对茶文化的认识,参与传统文化的新鲜,传统文化的魅力,都将在这里得到实现。还有欣赏型活动区如图书阅读区和实物展览,把各种想让幼儿了解而幼儿又难以亲历的事物,以一种环境布置的方式进行展示的区域,结合幼儿当前的学习内容,以及其年龄特点,投放适宜的材料,供幼儿个性操作、自由组合。这些环境创设不仅让孩子们认识、了解了茶文化,也在体验、操作、玩耍中和茶文化相互碰撞,愉悦的情绪帮助孩子在游戏中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4.3走进自然教育空间,开启幼儿茶文化实践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儿童直接向自然、社会学习,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操作、体验和探究,所以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生生的教材,是随时可以获取的资源。基于茶文化的园本主题课程建构正是对活教育思想的实体性展现。通过遴选乡村耕读资源,以园本课程为契机,充分结合家乡文化特色,创建茶文化教育基地,开启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近茶园、亲近生命的尝试。幼儿园可以带领幼儿到茶园初步了解茶叶的生长环境,观察茶树的形态,茶的老叶与新叶的不同,并尝试亲手采摘茶叶,让幼儿亲身体验,真实感受,加深幼儿对家乡茶、茶叶的认识。可以去参观茶叶店,看茶叶的制作过程(采茶、凉茶、杀青、炒青、揉捻、烘干、选茶、焙茶),体验茶叶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增加与社会交往的平台,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茶艺师、茶农来园,与有丰富实践经验、艺术素养的老茶艺人进行交流,指导幼儿开展“茶水温”实验、进行茶艺表演、采茶舞表演等,了解饮茶健康话题。通过“给客人讲一讲”、“我来当小导游”、“茶文化博物馆小小宣讲员”等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促进茶文化的推广和发展。

4.4融合五大领域内容,完善茶文化教育体系茶文化与幼儿园五大领域密切相关,具有综合性,渗透到五大领域的课程更具传统文化特色,让园本化开发多姿多彩。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挖掘茶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五大领域内容,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茶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园本课程开发和活动实践,提升了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动手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专注力、观察力、毅力等社会情感、学习品质均得到很好提升。进一步增进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亲近感,提升了民族自信心,萌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对园所而言,拓宽了幼儿园课程教育的内容,促进了园所的内涵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把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普及和传承,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李晓洁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茶文化产业分析3

鼓励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通过大学生创业,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使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长。创业是一个长期且具有风险的过程,涉及的要素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经营,是大学生创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茶产业是我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部分,是我国传统优质农产品特色产业,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其融入互联网模式,有助于茶文化的传播。且茶产品属于家庭必备消费品,广泛用于个人和商务使用,展示性强,容易被大家接受,是适宜大学生创业的项目之一。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茶文化可以助力大学生创业,进而促进传统茶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促进茶产业转型。

1茶文化对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影响

1.1发展和促进大学生创业思维的形成茶道在茶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禅道具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使人进入空灵、优雅的气氛中,可以抚平内心的浮躁,忘记尘世的喧嚣,使人的精神情操和品格得到升华。通过发展茶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的心智素养得到强化,提升大学生抵抗挫折的能力,并坚定个人的创业理想。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以冷静的心态面对问题,并理智思考,有效应对创业中的各种困难,使大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能够正确的进行自我定位,并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创业。

1.2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理想信念茶文化追求对心灵的沉淀,在安静的氛围中品味和思考,将茶文化融入大学生创业中,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智成长,引导大学生冷静思考和对比分析创业的利弊,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并始终坚守创业的初心,坚定自己的创业理想信念,勇于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借由茶文化,可以使大学生面对创业困境的意志力得到提升,从而增加创业成功的自信心,使大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步伐。2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互联网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机遇,互联网创业成为新型的创业方式。大学生走在新时代的前沿,对互联网技术最为熟悉,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传统产业的特色,通过移动用户市场,增加客户群体。通过互联网进行创业,可以很好地降低创业成本,有效解决大学生资金短缺、创业经验不足等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推广,使知识传播更加具有多样性,拓宽知识传播的路径。在销售模式上,可以线上与线下结合,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消费者能够充分了解产品,并愿意主动沟通。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基础。

2.1创业平台更广阔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彻底融入经济社会之中,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跨地域无障碍交流,可以将各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基础,不仅可以降低传统贸易环节的各种成本,还可以提高交易效率。互联网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全球性、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使不同行业和产品联系在一起,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2创业环境和政策更友好互联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发布和接收不同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并不会因为时间、地域及身份等差异而有所不同。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特征,发布相关的信息,并借助互联网将其推送给相关的人群,扩大创业者文章的影响力。同时,政府在相关政策上也给予大学生创业一定的支持,政府部门简化大学生创业相关的审批流程,并降低对创业注册资金和场所的限制,使大学生创业初期的压力明显减小。此外,政府还相继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一些困难,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扶持,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积极影响。比如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减少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税收方面的负担。

2.3创业营销模式更多样化大学生借助互联网创业,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及线下相关资源,收集消费者的喜好及需求的变化,掌握消费者对未来产品的期望以及对目前产品和营销模式的想法和建议等,帮助大学生改进和创新营销模式,分析现有营销模式的弊端,更好地创新产品形式及营销模式。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将自己产品信息及生产过程投放到互联网,使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从而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引起消费者对产品的兴趣。互联网为大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传播信息的渠道,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收集资源的渠道,使大学生能够与消费者更近距离地沟通,增加双方的了解,帮助大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优化,提升产品的接受度,使产品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大学生创业助力茶文化发展的表现形式及途径

茶产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息,是我国的主要农产品之一。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愿景。我国作为茶叶的产销大国,不仅拥有多种品类的茶叶,在加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下,也形成了多种以茶叶为原料的产品,如茶饮料、茶糕点、蜜饯等,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大学生以茶为创业项目,能够很好地发挥和传承茶文化,将茶文化与茶经济相匹配,推动茶叶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比于一般的茶叶产品的售卖,大学生应充分考虑茶文化及茶生活方式,研究茶背后的文化特点和价值理念。茶文化具有两个内涵,一是通过文化实现对茶叶的包装和销售,通过茶产品提供文化附加价值,借助文化促进销售工作的开展。二是茶文化具有独立的内涵,可以超出茶产品独立存在,是一种文化业态,具有一定的产业价值。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吸引消费者参与和感受线下活动,如茶馆、茶餐厅等,提升消费者对茶文化的理解。

3.1以茶文化为载体自创茶叶品牌互联网可以加速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渠道,它可以使传统茶产业的营销方式有所创新,借助网络营销的方式,对茶产品进行包装,设计独特的品牌,对产品进行创新。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茶文化表现在茶叶产品中,使产品本身及形式有所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茶文化品牌。通过了解用户的需求,精准地找到用户群体,从而宣传产品的品牌价值,结合人们的生活特点,打造时尚的茶生活方式,感受茶文化的魅力。互联网时代对产品的市场划分不同,应深入挖掘某一类细分市场,结合消费者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创造符合细分市场公众需求的精品。大学生创业主要基于80后和90后市场,可以通过对年轻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年轻人对茶品牌和品质的要求,将年轻时尚的气息融入茶产品中,提升当代年轻人对茶文化的理解。传统茶产业具有一定的年代感和传统观念,较难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通过现代元素对品牌的渲染,可以在满足年轻人的需求的同时,融入当代人文情怀和茶文化特点,使品牌更加具有活力。年轻化和市场化的茶叶品牌,是大学生创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可以从茶文化中提取有价值的元素,并结合当代时尚元素,进行品牌的塑造。当代人更加注重健康和生态理念,可以适当引入品牌塑造中,突出茶产品的地域文化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特征,从而提升品牌的独特性。将茶文化与品牌塑造相融合,可以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热情,以文化故事为背景,使品牌具有生命力并充满情怀。除了品牌之外,还应对产品的形式进行创新,除了茶叶产品本身外,还可以结合人们的喜好,研发多元化的新产品,将茶向食品行业延伸,扩大茶产业的覆盖领域,推动茶叶的多样化消费。通过分析当代消费者的心理特点,融入美学、创意及文化等,使产品形式更加丰富。除了产品外,包装也应进行精美的设计,尽可能让消费者在感受到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艺术和文化的气息,吸引消费者主动了解产品。传统营销模式较为单一,且渠道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产品几经周转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社交网络的作用,借助社交媒体对产品进行宣传,结合时代的热点信息,使产品能够融入到消费者生活中。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重视,可以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健康茶旅主题活动,带领消费者实地参观茶园,对茶叶的采摘及加工过程有所了解,扩大产品的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同时还可以举办茶艺表演及茶文化节等活动,使消费者对茶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并主动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中,推动茶文化的发展。

3.2依托茶文化打造新式小型特色茶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递效率明显提高,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除了借助线上渠道进行销售,也应对实体店进行一定的关注,借助互联网,为线下实体店增加客户流量。大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茶馆进行创新,将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有效结合,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用文化引领和促进销售。随着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茶馆和茶餐厅成为人们平时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传统茶馆主要以卖茶为主,缺乏体验感,大学生创业更加注重茶馆的氛围,打造有特色主题的茶馆,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并将茶文化融入消费者体验中。通过对茶文化的发展,创造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特色,增加茶馆与消费者的互动,并不断更新体验主题,使消费者具有良好的体验。也可以借助传统文化的魅力,将相声、杂技、琴棋书画及插花艺术、茶类糕点等引入茶馆,使茶馆的主题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使其更加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需要。将喝茶变成一种时尚,使茶文化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消费者可以在喝茶感受茶文化的同时,进行插花和油画等学习,使茶馆成为现代年轻人放松和娱乐的地方,陶冶情操的同时得到休闲。大学生借助茶产品进行创业,可以很好地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使传统茶产业转型。融入互联网思维,借助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和方式,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茶文化的魅力。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使茶文化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人们的身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使人们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心态,抛开一切的烦恼和喧嚣,安静地享受茶文化,品尝茶的味道,感受茶产品带给身心的愉悦。线上和线下结合,可以使营销模式得到一定的扩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对知识、文化和品牌进行传播,得到更多客户的支持和维护,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体,并实现与客户的积极沟通和互动。借助网络平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定制,实现与客户的及时沟通,掌握客户的喜好,从而更好地推广产品。

3.3借助网络短视频和直播平台进行茶产品创新李善友教授指出:“创业就是使命在召唤”,在文化自信引导下,各品牌的国货产品引发新一代消费群体消费潮流的今天,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结成了更为紧密的关系。首先,当前的茶文化的消费仍集中在产品层面,看似茶企品牌众多市场一片红海,但是通过细分市场仍然发现机会,如立顿所推出的小茶包,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茶企也可以进行市场细分推出小量品的包装以满足人们出行携带的需要。在茶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通过为产品赋能,增加其文化内涵赢得消费者,比如增加茶产品的文化介绍,创设互动平台,既能稳定客户也可产生引流。其次,大学生创业可以借助其他平台整合资源进行创新。近年来各地涌现出很多极有特色的网红民宿,依托经济发展的红利,新型民宿的定位就是一座知己们的生活圈,每一栋民宿都将成为一群有着共同话题、共同爱好者的圈子。在中国,茶和酒又是与朋友相聚时最为重要的饮品,因此茶产品可以借助民宿的话题和客源进行定位,细分消费市场,用精细化产品打动消费者,尤其是借助民宿的场景,通过多媒体或宣传册等向客户展示茶产品的生产、加工流程等。第三,数据显示,短视频已经成为现在最火爆的商业风口,它天生自带的社交属性使得视频都有着传播势能,从需求和供给这两端来看,都是算法、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在茶文化方面的创业,可以借助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创作符合自己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的内容,尤其是当前视频号平台新的推荐算法,也已经向扶持有特色的小而美的视频创作倾斜,这正是创新专注于茶文化产品细分领域创业大学生的机遇。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以茶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机遇,可以将互联网与传统茶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以创业的形式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弘扬茶文化。在创业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打造具有特色的茶叶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创业难免遇到问题和困难,大学生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创新营销思路,从而拓宽茶叶品牌的销售渠道,并做好茶馆的经营。通过大学生创业就业,可以有效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并使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增加广大消费者对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梁丹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在茶产品电商中的创业路径分析[J].福建茶叶,2021(10):211-212.

[2]马瑞阳.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在茶产品电商中的创业路径分析[J].福建茶叶,2020(10):71-72.

[3]马传奇.“互联网+”背景下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融入研究[J].福建茶叶,2018(12):419.

作者:王红玲 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