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编创新思考3篇

时间:2023-01-17 11:51: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新闻采编创新思考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闻采编创新思考3篇

新闻采编创新思考1

在新时代整体背景之下,媒体融合成了一种现实。媒体融合是指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现阶段,媒体融合模式随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能够在完成信息传输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传统的新闻采编工作当中,工作人员一般首先要确定题材,围绕着题材进行调研,获取跟题材有关的新闻素材,对这些素材收集编辑整理,之后通过广播电视的方式传播出去。然而,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之下,传统的采编流程在时效方面相对落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由于中间的环节相对较多,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的新闻采编工作思路需要进行调整,特别是在理念和工作流程方面进行创新,提高工作的时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快速地传播高质量的新闻信息,在市场当中占有更大的份额。

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创新的意义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顺应广大受众在获取信息方面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下去。要抓住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重点,把握其内在的核心,结合媒体融合的相关技术和平台,在新闻采集,整理,编辑和发布等方面进行创新。要根据市场的反馈对当前的工作流程工作实效,工作的质量等进行考核和评估,才能进一步让相关新闻采编人员从思想上重视媒体融合时代所带来的严峻形势,从而在思想上转变观念,加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而且,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媒体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加强工作的创新调整,才能依托传统媒体的优势,整合新媒体的特长,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新闻采编工作者要加强思想工作的建设,重视新媒体的发展,研究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当前的新形势下重视新媒体,融入新媒体,才能进一步地凸显出传统新闻采编工作者的功底和优势。

二、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

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此只有关注变化分析变化才可能进一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在全行业都在加快创新的步伐,当中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也要立足自身的优势进行创新。特别是在新媒体出现以后,给传统的广播电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使得传统广播电视的缺点暴露无遗,主要包括采访角度编辑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新意,内容报道固定化模式化缺乏创新。而且最容易引起诟病的就是新闻播出的时效,由于在工作流程方面没有优化,所以对于新闻主题的确定、收集、编辑、播出等方面都会有固定的环节,也导致时间上较多的浪费,因此与新媒体比较不占优势。在移动智能终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人们也会非常便捷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因此这都需要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传统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要考虑到移动终端使用者的新闻获取习惯。受众有哪些期待,有哪些诉求都需要充分的考虑进去,面对新闻未来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总体的判断。所以,传统的广播电视传媒面对媒体融合的变化,除了在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相对较差以外,其实有很多的优势,特别是在扎实的新闻采编能力方面,因此要补足短板凸显优势,提高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高质量性。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环境的特点

(一)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传播媒体在信息获取和传播方式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渠道途径方面更加的多元,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借助手上的智能终端手机,随时随地的拍摄图片编辑文字上传到有关平台。而传统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是记者,虽然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提供这些信息,随时浏览传播这些信息,从而制造出一个个的热点事件。不过,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这样的信息报道方式,虽然速度很快,也能够迅速地抓住人们的眼球,引起广泛的传播和评论,但是角度过于片面,信息来源可靠性存疑等也广泛存在。一旦被查出是虚假消息,那么将会严重影响广大受众对平台或信息发布者的信赖,也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的影响。这就进一步的需要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发挥主导作用,针对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不当虚假等信息进行纠正,营造良好的新闻传播环境。新闻信息载体多元化在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这就意味着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载体进一步的增多,在各种电子科技智能终端上有很多的手机软件都可以让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平台增多,软件增多,信息发布者增多,所以新闻信息的载体变得异常丰富多元,受众选择面更宽更广更加灵活。这实际上也给新闻信息的提供者增加了压力。当然也有一些受众在获取新闻信息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电视或广播的方式,然而也要看到智能电视也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更能够灵活地满足受众的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受众不再被动地等待新闻信息的播出,而是主动地寻找自己想看的新闻信息。要敏锐的把握当前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呈现出来的趋势,了解在不同渠道不同媒介上受众的特点,从而在新闻采编制作实效等各个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

四、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广播电视采编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新闻采编从业人员理念落后面对新媒体的强势冲击,很多新闻采编人员理念落后,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新媒体的崛起不仅要求传统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能够进一步地体现出新闻采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同时又能够适应新媒体时代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的诉求和偏好,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很多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表现得比较随意这样的观念,实际上必然会被媒体融合时代所抛弃。要主动应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变化,而不是消极地被动等待,要成为媒体融合时代更加专业的新闻采编工作者。

(二)新闻后期制作主观性强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很多传统新闻采编工作人员盲目追随一些新媒体从业者的做法,对新闻素材进行过于夸张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没有遵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守则,虽然受过专业的培养,然而,在面对媒体融合所带来的冲击的过程中却自乱阵脚,因此这也是需要警惕的问题。新闻的内容虽然可以更加有趣吸引人,但是要避免个人一些主观因素的干扰,要把功力放在新闻本身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

五、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建议

转变理念引入创新机制。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面对媒体融合的变化,只有更新理念创新思维,才有可能给广大受众提供更有价值受人关注和喜爱的新闻节目。在传统基本功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适应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作为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的思路和做法,无论是在新闻的采集,编辑,后期制作哪个环节都可能有创新,因此要不落俗套,获得受众的认可,同时也要吸引受众充分的参与进来,让创新成为新闻节目持续不断发展的源泉。

(二)提高新闻编辑内容的吸引力要研究受众的需求,从受众的角度对新闻内容进行创新的编辑。新闻本身以怎样的标题方式呈现出来给受众留下的印象都可能会不同,可以进行一些尝试,逐渐地掌握一些规律,积极地收集广大受众的反馈和建议,从而让新闻编辑内容符合受众的认知特点,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调动自身的主动性,在新闻信息的生产,加工发布等方面提高专业素养,甚至在很多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一个新闻采编人员就可能承担多种角色。因此,这实际上给新闻采编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当前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很多时候工作繁重压力增加新闻编辑人员就可能会简单地对信息进行拼接,这样的节目是没有市场的。所以也要带有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去审视自身的工作,要把传统的固定模式进行灵活的创新。有一些传统的节目一直以来广受欢迎,所以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深入分析这些节目广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在当前新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为什么一些观众和听众还是愿意来看这些传统的新闻节目呢?所以,新闻采编工作人员要保持对工作的热情敏感,积极地进行传承和创新,保持自身的风格,同时在细节方面有一些变化,让新闻内容更具有吸引力,让内容成为真正的王牌。

(三)借助科技创新采编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提供了更多创意的可能,很多高科技的产品,可以投入到新闻的素材收集整理和传播的工作中。在这样一个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在新闻信息的采编方式方面可以更为灵活,也可以积极带动全体网民参与到新闻信息的收集和编辑的工作中。然而,专业的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从业者要体现出自身的专业性,在进行采编形式的创新的过程中,对于科技产品的使用也要体现出专业性和创新性,要与普通的新闻采编网民有所区别。当然,这种区别除了专业训练上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和创新理念的驱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新闻市场的竞争,要占有更多的市场,只有源源不断地进行创新,才有可能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新的技术和理念的应用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关注科技产品发展的动态,寻找这些产品和新闻采编工作之间的联系,进行创新的整合,以分析受众的需求为起点,最终回归到对受众的需求的满足上,因此,新闻采编工作人员需要具备更加综合的素质,善用科技产品进行采编形式的创新。

(四)借助新的技术,让采编资源得到拓展新闻不是创造出来的,而是采集上来的,所以信息的素材必须真实而采编的资源渠道,要尽可能的广泛才有可能以最短的时间最快速的方式,收集最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在以往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中,经常可以确保新闻内容具有独家和唯一性,但是新媒体的到来,很难保证这种唯一性。专业的新闻采编人员一方面要感受到压力,同时也要认识到这是机会,要对新媒体新闻资源进行密切的关注,以专业的途径对新闻的真假进行检验。所以,任何一位普通的网民都可能成为专业新闻素材采集的终端,对于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热门的新闻事件,经过核查筛选加以二次报道,这样也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专业新闻采编人员的独特性。在当前媒体融合

时代,新闻采编人员与普通受众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加的频繁,所以,要积极地拓展新闻信息获取的渠道,与广大新闻采集网民进行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地体现出新闻专业创业者的素质。(五)准确把握受众的新闻需求在媒体融合时代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手段越来越多,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从业者也要改变原来单一的方式,准确把握受众在新闻方面的需求,对内容方式和平台的需求都要进行准确的人群定位这样才能进一步在工作中进行创新,有针对性的准备内容以及投放内容。因此,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互动非常关键,新闻信息,要贴近大众的实际生活,真正满足广大受众对社会对世界对家长里短的关心。与广大受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方便也更为频繁,因此可以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介及时地与受众进行联系交换信息。而且要注重对于受众新闻需求的挖掘和整理要从海量的需求当中进行筛选,将那些能够引起共鸣,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精神文明建设方向的内容筛选出来,作为新闻信息采集和节目制作的主要依据。有很多的素材具有深度报道的价值,要用专业的视角进行深度的挖掘,因此很多普通网民所发布的一段视频都可能成为值得挖掘的重要素材,一方面要分析对于这些素材普通网民的反应,另一方面也要用专业的视角在舆论方面进行引领,从而进行积极的导向,避免一些别有用心的破坏者的恶意传播评论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

(六)强化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近些年来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也要充分地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完善创新新闻采编工作的整个流程,进一步的丰富工作的形式和内容,从多个角度去满足广大受众对于高质量新闻的需求。互联网是一个大的平台,媒体融合时代也是要借助这个平台去传播信息。充分的认识互联网的特征以及人们在互联网上的行。通过专业的角度进行新闻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这些都要得益于互联网,因此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把好质量关,同时也要确保新闻内容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互联网给新闻采编人员更加多元的选择,因此在这样一个人们获取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方式的环境下,也要具备一种整体意识,用新闻编辑从业者的系统化思维,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集中的梳理,形成新闻的系列,从而起到更好的价值引领的作用。要准确地设置主题,准备素材,提升新闻节目本身的质量,提高新闻节目的层次,在媒体融合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的环境下更好地生存,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创新之路,在广大新闻受众者心中留下不可替代的独特位置。总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要转变理念,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要关注广大受众对于新闻信息获取的需求,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方式等方面都要充分了解受众,以受众的需求为起点,加强科学技术的应用,新闻内容形式的创新,让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在媒体融合的时代更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素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在广大受众的心中留下难以替代的深刻印象。

作者:杨勇翀 单位:江西省樟树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采编创新思考2

在新媒体背景下,记者新闻采编的难度加大,传统的采编模式受到冲击。与此同时,由于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新闻采编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这决定了新闻采编工作的开展不但要更高效,内容也需要更加精品,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新媒体背景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策略,希望能够对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

1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的特点

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传统的报刊和电视新闻等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人们获取的新闻信息具有一定延迟,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新闻的传播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诸多媒介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载体,受众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获取信息,并且获取信息的速度大大提升。在这种状态下,传统的新闻采编和传播模式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1]。与此同时,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信息的互动性更强,过去的新闻主要是向受众传播信息,缺乏后续的互动交流。而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受众能够借助多种途径和平台与新闻节目展开互动交流,并且能够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信息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而这也有助于保证新闻更加立体,从多角度实现对新闻内容的传播和完善。除此之外,新媒体的普及也影响了新闻信息的数量,在多元化信息的快速产出下,新闻信息的数量暴增,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但新闻内容的质量参差不齐。

2新媒体背景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新要求

在新媒体背景下,记者的新闻采编能力面临新的挑战,无论是思想层面还是技巧方面都需要作优化。从目前来看,对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新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1需要转变新闻采编思维时代在发展,各行各业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作出相应的改变。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说,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传统的采编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客观需要,相关工作的开展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新闻记者更是要发扬创新精神,改变固有新闻采编思维,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树立互联网新闻采编思维,以开放的眼光看问题。同时,新闻记者要积极接受信息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状态下所衍生的新的观念与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前瞻性、时代性以及专业性。此外,还要善用大数据与不同的媒介,分析受众的兴趣所在,能够在不同的平台筛选有用的信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并不断对受众以及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随时做出调整,确保自己对于受众的需求的精准把控。互联网时代是灵活多变的时代,电视、广播等媒介也是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新闻记者要善于应用不同媒介,整合资源、强化自身[2]。新闻记者要培养自身对于新闻信息的敏感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不断学习,利用新媒体技术不断完善新闻信息,与网友互动,使自己获得越来越多用户的认可。

2.2需要明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信息时代对于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冲击,新闻记者也要适应时代,作出相应的改变,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正能量的新闻信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而恐怖、暴力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安定有消极意义,这就要求新闻记者要对新闻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传播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新闻信息[3]。同时,新闻记者要确保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新闻信息的采集、编辑、整理务必要秉持真实客观的原则,保证群众阅读的新闻是真实客观的。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多样化、迅速化,新闻记者要善用各种媒体采集信息,以便快速地掌握新闻信息,保证新闻信息的实时性。并且,新闻记者要保持自身的特色,要突出新闻风格,有效吸引受众,促进新闻信息的传播。此外,新闻记者要进一步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对于法律赋予的权利,新闻记者在新闻采编之时要妥善运用,恪守法律,不能有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

2.3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方式五花八门,尤其是自媒体的盛行极大丰富了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传统新闻信息一般为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刻板单一。而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信息更多地利用视频、动态图片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受众对于视觉冲击力强的新闻信息也更加容易接受、更加感兴趣。另外,市面上视频、图片剪辑软件层出不穷,利用视频剪辑软件可以将图片、视频、音频更好地整合,做出多种不同的效果,丰富受众的视觉体验,也能够更加吸引受众的目光,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故而新闻记者要深入学习多媒体技术,认真学习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剪辑处理,熟练应用音频、视频软件编辑新闻内容,提高新闻信息的技术含量,使自己编辑的新闻信息生动有趣,增强受众的阅读体验,以满足受众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整体的竞争力。

3新媒体背景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策略新媒体背景下,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3.1提升生活化采编能力,提高新闻敏感度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高速传播,自媒体盛行,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在网络上阅读各类新闻。网络的普及为新闻高速传播提供了便利,但部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存疑,甚至会因为作者的切入点与获取信息途径的差异造成新闻内容大相径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集新闻时,应将传统新闻采集方式和新兴新闻采集方式相结合,既要走进基层了解事实真相,也要将电视、广播、互联网信息利用起来,深入挖掘事实的真相,客观报道。同时,记者要深入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了解老百姓的生活、兴趣所在,并要通过不同平台的信息对比,分析客观事实,将新闻事件的真实信息报道出来[4]。

3.2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新闻客观性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层出不穷,一些新闻存在哗众取宠的现象,为了获得关注和点击率而枉顾事实真相,编造或者夸大一些新闻内容。新闻记者在采编过程中容易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导致采编的内容出现偏差。鉴于此,新闻记者必须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良好的价值取向,不断提升新闻内容的公信力,并注意贴近人们的真实生活,提升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可度,提升采编质量。同时,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我认知,不能够仅仅为了噱头而枉顾新闻事实,应该尊重新闻价值取向、实事求是,坚持采编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将此作为重要认知,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能力。另外,在采编时,新闻记者要认清采编定位,不能够一味迎合受众的思想和喜好,而是要鞭策自己始终保持初心,保证该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发挥正面的舆论导向作用。具体来说,记者在采编时要全方位整合各种信息,搜集相应的数据,在坚持采编工作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采编认知,真正给予受众客观的引导,保证新闻内容的客观性。

3.3强化深度挖掘新闻报道内容的能力新闻记者要认识到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多元化的特征,为了提升受众对新闻采编内容的认可度,需要不断打磨新闻报道的内容,强化深度挖掘新闻报道内容的能力,真正为受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内容。特别是在新闻内容综合、复杂的大背景下,新闻记者要进一步加深对新闻内容的理解,要对事实的本质进行全面挖掘,深度探索新闻背后蕴含的信息和价值,让新闻内容更为客观、合理,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更深入来讲,新闻记者要摆脱固有的只注重一个特点方面的采编理念,要形成综合性认知,能够挖掘综合性的信息,以一种全貌性理念提升采编内容的丰富性和系统性,并将此作为不断打磨采编能力的重要切入点,有效提升采编的有效性。例如,针对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可以对运动员与志愿者之间的互动进行挖掘;对冬奥会整体运行的理念、统筹管理的方式以及背后工作者的运作等进行多元挖掘,更为多元和全面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3.4加强双向沟通,把握受众心理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通过电视等媒体渠道简单了解新闻,往往更希望参与到各种新闻的讨论中,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采编过程中,记者应努力做到与受众间的双向沟通,及时把握受众的心理和爱好,为采编内容满足受众需求奠定相应的基础。记者应借助新媒体平台本身具备的即时通信和 沟通功能,围绕某一事件及其变化与受众进行密切的沟通,积极发挥新媒体本身留言、评论等功能,精准对接广大受众的思想认知,把握受众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新闻事件具体的采编范围和方向,针对性地采集受众感兴趣、具有思考和探讨空间的信息,制作能够引起受众兴趣的标题和新闻内容,从而借助双向沟通,让采编工作更加贴合受众心理和爱好,提升新闻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例如,在对海南省“生态立省”相关新闻的采编过程中,部分记者借助新媒体迅速捕捉受众的兴趣和爱好,并以此为基础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和编辑,选取受众感兴趣的话题,让经过采编的新闻内容更具话题度和认可度。同时,海南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在准确把握“生态立省”项目建设进程和具体范围的基础上,借助群组、管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加强与广大受众的互动,营造双向沟通的氛围。经过互动和调研,记者发现受众对海南省空气质量和景区污染问题关注较多,因而以此为出发点,广泛搜集海南省在“生态立省”前后空气质量的变化信息,并深入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的旅游景区,观察记录环境变化和垃圾收集与清运情况,以此为基础编辑出相应的新闻内容,向受众展示海南“生态立省”后发生的变化,呈现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总而言之,海南广播电视台的记者通过与受众间的沟通,精准地把握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赢得了广大受众的信赖和认可。

3.5提升对采编信息的整合能力新闻记者要全面提升自身对采编信息的整合能力,提升自身对网络中鱼龙混杂信息的判断能力和提炼能力,注重将同一新闻事件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收集糅合,实现多种元素的融合,并加以统一应用。具体来说,新闻记者要对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版本信息进行整合,对真真假假的信息进行分析,以务实的态度采编真实信息,从而得到确切、完整的新闻内容,真正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更好地报道相应的内容。同时,新闻记者要立足新时期的新闻需求,进一步提升采编信息的整体性和丰富性,通过整合各种信息内容,形成多元化的新闻内容。另外,新闻记者在具体采编过程中要树立多元化的思想认知,有目的、有意识地采集各方面的信息,要根据受众的喜好调整采编内容的角度和方式,以及采编内容整合的效果等,从多个角度满足受众的需求[5]。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围绕“网瘾”这一话题进行新闻采编和报道,在采编过程中,记者深入各类网络社区中进行相应的调研来提取素材,在游戏论坛、娱乐网站和粉丝群采集信息,借助其信息交互频繁、受众体验直接等特点,了解玩家对网络游戏的切身体会,同时还通过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一步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广泛调研各行各业以及各年龄段关于网络游戏的观点,整合偏重游戏的用户和相对客观的大众关于网瘾的看法,实现跨媒介的素材选择与收集。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其中的核心信息进行筛选,并对网络游戏的本身的优劣进行编辑和阐述,制作相应的文案和视频,通过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等形式予以展现,在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和集中表达的基础上,实现对新闻事件与内容的全面阐述。这一方式借助不同媒体渠道实现了信息的广泛搜集与高效整合,为人们正确认识网络游戏提供了极大的支持。4结语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记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新闻采编的效率,同时要结合新媒体背景下信息内容与传播的特征,在采编中注重新闻内容的创新和优化,不断创作更为符合新时代受众心理需要的新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新闻内容更加有价值、有温度、有内涵,最终更好地得到受众的认可。
 作者:高华 单位:山西省忻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新闻采编创新思考3

电视新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画面,也就是记者在采访时所拍摄的影像;第二,同期声,即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或采访现场录制的同步声音;第三,播音解说词。在这三部分中,无论是在发挥电视新闻优势,还是在展示新闻报道的深度、个性魅力上,同期声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合理运用同期声可以把新闻事件现场关联人物的讲话和环境声响直观地传递给观众,相比在新闻播报中主持人的转述更具准确性和可信性,能够达到声音和画面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感。而且,合理有效地运用同期声有利于新闻主题的表达,让新闻更“出彩”。

1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1.1电视新闻同期声的内涵电视新闻同期声指的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或采访现场录制的同步声音,即通常说的现场声。同期声是在新闻现场录制的真实的声音,包括记者出镜解说语言、新闻中被采访人物的语言、环境背景声和现场各种实况声响等,特别是在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灾难救援现场、大型活动、人物报道、新闻调查等众多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被广泛应用。同期声能够真实表达出被采访对象的思想情感、展现人物的个性及渲染现场气氛,让新闻事件中当事人或者目击者陈述自己所见所闻或者感受,不

仅可以拉近新闻事件现场与电视观众的距离,更能够促使观众对新闻节目产生共鸣,这些都是新闻画面和后期播音解说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说,有了同期声,电视新闻才更生动、更精彩。1.2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重要意义新闻画面的解说是对新闻现场的还原,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新闻画面的解说经过了编辑和加工,是展现新闻的一种形式,但是无法对现场进行有效的还原,播音员解说的新闻稿件可能加入了事件采访记者的主观思想。观众是独立的个人,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希望在看到电视新闻画面的时候,也可以听到来自现场的声音,这样有助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了解,但是经过解说后的新闻可能无法全面地展现新闻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期声与画面同时播出会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更容易增强观众的现场感。因此,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增强新闻的真实感,把新闻事件中相关人物的讲话和新闻现场环境声直接传递给观众,更具说服力。第二,提高观众对新闻的关注程度,现场同期声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突破新闻画面的局限,扩大信息的容量,让观众针对新闻事件有自己的判断,从而形成独特的见解。比如,在抢险抗洪一线的新闻报道中,当提到抢险救灾现场相关情况时,可以通过播放抢险人员和现场机械工作时的现场同期声,随后把画面转到记者对抢险人员进行现场采访,从而更加真实地还原抢险抗洪现场,有效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合理运用电视新闻同期声,对观众与电视新闻之间的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多向互动有所不同,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是单向的,观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而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同期声来改善。在实际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提出的问题是站在人民群众角度进行提问的,通过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观众和电视新闻之间的交流。对于观众而言,电视新闻中的同期声既能满足他们的参与感,也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间接完成了观众和电视新闻之间的互动。同时,与后期新闻播音解说相比,同期声更具有现场感和真实性,可以将新闻现场进行有效还原,让观众更加客观地看待新闻,有效增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可以说,同期声运用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电视新闻的播出效果,而这也要求新闻记者在新闻采访时不仅要选择好被采访对象,还要针对新闻主题认真细致地做好采访提纲,与事件人物进行耐心沟通和交流,如此才能收集到内容充实、精彩的同期声。

2电视新闻同期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言语空洞,逻辑不清为了突出新闻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期声的应用十分必要。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有些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报道中对所报道的新闻主题思想理解不够,准备的采访提纲不充分,所收集到的同期声言语空洞、逻辑不清,与新闻报道的主题相脱节甚至毫无关联,只是为了同期声而用同期声,而至于该不该用,则缺乏推敲,徒有形式,反而影响了新闻主旨的准确表达,容易造成观众对该新闻主题思想的理解出现偏差,新闻宣传效果适得其反,就成了“画蛇添足”。

2.2拖沓冗长,拖泥带水新闻的同期声不在长,而在精,三言两语能切中主题即可。在有些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为了图省事,就没有对同期声进行必要的剪辑,本来几句话就能谈到“点子”上却大段叙述,拖泥带水,导致观众产生视听疲劳。比如,在一些政务类新闻采访中,对领导的讲话不剪不删,大段的同期声造成新闻拖沓冗长,又降低了新闻价值,新闻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2.3人为导演,言不由衷在有些新闻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会让被采访对象直接按照采访意图照本宣科地念稿,通过“摆拍”使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能“高效快捷”地达到切合新闻主题目的,而不是被采访对象的真实意图的表达。这种“导演”出来的同期声,采访偏于形式,弱化了事实。记者在采访中过于干涉被采访对象,容易造成被采访对象无所适从,记者所收集的同期声缺乏亲和力和真实感,让观众听起来感觉别扭,从而会失去对电视新闻的兴趣。

3电视新闻同期声的有效应用策略

同期声可以充分表达被采访对象的情感,真实反映出现场的环境,对现场的气氛进行有效烘托,让被采访对象的个性得以展现,所以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果运用不当,则会直接影响新闻质量,所以记者在日常的电视新闻采编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同期声运用的规律和编辑技巧,将其与新闻画面、解说进行合理搭配,不断深化拓展新闻主题,讲好中国故事。

3.1坚持言简意赅且真实客观同期声的使用能够让电视新闻更加真实可信[1]。在新闻报道中运用同期声,可以有效提升新闻的表现力,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但是在新闻采编过程中如果被采访对象表达内容过长,或者不同被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内容大同小异、相互重复,就会容易给观众带来拖沓的感觉,让人乏味,影响播出效果。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从前期采访的大量同期声素材中精挑细选,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画外音来呈现新闻事实,做到“精、准、短、实”,言简意赅,与播音解说词交替使用、相辅相成。在有的电视新闻报道中,即使同期声只有一句话,但内容简洁、生动,也会让人过目不忘[2]。2020年7月,在制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慰问演出走进象环村》新闻片子中,青年演员杨颖在谈到品尝象环葡萄的感受时说道,“象环葡萄特别甜,甜到心里了”。这段同期声虽然寥寥几个字,但是让观众印象十分深刻,使新闻更具感染力。新闻采编人员在对同期声进行编辑时,可能由于被采访对象语言表达缓慢拖沓,所以要对同期声进行删减,优化组合,但前提是要保证不改变被采访对象的真实表达,保证语言的连贯,在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此外,新闻采编人员在应用同期声时,还要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有些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为了让同期声更加流畅,同时让被采访者顺着新闻的主题发言,就习惯于对新闻采访过程进行事先的排练,让被采访者按照剧本进行发言,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利于后期新闻片子的剪辑,但违背了应用同期声的初衷。在这种表演的过程中,同期声就有了一定的表演性质,被采访对象在一定程度上“言不由衷”,真实度大大降低。而且,以此种方式制作出的新闻也会让观众对新闻的真实性有所怀疑,降低新闻的吸引力。

3.2展现新闻主题,丰富新闻内涵在电视新闻中使用同期声,必须要重视其与新闻主题的关联性。新闻主题的展现形式多样,同期声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形式[3]。在进行采访时,新闻记者会结合新闻的主题来完成采访过程。在新闻的编辑阶段,编辑人员也会结合主题进行新闻的设计和加工。在应用同期声时,新闻采编人员需要通过同期声凸显出新闻的主题。例如,在每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中,如果仅仅只有会议画面,新闻就显得单调空洞,让观众乏味,而这时如果选择将一些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所提出一些有见地或者对城市发展有建设性的发言等同期声编辑到会议报道中,就会进一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让新闻具有更强的表现力,观众即使不在现场,也一样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会”氛围。这种现场同期声的利用,对于突出新闻主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编辑人员在利用同期声时,应该注重新闻主题的呈现,让同期声和新闻内容相呼应。除此之外,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选择更加契合主题的同期声进行录制,这样有助于后期剪辑工作的开展。

3.3注重同期声的权威性和典型性权威性和典型性是指针对新闻事件报道中所采访的人物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同期声中所表达的观点、主张或者陈述的事实具有普遍性,能够令观众信服,采用这种方式更能够客观地反映新闻原貌,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从而增强新闻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特别是在新闻画面和解说词无法表现的时候,同期声就成为最强有力的佐证。比如,2017年3月,一个户外探险爱好者在网络上配图发表《福安白云山发现鸡血石矿》一文,鸡血石矿后经证实是火山岩,但仍引发无数群众前往该处探险,由于石头所在白云山龙亭峡谷地势险峻,出于安全考虑,政府部门希望主流媒体通过新闻宣传降低群众的探险热度。笔者当时与地质部门专家前往该处拍摄,并制作了新闻《白云山“鸡血石矿”为火山岩》,在片子中,笔者运用了地质部门专家对石头成分检测分析后得出数据的这段同期声,这种选择特定对象的同期声比较权威,能够还原新闻事件真相,起到了实证作用,达到了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随着近年来地方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在深度报道、新闻调查类新闻节目的增多,同期声在这类节目中往往是对事实真相的揭露,这就要新闻记者在选择被采访对象及其观点表达上更加注重权威性和典型性,如此才能使新闻更具说服力和公信力。

3.4重视技巧,增加新闻深度“其实同期声的内容完全可以由解说词来转述,但经过转述的内容往往不如同期声具有实证性、权威性和感情色彩。因此,解说词不能取代同期声在新闻中的地位。在制作新闻时要充分重视同期声的运用。”[4]所以,无论是在现场采访中的同期声录制,还是对于后期的新闻同期声的编辑都应该重视技巧的运用。新闻事实的发生是不可逆转的,一些新闻稍纵即逝,往往第一时间发生的画面难以被记录下来,那么在新闻报道中就需要记者运用一定技巧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时现场事件当事人或目击者的同期声就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画面上的不足。例如,当记者赶到现场时,救援工作已经结束,如果仅靠事后现场所拍摄的画面和解说词,则会显得新闻过于空洞、表现力不足。这时运用现场同期声就尤为重要,通过事件的经历者直接述说救援过程和所见所闻,既可以充实丰富新闻内容,也能够进一步增加新闻深度。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要熟练掌握同期声的运用技巧,新闻报道形式多样,在日常的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根据现场环境和新闻主题,选择恰当的同期声来充实新闻内容,提高新闻内容的吸引力。所以,在使用新闻同期声时,一定要对新闻事件加以分析,让同期声得到合理使用,从而实现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5]。此外,在应用同期声时还要与解说词、画面相协调,把握好节奏,实现画面和声音的有机统一,丰富电视新闻的内容,提高电视新闻的吸引力,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

4结语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应用非常广泛,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不断探索实践,熟练掌握同期声的运用技巧和规律,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参考文献:[1]张智博.论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同期声的运用技巧[J].视界观,2020(15):36.

[2]张锦凤.巧妙运用同期声给电视新闻加点“氧”[J].青年记者,2018(26):72-73.

[3]陈淑芬.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同期声的运用技巧[J].记者摇篮,2020(10):130-131.

[4]王建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业务指导用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11.[5]高子淇.同期声在电视新闻采访与编辑中的运用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15):104-105.

作者:林泽锦 单位:福建省福安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