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3篇

时间:2023-02-16 10:45: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3篇

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1

0引言

随着粮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与资源禀赋相对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加之受到国际粮价的波动和储备粮不足等复杂变化的外部环境影响,使得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存在建设难度大,建设进程缓慢等问题,而确保粮食供给,建设高标准的农田,是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1,2]。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就是要在农业机械化背景下更好应对建设发展需求,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上对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建议。加快推进农田农业机械一体化、标准化和高效化进程,增加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保障耕地质量建设和打造“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将农田基本建设推向一个更高的标准,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1农田基本建设问题及需求分析

1.1机械化推广范围受限且作业影响因素增多农业机械化要求农田基本建设要不断提高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的程度,作为农田建设主体的农民,其农业建设理念的转变和机械化接受程度大小影响着农田建设过程中机械化的推进和力度的加强[3]。而农民虽然在农业生产的收割阶段使用了一定的机械,如打谷机、收割机等,但在育苗、施肥、打药等环节还在使用传统的人力劳动,且容易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和机械费用、规模差异的影响,使得农民整体运用机械化的水平有所降低,进而为机械化水平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限制和阻碍。另外我国地势复杂,多山地丘陵地区,机械化水平的推广存在着地区差异难度,且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多受到农田基本发展现状和自然气候差异的影响,部分农耕地区易受到农田地块形状不规整且分散,田块坡度较高且土块不平整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机械化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机械化作业条件限制因素增多,不仅会影响到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在农田建设中的积极性,触发其畏难心理,还会对农田基本建设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阻碍,难以总体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

1.2基础设施的维护及后期管护机制亟需完善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用量较匮乏,且耕地质量偏低,农业机械化发展下的农田作业和灌溉作业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0.087hm2,农民的耕地数量较为零碎分散,且农民之间、村组之间、乡镇之间都不可避免会存在权属分界问题,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后期的管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处理不当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4,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管理模式在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民对公共农田基本设施的维护上常予以忽视,分工责任无法界定,且沟渠,机耕路、水田维护和水利建设等基本设施的修缮和维护问题得不到解决,难以保证农田建设的高效推进和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农田建设过程中,部分管理人员会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问题,将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业发展孤立开来,以完成建设来应对上级分配的任务,这种轻管护的理念必会在后期农田建设中造成投入资金重复、返回周期长、影响农事进展等问题。同时,农田的管护责任的分属不明,管护手段和措施较为薄弱,进一步影响了农业机械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其机制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1.3支农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生产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而“三农”投入主要是依赖政府的扶持,且倾向于通过资金和项目进行直接扶持,“输血”功能明显而“造血”动力不足;对于资金的引导和奖励机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示范带动机制不强,社会主体的投入明显存在缺失,进一步影响着支农规模的扩大和资金投入的稳定性[6]。同时,部分地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存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科技创新力度对农业贡献率较低,农民在对机械化发展农业和惠农扶农等政策的获取渠道上较为单一,且存在差异性和信息不对等等问题,使得农民接受机械生产的思想周期较长,为农田建设的发展无形之中增加了时间成本,农民对新鲜事物的接纳程度也存在着个体差异,种种问题也影响着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3]。且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集中连片地块较少,机械化建设成本攀升,资金需求大,农民较为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基础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也在进一步制约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2机械化发展下农田建设的改进建议和应对措施

2.1加强推广宣传力度,进行分区建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家对农村问题的进一步重视,农业机械化逐渐成为农田基本建设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其传统务农意识和作业方式亟需改变和优化,就需要驻村领导加强对机械化农业的推广宣传,从观念劝说和优惠奖励力度两方面进行引导和支持,深化农民对机械化的认知程度,帮助其摒除传统落后意识。同时中央财政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通过贷款贴息、租赁融资等方式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合理确定农业生产的补贴额,减少农民在购置生产机器时的担忧和负担。加强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联合统筹,中央进一步扩大支农政策的惠及范围,对自然条件较差的部分地区予以特色产业的帮扶和粮食生产薄弱环节的支持,各地政府应在中央文件的指示下做好农业发展规划,根据不同地域地形、作物种类、灌溉排水效率等因素进行机械作业,合理划分和适度归并田块,科学规划建设田间灌排工程,保证农业灌溉保证率和用水效率,并对较为分散的土地进行统一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做好农业分区建设和治理,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和方式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拓宽推广宣传的范围,以村干部实地宣传、广播宣传、互联网宣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加大周边宣传力度,并以分区分点实现农田建设的高质量管理。

2.2创新经营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建设机制农田的基本建设涉及到环保、水利、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和部门,其复杂性和综合性较高,需要发挥部门联动和政府引导的作用,加强合作,发挥合力。创新经营方式,就是要建立以政府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政府应该加快“三权”的改革进程,对土地的经营权进行灵活转让,以此保证在土地使用流转规范制度基础上提高经营要素的流转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各地方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农业发展现状,丰富农田经营生产方式,减少因个体差异而造成农业生产水平的差异化,如租赁经营,农民合股购机等,进一步降低农民生产过程中的损失和风险。同时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与耕地、村落之间的统一规划,注重农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如将农村道路和机耕路进行规划建设,有利于保持机械作业的便捷性,也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引导农民加强责任意识和权利分属概念,鼓励其对机械化农具的投入使用,利用数字农业和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建立起共同管护机制和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推进数字农业、良种良法,科学施肥等农业科技手段和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壤质量,完善农田建设机制,建设高质量农田。

2.3健全支农增长机制,扩大财政投入和保障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的背景条件下,农田基本建设投入出现了滑坡的趋势,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农机化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各方力量,建立新的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即“社会投入+国家投入+地方投入”。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对各地方的实际农田建设进行客观评估和针对性建设,避免地方为做“表面功夫”建设而疏忽对农业建设的重视和基础设施的维护。同时加大支农力度,逐渐形成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市县乡为辅的支农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培育新机制和加快相关政策(如产权、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制定,对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农田基本建设资金比例及涨幅范围要有明确的规定,确保农田基本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充分发挥财政对支农惠农政策的导向,鼓励和支持信贷、外资等各方面社会投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扶持机制,改变原有单一的投入机制,最大限度调动资源的配置流转,减少农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资金中断等问题。政府在拟定惠农政策的同时,要注重对长远利益的考虑和农业发展后劲问题,将财政资金的单一政策变为综合性政策,变支农扶持的“输血”为“造血”功能,同时坚持农业推广和完善科技推广体系,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发挥其对农业水田的基本建设和完善。

2.4助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田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高质量农田建设是与现代农业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相适应的一种模式,具有基础设施齐全、高产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等特点,在土地平整、施肥播种、收获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机械应用程度,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为更好减少地势和气候对农业发展和农田建设的影响,应助力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田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即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各地应积极提高农机水平,引入新式农机配置,并请相关技术专家和农业人才进行指导,推进农田建设。而农田建设质量的提高同样能够加深农民对技术生产的信心和参与度,以个体带动群体,以群体带动群体,发挥“羊群效应”,进而使得我国农田建设迈入一个大台阶。同时农业机械化对农田整治、灌溉水利方面的作用可有效推动机械制造、运输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形成机械化发展和农田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进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结语

随着惠农助农等多项政策出台以及政府重视程度的加深,我国农田建设的机械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受到地域条件差异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高质量农田建设仍然面临较大的阻碍。农田基本建设涵盖多个方面,在农业机械化背景下,为提高农田建设质量应更好针对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问题和需求,如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体系不够健全等提出适当的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更新农民生产理念等,以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等为实践指导,以科学发展的观点指导农田基本建设,坚持建改并举,建管并重的原则,以创新的精神和开拓的思维去运行农田的基本建设,达到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的效果,切实提高我国农田基本建设,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于孟京 单位:黑龙江农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2

0引言

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实施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保障条件,可以将农机科技工程转化为农村实际生产力,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升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动新农村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1]。农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保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开发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意义1.1农业机械化推广的意义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从以人工、畜力等逐渐发展为以农业机械生产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地域广,不同区域之间农业机械生产水平不平衡,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设施不完善等,迫切需要加大农业机械相关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平衡发展,引领农业生产的转型与升级[2]。

1.1.1理论意义农业机械化推广是集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发展技术(图1)。加强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对于促进农业升级,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积极推动新农村农业发展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农村农业生产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1.1.2实践意义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及新农村建设需求为引导,以满足农民农业生产要求为出发点,建设高效运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化农业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并支撑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新农村建设发展。

1.2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指依据市场导向对农村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产品生产结构进行调整,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3]。因此,实现农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必然保证,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开发农业资源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模式与市场的关系逐渐转变为依据市场导向及客户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产品的质量及品质要求也逐渐升高,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也推动了农业生产结构逐渐由高产量向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多样化及高产量,因此,动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是满足当代农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必要条件与发展要求。

1.2.2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及农业生产供需结构的调整,依靠提高农产品数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应该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特色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一方面可以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户的经济收入。1.2.3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的重要手段由于传统农业的资源过度开发,以及一味追求高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导致我国可利用的农业资源逐渐下降,农业资源利用率低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4]。因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区特色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是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2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

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根据不同地域条件及资源结构进行合理规划与统筹分配,不同地区推进农业机械技术及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及农业结构调整,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引导,满足我国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定位优势农产品,及时研究市场需求变化,在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中占据先机,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的研究,为引导当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及时、准确地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为农业机械技术的高效推广及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供理论依据[5]。

2.2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由于我国地域较广,农产品种类丰富,农业生产模式较为复杂,针对我国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的发展应该做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发挥区域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市场发展、生产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等因素,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选择适宜的农业生产路线与发展模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机械生产模式及农业支柱产业。以我国农业较为发达的东北地区为例,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制定相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

2.3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该依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结合高新科技的应用,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为载体,坚持农机与农艺技术相结合,为促进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及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保障。

2.4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发展的同时,要保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如保护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坚持绿色发展为前提,坚持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2.5以政府引导,坚持统筹规划坚持政府引导,以政府引导为主,以相关区域农业生产服务社及服务组织为辅,形成区域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良好格局,优化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的机械化进程,突破农业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逐步建立区域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积极引导全区农业发展。

3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策略

3.1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完善农村农业销售体系,在全国不同农业生产主产区建立覆盖市、县、乡、镇、村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从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为源头,逐步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技术体系,构建稳定、高效、特色的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积极贯彻落实农业部及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各部门、各地区出台配套措施,加强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结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新的活力。

3.2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市场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完善地区农业信息网络,强化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及时将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信息、技术信息、价格及供求信息进行网络发布,为农民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及市场供需情况提供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体系及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健全农业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

3.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逐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传统农业生产一味追求产量转变为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在发展主要粮食作物的同时加强经济作物的发展与创新,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及保鲜、冷藏、储存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设施农业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及农产品精加工技术的发展,并为农民解决农产品在加工、保鲜、冷藏、储运及销售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3.4制定农业机械技术及农业结构调整推广方案按照我国农业农村关于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发展目标及重点农业技术攻关要求。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加强技术示范推广,从而推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部分技术发展及主要技术内容如表1所示。4结论农业机械化发展及农业结构优化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可以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和前提。本研究解析农业机械技术及农业结构调整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未来我国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与策略,逐步完善农业农产品的销售体系,健全农产品信息体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及农业结构推广方案,对于推动现代化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作者:张腾飞 单位:舒兰市农业机械管理总站

农业机械化发展探讨3

0引言

与人工生产方式相比,农业机械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农业生产环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支撑[1-2]。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销售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因此,对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体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农机维修站点的售后维修服务人员从数量及专业水平都无法满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3-4]。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存在体系不完善、地区支持力度较弱、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技术及农机维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1重要性

1.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传统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进行作物的播种、施肥到收获等作业环节,劳动强度大。随着农业机械的逐渐应用与发展,可以解放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与人工生产方式相比,农业机械化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农业生产环节,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农业向大型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渐推广大马力农业机械,采用动力配置更高、功能更加先进的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尤其适用于大面积农田经营及农场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5]。综上所述,先进的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提高资源利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机械化种类及相关农机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基本可以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如播种、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土壤管理及收获等一系列环节,随着智能化及信息化设备的逐渐发展与应用,农户可以不进入土地实现远程监测农作物的长势及田间环境,进行田间精准作业,可以节省肥料10%~15%左右,节约农药20%~24%左右,并及时做出相关的农业管理措施,投入较少的劳动力就可以经营管理农田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率[6]。1.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7]。实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需求,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有效促进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促进农业机械贯穿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稳步提升农业发展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1.4推动新农村建设全面推动建设新农村农业发展是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及农机维修技术推广,可以推动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不同农业生产区域特色,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创新,解决目前农村、农业、农民之间的发展矛盾,顺应时代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更好地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低等问题,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地区支持力度较弱,资金投入少由于相关农业地区缺乏对农机维修及保养体系的重视,没有开设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专项资金,资金有限、基础设施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农机管理维修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技术工人[8]。农机售后维修服务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更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售后维修服务能力跟不上快速增长的农机销售需求。目前,我国农机企业在进行农业机械售后服务时,主要从生产一线员工中抽选进行农机售后服务工作,相关人员专业技术不足,难以保证售后服务的质量,当农业机械遇到难度较大的维修故障,会出现无法解决或维修时间过长等问题,农业机械质量无保障,维修费用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利益和权益无法保障,限制了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在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短缺及基础设施薄弱是限制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的主要问题。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老化严重,设施损坏后不能及时维修,各种设施的主要功能逐渐减退,另一方面,农村电网设备较差、用电成本较高及农村互联网技术落后也限制了新型农业机械的推广[9]。以怀化冰糖橙的销售服务体系为例,湖南省怀化是我国冰糖橙的重要产地之一,销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全县9个冰糖橙产地只有5个乡镇建立了完善的农产品加工及保险冷藏设施,在2020年疫情期间,出现冰糖橙大量滞销,导致农户损失惨重,由此也可以看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造成的重要影响。

2.3农机维修站点分布不平衡,维修能力较弱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机维修网点较为分散,尤其是乡镇农机维修服务组织不健全,且维修能力较差。与当前农业机械技术水平发展及农机装备保有量的迅速增长不匹配,在农忙季节,往往由于农机具没有得到及时维修而影响农机作业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农机维修站点是农机维修的主要组成部分,省80%以上的农机维修业务都是以农机维修站点进行,目前在农机相关部门登记的农机维修站点少,经营规模较小,每个维修站点一般只有1~2人,规模较大的能够达到3人左右。目前农机维修站点主要从事农业机械零部件更换、一般的农业机械故障排除,服务能力较为综合的可以进行机械加工与电机维修等,甚至有些农机维修站点只能从事相关的车胎修理、电气焊、钣金等,且农机维修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及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农机维修过程中普遍存在维修不规范、质量不达标及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3策略

3.1构建完善的农机维修体系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的保有量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对农机售后维修服务体系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农机维修站点的售后维修服务人员从数量及专业水平无法满足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未来应该逐步完善农机维修服务体系,为农机维修及售后服务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同步加强农机维修站点及农机零配件供应点的建设。政府职能部门应出台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引进技术过硬维修人员、先进的维修设备,逐步组建一批年轻的高素质维修服务队伍,大幅度提高修理工对新型农机具的维修技能,提升农机维修质量与水平[10]。

3.2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包括:1)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2)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农民农业知识与专业素质。3)明确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需求,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4)促进财政投入,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保障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顺利推广。5)改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的管理体制,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效率。

3.3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机械创新发展在推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时,应该加强农业机械的创新发展,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高度重视农机装备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并提出政策改革意见及发展目标(表1),要加强各个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及特色作物的农机自主创新能力,在确保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外,还要主攻重点作物、薄弱环节的机械化水平,重点推进水稻、玉米、棉花、马铃薯和甘蔗等重点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建立标准化机务区,提高农机管理水平,加强科技支撑,加大农业装备的自主研发力度,加快补齐农机装备各项短板,支撑农业机械装备的高质量发展3.4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及产业发展需求,对人才培养、项目资金、政府扶持政策等要素进行全面统筹。政府应该逐步出台相关政策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发展、做强做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农垦地区购置大型农业机械,提高装备水平,建设标准化机务区等。

4结论

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我国应该逐步构建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技术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政府应加大支撑力度,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霄霄,万军,李明,等.浅谈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J].南方农机,2022,53(5):150-152.

[2]罗鸣.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对策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9):60-61.

[3]徐晓云.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问题[J].新农业,2022(4):75-76.

[4]杨雪.浅析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及农机维修问题[J].中国设备工程,2021(15):224-225.

[5]朱波.如何有效开展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47-48.

作者:鄂立峰 任宝柱 单位:东辽县平岗镇综合服务中心 东辽县泉太镇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