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技术分析3篇

时间:2023-02-17 09:46: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农业机械化技术分析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机械化技术分析3篇

农业机械化技术分析1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仍使用原始的耕作方式,以灭茬、翻土、起垄、播种、收割的耕作方式为主,当秸秆被收割完毕后,则会进行焚烧处理,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不利于土地的循环使用。进行犁耕播种后的田地每当遇到春秋雨量较多的时节,较多的雨水会在田间地垄形成径流,将农作物表面的农药化肥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带入水库,污染了水库中的水资源。而且传统的犁耕的耕作方式易出现水蚀的现象,造成水土流失。目前,造成我国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的原因有:一是植被大面积减少,二是人们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土地大面积裸露,使得在降雨频发的季节出现水土流失的现象。因此,加强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研究尤为重要。

1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内容

1.1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技术体现出农业保护性工作的核心过程。传统的秸秆焚烧容易带来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使土壤表层焦化,降低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而通过秸秆还田覆盖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加强微生物的活动,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又节省了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种植成本,因此现阶段秸秆还田覆盖技术已成为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技术体现[1]。

1.2深松整地在传统的农作物耕作方式中,多数以小型的农业组织为基本作业单位,这些农业组织很少对土地进行深松,导致常年的耕种条件下土壤结块严重,地表以下的养分输送困难,无法保证农作物的日常生长需求。同时,在传统的浅耕方式中,土壤出现了蓄水能力不强、肥力维持能力不强的现象,无法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水肥供养[2]。而深耕保护性技术借助机械化的深耕措施,打破了土壤表层的结块问题。与此同时,该技术提高了雨水渗透率,增强了土壤的蓄水能力,还有利于原有土壤的盐碱成分排出。通过深耕深松后的土地,能够加强农作物的成长效果。

1.3免耕播种将秸秆还田覆盖之后,可促进农作物免耕播种。从当年的收获到第二年的春耕,覆盖的秸秆能够形成一定的营养成分,覆盖在土壤层之上,能够防止风沙飞扬,还可以促成一定的营养成分腐化。在此基础上,利用免耕播种技术,可以减少耕作中的碱化、结块形成的耕作阻力。同时,原有的生物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合理地进行土壤结构化施肥,减少了烧苗现象的发生。这种免耕播种技术既提高了土壤中农作物的生产能力,又优化了农作物吸收肥力的效果[3]。1.4病虫害防治、除草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这是保护性耕作中重要的步骤。为了保证较好的防治效果,除了进行化学防治以外,还需要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在防治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化学药剂,对农作物产生危害或是影响人们日后的使用。因而,在进行配药过程当中,要严格控制配药的剂量,采用合适的施药方法,在保护农作物的同时,达到良好的除虫效果[4]。

2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2.1降低生成成本,促进农业的长久发展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下,年年耕、年年破坏土壤。而在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之后,可以采用免耕、少耕的方式,省略了传统的一系列低技术化操作步骤,节省了大量的农业投入,促进了当年生产收益的提升[5]。保护性耕种依托于农业机械生产而存在,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体现。保护性耕种机械主要采用机械化免耕、少耕和复式作业,在实际应用中操作简单,采用这种新型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付出,在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产创收。保护性耕种将土地原本生产的秸秆进行粉碎后,还于土地。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强土壤的肥力,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有效避免了因为化学肥料施加过多导致的土壤板结现象。而且借助这种方式,还能够起到蓄水保墑的作用,实现农业长久持续的发展[6]。

2.2合理利用农作物,保护环境原本的耕种模式是在完成经济作物的收割之后,将地里的秸秆当作柴火,这种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不仅导致了空气被污染,而且加剧了温室效应。采用保护性耕种的方式,秸秆还田,不仅为土壤提供了有机肥料,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2.3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轮番间种的前提之下,有效地保持了水分和肥力,提高了土壤的原生态结构,加上秸秆覆田技术的实施,使土壤表层的有机物质逐年提高,不仅改善了土壤营养结构,还降低了水分的流失。除此之外,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也可以避免风沙飞扬,提高了空气质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水土流失[7]。

2.4有利于构建和谐新农村现代农业正朝着机械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可以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而且能够缓解大量的农业工作为土地带来的生产压力,更好地实现对土地的循环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性耕作不仅实现了农业的长久发展,而且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新农村[8]。

3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3.1传统的农业耕作观念根深蒂固由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已经融入到农民的种植习惯中,这种工作方式在农民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在我国一些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多数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其对于新型耕作的方式认同度不够,接受程度较低,不能充分认识到这种耕作方式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民仍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很难接受不耕或少耕的种植方案,进而限制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9]。3.2保护性耕作方式使地表环境变差保护性耕作借助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的技术手段,起到蓄土保墑的作用,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益,但同时也降低了原本的地表环境水平,不利于进行后期的播种作业。将秸秆粉碎覆盖于地表,使得土地表面不平整,且杂草较多,降低了地表的温度,在进行播种过程中易出现挂草、堵塞、漏播等问题。低温环境使得作物出苗困难,延长了农作物的生育期。另外,长期使用免耕的方法,使得机器除草困难,不易灌溉,同时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风险,无法保证日后的收益。

3.3地方政府对保护性耕作认识不足保护性耕种有益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农民的增产创收。在保护性耕种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保护性耕作,已经将该项工作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当中,以此促进保护性耕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应用。然而,各级地方政府没有意识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收的重要性,未认识到保护性耕作的实质,停留在表面工作上,没有制定具体的实行措施和发展规划,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效益少,质量差[10]。

3.4相关部门协调能力差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具体实施中,涉及农机、水利、气象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然而,尽管各部门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设置了一些领导小组和技术小组,但由于政府对于相关工作不够重视,各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使得项目工作在推进过程当中,方案落实不够具体,水利、气象等部门之间协调性不足,使得保护性耕种的方案脱离于实际,各项计划在实行中执行力不足。

4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策略

4.1调查自然资源的适用性在开展保护性耕作工作前,需对本地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当地的土地适用性,从而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比如降水量保持在250mm~800mm的地区,土壤潮湿、排水良好的土地,则适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因为秸秆还田的措施会使得地表温度降低,进而影响到后期农作物的发育情况,地表温度低于7℃的地区则不适宜开展该项技术。

4.2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保护性耕作的方式不仅有益于实现农民的增产创收,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一定的推进作用,然而,该措施在实行过程当中所包含的技术要点较多且涉及的部门较广,因此,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可以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为农业保护性耕作设置专项资金,为各项工作的实行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的支持,建立专项的领导班子,对整体项目农机、农业、财政、气象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切实做好各项项目的落实工作,促进保护性耕作在地方的实行。

4.3选好项目示范点为了有效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好示范点和示范区。通过对示范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技术指导,保证将相关的技术特点应用到基层群众中,以实现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为了保证推广效果,需要筛选一些积极性高、威信强的农田作为示范区进行技术指导,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向农民进行立体展示,以便后期将该技术传播到农户的实际种植过程当中,扩大保护性耕作的应用面积。

4.4加强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培训为了保证保护性耕作的实行效果,相关部门需邀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提升农民的专业素养。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因而在实际培训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农民能够接受相关知识,能够将专业的技术应用到农田种植过程中。同时,设置专业的指导人员对农民的种植进行指导,根据农民的实际种植情况,从理念到技术对农民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专业的技术指导,使农民掌握相关的技术要点,促进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

4.5加强项目示范管理配套技术服务为了保证示范区示范作用和落实效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做到:一是需要签订推广合同,将优秀的技术方案逐级落实到村民种植过程中;二是做好农机作业的管理工作,要签订好农业机械的作业合同,确保作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提升政府的补贴力度,进行惠农补贴,鼓励农民使用新型的技术,实现对于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种的推广。在实际的项目推广过程中,需要对田地进行统一标准化的管理,对供种施肥、机械化作业进行统筹安排,并进行相关的技术指导,在总结、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质量。

4.6发挥种粮大户、农机大户的影响力在进行项目示范的工作过程当中,要适当发挥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的影响力。除了在乡镇中建立示范区外,还可以选择本村当中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具有相应生产能力的种植大户作为技术示范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以提升保护性耕种的推广效果,调动地方农民的应用积极性。

5总结

在农业机械化不断普及的今天,采用保护性耕作的方式,一是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发展;二是借助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对于土地的循环使用,有利于农业的长久发展;三是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因而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加强该项技术在实际农业种植中的应用,通过对土地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亚东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农业机械化技术分析2

宿松县处于安徽省西南边陲,主要由丘陵、山区和洲地等地形组成,境内拥有充足日照、丰富热量与充沛雨量,年均日照时数为2023h,年均降雨量在1307mm左右,十分适宜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宿松县农业生产规模较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在770km2左右。

1农机安全监理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作用

1.1防控农机事故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承担着注册登记、安全检查、技术检验等诸多职能,通过发挥农机安全监理职能,可促使农机事故的发生得到防范,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证。近些年来,我国深入落实惠农政策,民众的农机购置热情显著提升,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应用各类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伤亡事故隐患,农机安全监理形势较为严峻。农业机械具有较大的作业范围,农户个体是农业机械的主要持有者,存在着数量广、流动性大等特征。农田是农业机械的主要作业区域,具有相对复杂的作业环境。部分作业人员不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较高的操作水平,这样将容易发生农机安全事故,威胁到民众的人身财产安全。而通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深入实施,将执法、检审、培训、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全方位落实下去,可促使农机事故的发生率得到显著降低,有助于维护农机安全形势[1]。

1.2促进农机化发展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障农机安全,方可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而农机安全监理则是保证农机安全的关键举措,农机安全监理具有十分丰富的职能,能对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例如,通过开展牌证管理工作,可帮助主管部门对当前农机发展现状、趋势等进行把握,将科学的农机化发展规划制定出来,禁止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不合格的农业机械。通过开展农业机械检验检审工作,可及时报废处理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农机具,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安全性得到保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农机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可以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帮助农机作业人员充分了解各类农机化政策。

2当前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机监理宣传不到位

目前,部分农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存在着明显的侥幸心理,不能够严格贯彻各项安全政策,容易出现违规作业、不规范驾驶等行为,导致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多。面对这种情况,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逐步革新农机驾驶员的思想认识,提升其安全意识。但就现阶段而言,在农机监理宣传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农机监理人员一直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方式作为主要宣传手段,或将宣传横幅悬挂于田间地头等,不能够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导致宣传效果得不到改善。

2.2基础业务需进一步规范

当前,部分基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牌证管理、变型拖拉机整治等基础业务实施中,还存在着台账不够健全、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导致农机监理工作职能得不到全面发挥,阻碍到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农机监理人员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不能够严格落实全程记录要求,面临着较大的执法风险。

2.3服务意识较为薄弱

管理与服务是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二者之间具有协调统一的关系。现阶段,部分农机监理人员将监督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不能够充分考虑广大农机手的实际需求,导致农机手的满意度受到影响,也损害到农机安全监理的整体形象[2]。2.4农机监理队伍专业化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只有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机监理队伍建设起来,方可以持续改善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效果。目前,部分基层农机监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不能够主动学习现代监理技术与方式方法,阻碍到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发展。同时,农机监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少,虽然农机监理机构组织了培训活动,但存在着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导致培训目标难以顺利实现,不能够显著提高农机监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3新时期加强农机安全监理的对策

3.1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

3.1.1借助主流媒体。要将本地典型农机事例充分利用起来,以展板、画册等形式编制典型农机事故案例,依托这些真实案例让广大农机手充分了解农机事故的严重危害,促使农机手的安全意识得到提升。要将展板摆放于农机监理大厅,或利用电子屏对典型农机事故案例进行循环播放,改善农机作业安全观念的传递效果。同时,要将农机具年检契机利用起来,深度结合年度检验与警示教育,集中培训教育参加年检的农机驾驶人。在具体实施中,可依托APP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将送检下乡信息统一发送给农机手,在对辖区农机具进行集中年检的基础上,利用安全宣传展板、安全警示横幅等向农机手灌输农机作业安全知识。此外,要与主流媒体做好对接工作,设置专题报道栏目,促使农机安全宣传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例如,可与当地电视台联合起来,对农机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操作规范、惠民政策等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提升农机手的作业安全意识。

3.1.2应用互联网技术。近些年来,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开始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了各类手机APP,不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办事流程的公开透明性也得到了增强。因此,为推动农机安全监理事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也可开设官方微信平台,综合运用“关注送反光贴”等多种推广形式,引导广大农机手主动关注公众号,这样可利用公众号向农机手高效推送农机方面的惠民政策与安全知识。也可构建APP平台,于农忙时节利用短信等形式向农机手宣传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

3.1.3加强“农机安全生产月”宣传。通过“安全生产月”活动的定期开展,可以专题形式对农机安全监理工作进行全面展现,帮助人们充分重视农机安全生产。在活动实施中,要将标语、横幅、宣传车等各类宣传载体综合利用起来,及时解答农机手遇到的各种疑惑。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要深入到农田一线,深入宣传作业安全方面的政策知识,耐心查处、纠正各类违章行为,向农机手免费发放安全警示标贴等,增强农机安全执法服务的人性化。

3.2加强基础业务能力建设

3.2.1农机牌证管理。农机安全监理部门需结合当地农机化发展情况,将牌证物资年度使用计划科学编制出来,有序、规范地申领牌证。要严格管理牌证物资,对分管负责人、专职管理人等进行明确,保证牌证物资的管理效果。全面记录牌证的申请、领用与发放情况,贯彻可溯可追踪的管理原则,避免有任何遗漏情况出现,促使农机号牌登记、保管与发放等环节得到全面规范。科学建立牌证台账,对各类牌证、各类物资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与地区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分享交流牌证物资管理经验,积极引入先进做法,促使牌证物资管理的规范性、有序性得到切实保证。

3.2.2变型拖拉机整治。由于变型拖拉机的风险隐患较大,需将其作为管理的重点。在具体实施中,要将变型拖拉机“一年双检”与“人、机、证”三见面等管理规定严格贯彻下去,依据相关标准、规范等科学开展年度农机检查审验工作[3]。依托官方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变型拖拉机报废政策规定进行广泛宣传,将“报废通知书”等逐一发放给参加年检的变拖机手。同时,要联合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经常性组织联合执法活动,现场查处变型拖拉机的各种违法行为,如套牌、无牌、超速等,促使变拖机手的交通规范意识得到提升。

3.2.3推进痕迹化管理。具体来讲,痕迹化管理指的是提前谋划各项工作,构建工作常态化机制,全面记录、收集工作过程中的各项信息。通过痕迹化管理的推行,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水平。因此,农机安全监理人员要将照相、执法记录仪等相关设备积极应用于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各项工作中,对各种执法痕迹信息进行及时记录与保留。要对安全管理与检查台账进行统一记录,促使执法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与化解。全程记录执法过程,以执法文书形式规范化表述农机现场检查的时间、地点、事由等重点内容。完善配置执法记录仪等各类设备设施,逐步提高农机安全执法的信息化水平,利用音像形式记录事故处理、投诉举报等全过程。

3.3打造惠民服务平台

3.3.1免费实地检验服务。农机安全检验是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工作,为改善农机安全检验工作成效,需统筹整合专项农机补贴、农机培训、农机维修等各类资源,向农机手提供良好的政策福利,促使其参与农机安全检验的主动意识得到提升。通过农机安全检验工作的实施,能够有效排除潜在的安全风险。若地区具备充足的资源条件,农机监理人员可向农机经营服务组织、农机手聚集点等专程提供检审服务与保险补贴。同时,做好农机监理APP的推广工作,促使机手接受农机安全检验的便捷性得到增强。

3.3.2推进农机政策性保险。政策性保险具有较广的涵盖范围,能够有效维护农机手的切身利益。因此,要与保险公司联合起来,对宣传彩页、案例展板等进行制作,向农机手广泛宣传政策性保险的优势和价值,引导广大农机手主动参保。可将农机政策性保险专用窗口设置于监理服务大厅,及时解答农机手对政策性保险的疑惑与问题。农机监理人员也可会同承保机构,于农机检审现场对投保手续进行集中性办理。为进一步体现农机保险的惠农性,要结合农机手的反馈意见与利益诉求,积极创新保险险种,提高农机保障率,将最新的农业机械涵盖进来,促使现代农机化高质量发展得到实现。

3.4加强专业化执法队伍建设

3.4.1加大培训力度。只有持续提高监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方可以将农机安全监理责任制全面落实下去,推动农机安全监理规范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因此,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系统性培训现有的农机监理执法人员。在具体实施中,要组织农机执法人员对农机安全监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依据政策法规规范执法流程与行为,切实增强农机监理执法的规范性。要将集中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培训活动定期组织起来,促使农机监理干部职工的履职履责能力得到逐步提升。同时,要将农机安全监理作风建设工作全面落实下去,对考核督查机制进行健全,引导农机监理人员牢牢树立红线意识,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履行职责,避免有任何形式的违规行为出现,促使农机安全监理形象得到维护与改善。

3.4.2组织农机专项整治。实践锻炼是提高农机监理人员能力水平的关键路径,需将农机专项整治工作定期实施下去,对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进行完善构建。在具体实施中,要将重要节日、重要农时等作为排查治理的关键时段,全方位、无死角地排查农机生产作业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严格整改排查出的各种安全隐患,跟踪推进整改过程。一方面,要联合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集中整治道路行驶与农田作业两大环节中出现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如无牌行驶、酒后驾驶、拼装改装等,降低各类农机事故的发生率。完善建设农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联合惩戒严重失信行为,促使农机手的安全生产驾驶意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乡村道路实际情况,将安全检查网络图编制出来,促使安全检查盲区得到消除。严格规范检查程序,做好台账记录整理工作。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农机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求农机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3.4.3提高农机事故处理能力。针对可能出现的农机安全事故,需进一步落实落细农机事故应急措施,将农机事故应急培训、救援演练等活动开展起来,帮助工作人员熟练掌握现场勘查、应急救援、责任认定等工作要点,促使农机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得到提高。将农机事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下去,定期统计分析农机事故的发生类型与原因,评估当前农机生产中面临的隐患风险,科学预测、预警、预防农机事故,促使各类农机事故的发生几率得到最大程度地降低。同时,要大力培训事故处理人员,引导其对事故处理理论、现场勘查等工作技能进行全面掌握。要深入结合农机操作、农机执法与农机业务理论,对农机事故处理方法进行认真学习。这样当出现农机安全事故后,工作人员方可以认真、仔细地勘察事故现场,依据相关流程规定开展责任认定、赔偿、调解等相关工作。此外,要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完善配置相关物资与装备。单独存放所有装备,将日常领用、维护保养等配套制度建设起来。

4结束语

通过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深入实施,不但农机安全事故发生率可以得到降低,还能够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又好又快发展。针对现阶段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农机监理机构需从宣传教育、业务建设、加强服务以及队伍提升等多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水平。

作者:史水龙 单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农业机械化技术分析3

1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1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只能满足农户自身需求,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力落后,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农产品虽然产量大,但是缺乏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促使我国由传统的小而散、以人力为主的生产模式转向依靠现代机械的规模化生产模式,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例如,一些地区农产品虽然品质良好,但是缺乏产业运作,还是以初级农产品形式销售,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既不能保证产品质量,又缺乏市场风险抵御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建设现代农业,通过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可以提高农产品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农产品生产体系,从而将初级农产品改变为工业制成品,促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1]。

1.2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由于农业收入水平较低,我国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农民收入低极大地影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传统农业依靠资源要素实现增产,而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建设现代农业要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改变人力成本投入较高的局面,且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能够降低劳动成本投入[2];其次,现代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通过科学育种、提高种植技术等方式,增加农产品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品质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3];最后,建设现代农业,能够减少传统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损害,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有利于农村发展生态旅游业,壮大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村经济活力[4]。

1.3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必须做到自给自足,才能保证社会发展稳定。以粮食为例,虽然可以通过进口的方式满足粮食消费需求,但是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石。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下大量土地被用作建设用地,我国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起源于发达国家,经过实践证明,其可以有效改变农业资源先天不足的弊端,满足老百姓对于农产品的基本需求[5]。此外,一些农产品也是工业中的重要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稳定的供给。因此,建设现代农业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农业生产产能紧缺的问题,同时满足工业生产需求,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2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2.1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纵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的路径,都是先实现农业机械化,继而在农业机械化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而农业现代化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等方式,实现现代农业发展[6]。由于建设现代农业需要所在国家地区有现代工业支撑,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笔者在对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进行研究时,发现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因素,这是因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业竞争力的强弱。

2.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建立在人类对生产工具的改造与应用上,反映到现代农业上,就是生产工具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客观上带动了农业走现代化发展之路。农业机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将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使农产品能够像工业化生产一样做到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为现代农业的建立打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以美国为例,依靠农业机械化,美国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保障了本国的农业发展和食物安全。因此,在对现代农业的评定中,国际上通常把农业机械化水平和效益的高低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主要评判标准。

2.3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建设现代农业,必然要依靠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而农业机械化则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农民在对机械的操作中成长为具备一定科技文化素质的现代农民。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而这离不开大量具有高素质文化的农机人员的加入。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农业生产领域,他们在带来先进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将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改变为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正是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才使得农业种植由小农户向现代规模化种植方式转变,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踏足现代农业,间接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

3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在较长时间内的教育力量薄弱,而农村教育资源相比城市更加匮乏,因此目前我国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一方面,由于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以中老年为主,这部分人群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进入企业从事生产,因此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农业劳动;另一方面,虽然农村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但是受制于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无法提供可观的劳动报酬与就业岗位,大量高素质青年劳动人才留在城市,导致农村基层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7]。在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大量基层务农人员无法掌握现代农业知识,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与应用存在畏惧心理,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

3.2农业机械化配套政策不健全由于农民在购买农业机械时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在农机使用中也需要得到技术指导与维修帮助,因此农业机械化配套政策的完善十分重要。目前部分地区对于农户购机补贴发放不及时,相关惠民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农户不能购买到需要的农业机械。此外,部分地区农机维护站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农机的维修存在困难,维修成本较高,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目前,农业机械配套政策中金融支持力度较弱,没有发挥现代金融服务应有的作用,加大了农民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8]。

3.3农机研发投入较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在环境、经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农机研发为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应综合衡量环境、农业结构、优势农业产业以及经济等因素。我国农机生产企业虽然能够基本满足国内农业生产需求,但是大部分采用技术引进的方式,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此外,由于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的限制,部分农业机械的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相比国外农机,国产农机的使用年限、使用体验都还存在一些问题[9]。考虑到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针对一些经济类作物及我国特有农作物,需要农机生产企业投入研发力量,生产出合适的机械产品,从而增加农业机械种类,填补部分农机种类的空白。

3.4农机推广工作滞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离不开农机推广工作。目前,我国农机推广工作受市场驱动明显,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有待加强。由于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且受到传统思维影响,部分农户为了减少成本,更愿意采用人工方式,并没有认识到机械的优势和重要性。部分农机企业在推广中没有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不考虑农民生产的实际情景,在农机推广中脱离农民进行宣传,导致推广效果不佳。政府部门在农机推广工作中缺乏问责与考核机制,政府工作人员宣传形式单一,工作流于表面,也影响了农机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10]。

4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措施

4.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以农民为主的生产群体掌握较丰富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应通过加强农民培训,使农民群体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正确操作农业机械。政府部门应增加培训资源和资金投入,对具有一定学历、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培训,发挥先进农民群体的辐射作用。政府还应对培训内容进行科学规划,培训不仅要涉及农业知识,还要包括职业素养、农机操作、农机维修等内容,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群体的农机操作能力和维修能力。

4.2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农业机械化推进过程中,配套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十分重要。由于农机价格较高,国家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针对粮食主产区与种粮大户提供购机补贴,政府部门要及时将补贴政策及标准宣传到位,并为购机农户及时发放补贴款;要与当地金融部门合作,提供购机金融服务,降低农户购买农机的资金压力,鼓励农民利用金融杠杆实现农机购置;要与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合作,保障农机使用配套技术服务,加强售后监管,保障农机的正常维修。对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鼓励建立合作社,积极发展规模化种植,发挥机械化优势,降低种植成本,提高规模效益。

4.3增加农机研发资金,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当前,我国农机生产种类较多,功能完善,基本能够满足农业机械化要求,但是在产品稳定性与新品研发方面还与国外先进农机生产厂家有所差距。首先,科研院所和农机制造企业要积极开展市场调查,深入到农户群体中进行走访,了解农户在生产中的实际需求,根据其实际需求进行新农机研发;其次,在农机研发过程中,要符合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环境特点,确保农机设备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在各种复杂地形下完成作业,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最后,新农机在结构方面要更加精简,便于农民自行维修,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4加速农机推广进程发展机械化生产需要以先进的农机设备作为支撑,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机推广工作,将其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落脚点,通过科学的推广工作,促使广大农户了解农机的生产优势。在农机推广工作中,政府要给予资金扶持,通过给予专项资金的形式,保障推广工作中的人才招聘、工作设施、硬件投入等顺利完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便利,用信息化平台宣传农机知识,与当地农户开展密切交流,帮助其解决农机相关方面的问题,赢得农户的信任。农机推广要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帮助农户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农机操作知识,加深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任关系,便于后续推广工作的开展。

5总结

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改变目前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有巨大作用。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作用,通过培训农民、健全农机配套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等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荣金.关于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17(8):42.

[2]赵永超.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6(37):309.

[3]郑欣,李斌.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20(4):251-252.

[4]李福惠.以农业机械化支撑和引领农业现代化[J].南方农机,2017,48(24):179.

[5]闫旭,缪新男.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南方农机,2022,53(18):177-179.

作者:马晓霞 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