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4 09:44: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土木工程专业探索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引言
为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助力社会建设发展进程,各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习体系,旨在培养实践能力高、工程意识强、专业素养好的工科大学生[1-2]。为此,许多研究人员和高校老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进行了探索。例如,安永辉、王立成[3]进行了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安永林等[4]提出了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的整合改革,通过专业综合分散实习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王宁等[5]提出在原有分散与集中实习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以构建适用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的新模式。苏原、郑俊杰[6]提出“分组集中实习—跟踪实习—实操实训”三阶段工程实践模式,将单纯生产实习改为工程实践环节。然而,由于受到来自实习管理模式、学生实习投入程度、实习企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实习教学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因此,需要对实习教学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探索,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习教学为背景,探索新的实习教学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实习的作用和价值。
2实习模式的演变及当前实习模式的特点
2012年以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采用的专业实习教学模式为传统的三阶段专业实习形式。即专业实习分为三个阶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认识实习在第四学期末开展,采用老师带队的集中实习方式进行为期1周的实习;生产实习也采用集中实习方式,在第六学期末开展,为期2~4周;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末展开,采用分散实习方式,为期4周。但是这种实习模式存在很大弊端,首先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方式,实习队伍庞大,组织困难、安全隐患大,施工单位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同时学生缺少深入现场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毕业实习采用分散实习方式,但由于学生人数多、专业对口实习工点数量有限,同时实习时间短,学生无法全面了解施工流程,实习效果不理想。为解决上述传统的三阶段专业实习带来的弊端,从2012年开始我校依托“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提出并建立了为期18周的“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主干专业课学习后(第六学期结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胜任工程单位安排的技术工作的前提下,整合延长实习时间、打破学期与假期限制,通过联系与毕业设计相关的实习工点,进行为期18周的综合实习模式。通过几届学生的反馈,证明这种实习模式有显著优点:①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实习单位技术人员不足,降低其人力成本,越来越多单位愿意接收土木工程专业实习生,并支付适当的劳务报酬,因此相应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②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立意识、实践能力、协作能力等,同时学生和企业通过实习期间相互了解,方便择业;③有利于拓展教育和扬长教育。学生的实习经历有利于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也有利于后续的课程学习,同时新实习模式有利于吸收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和技术服务中;④加强了校企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通过联系学生实习单位和检查实习过程,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拓展了产学研服务的范围。虽然“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从社会效益、学生培养、学科发展上都有显著的效果,但近年来面临几个问题:①实习内容单一,18周的综合实习模式让学生对某个具体方向的工程实际有了深入了解,但随着工程单位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更加全面化,如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学生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对基坑、边坡、隧道等不同类型项目进行全面了解,才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②学生实习积极性降低,随着近年来学生考研人数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第六学期结束后准备考研,并且学生认为实习影响考研复习,因此参加实习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③师生缺乏互动,由于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没有长期实地参与学生的实习过程,仅通过中期的实习检查与学生接触,使得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减少,距离感增强,不利于教学育人和培养师生感情。
3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改革
为克服目前实习模式的缺点,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整合集中式和分散式实习模式的优点,本文提出了对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改革后实习模式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面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实习目标,探讨实习改革后的应用流程。在第四学期期末进行第一期集中实习,即认识实习,为期1周。在本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现场参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老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了解和认知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的不同类型项目,建立初步的工程意识,增强专业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抓住大二学生对施工现场有强烈好奇的特性,在认识实习结束后,通过老师推荐、学生自己联系等方式确定实习工点,进行为期6~8周的第二期分散式实习。利用暑假进入施工现场实习,这一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来观察、学习施工情况,对土木工程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有大致了解。在实习开始前需要联系家长,这一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主要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和家长配合管理进行,因此,实习工点一般选择在离家较近的地方。第三期实习为轮换式集中实习,在第六学期的期末开展,为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本专业的不同项目,同时保证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按照专业实习目标,统一联系几种不同类型的实习项目,比如基坑项目、边坡项目、隧道项目,并且每个项目联系两个实习工点,便于人数分散。然后,按照每年本专业人数,将学生分为六支队伍,每队学生数为10~15人,每个项目安排熟悉本项目的专业课老师带队进入实习工点。再让六个小队分项目进行轮换,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有专业老师现场指导与讲解的情况下具体认识不同类型的项目。在第六学期的暑假开展小组集中实习,学生按照毕业设计分组的原则,由对应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联系实习工点。可以通过历届校友和老师人脉来建立岩土工程方向实习群,将有意愿接受实习生的用人单位联系人汇聚到一起,用人单位可在暑假期间发布实习岗位,负责毕业设计的老师们通过联系与毕业设计内容相关的用人单位,安排每2~3人组成一个实习小组到对应的项目实习。每个实习小组设组长1名,通过自我管理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负责对本组学生管理,通过建立QQ群与学生联系进行答疑解惑。
4实习改革的效能评价
个人效能方面,改革后的实习组织形式多样,能让学生充分了解本行业各种类型工程现场的工作原理和施工过程,提升学生的实习参与感和实践能力。实习时间分布合理,没有集中安排在第六学期,避免了学生因考研复习而导致的实习态度不端正,甚至放弃实习机会的情况。同时通过前期实习可以有效激发后续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专业课上联想到工程实际,便于理解课程内容。团队效能方面,轮换式集中实习过程让学生与指导老师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便于队伍的管理和指导,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小组式集中实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团队协助能力。社会效能方面,轮换式集中实习避免了大量实习生长期进驻施工现场,降低了企业对实习生的管理难度和安全责任;小组式集中实习继承了“专业综合实习新模式”的优点,有利于企业效益和学科发展。5总结在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投入度,达到实习的目的和效果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实习模式改革能切实有效地结合行业的新趋势和学生新动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题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陈正红 贺建清 陈秋南 安永林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专业探索2
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土木工程的整体要求也随之不断提升,工程当中混凝土的使用都将是主要选择,混凝土的稳定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在土木工程当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从混凝土材料以及结构入手,不断提高混凝土的稳固性,以高质量的应用体现在工程当中。但是目前混凝土施工中还面临着许多严重的质量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多加关注。
1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特征解析
混凝土结构整体是由混凝土作为主体,辅助一些其他材料共同组成的新型稳固强力的结构。由于其突出的特性,在众多建筑工地以及工程应用当中得到广泛的欢迎。混凝土结构的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混凝土结构在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施工工序较为简单,施工技术比较简便易于上手。其次,混凝土结构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种类众多,来源广泛,并且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成本。最后,混凝土结构有着比较强悍的持久耐用性,还具有一定的防火防水性能。混凝土结构在对抗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有着更加出色的抵御能力,在地震或者暴风雨等极端自然现象发生的时候,可以维持其基本的稳定。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十分简便,并且适用性很好,基本上可以在不同的工程当中得到有效使用,为了节省一定的成本,可以将混凝土结构的原材料来源放宽到一些可重复使用的无毒害的工业废料上,比如说矿石粉末和煤渣等。
2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裂缝问题分析
混凝土结构很容易出现裂缝的现象,造成裂缝的大部分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外界的压力影响和温度的侵蚀。而根据裂缝所表现出来的大小也可以将之大概划分为表面、深层和贯穿三种,不同种类的裂缝会造成不同的危害程度。混凝土结构在温差变化当中,会根据温度的上升或降低出现膨胀或者是收缩,并且对应力产生一定影响。
3土木工程建筑中引起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的主要原因
(1)水泥热量过大。水泥遇水之后会发挥出一定的热量,但是一般情况下,土木工程需要运用到的混凝土面积较大,但是由于混凝土的横截面比较宽,水泥遇水之后的热量很难一下子散发,在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会让热量聚集,从而使得结构内的温度不断上升,这就造成了同一个结构内外有着不同的温差,在这种差距比较大的温度因素的影响下,混凝土结构出现了裂缝现象。
(2)混凝土自缩。水泥作为混凝土的主要材料,在水泥硬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有1/5是硬化过程中使用掉的,而剩下的4/5都是自然蒸发,蒸发的水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混凝土的收缩。自缩值的变化与许多因素有关,比如说不同的外来添加剂都会对自缩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不同的原料的掺杂,也会使得水泥产生自缩值的变化。
(3)自然界的温差变化。温度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的一个因素,外界的温度变化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如果混凝土不能够让自身的内部温差和外部表面温差保持在一个水平,那么会引起温度应力。温度应力的大小变化过程是随着温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而当温度应力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混凝土的稳定结构会出现变化,从而引起混凝土裂缝现象,温度应力越大就会造成越加严重的裂缝问题。混凝土在土木工程当中的应用面积非常大,因此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一般都持续比较久的时间,并且浇筑过后的混凝土结构由于面积的原因很难进行精细控制,因此通常都非常厚重。地基作为建筑稳固的基础,在厚重的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会出现比较强劲的约束力,但是这一部分的约束力对混凝土来说,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不可避免地对自身产生影响,从而出现裂缝。除了来自外部的这一类的约束力,混凝土内部也会出现一定的约束力,内外共同作用,从而造成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加剧。
4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详细分析
(1)混凝土施工方案原理分析。通过对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大部分的裂缝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温差而形成的温度应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混凝土原料水泥和混凝土本身的自缩性。在了解到引起土木工程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之后,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更好地合理利用混凝土结构在工程中的稳固作用,需要进行的施工方案的设计和实际施工流程的合理组织,同时结合裂缝现象的主要因素温度应力问题和自缩性的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施工设计,以此来避免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现象或者在一定上减小裂缝发生的概率。凝土施工设计方案作为整个施工进程的根本依据,是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基本保障,混凝土作为重要建材,它的质量安全问题应该是被人们所重视的。
(2)混凝土浇筑技术分析。混凝土浇筑技术作为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筑内部需要进行浇筑的位置也比较多,比如说建筑的内外墙体部分,比如说楼板的施工浇筑体的浇筑。对待墙体进行浇筑环节的时候,在墙体的底部5cm的位置进行,浇筑需要注意用和混凝土成分一致的砂浆,同时为了确保不会出现浇筑厚薄不一的现象,还可以积极利用铁锹等工具辅助灌模,浇筑的高度也是有特定要求的,一般都需要严格控制在40cm之内。而建筑物的基础底板,在混凝土施工中要特别注意结构散热,防止混凝土内外结构温差过大而导致温度应力过大出现裂缝,让混凝土结构的承压能力和抗压能力进一步提高,也要注意混凝土浇筑施工时选用的材料和辅助设备能够按时供应和及时使用,从而保证基本的底板连续性。而具体的浇筑技术和方式的选择,还是要按照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可以从整体浇筑和分段浇筑两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并且面积范围较大的浇筑工程,不建议在温差较大的白天进行,夜晚的温差相对较小,对混凝土的收缩和膨胀的影响会有所降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混凝土裂缝现象的发生次数,或者减小了裂缝的危害程度,见图1。
(3)混凝土拆模技术分析。混凝土拆模技术有着严格的拆除顺序,一般情况下都是从不负责承重的部分开始向负责承重的部分拆除。模板的拆除对于建筑物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拆除的时间和顺序需要按照严格的流程。不负责承重的部分在不会对混凝土强度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先行拆除,尽量保证不会对混凝土的表面产生破坏,维持棱角的状态,在确保了拆除承重部分之后不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稳定产生影响,才可以进行拆除作业。
(4)混凝土养护技术分析。混凝土完成了基本的浇筑工作之后,还需要进行养护处理,特别是在模板拆除之后,需定期进行喷水保湿保养,喷水的时间周期按照混凝土结构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规划,一般情况下不会少于一星期,以此来维持混凝土表面的基本湿润状态,避免出现裂缝。在目前大部分的实际工程应用当中,混凝土养护技术一般有浸水或者覆盖等方式,都可以取得不错的养护效果。如果土木工程施工的周期处于温度持续较低的冬季,基本的养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就要从保温的角度出发,通过蓄热手段或者是采用一些添加剂的形式,减少低温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延长混凝土结构功效的使用周期,见图2。
(5)混凝土结构温度测量方式。在建设过程中,如果混凝土结构的内部不能及时散发热量,但是混凝土结构的外部却正常进行散热,这样的温度差异使得混凝土结构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产生了温度应力,而温度应力的存在对建筑整体质量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混凝土结构散热性能做出基本的了解,才能够很好很快速地掌握混凝土结构内部因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的主要规律和行为特点。再结合了混凝土施工的基本情况之后,利用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措施,对混凝土结构表面温度变化和内部温度变化的规律要有比较精准的掌握,才能针对性地避免温度对混凝土结构的不利影响。要求掌握温度变化的规律,就需要定时对温度进行测量,在了解到温差变化的基本原因之后,利用温度控制方案的实行来达到基本的控温目的,提高混凝体结构的质量表现。土木工程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内外的温差控制是重点内容,基本上都需要维持在25℃,才不会出现较大的质量问题。对混凝土结构的温度测量要设置一个比较合适的测温点,通过测温点的精心测量,才可以实时掌控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变化情况,有的放矢地提出解决措施,从提升混凝体结构质量出发,对提升土木工程质量做出贡献,从而让建筑企业可以获得比较出色的利润水平。
5结束语
在了解到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几个基本因素之后,通过针对性的防控,在温度控制和材料选择方面多下功夫,减少裂缝等质量问题,然后仔细研究分析如何更好地应用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从施工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进一步发展的角度出发,找出提高混凝土结构质量的方式方法,确保基本的结构稳定性,并且让土木工程更加安全地使用。通过施工技术上的革新,施工安全性能大大提升,不仅更加安全可靠而且还能创造出更加积极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作者:郑楠单位:山东华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土木工程专业探索3
在土木工程建设实践中,施工质量管理质效和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性息息相关。因此,施工团队需对土木工程各个环节进行动态化质量与安全管控。通过有序开展质量控制工作,能够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合规组织项目质量监测,合理配置企业各项资源,规范应用质检技术等,全面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可以规范一线职工的操作行为,管理团队借助完善的质量操控体系,能够有序开展现场施工工作,精准预判施工中存在的机械风险与安全风险等各项风险,制订针对性的安全防控方案,从而大幅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水平。本文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对策。
1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1.1BIM技术概述
BIM技术将建筑工程项目的数据信息作为模型基础建立建筑模型,以数字信息仿真模型为支撑,有效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BIM技术具有模型可视化、设计协同性、技术模拟性以及可出图性等特点。(1)模型可视化。建筑模型的交互作用多体现在施工团队能够按照与工程项目相似的实体模型直观显示施工项目。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部分施工团队仍会按照传统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但是传统工程图纸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帮助施工团队实现施工情况的可视化查询。引入BIM技术后,施工团队可借助实体模型的交互性,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搭建模型来模拟工程的施工效果。此外,还可通过建筑模型持续开展设计工作,当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后,能够及时进行分析与整改,以优化设计方案[1]。(2)设计协同性。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模式下,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工程施工工作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信息交互性差,各部门间缺乏协作与交流,出现了数字鸿沟与信息孤岛,致使监理企业在项目监理中的难度较大。在具体的建筑施工环节,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影响下一步工作的有序开展,甚至出现项目延误施工等问题。融入BIM技术后,施工团队可在建筑模型系统中提取、展示与项目建设相关的数据信息,即便某个施工阶段出现问题,施工团队也可及时发现,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各方通力协作及时处理问题。(3)技术模拟性。技术模拟性是指在BIM技术支撑下模拟出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同时,还可借助该技术与方案设计有效仿真模拟施工中的具体内容,以此判断工程潜在问题。在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中,即便设计人员选择了最佳的施工方案,也无法提前预测设计效果,或者有效预防设计方案中的后期问题,可能会影响工程施工进度。通过BIM技术可构建全方位模拟三维实体模型,将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状况呈现出来,进而制订针对性的整改方案,有效防范施工中的潜在问题。(4)可出图性。BIM模型的可出图性体现在其不仅可以绘制常规的建筑设计图纸和构件加工图纸,还能够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和优化建筑物,并为施工团队出具专业性的图纸或深化图纸,使工程表达趋于详细性。将BIM技术引入土木工程施工中后,施工团队可快速获取工程施工方案与图纸,可对未来工程图纸进行优化与改进,从而全面提高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效率。
1.2BIM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价值
BIM技术以数字化形式体现建筑的物理与功能性特征,在发达国家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关学者与建筑专家等逐步加大了对BIM技术的研究力度。此项技术在复杂性的工程建筑和古典建筑珍贵文物工程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将BIM技术融入土木工程施工中后,有利于提升整体施工准确率。在引入此项技术前,土木工程项目施工方多会以网络规划方式安排相应的操作步骤。随着土木工程施工规模的逐步扩大,传统施工模式的不足逐渐显现。例如,施工人员无法提前预知施工中的突发状况,也不能及时识别工程施工中的关键因素。BIM技术的出现,可辅助施工团队合理解决工程施工中的问题,并以数据系统呈现出施工中的各项变化。此外,土木工程施工团队能够动态掌握施工数据,并结合项目施工目标变化情况,有序调整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使相关管理人员结合自身需要了解项目施工重点,以此推动施工工作顺利进行。为充分赋能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的价值,施工团队可从以下3方面入手。第一,围绕质量管控,以BIM技术为支撑全面管控土木工程施工全过程,并依托完善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有序安排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在具体施工环节,施工团队需合理使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确保各施工环节满足相应的工程建设需要,有效提高工程施工质效。第三,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做好协调工作,精准分析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具体问题制订针对性的方案,优化资源配置,有效降低建设中的资源损耗。
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2.1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部分建设单位将工程施工外包给施工团队。而施工团队为满足施工工作需要,减少施工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出,临时成立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由于外包施工团队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不利于动态把控施工材料和施工各个环节,从而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此外,尽管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但相应的管理体系或规则并未得到同步完善,导致工程施工中频发质量问题。尤其是部分施工水平不高的施工团队进场施工后,施工人员未严格遵循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或者施工团队存在偷工减料等违规违法行为等,导致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甚至出现验收不合格、无法竣工等问题[3]。
2.2施工规划
为推动土木工程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施工团队需制订周密的施工方案,确保每个施工环节均符合工程施工质量标准规范。然而,在实际工程中,由于部分施工团队采用的施工规划或施工方案不合理,并不能完全契合工程施工需求;且施工顺序不当、施工材料管理不当以及施工人员综合素养欠佳等,均会降低工程施工质量。此外,部分土木工程管理团队在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环节缺乏依据,导致在实际工程施工中出现了安全事故,且未及时处理产生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在规划环节未制订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动态控制施工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性。
2.3监理工作质量
在土木工程管理中,监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专业水平与施工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关联。通过全面监管施工过程,可防止包含质量问题的建材投入使用,确保了工程施工作业的质量。在土木工程某些项目中,由于监理人员专业技能水平欠佳,出现了监理工作实施不到位的问题。此外,部分监理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规范或者不熟练,监理措施未落实到位,降低了监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尽管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土木工程施工指导意见,要求监理人员持证上岗,但仍有部分监理人员专业技能欠缺,技术水平无法满足监理工作需求[4]。2.4施工人员综合素养施工人员是土木工程建设的重要施工主体,其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工程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性。从现有情况来看,部分土木工程项目施工人员数量较多,加大了施工现场的管理难度。为推动施工管理有序开展,施工团队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综合素养,促使其认真践行各项施工技术规范,合理安排各项施工操作,进而保证各个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与效率。
3基于BIM技术的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措施
3.1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
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离不开管理人员与一线施工人员的共同协作与配合。因此,管理人员需注重增强施工人员的质量管控意识,引导其认真践行各项施工操作规范,并积极排查施工中的质量隐患。第一,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可构建完善的质量管控考核体系,以此对一线施工人员形成约束力,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增强自身的质量管控意识,并全面融入施工质量管控环节,有效实现各项质量管控目标。在施工现场,一线施工人员需按流程进行质量检测,将获取的信息作为重要的质量管控依据。第二,加强项目质量管控。施工企业可结合现实质量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人员的权责,形成质量责任机制,及时发现施工中潜在的质量问题或安全隐患,并制订合理的应急预案。各部门管理者需发挥操作指导作用,有序增强工人的质控意识,促使一线施工人员有效规避施工中的不当操作,并结合施工中已存在的不规范操作或项目质量不合格等问题,及时启动应急与修补方案,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
3.2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点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为有效规避施工质量问题,施工单位需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点。例如,施工人员需全面分析施工内容和施工设计图纸,及时发现设计方案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因此,质量管理人员需从工程建设要点入手,有序安排质量管控工作,针对性地实现土木工程建设目标[5]。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往往会涉及多个施工任务,加之施工规模较大,各个施工阶段所需的资金量较大。为提高施工质效,施工管理团队需在施工质量管控环节充分增强资金管理效能,强化各工序间的有序衔接。在资金管理环节,管理人员还应有效控制项目支出数额,明确资金用途与去向。
3.3合理应用各项质量检测技术
(1)雷达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雷达检测技术多是依据电磁波和脉冲探测技术获取施工的内在信息。在实际探测环节,探测路径、电磁场强度和波形等会随着介质电性几何形态的变化而变化。为充分赋能雷达检测技术,技术人员可从反射波时间、幅度和波形信息等方面有序确定工程介质结果与分布信息。由于此项技术应用成本较高,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是否使用。(2)声发射检测技术。在质量检测实践中,声发射技术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检测期间的无损性较高。此项技术凭借外部荷载作用力对被测主体执行处理操作,使被测主体形成应力波,并在传感器支撑下探测应力波,有效收集土木工程项目相关质量数据与信息。在质量检测中,将此项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融合,可取得较好的检测成效。(3)红外线检测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红外线可测定项目中的材料性能,并获得与项目结构相关的数据信息。在应用实践中,红外线检测具有非接触性、检测无损性等诸多特点,可帮助质量管控人员获取相对全面的项目信息,为质量管控工作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
3.4构建结构质量管控模型
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可借助BIM技术合理构建结构质量管控模型,从建筑、土木结构和施工等多元视角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在构建模型时,单位可从项目建设材料、外观结构等方面进行信息交互与共享,确保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在质量管控过程中,结构质量管控模型呈现出实验资料集成性、实验信息更新高速性、数据传输便捷性以及实验数据可视性等诸多优势。通过有序运行质量管控模型,可提高数据信息交互的及时性。此外,BIM数据平台可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便于质量管控人员存储结构实验资料,为后续提取与应用数据提供了便利。
3.5合理设计质量与安全管理平台
完善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平台能够为土木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渠道支撑。为此,企业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合理搭建质量与安全管理平台。第一,合理设置安全预警模块。依托安全预警模块,管理人员可动态监测工程建设资料,有效采集加载类、测量类数据信息,并传送给相关管理人员。若出现异常数据信息,预警模块可及时发送预警报告信息。在预警模块的支持下,可将土木工程安全管理作为切入点,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质量问题,并向管理人员发送危险提示或者危险警报。在模块运行过程中,技术人员可围绕实验资料,从安全管理需求入手,有效设定危险阀值,并在数据库中提取结构位置偏移量、应力承载等关键数据信息,做好工程结构与危险阀值的对比工作。第二,有序开展数据管理。将BIM技术融入土木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中,需要管理人员合理管控实验数据,并将涉及的实验材料传送至相关数据平台,方便各施工主体进行数据信息查询、编辑或者内容优化等操作。此外,管理人员可在数据管理模块中融入数据备份与还原功能,严防人工操作失误、意外事件等诱发数据丢失问题,从而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安全防控等提供切实所需的数据信息。
4结语
将BIM技术引入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中,拓宽了管理路径,方便了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构建质量管控模型,及时共享工程数据信息,发现工程施工中的问题,进而制订针对性的质量与安全管控方案,全面提高工程施工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耀影,徐娟,刘伟迪,等.BIM技术及智慧物联技术在土木综合训练中心中的应用: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华东科技,2022(11):75-77.
[2]刘建平,贾致荣,王春光,等.基于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的土木工程专业升级改造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7):93-96.
[3]黄继勇,王晨瑜.安全管理体系与生产过程安全技术关系的探讨[J].劳动保护,2022(10):92-94.
[4]田世钊.建筑工程在精细化理念下的施工质量控制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22,41(33):118-120.
[5]陈光谋.探地雷达技术在道路检测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2(27):106-108.
作者:陈祁宇 王伟伟 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助理讲师 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