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0:20: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水利建设发展研究3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消耗和浪费了大量的水土资源并且呈现出加大的趋势,导致我国的水土资源出现进一步恶化,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此,水利行业应在水利建设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水土保持工作,达到保护水土资源和科学建设的目标。
1水土流失的主要危害性
1.1干旱问题
水土流失带来的问题在环境干旱问题上的表现最为明显。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会导致地表植被及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的涵养功能出现下降,使枯水季节河流径流量以及地下水位均会出现严重下降,进而引发出干旱隐患。
1.2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造成的问题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威胁还表现为频发严重的洪涝灾害。由于水土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地表植被覆盖率出现严重下降,必然会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更加严重。洪涝灾害问题产生的威胁也日益明显,特别是会给处在河流下游的居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1.3泥石流现象
水土流失带来的问题还表现在容易引发严重后果的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并且发生该类灾害问题的危害性更为严重。由于存在水土流失问题,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区域河流径流的稳定运行水平出现下降,导致在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出现较为严重的泥石流或山体滑坡等灾害,并且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还会造成大型事故。
1.4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
水土流失的日益加剧以及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必然威胁到相应区域内的环境,尤其是水体质量出现严重下降。这就必然导致水利工程运行中的清洁性出现下降,带来日益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并且随着水体流动使污染的扩散范围持续增大。
2水利建设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作用
2.1提升水利工程的抗旱防洪能力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通过落实水土保持及相关工作,能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辐射到的区域周围内的土壤结构和性能得到较明显的改善,同时还有效提升了土壤的蓄水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干旱问题,保证其在枯水期还能保持一定的水量,能够在抗旱防洪方面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
2.2预防和控制泥石流灾害
在具体构建水利工程建筑项目过程中落实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控制和预防周围区域内发生泥石流灾害,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周围山体表面的植被覆盖率,在遇到暴雨天气的情况下,能够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量,进而促进其稳定性得到明显提升,在面临暴雨灾害时不会发生明显的问题,这样就能为区域安全提供保障,尤其是对山体滑坡等灾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保障防护效果,需要在工程项目建设施工中予以高度重视,充分满足该方面的功能需要。
2.3提升环境保护效果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可靠执行水土保持及相关工作,还能够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出良好的作用效能,其中的环保功效主要体现在能够有效降低水利工程水体中含有的泥沙以及各种有害物质总量,这就会导致工程范围内应用水资源的效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对水体质量的控制形成了较好的规避效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效落实水土保持等工作,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净化水资源的效果得到提升,对有害物质全面进行净化,有效降低其产生的危害效果。
3在水利工程中落实水土保持工作保障可持续发展应用的措施
3.1提升管理人员水土保持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了有效落实好水土保持相关工作,保证执行力更加可靠流畅,就需要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层面进行科学布置并不断优化,促使其能够充分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作用。水利工程建设的决策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要清晰地认识到实施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
3.2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有效落实水土保持方面的工作还需要从制度层面上进行不断完善,以制度的形式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效果,从而充分保障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后续流畅性,尽量避免在所有环节中出现遗漏或者缺陷性问题。从落实具体工作的情况来看,制度体系的建设必须详细和完善,并能在落实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实现全面控制和运转。从制度的构成来看,制度体系建设不仅要围绕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需求与相关制度实施匹配性构建,保证构建和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管理层面上产生理想的价值作用效果,同时还需要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有效促进和落实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任务,保障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整体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3.3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其能够充分体现出最佳水土保持工作效果,一般还需要对水利工程的整体规划方案进行科学分析,保证整体规划能够充分呈现出明显的实效性,在执行具体方案时才能够更加合理有效,避免出现缺陷性问题和故障。在有效落实总规划过程中,由于其涉及的内容较多且较为繁杂,所以必须保障其应用的基本方法与措施具有良好的协调性,落实整体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而提升整体工程的可靠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体现出理想的可持续发展效果,不仅要发挥出传统的价值作用,同时还需要从搞好水土保持以及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进行把关,保证采取的水土保持措施能够对可持续发展发挥出极强的价值作用,促进通过水土保持工作提升优化改良环境效益,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重大问题能够产生良好的规避效果,这在水利工程未来发展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安俊廷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水土保持中心
水利建设发展研究2
1青海地区环境概况
青海省西干渠16#分支渠地处大通县内的极乐河左岸山脊沿线,降水量:根据项目区内的气象站、水文站及雨量站的观测资料,多年平均降水量在352.5~702.2mm。降水的时间分配很不均匀,年内变化较大,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以上,此时气温较高,雨热基本同季,对农作物的生长较有利。而3~5月是农作物播种及幼苗期,但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0%左右,对农作物生长极为不利,所以春旱频繁。冬春期干旱多风沙,秋季多雨,据流域内各气象站统计资料,青海省川水地区的多年平均气温在2.7℃~7.9℃,极端最高气温25.5℃~35.1℃,极端最低气温在-22℃~-32℃,是青海省内最暖地区之一。湟水流域2600m以上的脑山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左右,属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2600m以下的浅山和河谷地区平均气温2.7℃~7.8℃,属冬寒夏凉的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576~2776h,并由东向西递增。初霜日期8月10日~10月15日,终霜日期4月10日~7月18日,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00~185d,自下游至上游递减,自川水向浅山区、脑山区依次递减。平均风速在14~15m/s,最大风速24m/s,最大冻土层深度1.2~1.8m。当地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草木生长期很短,主要为5月中旬~9月中旬4个月生长期,如果在工程建设中生态一旦遭受破坏,自然很难恢复,人工恢复要花费很大的代价。
2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必要性
水利水电工程对于我国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农业与工业方面更是产生积极的影响。尽管我国土地资源辽阔,但是在淡水资源方面却往往面临着匮乏的情况,在青海地区,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水资源利用不当的情况,降水分布不具备均匀性,在春耕用水期降雨量很少,在秋季降水频繁,容易产生洪涝灾害。传统沟道排洪、土渠引水的水利水电工程不但会在效率上大幅度下降,无法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而且可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与不利影响,使得人们的生活条件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1]。个别施工单位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并没有从长远角度加以分析,使得所建立的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资源浪费或者是环境破坏的情况。与其他工程相比,水利水电工程无论是在复杂性还是影响范围上都更为广泛,且工作量相对巨大,需要长时间进行维护,倘若在一个过程中存在问题,不但会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有关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会遭到阻碍[2]。因此,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要结合青海高原的实际气候情况,对青海地区的天气环境掌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管控,转变内热源的环保理念,不断完善技术水平,选用具有适应青海当地气候的材料,这样不但能够保证施工质量,避免后期维修的花费,而且能够对农业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3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1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1)通过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应用,能够控制水流状况,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修建水库,用来进行水资源的储存,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水库中水的流速相对缓慢,会为存在水体中的物质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淀,使得水体本身所具备的色度与浊度能够满足预期标准,这样不但能够起到软化的效果,而且能够为藻类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利用水利水电工程,还能够减少水灾与旱灾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说,水库既能够对雨水进行储存,同时也能够在旱灾时对干旱农田取水灌溉,水库调节可以依照实际情况进行水位的控制,以此来实现下泄流量的处理[3]。2)人工湿地的形成,也是水利水电工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该工程的应用,能够对当前地区的气候情况产生优化的作用,水库的存在本身可以作为人工湖泊,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对无霜期进行延长的同时,还能够实现温差的缩小,改善当地气候,为各种当地生物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也会吸引其他的生物,为当地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3)水利工程有自身的环保优势,与火力发电相比,水力发电满足清洁能源需求,不会产生污染物,所起到的比重效果也会对空气质量加以改善。通常情况下,在进行水库施工与建设的过程中,会以蓄水为目的,形成较为宽阔的水面,为相关生物提供足够的生长环境,满足物种的生存需要,能改变水库周围的小气候,同时能够满足人们的用水与灌溉需求,为生活用水提供方便,灌溉后的耕地农作物产量大幅提升,提高耕种收益。水利工程一旦建设完成,后期围护费用相对较低,水力发电不需消耗其他能源,反而会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创造各种效益。
3.2水利水电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库区土地浸没、沼泽化和盐碱化。倘若地区的气候相对干燥时,有关水库内的水位便会呈现上升的态势,使得土壤开始向盐渍化转变,同时,在水库蓄水的过程中,地下水的水位也会随之上升,一旦上升高度达到某一标准,便会产生严重的浸没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会极大程度上缩短植物的生存寿命,导致植物根系出现衰败的特征,土壤的透气性大幅度下降,以至于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4]。不仅如此,水利水电工程的存在,也会产生大量的泥沙淤泥,这些东西会在长时间的沉淀过程中逐渐累积在水库底部,使得原本较为宽阔的空间容积缩小,水库集淤,储水量锐减,对水库后续蓄水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2)对气候与大气的影响。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保证18亿亩(1亩≈666.67m2)耕地的要求下,我国对于水利工程的需求程度还要不断增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水利水电工程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给当地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水利工程会对大气环境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若水库内的水量相对充足,蒸发量增大会形成降雨。水库增大就会占地,所起到的效果也会更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转变为水库,整个地区的潮湿程度发生转变,一旦蒸发率较高,便会使得当地平均气温大幅度提升,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建设也会因此受到阻碍。3)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当施工单位完成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后,原本是以上游为生存环境的细菌体与病毒体,会在水流的影响下发生位置迁移,出现在水库地区,并呈现滞留的状态,进而引发各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此外,倘若水利水电工程周边存在着较为重要的人文建筑或者是遗迹,也会受到工程内容的影响,材料老化现象加剧,腐蚀现象明显,建筑的寿命也会因此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相关区域内的水陆环境也会因此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有关营养物质的含量大幅度下降,农业人员在进行耕作的过程中,下游区域的产量会向减少的趋势发展,土地环境质量不佳,从而导致人们的经济效益受到较为不利的影响[5]。4)施工期废弃物、噪声污染。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河道附近,以此来更快地进行水资源的获取,而在施工阶段所产生的废水以及污水,很多都没有进行处理便完成了排出工作,使得环境污染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此外,施工单位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会针对岩石地段进行爆破开挖,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与噪音及空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的平衡也会因此被打破。为了避免各种污染的出现,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并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在满足施工的同时尽量做到保护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管控,强化污染处理技术,提高对这方面的管控力度,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工程建设效率,而且能对农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4改善水利工程影响生态环境的有效对策
4.1结合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和生态功能
施工单位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当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依照相关标准开展河道工程的改造工作,并在准备过程中针对现场内容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并根据河道改造需求完成相应的运营与管理工作,提高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并满足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各方面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方案合理性的管控力度,在不违背生态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技术与材料的对比,通过对水利工程功能性的分析,进行生态模式的优化构建,确保水利水电工程所具备的社会效益不受影响,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与优化的过程中,要依照现场内容完成设计内容的优化,想要实现动态平衡,绝对不能局限在单一方面,而是真正意义上将施工内容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融为一体,以此完成现代化生态环境的构建,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用水用电需求,又能够保留生态功能的效果,进而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相关标准[6]。
4.2加强资金管理,强化生态意识
加强资金管理是施工单位所要重视的一大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并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所涉及的投资规模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开展全方位的监督与管理,从宏观角度完成相关工作内容,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资源的可利用率,而且能够避免发生挪用公款或者是违法获利的情况,实现专款专用的目的,对于整个建设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施工单位还要明确生态意识对整个工程的重要性,强化不同部门的联动,并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与提升,加强对环境保护法的认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依照设计方案与要求完成法律法规的落实,确保水利工程有序进行,在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对施工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与建设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当前我国施工单位在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4.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了确保整个工程能够顺利开展,施工单位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关工作,提高操作管理的规范性,加强对人员的约束效果,若所涉及的施工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甚至是破坏,则需要禁止使用,并及时进行更正与处理,对任何违反相关标准与条例的行为进行严惩,这样不但能够有效降低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而且对于整个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功能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还要依照现场实际情况完成生态补偿机制,并对所要补偿的内容与主题加以明确,严格遵循相关原则,针对现场精度完成生态环境的平衡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施工单位可以利用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完成检测网站的构建,通过参数对比的方式来判断生物环境质量是否满足预期标准,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改正与处理,进而来减少生态环境所面临的损害情况。
4.4优化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核算评估
通常情况下,导致生态环境发生问题的原因种类具有多样化特性,无论是水体污染、空气污染还是土地资源污染,都需要长时间来进行自我修复,一旦损伤严重,那么整个区域便很难恢复到最初的情况。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对现场进行信息采集,明确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核算与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合理的手段完成不同影响因素的控制。施工单位在进行方案制度与设立的过程中,应当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出发,理性评估不同方案的优劣性,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功能预测与分析,判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手段,以此来确保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严重的破坏与影响。
4.5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施工单位在进行日常工作时,为了减少保护生态环境以外的费用损失,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往往需要参考核算评估的最终结果,以此完成生态环境补偿方式的建立与应用。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施工单位所选用的手段难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完全补偿,主要是以农田补偿与建筑物补偿为主,有关生态环境的补偿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施工单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要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管控力度,不能任由补偿费用流失到其他地方,依照现场实际情况进行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性与可靠性,这样不但能够满足生态环境修复需要,而且对于后续的工作与建设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5结语
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不可避免地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建成后要对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达到在建成后为社会创造效益的同时美化当地环境的效果。这就需要后续施工单位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完成生存环境改善,这样不但能够满足农业地区的经济建设需要,而且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也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春娟 单位: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
水利建设发展研究3篇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主动将授课内容及授课形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讲授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在润物无声中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国家层面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做了总体设计和全面部署[3]。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专业课课程思政最为核心、最为关键。专业课课程思政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和说服力的有效途径。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联系密切,在学生品行养成、学识积淀、能力锻炼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将具体知识背后蕴含的科学观念、认知过程、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家的家国情怀等内容自然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听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路,自觉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拥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优势。鉴于此,本文以当前专业课课程思政中存在较大难度的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典型的理工科专业—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给出了若干建议,以期为其他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1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全国高校逐步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印发后,课程思政在全国各高校全面系统推进,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各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使得课程思政的开展存在较大复杂性。水利工程专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在防洪安全、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许多环节都需要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欠缺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将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入专业课教学是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关键[4]。专业课教师应回溯各个知识体系的初心,牢记学习知识的初衷、价值和意义,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4-5]。但近年来,在水利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素养不高和思政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是保证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但当前该专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到位,自觉教书育人的意识不强,教学观念比较守旧,政治意识相对薄弱,思想政治觉悟有待提高,他们往往缺乏课程思政理念,责任意识淡薄,又较少关注时政要闻,积累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有限[6],且缺乏对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思政功能进行有效挖掘与运用能力[6-7],未能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很好地结合。此外,部分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手段,不能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只能生硬地穿插思政元素,没能实现“盐溶于水、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1.2协同育人理念尚未形成协同育人效果不佳
课程思政建设在全国各高校已经逐步有序推进近十年,但部分高校思政课程与专业课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彻底改变[6-7],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更是如此。尤其在现今社会利益分化、多元价值交织和渗透的复杂环境下,部分学生的利己主义思想和功利意识比较明显,他们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对集体和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尊重,缺乏公德心和责任感。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水利工作者必须承担起兴水利、除水害的伟大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受到外界影响,一些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摇摆不定,这就要求高校全体教师和所有课程都能够与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共同育人。然而,即使在同一学院,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之间也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专业课教师仍停留在专业知识传授上,习惯性地认为学生的其他问题属于辅导员的业务范围;辅导员很多时候也是“单打独斗”,难以得到其他教师的帮助,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辅导员独自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面。而不在同一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之间甚至存在零交流的情况。全员育人理念在某些高校尚未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受惯性思维影响,且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全员育人效果不理想。
1.3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与考评机制均不完善
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有待完善。一些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全面系统的总体规划[8],导致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感不强、育人目标不明确。例如,对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路径、载体、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等关键要素的表述不够具体明确,各门专业课的育人目标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开展,高校也越来越关注对其育人效果的评价。但当前部分高校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激励机制和考核体系等还不够完善,难以形成长效机制[7],缺少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生的思政教育水平及课程的思政建设成效进行科学有效考核的评价体系[6-8]。其原因主要是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具有多样性特征,导致课程思政的内容和过程难以实现指标量化[7-9],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课程思政效果滞后。当前,教师的科研压力较大,许多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科研工作上,在教学方面开展的改革与研究不足,没有处理好教学、科研与思政三者的关系。课程思政效果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需要精心且谨慎地进行设计。当前的考评体系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导性作用明显不足,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此外,对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也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馈,进而直接影响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使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
2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改进建议
课程思政是近些年教育领域的热点和焦点,是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高校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侧重技术,与文科专业相比,课程思政难度较大。为解决当前水利工程专业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真正落实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提升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
专业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日常接触最频繁的人,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参与者,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很大影响[4]。教师在学生品行养成、学识积淀、能力锻造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专业课教师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更为明显。课程思政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自然、恰当地将思政元素传递给学生,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因此,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能“摇动另一棵树”和“推动另一朵云”的专业知识储备,更要具备“唤醒另一个灵魂”的道德修养。因此,水利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师要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如利用学习强国App,学习时事知识,了解社会热点话题,不断充实自我,深入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政元素[5],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与水有关的水利历史、水利故事、水利经典、水利丰碑、新时代水利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奋斗经历以及日常的授课和科研态度也可以作为激励学生努力拼搏的思政元素。另外,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思政理论教育研修班或培训班[4],提升课程思政内容融合能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总之,专业课教师在坚守专业定位的同时,还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处处为人师表,利用好课堂主渠道,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心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和爱国奉献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坚定学生服务社会和造福人类的决心。
2.2树立全程全员育人理念建立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全体教师必须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发挥应有的育人作用。专业课和思政课都承担着育人职责,在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及其承载的思政功能。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尊重教育应有的规律,不能唯分数论,要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需要为构建全员育人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强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理念,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合作机制[6],建立高校学生处、教务处、考评办等部门的协同运作机制[4,6,8],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提升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专业课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外,还要及时主动与辅导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双方通过相互协调,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实现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要拓宽育人思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此外,专业课课程思政必须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将新媒体的优势展示出来,以课程思政为前提,把网络思政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通过线上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2.3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挥棒,是检验教书育人质量的有效方式。课程思政是用润物无声的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自然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4-5],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要基于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主要涉及态度、情感、意志、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应依据设定的教学内容,采用具有特色的指标进行评价,不能一味地对指标进行量化,需要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利用评估、监督、调查的方式检测教学成效[7]。评价要注重定性而非定量,注重过程而不唯结果,学校、专业、课程应对课程思政设计进行优化,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架构,完善价值引领的评价体系和标准[6],建立以效果为导向的既能体现差异又能满足标准的考评制度、评价体系和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要易于操作,同时能够反映课程思政的本质,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3结语
在现今社会利益分化、多元价值交织和渗透的复杂环境下,在我国全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趋势下,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理工科专业课教师必须增强自身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高校应尽快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增强协同育人理念,使理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真正落到实处,为国家培养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魏霞 单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