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3-03-06 10:2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0引言

高校是培养各种类型人才的摇篮,是保证各行业实现科学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现代高校工作的重点,而且也是高校实现发展扩大影响力的必经之路。放眼全球,人才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的发展,所以高校任重道远。尤其是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人才培养来讲,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更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应当受到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培养模式应是地方高校研究的重点课题。

1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情况概述

对于国家发展来讲,高校是重要的保障机构,为国家输送各类型的人才,满足国家实际的发展需要,满足“中国智造”的人才需求,所以高校格外关注人才培养质量。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办法和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高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仅有百年历史,因此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国民整体教育观相对落后。典型案例就是在我国仍然可见“读书无用论”,更严重的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并不具备创新和创业的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但此类人才供应量较小,所以出现人才供需失衡。这就要求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的创新应用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1]。改革开放之后的40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有统计数据显示当下我国各类高校多达2000余所,其中660所是地方高校,在我国本科院校当中占比为33%。地方本科院校与科研型综合高校和应用型职业技术院校相比,其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能力与技术的定位十分模糊,这就导致其毕业生就业困难、失业率较高,这样的局面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因此,教育部发布相关文件,要求地方师范院校做出重大改变,增强实用性与应用性[2]。

2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痛点

2.1人才培养方式单一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范生的素养与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高校与小学之间的联系较弱,导致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并不了解一线教学情况与需求,高校理论教学和小学实践脱钩,所以对于高素质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模糊的。纵观地方师范学校的教学形式,近些年虽然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很多先进的理念和方式,但却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贯彻执行,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形式化问题突出;学生走上小学讲台的实践机会很少;所以学生不能将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起来,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3]。在很多地方师范院校教学中,专业课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比重仍然很大,但是进入小学课堂实操锻炼的机会却不多。虽然师范院校有见习、研习、实习、双导师等多元化培养模式,但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这样的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当然很难满足当前基础教育对于小学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2.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如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师范类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此前一直都没有清晰的目标和定位,同时对于社会的需求以及变化并不了解,高校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条件也没有结合时代和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所以人才培养沦为了形式主义。比如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方面,有的学校领导层参考的是国内最优秀的师范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却没有融入自己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与师资情况,而且也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导致其目标过高难以实现。国内顶尖的师范院校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人才素质和能力都很高,所以就业选择较多,尤其是能够胜任大中型城市的重点小学的教学工作。而实力较弱的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综合能力还是实际工作能力都相对弱一些,所以很难获得优质的工作机会,而这类学生一般会进入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小学[4]。但是乡镇小学由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所以对于全科小学教师尤其是一专多艺教师的需求量较大,而实际情况是地方师范学院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需求,而是过度重视理论型小学教师,导致学生实际的教学技能与才艺缺失,这类教师走进实际教学当中如果依然不具备提升自身综合水平的意识和觉悟,那么将很快被教育行业所淘汰。再加上欠发达地区的师资匮乏,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不够,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后劲不足。

2.3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机会

我国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不利影响。如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同时在各门课程的分配方面也不合理,通识课与教师教育课程占比较大,但是能锻炼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课程和教育实践的课程很少。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日后的就业有非常大的作用,实践课程是决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关键。实践教学总结起来分为两个部分,即教育见习和毕业实习。师范类院校一般在大三学年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让学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见习。而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但是考虑考研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学生可以申请延期进行实习。在地方师范院校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所以参与毕业实习的学生并不多,仅仅能达到毕业生人数的1/3左右。形式化的方式导致实习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并没有通过实习来实践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所以不仅造成学生就业能力较低,而且教学能力也不高[5]。因此,地方师范院校需要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这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当代基础教育对于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3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3.1培育目标转变,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创新人才指的是拥有创造性劳动的能力,而且通过这种能力给人类和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优秀人才。从个体角度来看,能够突破自身限制,获得突破性的成绩这也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在实际工作当中还要保持较强的探究欲与好奇心,在实践过程中能够通过极强的决断力和敏锐性来独立解决问题,进行创新。而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行生产与服务的技术人才。这类型人才需要扎实的专业实践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经历过完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具备坚定的意志与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创新应用型人才就是在社会实践与生产中能够将所学技能与知识进行创造性应用的人才[6]。当下我国教育行业就亟须培养这样的人才,地方师范院校要培养这类人才,需要勇于改变,基于卓越教师的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注重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

3.2培养机制转变,与地方政府和学校合作

相比于我国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教学相脱离的情况,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机制更为科学和完善。高校教育学院承担小学教师的培养,同时学校会与附近的小学建立联系与合作,这也给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教育见习和毕业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授课技能,更有利于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培养。所以国内不少综合实力较强的师范院校已经开始借鉴这种模式,转变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机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设置,就目前情况来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提升专业文化知识,通过教育见习和具体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增强对教师的角色认同。具体而言,地方师范院校可以从四方面来做:1)与地方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实际调整教学目标与计划,实现教师培养的专业、规范与科学;2)与实习基地小学签订合作协议,给实习师范生提供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师范生,提高小学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3)探索教师发展新机制,保证教学先进性;4)建立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通过实践为后期就业提供丰富的经验。

3.3培养方案转变,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要实现创新应用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那么地方师范院校就不能忽视培养方案的作用。完善的课程培养方案对于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地方师范院校需要结合学校长期教学实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实践课程比重[7]。1)开设研究性的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调查与分析,让学生具备教研能力。2)要做好社会实践课程设置,为的是能够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综合能力。3)开设技术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比如开设钢琴、绘画、陶艺等课程,帮助学生实现一专多能。

3.4职业能力转变,做好教育技能提升方案

在传统教学当中更加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这也是一般师范院校培养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方向。但是当下师范院校的教学目标结合实际需求调整为提升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对于优秀教师的需求。除此之外,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在培养小学教育人才方面,对于其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上没有很明确的认识。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地方师范院校对当地小学教师群体进行调研与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减少盲目教学的情况,科学制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课程。当下不少院校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合理增加专业学科课时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较高的学科素养[8]。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所以就要求师范类学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师范生要想在就业与实际工作当中脱颖而出,那么师范院校就必须提升专业技能与实践训练的比重,增加教学方法与教材分析的课程,对表达进行专门的训练,将学生的培训效果量化并进行考核,提升人才培养效率。另外,为了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地方师范院校还可以组织各种类型的竞赛,比如教学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竞争与交流中,提升其各项基本技能。

4结束语

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下,人才才是促进国家发展的最终力量,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提高国际影响力,实现稳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十分重要。培养卓越教师是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所以当下需要结合时代特点,革新教育理念,做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秋慧,齐聪.卓越教师培养视域下民办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提升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1):10-12.

[2]崔自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南省“十三五”教师培训实施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1,30(4):15-20.

[3]王丽,温新苗,赵春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探索:以张家口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2):26-28.

[4]熊泽文,章晓琴.关于四川农村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培养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以乐山师范学院语文卓越教师计划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1):112-117.

[5]王桢.地方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卓越教师培养课程改革探析:以H学院课程方案分析为例[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3):274-278.

[6]杜剑华,丛建民.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白城师范学院为例[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30(12):128-130.

[7]肖霞,曹迎.地方高师院校“卓越教师”职业认同的培育:以玉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卓越教师班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7,38(3):128-131,138.

[8]陈红梅.卓越教师培养视角下“案例驱动—任务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4):59-62,112.

作者:韩志华 单位: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