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0:03:5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传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转型和用人单位人才观念的变迁,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高校必须紧跟时代需求的变化,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自身发展的重中之重。就高校传媒专业而言,就是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及模式,走校企联合的道路不失为一种理性而有效的选择。具体而言,校企联合视角下的高校传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企联合创新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自身能力和社会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不仅严重违背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也无形中提高了社会人才使用的总体成本,因此亟待改革。所谓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就是探索及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二为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推进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革新,从而造就大批理论功底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1]就我国众多高校传媒专业的现状而言,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新的媒体形式与社交软件层出不穷,网络及数字化技术的迭代明显加快,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导引下的传媒专业学生已无法有效适应上述变化,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日趋明显,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压力也愈来愈大。有鉴于此,高校应当借助企业的力量,从社会需求入手,倒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与能力素养。具体来说,设有传媒专业的高校应当联合电视台、广播台、出版社、报社、门户网站、广告公司、新媒体运营商、传媒集团等诸多形式的业界主体,双方共同探讨新时代传媒行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新时代的传媒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提出了哪些更多更高的要求,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才能适应时代行业的变化,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最为紧要的胜任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高校传媒专业传统人才培养目标的局限性及滞后性,增强高校传媒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衔接程度,为高校传媒专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保障。
二、“走出去”“引进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匹配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总体情况而言,我国许多高校教师都属于理论型人才,尤其是传媒专业教师在学术研究上往往有着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在传媒机构工作的实践经验却相对缺乏。[2]针对这一不足,高校传媒专业必须改良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与业界开展充分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将传媒行业的优秀从业人员吸引到课堂中来,与高校专职教师一起承担核心课程的授课任务,从而取长补短,弥补以往单一授课模式的不足。具体而言,有“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方式可供选择。[3]所谓“走出去”,是指高校传媒专业教师不应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要主动到行业中去寻找工作机会,拓宽自身的视野,为自己的教学及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及灵感,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因此,高校传媒专业专职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业余兼职等形式到报社、电视台、广播台、出版社、传媒公司等机构获取工作机会。高校自身也应当为传媒专业专职教师的业界兼职创造条件,鼓励传媒专业专职教师从事实质性的行业实践工作,从而造就大批量“既有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为应用型传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力量。而“引进来”是指高校专门聘请出版社、电视台、报社、影视公司等优秀的传媒行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传媒专业的兼职教师,辅助专业教师共同授课,以提升传媒专业核心课程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毕竟,和传媒专业专职教师比较起来,业内人士在实践操作领域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可以有效弥补专职教师在理论授课方面的枯燥与脱节,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传媒动态,了解传媒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及障碍是什么,这一点对于培养传媒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言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传媒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专业素养之一。
三、协同构建传媒专业实践平台
和高校其他人文社科专业比较起来,传媒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及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在高校传媒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较大,实践环节的重要性较为突出。为此,设有传媒专业的各类高校也都建立了相应配套的实训室。然而,受设备、资金、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实际上这些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际效果不甚理想,无论是从仿真度还是专业性等多方面来衡量,都难以达到预期的实训目标。因此,为提升传媒专业的实际教学效果,减少理论教学与实际情况的脱节程度,切实提高传媒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高校有必要和传媒行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共享或者共建的形式,建立专业性强、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理念新潮的专业实践平台。高校传媒专业的课程实习与社会实践,可以试行校企联合模式下的双导师制度,亦即由高校导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由行业内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导师。[4]企业导师的加入,可以极大地增强高校传媒专业实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传媒行业实际操作的真谛,从而对传媒行业的发展规律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与此同时,借助于企业内部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人员优势、理念优势,企业导师可以为高校传媒专业的实习实训带来新的理念、新的途径、新的手段,改变传统传媒专业实训形式浮夸、效果偏差的顽疾。高校传媒专业的校企联合实践平台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挂牌公示的表象阶段,而是应当尝试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运营、共同担责。传媒企业可以采取横向课题的方式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经由高校将具体任务分配到学生名下,根据校企合作项目最终的完成情况,再由传媒企业向高校支付事先约定的合作经费。此外,对具体参加项目实习的学生,传媒企业可视其实际贡献及工作态度,颁发不同等级的实习结业证书,通过上述有效的激励及监管机制,激发传媒专业学生的实习热情,使得传媒专业学生通过真刀真枪的实习环节深刻领悟到传媒行业的职业属性,有效扭转以往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在实习领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形式主义倾向。
四、配套建设传媒专业就业渠道
高校虽然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但也要考虑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为此,毕业生就业率是各大高校不得不认真面对的现实命题,尤其是在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求的宏观环境下,毕业生就业率可谓是悬于高校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高校的品牌声誉,更是直接决定了高校专业存在的价值。高校传媒专业是一个历史较为悠久的传统专业,究其本质而言,技术性并不太强,也就是说,传媒专业毕业生在求职中的可替代性相对较高,就业的压力相对较大。为此,要想提高传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加快传媒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速度,高校应当和传媒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力邀传媒企业协同打造有效的就业渠道,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养、模块式培养等方式,在短期内达到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对口就业、超前就业的预定目标,最终实现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学习—实践—就业”三位一体,无缝衔接的长远规划。此外,高校传媒专业有着与时俱进的显著特性,尤其是技术进步给传媒专业带来的影响和冲击十分显著,现如今,传媒行业已经由单一媒体向多元媒体转变,由传统记者向全媒体记者转变,[5]这一趋势给传媒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从业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难度。因此,为加强高校传媒专业学生在就业环节的适应性,全面提高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质量,高校确有必要引入传媒企业的就业协同机制,让传媒企业充分参与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规划、就业指导等实质性工作,真正实现高校传媒专业学生的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就业,从而形成高校传媒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佳妮:《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第1期
[2]刘艺:《融媒体时代应用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策略》,《传媒论坛》2021年第3期
[3]王昭、段婷婷:《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科技传播》2018年第12期
[4]郭红英、史阳阳、刘志伟等:《高校食品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农产品加工》2021年第5期[5]蒋潇洋、林璐璐:《融媒体时代应用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策略———以某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20年第6期(作者古玉芳系湖北
作者:古玉芳 刘忠超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湖北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