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鉴赏

时间:2023-03-10 10:36: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鉴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语文名师的教学风格鉴赏

随着国家教育部提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语文教育学界出现了许多优秀教师,他们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著名的作家孙犁曾经说过:“风格的形成,带有革新的意义。”又说:“创造一种风格,是在艺术的园林里栽培一株新树。”[1]能够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意味着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走向成熟,因此,它是所有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之努力奋斗的。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成长并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到杰出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便想到了浙派名师王崧舟先生,他的教学风格别出心裁。

一.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的界定雨果曾说:“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荣誉、真正的桂冠。”[2]对于教学风格的界定,学界产生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工作个性化趋于稳定状态之标志。[3]第二种观点认为已经有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等条件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学的各个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整合,能够从容地使教学表现出浓厚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第三种观点则是详细地解释了教学风格的概念,通常我们所使用的“教学风格”这个词语,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次的教学风格、中层次的教学风格和最低层次的教学风格。具有高层次的教学风格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一般的研究指的就是这种高层次的教学风格。[4]教学风格是教师个性化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结果。总的说来,教学风格是指教学活动的特色,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育技巧在教育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本文认同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个教师在教学艺术上趋于成熟的标志。

(二)教学风格的特征教学风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教学的艺术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轻松自如地运用教学技能和技巧,呈现出一种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的感觉,整节课都充满着一种艺术感染力,能使人沉浸其中。二是教学的创造性,无论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组织课堂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教师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发挥。三是教学的实效性,指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技能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心理品质的稳定性,指某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一贯坚持和追求的,体现着教师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鲜明的个性以及建立此种教学风格的高度自信心。

二.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

(一)诗意语文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是一种感性存在的存在。语文不是知识体,不是按照概念、判断、推断的逻辑序列展开其内容的。[5]语文不是用命题和概念说话,而是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五彩缤纷、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诗歌。王崧舟主张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他坚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滋养。在王崧舟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在开始的第一个环节中,老师就让学生大声地读出课题,并且强调“毁灭”这个词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那个气场一下子就会感染到学生,在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把毁灭圆明园的人说成是鬼子、畜生、禽兽、连禽兽都不如。坐在后面听课的教师以及课堂上的学生都笑了,他们或许是在笑这些学生的表达让他们觉得不可思议,或许是在笑学生在课堂上竟然可以如此真实,如此肆无忌惮。这正是王老师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在他的影响下,你会情不自禁地进入到某种状态,让你十分享受。这就是诗意语文的魅力。诗意语文追求思想的力量,它充满感情,充满智慧,以具体的意象为旨趣。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包含了他对语文教学三方面的追求。最低层次的追求自然是学生的成绩,通过诗意语文的教学,学生的成绩能够得到提升。第二个层次则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并逐渐形成一套有体系的教学理论。最高层次的追求是在语文审美层面,王崧舟老师试图将“诗意”完全融入语文教学,赋予其生命,将其进行诗意设计。随着王崧舟老师思考和实践的深入,今日他口中的“诗意语文”也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诗意语文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存在,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模式。在他的构想中,诗意是超越了风格概念而存在的开放性的东西,它有着无限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他的“诗意”,是哲学层面上的“自由”,由心灵的高度自由生发出蓬勃想象力的状态;也是伦理学层面上的“悲悯”,心地柔软的人才能真正体悟人生与自然的诗意之姿。

(二)语感教学“语感教学”,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丰富的充满感情的语言进行教学。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我们时刻可以感受到他说每句话的语气都是恰到好处的,不多也不少。他不是在表演,也不是在朗诵,他是在讲课。正是因为他自身丰富的情感,所以他的每句话都吸引着听课的人。每讲一课,学生都会不由自主地跟着王老师回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去,真正地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运用语感教学的方法,可以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王老师让学生们不断地读,反复地读,有感情地读。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感性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主旨。在课堂上运用语感教学,现在比较实用的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法、语言品读法、语言积累法等。实用的语感教学的方法,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中心的理解能力,都有深度和广度的提高。比如美读感染法。根据文章内在要求,准确安排停顿、处理重音、调控速度、把握语调,把文章朗读出来。注重朗读,善于范读,长于朗读指导,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的口头语言,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它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重现,也是一种再创造。学生在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在熏染学生的情感;学生在用智慧融化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在同时提升学生的智慧;学生在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在同时雕琢学生的心灵。

三.对王崧舟教学风格的感悟

(一)诗话语言王崧舟老师的教学语言说起来朗朗上口,写下来优美动人。例如在《长相思》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是这样说的:“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这段开篇导入很有“语文味”,一下子就让人察觉到这是古诗教学的课堂,因为它从一开始就已经进入古诗的感情基调。再者,这样一连串的“乡愁”描写,使人听起来很有味道,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进入纳兰性德所描写的“乡愁”当中。语文课堂有了王老师绵柔如丝般的诗话语言,可谓是事半功倍,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调动,上课的效率也会提高不少。笔者有过在小学实习的经历,实习过程中听了很多语文课,结合王崧舟老师上课时的语言,我认为除了古诗,一些写景美文、抒情散文、短诗等的教学也可以用上诗话语言。学生能否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中去取决于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变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听课时发现,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如果能做到优美婉转,学生进入状态就会更容易速度也更快,伴随诗话语言的同时为学生创设了诗情画意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更加轻松,理解起来也没什么困难。相反之,在教学语言平平无奇的课堂,教师没有做到实打实的引导,学生对课堂提不起兴趣,表现也很一般,这样就达不到美文的教学效果。王崧舟老师的诗话语言是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并针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的参照物,并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吸收值得学习的地方为我所用。

(二)朗读艺术在观看王崧舟老师的课例时,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的朗读艺术。“王崧舟老师将其‘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融入朗读教学之中,创造了独特的诗意朗读教学:以反复朗读为主要特征,反复却不重复,以领读为核心技巧,通过借力、造境、改编、配乐等手段,把学生从声音表达带到情感的表达。”[6]他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堂朗读,尤其在古诗词教学和抒情散文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的朗读教学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师生共读,师生合作朗读,这体现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平等关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此外,教师亲自给学生做示范朗读,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找到朗读感觉,进入情境。比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言文时,朗读教学贯穿课堂的始终,“重锤敲打式朗读、由分到合式朗读、层次分明式朗读、凸显主题式朗读,王崧舟老师能将这些方法运用自如,既是他自身能力的体现,也表明他对朗读教学的重视。”[7]虽然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但是王崧舟老师却能做到在指导朗读中层层推进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他曾说过“朗读对于培养、塑造、重构孩子们的语感,发挥着非常重要非常独特的作用,是默读无法代替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哪个学段,朗读都是一个重难点,虽说看似容易,但是要读得好读出味道还是需要教师花一些功夫的。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过程,因此朗读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的主旨和语境。等到学生对课文文本有了初步的感悟,教师再选择更深层次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去想象立体的画面,在朗读中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

(三)挖掘“空白点”语文文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内容本身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对它的利用能体现出教师的创造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王崧舟老师善于挖掘文本的“空白点”,为“我”所用,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去年的树》,他抓住了“天天”这个词语,去填补文中未写的昔日相处的美好点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光亮的色彩,同时利用课文留下的许多“空白点”,让学生就此发挥想象,体会鸟儿和树的深厚友谊;在《二泉映月》的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挖掘到“坎坷”一词,从这个词语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瞎子阿炳的生平坎坷经历;在诗词《长相思》的教学中,王崧舟老师让学生想象家乡的景象,并与眼前景象作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体会词人当时的心情,既为学生创造了说话的情境,练习了表达能力,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对这些“空白点”的挖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文本的解读,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过硬的解读教材的能力,这是上好课的前提;王崧舟老师知识渊博,因此他能游刃有余地完成语文课程复杂而艰巨的教学任务,更是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够游刃有余地掌握教材。”有时候课文中的一串省略号亦或是一张插图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发展学生的思维以及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这样的“空白点”,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

(四)主线思想王崧舟老师的课非常精彩,总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纵观他获奖的课例,不难发现,他的课堂丰富充实,很有章法。他的课堂总能围绕一条主线展开,而这条主线总是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走进文本、去探寻这篇文本所带给学生的语文世界,这是他语文教学的最突出特点。围绕一条主线开展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过程要紧扣文章的主体脉络,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这篇课文的时候虽然在前面加上了朗读教学、生字词教学环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出王老师的思路围绕在“身”与“心”在不同地点这一主线,使得教学过程丰富很有自己的章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可能是围绕几个关键词展开的,有的课文可能是围绕一个关键句展开,想要理清课文的主线,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精心地备课。语文教师若想要呈现一堂思路清晰、内容丰富流畅的语文课,课前的准备很关键。如何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主体脉络,如何根据课文的主体脉络设计教学活动,如何实施设计好的教学活动等都是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古人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小学语文名师不同的教学之中,也为我们这些未来的语文教师播放出别样的靓丽风景,反思自己的定位,审视自己未来的教学之路。语文课程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担,因此一名语文教师,要是没有宽广的视野是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合格的语文教师需要同时具备渊博的知识、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永远进取的心态,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教学风格是他特有的,但是其中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值得所有的语文教师研究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雷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语文课[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06):37.

[2]李彰有.教师要致力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J].中小学班主任,2021(14):1.

[3]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内涵及载体[J].上海教育科研,2002(4):41-44.

[4]梁春英.小学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J].科技资讯,2015,13(24):161-162.

[5]李丹.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风格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研究[D].山东.渤海大学.2018年.

作者:沈佳萍 单位:湖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