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分析

时间:2023-03-10 10:58: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分析

民族文化融入中国文化学习和翻译,充分发挥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优势,构建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从而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一、文献回顾

广大教育者和学者对外语课程思政高度重视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外语院校课程思政总体建设、英语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建设和实施路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构建与实践等方面。在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研究方面,曹进、陈霞最早以“国策与省情”课程为例对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杨正军、李勇忠提出了在翻译课程内容中深挖思政素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实施路径,同时渗透到学生社会生活实践等各领域的翻译专业思政建设途径。司显柱从语言的价值属性出发,以“英中笔译基础”为例,探索践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翻译教学话语实践。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为开展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借鉴,但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存在许多尚待深究和解决的问题:首先,翻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全面深入,思政元素与翻译专业人文性、核心素养理论关系不够明晰;其次,已有研究以理论性阐述为主,翻译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相融合的框架构建缺乏;此外,各地课程思政建设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高校和外语院校翻译课程思政已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而一些相对落后的民族或地方院校,由于办学基础较差等原因,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开展缓慢,有些甚至还没有起步。新时代对翻译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翻译专业教育要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民族院校翻译专业教育要服务民族经济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以及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战略。新形势背景下,课程思政是民族院校翻译专业培养的必要元素,为民族院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民族院校应该及时更新理念、强化措施,结合地方资源、校本资源积极推进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二、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内涵

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多语言转换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具备能够在面对多元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时,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能力。因此,民族院校翻译课程教学要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综合文化素养。在翻译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凝练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政治内涵元素,在语言文化知识传授、翻译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知识方面,各语言文化知识蕴含着特定的思想、品德、哲学和伦理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因子,且各知识板块都具有一定的互通性和联系性,课程思政的内涵在于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看待世界,以批判的精神看待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专业素质。语言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育人文本的基本原则,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中国道路”,在深挖和拓展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政治翻译、文化翻译、典籍翻译等翻译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专业贮备和品德素质,培养学生讲好民族故事的能力,实现高质量民族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三、民族院校翻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课程思政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民族院校翻译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首先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引领,树立合理的课程目标,在遵循课程建设原则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课程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全过程中,深挖翻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并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思政内容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

(一)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目标

民族院校翻译课程思政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需的基本思政素养。民族院校翻译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行,以文化知识、翻译技能和品德素质目标并重,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以及翻译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政策方针、民族历史;确立崇高的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增强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备能够通过跨语言跨文化交流守好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故事,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翻译课程思政内容: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

1.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内容课程思政要重点利用好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的思政元素,将其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通过课程内容教学进行渗透,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为例,翻译课程思政要关注每个主题所蕴含的精神要义及思政教育主题。例如,“哲学与宗教”这一主题中包含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儒家强调的“家国天下”与“君子德性”,《大学》论说的治国安邦和“大人之学”,法家强调的“法治天下”等等。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教学中,深入引导学生体会里面蕴含的家国观、道德观、法制观可以使学生修身养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此外,在中国经典文学和艺术的欣赏、研读、思辨和翻译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格素质,进而发展在拥有家国情怀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2.根据课程性质,不断补充课程思政内容除了教材内容,课程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增补具有时代特性的课程思政内容。新时代,在翻译课程文化育人过程中深挖中国政治道路素材对翻译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在学习和翻译中国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增加相关的政论文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方针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场,梳理正确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历史与地理”这个专题时,可以通过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社情和民情,从而具备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此外,通过学习和体会其中旁征博引言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浓郁人文情怀,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服务意识,同时拓展学生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语言文化资源,为其将来在世界舞台上熟练地运用外语阐释我国政策、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基础。

3.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不断拓展课程思政资源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是重要的中国优秀文化组成部分。因此,每个文化主题时都可以将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纳入其中。一方面,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国家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相应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将文化主题教学内容与贴近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文化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历史和地理”主题,在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和社会历史变革的同时,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学习民族地区的地理信息以及社会变化,了解国家和民族政策,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和体会民族融合发展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发展国家认同、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翻译课程教学中,可以拉近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距离,使他们乐于学习。通过少数民族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搭建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桥梁,真正做到将思政教育溶盐于水,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实施:融汇多渠道、整合多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课堂育人的核心作用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要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思维和价值观念,发挥课堂教学的核心育人作用。因此,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凸显翻译课程的育人目标,以翻译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为途径,整合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典籍翻译、文化外宣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新时代翻译人才所需要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同伴之间互动交流和相互评价等方式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投射的思政内涵的理解,使得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及更具针对性。

2.以课外育人为支持,加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翻译专业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作用,还应将课程思政贯彻于学生的课外实践和生活之中。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翻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民族优秀文化,切身体验典籍翻译、文化翻译和政论文翻译的规律,以及发现和掌握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方法、策略和技能,强化文化自觉。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通过互相讨论和学习,找出英汉语言表达,发现中西思维差异,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除了对与课程教学相关内容或经典之作进行翻译实践,还应将翻译课外实践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例如,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并找到关于当地历史、革命英雄和民族文化的翻译素材。此外,还应积极创设翻译课程“第二课堂”,如积极举办“民族典籍”翻译比赛、“红色文化”英文情景剧翻译和表演大赛、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节等活动,创设校园文化环境,加强文化育人,使课程思政融入师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翻译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提升个性化育人实效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需要考虑少数民族翻译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少数民族翻译专业大学生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接触多语言与多文化的频率较高,他们对多语文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对事物的判断有鲜明的个性。同时他们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面临大量的语言文化信息冲击的时候,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往往会基于自我价值追求判断某一文化现象或社会问题,因此难免会存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评判偏差或片面的现象。如果只是从宏观角度或理论视角去空谈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学生难以理解和引起共鸣。翻译课程思政教育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从与包围着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入手,引导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深化其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认识和体会,进而提升其理性思考、价值判断和去伪存真的能力。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民族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思政工作、实现课程育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民族院校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注重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在翻译课程实施过程中深入挖掘不同主题和翻译素材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少数民族大学文化心理特征,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以课程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拓展课外多渠道,整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创建多维立体的课程育人环境,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培养政治立场坚定、道德品质过硬、学科能力过强的高质量民族翻译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肖维青,冯庆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J].外语界,2019(5):8-13.

[2]洪岗.对外语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20(6):23-31.

[3]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4]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43(5):21-29.

[5]王雷宏,汤佳怡.“大思政”格局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构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4):135-139.

作者:单菲菲 李红艳 单位: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