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研究

时间:2023-03-14 11:11: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研究

一、研究缘起

①为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最后一公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从学科边缘地位一跃而上,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2020年,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县级融媒体中心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了基层媒体压舱石的作用。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初步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其目标也从数量增长转变为质量并重,从第一阶段的搭建工作转向第二阶段的纵深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强化数字信息技术对融媒体平台、产品、服务、交互等方面的支撑与赋能。

一般来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创新制度,正确解读政策,实现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融合的阻碍;二是创新内容,树立互联网思维,站在受众立场,充分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创新技术,丰富媒体形态,打造融合技术体系,生产全新形态的新闻产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不断更迭的技术正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主流媒体基层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该如何依托技术赋能打造“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能力?又该如何运用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四力”建设?面对技术这柄双刃剑,又该如何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作用?本文聚焦于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创新路径,以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为例,总结技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丰富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学术研究

二、文献回顾

县级融媒体中心处于媒体融合的大框架中。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媒体融合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虽然这些研究因研究视角的差异存在争议,但为我国学者在“媒体融合”的概念引入后进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本文聚焦技术赋能,研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国外研究中并无直接对应的相关理论概念,与之具有接近性的概念是社区媒体(CommunityMedia)。从研究脉络来看,学者拉克劳(Laclau)和墨菲(Mouffe)(1985)从话语理论框架着手,将社区媒体定义为关于传播、媒体、经济、组织结构、政治和民主的各种霸权话语提供替代方案的凝聚。②学者尼科(Nico)和里科(Ricco)(2001)在《CommunityMedia:MutingtheDemocraticMediaDiscourse?》一文中尝试重新定义社区媒体,并开创性地提出用根茎思维看待社区媒体。③而有关技术赋能与社区媒体之间的关系,学者凯文·豪利(KevinHowley)(2004)在其著作《CommunityMedia:Peo⁃ple,Places,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④中描写了居民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社区交流的独特方式,并对媒体与社会、技术与文化、传播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虽然社区媒体的概念与县级融媒体中心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行政区划、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有关“社区媒体”在技术赋能方面的研究对本文聚焦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参考价值不大。通过对中国知网“县级融媒体中心”相关文献的阅读整理发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相关研究从2018年起增长迅速,截至2022年12月,共发表4000多篇相关文献。作者主要由各大高校师生、媒体从业人员和社科研究人士构成。文献主题涵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概念定义、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以及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中的成果和不足等。研究内容包括县级融媒体中心的体制机制、人才政策、功能定位、技术平台等方面。大部分作者从县级融媒体中心最新政策的解读、典型案例的分析、现状经验的总结和建设路径的探索着手,分享取得成功经验的方式方法,针对不足提出对策建议,以此完善学界对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理论认知。进一步梳理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解决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理论问题。学者王雨磊(2016)提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之所以能被视作技术治理的方式,是因为它在顶层设计时,形成了一套整齐划一的规制和体系化的治理项目。⑤学者谢新洲(2018)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人才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如何基于县级单位现实情况,更好地整合县域媒体资源、推进县级融媒体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⑥学者王晓伟(2018)提出,平台的成功建设归功于工作流程的优化、移动优先战略的部署以及创新技术的驱动。⑦二是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学者黄楚新和王丹丹(2018)认为,要推进多平台联动、全媒体拓展,切实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⑧学者朱春阳(2019)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坚持移动优先,通过嵌入大平台,形成广泛联结。⑨在技术赋能创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上,大部分学者通过实地研究,基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总体建设的把握,提出了不少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拓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的方法。三是展望县级融媒体中心未来发展。学者黄楚新(2021)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将逐渐从遍地开花向提质增优转型⑩,学者曾培伦和毛天婵(2020)提出了对县级融媒体中心“添置过程”的技术隐忧⑪。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对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层次分明,但在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认知上存在不足之处。首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不够。国内大多数学者沿用同一套概念,未能对技术赋能层面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问题进行有效的深度思考,还未形成较全面的问题框架,且提出的解决途径并不能验证可行性。其次,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均存在不足。从目前有关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在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方面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少,但在讨论技术赋能方面的具体应用场景和实际运用效果方面的研究较少,在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路径上提出的创新性理论不多。最后,研究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分析,部分文章受作者主观因素影响,说服力不足,研究内容比较片面,内容的延展性也不大。在展望县级融媒体中心未来发展上,虽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担忧,但大多数学者持乐观态度,研究方向存在局限性。从已有文献中分析媒体融合框架下的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现状,可以了解到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的倾向性,并从中总结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现状。媒体从业人员撰写的文献将前沿的业界理论和视角引入到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研究中,倒逼学界对业界新动态进行规范性研究,能够丰富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总体框架建构,更好地把握将技术运用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的尺度。

三、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路径

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在2017年正式组建完成,其不仅是媒体中心,更代表着技术中心。为达到技术引领融媒体中心发展的目标,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路径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一)移动优先,积极探索融合道路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坚持移动优先战略,整合权威发布、民生信息、基层动态等新闻内容,全面展示西湖区工作。2020年,“美丽西湖”客户端上线。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以“美丽西湖”应用开发建设推广为契机,在“美丽西湖”App上开通政务服务、民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同时,推动组织架构的整合,旗下报纸、网络和移动终端同步发力,全面提升融媒体传播的质量和效率。“美丽西湖”App运用城市大脑的理念,将时事新闻、政务服务、民生服务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综合数字平台有机结合,打通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宣传、教育、关爱、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加速媒体载体从单一传播功能向多元化服务功能转变。

(二)技术下沉,多层面打造西湖样本一方面,随着“美丽西湖”客户端的开发,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旗下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官方微博、官方抖音、自建客户端等搭建工作完成,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已初步形成媒体矩阵。“美丽西湖”App具有独立开发、快速传播、呈现方式多样的优势,融合使用短视频、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综合展现即时性信息、阶段性进展、深度化报道,立体呈现宣传内容。⑫截至2022年12月,“美丽西湖”官方抖音号粉丝数达51.7万,获赞673.6万,其开设的#24小时直播美丽西湖#慢直播日均观看量超20万。另一方面,为了不断深化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的下沉力量,2021年6月,杭州市西湖区11个镇街全部实现微融媒体中心挂牌,打通信息沟通“最后一米”。杭州市西湖区镇街微融媒体中心建设依托区级融媒体中心,统筹辖区宣传资源,整合内外宣传、舆论引导、网络安全、文明实践等,综合开展媒体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服务。⑬在数字化改革背景下,杭州市西湖区镇街微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将更多地依托移动端,充分利用数字手段,将宣传阵地拓展到网上,把小视频、直播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途径,为大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基层故事。

(三)守正创新,融合加速转型升级借力数字化改革之风,杭州市西湖区还开发了“幸福荟”数字平台,全区11个镇街以旗舰式、星月式、珠链式等模式,因地制宜建成18个民生综合体,实现所有镇街全覆盖。⑭杭州市西湖区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幸福荟”数智平台为载体,围绕建设物联网全域感知、建立一体化数智平台、绘制全服务生活图景、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四个方面,打造民生综合体空间,增设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设备,努力提升民生综合体的互联互通、智慧应用水平。同时,深化拓展“文明大脑”综合数字平台,将整个平台纳入全区党政整体智治和数字社会系统建设中,并上架“浙里办”,让群众更方便地体验到方方面面的数字社会综合服务。此外,深化理论宣讲、文体服务、教育服务、健康促进、科技科普、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弱帮困这八大子平台内容建设,接入“西湖粮食银行”“时间银行”等关联应用场景。

四、总结与建议

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拥抱技术,灵活运用技术加速体制机制的变革,促进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增加新旧媒体人才之间的互动。然而,在技术赋能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创新建设路径的同时,也伴随着隐患。

(一)警惕数字鸿沟,在技术赋能中体现人文关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杭州市西湖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14.12%,少儿人口比重为13.72%。⑮由此可见,老年人比重大于少儿人口比重,杭州市西湖区人口年龄结构为老年型。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在技术赋能创新实践路径中,要强化技术对融媒体平台、产品、服务、交互等方面的支撑与赋能,助力对象化、分众化传播,优化用户体验,提升整体效能。目前“美丽西湖”App可以通过调整字号来满足老年人的视觉需求,但并未开发专属的老年人模式。老年人习惯视听结合的方式,“美丽西湖”App可以新增语音播报功能,让老年人群体能够轻松使用。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在技术创新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和使用习惯,进行功能上的调整,要警惕数字鸿沟的出现,用精准化服务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现阶段,“美丽西湖”App按照浙江省以及杭州市数字化改革的要求,集成了西湖码、一键养老等一批便民惠民的应用场景,但在实际使用上,未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使用习惯会造成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

(二)避免技术壁垒,牢记“为人民服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趋势愈发凸显,县级融媒体中心只有积极拥抱新技术,强化移动优先,制作H5、短视频、直播、可视化新闻、大数据新闻等新形式的新闻产品,才能吸引受众。⑯新技术也催生了诸多新模式、新业态,为县级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将助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培育和发掘新的增长点。需要注意的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运用技术创新建设路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建构。媒体融合既需要新媒体新技术的持续发力和不断创新,也需要维持住传统媒体市场。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因地制宜,结合杭州市西湖区浓厚的人文底蕴,在技术赋能创新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守住“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方向,避免造成技术壁垒高筑的现象。

(三)避免人才空缺,加强队伍建设首先,从个人和技术的关系上看,技术赋能对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创新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技术本身也是一柄双刃剑。在一定的技术支撑下,媒体从业人员的采编负担能够大量减轻,但过度依靠技术力量,媒体从业人员会失去“生命力”。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媒体从业人员,一方面隶属于国家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范畴,另一方面又是新闻从业人员。双重身份的交织,更要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增强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锻炼敏锐的新闻嗅觉,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次,从整体人才队伍建设上看,为加速进入短视频、直播等新的受众市场,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积极招揽专业技术人才。2020年,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与浙江广电蓝媒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业务培训与交流,确保杭州市西湖区融媒体中心具备充足的技术人才。县级融媒体中心在进行人才队伍建设时,要长远考虑人才培养方案。

为避免出现传统媒体从业人员与新加入的新媒体技术人才产生观念不合的现象,要主动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提供新媒体技术培训,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业务能力培训机制,促进融合媒体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最后,从技术调动人才创新性来看,要明白技术是人才发挥个人作用的工具。要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为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技术条件和创作自由,调整对“人才”的定义,建立明晰科学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不单以数据作为人才的衡量标尺。要充分考虑新媒体的运维情况,并将其纳入人才考核评价范围中。除了要对新闻生产数量和质量,微信、微博客户端内容的转赞评、阅读数等指标进行考核外,也要将各大平台的互动板块以及直播板块纳入考核范围中,运用技术赋能的方式扩充人才竞争赛道,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努力成就爆款和精品。

作者:王浩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