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5 16:42: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彩调剧的美学特色和创新发展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6年,彩调剧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民间艺术,彩调剧拥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代表作有《刘三姐》《哪嗬咿嗬嗨》等。
一、彩调剧的艺术特征
(一)彩调剧的民族本色彩调剧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离不开当地的生活,这主要体现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题材内容、民俗习惯和地方语言等方面。戏剧孕育在民间,故而在思考和解读戏剧艺术时,要先从民间性考察,彩调更是如此。民间性的共性在于总是与百姓以及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在具体到某一种戏剧形式时又拥有一些特点。[1]广西人民将彩调剧世代相传,吸收各种优秀的文化养分,留给后世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如《王三打鸟》《隔河看亲》《三子学艺》《刘三姐》等。首先,广西歌舞艺术发达,彩调剧在发展期间会受到它们潜移默化或有意为之的影响,从一丑一旦的“对子调”发展到具有各种唱腔变化的戏曲,彩调剧融合了一些广西民间小曲和说唱音乐,吸收了壮剧、桂剧以及当地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曲艺,如文场、零零落等说唱艺术,在不断吸纳养分的过程中形成腔、板、调三大类,唱腔根据身份和行当不同又有多种分类。广西民间歌舞丰富多彩,其为彩调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文学、音乐和歌舞素材,并对彩调的剧目题材、音乐唱腔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2]其次,彩调剧中还有巫傩文化和其他民俗文化的元素,其影响更多表现在它的祭祀活动,这体现了该地域早期的审美意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巫术可以给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使彩调艺术表演具有合理性,反之,祭祀活动的某些歌舞也使彩调剧的表演增加表现力。在彩调剧中,不乏神鬼题材的剧目,如《大补缸》《胡大打铁》等,反映当地对巫术神鬼的信仰。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彩调剧中表现颇多的内容,例如《隔河看亲》中的拜堂,《拜新年》中的拜年等,从中可以看出当地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等。最后,从剧目来看,广西彩调扎根于民间,反映本土生活,台词融入广西方言,具有浓厚的地域风味和民族特色。彩调传统剧目基本上以小人物的小事情来反映人们的日常劳动、家庭和爱情生活,比如《送犁成亲》《油漆匠嫁女》等。[3]
(二)彩调剧的内在多元广西彩调剧可以划分为桂北彩调、桂中彩调、桂西南彩调三种风格。桂林长久以来作为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对文化层面的追求自然胜过广西其他地区,于是,桂北彩调剧带有更多的文采,产生了一批文学性较强的“诗对诗”剧目。除此之外,在音乐上,桂北彩调还借鉴了桂剧和文场的演唱方法和唱段表演形式,唱腔腔调灵活且曲调简朴,用方言演唱并吸纳民歌的养分;表演上特有的“三打五响”也需要演员具有较高水准的表演技能;桂北彩调另一较为突出的特色是一人饰演多角的独角戏剧目。桂中彩调吸收山歌和方言,符合当地特有的文化情结。彩调在当地演出时,为适应各民族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往往根据现场观众的情况在念白中加入民族语言或当地方言,以调动观众的情绪,达到较好的现场效果。[4]彩调剧载歌载舞这一特色体现在其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舞蹈动作和程式,例如根据人物的身份设定的矮桩、中桩、高桩,在观演时具有视觉层次美感。桂西南彩调是三种彩调中最擅长“武调”的分支,这和当地的民风民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壮族的聚居之地,历史遗留问题使他们长期受到压迫而产生反抗精神,从而将其体现在艺术层面上。桂西南地区在清代就流传着土戏(即壮剧),在彩调传入之前,已传入邕剧和粤剧。桂西南彩调深受粤剧的影响,再加上融合了当地壮族的民间艺术,因此,桂西南彩调自成一派。其大量移植粤剧剧目,如《珍珠衫》《陈世美不认前妻》等。[5]
(三)彩调剧的外在多彩1.愉快风格彩调剧整体呈现出轻松愉悦、明快清新的风格,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因为民间山歌、小调的节奏韵律本就轻快悦耳,彩调剧融入了大量的本地音乐元素,所以人们在听觉审美上能够产生喜悦轻松的感受。第二,广西人民乐于展示生活的美好面貌和朴实又不失乐趣的日常,创作情节简单的生活剧。彩调剧中喜剧剧目有生活喜剧,如《双摆渡》《蓝三妹》,也有讽刺喜剧,如《三看亲》《双戒赌》等;第三,广西民众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将其体现在剧目中,试图用唱曲来展示豁达的精神与对未来的美好愿望。2.歌舞形式广西歌舞表演贯穿彩调剧,其中,“彩调三件宝”辅助舞蹈的表演,增加演出的观赏趣味,有时还充当其他道具并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内容。彩调剧中的唱非常值得研究,唱有多种形式,如对唱、接唱、合唱、伴唱等。对于唱词,彩调剧善于利用其结构形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剧目内容或塑造人物形象。句式长短不同可能在音节的组合上受到中国古诗词的影响,使其更加富有节奏和韵律。广西民歌中的衬词衬腔也自然而然融入了彩调的唱腔,使唱曲的结构更加均衡和完整,其中某些唱腔有固定的衬词,用以刻画人物形象、实现情节过渡等。3.丑角艺术在广西彩调艺术当中,丑角这一行当最具特色。丑角深受大家欢迎的同时表演难度也大,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矮桩上不同的步伐表演和舞蹈动作是彩调丑角的表演特色,介于唱念之间的课子是其独特的语言形式。丑角的表演往往借助独具特色的矮桩、风趣的课子、丰富的面部表情、夸张变形的动作、机智灵活的反应、俏皮幽默的语言以及个性化的脸谱模式等表现出来。[6]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美,我们观赏丑,其实是在用置身事外、更加客观的眼光审视这种丑,从而发现包裹在丑外衣下的美,进而参透剧目人物的立意以及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情绪。
(四)彩调剧的文化内核彩调剧作为民间小戏,是当地的社会生活、民族历史、风俗习惯、人文精神等的一面镜子。通过彩调剧的一些剧目,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个地方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涵。民间小戏大多以爱情婚恋为题材,彩调剧也不例外,大多数剧目描绘小人物的爱情与生活,如《双黄蛋》《刘三姐》《三看亲》等,宣扬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观念,这是对于传统封建包办婚姻的一种抨击和讽刺,也是对当时婚恋观、自由思想的鼓励和赞扬。同时,伦理道德礼仪规范的表达也存在于彩调剧的剧目当中,除了对现实中一些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等行为的批判,还意在以艺术的形式达到教化目的,宣扬某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例如《刘三姐》中的财主形象批判对底层人民无情无义的地主们,表达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对他们的反抗精神进行赞扬。经典剧作《刘三姐》扎根本土,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点,反映当地劳动人民的心声,展现了彩调剧的演出风格、广西的歌唱艺术,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大段的歌曲对唱填空式地补充了故事发展情节、提高了审美趣味、引发了受压迫人民的共鸣。
二、彩调剧的有望前景——现代题材创
新《刘三姐》等彩调剧之所以成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离不开其具有魅力的艺术特色。但是随着时代背景和思想观念等的变化,任何文化艺术的传承都需要以新的有力的载体为依托才能延续其生命力和活力。针对彩调剧未来的发展,笔者认为现有的一些成功的作品可以为其提供借鉴,例如《哪嗬咿嗬嗨》《新刘三姐》《山歌牵出月亮来》等现代题材的彩调剧传承彩调的艺术特色,新增时代特色,给彩调剧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就目前彩调剧的生存状况而言,创新是彩调剧获得新生的有效途径,现代题材的彩调剧创作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保留彩调剧原有的特色,吸纳有益的养料,创作出符合现世的文化内涵,表达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情感。比如,《新刘三姐》和《山歌牵出月亮来》分别从彩调剧的不同着力点出发进行创新,继承彩调剧优秀艺术属性,注入新时代的艺术内涵,《哪嗬咿嗬嗨》从彩调本体出发,创作新的故事,创新发展衬词的特色,赋予“调子”新的寓意。
(一)新故事新出发彩调剧《哪嗬咿嗬嗨》讲述彩调艺人在战乱中的故事,它的创作和演出时间虽然是20世纪90年代,但以20世纪40年代为故事背景,用共有的民族情感感染他人。彩调在该剧当中不仅是生活的依托,还是精神的食粮,该剧演员在不同时刻用不同的情感演绎彩调,展现了彩调的内在丰富性和民间艺人的才智。《哪嗬咿嗬嗨》多次独立使用衬词却无唱段,使衬词的作用多样化,丰富整个剧的表现力,为彩调剧未来的创新创作提供参考。彩调剧《哪嗬咿嗬嗨》使用衬词的主要目的在于渲染剧情,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设计的技术性追求。如何通过准确演唱处理,把衬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7]据此可以得知,彩调的新生是极有希望的。《哪嗬咿嗬嗨》丰富彩调的内涵,实现彩调艺术的多重寓意。
(二)老彩调新阐释彩调剧《刘三姐》深受人们喜爱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是宏观来看,它更加符合20世纪的审美意趣,彩调剧的传承只有经典佳作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不同的新的作品来书写优秀的民间艺术,站在现实的时间点上,植入新的文化内涵。《新刘三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塑造新的女性人物形象,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展示了新的生存图景,表现了彩调的突出的艺术魅力。基于此,可以看出,彩调剧的创新着力点可以是根据时代背景改编故事内核,却不失彩调本身的艺术特色,比如,将原来《刘三姐》用对歌来对话和表达情感的特点延续下来,加入新的符合新故事背景的内容。
(三)新时代新元素彩调需要实现内部的革新。《山歌牵出月亮来》通过城里打工人的思乡思家之情,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该剧情感真挚,融合了彩调音乐和流行音乐,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式地植入流行元素,增添作品的审美情趣,扩大作品的受众范围。该剧从音乐方面着手,将彩调音乐继承式发展并创新地融入现代音乐,由此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并非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我们可以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将二者融进剧中,使其既贴近群众又有新的审美意趣。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流行音乐的参与使彩调剧的演出年轻化的同时增加了彩调的活力,并且开辟了一条彩调创新的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彩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包容新事物的同时实现创造性发展。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彩调剧不应该被埋没,寻找新的发展路径,继续弘扬其艺术特色是实现彩调剧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和《新刘三姐》《山歌牵出月亮来》的发展来看,彩调剧的前景是可观的。
参考文献:
[1][3]程文凤.国家意识与彩调艺术耦合关系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4):107-113.
[2][4][6]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5]杨爱民,彭梅玉.广西三地彩调的异同[J].广西地方志,2003,(05):36-42+13.
[7]覃妮.彩调衬词的演唱处理初探——以彩调剧《哪嗬咿嗬嗨》为例[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0,(03):53-57.
作者:胡红一 罗晨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