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时间:2023-05-05 09:48: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职业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路径研究

一、引言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得民心、稳人心、暖人心的工作,关系到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个人发展,是国家资助成效和教育公平的最好体现。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理念,从物质帮助、精神激励、能力拓展、队伍建设等多维度优化资助育人措施,把资助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去,提升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理念。资助工作在工作开展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在深远影响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同时,也必将促进资助育人工作成效质的飞跃,资助工作已成为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部分高职院校需以“精准资助长效机制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夯实精准资助,全面深化资助育人,持续推进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成业。学校结合新时期学生资助工作向智慧资助、社会协同、整体推进转变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多元育人合力,通过课程思政,高职学生可以形成正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灵魂支柱,是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重要路径。

二、课程思政融入资助育人的现实背景

如何在经济和能力上对困难学生进行有效的资助,成为近几年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从缓解学生生活困难,到解决学生能力困难,高职学生资助工作正在逐步转变。高职院校需要注重思想引导,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人格塑造,注重能力提升,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目标。要通过思想引领、心理帮扶、学业帮扶、能力帮扶、就业帮扶等多种方式,形成资助育人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积极有效地帮助育人。

三、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存在问题

19世纪芬兰的教育家斯奈尔曼将以德国为代表的“教学———教学论”引入芬兰,芬兰的教育改革一直受这一理论的影响,致力于培养具有道德感的“完整的人”。“完整的人”这一目标旨在将所有学科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受助学生方面出现了与“完整的人”相悖的问题。一是有的同学认为国家的钱不拿白不拿,思想观念认识不到位,有依赖心理。更严重的是,在严重缺乏自立求学的错误观念引导下,对学生形成严重不符合经济条件的消费观后,对学生造成难以估量的恶劣影响,只盘算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获得多少助学资金而不注意勤俭节约。二是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感恩意识,在拿到各项奖助学金时,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拿钱,而心中缺少对国家、学校、老师的感恩。三是还有一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因为自我要求过高,而没有申请到贫困认定,从而拿不到助学金,对所处环境产生抵触心理,进而导致自卑心理的形成,在性格上极易形成偏激,其实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学生在思想层面上的一种表现。

(一)全员资助育人的理念共识相对弱化

党政领导、教员、教辅、行政机关、后勤服务等职业院校中的人员,统称教育工作者。有个别教育工作者对国家育人理念和育人要求的学习不够深入,理解不够透彻,贯彻落实不够坚决,存在因循守旧的现象,教育理念和育人措施跟不上新时期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仍有没有明确自己岗位上的育人职责,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育人功效,认为资助育人工作仅是资助工作者的工作。

(二)全过程资助育人的有效衔接未能落实

“全过程资助育人”,就是要把资助育人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全校各级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要落实全过程资助育人,坚持育人问题导向,遵循过程育人规律,认真研究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健全学校全过程资助育人机制。落实落细资助育人工作主体责任,实施资助育人职责清单制,将监督和考核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重点打通学校资助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盲区和断点,在各个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把资助育人的成效落在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上。

(三)全方位资助育人的系统联动不够完善

全方位资助教育是指职业院校承担着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职责和分工,将各个领域的工作、各个工作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学校学生资助教育工作的整体体系。职业院校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外全面覆盖立德树人,做到处处有重点、处处有力度,充分发挥网络、心理等各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这就要求各单位和全体教职员工要高度重视资助教育的全方位工作,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专兼职班子相结合、各部门密切配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全方位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工作体系。科学认识和把握资助育人工作的定位,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整合各方资助育人资源,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作为学校资助工作的出发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利用一切条件和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全方位资助和教育学生,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

四、课程思政融入资助育人的必要性

(一)提高学生思政教育效果的需要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一系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其实是一种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一种表现,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延伸,这种延伸本来就存在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资助教育人,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多加重视,与经济资助相结合。经济上的贫穷不是主要问题,需要解决思想上的贫困,才能实质上解决贫困问题。并通过这种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真正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从理论层面走到现实层面,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要

要想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起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应该从没有足够的政治信念或理性观念等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入手。高职院校可借助信箱、电话、QQ群等媒介,积极创建“心理援助工程”,将受助学生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心中疑惑等作为资助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制作受助学生档案,形成个性化的教育课程和知识讲座,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时为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解决他们心理上的困惑;开展增强学生内核发展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需要

作为大学学子,和谐校园与社会的环境创设,才是他们想要保持健康成长状态的关键。提高对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的群体的关注,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政治思想教育的效果奠定基础,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教育工作的目的。通过这个过程,也会让它在校园里形成一个学习、生活环境都能正确的贫富观念,减少攀比现象,营造一种氛围。能以宽阔的胸怀包容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平等的心态与他们相处,真正在拼搏、关爱、平等的精神展示中,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经济上的压力,和谐校园的成效才能真正体现出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逐步走上人生学习的正轨,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基础条件,为创造一个和谐校园、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氛围,同时也是消除后顾之忧、创造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

(四)跟踪资助政策落实反馈的需要

受助学生在读书期间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缓解了学费压力,以助学贷款的方式完成学业;并通过自己学到的一技之长就业自立;并及时诚信地偿还贷款:是一个良性循环,让家庭贫困的学生摆脱贫困,从经济上脱离贫困,从精神上脱离贫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跟踪反馈工程”加强对已毕业受助学生的跟踪回访,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还贷情况和学生的履职尽责情况,进而检验受助学生就业后是否实现了受助学生依靠资助顺利完成学业的良性循环,尽己所能诚信还贷,感恩回馈社会,受助学生在反哺社会的同时,也实现了受助学生就业后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

五、课程思政融入资助育人的基本途径

(一)红色文化融入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引导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红色理想,以实际行动守护好、建设好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高职院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遴选一批红色课程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和实践品牌,在教学实践中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把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校本教材中。通过话题讨论、课堂辩论、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环节,创新红色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设置适当题目。用心用情讲好党的故事,讲清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

(二)诚信感恩教育融入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诚信感恩教育活动,建立诚信档案;通过到敬老院关爱孤寡老人,开展“国家资助,助我成长”有奖征文、“感恩在心,回报在行”主题团队活动、“感恩身边案例”征集等方式,促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国家、学校、社会爱心资助的受益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真心和热情回报国家、回报社会,从而投身学习实践,以自立自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促进自身成长发展,通过开展“感恩关爱,回报在行动”主题团队活动;组织全校申请贷款的学生学习贷款流程,进行贷款政策解读和诚信还贷教育;通过电话、短信、QQ、挂号信等形式提醒已毕业的借读生及时偿还贷款。

(三)法治教育融入资助育人

从根本上说,是从制度源头上决定了对学生的资助,以维护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工作中融入法律制度,对维护教育公平将大有裨益。一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起到了保障作用,以法治为导向的资助育人。通过系统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隐私的保护,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更有安全感。二是在资助过程中融入扶智、扶志因素,同时进行精神性、物质性的帮扶。

(四)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

高职院校通过劳动课程设置、专业实训实习、参加勤工助学、举办特色活动、厚植爱劳动之情、提高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等多种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之中,增强学生劳动精神,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一是设置培养劳动精神的专业课。高职院校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设“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课程,将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与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二是高职院校深入挖掘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咨询服务等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典型案例,以典型案例教育广大学生知恩图报、乐于奉献。将退役复学军人在防控疫情期间,主动请缨,组建了一支抗疫小分队,开展校园巡诊、测体温、消毒杀毒等工作的事例宣传。创建学生党员、共青团员、获奖受助学生纷纷响应疫情防控号召,组建多支学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彰显先锋力量,强化责任意识和感恩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率先垂范、勇于担当。三是志愿服务的拓展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导学生培育美好心灵,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励志教育融入资助育人

学校资助育人环境是正能量,同学们积极努力,学校为同学们多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和机会,鼓励同学们勤工助学,在同学们日常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也让同学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同学们有机会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为以后走进自己喜欢的工作岗位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为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条新的人生之路。高职院校制定“能力援助计划”,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一是制定了勤工助学有关制度,对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参加勤工助学,学院根据其困难程度,优先安排就业。受助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在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报酬。同时,受助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与人交往的机会增加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在集体活动中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其次,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在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参与中释放心理紧张、减轻压力。

六、课程思政融入资助育人的主要成效

(一)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升

通过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入手,深入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变化和面临的问题,积极引导,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放思想问题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通过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励志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意识,通过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励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奋发向上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

(二)资助工作者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

资助工作者的工作素养、理论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将进一步彰显资助工作者的人格魅力。资助工作面对的是一群经济上存在明显困难,心理上也会出现隐形问题的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学生家庭经济困难会带来经济压力、学业问题、人际交往障碍、性格问题等,为了保证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切实的帮助,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交叉影响,更需要专业而细致的资助工作。客观评价、友善对待、真心帮助受资助学生接触的一线工作人员,会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他们的敬业精神和理念。资助工作者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会使学生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对受助对象的公平对待,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温暖;友善的态度会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正面的个性品质,而资助工作者的理念与行为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有助于带领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学校资助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

1.“点餐式”分类培养,提升了资助育人精度针对每一位学员的特点,在资助方式上也采取了不同的办法。通过个别谈话、座谈交流等形式,全面掌握每个人的情况,并根据学生需求和家庭、性格等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个性化资助育人方案和学业发展规划,这种“点餐式”的分类培养模式,有效的聚焦了学生学习短板问题,实施精准发力。

2.“融入式”资助育人,延伸了资助育人宽度把“融入式育人”理念运用到受助学生培养全过程,坚持全方位、全过程关心指导,“全维度”立体指导,延伸资助育人宽度。学校采取结对帮扶、学习打卡、课程辅导、社会调研等多种措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跟踪辅导、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等多种育人载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类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创新创业为引领,以实践育人为抓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家庭式”暖心陪伴,提高了资助育人温度在资助工作中融入“家”文化,让师生、受助学生之间亲密如兄弟姐妹,对一些特殊学生以及处于特殊时期学生,制定“暖心陪伴”计划,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在受助的同时,感受到家人般温暖。尤其要借助社团育人,把社团当成家庭打造,让学生在受资助的同时感受家一样的温暖。“家庭式”陪伴是温暖的而不是程式化的资助,是做在心坎上的资助,更好地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4.资助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师资队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基础和保证。一是以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和二级学院资助专员为主体的专职队伍,注重开展长效化、全员覆盖的培训工作,在每个学院、每个发展阶段都选派资助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资助工作培训、调研、学访、人员覆盖辅导员等工作,并成立了资助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建立了资助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在每个学院、每个发展阶段、每个学院、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资助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同时,资助工作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申报资助育人项目课题,书写资助类育人相关论文。二是以资助宣传大使、资助类社团、勤工助学队伍为主体的朋辈队伍,组成队伍开展校内“进班级、进书院”资助政策宣讲会,校外送资助政策“进社区、回母校、到田头、至巷口”社会实践,并贴心提供“一对一”线上答疑服务。

七、结语

坚持育人主体持续“动起来”,育人过程持续“活起来”,育人质量持续“升起来”,把资助育人工作融入学生资助全过程,与思想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创新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有效模式,把思政教育与资助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新时期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要不断探索和拓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丰富内涵,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实践研究,2021(11):105-111.

[2]舒艳.探究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现代职业教育,2020(51):180-181.

[3]张蕾.隐性育人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2):66-68.

[4]王良青.“双高”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2(9):24-29.

作者:瞿苏 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