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9 15:43: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篇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瓜州榆林石窟和东千佛洞壁画同属于敦煌壁画艺术体系,由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没有发现胡琴乐器,所以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胡琴乐器图像研究主要围绕榆林石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的胡琴乐器图像。目前对敦煌壁画中的乐器研究成果非常多,主要涉及弹拨乐器、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如各类琵琶、鼓、横吹等,但是对拉弦乐器的研究成果却非常少,至今没有见到独立的研究专著,也没有相应的硕博论文,更多的是将拉弦乐器作为敦煌壁画中的整体乐器进行研究。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的胡琴乐器图像资料共五幅,均出现于中国古代西夏王朝时期建造并绘制的榆林石窟和东千佛洞洞窟中。
一、榆林石窟与东千佛洞概述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今瓜州境内,始建于北魏,共有洞窟42窟,壁画5000多平方米。“但与莫高窟相比,榆林窟又有自身的艺术特点。榆林窟补充了莫高窟的不足,其在艺术特色方面呈现出中西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其壁画、历史成为敦煌石窟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石窟壁画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瓜州榆林窟42个洞窟中,有音乐图像的石窟16个,除绘制有精美的音乐演奏场景、乐队规模、乐人形态外,还有众多乐器图像。东千佛洞也位于今瓜州境内,共有洞窟23窟,也同属于敦煌石窟群之一,建造于中国西夏王朝(1038—1227)和西夏王朝以后。东西两崖。东千佛洞现存洞窟23个,西崖有洞窟14个,东崖有洞窟9个,“其中有音乐洞窟3个,即2、5、7窟,均为西夏石窟。音乐风格异常独特。既有天乐,又有俗乐。乐器有方响、拍板、腰鼓、答腊鼓、花盆鼓、钟、笙、横笛、筝、琵琶、胡琴等十余种。打击、吹奏、弹拨、拉弦等四大类型乐器齐全,实属少见。”东千佛洞中有胡琴乐器1件,绘制在第7窟,位于东千佛洞西崖中部,是西夏艺术的代表性洞窟,窟内壁画内容丰富,绘制精美,堪称西夏艺术精品。整体来看,东千佛洞第7窟中的胡琴描绘比较细致,乐伎平坐于地毯上,将胡琴置于左腿之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弓拉奏。琴筒为圆形,琴杆上细下粗,琴杆下端有两个凤形散音孔,说明琴杆的下端是中空的,犹如柳叶形的小琵琶,起着扩大音响的效果,琴杆与榆林窟第3窟中的奚琴形制非常相似。奚琴曲颈,琴杆上端同一方向设有两个锥形弦轴,琴颈处有山口,系两根弦,中间无千斤,琴弦紧靠琴杆,与马头琴有相似之处。弓子无弯度,所以不能判定为马尾弓,与榆林窟第10窟飞天伎乐所持琴弓基本相似,因此可以判断这个时期的胡琴依然用竹轧之,这与陈旸《乐书》所记奚琴为竹轧之相符。榆林石窟与东千佛洞都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北部的瓜州,其胡琴乐器虽然数量有限,只有五幅,但是年代久远,显示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研究胡琴乐器,对当今古代音乐史、乐器史、敦煌学的研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和时代价值。首先,胡琴乐器在中国古代史料中记载有限,其图像更少,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图像对研究胡琴的形制意义深远,为古代拉击乐器的完整性、系统性研究增添了形象性的资料;其次,为胡琴乐器在当今中国音乐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了实物史料和理论依据,古代胡琴乐器已经失传,现代胡琴已经完全由具体胡琴类乐器名称所取代,通过对壁画中的胡琴乐器仿制研究,能够使学生直观认识古代音乐实物;最后,通过对古代胡琴乐器的研究和仿制,能够有效促进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推动作用。胡琴乐器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将壁画中的乐器图像进行仿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演奏、展览等,更有利于促进和加快中国古代音乐史学和敦煌学的研究。
二、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
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图像共有五幅,榆林窟的第3窟和第10窟各两件,东千佛洞第7窟中有一件。
(一)榆林第3窟胡琴乐器图
榆林第3窟属于榆林窟中的精品特窟,洞窟壁画内容非常丰富精美。“从建筑形式、洞窟内容、壁画题材布局到画风,都具有藏传密教艺术的特色和西夏民族特色,同时,又显示出唐、宋汉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巨大影响。”胡琴图位于该窟东壁南侧的千手观音图中,两件琴头均呈弯曲状。图中表现形式极为独特,左右布局对称,两侧壁画内容基本相同,共绘制了83个包罗万象的社会生活画面,32件各类乐器,均以不鼓自鸣方式出现,“所谓的不鼓自鸣乐就是乐器无人演奏而自发其声,这是描绘佛教极乐世界中尽善尽美、余音缭绕的美好象征。”同时又将乐器代表的音乐作为世俗社会表现。
(二)榆林第10窟胡琴乐器图
榆林第10窟中有2件胡琴图像,从绘画风格上分析为西夏晚期的作品,但时间上稍早于第3窟。2件胡琴所在的位置成对称状,琴头呈卷曲状,“其中1件位于东壁上端的不鼓自鸣乐中,这幅图中有钹、琵琶、龙首笛、贝、鼗鼓、钲、铜角、铜鼓、排箫、细腰鼓等不鼓自鸣乐器20件,每件乐器上都系有飘带,无人演奏,飘然空中。”榆林窟第10窟西壁上端也有1件胡琴乐器,有1个飞天乐伎演奏,与东壁上不鼓自鸣中的胡琴形制基本相似,但描绘得更为细致,“这件胡琴与上述榆林窟三件胡琴相比,它已能让观者看到演奏者的身态,其左侧是一身飞天演奏箫,右侧是一身飞天弹奏古筝,全壁九身飞天均持奏乐器,排列形式为长带状,可以看出由打、吹、弹、拉等组成的乐器演奏着非凡的乐曲。”
(三)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
东千佛洞只有1件胡琴乐器,呈花瓣状,分为有人持奏和无人持奏,绘制在第7窟,位于峡谷东岸,是东千佛洞中比较大的洞窟。第7窟由当地豪门贵族或官方建造,且壁画内容十分丰富,画面非常精美,从壁画的内容以及绘画风格来看,第7窟为西夏晚期作品。“胡琴运用于第7窟东壁药师经变乐队中,该组乐队似由10人组成(壁画模糊,难以辨清),排列成双层变体八字形,中间一身舞伎。胡琴排列在右侧。与其排列在一起的乐器有笙、琵琶、腰鼓、拍板等。”胡琴演奏者坐在右侧乐队最前面的显著位置,尽管图像有些模糊,但演奏胡琴的乐伎及胡琴的基本轮廓依稀可以看清楚,这是目前看到的最早将胡琴用于大型乐队中的画面。五幅胡琴乐器图像是目前中国见到的古代胡琴乐器最早的图像资料,榆林窟与东千佛洞胡琴乐器图像非常珍贵,历史悠久,延续千年,记录和展示了中国古代乐器的演变与发展。乐器绘制精美,既充分反映了胡琴乐器当时的发展面貌,也体现出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敦煌石窟壁画中的胡琴图像资料形制各有不同,大小、结构、琴弓等反映了当时胡琴发展的基本状况,为大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
三、胡琴乐器的形制和文化背景
关于胡琴的称谓,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称呼,有奚琴、胡琴、二胡、稽琴等,胡琴称谓之多也造成了对其起源追溯过难,然而随着对胡琴艺术研究的深入和对胡琴史料的整理、分析与辨伪,胡琴艺术的发展史已经变得逐渐清晰。
(一)胡琴乐器的形制
中国古代乐器史料中有很多胡琴乐器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敦煌石窟中的榆林石窟和东千佛洞中出现的五幅胡琴乐器图像是对中国古代胡琴乐器图像与史料的互补,也是研究胡琴乐器发展的最直接的史料文献,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胡琴乐器的研究。胡琴作为我国具有深远文化背景的民族拉弦乐器,在中国乐器史上的记载相对于打击乐器、弹弦乐器、吹奏乐器较晚,胡琴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仅有的拉弦乐器,也是我国弦乐器中出现较迟的一个种类。针对大量胡琴史料和乐器图像分析,胡琴乐器具有鲜明的形制特征,如较长的木制琴杆,琴杆下端穿插于圆形、六角形或者八角形琴筒里,琴筒为了更好地体现共鸣效果,将蒙以蛇皮、蟒皮、薄木板等。琴杆的上端设有两个木轸,以此架设琴弦,胡琴发展初期是琴弦和马尾,此后逐渐发展为丝弦。基本构造:琴筒、琴皮、琴杆、琴轴、琴弦、琴弓、千斤、琴码、琴托、制音垫。近代胡琴已成为擦弦乐器的统称,其共同的形制为:琴杆上部设有木轸,二弦、用马尾弓拉奏,下部有琴筒,筒的一头蒙上蛇皮、蟒皮、薄木板等做成共鸣膜,膜上设置琴码,琴弦架在琴码上。琴杆、琴轴、琴筒均为木制,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如今随着乐器形制的固定、明确,胡琴作为统称已逐渐废弃,而被各种专称代替。
(二)胡琴乐器的文化背景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化对胡琴文化的形产生了深远影响,胡琴文化是汉族文化与西域少数民族胡人文化相互交汇与融合下孕育而成。胡琴乐器名称最早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流传于中国古代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所知该名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唐朝段安节所撰的《乐府杂录》:“文宗朝有内人郑中丞善胡琴”。唐代文学作品中也开始大量出现胡琴乐器:“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此时的胡琴也叫“奚琴”,到了宋朝,奚琴又叫稽琴,已经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我国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后也泛指一切外国为胡。胡人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和西域各民族的称呼。“琴”泛指中国古代丝弦类乐器。据此推断,我国古代胡琴为丝弦类乐器,而且主要就是指中国周边少数民族胡人部落。发展至元代,胡琴已经成为元王朝宫室用于燕乐的主要丝弦乐器,同时还在民间广泛流传,促进了胡琴形态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胡琴除了用于宫廷燕乐外,还用于民间说唱艺术伴奏,同时胡琴开始逐渐衍生出众多胡琴类家族乐器,如板胡、京胡、二胡、坠胡等。因此,“胡琴文化的形成,是胡、汉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结果,其根源可追溯至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胡、汉双方实现广泛而深刻的交汇与融合,是胡琴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唐代文学作品和纪实性文献中关于胡琴的记载,可视为胡琴文化初步形成的标志。”中国古代胡琴乐器属于拉弦乐器,种类繁多,形成了庞大的胡琴类家族,如板胡、京胡、二胡、革胡等,其音色缠绵、柔和,富有歌唱性,其演奏技法丰富多样,尤其是弓法和指法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和改进,已经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弓弦演奏技巧,形成了丰富、悠长、细腻,同时又极具拟声性的艺术表现力。胡琴乐器出现于唐代,称呼经过多次的变化,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朝等均有相关的、大量的史料记载,在没有留存胡琴乐器实物的情况下,史料的记载尤为重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胡琴乐器研究与演奏上的空白,当今胡琴乐器的研究需要以史料为依据。
四、胡琴乐器的仿制与演奏
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形成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域文化,以及周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果,从壁画彩绘图像分析,形态各异、彩绘精美,“反映了中国古代拉弦乐器的盛况,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器史研究提供了详实而生动的图像史料。它以无穷的魅力与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共同出现在洞窟壁画上,构成了敦煌壁画乐器的整体风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传统拉弦乐器的繁荣与辉煌。”
(一)胡琴乐器的仿制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乐器仿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甘肃省敦煌研究院发起,联合北京乐器厂共同仿制,首先,乐器的仿制原则是以乐器图像为依据,保持乐器的基本原貌;其次,仿制不代表外形的仿制,还要注意乐器的性能,保证乐器能够进行演奏实践;再次,在乐器制作材料的选择上,将仿制乐器与当今同类乐器材料相比较,如木材、丝弦、金属等完全符合制作乐器的材料。最后,乐器的仿制要达到可以实践演奏的效果,就必须研究乐器的律制问题,由于古代乐器的律制存有争论,在律制的使用上主要采用十二平均律。从最终仿制的乐器来看,其中也有一些是无法演奏的装饰性乐器,如一弦琴。敦煌研究院“根据多年对民族乐器的使用、研究和乐器改革诸方面经验掌握的资料,提出具体的方案,再与工人反复研究定夺,制造样片,反复切磋结构、尺寸、乐器细部的结构、造型和具体做法以及选择什么材料。”敦煌研究院经过反复筛选,精心制作,成功仿制出34种54件敦煌壁画乐器,弹弦类乐器数量最多,以此为吹奏、打击以及拉弦类乐器,由于拉弦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在敦煌壁画中是最少的,所以拉弦乐器也是这批仿制乐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只有2种5件,仿制了一种高音胡琴、一种中音胡琴。在敦煌研究院仿制成果的基础上,兰州城市学院出于学校音乐博物馆的建设需要,和敦煌研究院相关乐器仿制单位联系,采购和仿制了48件敦煌仿制乐器,同样包含打击、吹奏、弹拨、拉弦乐器四大类。胡琴乐器共仿制三件,分别是花瓣胡琴、曲卷胡琴和西夏雷琴。需要说明的是,兰州城市学院选择敦煌壁画中的仿制乐器主要目的是学校音乐教学需要,反映出甘肃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敦煌特色,以此扩大了敦煌文化对高校学生的认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增强学校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髓的理解和兴趣;同时通过对一批敦煌壁画乐器的仿制,促进学生的艺术实践,丰富学校民族乐队的发展,为高校音乐教学服务。
(二)胡琴仿制乐器的演奏
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仿制成功为其演奏实践提供了乐器实物,目前仿制出来的胡琴乐器已经广泛应用于多种演出场合,同时也广泛应用于高校音乐演奏实践活动。从演奏实践来看,胡琴乐器演奏主要是演出与排练,对胡琴乐器的音准、节奏、气息、音色等演奏技术的把握,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胡琴重奏团队合作问题是考察的重点,尤其是合作中的技术平衡性问题尤为重要;针对音乐会而言,在经过长期的胡琴乐器演奏实践活动之后,可以尝试将胡琴乐器参加各类音乐会演出活动,音乐会形式多样,可以是胡琴乐器独奏、合奏、重奏,也可以是大型的民族器乐交响音乐会,当然国内目前除了创作民族音乐体裁的胡琴作品外,已经有不少作曲家尝试将敦煌壁画中的乐器创作成具备敦煌元素的乐曲,组织敦煌壁画中的乐器专场音乐会。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是一种具有特殊音色和演奏方法的弓弦乐器,胡琴指法是演奏基本功,指法决定着音准和演奏水平,它要求演奏者具有极佳的左右手协调能力,左右演奏技法丰富,通过滑音、颤音、揉弦以及运指等,配合右手的走弓,对胡琴的音色进行有效控制,能够演绎出身临其境之感,右手运弓的强弱、快慢也是胡琴演奏基本功的重点之一。胡琴最难掌握的技巧就是音准,它决定了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和听众的听觉效果,要想培养好的音准把握能力,必须先培养良好的听觉能力。没有准确的音准,胡琴演奏的基本技能就无法实现,这需要演奏者的长期训练,对弦的音位、按力、运弓等准确把握,诸多演奏技法的配合,才能达到演奏技巧的慢慢提升。“在对弓进行操作时,应通过上臂的运动牵引小臂,以及手指和手腕的行动,并以肩关节为最初发力点,保证肢体动作的平稳与协调性,使弦和弓进行有效接触,最终使弦充分振动,产生良好的声音效果。”同时随着中国对胡琴乐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进行了仿制,仿制出来的乐器又是研究胡琴乐器的重要实物文献,将其充分运用于中国当代乐器的演奏与教学中,尤其是将胡琴乐器运用于中国当地音乐史课,已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之,加强对胡琴乐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能够推动胡琴乐器的演奏实践与理论研究。
五、结语
中国古代乐器史料中有很多胡琴乐器的文献记载和图像资料,敦煌石窟中的榆林石窟和东千佛洞中出现的五幅胡琴乐器图像是对中国古代胡琴乐器图像与史料的互补,也是研究胡琴乐器发展的最直接史料文献,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胡琴乐器的研究。同时随着中国对胡琴乐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榆林窟与东千佛洞中的胡琴乐器进行了大量仿制,仿制出来的乐器又是研究胡琴乐器重要的实物文献,将丰富中国现代民族乐器的演奏形式,尤其是将胡琴乐器运用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加强对胡琴乐器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能够推动胡琴乐器的演奏实践与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汝中.敦煌壁画乐器分类考略[J].敦煌研究,1988(04):10-25.
[2]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3]郑炳林,朱晓峰.榆林窟和东千佛洞壁画上的拉弦乐器再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4(02):48-59.
[4]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乐器仿制研究技术报告[J].敦煌研究,1992(03):12-17.
[5]庄壮.西夏的胡琴和花盆鼓[J].敦煌研究,1997(04):45-48.
[6]郑筱筱.胡汉交融历史进程中胡琴文化的形成[J].兰台世界,2020(09):148-151.
[7]庄壮.榆林窟、东千佛洞壁画上的拉弦乐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2):10-12.
[8]敦煌研究院.敦煌壁画乐器仿制研究技术报告[J].敦煌研究,1992(03):12-17.
[9]刘英建.二胡演奏艺术中乐感与演奏技巧的运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2(08):79-81.
作者:王娅 单位:甘肃省歌舞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