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法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54,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政法类。
杂志介绍
法学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法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54,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政法类。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国际刊号:1002-896X
国内刊号:11-1162/D
发行周期:双月刊
全年订价:¥520.00
关键词: 法律知识体系 法学研究 学术环境 法治实践 中国 转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术功能
本刊编辑部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于2011年8月13—14日在武汉联合举办了“中国法学研究之转型——法律学术与法治实践”研讨会,作为“法学研究转型”系列研讨会之首。该系列研讨会之策划,乃深感中国现今之法律学术与法治实践相脱节,存在学术环境阻滞、学术功能不彰、学术体系未成、学术方法陈旧、学术材料单一、学术交流不畅、学术批评不力、学...
关键词: 中国法学 学说 历史脉络 历史进程 历史视角 学科
无论人们是否承认、评价如何不同,学术的历史脉络与生命是连绵不断的,处于无法隔断的历史进程之中。对一门学科而言,学说史研究是研究该学科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学问,体现了以历史视角把握该学科发展脉络的内在要求。一门学科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在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把握现状与未来。
关键词: 变革 法治 法学研究 未来发展方向 问题意识 现实关怀 座谈会
法学研究缺乏问题意识,一直是大家的共识。这次座谈会上,许多专家的发言也都提出要加强法学研究的问题导向,增强针对性和现实关怀。这种观点非常有见地,指明了我国法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过,我觉得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如果更深入些、细致些,对未来的研究转型就能提供更为明确的指引。
关键词: 社会学方法 法学研究 自然科学方法论 应用 实证科学 社会研究 经验事实 科学假说
社会学方法又称“实证科学的研究方法”,由自然科学移植而来。这种方法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是假设演绎,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实证的社会科学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
关键词: 宪法学 中国式 改革开放三十年 展望 现状 宪法解释学 成长阶段 法学学科
中国宪法学,尤其中国式宪法解释学的发展,在当下基本上处于“哺乳期”的成长阶段。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法治初兴以及大规模快速立法时代的到来,整个法学学科俨然成了一种“显学”,那么其中的宪法学则属于这种“显学”之中的例外,借用黑格尔描述哲学(家)的说法,宪法学也是一种“在绿原上啃枯草的动物”。而且,由于我国现行宪法...
关键词: 法学研究 转型 中国现代 国民 材料 法学理论 本土色彩 本土资源
近年来,讨论“中国的法学”、“中国的法治”等带有本土色彩法学理论问题的思潮开始在我国兴起,这缘于法学理论的非全球普适性。中国现代法律语言与概念基本不是本土资源,多是西方的舶来品,这就使得我们面对中国问题时需要依托西方的理论进行思考,这或许正是我们讨论中国法学研究转型的依据之一。但问题在于,何谓中国法学研究转型、转型什...
关键词: 中国社会 民法 转型 学术 中国法学 思想界
现实中“民法社会”的出现,以及从民法视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批评,成为当前法思想界的特征,也成为民法自身发展以及导致整个中国法学发展的动力之一。
关键词: 知识体系 民法学 财产权 人身权 应当 高等法学教育 教学目标 裁判者
首先,应用民法学的主题是裁判规范。应用民法学是高等法学教育教学用的民法知识体系。教学讲授的私法知识是供裁判者决疑纠纷的“裁判民法”,而非作为社会普通成员彼此交往规则的“行为民法”。这虽由培养司法专门人材的教学目标所决定,更深层的原因却在于私法形成及运行方式完全不同于公法:公法是人设计的产物,无立法便无公法;
关键词: 法学知识 刑法学 教义学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法治实践 转型问题 衍生物 司法
法学知识是法治实践的衍生物,其生成与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法治实践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以立法为中心的法治实践向以司法为中心的法治实践转变。相应地,也存在一个以立法为取向的法学知识向以司法为取向的法学知识的转型问题。刑法学也是如此。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刑法学 教义学 实践主义 十一届全国人大 法治建设 法学研究 历史契机
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心将从立法转向司法,法学研究同样也应当从立法中心转向司法中心。但是立法趋于完备只是提供了这一转型的历史契机,并不意味着这种转型会自然形成,因而通过何种路径实现转型成为关键。最近,陈兴良教授提出“走向教...
关键词: 法治实践 学术立场 相对合理主义 法治改革 理性化 资源论 中国
在中国,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彼此各说各话、缺乏互动的现象一直较为突出。这既不利于理论本身的发展和成熟,也不利于推进制度和实践的良性化和理性化。多年以来,我一直主张,观察、分析中国法治改革与实践,应当采取相对合理主义的学术立场和方法。这种立场和方法,既区别于“拿来主义”,又不同于“本土资源论”,是一种将理想与现实有效结合...
关键词: 法学方法 经验 法学研究 科学研究 治学方法 理论贡献 法学理论 概念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法学研究而言,这既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谓机遇,是指这样的时代蕴含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问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对当下诸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恰恰可以成为我们做出原创性理论贡献的最佳契机:只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治学方法,完全可以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总...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学 2009年 2007年 法治建设 80年代 司法解释 语义学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随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据2007年至2009年的统计,我国每年大约产出民诉相关论文800余篇。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民事诉讼法的教材约有近百种,专著、译著也有几百种以上。在研究领域方面,已经基本涵盖了民事诉讼法的各个方面。研究视野更加开阔,学者们试图突破过去简单解读、阐释民事诉讼法和司法解释文本的...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法官 言说 技艺 知识 法律解释学 法学研究 裁判文书
“法官言说”是一种广义理解,指法官运用法律的各种行动,其主要内容集约化为“裁判文书”,但又不限于此,还包括法官对法律的解释等。对“法官言说”的关注应超越“案例分析”的初级阶段,走向整体统计与法律解释学的较高阶段,走向对社会正义的哲学关注与解释。将“法官言说”作为法学研究的材料,有助于提升法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发现法律实...
关键词: 中国法律史 新材料 利用 思维 重述 古籍整理 法律文献 文献遗产
近年来,法律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取得了重大进展,已出版的古籍整理成果中收入历代法律文献500余种,字数达6000余万,尚未出版的法律古籍还有数亿字之多。丰富的法律文献遗产向人们展现了古代法制的本来面貌,也证明许多长期被学界公认的结论不能成立。
关键词: 中华法系 中国法学 法制文明 知识体系 资源 民族历史 核心价值 儒家思想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曾创造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的中华法系。然自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东渐下,中华法系逐步解体,但其精神却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已植根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转型、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学习西方法治经验的同时,于本民族的法制文明中寻求历史的智慧,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法学知识体系,便是一个重大...
关键词: 国际法 能力建设 法学研究 对外交流活动 重心 21世纪 综合国力 经济实力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地区和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国际法在我国外交与对外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国际法实践与法治进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关键词: 中国国际私法 国际私法学 养成意识 培育 教学研究者 改革开放 法学体系
所谓中国国际私法学的养成意识,是指对中国国际私法的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而言,在国际私法学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实践方面应该在“中国特色”上有所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作为一个部门法还是作为一个学科,中国国际私法已经迎来了春天。但在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私法学体系方面,我们还任重道远。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国际私法学的养成意识亟...
关键词: 民法通则 学术著作 当代中国 20世纪80年代 开放 台湾地区 中国近现代 司法
当代中国民法学术是借助于制定民法通则的机遇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民法通则通过、实施以后,立法带动司法,立法和司法促进学术发展,中国民法学术才有了迅猛发展。当代中国民法学术的发展基础,是中国近现代以及我国台湾的民法学术,基本上是在20世纪80年代依靠“盗版”台湾地区民法学术著作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二级学科 争论 学科 协力
标题中所称的学科,是指法学二级学科。所谓学科内的争论,是指一个学科内部要展开学派之争;所谓学科间的协力,是指不同学科应当共同努力、协同研究。当然,我并不是说学科内不需要协力,也不意味着学科间不需要争论。
关键词: 环境法 环境法学 环境法治 法学方法
当前环境法学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较为落后的法律观。在一些环境法理论中作为言说基础和前提预设的“法”与作为现代法治基础的“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法律道德主义色彩浓厚、与科学规律界限不明、主体性缺失、孤立立法、与传统法的关系失当五个方面。法律观偏失的环境法学研究在实践中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对 征收征用 征用补偿 立法学
宪法修正案第22条第3款中的“法律”系狭义的法律,部门规则无论是规章还是行政规范性文件,政府部门无论是国务院各主管部门还是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都不能创制应急征用制度。突发事件应对法第12条与第52条及有关单行法,在应急征用主体上系普通法与特别法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确定政府部门并非应急征用主体。政府部门没有应急征用权,就无权细化...
关键词: 民营化 治安承包 私人参与行政任务 政府管理改革
治安承包现象引发的广泛社会争议是我国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改革沉浮的真实写照。对宪法基本政策条款和民主国、法治国及社会国原则的解读显示,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并不违反我国宪法文本规定和宪法基本原理。“国家和社会”条款在行政法律规范中频频出现以及行政法上辅助性原则、行政过程论的阐释表明,私人参与警察任务执行同样具备合法性基...
关键词: 内幕交易 惩罚性赔偿 损害填补
惩罚性赔偿的数额高于一般损害赔偿的数额。该高出的数额赔偿的是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权益和社会整体利益造成的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无形损害。损害填补功能是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内幕交易将内幕人的获益全部转嫁为一般投资者的损失,使证券市场失去公平与公正,使有意证券投资的人失去信心和投资的欲望,干扰证券的筹资功能、资本定价功能和...
关键词: 公司法第16条 公司担保 公司投资
公司法第16条是争议较多的条款之一。理论和实务中围绕违反第16条提供的公司担保或投资的效力展开讨论,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多围绕第16条是否为强制性规定来论证各自的观点。这种解释有悖于第16条的立法目的。事实上,第16条并非旨在规范公司对外担保或投资的行为,而是规范公司内部关于担保或投资事项的意思决定程序。基于第16条的立法背景...
关键词: 不作为犯 作为义务 先前行为
应当以形式考察与实质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不作为犯的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仅肯定先前行为是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或者完全否定先前行为是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都不妥当。但是,如果不对先前行为进行实质的限定,就会无限扩大不作为犯的处罚范围。先前行为具备下列条件时,才能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第一,对刑法所保护的具体法益造成了危...
关键词: 教育刑 刑罚本质 刑罚目的 刑罚的教育功能
受自然科学方法论和科学工具理性主义的推动,教育刑在时代背景底蕴的支撑下应运而生。教育刑以教育为刑罚本质、把教育作为刑罚目的、强调教育贯穿刑罚实践全过程,造成了教育与刑罚的异质性、刑罚目的位阶性、实践操作性等方面难以克服的多元困惑。教育刑理论根基的缺失以及“以教统刑”实践模式的弊病,不是否定刑罚教育功能的实质理由。区别...
关键词: 推导 诉讼证明 逻辑推理 实用主义
关于证据与证明的传统哲学与逻辑理论存在着实践缺陷,形式逻辑中的演绎和归纳推理不能合理解释依证据进行的事实认定。证据的作用不可能是回复案件真相,而只是为特定假设提供支持。推导作为一种可废止和情境化的第三种类型的推理是契合诉讼事实认定的逻辑形式,这种内容求真的推理与形式逻辑上的演绎及归纳推理有着本质的区别。推导理论的提出...
关键词: 西周春秋法制 中国法律思想史
从《诗经》反映的西周春秋时期法律发展情况看,周人已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当时作为法律称谓的语词后世大多演化为对成文法各种形式的称谓;由三代的天命、天罚观念发展而来的君权神圣观念,明德慎罚、礼乐政刑综合为用及注重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在此时初步形成;其时的礼乐、刑法、司法、婚姻、祭祀、土地等各项制度也都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