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震动态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创刊于1971,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地质类。
杂志介绍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创刊于1971,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地质类。
关键词: 地震定位方法 震源深度 复杂介质 计算 定位精度 均匀介质 地震记录 地球模型
交切法是最基本的地震定位方法之一。该方法利用震源轨迹进行定位,不需要求解方程,即使仅有少量的地震记录,利用交切法也能获得有价值的震中信息。但另一方面,交切法的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的误差常常较大。因此,目前该方法主要作为辅助的定位手段。交切法定位精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它假定地球模型为均匀或水平均匀介质,震源轨迹为...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板内地震 断裂带 滑动速率 地震识别 新构造运动 估算 地震活动水平
华北地区以强烈的新构造运动、众多的板内地震、多发的破坏性地震著称。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北京东约160km处的唐山7.8级大地震是历史上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灾害之一。唐山断裂带是唐山大地震的主控断裂,由一系列互相平行的NNE向的走滑断裂组成,由于在构造表现和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基本上可划分为南、北两段。一直以来,唐山断裂...
关键词: 震源破裂过程 地震台阵 技术分析 大地震 昆仑山口西 几何特征 时间 频率域
地震台阵的概念产生于1960年代。最初的目的是检测和识别地下核爆炸。随着时间的推移,台阵资料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地震台阵在地球表面稠密的空间采样使台阵资料能够应用于地球内部速度结构细节的研究、区域尺度的高分辨率层析成像、小尺度地幔结构研究以及核幔边界与内核的各向异性研究。1980年代以来,有人开始用近震或区域地震记录研究...
关键词: 边界积分法 波数 离散 局域 地形 二维 边界积分方程 散射波场
不规则界面介质中散射波场的理论研究由Aki-Lamer(1970)开始,自此就这一问题发展出一系列的模拟方法,主要有:纯数值法(有限元、有限差分、谱元等)、高频射线法、边界法等。边界法是基于边界积分方程的一种半解析的方法,对于界面的散射问题,它优于其他方法。
关键词: 古土壤 内蒙古大青山 测年 14c 地震时间序列 古地震事件 发生时间 堆积物
在许多探槽揭露的坎前堆积物中保存有灰黑色的古土壤,覆盖在崩积楔的顶部,代表当时剥蚀或侵蚀的古地面,成为限定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的重要测年材料,古土壤14^C测年的可靠性对恢复断裂带古地震时间序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非比例阻尼 反应谱法 地震激励 线性系统 工业与民用建筑 地形地质条件 空间变化 大跨度结构
地震时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至地表,而地表各点接收到的地震波是经由不同路径、不同地形地质条件而到达的,因而反映到地表的震动必然存在差异。对于平面尺寸较小的建筑物(如通常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地震动空间变化对结构反应的影响不大,忽略空间变化变化能够满足此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要求。但对于大跨度结构,如桥梁、隧道...
关键词: 精确解析解 谷地 沉积 稳态响应 平面p波 平面sh波 入射 圆弧
规则的沉积谷地对地震波散射问题解析解的研究是地球物理学、地震学与地震工程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Trifunac最先利用波函数的Fourier-Bessel级数展开在极坐标系下给出了半圆形沉积谷地对平面SH波散射问题的精确解析解。其后,Wong和Trifunac利用波函数的Mathieu级数展开在椭圆坐标系下给出了半椭圆形沉积谷地对平面SH波散射问题的...
关键词: 输油气管道 抗震设计 极限状态设计 地震复发周期 性能设计 地震动 塑性设计 弹性设计
目前管道的抗震设计已从过去的弹性设计向塑性设计发展、从原来的应力设计向应变设计发展,相继提出了极限状态设计、性能设计和后果设计。日本将埋地供水管道按照两级地震动水平设计,一级地震动水平(GML1)规定的地震复发周期为100-200年,二级地震动水平(GML2)则规定为一直接发生在该城市的6.8级地震,相当于阪神地震那种情况。美国采用...
关键词: 区域地震活动性 华北地区 地震波 触发 汶川 相互作用 余震活动 地震学家
地震的相互作用早已被人们所知,如大地震之后在震中附近地区发生的大量余震活动,然而,近十几年来地震学家认识到:大地震也可以导致几百千米至上千千米外的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显著增加(如,Hill et al.,1993;Brodsky et al.,2000,Gomberg et al.,2001,2004;Prejean et al.,2004,Freed,2005,Hill and Prejean,2007,Velasco et al.,...
关键词: 三维非线性 地震活动 数值模拟分析 同震效应 汶川 接触摩擦单元 有限元模型 活动断裂
基于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对地质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活动断裂,采用接触摩擦分析理论处理活动断裂的力学特征,建立了川滇地区活动断裂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包含的22条活动断裂均采用接触摩擦单元处理,整个3-D模型划分为单元37233个,节点10469个。利用陈运泰等给出的汶川地震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成果,我们把主震...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震源机制解 汶川 余震序列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现代构造应力场 地震矩张量反演 美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根据中国大陆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的研究结果(谢富仁等,2004),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松潘应力区,该地区区域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南东东。对于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国内外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以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
关键词: 稳定性影响 数值模拟 块体系统 青藏 昆仑山 构造应力场 大震 震源机制
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川滇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分布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初始位移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青藏及其邻近地区由于受印度板块俯冲的强烈挤压及其内部物质东流的影响,现今位移速率场...
关键词: 山前地带 地震活动 龙门山 特大城市 成都市 地震后
对于龙门山山前地带的地震活动,还很少有人进行研究,似乎至今尚未见到有公开发表的文献。但是,龙门山山前地带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又紧邻特大城市——成都市,在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对于龙门山山前地带的地震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分形特征 余震序列 8级地震 应用 汶川 自相似性 分形理论 相似性原理
分形理论主要是研究为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广泛存在的无序(无规则)而具有自相似性的现象。它借助于自相似性原理洞察隐藏于混乱现象中的精细结构,使人们可以从局部认识整体,从有限认识无限。分形理论提供了一种有用的经验公式,提供了对自相似现象进行外推和解释的理性方法。
关键词: 地震活动趋势 湖北 汶川 地震对 历史地震活动 大地构造背景 震源机制解 活动情况
5·12汶川地震之前的3年多时间里,湖北境内及周边依次发生了九江Ms5.7、随州ML4.7、荆州ML4.2和竹山ML4.6等一系列中等强度地震,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均明显高于近几十年的平均水平,在湖北历史地震中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在时间上又恰好发生在汶川地震之前。本文通过大地构造背景、历史地震活动、汶川地震前后湖北地震活动情况分析和震源机...
关键词: 地震各向异性 余震序列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 青藏高原东缘 地震目录 地震台网 震源深度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了8.0级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震目录,震源深度为14km处,属于浅源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序列是主震余震型。截至到2008年10月,已发生了3万余次连续余震。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由3条断裂构成,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断裂,龙门山主中央断裂,龙门山山前断裂。龙门...
关键词: 台湾集集地震 地震各向异性 地壳介质 震源区 剪切波分裂 地壳应力场 应力场特征 复杂地质构造
利用剪切波分裂可以研究地壳介质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研究表明,复杂地质构造会造成剪切波偏振方向的不同。剪切波分裂特性对地壳应力场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岩石裂隙图像的变化非常敏感,由于快剪切波偏振方向反映了地震台站下方地壳的主压应力的方向,因而可以用来研究地壳应力场特征。利用天然地震作为信号源得到的剪切波分裂参数随时间的...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断层活动性 汶川 龙门山断裂 北缘断裂 青藏块体 跨断层水准 则木河断裂
汶川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龙门山断裂。在南北地震带上(含渭河断块)目前共布设跨断层水准测量场地116处,监控区域为:23.6°~40.0°N,97.2°~110.4°E;所跨行政区域包括宁夏,内蒙古,甘肃,陕西,青海,四川,云南。控制的主要活动断裂有:①龙门山断裂;②安宁河、则木河断裂;③鲜水河断裂;④青藏块体北缘断裂兰...
关键词: 7级地震 汶川 地震地表破裂带 逆冲断裂带 生命线工程 历史记录 地震发生 山体滑坡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从未发生过7级地震、自1657年汶川6.5级地震后,最近300多年来一直处于大震平静状态的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上,具有震源浅、烈度高、影响范围广、破坏极为严重的特点。现已查明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长度约220km。极震区位于映秀-北川一带,呈南西-北东走向,烈度达Ⅺ度,主震及其所引发的大规模山体...
关键词: 8级地震 形变异常 汶川 断层 大震 剪切运动 地震预测 断裂带
汶川地震没有前震,是否也没有震前形变异常?断裂带的震前形变异常如何识别?汶川地震是发生在块体边界带上逆冲运动占优势的块间地震,它与发生在块体内部剪切运动占优势的块内地震(如海城、丽江、唐山等)的断层形变异常有何异同?对地震预测有何启示?
关键词: 地震孕育 应变结构 地壳形变 孕震体 机制 汶川 地震发生 物理定律
我们的研究得出,地震发生时所引起的地壳形变是地震孕育时地壳与岩层应变的逆向反映。也就是说,孕震体破裂时的应变方向与地震孕育时的应变方向是相反的。地震的破裂是应变逆转的破裂,否则地震孕育时所储存的弹性应变能与重力势能就不能释放出来,这是机械能储存与释放的物理定律所规定的。地震的孕育与发生是不能违背这一普遍的物理定律的。...
关键词: 变形机制 震后 台湾地区 地表 动力学机制 物理模型 弹性回跳 学术界
大震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问题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学术界观点不一,提出了不少物理模型来加以解释。其中主要观点有:下地壳或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震后余滑,孔隙弹性回跳,等;或两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层析成像 lg波 q值 区域数字地震台网 数字台网 联合使用 波形数据
本研究联合使用川滇地区36个台站(云南区域数字台网中22个台站,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中14个台站)记录的644个ML3.5~6.0地震共7468条波形数据,开展川滇地区Lg波Q值层析成像研究。研究中以2.8~3.6km/s的传播速度窗选取Lg波波段,采用平移窗方法计算Lg波垂直向观测位移谱。
关键词: 地震前 震源机制 美国 主震 地震预测 实验观测 剪切波分裂 非线性失稳
100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在寻求预测地震的方法,然而目前还没有一种可靠的方法用于实际(Geller,1997)。由于地震预测在防震减灾方面的重要性,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各种方法的尝试。如Crampin等(2002)在冰岛坚持利用S波分裂进行长期的地震预测研究,Gao et al.(1998)在中国海南东方观测到了1992年震群之前剪切波分裂的瞬态变化。尹祥础领导...
关键词: 中国大陆 巨震 信息有序性 自组织 自相似
笔者近20年来,对中国和亚洲8级巨震的信息有序性的研究表明:中国大陆8级巨震在时间上存在明显的有序性(徐道一等,1991),在1990年作出有关将发生8级巨震的预测意见,已得到验证(徐道一,2001)。进而发现:自公元1300年以来,在发生的21个巨震中,有14个巨震形成两个巨震系列(1303年和1556年巨震序列),具有明显的自组织,自相似,倍分...
关键词: 迁移现象 成组活动 中国大陆 阿尔金构造带 8级地震 大震 迁移时间 东昆仑山
8级地震分布图显示,空间域存在500km以上的间距性、填空性及沿大构造带的有序迁移现象,迁移时间为1,4,7年。由此判断,未来1~7年8级左右地震有可能沿东昆仑山构造带、阿尔金构造带,与这两个构造带相交遇的构造带及交汇区跳迁发生(董志平,2003)。这个有明确时空强预测意义的结论,似乎应验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5月12日四...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 新构造运动 黑龙江省 东部地区 岩石圈动力学 地质构造单元 大兴安岭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籍(马杏垣)称东北为黑龙江亚板块,依次划分两个地块,东部为长白块体,西部为松辽-大兴安岭块体。松辽-大兴安岭块体受嫩江断裂带控制形成不同的地震地质构造单元。长白块体新构造动表现最活跃的有两条断裂构造,依-舒地堑和敦-密断裂带。历史上断裂内多次发生5级左右地震。依-舒地堑北段是黑龙江省地震活跃地区之一。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特征 松辽盆地 地震危险区 区域应力场 发震构造 空间位置 力学性质
利用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可确定发震构造的产状、空间位置、运动形式及力学性质;判定区域应力场方位及应力对断层的作用方式;进而判断未来地震危险区及预测未来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震源机制法是确定区域应力场方向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地震记录的台数多,初动符号清晰且均匀分布,获取的震源机制解比较精确,那么反映应力场的方向也就比较...
关键词: 地震带 缅甸 震源机制 空间分布 喜马拉雅碰撞带 印度板块 特征 构造体系
缅甸弧作为印度板块的东边界,印度板块在此俯冲到缅甸板块之下。缅甸弧代表了主喜马拉雅碰撞带与安达曼弧的转换地带,是特提斯构造体系正向碰撞和侧向走滑的转换部位。同时缅甸弧地震带是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震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中源地震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川滇及西藏东部的地震活动可能与缅甸北部的地震带有密切的联系,这里显然受到了...
关键词: 海南 地幔柱 腾冲火山 太平洋板块 成像 中国大陆 西南地区 长白山
中国大陆有很多火山,如我国东北五大莲池、长白山和西南地区腾冲火山以及最南部的海南火山等。其中前三者均被认为是活火山(刘嘉祺,1999;刘若新,2000),是与太平洋板块和缅甸弧板块的俯冲与脱水密切相关的弧后火山(Zhao et al.,2004;Lei and Zhao,2005;Huang arid Zhao,2006)。然而,海南火山被认为是一种热点火山(e.g.,Monte...
关键词: 三维速度结构 三峡地区 地震遥测台网 地壳稳定性 人工地震剖面 横向不均匀性 地震活动 监测网络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蓄水对该地区地震活动的影响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大坝安全重点考虑的问题。针对该地区地壳稳定性,曾进行过多条人工地震剖面的探测,得到了该地区地壳结构分布的基本特征。已有结果表明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壳横向不均匀性明显,由于受条件限制,该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尚少。三峡地震监测网络包括...
关键词: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地震视应力 空间分布 时间 方向性效应 辐射过程 地震矩 台站
依据Wyss和Brune(1968),Wyss(1979)地震视应力定义及Aki(1969)地震矩理论,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将其分成中部(108°~114.8°E,38.5°~43°N),西部(106.2°-108.3°E,39.2°~41.2°N)两区域进行视应力时间和空间分布研究。在视应力实际研究中,为了消除地震波辐射过程中的方向性效应,台站的选取十分重要的。本...
关键词: 地震精定位 龙滩水库 活动特征 地震监测台网 库区蓄水 水库地震 水文地质条件 定位精度
水库地震的精确定位,尤其是深度的精确测定是揭示特定属性的水库体系(库区岩性、断层分布和类型、水文地质条件)在库水的动态加卸载过程中,库区介质和应力场发生响应的重要“云图”,因此是进一步研究水库地震发生环境及机理,以及判断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基础。根据龙潭水库台网目录定位结果,蓄水后在库区发生的地震显示出一定的丛集性。...
关键词: 地震丛集 统计模型 地震危险性评估 随机 模型化方法 地震活动 长期预报 活动强度
本文总结了地震丛集的统计模型化方法以及相应的除丛方法。地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很不均匀。地震成丛现象使得地震活动难以分析。这是因为地震丛集与地震丛集、地震丛集与背景活动往往重叠在一起。在进行长期预报和地震危险性评估时,需要删除地震在时间上的成丛效应以便估计地震背景活动强度。而在进行短期或实时预报时,需要充分理解地震丛...
关键词: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 地震定位方法 各向异性介质 参考模型 地球内部 地质模型 地球介质 定位误差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地震定位的精度和参考模型的准确性密切相关。目前无论是区域地震定位还是全球地震定位,所使用的参考地质模型几乎都是各向同性的,但大量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内部介质广泛存在着各向异性。参考模型和实际地球介质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或大或小的定位误差。因此,对于精确地震定位,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是重要...
关键词: 地震观测仪 波动信号 异常信号 强震前 宽频 地震台网 地震前 长周期
强震前后,在长周期地震观测仪的观测中常能记录到一些异常的地动信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Kizawa以应变仪和重力仪记录到大地震前的前驱波信号的报道(Kizawa T.1972)。2001年在昆仑山西口8.1级地震前的几天,我国新疆地震台网的多个台站也同时观测到了低频波信号。但这类强震前的异常信号的普遍性,以及与强震的关联性一直存在不少疑问。...
关键词: 地震活动趋势 ht技术 应用 历史地震活动 特征信息 非线性过程 非线性问题 发生过程
地震的孕育与发生过程是一非线性过程,它在不同时刻携带着不同的地震孕育信息。利用处理非线性问题的方法,对地震活动进行研究与分析,挖掘与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特征信息,是进行历史地震活动分析与地震趋势统计预测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频率特性 随机介质 非均匀结构 展宽 包络 s波 非均匀性 散射强度
用确定性地球模型很难对地震图中尾波给出合理解释,这一现象在区域地震记录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震源与观测点之间随机分布的非均匀体引起弹性波的散射可能是造成尾波的主要原因之一。尺度不同的非均匀体所引起的地震波散射强度有所差异,通过研究散射波可获取地球内部非均匀结构的信息。地震内部的非均匀性分为长波长非均匀性和短波长非均匀性。
关键词: 岩石应力状态 岩石波速 弹性波 细观力学模型 钻孔 发生变化 地球物理学 裂隙分布
目前,地球物理学界普遍采用岩石的细观力学模型来解释岩石的声弹现象(即岩石应力状态的改变会造成岩石的弹性波波速的改变),认为岩石内部的微裂隙分布和取向在加载应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改变,使岩体的宏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岩石的弹性波波速。从岩石细观力学模型得出的岩石应力与岩石波速的关系中未知参数,需要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得...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上地幔结构 俯冲带 地震学 西太平洋板块 证据 分离 底部
中国东北西太平洋俯冲带位于欧亚板块与西太平洋板块的交界部位,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运动从日本海沟开始一直延伸到了中国东北地区。层析成像(Gudmundsson&Sambridge,1998;Huang&Zhao,2006)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板块和该区域‘660’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区域上地幔结构的复杂性。接收函数和其它地震学方法(Niu&Kawakatsu,1996;Li&Yuan...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