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

杂志介绍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创刊于1971,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地质类。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

部级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3-4975

  • 国内刊号:11-2362/P

  • 发行周期:月刊

  • 全年订价:¥280.00

  • 汶川-映秀M_S8.0大地震孕育发生与壳幔特异结构和深层动力过程

    关键词: 深层动力过程  大地震  汶川  异结构  壳幔  育发  地震发生  走滑断裂系  

    汶川-映秀8.0级大地震发生在由3条NE向断裂带组成的龙门山逆冲走滑断裂系上,造成了以汶川-映秀为中心和其周边地域的严重破坏和人员的重大伤亡。然而,该大震发生前却未见有可能的确切征兆或浅表层异常活动的迹象(相对于短期和临震预测),即浅层过程与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并不匹配。那么,为什么在龙门山地带突然发生了这次大地震,它具有哪...

  • 汶川大地震孕震机理的研究及其对地震预报的启示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孕震机理  大地震  汶川  龙门山断裂带  学术界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突发在曾被认为并不活动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引起社会及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地震的孕震机理及如何预报问题更引起广泛关注。

  •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震机理研究

    关键词: 孕震机理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  汶川  鄂尔多斯块体  地壳厚度  震源机制  非连续变形  

    本文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与有限元相结合(DDA+FEM)的方法,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背景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及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

  • 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

    关键词: 地震地表破裂带  龙门山构造带  断裂分布  汶川  中央断裂带  调查结果  地震发生  活动断裂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发生之后,多方研究者开展了汶川震区地表破裂实地调查。已发表的调查结果论证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沿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分布。本文作者近期沿龙门山后山活动断裂开展了踏勘性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除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和前山断裂带出现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之外,位于龙门山构造带后山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存在...

  • 紫坪铺水库库区三维速度结构

    关键词: 水库库区  三维速度结构  龙门山构造带  紫坪铺水库  岷江上游  都江堰市  机组发电  断裂分布  

    四川紫坪铺水库位于成都市西北岷江上游,枢纽位于都江堰市的麻溪乡,该水库2001年3月29日动工,2002年11月截流,2004年12月1日蓄水,2005年5月第一台机组发电,2006年12月竣工。最大坝高156m,库容量可达11亿立方米。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中南段,其水域基本上沿北川-映秀断裂分布(图1)。紫坪铺水库地震台网共有8个台站,

  • 青藏高原东缘上地壳的拱起冲断作用与汶川地震的动力学机制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冲断作用  上地壳  动力学机制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  汶川  拱起  

    根据数字高程分析,青藏高原东部在侧向生长的过程中,其东缘的高程在龙门山一带不仅没有衰减,反而在强烈侵蚀的地表环境下,有600m左右的增高,隆起范围可达到150km宽,远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宽度(图1)。野外地质调查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也揭示,龙门山一带上地壳的汇聚作用表现为松潘-甘孜块体东缘的褶皱拱曲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高角度叠瓦...

  • 汶川地震前青藏块体东缘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特征分析

    关键词: 青藏块体  活动断裂  地震前  东缘  活动特征  汶川  动态变化特征  位移测点  

    利用青藏块体东缘(甘、宁、川、滇)107处跨断层位移测点的观测资料,通过对各测点的水平、垂直、剪切活动量和活动速率计算,分析了汶川地震前青藏块体东缘主要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区域应力、应变的动态变化特征,由此探讨汶川地震的孕育、发生的动力学过程。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印尼8.9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缘受到印度板块向北强烈推挤作...

  • 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近场“闭锁”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地震前  近场  汶川  监测资料  闭锁  短水准  交通条件  

    由于地貌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在跨龙门山断裂带区域只有短水准监测场地。多年持续监测的七盘沟和耿达场地跨龙门山后山断裂,灌县和双河场地跨龙门山前山断裂等4个短水准场地,而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没有监测场地。根据跨龙门山后山和前山断裂的4个短水准场地监测资料计算分析,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测量成果显示:龙门山后山断裂的...

  • 汶川M_S8.0地震孕震机制及同震影响研究

    关键词: 大地震  汶川  机制  孕震  地震前  监测手段  异常  积累率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了震惊全球的Ms8.0特大地震。汶川地震震前各种可识别的异常仅20多项,而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前可识别异常达1500多项。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么大的地震震前为什么没有发现非常明显的背景异常?为什么这一地区地壳年应变积累率并不很高却能发生如此大的地震?是认识的问题还是监测手段的问题...

  • 汶川M_S8.0地震孕震机理研究

    关键词: 孕震机理  大地震  汶川  财产损失  观测记录  地震预测  观测资料  逆冲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汶川Ms8.0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自我国有详细前兆观测记录以来,这是首次发生8.0级逆冲型大地震。这样的大地震事先未能察觉,与缺少该类型大震的震例和经验有关,毕竟目前的地震预测还主要依赖已有的经验。因此,这次大地震发生后,回顾和研究已有的各种观测资料,从中寻找逆冲型大地震孕育发生...

  • 汶川8级地震流体扩散特征与水库诱发因素的讨论

    关键词: 8级地震  诱发因素  扩散特征  水库蓄水  深部流体  汶川  水库诱发地震  相关证据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成因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关于是否由于紫坪埔水库蓄水而诱发汶川8.0级地震的争论不绝于耳,持不同观点的学者都列出相关证据阐述自己的观点,目前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同的研究结果。对于这个问题,本文通过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序列分析,从深部流体孔隙压扩散这一直接与水库诱发地震因素关系密切的物...

  • 汶川地震发生的动力学过程及中强地震大尺度有序图像演化研究

    关键词: 动力学过程  图像演化  中强地震  大尺度  地震发生  有序  汶川  空间分布  

    大震前中强地震大尺度空间分布有序图像是一种重要的时空非稳态图像,其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蕴含着大震孕育、发展、发生过程的重要信息,具有深刻的动力学内涵。

  • 汶川8.0级地震前最显著的地震活动异常

    关键词: 地震活动异常  汶川  地震前  中国四川  地震目录  地震资料  大地震  研究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本文以四川省行政区界作为研究区,采用中国强地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2005年),对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 从昌平台沙层应变记录看汶川大地震孕震过程

    关键词: 应变变化  大地震  沙层  孕震过程  汶川  平台  演化过程  应力仪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举世瞩目,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这次大地震之前的2007年10月北京市地震局于昌平台和通州台各安装了1台沙层应力仪,就在汶川大地震前后记录到了完整的沙层应变动态演化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初步认为仅昌平台沙层应力仪记录到独特的应变变化过程。

  • 基于地壳运动与变形对汶川大地震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大地震  变形角  汶川  龙门山断裂带  动态过程分析  gps资料  观测资料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资料,并结合断层形变及区域水准等观测资料,从不同时空尺度的地壳运动与变形角度对汶川大地震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变积累与构造动力背景分析,震前地壳运动、应变场和构造变形的动态过程分析,以及问题讨论与认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 2004--2007年中国大陆GPS水平运动场和汶川大震

    关键词: 地壳水平运动  gps技术  中国大陆  运动场  大震  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水平速度场  汶川  

    GPS技术作为观测地壳水平运动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之一,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应用。本文主要利用2004--2007年中国大陆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所得到的全国1000余个GPS站点的观测资料,利用GAMIT—GLOBK软件解算了这1000多个站点的水平速度场。通过对水平速度场相对华南地块运动场的分析及其有限元模拟,探讨地壳运动与大震之间的关系。

  • 等离子体参量的空间探测分布及汶川地震前后的扰动分析

    关键词: 扰动分析  空间探测  等离子体参量  地震前  电子浓度总含量  电离层异常  电离层扰动  汶川  

    近年来国内外对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进行了大量研究,新的观测证据显示,地震活动前的电离层扰动确实存在,而且在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发生前几天到几个小时内的孕震区上空会发生显著电离层扰动。大量工作多是基于地基的空间探测,如,通过雷达测高仪探测的电离层F2层的临界频率扰动和偶发ES层变化,以及通过GPS地面接收器探测的电子浓度总含量扰动...

  • 汶川8.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关键词: 区域重力场  时空动态变化  地震前  重力变化  汶川  龙门山断裂  滇西地区  四川地区  

    (1)1998--2000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不大,重力变化在-60~+20×10^-8m/s^2之间。重力变化最大的地区是测区南部的滇西地区,呈现局部重力负值异常,测区中南部的四川地区表现为以龙门山断裂为界,西部川西高原重力负值变化,东部四川盆地重力正值变化;2000--2002年,整个测区重力变化较为剧烈。重力场总体以正值变化为主,

  • 汶川地震前后地下流体异常判定的科学问题讨论

    关键词: 地下流体异常  地震前  科学问题  汶川  青藏块体东北缘  观测资料  昆仑山口西  南北地震带  

    回顾汶川地震前对地下流体异常的认识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块体东北缘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继续保持群体下降趋势,认为是青藏块体整体活动的加强表现;②2003年开始,南北地震带深井和温泉流体测点长期观测资料在趋势下降背景下出现群体转折变化,分析认为:“2007--2009年中国大陆有...

  • 汶川8.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动态的分析及思考

    关键词: 区域地震活动  地震前  汶川  应力场  地震活动图像  地震活动水平  地震平静  预测问题  

    (1)强震活动趋势。对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大震轮回、首发大震、地震平静或空区,地震条带等地震活动图像在震前分析的基础上就地震预测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大面积地震活动水平较低的背景下,仅从平静看不到转折难以给出预测。地震活动图像在蕴震过程或阶段的估计只能是背景或中期预测的意义。同时指出,区域地震活动图像在大范围多构造...

  • 重力场动态变化与汶川M_S8.0大震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动态变化  大震  汶川  地壳运动  物质运移  地球内部  地表位移  

    地震重力观测主要监测地表或空间重力场时间变化,即动态重力变化。动态重力场变化是地表位移运动(主要为测点垂直位移)和地球内部物质运移或变化的综合反映,是地球内部运动(主要为地壳运动,其表现为物质密度变化和变形的耦合运动)的重要表征物理量。地震的孕育过程包含于地壳运动过程中,因此,通过对动态重力场变化的深入分析,

  • 汶川大震发震断裂带临震前的地壳深部绝对应力异常分析

    关键词: 中央断裂带  发震构造  应力异常  地壳深部  大震  汶川  震前  发震断裂  

    研究表明,汶川8.0级大震的发震构造为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发震断裂由映秀起始,沿北东向穿过北川直至青川一带,发震断裂长达近300km。大震发生以来的强余震沿着该发震断裂带密集分布,尤其是在青川一带多次发生5~6级的强余震。

  • 加强电磁方法在地震监测预测中应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地震监测  电磁方法  预测  应用  电磁监测  环境恶化  

    虽然经过了“九五”、“十五”,特别是“十一五”建设,我国地面电磁观测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总的来说,地震电磁监测与预测仍然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监测存在空白地区;信息量不足;观测环境恶化;非震异常大量存在,等等。

  • 地震造成地下水变化的物理机制及其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下水变化  地震波  物理机制  应用  形态  

    长期的观测实践表明,地震造成的地下水变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其形态包括类似地震波的振荡和与地震波形态迥异的阶跃。

  • 汶川8.0级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井水位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关键词: 中国大陆  井水位  地震波  响应特征  汶川  水位变化  特征类型  地震发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不仅导致震中及附近地区井水位发生激烈的变化,而且还引起中国大陆大范围的同震水位变化。并且各台站记录到的同震水位变化具有不同的特征类型,从井水位变化的形态来看,井水位同震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特征类型,即波动型、阶变型和持续缓变型变化。波动型同震水位变化是指,地震发生时井水位在地...

  • 汶川8.0级地震氡震后效应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关键词: 地震前兆异常  机理分析  震后效应  氡  特征  汶川  地下流体  预报过程  

    氡作为地下流体映震敏感组分,是目前国际上用于获取地震前兆异常的7大观测指标之一。在利用氡进行地震预报过程中,工作者往往通过对氡宏观异常表征的分析总结,来归纳一些经验性与统计性的前兆异常信息,但对于前兆异常的可靠性判定还未能提供充分的依据。主要原因是对特定区氡异常机理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关键是没能对氡的来源、迁移、衰变...

  • 汶川8.0级地震前的“震颤异常波”甄别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汶川  异常波  震颤  地震预测  科技进步  世界性  强震前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地震,带给人类和社会无比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虽然地震预测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强震前是否有前兆?地震前兆的观测与识别,以及地震能否被预测等,既是地震科技进步的关键,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 汶川8.0级地震的发生背景、前兆及同震影响分析

    关键词: 大地震  汶川县  前兆  龙门山断裂带  断层错动  财产损失  人员伤亡  川滇地区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县龙门山断裂带的8.0级特大地震,断层错动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甘肃、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区及其附近发生了数次5.5~6.4级余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充分应用1999-2001年,2001-2004年与2004-2005年川滇地区、2004-2007年与2007-2008年川滇及其邻区(甘东南地区、陕西部分地区)GPS水平运动...

  • 汶川M_S8.0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的水平形变和应变特征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应变特征  水平形变  gps观测资料  地震前  块体运动模型  汶川  活动速率  

    根据1999年,2001年,2004年和2007年的GPS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1999--2007年全球框架下的站点速率,使用块体运动模型公式,根据青藏亚板块和华南亚板块上的GPS站点速度,分别计算两个块体的运动参数,并用来反算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参量。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活动速率为9.38mm/a。其中,右旋走滑速率为3.22mm/a,压缩速率为-8.81mm/a。

  • 汶川8.0级地震前异常分析及预报问题思考

    关键词: 震前异常  汶川  预报  8级地震  地震活动水平  监测仪器  监测台  历史记载  

    汶川地震是四川省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8级地震。汶川8.0级地震属于首发巨大地震,震前相当长时间发震构造及附近地区闭锁。震前较长时间震中及周围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不高,没有前震,仪器微观监测台和测项绝大多数没有监测到短临异常,尤其震中所在的龙门山地震带上的监测仪器没有监测到临震异常,也没有出现明显的宏观地下水以及动物异常集...

  • 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地区钻孔体应变的相关变化

    关键词: 体应变仪  地震前  周边地区  钻孔  汶川  地震发生  前兆台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时,我国前兆台网在网运行的七十多套钻孔体应变仪中,除个别仪器雷击或探头损坏外,其余运转基本正常,几乎全部记录到了此次地震。其中位于震中方圆1000km范围内的共有12套仪器,均为“十五”新上的TJ系列应变仪,包括了四川、甘肃、陕西3个受灾最严重省份的全部体应变仪,以及宁夏、云南、山西的...

  • 南北地震带断层形变与汶川8.0级地震研究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断层形变  汶川  演化特征  地震触发  形变分析  时间序列  地震前  

    通过对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南北地震带断层形变时序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认为,印尼8.7级地震触发了汶川8.0级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尼发生Ms8.7地震,这次地震的发生,对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影响引起各方关注,我们通过对南北地震带的断层形变分析时序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这次地震引起南北地震带断层形变主要表现在,时间序列上先...

  • 地震前兆多尺度综合分析研究与汶川大地震前后趋势变化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综合分析  多尺度  汶川  观测资料  类信息  地震孕育  发生过程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一般认为各类地震前兆观测资料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监测与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有某种关联的信息,通过研究该类信息,有助于认识地震发生的机理。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地震异常信息有可能分布于数字观测资料的不同频带中,既可能存在于高频段,也可能存在于低频段,还可能兼而有之。

  • 汶川地震前后典型前兆异常特征分析

    关键词: 异常特征  地震前  汶川  前兆  祁连山地震带  视电阻率  东南地区  模拟资料  

    详细分析“九五”和“十五”各种前兆数字化和模拟资料,汶川8.0级地震前甘东南地区多个台项如视电阻率、水氡、应变等手段都表现出了异常变化,经震前落实,认为大部分异常变化归因于祁连山地震带的异常反映。针对典型的天水和武都台电阻率的震前、震后资料的变化特征,探讨甘东南地区应力场在汶川地震前后的演化特征。

  • 基于地下水观测讨论Skempton系数B的求解方法

    关键词: 地下水观测  求解方法  岩石物理实验  应力变化  孔隙压  排水条件  压力变化  流体参数  

    Skempton系数B定义为,在不排水条件下,平均应力变化所引起的孔隙压力变化与应力变化的比值,它是一个重要的孔隙一流体参数,是联系孔隙压和引起孔隙压变化的平均应力变化的桥梁(Skempton,1954;Wang,2000)。早期,Skempton系数B可以通过岩石物理实验测得。实验结果显示出,

  • 汶川地震序列发展的节律及其拟合预测

    关键词: 地震序列  汶川  预测  拟合  节律  地震活动  活动序列  发展趋势  

    汶川地震序列的孕育、发生、发展及结束有一个系统性过程,特别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记录到的大量地震活动,它们自身前后存在相互依赖关系是肯定的,但很难用一个确定的关系描述去实现预报。所以,必须对数据加以处理并寻求近似的描述是必要的。本文把汶川特大地震活动序列作为一个动态研究系统,将序列做为节律运行处理,并寻求了逼近拟合的描...

  • 浙江地下流体在汶川8.0级地震中的映震效应研究

    关键词: 地下流体观测  映震效应  地震台  浙江省  汶川  地方台站  水位观测  数字水位仪  

    通过“十五”改造,浙江省目前有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台站5个,10项测项,除宁波地震台是专业台站外,其他都为地方台站。主要是水位、水温和水氡观测。除宁波庄市21井水位观测使用SW40型模拟仪器外,其他台站水温观测均使用SZW-1A型数字石英温度计,水位观测使用LN-3型数字水位仪。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中有明显映震效应的台站为100%,...

  • 福建省井水位、体应变仪与伸缩仪对汶川大震的响应分析

    关键词: 体应变仪  井水位  福建省  伸缩仪  大震  汶川  体积变化  相对变化量  

    地震是地壳的一种高频振动形式,采用分布各地的井水位、体应变以及地伸缩观测系统则可以监测震前、震时与震后的地壳体应变的时空变化图像。顾名思义,体应变仪,其测量原理是根据安装在钻孔仪器中腔体的体积变化而获得岩体体积的相对变化量,

  • 汶川地震前ELF异常电磁辐射的波传播特性和极化特性分析

    关键词: 电磁辐射  地震前  elf  极化特性  传播特性  异常  汶川  前兆现象  

    大地震前存在电磁前兆现象已经被许多文献所证实。这些现象大多出现在地震前几天至几小时的时间内,在近地表大气层、上大气层、电离层、甚至磁层都存在电磁前兆现象,这对于地震的短临预测工作非常重要。本文利用法国DEMETER卫星在电离层670km左右高度记录的ELF电场和磁场数据,

  • 热带气旋引起的震颤波

    关键词: 震颤  热带气旋  地震观测技术  地球物理信号  微震动  宽频  

    宽频地震观测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更丰富的地球物理信号,对其新信息的探索和应用研究是一个正在挖掘的领域。目前宽频地震观测中的小振幅震颤和低频的微震动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不同地区观测到的震颤在性质上很不相同,而且震颤的产生原因也是多样的,因此,对震颤的观测和认识(特别是和地震的关系)还在丰富之...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