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震动态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创刊于1971,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地质类。
杂志介绍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一本部级期刊。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创刊于1971,发行周期为月刊,杂志类别为地质类。
关键词: 中国地震学会 地震预报 专业委员会 学术交流 日常工作 对外开放 物理实验
1中国地震预报论坛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自成立开始,每年都会举办年度学术交流。早先的交流代表主要是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的委员,交流的主要内容是地震预报日常工作中面临的一些不能在会商会上解决的问题,参加会议的代表资格一般不对外开放。自2012年,马瑾院士撰文提出了构造物理实验“地震”的亚失稳问题。
关键词: 征稿 办刊理念 办刊宗旨 动态信息 地震科研 时效性 创刊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于1971年。创刊48年来,刊物坚持独具特色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理念,以自己的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目前,本刊是时效性最强的地震刊物之一。本刊设有如下栏目:1.动态:国内外地震科研领域的动态信息。2.综述与评述:刊登与地震有关的各研究领域内综述、评述及展望类的论文。
关键词: 短临预测 前兆现象 大地震 奇异性 幂律 弹性应变能 破坏过程
地震是地壳中积累的大量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的灾变破坏过程。对地震的预测(特别是短临预测)一直是地震学的一个巨大挑战,《Science》(2005)曾将其列为125个科学问题之一(Are there earthquake precursors that can lead to useful predictions?)。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存在与地震发生具有因果关联的、有物理基础的前兆现象?利用何种观...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地震活动 地震前 汾渭地震带 河北平原 强烈地震 延怀盆地 交汇区
北京地处汾渭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和张渤地震带的交汇地区,活动构造发育,具备发生强烈地震的构造条件。依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可以将北京地区划分为北京平原区和延怀盆地区。其中北京平原区为河北平原地震带与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延怀盆地区为汾渭地震带和张渤地震带交汇区。北京地区历史上曾发生11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表1),其中平谷、延庆、通...
关键词: 滇西南地区 强震危险性 危险性分析 云南 地震活动增强 应力水平 中小地震 时空尺度
2018年9月8日墨江5.9级地震后,云南滇西至滇西南地区4级地震显著增强。中小地震显著增强是区域有效剪应力水平增强的一种表现,在云南震源区周围一定时空尺度内4级地震活动增强是发生强震的必要条件,因此,分析认为,该区具备发生强震的背景。为了分析该区未来强震危险性,本研究分析了4级地震频次、b值和波速比变化特征,进一步追踪该区区域应力水平...
关键词: 强震活动 青藏块体 活动特征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 8级地震 块体活动 巴颜喀拉
1900年至今青藏块体共计发生了6次8级地震,45次7级强震。以8级强震为代表经历了3次时空主体地区的转换,分别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1927甘肃古浪8.0级强震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强震活动主体地区;1950年西藏察隅8.6级、1951年西藏当雄8.0级地震的羌塘块体东段强震活动主体地区;2001年新疆青海交界8.1级、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为代表的巴颜喀拉...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强震危险性 构造地球化学 危险性分析 东段 块体边界 巴颜喀拉 破裂长度
巴颜喀拉块体作为青藏块体内部的次级块体,20世纪以来持续活跃,其向东运动使得块体边界大地震频发,并且经历着加速活动的过程。在这些大震的作用下,东昆仑断裂百年来的破裂长度已经足够大,但其玛沁-玛曲段的中强以上地震平静时间已经达到1 500年以上,加之该段是东昆仑断裂带上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强震危险性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 地电阻率观测 年变化特征 地震预测 速率变化 电阻率变化 地震预报 观测资料 工作者
地电阻率方法在我国地震预测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地震前后地电阻率资料可能的变化及其相关规律是地震预报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在长期的地电阻率观测中,并非所有的地电阻率变化都与地震的发生相联系,其中影响最大和最常见的便是地电阻率的年变化,它对利用地电方法开展地震预测造成很大的干扰。本次工作,我们通过对我国地电台网重点...
关键词: 指标体系 流体预测 中国大陆 地震预报 地震预测 经验预报 邢台地震 预报水平
指标体系建设是经验预报阶段最有效的预测方法之一,因此,每个学科,每个地区都在建立地震预报指标体系。经过对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50多年的地震预测实践和总结,笔者认为地震预测应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通过实践不断验证和完善理论,再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不断完善指导思想和理论,是提高预报水平,真正推动地震预报进步的最好途径...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 地震 指标体系 预测 长期变化 电磁扰动 变化电磁场 电磁参数
地震电磁学大致可以分为5个研究方向:地震与地电场的关系、地震与地磁场的关系、地震与地球介质电磁参数.电阻率和磁化率的关系、以及变化电磁场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基于变化规律和研究方法,地震与地磁场研究大致可以分为4个频段,从长周期到高频分别为:长期变化、日变化、电磁扰动、电磁波,其中,长期变化的周期范围大致为几年到数十天,日变化为数...
关键词: 地震带 划分 中长期地震预测 应力场特征 区域构造 强震
地震带的划分是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近几十年来围绕地震带的划分取得了不少进展,各种方法在解释一些强震发生的问题时获得了某些成功,但划分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遇到了这样或那样问题的挑战。基于前人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为出发点,提出地震带应具备的3个基本条件。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球化学特征 断层气 安徽段 技术 布网 流动观测 构造地球化学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构造地球化学野外流动观测,监视断裂带附近土壤气(主要测项Rn,辅助测项Hg、CO2、H2、He等)的释放浓度,同时,为了对比探讨区域活动断裂带的弱流体活动段、地震平静段、地震活跃度及强形变段对断层气响应“灵敏点”,选择1668年山东郯城M8.地震震中郯城麦坡段作为对比段,分析观测研究区域的土壤气浓度的背景值和异常高值(拐...
关键词: 地震危险性评估 六盘山地区 龙门山地区 构造活动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块体东北缘 隆升速率 精密水准
六盘山与龙门山分别位于青藏块体东北缘和东缘。龙门山断裂带发生汶川地震后,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六盘山断裂带具有与龙门山相似的断层闭锁环境,从而推断六盘山地区发生强震的危险性较高。本文系统总结前人最新地球物理研究成果,结合区域GNSS、重力、水准等资料,从历史构造演化、隆升动力机制、现今地壳运动等方面对比两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和孕震机...
关键词: 电离层扰动 异常特征 信息方法 改进型 震前 图像 demeter
利用改进型图像信息方法(Modified Pattern Informatics Method,MPI)基于DEMETER卫星观测的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数据探索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震前出现的地震电离层电子参量异常现象。对电离层电子浓度(Ne)、电子温度(Te)的观测数据进行了消除年变及由太阳活动等引起的长趋势变化,以期能够提取到由地震孕育与发生所引起的电离层扰动...
关键词: 大地震 火山 地震发生 高温环境 岩浆 空隙 蒸汽 岩层
岩层与岩浆间出现空隙是地震发生的根源。因为空隙一旦产生几乎难以消失。这空隙里便会大量聚积来自岩浆的蒸汽。蒸汽越聚越多,压强越来越大,又加上高温环境,具有复杂成分的岩浆蒸汽,便会不断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所产生的巨大能量,只能不断地突破岩层(因为岩浆是液体,具有流动性,是不能突破的。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当突破地表时,地震便发生了。
关键词: 地震预测方法 最小耗能原理 构造 高精度测量 演化规律 物理定律 地震学 普适性
通过对地震演化规律的研究,推动了地震学专业的进步,也呼吁着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的出现。到目前为止,非常多的模型或理论不断地应用到地震预测的探索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但是,鉴于我们还不可能以高精度测量断层及其邻区的状态,以及对于其中的物理定律仍然几乎一无所知,目前还没有一种普适性的方法来准确的对地震进行预测。
关键词: 地壳介质 地震前 新疆 泊松比 波速比异常 地震预测 地震孕育过程 活动水平
新疆是中国大陆内部强震活动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震频次高、强度大、分布广。地震预报工作者一直在积极尝试将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工作中,努力提高地震预测的科学水平。在地震孕育过程中,由于孕震区应力的增加,地下介质将产生微破裂等变化,从而引起介质弹性参数发生变化,地震波通过孕育区时,波速会相应发生变化,这是利用波速...
关键词: 辽宁地区 地震预报 预报过程 共性特征 西太平洋板块 预报经验 岩石介质 地质构造
继2015年纪念1975年海城7.3级地震成功预报40周年,以及今年将迎来1999年岫岩5.4级地震成功预报20周年,探讨这两次地震成功预报经验,对未来辽宁地震预报的指导作用,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由于辽宁地区处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受影响的地区,郯庐带贯穿整个辽宁地区,以及辽宁地区局部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介质特征,使得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有较明显的规...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s波分裂 近震 地球内部物质 介质各向异性 邻区 鄂尔多斯块体 青藏块体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处青藏块体、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交汇处,该区域晚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地壳变形,至今仍处于活跃状态,发生了一系列大震,但关于强震发生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地球介质的各向异性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的形变特征,被誉为是反映地球内部物质形变机制的化石。地震波是研究地球介质各向异性的重要手段。利用近震S波开展区...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北部湾 前兆异常 震例 北西向断裂 交界地区 全序列 震型
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在粤桂琼交界地区的北部湾海域相继发生了6.1、6.2级地震,2次地震都发生在北部湾—临高北西向断裂上,这两次地震导致1人死亡。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属双主震型序列。全序列共发生ML≥1.0地震378次,其中MS≥5.0以上地震4次。
关键词: 岩浆活动 地震 岩浆侵入体 破裂 断裂构造活动 火山活动 地壳形成 地球表面
地壳断裂构造活动和火山活动是普遍认为引发地震的两种主要原因。岩浆活动是驱动地球构造演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岩浆侵入地壳形成岩浆侵入体是地质历史上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地球表面大面积出露的基性、中性和酸性侵入岩体是其有力证据,火山活动实际上是岩浆侵入到地表之上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岩浆侵入过程发生于地下深部,难以观察到岩浆侵入及...
关键词: 腾冲火山区 动力学环境 地壳形变观测 现代构造应力场 孕震 大地构造演化 地震活动特征 研究成果
基于国内外对滇、缅、藏、东南亚地区大地构造演化、GPS地壳形变观测等领域的大量观测和研究成果,结合前人对腾冲地区壳幔结构反演、火山研究、地震活动特征、震源机制解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探索区内地震孕育的动力来源和背景,利用精细网格搜索反演方法求解腾冲火山区现代构造应力场。
关键词: gps基线 青藏高原 印度板块 运动分析 时间序列方法 活动块体 中国地震局 运动特征
为了从GPS站间基线的角度分析现今青藏高原在印度板块推挤作用下的运动特征,基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解算的GPS连续站点数据产品,通过选择印度板块的GPS站点IISC分别与青藏高原的TASH、WUSH、URUM、DXIN、DLHA、LHAS、YANC和XIAA8个GPS站点(其中,TASH、WUSH、DXIN和YANC站点位于稳定块体,URUM、DLHA、LHAS和XIAA位于活动块体)连成的8条基线,...
关键词: 地震前 异常特征 红外亮温 地质构造单元 第二松花江 中央隆起带 7级地震 断陷盆地
2017年以来松原地区先后发生了两次较大地震,分别为2017年7月23日4.9级地震和2018年7月23日5.7级地震。两次地震发生在松辽断陷盆地中央沉降带内,位于北东向松原(扶余)-肇东断裂带和北西向第二松花江断裂带交汇部位。震中区断(坳)陷盆地基底之上的中生代沉积层厚约4 000m。上部第四系沉积层在震中区厚度约80m。深部地质构造单元位于松辽平原上地...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华北地区 点特征 发震背景 图像信息 预测效果 联合方法 统计物理
图像信息(PI)方法,经过多年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震例检验,证明在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该方法对于中长期危险趋势预测效果良好。作为统计物理和地震活动性的联合方法,把地震活动作为恒速度连续驱动的“自组织阈值系统”来对待,将地震的分布、活动、迁移、发展趋势从时、空、强三要素紧密联结后融会在一起。华北地区地震带分布复杂,地震活动多样,...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强震危险性 insar 东段 青藏高原东北部 形变 阿尼玛卿山 若尔盖盆地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东昆仑断裂带是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沿带强震频发,是青藏高原内部的一条强震活动带。其东段西起阿尼玛卿山北麓,向东经过若尔盖盆地,与塔藏断裂相交,全长约330km,总体走向北西—近东西,倾向以南西为主,倾角70°-80°,局部近直立,分为东、西两段,即玛沁段和玛曲段,本文将其定义为南支(F1-1)和北支(F1-2)。
关键词: 重力观测 非线性漂移 潮汐变化 固体潮汐 动态变化 重力变化 地球自转 地壳运动
连续重力观测是重力的一种动态变化监测手段,不仅可以记录到日月引起的固体潮汐、地下水负荷、大气负荷、地球自转等因素引起的重力变化,同时还可以记录到地壳运动、地震发生前的地球内部构造变动造成的物质迁移和物质密度的变化。针对连续重力数据的研究主要分为重力固体潮汐和非潮汐变化两方面,而在提取重力非潮汐变化时仪器漂移、跳格和供电...
关键词: 地震前 新疆呼图壁 b值 异常特征 震级频度关系 地震活动性 岩石破裂实验 岩石力学实验
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以及岩石破裂实验中发现,一定研究区域内地震频度N和震级M之间存在以下关系:LgN=a-bM,式中参数b反映了各个档次地震频次间地震数目的比例关系。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表明,b值可用来表征介质内部应力水平的高低,并伴随介质应力水平的升高b值出现降低的现象。震级频度关系式是迄今为止地震活动性研究中普适性最好的统计关系式之一,应...
关键词: 活动地块 活动断裂 强震趋势 分运 川滇菱形块体 青藏高原东北缘 板块构造理论 地壳变形
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中,活动断裂围界地块间的差分运动是板内地壳变形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围界地块的活动断裂上,伴随或触发强震发生以响应块体差分运动所积累的能量释放,是地块间差分运动保持平衡的必然自然现象。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断裂围界地块差分运动和强震资料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上述结论性认识。该区域活动地块有川滇菱形块体、华南块...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热红外辐射 强震 南北地震带 低值 红外遥感 温度变化 长期变化
震前出现遥感热红外辐射升温异常已经成了研究地震红外遥感的众多学者们的共识,而在升温前经历了怎样的温度变化过程,以及亮温辐射的长期变化特征却少有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特别是南北地震带是强震频发的区域,其发生强震的根本动力为青藏高原物质的向东移动和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
关键词: 地震序列 西昌市 发震构造 震源机制 直接经济损失 强震动观测 地震台网 震源深度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0月31日16时29分55秒,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发生MS5.1地震,震中位于(102.08°E,27.7°N),震源深度19 km。四川省地震局通过震区震害调查、强震动观测记录分析,确定本次地震等震线呈近NS向椭圆形分布,长轴34 km,短轴20 km;最高烈度为Ⅵ度,面积645 km^2。地震共造成4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 461万元。
关键词: 地震序列 应力变化 地震视应力 特征 武隆 重庆 应力水平 断层错动
地震视应力是表征震源区应力水平的物理量,地震学中,一般用视应力作为区域绝对应力水平的下限估计,可将其看作是断层错动驱动力的反映。视应力随时间的变化反映了震源区应力积累和释放的水平,清晰的显示地震序列的孕育、发生到震后调整的阶段性演化过程,可用于震情判定。
关键词: 中等地震 四川盆地 特征对比 地质构造背景 8级地震 序列特征 气井开采 震源参数
本文对2010年1月31日四川遂宁与重庆潼南交界4.8级(以下简称遂宁4.8级地震)和2016年8月11日重庆垫江4.4级两次地震,在地震地质构造背景、波形与序列特征、震源参数以及震中附近油气井开采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诸多相似之处。1地震地质构造背景遂宁4.8级和垫江4.4级地震均位于少震弱震区,震中50km范围内无5.0级以上地震,震区附近鲜有ML2...
关键词: 气枪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应用 估算 q值 源区 时空分布特征 地壳介质
监测地壳介质衰减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地壳介质衰减动态变化的信息,能够揭示中强地震的孕育过程,加深对发震构造环境及其动力学过程的认识,进而为防震减灾提供必要保障。滇西地区构造活动十分剧烈、地震相当频发,是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中国地震局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所在地。全球第一个固定的连续气枪主动源实验场就建设于此。目前...
关键词: 地震视应力 应力变化 地震孕育过程 应力水平 特征 前视 台阵 震源区
视应力可以作为应力水平下限的估计,因此,常被用来研究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即地震视应力越高,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就越高;反之,震源区的应力水平则低。地震孕育过程中可能伴随着地壳应力变化,因此,研究地震前的地壳应力变化对理解地震孕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地下流体观测 预报效能 辽宁省 图表法 检验 前兆异常 辽宁地区 观测台网
辽宁省地下流体观测始于1969年渤海M7.4地震以后,并逐渐形成区域地下流体观测台网,至今已积累了长达40年以上的观测资料。在震前,区内地下流体包括水氡、水位、水温、水质等测项在一定时空域内均出现部分异常,这些流体前兆异常为地震的成功预报(如1975年海城M7.3地震和1999年岫岩M5.4地震)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长时间的地下流体监测资料不仅为...
关键词: 地球潮汐 触发作用 地震目录 大震 矩心矩张量 潮汐应力 哈佛大学 震源深度
地球潮汐与地震的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Schuster(1897)就进行了统计性调查。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断层面资料的完善,断层面上所受潮汐应力与地震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采用哈佛大学提供的矩心矩张量地震目录,选取了1976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全球震源深度小于70km,MW≥7.0的360次地震作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 地震波衰减 地壳介质 q值 成像 东段 天山 高频 s波
Q值反映了传播介质的非弹性性质,是温度和相变所致晶体结构变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在了解地球内部介质的非弹性性质和推断其热力学状态上均有重要应用价值。根据陈颙等(2009)研究发现,地震波衰减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微观性质,即岩石内部裂纹的密度、分布、构造以及孔隙流体的相互作用等。刘建华等(2004)对地震波衰减的物理机制研究认为,造成地壳介质中...
关键词: 霍山地区 重复地震 质变 应力场变化 构造部位 地震分布 断裂 地震窗
“地震窗”是指某些能以弱震活动形式灵敏反映区域应力场变化的特殊构造部位。“霍山窗”(115.7°E—116.5°E,31°N—31.9°N)位于安徽省金寨地区,区域内展布有NW向晓天—磨子潭断裂、梅山—龙河口断裂、独山—东汤池断裂、肥西—韩摆渡断裂、霍山(龙门—鸟观嘴)断裂和走向为NE向的落儿岭—土地岭断裂。区域有记录以来微震、小震活动频发,0级以上背...
关键词: 地震台网 台湾海峡 构造分析 方位角分布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中心测定 北京时间
经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北京时间2018年11月26日7时57分,台湾海峡(23.28°N,118.60°E)发生MS6.2地震,震源深度20km,截止到2018年12月21日,共记录到余震97次,其中ML2.3—2.9地震55次,ML3.0—3.9地震32次,ML4.0以上地震10次,最大为ML4.9地震。本研究选取震中距300km以内方位角分布较好的17个台站(福建省地震台网6个、广东省地震台网8个、台湾中央...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北京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5号,邮编:1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