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 立即咨询
广西民族研究杂志

杂志介绍

广西民族研究杂志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广西民族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CSSCI南大期刊。

广西民族研究杂志创刊于1985,发行周期为双月刊,杂志类别为社会类。

  • 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确立与文化自觉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觉  文化坐标  民族性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抗战前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并确立,确定了中国共产党文化体系的边界和文化思考的半径,为文化反思提供了契机,成为其全面文化自觉的起点。以政治转变为基础,中国共产党将中华民族视为整体,以文化的民族性与继承性为纵轴,以文化的时代性为横轴,以二者的交叉点为原点自觉建立自己的文化坐标,提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系,并以此为标...

  • 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民族共同体  形成机理  民族意识  民族安全  民族愿景  

    民族共同体并非一国之内各民族凭借共同特征的简单聚合,而是在"共同体"框架下对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建构,是民族建构中一次新的"自觉"。从自觉的民族走向自觉的民族共同体,是想象与建构双重作用的结果,指向了民族共生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递进、链接过程。民族符号的想象是区分民族之"我者"与"他者"的文化前提,民族意识的觉醒是推动民...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民族复兴思想再审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民族复兴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在现代性进程中超越其同质性弊端,以每个人的自由和个性为目标的解放学说。民族国家的建构是现代性的必由之路,而民族国家所弘扬的民族文化是抗衡现代性的同质化因素的有效力量。马克思在人类解放视域下来审视民族复兴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既提供了现代性的全新选择,它所带来的中华文化的勃...

  •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华文化认同初探

    关键词: 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化  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并围绕这一观点做了许多重要论述,做出许多切实努力,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深度参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中华文化既要吸收其他文明有益成分,又要坚守自身优秀传统和鲜明底色。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着力点,通过强化中华文化教育奠定认知基础、积极改善民生夯实中华文化认同利...

  • 论缘的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

    关键词: 社会共同体  场域  中华民族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构成的原因主要蕴含了不同场域的影响。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场域来看,地缘、业缘、血缘、趣缘场域在历史和现实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这些关系中来考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渊源,既有助于促进各民族群体对"四个认同"的深入,又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

  •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自治地区立法变通权改革路径探析

    关键词: 民族自治地区  立法变通权改革  效力层级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最终需要沿线国家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配合。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变通权是宪法以及相关法律中规定的民族自治地区能够在综合考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对一些特定法律规定进行立法变通的权力。对于民族自治地区而言,立法变通权是宪法所赋予的一种特殊权力,该权力的赋予为民族区域实现自治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支...

  • 地方性互惠与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以沙镇为例

    关键词: 地方性互惠  共同体意识  民族关系  

    沙镇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伴随的是具象的共同体意识。而地方性互惠作为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表达,从人群集聚开始就扮演着一定的人文关怀的角色。基于蒙汉群众共同劳作、共同创造的地方性互惠在社会制度、民间信仰、日常生活中关照着沙镇的发展及沙镇的民族关系。从地方性互惠的角度理解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内涵可以成为和谐社会中"普遍的公民态度",有...

  • 黄与绿:元阳梯田景观农业中的土地和农民关系研究

    关键词: 元阳梯田  景观农业  土地流转  农业工人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元阳梯田逐渐出现替代耕种或抛荒现象。为维系梯田景观,旅游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对农民土地进行流转,再雇佣地方农业工人耕种梯田。本研究以梯田中呈现的黄、绿两种景观为线索,梳理了自耕农与农业工人耕作的异同,以阐释不同农民身份与土地的关系。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除了生产技术,还包括据不同土地发...

  •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观点与脉络

    关键词: 身体感  物与感知  经验与技能  人类学  文化  

    随着身体与感官研究的兴起,身体感研究成为近年来人类学研究本体论转向中的重要向度。它从感官的视角出发,强调感知是富有技术意义的主体性的"身—心"行动,并认为意涵不只是以智性的方式存在,也不只是文化成员主观的赋予,而是在人与文化环境的互动中内化并衍生。它还强调不同文化体系所形成的身体感项目间组成的感知体系生成了日常生活中感知的"...

  • 让·鲁什《安拿依的葬礼》中的人类学诗学

    关键词: 人类学诗学  

    人类学诗学是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一种后现代转向,强调文化诠释的文学性、创造性和多声部叙事。让·鲁什的人类学纪录片《安拿依的葬礼》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影片的文学性和审美意境,与人类学的诗学转向不谋而合。

  • 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嬗变——基于国外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思辨分析

    关键词: 发展观  人类学  文化生态  比较研究法  

    人类学对发展的研究已成为现代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也应有多样化的选择。文章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国外人类学发展研究的经典理论与成果进行思辨分析,梳理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发展观的历史形态与研究脉络,抽离并总结出多样包容型发展观、统筹整合型发展观、生态适应型发展观、自主自发型发展观和外界干预型发展观...

  • 此岸彼岸——丧葬礼仪中铜鼓的功能探析

    关键词: 铜鼓  葬仪  祖界  沟通  

    使用铜鼓的族群在鬼魂崇拜和祖先信仰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丧葬仪式。对考古实物及丧葬仪式实践的解读、文化功能的分析以及对铜鼓所包含的意象维的整体考察,均表明了铜鼓是彼岸祖灵世界的象征,并起着沟通天地、引导亡灵、娱神娱人的作用。铜鼓唤醒并建构了对于始祖、祖界的历史记忆。此外,铜鼓具有联系此岸彼岸的时空表意性,将死与生、祖界与现世、...

  • 老挝克木人铜鼓文化考察

    关键词: 老挝  克木人  铜鼓文化  

    克木铜鼓主要有三种类型,也代表三代铜鼓。铜鼓对克木族人而言,珍贵而神圣,铜鼓于其历史中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铜鼓深深地影响着克木人的现实生活,人们依然遵循一定的习俗使用铜鼓。但目前老挝克木人制造铜鼓的技术已失传,而且铜鼓流失严重,铜鼓的神圣性已逐渐受到侵蚀,以往使用铜鼓的传统仪式亦越来越简化,甚至消失了,铜鼓文化明...

  • 土司制度历史价值探析

    关键词: 土司制度  因俗而治  历史价值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封建王朝在强调天下一统的同时,对民族地区"因俗而治",施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和治理方式。元、明、清三朝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在给予土司诸多特别权力和优待照顾的同时,通过授职、承袭、升降、奖罚、纳贡、征调、卫所等进行御控。这种治理制度与措施,体现了对天下一统的...

  • 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生存心态的田野调查

    关键词: 民族传统手工艺  传承人  生存心态  文化资本  场域规则  

    借鉴布迪厄的"生存心态"理论,从历史经验、区分化辨析、文化资本再生产三个方面对32位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生存心态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当前传承人的生存心态结构呈现平稳的、认同现实场域规则的行动导向,但传统与现代、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人的冲突仍较为突出地呈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场域规则的改变,带来传承人历史经验与当前行动条件的冲突;...

  • 新时代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发展路径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音乐教育  路径分析  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对文化传承和历史探究意义重大。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从审美理解、教育机构、音乐人才等视角,做出了学理性的梳理和研判。进入新时代,如何把少数民族...

  •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油画题材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

    关键词: 中国当代油画  少数民族题材  国家形象  建构  

    进入新世纪,如何理解"中国",叙述"中国",在图像传媒中呈现"中国",在艺术形象中塑造"中国",成为一个日益被学术界、艺术界甚至普通大众关注的议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少数民族题材绘画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民族审美趣味和画家自觉艺术表达结合的必然产物。少数民族艺术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深...

  • 黔桂财政收支比较及政策启示研究

    关键词: 民族省区  财政支出  财政收入  区域比较  

    广西和贵州同处西部地区,自然禀赋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众多相近之处。从历史数据看,贵州经济社会大部分指标落后于广西,但近年来贵州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广西差距逐渐缩小并呈赶超之势。具体体现在财政领域,两省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规模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倍左右差距缩小到相近水平;两省区状况是西部地区财政状况趋同的典型样本,其形成过程及经验...

  • 贫困、反贫困与民俗学研究思考——兼谈贫困治理的民俗学参与路径

    关键词: 贫困  贫困治理  民俗学  参与路径  

    贫困作为"穷人"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事实,也是一种文化存在。当前,在国家及社会的反贫困行动中,有关"贫困与反贫困""减贫与发展"的研究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知识生产的重要领域。民俗学具有认识和理解贫困问题的独特维度,应当将贫困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从学科立场出发,积极探索参与贫困治理的路径,实践学科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及时代...

  • 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境遇与路径选择——基于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的田野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现实境遇  现实路径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石别镇积极探索壮族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取得显著的成绩。尽管如此,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仍面临乡村村落消逝、乡村人口流失、乡村文化认同弱化、协同共治机制式微等现实境遇。在新时代下,为...

  • 从壮语“口/嘴”的隐喻看壮族的认知特征——以马山壮语为例

    关键词: 壮语  隐喻  认知  

    口/嘴是食物的进出口,也是说话的重要器官。口/嘴的张弛受意识的支配,因此口/嘴除了具有吃东西和说话这两种生理功能外,还可以用来充当评判是非、表情达意的工具。本文旨在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壮语中与口/嘴相关的语料,探索壮族人民的思维活动特点。

  • 会稽山齐贤洞:瑶族文化的发祥地

    关键词: 会稽山  瑶族  发祥地  

    本文通过查阅民族文献、历史文献、考古材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所得的材料进行互勘互证。鉴于浙江绍兴有远古人类居住遗址,符合瑶族文化特征,地名与瑶族文献所记相符,民间传说也与瑶族相似,得出"会稽山齐贤洞是瑶族文化的发祥地""瑶族形成于在帝喾高辛氏与尧舜之际"的新观点。

  • 明代广西瑶族地区屯田“狼兵”的认同及演变

    关键词: 狼兵  制度安排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狼兵"认同的建构与演变是政府制度安排和自身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驻屯瑶族地区后,明朝政府通过制度安排建构"狼兵"的国家认同;同时,从提升平叛实力的角度出发,支持"狼兵"利用身份、文化、宗族等手段致力于内部认同的建构。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政府推行地方化政策,"狼兵"依据现实和生存发展需要,采取"血缘"与"地缘"结合的方式,有选择地建构文...

  •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民族学  论文索引  人类学  文化共同体  期刊  社会  少数民族权利  

    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巴基斯坦民族主义运动特点探析/王楠//世界民族,-2019,(2).41-51多元文化主义之后:英国的共同体凝聚政策/韦平//世界民族,-2019,(2).22-40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纳日碧力戈,特日乐//广西民族研究,-2019,(1).8-15国家认同视域中少数民族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吴玉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2).27-32。

免责声明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南宁市云景路1号,邮编:53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