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5 06:31: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把发展经济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坚持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村深刻认识到,要想治理好乡村,首先要让群众看到家长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途,村近年来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精心培育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一)积极发展优势农业,打造千亩特色产业园。目前,村已经建起了特色种植基地1070亩(脆桃园120亩、李子园160亩、柑桔园240亩、菌蔬园400亩、荷花园50亩、优质高粱100亩);特色养殖基地170亩(万只跑山鸡养殖基地60亩、泥鳅养殖基地60亩、鱼虾养殖基地50亩)。
(二)开辟乡村旅游新航线。依托“”旅游资源,景区现至少有10个观光游乐点位,共分水上游乐、田间游乐、空中游乐三个层次:利用得天独厚河道水资源开设了竹筏、沙滩、露天浴场等水上游乐项目;利用丰富的特色规模产业和微村落开设了祈福留影、赏花节、采果节、农耕农趣体验等田间游乐项目;利用奇特的“”和开设了热气球、溜索、慧眼看“”等空中(低空)游乐项目。村内人气大增,已接待多个旅游组团,游客量逐年上升。
二、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让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支撑点。
(一)加强绿化美化,努力提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水平,提升群众爱护公物的意识。目前,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景区建有公共厕所4座,步游道1800米,亭子8个,长廊4个,休息坐椅若干,安装太阳能路灯150盏;微村落及风貌打造已完成2个社,厕所革命正在整村推进。在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哪个社群众最积极项目就落到哪个社的选择,不断提升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不赔一分青苗费,不赔一分占地费,群众大力支持,并积极帮助保护维护基础设施。
(二)狠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落实公益性岗位政策机制,乡村环境有人打扫维护;落实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机制,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落实“河长”制,禁止污水直排、禁止电鱼毒鱼、禁止河道网箱;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实行全年全域禁止露天焚烧秸杆;落实网格化常态管理机制,打好禁毒人民战争,保一方净土。
三、夯实基础,不断优化组织结构。
(一)着力提升镇村干部思想素质。乡村治理,组织是关键,通过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干部作风正朝着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方向转变,工作实绩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认可。近年来,村不断调整优化村班子成员,挑选有能力,有实绩,群众信得过的人担任村干部。村干部多次到县内外产业基地开展观摩学习,开阔眼界,拓宽工作思路,提升抓经济发展的能力,同时建立村级后备人才信息库,锻造基层治理后备军。
(二)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班子成员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分析研判,摸清家底,盘查集体资产资源,并登记造册,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并与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三年来,村党支部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同商量、共合计,通过全村调研和推荐村民代表等形式,摸清村民对村级发展的意见和建议,2017年该村成立了全县首个乡村旅游合作社(映像乡村旅游合作社),村民主动入股258万元,解决了当时推动发展无项目无资金的问题,同时为了解决土地资源闲散不利于流转的问题,村将全村土地全部流转到了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对外进行流转,解决了社与社、户与户之间对外标准口径不一致的问题。村集体与合作社通过三种形式增收:即土地流转收益、自营项目收入(水上游乐、溜索、热气球)、整合项目资金参与公司(业主)投资入股分红;村民(股民)及贫困户每年在当地的收入来源至少有三种形式:即土地租金、园区务工、集体分红。形成了“公司(业主)+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该村党群干群关系非常融洽、村民对建设项目落地相当支持、对发展未来充满信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长得不帅,思想很帅”,一位老领导对刘朝瑞的这句“中肯”评语,在邓州乃至河南都流传甚广。外表朴实、农民出身的刘朝瑞在任何场合都不惮于谈他的农民情结,2001年,刘朝瑞针对基层工作提出“三问”,曾引起全社会的强烈震撼与共鸣。多年来,他对“三问”的思索与求解,以及发展县域经济独辟蹊径的做法,都让外界刮目相看。
求解“三问”
“2000年是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关系最为尖锐的时候,干群对立,积怨很深。”一次,刘朝瑞下属的车子在半道上陷到了泥坑里,这位下属拿着烟到附近找老百姓推车。老百姓问他:你们是不是乡干部?你们是不是来收税的?听说都不是,老百姓们才把车子推上来。有老百姓说,如果是乡干部或是来收税的,那我们还给你推个球!时任西峡县县长的刘朝瑞听说了这个事情后,非常感慨。
“为什么干部交通工具先进了,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为什么基层干部文化素质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为什么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干部的意见反而增多了?”从民办教师、乡镇干部一步步干上来的刘朝瑞,对基层群众工作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体会,他总结的这“三问”迅速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从微观上看,‘三问’的实质在于,很多基层干部对群众没有了真感情。”刘朝瑞告诉《决策》,通过进一步思考他发现,一些领导干部天天讲抓大事,其实很多大事跟老百姓都不沾边。有一次,刘朝瑞在调研走访中发现,有个村子里的水坝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被冲坏了,但一直到2000年还没有修复,致使当地很多田地无法灌溉。
“老百姓的大事是什么?就是怎么盖房、能不能吃上干净的水、生病了有没钱去看、孩子长大能不能娶上媳妇等等,这些对农民来讲是天大的事,但我们恰恰没有去关心和解决,这样群众怎能没有意见?”刘朝瑞认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政治原则,但许多地方正是打着这三个原则的旗号,去漠视、忽视甚至侵犯群众的具体利益。
2003年,在“7・1”讲话中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刘朝瑞反复琢磨这句话,困扰他多年的“三问”终于从中找到了答案。
“总书记的讲话就是对‘三问’精辟深刻的回答,如果我们基层干部都能向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把群众利益再小的事都当作大事来慎重处理,那这‘三问’就不存在了。”2003年底,刘朝瑞调任农业大县邓州,他开始在实践中破解“三问”。
“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立足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邓州这几年就是抓住了这几个‘最’,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先后完成了村村通工程和‘空心村’治理,并且在133个示范村开展以‘修路挖塘’为重点的村庄整治,修建村内道路,净化村内坑塘,并因地制宜兴建村级游园和文化茶馆,让有线电视和宽带进村入户等。”而这其中最让刘朝瑞感到满意的就是太阳能进村入户工程。
在农村,很多地方洗澡是个大问题,大部分农民一般都是夏天在河里洗,冬天基本不洗澡。“能不能给农村每家每户都安上太阳能热水器?”刘朝瑞很快把他的这个想法付诸实施。
经过测算,一台太阳能热水器加上配套设施共需980元,由政府补贴350元,其余由老百姓自愿筹集资金。2004年下半年,政策出台后,出乎刘朝瑞意料的是,推广的太阳能热水器非常受当地农民欢迎。截至2006年底,邓州共推广8738台。2007年,邓州市计划推广5000台,而到目前为止实际申报已达6500台。
“我们一定要带着真感情来做群众工作,我们是为老百姓干事,而不是为了干事而干事。”刘朝瑞经常告诫下属,集中精力干大事,大事要抓具体,人民群众切身相关的小事也是大事,有时小事做不好反而是大事。
“做好事也要讲道理”
为什么为群众做好事,反而得不到老百姓的满意?这是让很多基层干部困惑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很多基层干部“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新办法不会用”,那么新时期到底该用什么样的“新办法”来做好基层工作?
刘朝瑞思考的结果是“用民主的办法来治理乡村”。然而民主并不是新鲜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就提出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乡村治理机制。自1992年制定村民自治法以来,基本解决了民主选举的问题,村务公开解决了民主管理问题。但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刘朝瑞发现如果决策不民主,管理也民主不了,只有决策过程的民主才能带来管理和监督的民主。
在总结多年基层管理经验和研究中央文件精神的基础上,2004年,刘朝瑞提出以民主决策为重点的“4+2”工作法。“4”即支部会议提议、“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2”就是决议公告和实施结果公告。
“‘4+2’工作法立足于决策过程的民主,实质就是建立一个完整、流畅的决策程序。”刘朝瑞认为,走程序不是走形式,按程序的决策一定比没程序的决策更民主,同时还培养了基层干部和老百姓程序的观念,程序的观念就是民主的观念之一。
“在农村,筹集资金搞建设是最难的事情。像邓州这样一个拥有578个行政村、百万农民的农业大市,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项公益事业能顺利进行,同时能妥善处理和化解基层中的各种矛盾,都和我们运用‘4+2’工作法密切相关。”据邓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万洪志介绍,在“村村通”工程、村庄整治、推广“杨树经济”等基层工作中,通过“4+2”工作法,启动基层民主程序,村民纷纷自觉自愿出资投劳,而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什么是民主,最直接表现是协商和妥协,通过协商达成妥协,学会妥协就是在民主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除了用民主的方法做基层工作,刘朝瑞把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为:第一,基层干部做好事也要讲道理,这是领导干部执政的出发点。不讲道理做的好事就是不得民心的好事,或是动机不纯的好事。第二是得理也要让人。得理不让人就不是公务员,政府不能和群众论输赢,应该对老百姓宽点再宽点、厚点再厚点。第三,政府不能报复老百姓,不能怀着报复的心理来处理,惩治的只是极少数人。
“这些方法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求很高,需要有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刘朝瑞告诉《决策》。
“三抓带动”
从西峡到邓州,刘朝瑞工作过的地方都是人口多、以农业为主的贫困地区。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有一个论断:贫困的地方,一般是低收入带来低储蓄,低储蓄带来低投入,低投入带来低效率,低效率带来低增长,低增长带来低收入。刘朝瑞对这个贫困恶性循环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他看来,这个怪圈还派生出许多怪圈,如财政越穷吃财政饭的人越多,人越多越加剧财政困难,财政越困难投入社会事业越少,就业更加困难,挤进机关的人就越多;行政乱收费造成经济环境恶劣,企业负担越重、办企业越少,就加剧了乱收费等等。而且一旦陷入这些贫困怪圈就会产生锁定效应,很难跳出来。如何打破这个怪圈,发展县域经济?
2004年初,刘朝瑞带队赴浙江几个比较发达的县市考察。浙江之行给了刘朝瑞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学浙江,要学其神而不只学其形,邓州与浙江表面上是差在工业上,实质上是差在企业家群体上。
“从理论上讲,根据经济学上的二八法则,即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刘朝瑞认为,农业大县困难在于最初的突破,必须从关键少数中寻求突破,有了这个突破口,农区的低水平恶性循环才会逐步打破。
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刘朝瑞开始在邓州探索他的“三抓带动”战略。
“三抓”就是抓住一批有一定资本积累、发展潜力强的人,即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和给予鼓励政策,培育这三种人。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家资源,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地人才,另一方面把现有的企业家、本地拔尖人才和科技工作者,培养成企业家队伍,最终形成企业家群体。在具体做法上突出重点人群,也就是“五路大军”:一是挖掘本地的致富能手和企业家,二是引进外地企业家,三是鼓励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四是动员转业军人建功立业,五是调动市乡基层干部中有经济头脑的人兴办实业。
“‘三抓’具有裂变效应,可以发挥关键少数的‘鲶鱼效应’来带动重要多数,从而一举撬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口子。”刘朝瑞认为邓州3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他当初的判断,2006年,“三种人”对邓州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近70%。
“‘三抓’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应当成为催生县域经济裂变的大战略。”刘朝瑞认为,相比一些地方单纯靠招商引资而言,邓州的“三抓”战略关键在于培育一个县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县域经济的四种现象
除了“三抓”之外,在刘朝瑞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颇具邓州特色的“五不”、“三为主”。“五不”就是不盲目趋同,不强求培育龙头企业,不追求完整的工业体系,不追求完整的工艺流程,不盲目搞产业升级。“三为主”,即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以中低档次消费品制造业为主,走农区工业化的新路子。
“现在县域经济发展往往结构趋同、容易追风,很多地方都追求大企业、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而看不上配套产业和传统行业。”刘朝瑞认为这些做法值得反思,政府研究指导经济要务实,不能理想化,必须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县域的基础不同、优势不同、阶段不同,发展的方法和路子也不会相同,但一个共同选择是必须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原则上要不求高、不求大、不求精,只求准、只求优。只有因地制宜,准确定位,才能培育起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县域经济才会有强劲的竞争力和旺盛的活力。
正在攻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刘朝瑞,特别善于观察和总结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各种会议上,刘朝瑞经常要求大家注意几种现象:第一种是骑自行车现象。要想保持稳定就要有一个较快的速度。在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时,不能仅解决过去的问题而不前进,必须边发展边解决问题,等经济社会发展了有些问题可能都不成为问题了。如果一开始就陷入解决问题中,那只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第二是打扑克现象。问题不在于牌好牌坏,而在于怎么去整合资源,所以区域经济发展要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
前言:东北是我国林业工作的重点区域,是林业种质、木材和物种资源的主要蓄积地,为了缓解东北林业资源种质、数量和质量上的下降态势,林业部门推出了人工混交林这一重要措施。人工混交林可以有效规避纯林中常见的林木生产速度慢、抵御灾害能力弱、产出质量低等一系列问题。落叶松是东北地区常见的针叶乡土树种,对灾害抵御、美化环境、改善林地立地条件有特殊的功能,是东北地区营造人工混交林的重要功能性树种和工作性树种。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应该立足于东北的气候特点和落叶松的物种特点,充分发挥落叶松的种质优势和物种优势,在扩大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面积的前提下,实现东北地区林业基层工作的深入发展。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应该争取社会和上级部门的广泛支持,结合林业工作的具体实际,充分发挥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优点,在做好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关键环节的技术工作的基础上,推进东北地区林业工作整体走向技术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实现东北林业工程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1.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优点
1.1优良的灾害抵抗能力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中林分多样,构成复杂,能够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在食物链完整、营养结构合理、有益生物众多的形式下,各种有害的病菌、害虫和鼠类不能大量繁殖,病虫害也不易大面积传播。其次,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林冠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地下根系相互交织、深浅搭配,有利于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对东北地区常见的低温、风雪和沙尘的地域。最后,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林地内温度和湿度处于稳定的范围内,这对于高温干旱时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有比较明显的抵御作用,尤其对树冠火的形成有减缓和抑制效果。
1.2良好的生态功能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对于降水有积极的调节作用,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林冠结构多样,降水会减缓下落的速度,客观上调节降水的雨量的时间。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林地内腐殖层厚度大、落叶层成分复杂,对于水分有比较好的吸收和涵养能力。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林地的土壤结构松软,层次丰富,功能层完整,具有稳定的特点,不易出现林地内水土的流失。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还有改良林地土壤的功能,改变原有土壤不适于立地的性质,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有利于土壤的改良,提高林地的林分。
2.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造林要点
2.1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混交树种选择的要点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以落叶松为主要树种,树种选择和设计中应该发挥落叶松强阳性、速生性的树种优势,应确保落叶松占比在50%以上,混交林中以云杉、黄菠萝、红松、胡桃楸、椴树和水曲柳为混交树种,在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设计中混交树种的比例不能低于20%。
2.2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混交方式的确定
常见的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混交方式有:一是落叶松与云杉进行株行混交,利用这种混交充分利用造林空间,改善造林地土壤状况和立地结构,由于云杉生长缓慢,造林中应早栽2~3年为宜。二是落叶松与黄菠萝、胡桃楸和水曲柳混交,这种混交方式一般应用于山地下腹、河谷两岸,土壤肥沃、湿润的地块,混交林植树时应进行穴状整地,以块状、带状方式根据地形进行树木栽植。最后,对于中间有石塘的地类,可以在小范围内种植纯林,多个小面积纯林相互交叉也会起到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作用
2.3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整地与造林的要点
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的效果取决于整地质量的到底,首先要清除落叶松人工针阔混交林造林地内的杂草,做好割灌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穴状整地,穴深18~25cm,穴径40~50cm,在立地条件差的区域还应注意石砾和树根的清除,可以将砾石堆积成小丘形,既有利于保墒,又有利于标记。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的规格为:株行距1.5-2m,采伐带宽4m的造林两行,带宽每增加2m.造林增加1行,带宽20m的造林10行,造林密度3300株/hm2在生产作业中,落叶松人工针阔混交林营造应该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地适树原则进行。
结语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林业部门应该发挥当地的林业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物种优势,加快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造林工作,充分发挥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功能优势和生态优势,提高林区的生产能力。在具体的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工作中东北地区林业工作者应根据造林的地理和生物条件,科学设定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的目的,合理配套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树种,做好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的基础技术工作,才能有效地保障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造林效果。本文对东北地区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造林技术进行了一般性研讨,相信还存在着不足,同仁应该在东北地区林业求实、务真的优良传统引领下通过不懈努力和科技的运用,做好人工落叶松针阔混交林的造林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永哲,罗广军,王世平.落叶松与黄波罗混交林幼龄林分生长初步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1(01)
[2]吴振铎,吴耀先,吴江,杨蔚峰,焦晓明,赵庆喜,李健.人工针阔混交林生态条件作用机理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1(02)
[3]吴耀先,卢正茂,孙浩,张成福,李传军,关成宇,孙兆俊,张天财.人工混交林不同混交方式的生长动态[J].辽宁林业科技.2003(01)
1.抓“细节”,促工作安心。一是生活上关心。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配备生活用品,统一在镇政府食堂就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帮助。不断和他们交心谈心,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把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三是工作上支持。明确镇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担任指导员,定期与他们交流经验做法,工作方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基层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2.抓“培训”,促能力提高。对大学生们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一是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讲课,重点讲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为他们提供经验,树立目标。三是例会培训,每周一、周四全体大学生村官参加镇政府统一点名,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掌握全镇工作重点,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每周一、周四也是全镇大学生村官例会工作日,由镇组织委员听取每个大学生的工作汇报和下步工作重点,并对其工作做好正面指导。
3.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3+1”大学生“村官”帮扶机制,即: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三者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工作方法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基层工作,实现了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
4、抓宣传,树立典型。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刊物编辑部,创办了刊物《村官之声》,现已出版二期,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在村的所做、所想、所感,为大学生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国产经新闻报、消费日报、商丘日报发表了《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为远程教育添活力》、《大学生村官敬老院里献爱心》和《大学生村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等先进事迹,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典型,为我县争得了荣誉。蛮子营村大学生村干部闫鹏飞由于工作成绩表现突出,已于2019年年底被吸收为乡镇政府正式在编干部,现已调到镇里固乡政府工作。
二、健全机制,实行规范管理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一是镇党委管理。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村官”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经常听取他们所在单位和村干部的反映建议,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真正负起了管理责任。二是村级管理。对平时工作,由所在单位和村进行重点管理,特别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请销假制度等方面,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自我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长、副班长各一名,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建立“两级”考核体系:一是村级考核,支部书记做好平时督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办公室。二是镇党委考核,制订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年底进行综合考评。
3.。建立激励关爱机制。我们格外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培养,全镇13名大学生村干部已成立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现有会长1名,副会长2名;并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党支部,支部书记1名,支委2名,现有党员11名,其中2019年新发展党员7名。对于另外2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正在进行重点培养,明年争取转为预备党员。
4、试行了村官考核标准,一是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大学生村官将每周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在例会上进行汇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二是实行月小结、季度总结制度。对工作进展和业绩实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三是实行签到制度。采取每周一、周四签到制,参与镇政府统一点名,每缺勤一次罚款20元,罚款用于班级经费。我们试行村官考核的先进做法被《商丘组工通迅》和《虞城组织工作》进行了宣传报告。
三、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
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于2019年2月4日,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竞聘会。在会上,由我镇17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首先挨个上台介绍本村基本情况,急需的人才类型等。随后由大学生村官分别上台开展竞聘演讲,向大家介绍各自的简历、优势、特长等情况。演讲结束后,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去向志愿,当场选择志愿去的村,再由各村支部书记分别填写表格,进行选择需要去的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会后,我镇随即召开了党委会,根据各方选择情况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14个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人选,其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双向选择”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管理模式,使我镇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增强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农村的动力。其先进经验受到了县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在全县进行推广,《中国产经新闻报》、《商丘日报》、《商丘组工信息》和《虞城组织工作》先后宣传报道了大杨集镇的先进经验。
四、发挥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13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变工作角色,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投身于农村工作中去,在春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缴、麦收防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扶贫调查、新农保宣传和参保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全镇大学生村干部组成义务植树工作队,深入到310生态廊道沿线帮助群众刨坑、浇水、运输树苗。在2019年的麦收工作中,我镇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三夏”义务帮扶队,对需要帮扶的农户实施结对帮扶。共结对帮扶农户62户,为困难户捐款650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0余件。在县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工作调查摸底中,杨集村大学生村官周立坚持工作一线,在镇政府连续三天加班加点输入扶贫表格,为全镇大学生村官做出了榜样。碱地村是蔬菜生产专业村,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该村大学生村官陈涛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向广大菜农传播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当地种植户遇到问题无处解决的困扰。
五、现存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镇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二、发挥正确的疏导作为,调动职工的健康稳定性
幸福是一种心态。身心和谐寓含着愉悦的体验、旺盛的精力和创造的潜力,因而是人生幸福的主体状态。但在我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的基层项目中,往往人际关系复杂多变,而且项目往往地处偏僻,尤其在西北地区的项目条件更为恶劣,人烟稀少,与社会严重脱节。有的基层项目只抓生产,不注重的感受,导致职工工作消极、相互抱怨等现象发生。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反差,关键在于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坏。所有,这这过程中,基层党建工作的作用就举足轻重,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那么如何做好呢?一是采用心理疏导方式。项目多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给职工提供尽可能多的思想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机会,较快的化解职工之间的矛盾;多组织开展谈心活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引导,消除职工的心理障碍,确保与同事和睦相处,营造良好的融洽氛围。二是发挥抚慰心理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调整职工心理上的不适应,使之尽快达到平衡,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调整好状态,集中精力,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中。三是注重培养情感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工作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情感因素的培养,让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情感生命,这样职工就能很愉悦接受。因此,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思想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由“虚”变“实”。深入调查,全面掌握项目职工的思想动态,分析掌握职工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是做好职工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必要的矛盾和问题的发生,而且有助于员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调动职工的健康稳定性。
三、发挥正确的激励作用,调动职工的正确价值观
职工为企业发展尽责,企业为职工发展助力。但并非每位员工都会成功融入企业的大环境中去。环境的不同、同事之间性格的差异、工作内容的繁琐等等一系列因素难免会让企业员工感到各种不适应。与此同时,把职工个人意愿与企业愿景高度统一,让实现企业大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所以,消除职工的各种不适应因素,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总结可以得出:只要项目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就能克服各种困难,由坏变好、由亏变盈。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一要进行目标激励。要制定可行的工程节点目标,通过劳动竞赛、青年突击队、党员先锋队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活动,使职工既有努力的方向,又感到完成目标要付出艰辛努力,思想上的压力成为激发干劲的动力。二要尊重价值取向激励。每一位员工的目标和理想都是不同的,我们要针对不同职工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热爱学习型的,我们要多组织业务培训学习;经验欠缺型的,我们要在工作上多给压担子,多安排任务,让他尽早挑大梁;自信心缺乏型的,我们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多一份肯定,少一份否定,多一点表扬,少一点批评,让他们建立自信心。三要注重能力激励。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基层项目要多观察,根据每个员工的特长安排在适合的岗位,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四要做到表率激励。古人云:“上为之,下效之”。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至关重要。要以身作则、勇于担当,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情,让“庸懒散浮拖”现象不在工作中出现,为企业的稳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发挥正确的凝聚作用,调动职工的主动创造性
“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成功的结果是在多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取得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凝聚力,项目犹如一盘散沙。为了打造项目团队精神,就需要我们把项目员工的力量集合起来,众志成城,攻坚克难,共同创建一个和谐的项目。为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体作用,凝心聚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应有的效果。一是项目领导要采取民主的方式,让项目的全体成员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组织的决策。二是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让员工敢于向领导反映问题,互通信息,化解矛盾,使员工愉快地接受任务,踏踏实实、心情舒畅地去干好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奖励及激励机制。四是要充分借助“手机短信、微信”等平台,把项目上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凝聚在一起,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求实的基础上,让思想政治工作更加生动、丰富。
五、发挥排忧解难作用,确保职工无后顾之忧
具有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客观要求。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在强调素质培养的教育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突出的课题。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一线人才基地的高职院校,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迫在眉睫。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其他教育形式的最大特点,实践教学最主要的环节就是顶岗实习,所以在顶岗实习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阐述如何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
一、校内理论课程为实践教学服务,着重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1、将创新思维贯穿在课程设置与课程理论教学中
随着高职教育越来越强调实践教学的普及与推广,很多高职院校盲目不断添加实践教学课程。我们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职业引导类和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2、双师型教师具有企业基层工作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我们倡导专业教师都必须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单位驻点指导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一方面有利于老师在实践管理与锻炼过程中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并分析解决问题,也是校内课程教学素材来源。另外一方面,老师参与了整个顶岗实习管理的过程,更利于老师增加双师素质和把握最新的职业技能与行业发展动向,应用到教学与培养人才的过程中。
3、同步更新课程内容,积极灌输创新的教育理念
每年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围绕着理论教学为实践技能培养服务的思想。将顶岗实习案例与经验总结更新在校本教材中,开放讨论分析,鼓励学生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二、多方参与商讨顶岗实习计划,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1、由学校、学生、家长和企业四方参与并支持制定顶岗实习计划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终究是要对学生家长与社会负责,那么重要的顶岗实习计划的安排与落实就需要学校、学生、家长和企业四方参与。面向家长,学院每年进行家长对话、座谈与顶岗实习成果展示;面向企业,我们在顶岗实习岗位安排与时间分配都与企业协商并积极配合企业对实习生的阶段性需求。面向行业,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与企业人士参与专业教学计划修订。
2、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顶岗实习的任务提前明确并鼓励学生积极准备
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经常会表现出厌倦实习,机械被动完成顶岗工作的情况,最后实习的收获并不显著。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实习前进行沟通说明,让学生明确认识到在实习过程中他们应该如何学习,怎样对待工作内容,学习哪些内容,怎样和企业老员工合作、交流和学习,怎样对关键性技术进行创新思考与实践,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怎样才会成为这一行业的创新人才。这样学生对实习的困难有了心理准备,并会以创新作为目标,克服困难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3、将顶岗实习过程自主管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我们倡导学生完全按照实习单位的作息时间表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与指导老师、企业员工吃住在一起,以此保证学生在整个实习期间完全进入“角色”,淡化学生身份,组织编写和修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全程自主管理。
三、实习管理采用驻点指导与分段式成果评估,积极推广课题促进计划,激发创新思维
1、带队老师驻点指导,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一直采用的是专业教师驻点指导制度。教师驻点指导有利于教师熟悉行业一线状况,也利于积极引导鼓励学生。
2、分段任务式评估保证创新能力培养落实在顶岗实习过程中
顶岗实习过程中坚持以月为单位的分段式任务评估。要求学生给自己每个月计划新任务,并根据实际情况更新或修正,按照月份对自己的任务进行分解,一步一步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创新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课题研究并奖励优秀成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能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总结成果,制定了实践课题研究促进制度。支持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申报课题,最后组织学校老师与企业领导对课题成果进行评审分级并利用校企基金奖励优秀成果。
四、总结经验,积极调研,更新顶岗实习计划,促进创新教育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要求专业教学计划时时保持更新。我们通过每一届的顶岗实习成果评估与实习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校内的教学与顶岗实习更好的方式方法。积极调研借鉴兄弟院校更好的教育方式与政策,积极展开调研与考察,讨论并落实在新一届的教学计划中,保持与时俱进,让创新人才的培养跟得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革利.对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技能培训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8.(2).
关键词 工会档案 功能 发展趋势
工会档案复杂多样,对工会自身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进步,档案管理技术也持续更新,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也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迅猛更新使工会档案管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功能愈加丰富,并成为工会自身管理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把握好工会档案发展趋势,才能不断完善提高工会自身建设,促进工运事业发展。
一、工会档案管理的显著功能
(一)传承功能
工会档案记录着长期以来工会工作的开展情况,保存着工会历年传统及工会工作经验总结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得工会组织的良好形象和价值建设成果得以传承。此外,广大职工对工会档案中所体现的组织形象和历史价值能够产生认同,有利于将职工紧密团结在一起,激发工会干部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工运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凭据功能
从工会组织的角度出发思考,工会档案集中反映了工会组织的工作任务、工作处理情况和最终结果,具有特定的信息参考价值、借鉴作用及备查功能,可以为工会的今后发展提供信息资料,为工会干部、基层工会和广大工会会员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对于工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管理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工会的劳模档案,就能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健全的当下为保证劳模享受医疗补助、疗休养及退休后荣誉津贴提供依据。
(三)佐证功能
工会组织承担着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工会的维权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客观、公正地记录和保存了彼时最真实的维权依据,完全可以作为职工维权正当利益的证明材料,起到立据为证的作用。例如职工维权过程中产生的报告与批件、职工劳动合同、寻求帮助的结果等,均可做为佐证材料。完整、真实、客观的工会档案不但可以为职工维权提供证据,还能提高工会组织的权威性。
(四)指导制约功能
工会档案据实保存工会组织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行为、职业规范、准则和制度等,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都会以一定的规范来界定,工会档案中包含着工会组织长期发展所形成的规章制度。工会档案的记录管理,能够极大体现工会组织对工作人员的强大感召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制约着个人行为。
二、工会档案管理的现展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工会组织的社会作用也愈加显著,工会组织的管理机制和服务范围发生了巨大变化,档案资料的产生与日俱增,工会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一)工档案管理的开放性越来越强
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技术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国家、社会、组织、个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相互渗透且愈加频繁,非档案的传统封闭式被打破,成为社会共享资源。工会档案管理在以往采用封闭式管理,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全方位普及和应用,工会档案管理开放性越来越强,应用规范、科学、系统的软件技术有其非常必要性。目前,我所在单位文书档案已经依托丽水市数字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开始了数字化和传统纸媒的双重管理,数字化档案已在政府内网中开放,查阅起来十分方便,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工会档案管理趋向虚拟化
信息化背景下,工会档案管理不断趋向虚拟化,不论是档案管理的主客体,还是档案管理环境及档案收集整理存放方式都逐渐呈现出虚拟化及全员参与的特点。例如我单位的困难职工、医疗互助等业务档案均已实现计算机系统管理,系统操作过程涉及到职工服务中心、基层工作部、财务部等多个部室。因此,我们采用了分工协作、统一管理的思路,以应用为主线,明确每个人的信息采集、维护及其使用权限,促进工会档案管理的质量提升。
(三)工会档案管理交互性加强
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系统的应用软件,档案管理交互性更强。此外,工会是群团组织,没有行政执法权,很多工作开展都是以协调、辅助为主,例如在维权工作需与人事劳动部门交互,安全生产工作需与安监部门交互,这使得工会组织档案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交互性更强,交互方式更多,且主要以非同步交互为主。据此,工会档案管理现代化应更加重视交互质量的提升,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工会档案管理平台的交互效能,实现有效、良流,提高工会档案管理的实用性。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工会档案管理是工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工作,必须给予极大重视。工会档案管理本身具有众多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不断完善,工会组织必须抓住发展趋势,实现工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一、灾害预防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频率高、区域广;而且除了地质和气候影响下的自然灾害,在发展主义背景下,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灾害在我国也时有发生。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灾害抵御能力较弱,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据统计,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全球1/2。国际减灾策略组织(ISDR) 的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自然灾害共造成近1110 亿美元的损失,占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60%以上。
面对如此多种的灾害,我们]除了被动的应对,还需要加强救灾应急体系建设。通过体系建设预防、以及最大限度地减低灾害带来的破坏和影响。
二、灾害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现状
(一)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作用
在灾害管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是主导部门,政府的科层化结构决定了职责的专门化、规则化、等级化和技术化,有利于增强组织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但是当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时,却存在反应速度过慢、协调周期过长等问题。而常态下的市场被破坏,恢复周期较长,也无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此时,社会工作组织在灾害管理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非政府组织本身就是弱势群体权益的倡导者,可以为政府制定应急政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帮助制定出符合受灾群体需求的较为有效的救援和服务方案;还可以促进救援和重建工作更加细致、全面开展。第二,社会工作组织的扁平式网络型组织架构,使其能够对于信息和决策快速反应;在动员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时具备了灵活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第三,社工秉持的“助人自助”理念,注重带动受灾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赋予他们希望和信心。
(二)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
在社会工作发展的初期,灾难的介入主要集中于物资救援和紧急救灾,之后逐渐发展到对被影响的个体、家庭和社区的救助,以及为有特别需求的群体提供服务。目前对于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角色,社会工作专业内部已达成共识,认为社会工作介入灾害的角色是多元的,如Lena Dominelli曾指出,社会工作者包含了以下多重角色:协作者、组织者、社区发动者、协商者、保护者和倡导者/教育者。而社会工作者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微观层面工作和宏观层面工作。
根据国际灾害研究的发现及灾害服务组织的经验总结,灾害周期可以分为:预备期、回应期、重建期和缓和期四个阶段(冯燕)。预备期的工作包括训练、演习、警报系统的处理等。回应期为紧急救援阶段,工作包括紧急救援、疏散、道路清理、食物与避难所的供应、医疗协助、危机咨询与干预、协助灾区农产品在市面上的供应等。重建期通常需要持续好几年,甚至还可根据重建工作的规划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为灾后紧急救援到一个月的临时安置;第二阶段为灾后一个月至半年内,此阶段的工作分为灾区的工作和一般社会的工作两种;第三阶段为灾后六个月至三年的中长期复健阶段,家庭、小区和社会的重建都是很重要的工作。
在不同的灾害阶段,社会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不同。根据《灾害社会工作一中国的实践与反思》一书中对灾后社工角色的研究,社工的角色可分为五种:资源整合和资源链接者、需求评估者、个案管理者、心理支持者和社区组织者。他们运用的是优势视角,十分注重重建社区的能力建设和资产建设。
(三)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中的反思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社工组织的出色表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工组织是第一次承担如此的重任,也存在一些不足。公益组织在灾害初期的“进驻”和重建时期的“大撤退”,体现了组织的无序性;在对灾区的群众的心理辅导和需求调查中体现的无序和无结论,给灾民导致了二次伤害。这些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对灾后社会工作的大反思,人们开始关注灾害中社会工作应该发挥的作用。
作者认为如果发挥了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中的作用,那么社会工作在灾害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能够提供更大的帮助。虽然社会工作在预备期的工作较少被提及。但是灾后社工角色的研究对于社会工作者在预备期的角色和工作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在灾后进行资源链接、心理支持、社区组织发育、生计项目的发展等活动中的能力体现,都需要社会工作者平时积累相关的经验、技巧和方法。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中能帮助人们提升抵御灾害和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三、发挥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中的应用
社会工作具有预防的功能,社会工作不仅要解决社会问题,更要采取措施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李迎生教授认为,预防功能通过两方面的工作来实现:预警和应变。预警,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先警报;而应变,即社会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预防问题的发生,社工可以通过强化个人或群体的功能、强化社会支持体系来进行应对。
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偶然性、破坏性和难以预计的特征,这些使灾害的预防具有无限期性特点。而深层、长期、细致入微的社会工作,在灾害预防时期,完全可以帮助人民提高抵抗灾害的能力。
做好灾害预防的工作,社会工作可以从以下五点出发:
(一)倡导和实施社会政策
在灾害救助中,制度建设十分关键。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可以起到政策倡导者和实施者的作用。长期的基层工作经验,使社工对于民众需求的种类、标准和社会不公平现象有现实的了解,通过对政策提出意见或建议可以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实践社会公平。
(二)搭建信息平台
搭建信息平台,对民众进行防灾、备灾、减灾方面的培训和避难信息的普及。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气候、文化、传统、资源,选择宣传的内容和方式。通过遍布城市的市民学校、社区学校对辖区居民开展防灾救灾知识教育,努力提升居民灾害危机管理意识。
(三)弱势地区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组织要在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少数民族等地区做调查和宣传,引起相关部门和组织团体的关注,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建立应对灾害的机制和建立社会支持的网络。尽力将最宝贵的资源链接到最有需要的人群中,维护社会公平。
(四)协助防灾救灾队伍的建设
社会工作组织可以协助防灾救灾队伍的建设。灾害危机的预防需要建立一支能够随时投入战斗的救援队伍。防灾救灾人才队伍包括,各地应急组织机构的专门人员、基层组织准社会工作者、在校的社工学生,以及有志帮助他人的志愿者等。可以运用志愿者管理方法来对志愿者进行引导、培训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和清等,《灾害社会工作一中国的实践与反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强等,《巨灾与NGO—全球视野下的挑战与应对》[M],北京大学,2009。
[3]刘毅,方进玉,《日本地震 中国如何》[J],瞭望,1995 (5)。
一、课程背景
2005年,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我们开发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该课程包括定单处理、商品陈列等训练内容。2006年,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大幅度调整,新增了和“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等课程。“门店销售实务”讲授商品验收、前台销售、商品补货等内容。2008年在示范校申报过程中,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在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本着“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结合、能力培养”的原则,又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发了包括在内的基于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群。“理货业务训练”教学内容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门店销售实务”“物流配送管理”等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并序化。
理货业务训练是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主体,辐射其它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大型综合性训练课程,是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60学时,要求学生在课余安排100学时,共计160学时。本课程最初的教学地点是课堂和实训室两点一线。每学完一个专题的相关理论后,到卖场综合实训室通过仿真软件或实物演练来训练相应的技能。现在,本专业建设了专用的理货业务训练实训室,本课程的校内教学课程全部在实训室授课,采用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感受企业实真环境,能够将校内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理货业务实际有机结合,达到“做学合一”训练效果,学生带到卜蜂莲花等合作企业去实地实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本课程采用典型企业的典型个案为教学载体,使课程学习和真实工作完全对接,使学生“上岗即上手”。所有上述新措施都为教学的职业性起到保证作用。
二、课程定位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岗位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首都现代连锁经营行业,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连锁店管理技能和方法的连锁企业基层领班人――连锁店长。
连锁店长岗位的任职要求:熟悉连锁经营进货、销售、储存诸环节的知识和业务流程。掌握连锁门店基层岗位及基层管理岗位的知识和技能。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按照基础课程和“商学结合”课程两大体系进行建设。岗位业务课程是“商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子系统之一,该子系统按照“商学结合”、校企合作原则,紧紧围绕连锁店长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建设。岗位业务课程的开发与连锁店长职业技能证书开发相结合。
2.本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理货业务训练”与“卖场设计”、“卖场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三门课程构成专业岗位业务课程。本课程按照校内实训50%、校外顶岗实习50%,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一体化学习与管理。教学目标是通过将三家卖场(北京卜蜂莲花超市有限公司、北京百货大楼、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理货业务流程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订单处理、商品验收、商品陈列、前端销售、商品盘点、商品补货等综合业务技术。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
连锁经营原理是与本课程关系密切的前导课程,它为本课程了解卖场环境、卖场文化、卖场布局形式及连锁经营的基本运营方式奠定基础。本课程将为“卖场设计”、“卖场营销策划”、“卖场管理”等后续课程起到支撑作用。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在详细分析店长成长过程所涉及的基层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业务工作,理货业务工作是其中之一。对北京菜市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卜蜂莲花超市和7-11等连锁企业的理货业务流程进行任务分解,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参照国家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商贸零售C&G二级》确定本课程训练六大模块,包括订单处理训练、商品验收训练、商品陈列训练、前端销售训练、商品盘点训练、商品补货训练。在此基础上,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组织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实训条件建设与教学团队构建、制定课程考核标准、组织实施与考核(见图2)。
四、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针对连锁企业一线操作管理人员(如店长、理货员、收银员等)岗位职责中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而设定,并充分考虑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能够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单一或综合的理货业务。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货业务训练》是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理货流程”这个真实的大项目,来完成订单制作、商品验收、商品陈列、前台销售、商品盘点、卖场补货等六个模块来达成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成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大体是教师先教,学生来学,然后就让学生开始操做,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第二单元是让学生先做,在做中学,然后是教师发现问题予以指导,同样体现教、学、做一体化。
从教学大纲可以看出,理货业务教学内容有着较强的实操性特点,高职学生感性思维更高于理性思维,“做中学”的教学方式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此,每位主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例如,POS机的操作是前台销售的重要内容,首先让学生在POS机上自己练习,然后给每位同学分配角色,有购买商品的顾客,有投诉的顾客,有询问各种问题的顾客,还有各种性格的收银员,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卖场中,模拟收银的过程中,既熟悉了收银的流程与相关的知识,又掌握收银技能。还采用的案例分析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例如,在15分钟教学录像中,主讲教师不是一开始,就讲授普通发票应该怎样填写,而是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发票,然后小范围讨论,达成一致后,上台展示小组填写情况,以及发票填写要点及注意事项,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牢牢掌握了填写发票的技能。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理货业务能力,使学生更多、更快捷地了解了企业理货业务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仿真模拟教学技术手段,辅助学生对理货业务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安装了连锁企业真实业务软件,学生利用软件系统学习理货业务流程与工作内容。每位教师都制作了教学课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在商品盘点、商品陈列等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加深学生对企业理货业务的了解。如在学习“商品陈列方法”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料向学生演示不同企业,不同商品的陈列录像,通过视觉冲击,学生深切感受不同产品有着不同的陈列方法,不同陈列方法会带来不同的顾客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业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六、教师队伍
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本课程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年龄、专业、学历结构合理,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并重,能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该课程组共7人,专业教师5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两位专业教师与学生共建设训练基地;三位专业教师和两位企业兼职教师负责两个班的教学、训练指导和负责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课程组5名专任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院校。3人研究生毕业于工商类专业,占66%;1人本科毕业于工商类专业,占20%;1人大专毕业于财会类专业。该学缘结构满足电子商务课等交叉性学科的要求。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性强;课题组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进取心强,富有开拓创新精神。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具有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理论造诣,对职业教育有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对课程建设规划给予了许多的指导和建设性意见。
七、教材建设
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加符合当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一起合作,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设计和开发。
2008年在示范校申报过程中,由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示范专业,按照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在大量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造。开发了包括在内的基于连锁门店店长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群。“理货业务训练”教学内容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门店销售实务”等三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组合并序化。我们在开发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的同时,编写了实训指导书。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卖场岗位综合实训》,于2006年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原创教材,获得同行的广泛认可。这本教材具有通俗易懂、实操性等特点,教材融入了我院模拟卖场实训工作的诸多探索、内容把握、过程控制和经验总结,以大量的范例对实训基地的建立和实训过程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门店销售实务”选用的教材为《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本书是首都连锁企业普遍使用的店长培训教材,该教材内容鲜活、实操性强。
为了配合“理货业务训练”课程,我们与北京菜市口百货公司、7-11(北京)公司、卜蜂莲花连锁公司等企业共同组建校企结合的教材编写团队,正在合作编写“理货业务训练”教材。且与出版社协商,在近期内出版。
八、实训教学环境、场景
校内实训环境的建设是理货业务训练的支撑条件,通过递进式阶段训练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操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在一条街财贸素养体验,使学生能够真实体会理货业务的流程与运转形式。以下是训练环境的基本情况介绍:
1.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实训室(北京市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我们引进了大卖场运营中所使用的全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为理货业务中的订单处理、商品盘店、前台销售等模块的训练提供条件,以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要。
2.新建理货业务实训室
理货业务训练是新课程体系下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此配套新建了理货业务实训室。本实训室是连锁店长训练理货业务技能的实训环境,采用引进典型企业典型个案的方式建设,内容包括文化环境、硬件、用具、教具和管理制度。系统化的理货环境促进学生财贸素养的养成,提高理货技能的学习积极性。理货业务实训室的建设坚持三功能目标:学生学习功能、教师教研功能、面向企业在岗职工开展职业培训功能。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工作流程、工作理念和管理制度,建成国内领先的理货业务实训室。理货业务实训室实训项目、技能鉴定项目(见表)。
3.财贸素养一条街
财贸素养一条街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岗位实训中心和拓展训练中心为一体。学生在此通过实真训练,学会了订单处理、商品陈列、前台销售、商品盘店等工作内容,完成了从实训室的仿真模拟到企业顶岗工作之间的过渡。
九、教学效果
近三年学生对《理货业务训练》各任课教师的评价全部为优秀,教学督导组对本课程综合效果评价包括教师教学水平、实训环境、实训教材、实训内容、训练方式、课时分配和能力培养等七个指标,2007年主讲教师的综合得分为91.3分、2008年主讲教师的上半年综合得分为92.1分。
参考文献:
[1]潘家俊.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2]江明光,陈文.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引进与咨询,2005,(5).
[3]葛春凤.我国连锁经营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开商网,200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