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9 00:47: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化学工艺流程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业流程题目以能力立意为主,情境新,能考查学生的三种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化学工业流程题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化学与实际工业生产的联系,是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考生对此往往就会有畏惧感,解题时不知从何处入手突破。如果在复习时把握好高中化学知识和工业流程题目的联系,注意知识在题目中的应用,就能够教会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工业流程题目中的设问。下面就工艺流程题的结构、考查范围、常见考点以及复习建议等方面来讨论化学无机流程题目复习策略。
一、工业流程题目考查的范围
化学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化学科试题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所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试题还应注意考查考生初步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工业流程为载体对化学知识的考查满足了这个要求,注重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充分体现了对学科主干知识及学科内综合能力的考查。化学工业流程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反应原理——涉及元素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等。
2.如何控制成本低——原料的选取使用、设备的损耗等。
3.如何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利用好副产品、循环使用原料、能量尽可能利用。
4.如何使生产过程要快——化学反应速率(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入手分析、解答)。
5.如何提高产率——化学平衡(从影响平衡的因素入手分析、解答)。
6.如何得到纯的产品——产品的分离、提纯等实验基本操作问题。
7.环保问题——反应物尽可能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三废”的处理,涉及绿色化学问题。
二、无机工业流程题的结构、常见考点
1.原料处理阶段的常见考点
①加快反应速率——问那些加快反应速率有哪些方法或给出操作如粉碎、研磨等作用。②溶解 浸出——通常用水或酸或碱溶解,如用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得到可溶性离子进入溶液,不溶物通过过滤除去的溶解过程;也有先加入固体物质再用溶剂溶解的。③灼烧 焙烧——如从海带中提取碘等。④煅烧——改变物质结构或者发生化学反应,如改变高岭土中氧化铝的结构。
2.分离提纯阶段的常见考点
①调pH值除杂——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本类考点题目中通常会给出一些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到完全沉淀的PH值,一般应满足两点:①能与H+反应,使溶液pH值增大;②不引入新杂质。②试剂除杂——加入化学试剂除去杂质,所加试剂应过量,最好不引进新的杂质。③加热——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加热。④降温——防止某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为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移动。⑤母液(滤液)——考虑回收利用或者对环境的污染。
3.获得产品阶段的常见考点
①洗涤(冰水 热水)——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有时也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②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 抑制水解。③结晶。
4.其他考点
①方程式——考查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或配平,其中考查陌生方程式的书写成为近年的热点。②实验仪器——考查仪器的选用或用途。③计算——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焓变、盖斯定律、中和滴定、化学平衡常数表K、溶度积常数KSP等的应用。④信息点——需要结合题目中所给信息进行回答,常见的有金属离子沉淀的PH值范围、图像等;也有一些是介绍物质性质或其他。
三、化学无机流程题目复习策略
1. 夯实基础知识,重视高中化学知识在流程题目中的运用
化工流程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业流程题目考查内容形式多样,化学实验与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化学概念和原理等各个板块中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涉及的知识大多比较基础,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落实,避免失去根基。
2.掌握一些解题方法
围绕前面提到的工业流程题目考查范围,在审题时首要明确制备的产品是什么;原料经过怎样的处理;后续分离操作怎样进行;如何获得产品有无副产品。在回答题目的设问时要注意针对性,流程中无关的内容不要深究。另外新课程考试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所以很多试题的答案是隐藏在试题中的。一般解题方法有:
首尾分析法 对一些线型流程工艺(从原料到产品为一条龙生产工序)试题,首先对比分析生产流程示意图中的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
截段分析法 对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包括副产品)的工艺流程题,用截段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点线结合快速解题法由点到线,或者表述为“集中一点,通观全局!”“点”就是只抓住流程图中的一处或是题目中的某处信息进行作答。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高中化学学科考试说明》中指出:“化学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自主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化学工艺流程题正是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
一、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关于工艺流程题的考查概况
1.工艺流程题的来源
工艺流程题脱胎于无机框图推断题,它创设了一个以工艺生产为背景的真实情景,将主要的生产阶段用框图表示,用箭头将反应原料与目标产品联系到一起。基于此,出题人可将科学发展、绿色化学的思想渗透其中,以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工艺流程题的知识主线仍然是无机化学反应,但相比较于单纯考查元素性质的无机框图推断,工艺流程题则给出了更大更深更广的考查空间,它所设计的问题基本可以遍及化学模块的各个领域,主要涉及元素化合物、物质的分离提纯、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实验。设问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填空、选择、简答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题干阅读量大,生产流程比较陌生,题材新颖,考查方式灵活,无法猜题,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
2.工艺流程题的设问角度
工艺流程题的问题设置一般都由易到难,逐层深化,立足基础,注重综合,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常见的命题角度分为以下几种:(1)化学物质化合价的判断或元素的电子式的书写。(2)书写工艺流程中部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也会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3)分析工艺流程中试剂选择及选取原因。(4)判断工艺流程中间部分产生的物质的种类。(5)选择合适的物质分离提纯的方式,能准确表述其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6)计算原料实际的需求量以及产物的产量。(7)工艺流程优化的具体措施。
3.工艺流程题的考查内容
工艺流程题尽管设问和考查内容较多,但都紧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命题,不会出现偏、难、怪的问题。其主体考查内容并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高考真题全面概况了高中的知识点,同时也突出了重难点。因此,在复习工艺流程专项的过程中应该反复研究琢磨高考试题,抓住高考出题思路,掌握命题的趋势,提高解题技巧。教师与学生都应深入了解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题中的主要考查内容,以便更好地开展复习。以下对高考工艺流程考查内容的“十算”“十掌握”,有助于大家制定更加科学的复习计划。(1)工艺流程题中的“十算”,即高考工艺流程实验题中涉及的计算:根据电子守恒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按方程式系数比进行相关计算;根据盖茨定律进行相关吸放热焓变的计算;溶液中物质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溶液中水解平衡的计算;工业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计算;溶液中pH的计算;原料转化率及产率的计算;产品纯度的计算。(2)工艺流程题中的“十掌握”: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以及电子式等基本化学用语;掌握部分金属和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操作及注意事项;掌握常见氧化剂、还原剂及对应产物的判断;掌握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掌握酸碱中和滴定及氧化还原滴定原理;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掌握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度的影响;掌握常见物质溶解度。高考题中化学工艺流程题会涵盖许多知识点,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以上几个方面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
二、高考化学实验题中关于工艺流程题的解题策略
1.树立正确的解题意识
对于高考化学实验中的工艺流程题,我们要明确考查内容,熟练考查方式,还要寻找解题方向。解化学工艺流程题应具备五个意识:(1)科学意识。采用合理的分离除杂原理和恰当的物质转换方式。(2)成本意识。考虑浸出率、转化率、利用率、材料价格、能耗的控制、原料能量的循环利用,尽可能地降低消耗成本。(3)效率意识。选择合理的反应条件,在一定情况下投入催化剂的使用。(4)环保意识。绿色化学应遵循无污染、无腐蚀的原则。(5)安全意识。对于易燃易爆、腐蚀性较强、不稳定物质的处理要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提高答题的规范性
通过认真研读高考试卷的评分细则,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知识储备相当的情况下,能否细心规范准确地答题,是决定学生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例1.2019年的全国II卷(节选)以重晶石(BaSO4)为原料,可按如下工艺生产立德粉:例2.2017年的全国II卷(节选)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熟料的主要成分为CaO、SiO2,并含有一定量的铁、铝和镁等金属的氧化物。实验室测定水泥样品中钙含量的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易错解答:起到了氧化性作用。分析原因:指代过于广泛,没有具体到某一特定情境中。在考试过程中考生要认真审题,理解答题要求并规范作答,教师也要在平时训练中及时向学生展示标准答案,并向学生告知答案的评分细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在答题时,学生要注意所写答案与题目要求是否相同,避免所答非所问的情况发生。在正确理解题意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有条理性,扣紧采分点。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说明:叙述类问题并不是书写的字越多越好,答多的部分如果出现了错误,反而会被扣分。另外,要规范化学用语,注意可逆、沉淀、气体符号书写等细节问题。最后,要强调在整张试卷上答题时,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杜绝因字迹潦草而失分。
3.掌握工艺流程答题模板
在工艺流程题中,最受出题人青睐,也是考生得分率较低的一种题型为简答题。它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包括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完整性、创造性,也能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而学生会因为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固,似是而非,抓不住要点,叙述不规范不全面而导致得分普遍偏低。所以,在平时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传授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在书面练习方面给予学生规范性指导,总结一些常见化工问题和实验操作答题的模板。如涉及到增加原料浸出率的措施,可以写搅拌、提高温度、增加浸出时间、增大压强等;加热的目的一般为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一个方向进行移动;滴定终点的判断是当滴入最后一滴XX溶液,溶液颜色由…变为…且半分钟后不褪色;洗涤沉淀的操作是将沉淀放入过滤装置中,沿玻璃棒加蒸馏水至浸没沉淀,静置,待水流尽后重复操作2~3次(若滤渣易溶于水,可用无水乙醇进行洗涤)等。通过进行相关答题技巧训练,使学生掌握一些答题模板,在考试答题过程处于一种主动状态,不但能准确作答,也能节省答题时间。
参考文献:
无机化工流程题是近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热点、难点,所占分值相当大.但由于这类试题的信息新颖、情境陌生,文字量大,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对学生而言,题中所蕴含的信息加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目前高中化学教学中习得较少,因此不少考生感到解题困难,所以这类题的得分率较低.为此,本文以近年江苏化学高考的第16题为基础,谈谈化工流程题的特点、解题思路.
一、试题背景
无机化工流程题在高考中之所以备受青睐主要有两个原因:
1.这类试题以真实的工业生产作为背景,陌生度大,起点高,结构新颖,提问灵活,有较好的区分度.且题材多,无法猜题,能较好的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选拔原则.
2.这类试题能很好体现《考试说明》中的相关要求.《2013年考试说明》在命题指导思想中提出:要求重点考查考生的信息获取与加工、化学实验探究、从化学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能力,要求进一步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进一步体现化学科(江苏卷)的“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的特色,这些要求在化工流程题中都能很好的体现,突出能力的考查.
二、试题的特点和作用
1.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作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
2.试题内容丰富, 涉及多方面的化学基础,能考查学生化学双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双基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
3.试题新颖,一般较长,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类试题在背景材料上体现化学新内容,本质上还是落实在双基上,即常说的“起点够,落点低”,我们千万不能被新包装所迷惑,所吓倒.
三、解题思路及方法
1.粗读流程懂目的.粗略读题,通过对比分析流程图中的第一种物质与最后一种物质,弄清从原料出发,要得到最终产品,必须除去什么元素、引进什么元素?初步知道题目中的问题设置.
2.细品过程推用意.结合题设问题,精心研究流程中的某些相关步骤.可分析如下问题:反应物是什么?加入了什么试剂,其目的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反应?利用了什么原理?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对于某些不太理解的步骤,可以结合下文大胆去预测,重点关注其产物,如果这一步骤在后面的问题设置没有涉及则可以“难得糊涂”,大胆跳过.
3.迁移知识解问题.在整体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一道大题化为相对独立的小题,明确问题设置的意图.这类试题实际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的转化、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绿色化学观点等知识,常通过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或离子反应方程式、叙述实验操作和步骤、分析操作目的、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形式表现出来.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根据学习过的化学反应原理,联系实际工业生产及题目信息等进行知识的整合,从而推出结论.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综合应用及迁移能力.
4.规范表达写答案.答题这一步很关键,答题时要看清问题,切记答非所问.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注意评价或比较实验方案要全面,从化学原理的角度、用化学语言作答;要抓住主要问题,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注意归纳答题的套路.
四、例题分析
工业上常回收冶炼锌废渣中的锌,并用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如表1.
表1氢氧化物Al(OH)3Fe(OH)3Fe(OH)2Cu(OH)2Zn(OH)2开始沉淀的pH3.31.56.54.25.4沉淀完全的pH5.23.79.76.78.0(1)在“酸浸”步骤中,为提高锌的浸出速率,除通入空气“搅拌”外,还可采取的措施是.
(2)上述工艺流程中多处涉及“过滤”,实验室中过滤操作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有.
(3)在“除杂Ⅰ”步骤中,需再加入适量H2O2溶液,H2O2与Fe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为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应控制溶液的pH范围为.检验Fe3+是否沉淀完全的实验操作是.
(4)加入Zn粉的作用是,“操作A”的名称是.
答案:(1)适当提高反应温度(或增大硝酸浓度、将锌废渣
粉碎等)(2)烧杯、玻璃棒、漏斗(3)2Fe2++H2O2+2H+=2Fe3++2H2O 5.2-5.4静置片刻,取少量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若不出现血红色,表明Fe3+沉淀完全(4)除去溶液中的Cu2+冷却结晶
解析:此题以熟悉“Zn(NO3)2•6H2O晶体”制备为背景,涉及了酸浸、反应速率、离子水解、氧化、过滤、反应条件的控制、除杂、冷却结晶等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了学生运用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实验技术等熟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先按照解题思路带学生粗读流程,明确流程目的,用锌废渣来生产Zn(NO3)2•6H2O晶体,引导学生思考引入了什么元素,该如何引入?又该除去什么元素,结合本题所给信息思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除去.然后带着问题看:(1)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主要围绕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强、接触面积等因素综合分析.(2)问的命题意图是考查“过滤”这个熟悉的常考不衰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复习过滤的操作、仪器、注意点等.(3)问的命题意图是利用控制pH分离除杂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沉淀完全的检验方法.“Fe2+的除去”也是此类型题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根据给出的“有关氢氧化物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的pH”数据,了解到Fe3+优先于Zn2+沉淀,而Fe2+滞后,它开始沉淀时,Zn2+已经沉淀完全,所以先利用H2O2把Fe2+氧化为Fe3+再沉淀除去,利用KSCN溶液检验Fe3+是否除尽.(4)问的命题意图还是考查除杂问题,围绕除杂原则考虑,除去杂质不引入新杂质.当控制溶液的pH在5.2-5.4,使Fe(OH)3、Al(OH)3沉淀完全,而Zn(OH)2不沉淀,此时溶液中的Cu2+部分沉淀,加入锌粉目的是除去溶液中的Cu2+.溶液中析出晶体,完整步骤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烘干.
无机化工流程题在高考命题中得到广泛的关注,正是因为这类题型体现了新课程所要求的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三的复习中,教师应该精选试题,由易到难,巩固基础,再攻难点,逐步帮助学习克服畏惧心理,建立解决此类题型的信心.同时加强对这类题型所涉及知识的归纳总结,积累工业流程中常见的工艺手段、化工术语、操作的名称和目的等.只有掌握了化工流程题的一般特点和解题思路及方法,在高考中即使遇到情境陌生的流程题,也能够驾驭自如,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9–005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紧密联系工业生产的化学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化学高考的热点题型,也是主流题型之一,运用学生自主命题教学模式,将能够提高复习实效性,提高学生解决此类试题的能力。
1 工艺流程题的考查现状
工艺流程题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解决生产实际中问题的能力。
统计近年高考试题,从生产过程的主要工序看,可分为除杂提纯题、原材料转化题、有机合成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题等。从试题分析来看,工艺流程题一般有两个目的:①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要求学生在题中找出最终要得到的主要物质和混有的杂质,借助一定的操作和试剂将杂质除去,分析加入某试剂后,所能发生的反应和生成的产物,分析所加试剂或操作目的。②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要求学生分析制备的目标产品和题中给出的该产品的性质或信息,采取必要措施来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杂质,此类题中一般也会涉及到物质的分离、提纯等操作。
工艺流程题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值较大,试题的陌生度高,信息量较大,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审题能力、信息素养、解题能力等方面要求也高,使得学生在没做题之前就会产生畏惧感,导致这类试题的得分不是很理想。工艺流程题的解决过程是否顺利既会显著影响考试得分高低,也会明显影响学生的考试情绪和心理。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应用学生自主命题模式组织复习,该模式既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本的有效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理念,也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命题、课堂展示和交流讨论,切实减轻学生的做题负担,促进课堂参与,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要点,训练解题技能和解题方法,提升思维能力,强化答题规范等。
2 工艺流程题复习中的学生自主命题教学模式
工艺流程题复习中的学生自主命题教学模式,是指在高三工艺流程题的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在充分研读考试说明和分析近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工艺流程图和某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知识自主命制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换答题、展示命题、交流讨论、总结提升的一种的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该模式分解为五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第一环节“精选工艺流程”是该模式顺利实施的重点,工艺流程的选择将决定学生命题的质量、数量和课堂展示的结果。对工艺流程图的选取宜基于以下几点:(1)流程的类型和工艺目的;(2)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覆盖情况;(3)对化学原理知识的应用要求;(4)对化学实验操作的体现;(5)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可能性;(6)对解题能力和答题规范的关注。这样才能在复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既提升解题技能,又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巩固。需要提醒的是,精心选择工艺流程后,在课堂上仅给出其流程图和相关信息,不能给出试卷中设置的问题,以免给学生造成“问题定势”。同时,教师务必要查阅相关资料,对流程图进行深入分析,以备课堂之需。
在第二环节“简要分析信息”中,教师仅是对试题的题干文字和流程图进行简明扼要的说明,不宜作较多的信息分析和提示,以免造成信息干扰,影响学生的命题思维。
第三环节“学生自主命题”是该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各学习小组通常以4~6人的男生、女生混合编组为宜。同时,教师应在各学习小组间进行巡查,既关注学生的命题进展情况,也要及时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提示,以提高题目命制的质量。
第四环节“课堂展示交流”是教学目标能否高效达成的关键所在。在课堂展示交流中,教师要充分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做好试题的补充和扩展,引导学生对试题解决进行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充满热情和激情地投入,也要冷静和沉稳地思考;既要将学习的“自”交还给学生,也要做好及时的点拨引导,避免“超纲”“跑偏”;既要关注展示交流中的思维容量、参与程度,也要适时地补充拓展和强调强化,保证课堂的有效达成度。具体而言,可按图2所示基本过程进行课堂展示交流。
最后的“巩固归纳升华”环节,则是学生通过习题的训练进行自我总结反思和解题能力强化的过程,教师要做好题目的选择、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共性问题的弥补。
3 学生自主命题教学模式在工艺流程题复习的教学实践
笔者在该模式的教学实践中,以两节课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组织复习,既避免了学生的自主命题流于形式,真正促使学生对流程图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命题思考,也能培育形成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自主总结的学习氛围。
3.1 精选工艺流程
笔者在高三化学的工艺流程题专题复习中,结合选题原则,曾选择了“从含镍废催化剂中可回收镍”的工艺流程为例题。该题的题干如下:
某油脂化工厂的含镍催化剂主要含有Ni,还含有Al(31%)、Fe(1.3%)的单质及氧化物,其他不溶性杂质(3.3%)。从该含镍废催化剂中可回收镍,其工艺流程如下(见图3):
3.2 简要分析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该流程图,不难看出这是以分离提纯为主体的物质制备题,目的是从含镍催化剂中除去Al、Fe的单质及氧化物和其他不溶性杂质制备NiSO4·7H2O晶体。在流程图中,涉及碱浸、酸浸、过滤、调节pH、浓缩结晶等实验操作和某些试剂。同时,题中给出了“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时的pH”的信息,这表明可能需要使所含的Al、Fe杂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的形式而除去。
3.3 学生自主命题
接着,指导学生对该题的分析和解题思路进行了总结。如第8小组说“由于含有Al、Fe的单质及氧化物杂质,而题中又给出了相应氢氧化物的沉淀pH,这就表明需要将这些杂质转化为氢氧化物除去,这也就必然涉及盐类水解的抑制和促进,那么调节pH的操作目的一般就是要促进某些金属阳离子的水解而除去”;第6小组说“油脂化工厂的原料必然会有油污附着,就势必需要碱洗除去,这就联想到由废铁屑制备绿矾的过程中也是首先碱洗除去表面油污的”;第2小组说“在流程题中常常会见到酸浸、碱浸的操作,就应该想到选什么酸或碱、提高浸出率的措施、浸出过程中有哪些反应发生”,等等。学生经过自身或小组的流程分析、自主命题、交换答题和交流讨论的一系列学习,对不同类型的工艺流程题的分析、考点把握、解题思路有了显著的提升,学习的信心得到了很大的促进。
此外,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对答题规范也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联系迁移,如:看清要求填写的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反应条件是否正确、是否完成配平、离子符号是否正确,如果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是否标明聚集状态、ΔH的符号单位是否有误;要求填写物质“化学式”还是“名称”;化学专有名词是否有错别字;实验操作的文字表述是否规范,如某步骤为了除杂,应该注明“是为了除去××杂质”,而不是只写“除杂”;操作需要的实验仪器是否有缺漏,文字是否准确;操作目的的回答是否全面等等。
可以说,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主动性很强,讨论、质疑和回答的积极性很好,且有一定的深度,课堂氛围好,效益高。
3.5 巩固归纳升华
在完成两课时的自主命题和讨论交流后,笔者精心选择若干相同类型的工艺流程题进行巩固训练,每道题约需花10分钟左右,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归纳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巩固训练进行批阅,对错误进行统计整理,对个别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对存在的共性问题再次进行集体指导,从而完成对此类试题解题能力的再提升。
4 结语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笔者对部分学生进行的访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表示自己在考试中不再害怕工艺流程题,有了一种“我就是命题人,我自己当然会做”的自信。学生普遍认为经过这种自主命题的实践,比较容易从流程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能较好的形成分析问题的思路,能关注到答题中的细节问题,减少了无谓失分。可见,学生自主命题教学模式在工艺流程题的复习中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要更加充分地做好课前准备,更加细致地研究展示交流中的点拨引导,才能取得更高的复习实效。此外,也可以尝试在其他专题复习中的应用,如“有机推断和有机合成”专题等。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考试院.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化学)[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2.
[2]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化学是真实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平时练习题目中有虚假、捏造的痕迹,但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达成学习目标,有时候大家都在“违心”地给学生训练大量自知无用,但又不敢割舍的试题。这类试题在一些计算题、框图型试题、伪探究题中比较多见。如兴趣小组同学为了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杂质就绝对不会发生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就都是44的倍数。又如为了检验碳酸根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等离子,实验室总有那么一包粉末,它里面总是混有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等,也不知道实验室老师是不是整天没事做,把那些已经分得清清楚楚的药品再混合起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难道考查化学知识就不可避免这些传统的桎梏吗?不是,其实真实的工业生产中有许多鲜活的情境可以采用。因此化学工艺流程题就顺应形势而产生。
化学工艺流程题,顾名思义,就是将化工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生产阶段用框图流程形式表示出来,并根据生产流程中有关化学知识步步设问,形成与化工生产紧密联系的化工工艺试题。工艺流程题的结构分题头、题干和题尾三部分。题头一般简单介绍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和工艺生产的目的;题干部分主要用框图形式表示从原料到产品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题尾则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设计成系列问题,构成一道完整的试题。
其特点与作用有三:一是试题源于生产实际,以解决化学实际问题为思路进行设问,使问题情境真实,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习观;二是试题的内容丰富,可以涉及化学基础知识的方方面面,能有效考查双基知识及应用双基解决化工生产中有关问题的迁移推理能力;三是试题新颖,阅读量大,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收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
例1:(200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参观制碱厂后,获得以下信息,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产品与原理】
【问题讨论】:
(1)操作Ⅰ、Ⅱ、Ⅲ中,相同操作的名称为。
(2)反应①中发生了两个反应,写出其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3)反应③中得到纯碱的化学方程式为:。
(4)溶液B中的溶质有(至少写出两种)。
(5)上述生产流程中可循环使用的是(填序号)。
A.挥发性气体C B.溶液D C.氢氧化镁 D.化肥NHCl
【组成确定】
(1)称取一定质量的纯碱样品,经多次充分加热后,再称重,质量无变化;
(2)另取少量纯碱样品加入适量水,样品完全溶解,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稀HNO,再滴加AgNO溶液,有白色沉淀。
由上述实验可确定纯碱样品含有杂质(写化学式)。
【含量测定】
称取纯碱样品10.8g加入适量水,再加入过量CaCl溶液,搅拌、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0g,计算过程:请通过计算并结合右表判断此纯碱样品等级为 品。
【总结反思】
某同学认为,在上述纯碱含量测定中,将CaCl溶液改为BaCl溶液,测定误差会减小,其理由是。
分析:
1.知识情境真实化。题目以真实的侯氏制碱法为素材进行命制,以工艺流程图形式开门见山。
2.起点高,落点低。虽然是学生未见的化工技术,但是能完全用初中的知识加以解答,没有简单的高中知识下放;问题设置有简答题,有计算;有知识考查(化学方程式书写等),也有实验考查;有定性的判断分析,也有定量的数据处理。
3.结构设置科学合理。题目结构按照产品原料、生产流程、相关资料、问题讨论、组成确定、含量测定及总结反思,环环相扣,完全吻合科学探究步骤。
4.语言表述简约化。语言表述简洁、质朴、流畅,没有多余的“包装性”文字,让考生直接进入“化学状态”。
5.考查功能立体化。有点的考查(实验操作过滤),也有线的考查(得到纯碱的方程式书写),更有面上的考查(看懂流程判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数据处理要求思维能“来回穿梭”而不乱,能锁定三维目标,进行立体化全面考查。
附答案:
【问题讨论】:
(1)过滤
(2)NaOH+HCl=NaCl+HO或NaCO+2HCl=2NaCl+HO+CO
(3)2NaHCONaCO+HO+CO
(4)NaHCO、NaCl、NHCl、NHHCO四种中的任意两种
(5)A、B
【组成确定】:NaCl
【含量测定】合格
解:设NaCO的质量为x
NaCO+CaCl=CaCO+2NaCl
106100
x10.0g
106∶100=x∶10.0g
解得:x=10.6g
10.6g/10.8g×100%=98.1%(或98.14%或98.15%或98.2%)
若用关系式解答:
NaCO∽CaCO
106100
x10.0g
106∶100=x∶10.0g
解得:x=10.6g
10.6g/10.8g×100%=98.1%
【总结反思】
等质量的NaCO与BaCl反应产生的沉淀质量大,称量时的(相对)误差小。
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探究实验异常现象
异常的实验现象通常孕育着科学的重大发现,化学史上很多发现都是来源于对异常现象的探究,其中氩的发现就是很典型的一个例子。早在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的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N等已知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不足总体积1/200的小气泡。到了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的密度与氨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始终相差0.0064g/L,最后瑞利和拉姆赛共同研究后预测大气中含有某种较重的未知气体,经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发现了化学性质极不活泼的惰性气体――氩。因此,我们说化学“异常”的实验现象中孕育着创新,有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研究过程,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异常”实验的这一特点,注意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实验的问题情境,重视实验“异常”现象或“失败实验”的教学功能的开发就是很好的方法。在中考命题中,对实验异常现象的探究也是亟待开发的领域,这里大有文章可做。
例2:(2010)有一实验事实: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不但有铜生成,而且有较多的气体产生。为确定气体的成分,进行下列实验探究。
(一)探究:从物质组成元素角度分析,气体可能是SO、O、H中的一种或几种。
(二)实验:
(1)甲同学为确定是否含有SO,他将气体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颜色未发生变化,则该气体中 SO(填“有”或“无”)。
(2)乙同学认为只有O,则可是 来检验。实验证明乙同学的观点不正确。
(3)丙同学为判断是否含有O,同时确定气体成分,通过查阅资料得知:
O+4KI+4HCl=2I+4KCl+2HO,I为碘单质。于是他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三)实验现象与结论:A中观察到,证明无O;
B中观察到,证明该气体是H。
(四)实验反思:
(4)大家认为丙同学在加热之前,应对气体先以确保安全。
(5)由上述实验可知,硫酸铜溶液显性(填“酸”或“碱”)。
赏析:
1.导入开门见山。不用过多的语言赘述,直接告知你这种异常的实验现象,让你迅速进入到此题的情境中。
2.涵括内容广。不仅考了酸碱盐的部分性质,同时还包含了二氧化硫、氧气的检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等等。
3.获取信息素养的训练。该题并没有简单地按照以往的格式局限于氧气的检验,而是给出相关资料,并且很直接地把实验装置图给你,无须你再去设计,直接考查了考生读取信息、分析信息、信息加工的能力。
4.科学素养的培养。通过违反初中教学中常规的实验现象,引出问题,培养了考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遇见异常现象或者问题,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
附答案:
(1)无
(2)带火星的木条
(3)溶液未出现蓝色或无现象,铜网表面变红
(4)验纯
(5)酸
综上所述,化学中考试题的命制注重学生活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考查,注重学习方法与科学思想的渗透,试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要从学生利益出发,将学生素质完善发展作为立身之本。从这个层面出发,每一位化学教师都要加强对中考试卷的研究,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让我们的化学课堂成为共同提高师生科学素养与思维方法的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40-01
研究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化学试题,很容易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十分重视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期中与化工生产直接联系的“化工流程题”已经成为现高考试题的主流题型。[1]笔者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和模拟题中的“化工流程题”的特点分析,谈几点个人拙见。
一、化工流程题的特点
1.无机化工流程题的结构框架
我对比了几十道化工流程题(以下简称流程题),发现题目总是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题头:用文字简单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或工业生成的原材料和生产目的(包含副产品)。
题干:主要用流程图的形式将操作过程或物质转换过程表示出来,一般包括三大环节:
题尾:根据流程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编制成若干问题。
2.无机化工流程题的常见考点
我对比发现近几年该类题目常考以下几个知识点,我们需先做到心中有数:
考点一:方程式的书写
考点二:原料处理的目的和措施
考点三:滤渣成分
考点四:实验操作
但是这类题目往往信息量大、情境陌生、选材新颖、综合性强,许多考生倍感棘手,所以失分较多。
二、例题分析
例: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以下是某工厂用含铁废铜为原料生产胆矾(CuSO4・5H2O)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胆矾和石膏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g/100g水)见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棕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Fe(OH)3 ;
(2)写出浸出过程中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3Cu + 2HNO3+ 3H2SO4=3CuSO4+ 2NO+ 4H2O ;
(3)操作I的操作温度应该控制在 100 ℃左右;
(4)从溶液中分离出硫酸铜晶体的操作II应为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
(5)反应产物中的NO可以循环使用,试仅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NO转化为HNO3
4NO + 3O2+H2O=4HNO3 。
点评:此题原料处理、分离提纯、获得产品三个环节非常清晰,我所列的四个考点都在此题中出现,另外题目中也出现了“浸出”、“调PH值”、“蒸发,浓缩,过滤”等关键字眼,解答此类题目需明白这些关键字眼一般代表什么意思,平时的积累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化工流程题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以及经验总结
有了基本步骤,针对具体的考点我也谈一些小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和指正:
1.针对考点一,方程式书写按4步走:
(1)判断反应物(氧化剂、还原剂)和产物(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之一流程图中蕴含的有用信息,如框图中的文字说明,箭头的指向,问题中的有效信息等。
(2)利用得失电子守恒粗配。
(3)利用电荷守恒补充一些微粒,但要考虑环境(如H+和H2O或OH-和H2O)。
(4)利用原子守恒配平所有的物质。
2.针对考点二
出现下列高频词语需要明白它的一般代表的意思:
(1)在原料处理环节
粉碎或研磨:增大固液(或固气或固固)接触面积,加快反应(溶解)速率,增大原料的转化率(或浸出率)。
煅烧或灼烧:将不易转化的物质转为容易提取的物质;转变为氧化物;除去有机物;除去热不定的杂质。
酸浸:溶解、去氧化物(膜)、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提高浸出率的措施有:搅拌、粉粹研磨、适当增大酸浓度、升温等。
碱溶:去油污、铝片氧化膜;溶解铝、二氧化硅;调节PH促进水解(沉淀)。
(2)在分离提纯环节
调PH值除杂:控制溶液的酸碱性使某些金属离子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加热:加快反应速率或促进平衡向某个方向移动。
降温:防止某些物质在高温时会溶解(或分解)、为使化学平衡向着题目要求的方向进行。
在这一环节中若产物为不溶物:操作为过滤、洗涤、干燥;若产物为可溶物:操作为结晶(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过滤(可为趁热过滤)、洗涤、干燥;若产物为有机物:操作为萃取分液、蒸馏;若产物为气体:操作为洗气。
(3)在获得产品环节
洗涤(冰水、热水):洗去晶体表面的杂质离子,并减少晶体在洗涤过程中的溶解损耗。
蒸发、反应时的气体氛围抑制水解:如从溶液中析出FeCl3、AlCl3、MgCl2等溶质时,应在HCl气流中加热,以防其水解。
蒸发浓缩、冷却结晶:如除去KNO3中的少量NaCl。
蒸发结晶、趁热过滤:如除去NaCl中的少量KNO3。
3.针对考点三
讨论滤渣成分必需读懂流程,运用严肃化合物知识,理清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要求基本反应基本原理必需清楚。
4.针对考点四
关于实验操作的描述,学生需熟悉课本常见基本实验操作,实验仪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53-01
一直以来,高中化学作为我区薄弱学科之一,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教学的困难。从笔者的经验来看,除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以外,在运用化学问题的解决策略实际解决问题的时候,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和练习中加以引导,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一、类比策略
类比策略是将已有知识经验的问题为原型,通过分析、比较在待解决的问题与原型之间建立起联系,寻找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从而解决新问题的一种策略。新问题与原型问题有三种相似性:①问题情境的相似性;②知识类型的相似性;③思维关系的相似性。例如:双氧水(H2O2)和水都是极弱电解质,但H2O2比H2O更显酸性。 (1)若把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请写出它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 (2)鉴于H2O2显弱酸性,它可以同强碱作用形成正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酸式盐。请分别写出H2O2与Ba(OH)2反应生成正盐、酸式盐的化学方程式:_____。这是一道很典型的利用类比策略解决问题的题型,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只能看出问题情境的相似关系,但是不能将其与二元弱酸的电离知识联系起来,即使能够建立联系,由于新的问题情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让很多学生无从下笔解答。
二、分解策略
如果类比就是简单的模仿,而分解策略就是人们很容易想到又很常用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确定目标、分解任务,它是按照一定的方式把把很大、较难的总目标,分解成相互关联的系列子目标,逐个加以考量,而后综合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高考化学工艺流程问题的解决,气体的制备和性质检验问题等等,都需要综合考察目标要求,做到整体把握,从生成起始问题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可以是循序渐进,也可以是突起跳跃的,但不能割裂开来,需要前后联系,不断地归纳小结。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时,教学的过程就是思想和方法的影响,才能使学生的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
三、整体策略
整体策略是一种重要化学学科思想,不仅是教学的支撑,也是学生能力的基础,整体策略就是从整体着眼、从综合入手,忽略局部,不至于走入死胡同或走弯路,从而快捷有效地解决问题。它是对基础知识熟练应用的结果,虽然化学学科知识繁杂,但都是围绕从元素化合物知识过渡到理论总结的主线展开,从初中阶段学习了四个基本的反应类型,学习了化合和分解反应之后,就引出了质量守恒定律,而后加以应用,学习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从定性理解化学到培养学生定量计算能力,初步知道了守恒的思想。高中化学阶段尤其注重运用整体策略解决问题,在必修一第一单元,学生就接触到溶液中的电荷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守恒,只是学生学习准备不同,训练和强化的能力水平和层次因人而异。等到了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物料守恒、质子守恒以及电荷守恒等比比皆是,不少学生就感觉到了化学难,层次深,不好把握。诚然,宏观的总揽全局的方式解决问题,不仅是要培养整体策略的学科思想,更需要对部分把握游刃有余,方能深入浅出,简化步骤,整体解决问题。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考的三大变化
1.试卷结构的变化。2013年我省高考采用“3+理综/文综”模式,化学试题结构采用“7+3+1”模式,与旧课程高考相比较,试题结构的主要变化体现在:(1)化学在理科综合考试中分值由原来108分变为100分。(2)客观题仍为单项选择题,每题6分,但数目由8道小题变为7道,共计42分。选择题以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为主,全面检测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化学核心知识内容的覆盖,试题遵循由易到难的命题特点。(3)主观题分为必答题和选答题。其中必答题3道,内容主要考查《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三个模块。选答题3道,涉及《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和性质》《化学与技术》三个选修模块,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选修情况和个性发展需求任选一道试题做答,共计58分。主观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发散性,通过多题把关,达到既能控制难度,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发挥试题的定位功能,达到甄别和选拔考生的目的。
2.考试内容的变化。新课程《考试说明》将化学考试内容分为“必考内容”(涵盖《必修1》《必修2》《化学反应原理》内容)和“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通过对比《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的变化,其变化主要体现在:(1)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增加了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删去了原考纲化学计算部分内容,将化学计算的要求分散,与相关知识内容整合。(2)选修内容包括《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和性质》《化学与技术》三个选修模块。其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包括“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化学与技术》包括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3.化学学习能力考查的变化。 新课程高考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考查由原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改为:(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要求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能正确复述、再现、辨认;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知识模块。(2)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要求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能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作出解释。(3)探究能力。要求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试题的特点
1.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纵观近几年宁夏和全国课改区高考化学试题,试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时代性等特征。注重考查中学阶段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包括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电解质溶液、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基础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及化学实验操作等内容。
2.突出导向性,体现各模块的特色。新课程高考试题体现了导向性,在对选修模块没有设置模块必修内容的在必做试题中要求较高,知识与能力并重。在选修中需要进一步延伸的必修内容在必答题中要求较低,只考查常识性了解、基本概念、基本知识。选答题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必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外,还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立意考查。
3.突出学科内的融合,发挥试题的选拔功能。新课程高考试题重视学科内知识的融合,试题既有学科内不同单元内的综合,也有不同模块的综合,淡化了学科本位思想。特别是II卷试题没有纯知识试题或模块试题,大多数试题把实验、计算、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原理等知识相互交叉,命题思维体现知识整合能力的考查,体现新课程分层要求、递变推进的思维和尊重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多题把关,达到既能控制难度,又能提高区分度的效果,使分数有理想的离散程度,发挥试题的选拔功能。
4.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学以致用,体现化学学科价值。新课程高考试题情景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情景新颖真实,减少了虚假的、对化学学科发展有负面影响的情境素材,体现STS理念。内容涉及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原来传统的真实情景的无机推断、有机推断框图题被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工艺流程题、操作流程题、有机合成线路题所代替。此类试题有助于让学生了解化学在资源利用、工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化学在生产、生活及科技上的价值及对推动人类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5.突出实验考查,体现学科特色。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高考的失分点,新高考的实验内容包括物质的制备、合成、分离、提纯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优化、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结合等。而且近年有从无机物的制备转向有机物的制备的趋势。试题考视基础操作、基本方法,融实验技能、实验设计、探究方法、分析归纳、信息采集整理为一体,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例如,2012年宁夏卷第28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主要考查了溴苯的制备、提纯),对促进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6.试题呈现方式多样,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考查。新课程高考试题呈现方式新颖多样,主要以数据信息、文字信息、图表信息、反应信息、化学工艺流程、实验操作流程等形式呈现,通过对实验、图形、模型、图表的观察以及试题提供的各种信息,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准确提取实质内容,形成新知识的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复习策略
1.研究新课程《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准确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在高考复习时要认真地研究对照旧课程《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与新课程《课程标准》、课改区的《考试说明》在考查内容和考核层次上的变化,明确增减的内容和考核层次的变化,要特别关注《课程标准》新增内容,必考内容中新增的化学平衡常数、盖斯定律、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等内容在新课程高考试卷频繁考查。要研究近几年全国、各自主命题省份新课程高考的试题,特别是宁夏高考试题,研究这些命题思想、命题意图、考核范围、考核层次、命题变化趋势,明确新高考考什么、怎样考、如何应对的问题,努力做到内容不超纲、难度不超限。
2.整合复习课程资源,优化复习方案的设计,提高课堂复习的有效性。高三复习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星、分散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复习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要做到“考纲——教材——复习资料——学情”四者的有效整合,要重视考纲在复习中的指向作用,教材在复习中的基础示范作用和复习资料的辅助作用,切忌对复习资料不加取舍,照本宣科,拿一本资料从头讲到尾;学案的设计要知识梳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要把重点知识复习与关键能力培养相结合,要遵循课时化、问题化、参与化、方法化、层次化的原则,突出“知识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技能训练”四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清重点、难点、易混点,讲清知识体系,让知识之树在学生心中扎根。要做到“精选习题——纠错强化——变式拓展”三者的有机结合,切忌对习题不加精选,大搞题海战术。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不同模块之间的关系,把化学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
3.夯实基础,突出主干,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念、基本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础。课本是高考的“根”,复习中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引导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搞清相关概念、相似概念、相近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搞清基本原理的实质、使用范围、使用条件,从具体知识的学习转变到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教学上来,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方法、基本的观念,让学生自主构建所学知识的立体体系,强化知识的纵横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在复习中要重点对主干知识、高考的热点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4.重视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教学的重点、高考难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在实验复习中要做到:(1)熟悉常见实验的基本操作,力求实验基础知识网络化。在化学实验复习过程中应对仪器与药品、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物质的制备与实验方法、识图绘图与安全知识、定量实验与误差分析、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实验设计与综合实验等作一些专题复习,通过对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对比,总结规律,由点到面,形成知识网络。(2)重视教材实验,力求对实验素材进行深入拓展和挖掘。对于课本的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原理及相关的仪器装置,注重操作细节,对于每个实验,都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怎么做?②为什么要这样做? ③如果不这样做,会引起什么后果?④还能怎么做?对实验中所涉及到的重要化学方程式和重要实验现象均应做到熟练。条件许可的话,尽可能地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重做一些重点实验,去感受实验细节,加深体验。(3)重视实验设计与评价。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参与实验探究,强化实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仪器和试剂、设计实验步骤(尤其是画出实验方案框图)、描述现象和结论等各个实验环节,还要能对实验设计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实验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忌教师在黑板上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等。
所谓的情景式教学就是要通过外界的事物来激发出学生内心对于学习真情实感的教学方式。理论研究表明,学生求知和接受外界事物的好坏是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可见外界事物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外界事物的推动作用和移情影响,以及引起而造成的学习上的“意义构建”。在这样的双重模式的影响之下,学生就能够逐渐对于学习中的静态思维模式和联系实际中的动态思维模式之间形成统一。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不同事物之间的规律。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构建出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之中更好的感悟和认知生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教育学生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在选择实验道具上应该具有实践性、生活性和创造性。我们当前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原料都是单一、重复的,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都是简单的、重复性的操作,对化学实验的目的性不明确,对化学原料有距离感和隔阂感。我们当前的生活用品中很多地方都涉及到化学元素,而很多生活现象都是自然界一种自然、简单的化学反应,我们应该将生活知识结合到化学实验中,学为己用,活学活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们对化学实验的接受能力,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使得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能够更好地理解,对化学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举两得,不失为我们高中化学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二、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教学情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过程中大量直观、真实、生动、有趣的现象,创设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全方位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以及探索新知的精神;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又可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时,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观察对比试验,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实验现象的不同,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提出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可以影响化学反应的快慢。教师可以趁机向学生提出,如何调控化学反应的快慢。使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提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带来喜悦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对待高考。
三、运用对比联想创设教学情景
我们在讲授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1)将二氧化硫气体通人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加热,恢复至原来颜色;(2)将氯气通人品红溶液中,溶液褪色,加热,无变化,不能恢复至原来颜色。学生在比较过程中不难发现: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但二氧化硫漂白后的溶液加热恢复至原来的颜色,而氯气漂白后的溶液加热后不能恢复至原来的颜色。通过这样的对比联想情景,学生能够想到,现象不同是由于起漂白作用的物质的性质不同,氯气的漂白是由于次氯酸与有色物质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不可逆;而二氧化硫的漂白是由于它与有色物质生成的无色物质不稳定,易分解,变化可逆,是非氧化还原反应。通过这样的对比联想,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据此学生就知道学完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后,在学浓硝酸也是氧化性酸时,可以与浓硫酸对比联想进行学习。通过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对比可以明白电化学的实质。
四、通过生活来创设教学问题情景。
生活是学生化学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学生化学知识的最大应用场所。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生动具体的事实或 问题来呈现学习情景。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以及能体现化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的事实和材料,还有重要的化学史实、发明发现的故事等等。现在不管是新教材的要求,还是高考中的考点,社会、生活和化学都是热点话题。引导学生用化学视角、化学方法去观察、思考 日常、生活、生产、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典型问题,学生认识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问题情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媒体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以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还能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维持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化学模型、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教学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化学模型非常多,它是一种三维的实物替代物,模型可以比实物小,也可以比实物大,或者相同,根据教学目的保留完全的细节或进行简化。实际上,模型可以提供实物所不能提供的学习经验。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的模型主要包括工业流程模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物质结构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堆积模型以及借助计算机模拟的分子构型。借助模型,可以使所学内容直观化,如在学习工业合成氨一节借助合成氨的工艺流程模型使学生更容易直观的了解工业设备。借助模型,可以使微观物质宏观化,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和堆积模型是将微观粒子的相对大小近似放大,原子、离子的排列静止化、简单化,帮助学生形成三维的结构意识,正确的理解物质结构。而借助化学设计软件设计的分子结构,使微粒的空间结构得以动态、准确的展示。
六、创设情景应注意的问题
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是技工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二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印证、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中,不断拓展自己的逻辑思维、想象力,扩大知识面,提高具体实践中的操作能力。技校学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动手能力的技术工人。所以要培养出合格的化学分析专业学生,就要把实习教学提高到相应位置,不是可有可无,可好可差,应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视。下面谈谈化学分析专业实习课的教学方法及其他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实习课由老师“满堂灌”到师生互动式讨论
以前一般在《分析化学》理论课上完一个章节(即一种化学分析方法后)后便跟着安排实习课。由于技校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有差异,有的学生上化学理论课时,对课本内容就没有搞明白,只是“囫囵吞枣”,因此在掌握实习内容时也有很大差异。在实习前,通常是由实习指导老师在实验室讲解完实验的内容(包括实验方法原理、方法步骤、可能产生问题及如何解决等一系列问题)后,学生开始做实验。老师按部就班地“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后学生拿着笔记本死记硬背,掌握得非常肤浅。由于实习前准备工作没做充分,学生一进实验室就心中没谱,实习也就杂乱无章,到处乱哄哄。有的学生甚至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实习质量也不高。
现在我们一般在实习课前要求学生熟悉本实验的内容,特别是方法原理一定要完全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老师参与其中,充分进行讨论。围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及各种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如何解决,每个人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惑,再由实习指导老师进行点评、解惑和总结,从而把实验中的重点和难点、注意事项等都彻底搞清楚。这样的互动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实验内容。这样,进入实验室后,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对实验内容心中有数,都能按操作规程认真地、有条不紊地进行实习。实验室有了安静有序的环境,这样的实习效果比以前有很大增强,真正达到了实习目的。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并能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习,再用实习得到的数据说明理论的正确性。有的同学还能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说明和解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现象,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同学们在完成实验内容后,要进行化学分析的数据处理。大多数学生能实事求是地按得到的分析数据,计算出实验结果。但有个别学生因为在化学实验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得出差异较大的数据。为了完成实验报告的任务,也为了不用辛苦地重做实验,就删改实验数据凑结果。我们在发现这些情况后,觉得这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处理。经过教育,这位同学认识了错误,并保证不会再犯。在整个社会大力呼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已成为技工学校维持生存和提高质量的根本,也关系到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素质问题。
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工作责任心,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因此我们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一个企业里,工艺流程的控制及产品的合格,都要靠化验室的分析结果作参考,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说:“化学分析是工业生产的眼睛……”[1]如果用错误的分析结果控制工艺流程和指导生产,就会给生产带来极大危害,甚至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学生在学校里就要养成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品德,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才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得到用工单位的青睐。
三、实验室的环保措施
实验室除一般化学试剂外,还大量应用酸、碱及一些有毒有害试剂,还有学生实习后产生的大量废液。为了不造成环境污染,并让学生有环保意识,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讲解,说明实验室的废液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如日本的四日市哮喘事件[2]是因为石油冶炼厂排放废气中的重金属微粒与二氧化硫形成硫酸烟雾,造成八百多人患上哮喘病,死亡十多人;如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3]是因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河池市金城江区鸿泉立德粉材料厂违法排放工业污水,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对龙江河沿岸众多渔民和下游柳州三百多万市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又如“韶关的酸雨”、“惠州淡水河污染”等例子教育学生。真实的事例使学生很受触动,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可怕后果。我们还利用环保宣传资料和环保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调查研究本市环境污染状况。同学们有了环保意识,在完成实验后,能自觉地把废液倒入废液缸内处理,让含有酸、碱废液中和以后再倒入下水道。如果是含有有毒试剂的废液,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处理,除毒后再倒掉,以免造成环境污染。通过环保教育,学生自身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四、教材内容要注重“校企”对接
随着工业现代化蓬勃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对企业防污及排污处理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许多企业,尤其是污染较重的工矿企业对防污、治污愈加重视,不仅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而且在化学检验部门也尽量采用污染相对较小的实验方法。据了解,我市韶关钢铁厂化学检验部门废除了以往被广泛使用的测定铁矿石中的铁含量的方法――重铬酸钾法(此实验方法既要使用有害的重金属铬盐,又要使用重金属汞盐),采用了较环保的“无汞法”测铁。又如核工业铀矿山水冶厂的流程控制分析中,测定样液中的钙、镁离子总量时,原来是使用0.05%氰化钾溶液隐蔽溶液中的杂质离子,因为氰化钾是剧毒物,对环境污染极大,故被新的实验方法取代,即用调节溶液的pH值的方法隐蔽溶液中的杂质离子,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类似的实例很多,就不一一列举。
近几年来,我校几届化学检验工技能鉴定“应会”部分考试的实验课题均是实用型实验,而实验方法都是采用“国标法”,如:国标法测定化肥中氮、氨含量;国标法测定洗发剂定型剂中溴化钠的含量;国标法测定软锰矿中的二氧化锰,等等。而且随着企业化学实验室实验条件的不断改善,大量精密仪器被使用,这就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化学实验精密仪器的使用,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这些仪器的使用也常出现在技能鉴定的考核中。可见,国家技能鉴定部门非常重视考生对所掌握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据我校本专业已就业学生反馈,企业化学检验部门越来越多地采用“国标法”实验。反观《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实验课题基本都是基础实验,实际应用型实验寥寥无几,且实验方法采用“国标法”的也不多,对要求使用仪器分析的实验同样较少。
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及时调整教材内容,瞄准市场需要,明确培养目标,重视“校企”相接,从而使本专业长远发展。
五、做好已就业学生的反馈工作
我们化工班学生分配到各企业工作,多数学生在化验室担任化验员或在化工车间从事操作员工作。学生在新的岗位上,往往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能解决,他们常常会主动回校或打电话询问实习指导老师。我们会根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详细地回答他们碰到的难题。有的问题需要商讨,老师们找资料,大家讨论,最后找出办法帮助学生,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因而很多学生尽管已毕业工作多年,但还会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这对老师的教学也是一个促进,使我们及时了解生产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今后的实习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教学质量。这对学生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也有很大帮助,进而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支持。“据了解,2003年以来,全省各类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8%以上,培养技能人才110多万人”[4]。原因是技校注重技能、注重实操训练、注重校企对接的办学模式迎合市场的需要,技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快适应生产企业的需要,因而受到企业的欢迎。可见,做好已就业学生的反馈工作非常重要。
总之,在技工学校《分析化学》实习课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环保教育;重视教材内容校企对接和已就业学生的反馈工作,一定能把化学分析专业越办越好,从而培养出更多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姜洪文,陈淑刚.化验室组织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