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本科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2 20:02: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子信息本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子信息本科论文

篇1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模式与创新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22-25. 

[2]吴杰康,杭乃善.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4-36. 

篇2

档案载体大体经历了从甲骨、金石、竹简到纸张等多次变革,从东汉时期改进造纸术到今天,纸张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高校档案,尤其是二级学院的档案室的档案基本上都是以纸质、实物为主要载体。纸质和实物载体档案,直接决定了档案保存的时间受到很大限制,不能长期保存。另外,也降低了档案信息的利用率。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单位,决定了从属于二级学院的档案室主要为教学服务,同时兼顾科研、管理服务。具体而言,在档案材料方面,主要以学生的学业考试材料的存档管理为主,同时包括教师科研及管理材料。而学生的学业考试材料又占所存档案材料的绝大多数,包括学生每个学期末的考试材料和学生在第四学年的学位论文和实习材料。学生在学期末的考试材料存档主要以教学班为单位,一个教学班一个档案盒,如果材料太多一个档案盒放不下,要两个档案盒存放。而一个教学班的单门科目的考试存档材料主要包括存档标示、存档脊背、考试考核方案、试题(试卷)材料、审查表、原始成绩报告单、原始成绩分析报告、学业成绩报告单、平时成绩材料(支撑材料一般保存5-10份)。学生的学位论文存档材料一般包括论文、过程指导表格等。过程指导表格又包括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审批表(教师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记录封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申请表(学生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下达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学生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变更审批表(教师用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落实情况统计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及指导记录表(教师用表)、毕业论文(设计)书面成绩评分参考标准(教师用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分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人评分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成绩评分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汇总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公开发表情况统计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评估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评价表等:(个表格,每个学生平均:,页左右。在以上这些材料中,绝大多数二级学院观念陈旧,以纸质材料存档为主,以电子信息存档的占极少数。纸质材料存档有诸多弊端。首先,纸质材料不易长时保存,保存时间一般8至10年,超过10年的都要销毁。其次纸质材料查阅困难,利用效率低;再次,纸质材料档案占用空间极大,存放困难。高校二级学院一般都是临时把一些空房间利用起来作为档案室,空间有限。再加上纸质材料档案占有一定空间,且每个学期都要新存入大量的学生学业考试材料,所以一般档案室只存放近两至三年的档案材料,其余的都堆放在其他地方。这些都决定了传统以纸质材料管理档案的方式落后了,必须用更先进的方式来代替它。

(二)资金相对短缺,硬件建设不够,信息化程度低

高校二级学院的档案室建设,大都面临着资金相对短缺的困难。场所大都是由学院提供,一两台计算机,计算机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打印,其他硬件建设根本谈不上,更不要谈什么信息化了。这也是二级档案室主要以纸质档案材料为主的主要原因所在。不难看出,要加快档案信息化发展,困难是资金。只有资金充裕,才能加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才能购置计算机、路由器、扫描仪、缩微设备等,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网络,进行信息安全防护等。有了这些设备,才能把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信息档案,进一步促进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三)管理人员复杂,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

高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要求比较高,不仅需要有专门而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信息化方面的技能。而现下高校普遍缺乏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就更不要说什么二级学院了。这些二级学院的档案室管理员大都是半路出家,或者直接从专任教师转来,或者是由一些教学水平排后的教师转来,亦或者是由课时较少的教师临时借调兼任,情况比较复杂。二级学院档案室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低,直接导致了档案管理规范化程度不够。就纸质档案材料而言,首先是体式不一,有的是手写体,有的是打印体。其次,纸张大小不一。这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平时成绩支撑材料上,纸张大小不一,非常不美观,不整齐。就电子档案来说,没有进行分类保管,到处乱存,更谈不上什么保密措施了。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二级学院档案管理的新举措

(一)从手工到现代,从纸质到数字化

首先,实现传统档案业务工作的改变,真正做到从手工到现代的转变。二级学院传统的材料立卷归档,大多是手工和打印纸质稿相结合,一些材料必须要打印纸质稿,然后再手工签字盖章。在完成这些后,再立卷、归档,劳动强度比较大,且周期长。必须改变这种手工与打印纸质稿相结合的现状,真正实现档案业务的现代化处理。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网络,将相关电子信息档案输入到计算机中,针对档案信息的保密程度的不同,为不同人群设置一定的权限(绝对保密性的档案信息设置为禁止查阅,一般保密性的档案信息设置为验证查阅,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不设置查阅权限,对大众公开查阅),这样,可以方便不同的部门及人员查阅相关档案文件信息。其次,实现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改变,真正做到从纸质到数字化的转变。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就是指利用当前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将纸质形式等载体方式存储的信息转化为可直接被计算机利用识别的形式,从而实现对数字化信息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传统的档案工作是对实体档案进行管理,而在数字化档案管理中,档案的管理完全虚拟化。信息的存取,按照设立的软件程序进行整理、排序,然后输出。具体而言,对于二级学院的学生考试材料,学生考试试卷直接通过扫描的形式转化为数字化形式,而其他的相关材料只需要收集电子稿就可以了,然后再分门别类以学年、学期、科目等逐渐缩小的目录文件保存并上传就可以了。而对于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习材料,把打印纸质稿的过程直接省略,只保存电子稿就可以了。也可以把纸质版的材料保存份,如果上级检查,可以把这,)份给他们。当然,检查人员也可以直接到网上查阅。这样,既节约了纸张等打印的办公经费,也节约了存放纸质材料档案的空间,可谓一举两得。

(二)大力加强二级学院的软硬件和数据库建设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加快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基础设施是指必须开通网络,即开通内部局域网,连接外部互联网。硬件基础设施是指必须购置先进的数字化的技术设备,像图文影像扫描仪,数字化的音像制作系统、服务器、存储设备等,这是提高档案信息化的必要工具。其次,加强二级学院的数据库系统建设。对于作为高校档案馆的组成部分、为教学单位服务的定位而言,二级学院档案室可以直接利用高校档案馆的数据库,成为学校数据库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这就对高校档案馆的数据库系统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

篇3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81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所形成的融合产业,是船舶、海工、海洋监测等海洋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推动整个北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港口物流的有效运作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物流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因而,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学生的研究。为培养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同时具备学术型和技能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流专业高级人才。

1.2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先决条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的学科。因此,必须结合“理论-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做到校企合作的无缝连接。

1.3 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

环北部湾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实习的机会,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切实了解相关行业运行现状,明晰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但却严重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建设具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人才队伍成为北部湾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海洋信息产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尤其对于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更需要有精通海洋运输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课堂上的理论课和课堂实践课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2 教师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教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对于企业中实际的物流运作和规划不能更深入的了解。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3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构创新: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层次比较多,针对不同层次(应本、中升本、专升本)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增加与海洋运输有关的一些课程,比如海洋运输信息管理等,突出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海洋电子信息知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能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是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第二,建立核心课程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流知识,应该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如ERP、Flexsim仿真软件、Lingo编程软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综合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3.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结构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加深阶段,对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港口企业参观见习等,重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是指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项目环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课程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老师和企业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状态,如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商品的进出口流程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专业实训是联结校内和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模拟阶段。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科研竞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专业技能只要是指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ERP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科研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国性大学生物流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前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关专业工作,学生需要到物流相关企业中进行锻炼,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第7学期可以安排到相关物流企业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关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熟悉物流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物流专业学生四年来学习的进一步的提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物流管理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而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需要教师们在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去企业间学习、考察、调查等。因此,要培养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关键还是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性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专业物流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学校每年定期派送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轮岗实习,以此来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物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2)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从社会中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专业成功人士,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3)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门到企业中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来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

4 结 论

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高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依托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海洋信息产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篇4

质量工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实现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而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是“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这就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尝试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授书本知识的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课堂教学显得犹为沉闷。因此,电子信息类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已成为各个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湖南文理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在开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时主要参照国内重点大学来制订自己的方案。由于学校实验室条件、师资力量、生源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疑惑。经过10余年的教学实践,该专业的办学思想与理念有了比较成熟的想法和特色。湖南文理学院为加强课程建设,全面打造特色专业,把2011年定为“课程建设年”。2011年,湖南文理学院物电学院在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理念等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全面打造和升级,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综合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学科。从专业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上,构建了“基础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及“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一系列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1.建立新的学科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扩展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

湖南文理学院是教学科研型大学,倾向于教学。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学校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及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等四个课程体系平台模块。学校及大类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文化素质创新能力课程。学科基础互通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如电路、模拟与数字电路等。专业共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集中实践。专业个性课程平台模块主要是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新的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思想,针对社会职业需求,更新设置相应课程,基础课程课时分配强调“基础与新颖”。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和企业需求对接进行甄选,重在技能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制订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计划,强化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的衔接。

2.调整课程结构,增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和学校实际,学校调整了课程设置,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检查督促;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实现与企业合作培养的对接。近年来,物电学院光学学科获得了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光电信息集成与光学制造技术”,建立了一系列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验室;并计划申请筹建光电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为打通相关专业培养模式,与物理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一起构建了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学校建立多门校级精品课程,设立完善的课程建设标准和完整的课程建设文档,要求优质课程有完整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教学手册、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从主讲教师、队伍结构、教学活动等全方位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大纲,并纳入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分为校内进行的综合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设计课程训练,以及校外进行的企业和社会实践课程。校内基本专业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校外实践教学提升和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并与广东、江苏等地多家电子企业达成实习、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意向。

3.构建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综合能力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按照实践教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与创新思想相融的实践课程,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人才培养融合。为强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质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三分之二以上的实验是创新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学校设立项目导师制,让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项目研发,或者申请学校的质量工程立项和产学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扩展视野。学校还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多年办学实践,物电学院逐步形成了充分发挥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在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较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近几年来,学生获得各种省级以上电子竞赛(包括电子设计竞赛、科技制作竞赛)奖励数十项;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十余篇。学校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成绩评定与考核包括理论、操作实验、实践报告等多方式的能力考核。  二、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模式

课程体系建设是以知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需求为导向,走专业知识适应企业科技实践的专业发展道路。按照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构建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建立了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突出的、有特色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对教学内容修订与改革作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学内容要添加前沿性、实用性等新的专业知识;更新旧教材内容,把最新的电子信息类教学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以满足新的教学需求;理论课程的实验课时增加,实验课以创新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减少验证性实验,激发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动力,也强化了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责任和思想活力,从而促进了学与教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作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采取分阶段实践的办法。课程实践主要是系统建模、电子装配、计算机程序应用设计、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综合设计以及到企业实践训练实习等一系列专业课程实践。从基础硬件设计到软件设计,再到综合课程实践,实践教学分阶段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提升与发展。课程设计实践按照项目要求模式安排课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实践的主导,教师只做服务性的指导。这样学生实践能力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扩展了理论知识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模式

电子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突出了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优化了基础理论与实验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拓宽融合了专业口径;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好、理工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构架更加科学合理,实践能力与创新思想明显提高;扩宽了学生在光、电、计相关行业的就业机会;也为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指明了方向。

篇5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篇6

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免费下载

这个东西还是要靠自己来搞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微电子学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信息安全(信息科学技术) 光电子技术科学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科学 生态学资源环境科学 心理学 应用心理学 统计学 系统科学与工程 教育学 教育学 学前教育 特殊教育 教育技术学 小学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华文教育 体育教育 运动训练 社会体育 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林木生产教育 特用作物教育/特用动物教育 水产养殖教育 应用生物教育 农业机械教育农业建筑与环境控.辽宁大学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大连水产学院渔业管理专业成人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请好心人解答一下:黑龙江大学经济法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和字数中南大学英语本科自考毕业论文格式自考毕业论文格式又是怎么样的?急用参考

红河学院毕业论文格式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2-02

一、地方院校的特点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成果往往较少,以本科专业教学为主,分布在省会以外的中等城市,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保障和科技服务支持,生源往往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山东省而言,办学历史较短及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类型、生源层次、办学传统等方面不利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无法与研究型大学(北大、清华等)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老二类本科)在人才的培养上进行竞争。但地方院校的优势就是了解地方的需求,知道地方需要什么,错位发展,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院校的必然选择。

二、电子类专业的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子、通讯、计算机、数控人才显得缺乏,社会急需大量这类应用型人才,而山东省多数理工科院校都设有电子信息类的专业,并且学生在校数相比其他专业是比较多的。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体制等诸多方面都与培养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存在着许多的不适应。山东高校中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相近,只是在课程的深浅度上有所不同,无各自的特点。现有的课程体系尤其理论系统性强、知识结构较完整的优点,但弊端是理论性占学时偏多,需较高的数理基础,不适应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中偏重实践能力的需求,分层次培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调整培养模式,分层培养

我们借助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的先进理念,采取分层培养,大一、大二基础课、主干课统一要求,拓展课、考查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培养。

1.首先鼓励学生考研究生,给他们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加强专业课、基础课的教学,从时间、学时、师资上给与政策倾斜,安排优秀的辅导教师,安排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师资源、图书资源、实验资源,提高考研录取率。

2.调整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的学时,课程安排紧密。联系学生顶岗实习半年,解决学生大三、大四学生课程相对偏少的问题。

3.鼓励优秀学生考取公务员、村官、选调生等,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作专题报告会、辅导会。

四、校企联合,顶岗实习

联系企业,举办各种形式的招聘会,实现企业走进学校,学生走进企业,既可以为企业培养员工,同时又让学生了解企业,更好地服务社会。利用教师的社会经验和关系、往届学生在企事业单位上的作用,通过培养方式的调整,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上顶岗实习,短则三个月,长可以半年,对于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写作起到积极作用。

五、多渠道增加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了由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课程进行了分类。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按照实验类型可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实践环节课程四类。基础实验为:计算机操作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为:多媒体技术、MATLAB、信号与系统实验、现代电子设计系统实验。实践环节为:软硬件知识与实践、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在培养思路上,还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不断线:设置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及应用、面向对象编程与应用实验、MATLAB语言等。基本保证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上机实践的课程,同时通过和社会上的劳动部门、职能鉴定部门联合,使学生获得全国计算机维修合格证。

2.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践动手能力,体现理工科特色,分阶段实施。从一年级开始,基本每学期都设置有带实验学分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具体如下:

一年级:C语言编程仿真设计;大学物理实验;加强实验教学。二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同步进行,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软硬件知识与实践、创新活动。三年级: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设计、顶岗培训、技能培训同步进行,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电视系统、电子设计自动化、Protel设计、高频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电子实习、微型计算机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增加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现代电子系统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学年论文、电子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六、多种形式实现人才的创新培养

1.构建学生的创新实验模式。创新是灵魂,对于电子信息类学生尤其如此。学生通过课堂上、书本上的学习,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式非常多,应该说是不拘一格。

2.多证教育。学校利用与社会劳动部门的关系,让学生取得一些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如计算机维修培训、电工技能培训、电子工程师培训、焊接培训等。通过培训,学生不仅可以拿到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认可的计算机维修证、高级电工维修证、电子工程师中级证等。通过业余时间培训、办证教育,既增加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3.大学生竞赛。国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时期,针对大学生教育,也开展了很多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电子工程师大赛、山东省物理实验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参加培训,凡是获奖的同学都非常受社会的欢迎,即使没有拿奖的同学,也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

4.科技创新项目。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启动,很多大学生展示自己的科学素质,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学生每年从泰安市申请到科技创新项目十几项,学生完成项目,写论文,并且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点,有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发明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及发明专利。

参考文献:

[1]赵华君,程正福,朱家富,等.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73-75.

[2]李陶深,苏一丹,胡强,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工程型、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5

Abstract At this stage,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e to the limited to the tradi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not only does not have the solid found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more important is almost does not have any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erspectiv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re-examine exist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training, and actively explor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cultivating the high quality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Key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reform

0 引言

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行业虽然面很广,产值也挺高,但是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创新能力都还十分匮乏。这在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今后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但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目前来说,地方高校因为受限于传统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为培养模式较为落后、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教学形式不够丰富等,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而且缺乏实践创新能力,因而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教育部从2012年开始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目的在于要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使得创新资源和要素能够有效地汇聚在一起,各创新主体间的壁垒能够得以突破,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能够得以充分释放,从而能够实现深度合作。对于高等学校而言,有必要加强自身与别的学校、别的科研单位、同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当地政府部门还有国外科研单位的进一步合作,寻找到各种有合适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1 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方面都非常重视,学校不但大力鼓励学生们踊跃参与融入到老师的各项科研项目中去,而且还对学生能否独自完成一定的课题方面有是有要求的,并且会给予相应的学分。而且,学校还特别重视与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工程实践方面的教学比例占到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相当大,在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中真正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还有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锻炼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工程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而且我国高校中大约有90%为地方高校,地方高校中又有一半左右均为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都存在一种现象:把培养人才当成所谓的学科方面的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对重视,对于实践能力的训练则相对轻视,存在较为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明显存在产学研相对分离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更谈不上具备什么科研创新能力了,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因此,改变现有的培养人才的模式,建立更加先进的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在理论基础知识方面具有相当扎实的根底,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这是当前高校尤为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2 协同创新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文化、经济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在协同创新视野下,地方高校应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现代社会以电子信息为首的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有必要对国外在培养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为推进我们国家各地方高校电子信息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协同创新在国内外已有的实例,我们可以知道:协同创新在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针对要创新的目标,采用多个主体、多个相关因素协作完成的一种行为上的创新。高等学校应该围绕着怎么样才能进一步提升自身学校的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好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把各方资源聚集起来,共同努力,促使高校能够得以实现协同育人。在协同创新理念的引领下,努力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改革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保证理论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要逐渐加大引入实践环节的比重,做到各科目都有配套的课外实验或课程设计环节等,并且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时,允许进行自由选择、协作完成实践环节,比如对“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其与相关课程如“MATLAB仿真技术”结合起来,综合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校需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方面的研究力度,大力开展学生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活动。学校还可以进一步增加选派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参加实习的人数,大范围地实行“3+1”模式等。

3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3.1 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高校需奉行教学应与科研相辅相成的方针,对于教师这一方面来说,应该将自己平时的教学与自己所进行的科研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其科研活动能成为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自己所进行的科研活动结合起来,使科研活动变成每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模式。在科研方面,鼓励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多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积极申报各类科研项目,努力提升个人以及学校的知名度和在本行业的影响力。而且支持自己申请,教师择优挑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当作老师的科研小助手,协助老师完成各类科研活动,发表科研小论文等。

3.2 研究建设教学科研激励机制

充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体角色互动,鼓励教学与科研相长,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有兴趣有基础的老师和学生进到企业的生产一线,深入了解企业所需,协助解决企业研发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到教学与企业实际所需相结合。支持师生在企业协同过程中进行教学上的创新,对参与了企业的实践活动、产品的研发测试等方面工作的学生进行鼓励,并且在课时或学分的分配上给予适当的奖励,从政策上保障老师和学生在教学、科研方面两不误,做到协同发展。通过企业和学校教师的鉴定,对做出一定成绩的参与了企业实践的学生,可以考虑适当给予一定的学分。从而逐步做到相关的企业大力欢迎、参与的学生从思想上认可,形成学校受益、企业受益、教师受益、学生受益的多方更赢的一种良好态势,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发展机制。

3.3 对优生先行推行所谓的“导师制”

对于科研能力特别强的老师,可以根据个人申请,学校择优选拨出导师组。对于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导师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挑选出一部分理论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科研小分队,在课余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项科研活动,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努力,逐步实现用实践来促进教学。

3.4 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实践环节课程

根据个人爱好、对未来发展规划的不同,高校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实践课程,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获得实践技能与未来要从事的工作做到无缝对接。学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合理穿插安排在各个学年,在实施时做到有步骤、逐步引入深化实践的思路进行,实行以“工程实践”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计划。

3.5 实验室管理制度实行全开放式

学校在实验室管理方面采用开放式管理,选派学生助理协助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鼓励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多进实验室,在学生中形成既动脑又动手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措施,地方高校在协同创新的环境下,逐步建立起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理论基础知识学得扎实,而且还具备适当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后能满足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信息行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应立足本校实际,基于协同创新的理念,重新审视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国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在保持本校的特色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协同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促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电子信息行业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立华,王玲华.协同创新推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文史博览(理论),2014.8:80-82.

[2] 包理群,李祥林,李颖.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3):99-102.

篇9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递增,同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高校纷纷开办相关专业,供给随着需求在增长,按理来说供给应该可以实现平衡。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又面临着改行、改专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上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为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工程实践能力贯穿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和电子技术等知识的本科热门专业,毕业后学生能从事各种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它是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上发展起来的,以电子技术、自动化及信号与系统为主干的宽口径学科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

目前,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与日俱增,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没有招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又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日益尖锐的矛盾让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越发凸现出来。过去几年,很多高等院校都找到其关键问题在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陈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市场与企业的需求;2)实践环节中理论验证占较大比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在认识阶段,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际工程化训练的项目不够,整个过程的实现存在较大的困难。通过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工程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工程应用能力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2.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①转变和优化教学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和高职的叠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层次达到基本要求时,还需全面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所处地方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倾斜度、教学资金的配备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精确的评价体系来适应地方经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②在教育改革常态背景下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在进行教育和改革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模式,积极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进入企业后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此为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强化实践能力,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能够与行业需求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经验,促进形成专业素养;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内容。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行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在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以及渗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纵向推进,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训过程中完善就业技能和本领;④创建“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在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进修,也可给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也可聘请优秀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最新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成果,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景德镇陶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的,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把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新需求。电子信息工程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设置进行优化,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把第二课堂纳入新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两大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专业基础牢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切实促进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共建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专业核心的能力。为促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及课程设置情况,掌握电子信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导论”专业基础课程;为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适当的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并把电子线路CAD专业课程提前至二年级上学期;为突出应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的特点,我们也适当地把与主干学科不符的专业课程删除,如:“随机过程”、“数据库原理”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增设了课外创新学分,学生可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获取学位所必需的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的热情;学校每年年均投入20万余元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不断有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创意和效益。

4专业建设的后续设想

4.1实施“导师制”培养方案

大四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毕业设计,但是由于学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往往毕业设计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拟建立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大三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给学生安排好一名导师,导师除了给学生答疑解惑外,还可指导其创新创业项目,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导师制”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认知,这样到毕业设计时,选择与项目相关的题目,学生兴趣大幅提高,时间充裕,效果也更好。

4.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实训室主要用于电工电子实习和金工实习,除了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还要从长远考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学校在昌河铃木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联创(万年)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现在江浙沪电子企业中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开创校外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

4.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电子信息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在校期间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会优先录用。目前,电子工艺师、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设备工程师系列是很能被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单位认可的,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能,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不但让学生获得学历学位证,也要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完善齐备的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一些知名半导体生产企业面向有一定条件的大学提供一种资助计划,这样的资助对于教学和课程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上海华清远见公司免费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学习用的芯片,并每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免费周嵌入式培训,对学校的单片机嵌入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目前,我院正积极争取建立嵌入式实验室。

5结论

通过近几年来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毕业的学生也受到了企业单位的广泛好评。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傅莉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慧,于润伟.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5(3):50-82.

[2]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3]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6]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篇10

1.普通招考的考生(直接攻博、硕博连读按原办法执行)且符合《南开大学2016年博士生招生说明》中的博士报考条件;

2.入学时年龄不超过45周岁;

3.培养类别: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只招收全日制攻读博士生,考生被录取后必须全脱产学习,学生档案和工资关系必须全部转入我校;

4.外语水平要求:符合以下任一项:

(1)通过国家六级(六级成绩达到425分)或国家四级成绩达到550分;

(2)托福(TOEFL)成绩达到90分以上(老TOEFL达到600分);

(3)雅思(IELTS)成绩达到6分以上;

(4)GRE成绩1300分以上(新标准260分以上);

(5)在英语国家或地区获得过硕士学位;

5.健康状况符合南开大学研究生入学体检标准。

二.可接收“申请考核制”博士的导师及招生名额

2016年南开大学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中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全部导师;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博士生招生计划名额含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生、“申请考核制”博士生、普通招考考生。

三.选拔程序

1.网上报名

以“申请考核制”报考我院的考生需在“全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报名,报名时考试方式必须选择“申请考核制”。

网上报名时间:2015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

网上报名网址:yz.chsi.com.cn/bsbm

2.提交申请材料

考生须于2015年11月5日前(以邮戳为准)邮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建议以快递方式邮寄。

邮寄地址: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主楼206)

邮政编码:300071

联系电话:022-23507740

提交材料清单(材料要求A4纸规格按顺序排列):

(1)《南开大学2016年“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考核申请表》;

(2)《报考南开大学2016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

(3)提交两份攻读博士学位《专家推荐信》;其中一份由考生硕士阶段的指导导师填写。(推荐信是学院确定博士生资格的重要依据,推荐人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推荐书应由推荐人根据自己对考生的了解,实事求是、客观的亲自填写,并签字密封)。

(4)申请人二代身份证复印件;

(5)学位、学历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生提交学生证复印件),境外获得学位考生需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学历认证证书复印件;

(6)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成绩单(须加盖研究生院或人事部门公章);

(7)硕士学位论文(应届硕士生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8)获奖证书、、获得专利及其它原创性研究成果的证明材料;

(9)外语水平能力证书复印件(CET6、TOEFL、IELTS等);

(10)《research proposal》,要求3000字左右;

以上提供材料均认为是真实可靠的,如有伪造,一经招生单位发现,立即取消其录取资格。

3.学院审核

(1)学院研究生办公室负责材料形式审查,审查材料是否齐全、填写是否规范、审核基本条件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特别对应届生的学生证、已获硕士学位人员的硕士学位证书,境外获得学历者提供的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位认证进行查验。检查合格者按报考导师进行分类整理,转报考导师。由报考导师提出意见后一并提交到“资格审核组”评估。

(2)学院以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光学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资格审核组”,负责评估考生提交的申请材料,评估内容包括:考生的学习成绩、参与各类课题研究实践情况、硕士论文、发表文章以及获奖、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

“专业审核组”填写《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2016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资格评估考核表》,并给出百分制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择优确定入围考生名单。并报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审批。审批通过后,于2015年11月18日前学院对外公示入围考核人员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4.综合考核

各学科组成由申请导师参加的5名及以上相关研究方向教授组成“综合考核专家组”,对通过审核并在网上报名的考生进行接收综合考核,考核内容包括:

(1) 笔试:内容含心理健康、专业英语翻译(100分钟)

(2) 面试:考核考生本科和硕士期间课程学习成绩、科研成果水平、英语水平(含口语、听力、写作能力)、综合素质(含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方面。重点考察考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等综合素质。

每个申请人需准备10分钟PPT展示,PPT内容需含个人简介、学习成绩、课题研究、发表成果、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计划等内容。

面试结束后,“综合考核专家组”成员需填写《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综合考核记录表》,并给出评语和百分制成绩。

考核成绩低于60分的不予录取,根据成绩确定拟录取名单,考核成绩将在学院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十个公示日。

5.拟录取名单审核

根据各“综合考核专家组”上报的拟录取名单,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综合汇总、复核。提出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申请考核制”博士最终拟录取名单,11月26日前上报学校。由学校研究生录取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电光学院公示“申请考核制”博士拟录取名单,公示期为十个工作日。

6.录取

凡被以“申请考核制”方式录取为我校博士研究生的考生被录取后须全脱产学习,需将档案和工资关系全部转入我校,方可发放录取通知书。

四.监督机制

学院将建立以主管院长和各学科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成的“资格审核组”;各专业老师组成的“综合考核专家组”三级审核制度,确保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

考生在通过“申请考核制”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如果对综合考核等方面有疑问,可首先向学院提出申诉,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对考生提出的申诉进行调查及处理。如果考生对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做出的申诉处理仍有异议,可进一步向学校争议委员会提出申诉,并由学校争议委员会按照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做出裁决。

五.招生咨询

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招生信息请查询以下网页:it.nankai.edu.cn;

咨询电话:022-23507740。

办公地点:南开大学主楼206室。

六.其他事项

1.“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只招收非定向普通考生,各类专项计划不得以该方式进行招考。

2.学习年限、毕业就业、学费、奖助学金、学生住宿按南开大学招生简章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