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6:19: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四风问题解决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以“强化服务解难题,提升效能促发展”为主题,以企业满意为标准,切实解决科技部门在服务企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扶助企业做优做强。
二、目标任务
将开展“问题解决月”活动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深化能力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努力形成支持发展、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为企业和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为加快转型升级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活动内容和步骤
(一)宣传发动(3月上旬)。成立“问题解决月”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统一思想,形成全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41-02
随着当代科技迅猛发展,职业学校传统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发展学生操作技能的目标已明显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培养学生对技术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提高技术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对“如何做”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使学生透过操作技能了解其基本技术原理以及操作技能所内隐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未来技术世界的适应性,实现学生全面而平衡的发展,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也是职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任务。
问题解决能力的教育心理学界定
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人通过认知过程来面对和解决现实的、跨学科情境下无明显解决方法的问题的能力。当一个人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适合方法时,他所从事的活动就被称为问题解决。可以说,问题及其解决是社会中每个人每天都面临的活动,也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自主地、主动地谋求解决,能有规划、有方法、有步骤地处理问题,并能适宜地、合理地、有效地解决问题。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书中,首次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1)在情境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明确要解决的难题是什么;(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从而解决疑难问题,取得直接经验。杜威后来又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的五个步骤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的五个步骤:第一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第二步: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步: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以应对这个问题;第四步:学生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其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步:学生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其想法。
可以看出,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提供了教学中进行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具体途径。
教学实施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路径
职业学校教学包括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教学、校外实习教学、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多个平台。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师的作用和地位,树立能力培养的意识,积极营造一种学生能愉悦地进行思考的氛围,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然的问题情境,让他们经历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进程的自我反馈和结果的评价等问题解决环节的真实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可能逐步地培养起来。以下是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步骤:
(一)在教学前
在教学前,教师(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并提出问题,并向学生说明和解释问题解决的思维步骤和操作流程,以便师生双方各自做好教学准备。
问题设计 设计出既符合学生实际能力又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是开展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重点在于事前对问题情境进行设计。问题情境设计应体现以下特征:(1)问题必须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由此设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真实的案例、实际的职业行为问题、具体产品的设计与制作等。尽量促进知识的提取,促进学习在新问题中的迁移,使学生把先前学习的实例应用到与此类似的问题解决中。(2)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包含相互联系的部分,将学习置于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情境中,从而能够在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中产生共鸣。(3)问题要设计得生动活泼,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探索、学习。(4)一个好问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促进他们的预测和判断。当然,创造性问题解决与常规性问题解决本来就没有严格的界限,很多创造就来源于日常的普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与日常教学完全割裂开,而应在课堂上把训练学生掌握常规问题解决的策略与创造性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思维步骤 教师要熟悉问题解决的常规步骤,事先向学生说明,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第一,分析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已知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教学步骤是:教师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第二,产生一个问题解决计划。问题解决计划应包括总目标、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策略和能力。第三,回忆已有的信息或获得新的信息。要想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学生必须有三种信息:事实的信息、概念和原理。其中,概念和原理这两种信息对于问题解决来说非常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和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要解决问题所需的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不同。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概念和原理有非常透彻的理解;而不善于解决问题的学生,则对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概念和原理理解不透彻。第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并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产生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第五,检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和验证问题解决的方案。检验和验证的内容包括:对问题的认识是否充分?是否产生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计划?是否有问题解决的策略?所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自己在问解决过程中是如何决策的?等等。检验和验证要贯穿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操作流程 (1)分组。同一问题分成若干小组,如有多个问题,愿意回答同一问题的组成一个小组。为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基本的规则,学习者和教师明确各自的角色。(2)在小组内,师生间对问题进行沟通或修改。(3)小组内学生选择角色,进行讨论,分配任务。明确哪些是已知事实,提出假设,列出解决问题所需要进一步知道和理解的学习要点,分配需要完成的各种具体任务,为向全班同学说明展示解决方案作准备。(4)各小组对方案进行研究、讨论、准备,并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比如分析、图表、报告、作品等)向全班同学说明、展示他们的方案,报告结论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5)进行自我评价,并接受小组成员及教师的评价。
(二)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营造问题解决的气氛 试着在教学的每一段落都用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发散式提问,不允许学生按书本上固有程式给出答案,而是要 “最大限度说出你能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还有什么情况适合于这种办法”等等。这种提问方式常可以结合“头脑风暴法”来使用,即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不同的想法,而教师避免直接给学生答案。对学生经过创造性思维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评并给以赞赏,让学生感受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界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清楚地界定教学目标,把握好课程安排和时间的灵活性,注意运用与学生沟通、合作学习的技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想法,包容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提出的貌似荒唐的问题或答案,教师不要轻视、忽略或是讥讽,而应该给予倾听和考虑,必要时可以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或验证这一想法。
及时反馈 问题解决训练需要及时的反馈,教师要把握学生方案展示的进度,及时给予指导,看问题是否正确解决了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方向,及时反馈可以加速问题解决的进程。当问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采取补救措施,以便把问题完全正确地解决。
做好学生方案的讨论与评价 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沟通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的想法,发展学生批判他人想法的技巧,并扩展学生对问题的深层了解。最后用事先拟定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成果给予评价。
(三)在教学后
一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应根据评价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和讲评,指出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总之,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训练应以学生解决问题为导向,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是一个顾问、支持者和咨询专家。从一开始,教师就要清楚地阐明目标以使学生了解工作要求,从而使学生产生期望,主动地把握工作进度,明确的期望可以使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独立制定并执行计划。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敦促、鼓励、协助、指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负责工作,自行去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能力评价的设计
根据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流程,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应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1)理解、识别、定义需要解决的问题;(2)搜集信息;(3)解决问题计划的设计;(4)既定计划的实施及指向目标的解决过程;(5)解决办法的有效性。
由于问题有大有小,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因此,要评量一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若以其解决某些问题的成功率来决定,可能会失准。为防止这种偏差,设计的评价工具既要应用有效,又要尽量全面,同时,指标成绩水平的建立要基于可观察学习成果分类,以便在相关的问题解决情境中能支持有经验教师的判断,为学习者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反馈,提出改进的策略建议。为了促进问题解决能力训练与学习积极性,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也是一个关键环节。当完成一个任务后,学生被要求用这个工具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以便给教师提供问题解决评价的证据。为此,笔者设计了表1。
作为评价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单独评价,也要对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和自我评价。根据事先议定的标准,可以按照教师评价、自己评价、同伴评价4:3:3的比例,对学生在本次方案实施中的问题解决表现做出评价,并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袋,学期末作为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65
一、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缘于我们对教育方法的思考。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
其次,缘于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思考。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解决他所面临的问题,解决问题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一般方法、思维过程应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缘于我们对问题教学模式的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运用问题来整合我们的教学设计,但发现设计的问题缺乏指向性和系统性时,就会导致教师自问自答。
基于以上认识,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构建“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二、对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认识
1. 问题的内涵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问题就是认知冲突,也就是当人们想要达到某个确定的目标,却不明白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时,问题就产生了。”因此,只有当学生辨别出他的目标与他所处情境的差异时,才真正形成问题。
2. 问题解决的内涵
美国的纽威尔和西蒙认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这意味着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特征:目的性;操作序列;认知操作。
3.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内涵
“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1. 构建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系统,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
提问的逻辑结构表明了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体现了学科知识的组织体系,更揭示了学科知识建构的历程与思路。课堂提问只有顺应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才能呈现一系列形式相互独立、逻辑关系相连、思路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建构学科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在设计地理课堂问题链时,可以选择基本的、常用的逻辑结构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1)横向推导式结构
当我们引导学生探究某一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向时,常常根据事物间的因果联系,顺向或逆向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展开由因推果或执果索因的思维训练,把看似孤立的知识点串成逻辑关系相连的知识链。这样的问题结构就是横向推导式问题结构,这是地理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问结构。
例如,“为什么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是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学生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必须经过细致的逻辑推断,设置更详细的问题序列:“为什么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什么气体能导致温室效应?”“从吸收和释放两个角度来看,为什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不断上升?”“是什么人类活动导致了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纵向递进式结构
人们认识事物大体遵循从表象到本质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路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遵照这一逻辑顺序,即先提出想到直观、浅显、容易的问题,然后逐步推出抽象、复杂、深奥的问题,先后提出的问题之间形成递进式依赖关系,这种问题结构就是纵向递进式结构。这既缘于问题的逻辑关系,又为学生的思维找寻阶梯。
例如,在全球性大气环流教学中,如果直接提问“全球性大气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限定条件,问题将简单化。“假如只考虑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球自转,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赤道和极地之间的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假如再考虑地形的高低起伏,青藏高原的隆起对季风气候又有何影响?”
(3)中心辐射式结构
地理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综合性,许多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加以剖析,才能获得比较全面完整的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为全面认识、理解或解决某个中心问题,通常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向四周散射若干小问题,理解、解决了这些小问题,也就理解、解决了中心问题。这些小问题之间是并列展开的,它们都直接指向中心问题,仿佛车轮的轴与辐的关系一样,构成中心辐射式结构。
例如,在理解“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问题时,可以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地势、洋流等方面设计并列的小问题,这些问题不分先后,学生可以沿着任意一种视角深入分析,且均可获得新颖独特的认识和感受。
2. 搭建问题解决支架,促进问题解决途径的生成
“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这类引导性材料可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固定、吸收作用。”先行组织者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从而达成学习目标。搭建问题解决支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完善知识基础
由于问题解决要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所以,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与问题解决相关联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若发现学生缺少解决问题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则还需要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方法与技能。
例如,以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来说,为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给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呢?这就需要给学生补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淘汰的产业怎么办?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这些产业有什么有利条件?
(2)呈现辅助信息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需要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不能从学生头脑中准确提取时,问题解决就会受到阻碍,这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辅助信息,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解决中的信息障碍。
例如,以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来说,为什么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的中部大平原?美国农业有什么特点?除了教材提供的美国交通图和水系图外,还需要提供美国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美国地形图和美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才能让学生按图索骥。此外,还需要呈现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相关资料,才能促进学生较为全面地分析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3)提供一般性的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来调控和监督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认知策略,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①正向推理和逆向推理法。若问题解决所涉及的知识具有因果关系,可采用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结果到原因的推论方式。例如,塔里木盆地为何形成向心状水系?盆地地形,四周高,中间低,水往低处流;盆地地形会形成何种水系结构?向心状。
②假设与验证法。例如,晨昏线的判读,到底哪段弧是晨线,哪段弧是昏线呢?可以在圆弧上任取一点,通过模拟其昼夜变化情况而得到验证。
③图形转换法。既可以是图与文转换,也可以是图与图转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例如,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俯视图就可以转变为侧视图来解答。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生成性。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参与其中,有的学生进行着思维的“同化”,而有的是思维上的“顺应”。这必然会引起课堂上对预设问题的不同反应,而导致新问题的生成,并且有可能一些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的预设性和问题的生成性;课后还需要对问题解决的效果和遗留问题进行跟踪,及时形成反馈,以利于教学活动的改进。
将“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服务企业工作,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改进工作作风、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抓实抓细。
(二)加大走访调研力度。
将实时跟踪问题解决情况,做到与帮扶企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落实帮扶措施,查摆困难和要求,倾力协调解决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提升企业服务,真心服务企业发展。
截至目前,重点项目和企业共梳理问题28个,涉及企业(项目)28家(个)。重点项目和企业问题涉及用工紧缺、物流运输受限、防疫物资短缺、政策扶持、用地需求等方面,共提出28个问题,其中受疫情影响问题24个、常态化问题4个,现已全部及时协调解决。
二、采取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向复工复产企业提供精准包联服务,针对农业、工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建筑和房地产等5大领域企业,分别建立了由县级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驻企帮服员、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复工复产推进工作专班,构建起了网格化的包联服务体系;针对规上工业企业、限上商贸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省市重点项目,建立了县级领导包联复工复产企业和开复工项目机制,为企业提供“妈妈式”服务,实行“一企一专班”“一企一策”。
二是拓宽反馈渠道。设置了咨询服务热线,企业群众可通过拨打电话、微信公众号、政务服务平台等多种方式进行咨询。设立了24小时值班电话和微信群,针对企业来电和微信反映的复工复产中的困难问题,进行在线咨询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针对企业复工初期员工出村难、上岗率的问题,及时与企业属地乡镇、园区对接沟通,为企业员工办理通行证,方便员工出入。
三是做好政策解读。按照上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企业开展问卷调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第一时间传达市政府《关于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十八条措施》通知,制定出台了《应对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十九条措施》和“企业复工好、政府奖口罩”举措,责成专人负责做好中央和省市各项政策的解读、宣传工作,指导企业用好政策,帮助企业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四是强化培训指导。研究制定了《县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标准二十条》,对复工复产企业的各项防控措施进行了明确细化。严格根据“低风险地区不得采取审批、备案等方式延缓开工”要求,将复工复产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或告知承诺制。及时安排工作专班、所属乡镇(园区)及驻企员等,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建筑施工企业、商场、超市等场所、客运场站及交通运输工具的肺炎防控技术的“手把手”培训和指导,对需要改进的措施立即现场进行改进。
五是切实解决困难。对于包联发现和企业反映的资金、用工等共性困难问题,定期召集相关企业和单位召开银企对接会、用工协调会等。在用工上,协调山东省临清市异地实现信息共享,解决了双方1000余人的务工问题,帮助企业招工784人;在运输上,协调邯郸市邱县,解决了光明众旺公司运输饲料通行难的问题;在贷款上,先后召开3次银企座谈会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协调金融贷款1.2亿元。如针对飞豹新能源电池公司订单饱满但用工紧张的问题,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招工56人。目前该企业不仅满负荷生产,近期又谋划新上1个智能穿戴产品电池项目,公司已注册。
六是加强跟踪回访。疫情期间,不断深入重点帮扶企业(项目)检查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注重每一个环节,做到万无一失,及时了解企业(项目)受疫情影响情况和常态化问题,积极协调解决。对企业(项目)提出的问题主动回访,查看问题解决情况,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反馈,确保问题解决落实到位。
三、下一步安排
在目前的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新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本专业上面,在有一定深度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在网络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就要求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熟练的掌握好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流程银行的普及,清算系统和清算手段层出不穷,清算渠道多种多样,各种系统的应用,对于设计流程和系统建设的银行会计人员来讲,具有很高的知识要求,不仅懂得整个的运营流程、扎实的会计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有创新的思维方式,通过系统实现流程再造、风险控制、账务的自动处理;对于使用人员,要熟悉和了解系统原理,才能熟练操作,完成日常的工作。所以,他们的知识结构,就好像是金字塔,在最上端,应该存储着专业学科知识,而中间部分,则是专业学科的相关基础知识,在下端,则是对专业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的其他知识。换句话来讲,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银行会计人员必须要更多、更丰富的掌握常规知识,计算机操作知识、数据库知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当然。同时,还应该熟知专业知识以及一系列金融知识。
(二)良好的业务操作技能
伴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会计人员也朝着新的高度迈进,传统的纸笔账簿,传统的算盘早已与目前的形势不相适应。而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银行业应用的日益广泛,在经历了“会计电算化”、“银行电子化”后,现已进入“银行信息化”时期,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早已成为了各大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工具。熟练掌握和操作各支付系统、管理系统、行内核心系统、业务系统等,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防范风险,保证业务的正常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三)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银行IT技术的运用与发展,实现数据大集中,IT正在向与业务深度融和的方向发展,各项业务与管理依赖IT技术的支持,从系统的建设、运行、处理都需要与技术人员有良好的沟通,达成共识,才能有效地合作和解决问题。不管从业人员再怎么有经验,他们也总会有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不可能对所有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一个熟练的解决思路。因此,对于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来讲,经验确实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要求会计人员要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更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过正确地把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来,并能够有针对性且及时的把问题解决好。而这一问题解决的能力,不应该局限在银行高层会计人员,更应该普及到所有的银行业务人员。
(四)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业务需求的提炼和分析
业务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市场机遇、效率改进、风险控制等要求,向IT部门提出业务需求,该需求要经过全面的分析、论证形成,编制符合计算机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将业务目标和要求转换为技术人员需要的规格说明书,起到业务和技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翻译的作用。
2、系统处理和风险的分析
系统完成后,对系统的每一个编码、步骤、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大量的、全面的、细致的测试,业务人员除了具备精悍的专业知识、银行各岗位工作积累的经验,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防范手段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新系统的功能测试,有了高质量的测试,新系统上线运行才能确保功能正常、风险得到控制。
(五)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
对于银行从业会计人员来讲,职业道德是他们开展会计工作所需要遵循的第一标准。职业道德标准,可以分为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工作作风以及工作态度等等,期所体现出来的是银行会计工作的基本特征,也是会计职业的一个基本责任要求。在这一标准中,详细对银行会计人员在具体的从业过程中需要做好的职责做出了规定。我们知道,只有思想正确了,会计人员的行为才能够正确,而职业道德标准,正是银行会计人员实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标准,所以,这是目前银行会计人员所需要遵循的一项最基本素质要求。
(六)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维,能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银行会计人员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控制能力以及抉择能力等等,都有了更加高的要求。而伴随着银行日常会计工作中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日益增加,伴随着银行业务处理的日趋多样化,伴随着业务处理难度的日益增加。每一个银行会计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好相关的管理学原理,熟知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技能及计算机、互联网知识外,还要具备长远的见识、创新的思维、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善于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方法,来把会计工作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从容的应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实施问题管理。大多数单位在问题发生之后,对于其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和纠正预防等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意识,特别是追责、问责意识不强,监督、考核的力度不够,纠正、预防问题的措施落实不力,抓问题节点带作风的效果不够突出,导致部分员工对于问题整改不够重视,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一种松懈、怠慢之风。如何更好地表达问题节点、分析问题节点发生的原因,对问题节点的性质进行评估和界定,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化为制度,都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逻辑性的工作思路。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上对精益管理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建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持续改进的流程。本文以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问题的发现为触发点,着眼于宏观,从微观入手,以解决问题为手段,探索建立从问题的发现、分析到解决的流程,完善问题解决运行机制,加强跟踪与反馈,由点带面,点面突破,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有效提升执行力、执行能力,确保执行效果,实现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螺旋式提升。
一、问题的分类
按照问题的性质将问题分为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和没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根据造成后果的程度,可分为一般问题、严重问题、重大问题。一般问题的风险和危害较轻微,造成的后果一般在可接受和允许范围内,纠正整改比较容易。具体到工作中,一般是因为疏忽大意而造成的工作失误,对生产经营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严重问题可造成明显风险和危害,不可接受和允许,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消除,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是因规章制度不合规或与上级的决策部署相违背造成的失职、失责行为; 重大问题可造成重大风险和危害,不可容忍,必须采取紧急非常措施,立即予以消除,凡是涉及安全、稳定、规范、廉政四项重点工作的问题都是重大问题。按照业务类型分又可分为烟叶生产经营、专卖监督管理、卷烟营销和综合管理四类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口部门不同又可细分为决策层问题、机关部门之间的问题、机关部门和直属单位之间的问题、部门(单位)内部的问题等。无论问题如何分类,在既定的职责和权限的前提下,分清责任部门和责任岗位,凡是对目标实现产生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都可定义为问题。
二、问题的发现
企业要定位于精益管理,成立由市局(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市局(公司)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具体督导“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探究”的实施工作。各直属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本单位问题管理工作的开展。立足于“有效的规章制度、健全的标准体系、清晰的岗位职责、顺畅的信息传递和严格的绩效管理”五项基础工作,定位于管理创一流,开展对标管理,找差距、找瓶颈、找突破,特别是对国家局、省市局(公司)明令禁止的严格规范等问题,提高观察力,以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程序、流程等规定和市局(公司)确定目标为标准,在工作中留心观察,按照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从业务流程的策划、实施、验证和目标的监视和测量等多方面查找问题。对于一些流程节点,要多分析、多研究。“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小的问题也是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难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对照日常工作措施的落实,提高分析能力,日日找、时时找、处处找,由点带动面,点面突破。今天的问题从昨天找起,下游出了问题从上游找起,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系统找。发现问题可以横向纵向的相互进行查找,重点突出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目标的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过程及效果等关键节点上查找与发现问题。
三、问题的确认
为方便工作的开展,根据业务类型,成立烟叶生产经营、卷烟营销、专卖管理和综合管理四个问题确认督导组,开展问题的确认和识别工作。深入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问题的影响、发展阶段等特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影响经济效益和服务的环节入手,找准主要问题,把握问题的现状,对现状进行全面、彻底地调查。针对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关键症结。注重搜集问题方方面面的信息,注重用数据说话,数据搜集要有客观性、可比性和全面性。同时对现状调查取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充分运用分层分析、主成分分析、因素分析等工具,查找问题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采取现场验证、现场测试、测量和调查、分析的方法确定主要原因,找出影响的关键所在,识别末端因素逐条确认原因,确定责任部门、单位。问题管理办公室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分析会,由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主持会议,围绕“两烟一专”和综合管理等主要业务,结合月(季)度考核结果和内部审核结果等,由问题确认督导组提出归口问题,并确认问题类型,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督导部门,经副组长签字确认后开具“问题管理通知单”;市局(公司)领导成员可以针对下属单位(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向问题管理办公室提出责任部门需要整改的问题,由问题管理办公室汇集下发问题整改通知单,并具体负责督导问题整改。
四、问题的解决
问题责任部门(单位)在收到“问题管理通知单”后,首先要分析原因,分析问题发生的实质,是思路性问题还是制度性问题,深刻研究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对策,评价和选择措施的步骤,以有效性、可实施性和经济性为原则制定措施,特别是对新问题,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多个解决方案。对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比较,优中选优。该修改制度的修改制度,该修改流程的修改流程,从深层次上去解决问题,确保问题不再发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根据问题的变化及解决效果跟踪完善解决方法,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按照规定日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向问题管理确认督导组提交整改情况,同时提报整改痕迹化资料,经问题管理办公室主任签字确认,整改情况需要在下一次问题管理会议上汇报,经会议评审后方可通过。
五、问题的预防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不让问题再次发生,通过抓问题带作风。一是事先预防。重要工作事前都要做好详细的方案,按照PDCA的方法,预见并采取措施,防范问题的发生。日常工作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工作手册及工作方案、规章制度等都是未雨绸缪的具体体现。这是问题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最高层次;二是事中控制。责任部门(单位)要严格执行市局(公司)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流程,监督管理责任部门(单位)要加强过程控制,在具体工作中加强数据分析预警,对问题苗头、倾向性问题要建立预警机制,化解苗头,防止问题变大升级,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三是事后总结。事后及时总结,查缺补漏,举一反三,评估修正,对任何一项工作,责任部门(单位)事后举一反三总结经验和不足,标注注意事项,其他部门(单位)要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来对待,进行认真总结,从中得到提高和借鉴。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问题分析会议,强化事先预防,加强事中控制,搞好事后总结提升。通过问题的有效解决,由一点防一面,由一个问题的解决达到预防一类问题的目的,用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教训指导以后的工作,使工作方法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此后所制定的工作方案中防范类似问题,且当类似问题出现时,有正确的应对策略。
六、考核督导
“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探究”是为了发现各项工作中的潜在问题和危险,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发现问题不是目的,整改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和制度,提升管理水平是最终目标。为鼓励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发现各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精益化管理的问题模式探究”办公室规定除稳定、规范、廉政、安全四项重点工作外,对不违反文件规定的,通过改进可以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质量进一步提升的,将对发现问题部门(单位)采取正激励方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加分。对违反文件规定的,对问题整改不到位的单位(部门)将采取“负激励”方式,按照绩效考核办法规定进行奖惩。初步形成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挖掘问题、表达问题、归结问题、处理问题为线索和切入点的一套管理理论和管理机制。
一、思想、理念认识不到位
在为老人、职工提供服务时,还没有彻底转变思想,仅仅按照工作的基本要求去做,没有把自己定位成服务员,去主动服务。
二、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工作过程中,对重点问题、有可能发生的问题不敏感,有时还不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导致工作出现失误。
三、管理不规范、落实不到位
在对伙房的监管过程中,还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自己缺乏专业的眼光。对领导要求和制度落实上只浮于表面,没有跟上监督、检查。
四、业务不全面,仅局限于自己负责区域
作为养老事业的工作人员,对其他科室的业务不了解,不能够对外界做好宣传和服务。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从以下几点整改,并保持长期查问题、抓落实。
一、树立创新意识
决不能再延续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工作节奏,决不能再延续不实不细的工作方式,下一步在工作中打开创新的路子,抛弃“以前怎么样”的思想,大胆创新。
在膳食工作中,学习借鉴好的管理方式,学习好的创新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尝试新的工作模式,整改以前的懒惰心里,用新理念充盈头脑,新方法活动手脚,作出新的动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二、抓落实、抓深入
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贯彻落实领导要求和集团各项制度时,要有盯上靠上的劲头、要有扎实深入的精神,切实将要求执行下去,将问题解决好,将认真贯彻始终。
除了落实好,还要深入好,在深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学习集团各项制度和餐饮操作规程,并在实际工作中,按要求抓好落实,对工作人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可能导致出现问题的操作,要及时整改,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问题早排查出来,杜绝问题扩大化,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抓重点、抓效率、抓深入。
三、提高风险意识、忧患意识
工作中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意识。
膳食中的安全操作、食品安全都是关系到职工、老人的人身安全,都是关系集团的整体利益。按要求,定期不定期检查各项操作规程、食品的储存,食品的采购入库做好把关,要充分认识到不起眼的小事都容易酿成大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敏锐性,一刻也不放松。
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热情,提升业务本领
一、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和严重,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一季度安全生产工作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一)安全生产事故频发
所谓频发,是指事故发生频率高。一季度全市共接报安全生产事故915起、死亡126人,其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4起,死亡40人;发生适用一般程序处理的道路交通事故524起,死亡82人;发生火灾事故367起,死亡4人。一季度按照90天计算,平均每天发生事故10起多,每两天死亡3人,事故频繁发生,呈现出明显的高发态势。
(二)安全生产事故多发
所谓多发,是指事故发生领域广。从行业分布来讲,道路交通、消防安全,到建筑行业、采掘业、化工行业、特种设备行业都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而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讲,安全生产事故覆盖了所有的县(市)区,特别是4月1日,石林县发生了10人死亡、12人受伤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一季度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
(三)安全生产事故影响大
所谓影响大,是指大事故多,负面影响大。一季度,发生的比较典型的事故有:1月3日,云南建工市政建设公司在××新机场引桥施工过程中,发生支架局部垮塌事故,造成7人死亡、8人重伤、26人轻伤;2月23日,嵩待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3月4日,中铁五局在寻甸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施工中,大公山4号支洞发生坍塌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3月17日,红河州泸西县村民到石林县境内非法盗采原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5人死亡、5人受伤;4月1日,石林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4人伤势严重。高度概括:一天十事故,两天死三人,已有大伤亡,日日蒸人心。
这些事故虽然有的发生在省的重点工程,有的伤亡不属于事故,是非法盗采国家矿产资源行为,但所有伤亡发生地都是在我市境内,负面影响是××市、形象受损也是××市。事故发生后,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了重大损失,领导高度关注、媒体集中报道,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石林县“4.01”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公安部、国家安监总局、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纷纷作出批示、提出工作要求。4月2日,省委白恩培书记作出重要要求:“要全力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处理好死者的善后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市查清事故原因,做好事故处置工作。今年以来,我省相继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吸取教训,认真落>文秘站:
(四)安全生产工作问题多
所谓问题多,所谓问题大,所谓问题频,是指认真分析一季度的安全生产工作,我们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的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没有实现“市域全覆盖”,存在死角和漏洞、失管漏管、脱节断档等现象突出;二是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落实不到位,职责不清,体制不畅,检查不力,落实不好;三是预测预防机制不畅,没有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的预测预防机制,想不到、看不见、说不清存在的问题、困难、矛盾,更谈不上预防。安全生产难抓难做,但也没有那么复杂,主要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人抓;二是说话算数的人没有抓。
一季度各种事故的发生,充分表明我市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是极其“严峻”和“严重”的,其形势的严峻性和严重性是多年没有出现的,也是十分罕见的,以“4.01”事故为例,就是××市15年来最大的一次交通事故,也充分说明年初我们对形势的分析判断是准确的。这个准确判断的依据是多方面的,仅就气候异常这一点,人们的心情烦躁,就会做出很多不正常的事情,安全生产也是如此。当前安全生产形势逼人、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很多问题就会继续凸现出来,安全生产形势就会继续恶化,安全生产事故还会频频发生,各有关部门还会疲于奔命,穷于应付,难于应对。就是会出更多的事故,会造成更多的伤亡,会有更多的人被问责和处理,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清楚清晰的头脑。如果我们不超前谋划、提前预见、潜心研究安全生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深入分析思考存在的问题和深层次的原因,创新机制、积极应对、采取超常规措施,安全生产处于被动状态的形势也难以根本扭转。
为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市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反复讨论,制定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的 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通知》。下一步,市政府办公厅还将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市域全覆盖”零申报方案。这次,就是要通过两个文件和配套措施的出台,真正把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贯彻到位,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市域全覆盖”,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具体化、制度化、常态化。
二、要解决安全生产监管存在的诸多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管理的思想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中
面对当前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严峻”和“严重”形势,我们必须有新的思路思维思想,具体讲就是在安全生产监管中实施问题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系统化的问题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问题管理的经典论断是: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待问题的错误态度和做法。问题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把这种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中,就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现代意义的问题管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把问题作为切入点、从问题开始进行管理,比把理论和目标作为切入点,从理论和目标开始管理,会更加简单有效。问题管理是从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矛盾、困难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管理,正因为存在问题才需要管理。管理就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克服困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就遇到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政府和部门的监管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从理论上研究就不可能解决问题,简单地机械地执行法律、执行政策、贯彻指示也不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到实践中去,从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始着手。如果只是讲理论、提口号、说大话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讲教条、说政策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是推责任、讲理由、找借口而不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定律: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来源:文秘站 )不是危机管理。矛盾显现时的管理叫问题管理,矛盾激化时的管理叫危机管理。矛盾可控的管理叫问题管理,矛盾不可控的管理叫危机管理。搞安全生产监管,不能在问题成堆、矛盾激化时才进行管理,而是在问题刚刚暴露,矛盾刚刚出现时就进行管理,努力做到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危机管理成本高,问题管理成本低;危机管理效果差,问题管理效果好;危机管理难度大,问题管理难度小;危机管理被动,问题管理主动。以预防安全生产事故为例,就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一个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发生前肯定是一定时期甚至是在很长时期内存在安全隐患。事故发生后的处置,已经是危机管理,而不是问题管理。危机管理在解决问题时可供选择的机会和手段并不多,是被动应付,而问题管理则是主动应对。我们就是在问题刚刚暴露,在安全生产隐患刚刚出现的时候就进行整改,不仅难度小、困难少,而且成本也比较低。如果发展到了危机管理,事故已经发生,人已经死了、经济损失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出去了,政府也就要付出更多的政治成本、社会成本、经济成本才能把问题解决好。我们要善于把危机管理转为问题管理,而不是把问题管理转为危机管理;我们要善于把安全生产事故事后的处置转为安全生产隐患的整改,而不是让存在的隐患变为既成事实的事故。前者是高明之举,后者是愚蠢之为。我们要多做高明之举,少做愚蠢之事。高明之举就是采取问题管理,愚蠢之为就是实施危机管理。问题管理走向光明,危机管理走向黑暗;问题管理走向成功,危机管理走向失败。
第三定律:问题总在长大,解决需要动力。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问题、困难、矛盾并不会自动消失,一般情况下,问题、困难、矛盾的积累只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需要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个武器不断加以解决。需要一种动力,才能把问题解决了,把困难克服了,把矛盾化解了。没有解决问题、困难、矛盾的动力、思想、思路、办法、措施,问题、困难、矛盾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个安全隐患的背后可能就是一起事故,每一起事故的背后可能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的幸福乃致家庭成员的生存。所以,干好安全生产工作,我们必须有一种为人民负责解决问题的动力;这种动力源于对人民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我们必须不讲条件、不讲困难、不计报酬、不计名利,才能把问题解决好,不让问题一天天长大。让安全隐患存在、让问题长大,就是对人民不负责任。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不负责。只要对人民负责,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就会有力量,就会有动力,就会有精神。
第四定律:用平常心寻找问题是不积极的,要用“挖掘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能准确到位地发现问题。在安全生产监管中,有些问题并不是显现的,并不是浮在面上的,而是被许多假象掩藏着,现象掩盖着,用“平常心”是想不到摸不着的,必须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用心挖掘”才能发现。在问题管理中,不怕存在问题,就怕不能发现问题;不怕不能解决问题,就怕不想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是问题管理的一个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是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开始,连问题都不能发现,谈何研究和解决。能发现问题叫有水平,能解决问题叫有能力,或者说有水平才能发现问题,有能力才能解决问题。有知识才能发现问题,有眼光才能发现问题,有经验才能发现问题。知识水平的高低,眼光的好坏,经验的多少决定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思想对、态度好、方法巧、措施硬,才能透过现象掌握本质,才能剥去假象抓住本质。我们在安全生产监管中,能不能发现安全隐患,是衡量一个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干部职工是否称职的一个标准。如果隐患存在,我们却视而不见,发现不了,那就是我们的失职和耻辱。我们必须要有千方百计发现问题的想法,还要有能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
第五定律:表达问题比发现问题更重要。能够把存在的问题表达清楚,说明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对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表达问题已是理性认识,而不仅仅是感性认识,完成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能够发现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还必须要能够把问题表达清楚,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还要能够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让问题能上报、能及时、全面、准确反馈到存在问题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建立和落实告诫、告知、提示、公开、专报五项预防制度。提前、提醒、提示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机制和刚性的工作要求。
第六定律:“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怎么样才能解决问题呢?总纲是对症下药,细分则是对事下药、对人下药、对愿下药、对财下药等等。要“对症”,首先要“知症”。不“知症”,就谈不上“对症”,更谈不上下药,即便下药也是乱下。“知症”即表达问题,是“下药”即解决问题的前提和条件。在“知症”和“下药”之间,“下药”难,“知症”也难,因为“知症”才可能“下药”。只有“知症”才可能区分是对事、还是对人“下药”;是对愿、还是对财“下药”。因此“下药”对“知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知症”,不仅要望、闻、问、切、听等,还要采用b超、ct、核磁共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确珍。我们不仅要善于用传统的知识把问题搞清楚,而且还要善于采用先进知识、先进思想、先进技术把问题搞清楚,才可能把问题解决好。掌握新思想,使用新技术,将使我们具有跟以往完全不同的能力,但我们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不能一味求新求异而忘记最基本的方法。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先有效的方法不能丢,但创新机制必须要加强。
第七定律:监控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把问题有效监控住,说明有效地掌握住了问题的变化趋势,为解决问题不断创造着多种条件和前提。监控本身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情况,也是不断创造多种条件和前提解决问题的过程。监控之所以重要,不在监控本身,而在监控实质上是不断研究问题的过程,为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和前提。在监控中,一旦发现问题向坏的方向发展,就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和解决;一旦出现有利于问题解决的时机,就紧紧抓住不放,加快解决。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 难以解决才成为问题;问题之所以难解决,是因为条件不成熟和前提不具备。监控本身不仅是消极地管住问题不向坏的方向发展,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和前提解决问题。是积极监控,而不是消极监控。积极监控包括着如此丰富的内涵,因而显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监控问题,就是不断掌握问题在变化中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监控问题不如说是掌握问题发展变化的趋势,不如说是为解决问题寻找机遇。我们监控问题,不是为了监控而监控,而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监控。在问题管理中,除了解决这个目的之外,监控没有第二个目的。
第八定律:治本比治标好,治标比不治好,不治总比捣乱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追求的目标是治本,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备治本的条件和前提。如果达不到治本的目的,能够治标也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做法。治不了本,可能有条件不成熟的因素,但其中也包括人努力不够。没有条件和前提治本和治标,不治,维持现状也是积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不治总比捣乱是积极的。同样一个问题,张三可以干好,李四干则一塌湖涂,这就是人的问题。人可以为干好创造条件。治本、治标是不同的层次,治标才谈得上治本,如果治标都没有做到,那么就无从谈起治本的问题。治标是有条件地解决问题,治本则是彻底解决问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无功就是有过,不作为就是有罪。
第九定律: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马上解决,要分轻重缓急解决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问题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同一个条件下全部解决。解决问题在时间上有先后;在条件上有成熟和不成熟;地点上要选择有利和不利。客观上所有问题不可能全部解决,但主观上则要分轻重缓急。有条件的尽快处理,紧紧地盯住不放;不影响大局的待时机成熟时再解决。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来都不会成功,相反,只会象麻团一样,越理越乱,要讲处理问题的艺术。在问题管理中要十分讲究方法。没有方法解决问题,就没有问题管理。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问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有人财物保障落实方面的,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方面的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能分清轻重缓急去研究解决。
第十定律: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问题的解决不会有终结,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会不断产生。只有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推动发展。比如安全隐患的整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旧的隐患整改完了,又会产生新的隐患;每天都是零开始、零起点,今年安全了,不代表明年能安全;这个月安全了,不代表下个月安全;今天安全了,不代表明天能安全,存在恒久的问题,没有一个终结的答案。
对这十大定律作高度概括,问题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就是设想未来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现实已经存在的问题,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问题管理认为,任何发展、任何进步都存在问题,不存在问题的发展是没有的,不存在问题的进步也是没有的。我们在完成一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时,首先想到的不是成功和胜利,而是问题与困难;不是顺利,而是挫折。在工作没有实际开展之前,是设想问题;在工作实际开展之后是发现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要把问题管理方法应用到安全生产监管中,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把握好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三个关键环节
在问题管理中,第一步是发现问题,第二步是研究问题,第三步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是前提,研究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目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要形成“发现问题—公开问题—解决问题—反馈问题—追究责任—面对媒体—奖惩激励”的机制,我们的每一位干部职工都要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调研,带着问题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研究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连问题都不能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就无从谈起。
发现问题,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个良好的氛围就是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形成以寻找问题和提出问题为荣的氛围。能够寻找和提出问题的人是优秀的,不能寻找和提出问题的安监干部是不合格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宁肯相信不断谈问题的干部,也不要相信夸夸其谈讲成绩的干部。问题管理赞赏那些有反省意识并勇于提出自身问题的干部,奖励那些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提高自我的干部。同时,我们鼓励别人指出问题,帮助政府改进工作。问题管理不能容忍那些看不到自身问题因而不能进步的人。简言之,我们宁肯相信把问题讲到底而年底不出事的人,也不相信把成绩讲到底而年底出事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在一种鼓励发现问题的文化氛围下,采取纵横比较法能够更好地发现问题。就是采取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办法,发现问题、发现差距、发现不足。纵向比较就是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横向比较就是自己跟别人比,本地跟外地比,本县跟外县比,本市跟外市比,本省跟外省比,本国跟外国比。这样一比较,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必定会比较出很多成绩,也会比较出很多问题。
我们所有的部门、所有的县(市)区、管委会,安监系统的每一名干部都要采用纵横比较法找差距、找问题、找不足,找安全生产的机制、做法存在什么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清醒不昏睡、聪明不糊涂、进取不落后、奋斗不消沉、自豪不骄傲,才能让安全生产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更需要用纵横比较的方法来发现不足、差距和问题。要用开放的、世界的眼光进行纵横比较,找出安全生产“市域全覆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把这些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才能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二)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发现问题的延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要采取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研究问题。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内外原因;就是综合一个问题产生的远近原因,分析一个问题产生的远近原因。当发现一个问题的时候,要看到这个问题产生的上下原因、内外原因、远近原因,进而研究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才可以把问题解决。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要采用综合分析法把问题搞清搞透搞准。要充分调查研究,要充分占有材料,要用数字说话,要用事实说话。要把分散的互不相连的现象联系成有机整体,发现问题的本质;要把看似无意义的材料通过加工,变成可以得出正确结论的材料。分析安全生产问题,切忌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表面性就是不知道本质地看问题。我们研究问题不透、不深、不准,就是因为主观性、片面性、全面性造成的,尤其是片面性。看问题只见局部,不见全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不住问题的本质。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综合分析问题,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经过反复、比较和交换,我们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搞安全生产监管,就是要采取这种综合分析的方法,客观地看、全面地看、本质地看,通过反复、比较、交换,得出正确的判断来。
在综合分析中,无论是上下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的方法,反复、比较、变换的方法,还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等等,都是一种辩证的方法。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目标,我们的一切努力,无论是发现问题也好,研究问题也罢,归根到底是要解决问题,这是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唯一目标。
问题管理提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仅重视问题的解决,而且提倡问题解决方式的创新。创新意味着更好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益,但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更大的失败,在问题管理中,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是受鼓励的,大胆尝试并从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是受支持的,工作一次比一次做得好是受赞扬的。相反,四平八稳和毫无创意地重复过去的做法,必定成为被抛弃的蜗牛。
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采用深入具体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是因为解决问题不深入、不具体。不深入就肤浅,不具体就抽象。肤浅就表面化,抽象就理论化。这样解决问题 ,就会停留在讲理论、讲道理、讲法律、讲政策上,而不能深入具体地落实。讲理论不错,讲道理不错,讲法律不错,讲政策也不错,但远远不够,还要看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效果如何。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针对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来解决。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敌人要一个一个地消灭,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解决。我们不仅要具体问题具体发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一深入就具体,一具体就深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之所以不深入,是因为解决的问题不具体。只要解决的问题是具体的,就会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产生的历史和现状,就会深入地研究问题发展的趋势,就会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同别的问题不同在何处,就会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如何才能解决。具体是对深入提出的要求,深入才能使解决问题具体化。
四、要实现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九项零申报工作
今天的会议,正式下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全生产监管“市域全覆盖”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通知》两个文件,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深刻理解“市域全覆盖”的内涵
我们提出了9项零申报制度,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的“市域全覆盖”,9项零申报是:“一岗双责”不落实零申报;目标责任状不落实零申报;人员、经费、装备不落实零申报;辖区内安全生产监管盲区零申报;重大隐患整改不落实零申报;重大危险源监控不落实零申报;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不落实零申报;“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不落实零申报;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建设不落实零申报。
安全生产监管要实现“全覆盖”,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杜绝盲点、不留死角”。这就首先从空间上规定安全生产监管在××市行政辖区内全涵盖,从主城区到郊县区,从县城到乡镇街道,从乡镇街道到社区村委会;从主管部门到每一个下级单位,到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全方位纳入管理。必须将安全生产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使城市由内到外、由表到里都处在监管之中,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从时间上规定安全生产监管要做到全天候、不间断,涵盖所有时段。只有这样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监管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市域全覆盖”,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管细、管透、管精、管到位。
一、以成本收益的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将解决问题成本看作是新收益的来源
和一般社会学对于社会问题解决的方法不同的是,经济学的路径异常的清晰和明确,就是在成本与收益的视角下看待这些问题,运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市场化的路径来解决问题。在这其中,排污权法案成为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一家关闭一个工厂或安装改进了的污染控制设备的公司,可以因它净化努力而获得“排放额度”,该额度可以被另一厂家收买,由本行业商议其价格。如果每个厂家拥有一定数量的污染权利,并且假如它可以出售“排放额度”,只要达到降低污染成本,低于排放额度的市场价格,每单位总产出会有更多的污染得以减轻。通过市场化的路径,污染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减轻。这种思路的实质就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思考社会问题本身。
解决社会问题不仅仅是个道德问题,其更多的是责任与利益的叠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机会成本--获取某一机会所要付出的代价,应该被纳入到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作为率先解决污染问题的厂家而言,应该鼓励先行者可以出卖自己的排污权,早来的人应该有优先的利益,因为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体力;你想进入这一行业也行,在排污总量既定的情况下,要向减少了排污量的企业来购买相应的排污权。这既是个道德问题,也是个经济问题。这样才能够以市场化的路径来鼓励企业加大技术革新来解决污染问题,同时售卖排污权增进效益。最终的结果是:污染成本低于排放额度的市场价格,总污染量会减轻。
以成本收益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意味着要考虑治理社会问题时的成本问题,要考虑收益最终是否能够大于成本。充分考虑多个利益方的利益要求,将解决问题成本看作是新收益的来源,而不再简单是将其视作一种代价。以市场为导向,将利益与治理成本结合起来,在带来新的利益的同时,解决社会问题。不是以损害某方利益为代价来治理社会问题,不将利益方利益的维护同治理社会问题的成本对立起来,而将两者看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市场平台上结合起来达到双赢。排污权出现充分证明了这一思路的有效性。
二、以社会资源配置视角来研究社会问题――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投资”的均衡
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质也是重新配置社会资源的过程。社会资源的配置如何在效益比较、效率大小、社会公平间达到平衡,经济学提供了较为明确的路径。
经济学家庇古认为,市场中的大量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了社会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政府对于这种配置效率较低的情况应该进行干预。政府进行干预的原则应当是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行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效益的部门实行补贴,从而通过把外部性的影响内部化来消除私人收益成本与社会收益成本的背离,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种征税与补贴政策建议后来就被直接称为“庇古税”。这样的视角并不同于将社会问题纳入政府的行政体系的做法,而是政府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干预,这是针对市场化路经所存在的市场失灵所采取的措施。在当代经济学中,“庇古税”一直饱受争议,被自由主义所诟病。然而,在社会问题领域“庇古税”却被看作了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
市场化带来的诸多外部性问题是“庇古税”产生的根源。市场本身所带来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原有体制与市场结合后所产生的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不相匹配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体制来实现。在这过程中,政府并不是虚无的实体,需要界定明确的产权,并且要通过开征类似于“庇古税”的各种税收调节收入的差异,并对相关的社会问题加大投入,扶助弱势人群,对重污染企业开征重税等等措施调整社会不公平状态。
至关重要的是,对于社会问题领域的相关问题,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将社会公平领域视作间接的投资领域。因为,一个社会动荡、问题丛生的社会无疑会大大增加发展的成本,抵消发展的收益。只有在社会公平领域分配更多的社会资源,努力保持社会稳定,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达到“投资”的均衡,才能使社会问题得以可能获得解决,社会更加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博弈的视角来重新分析社会问题――谋求平衡各方利益的阶段性社会均衡
以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解决方面的难题,得到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社会问题的解决牵扯多方利益的协调与博弈。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相切磋、互相牵制的博弈环境是社会问题解决的先在环境。所有社会环境都不是学者空想的环境,而是博弈的环境。这种环境下,单纯的依赖于某项措施或者政策的改变认为就可以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无疑教条与僵化的。没有多方博弈之后利益的均衡,社会问题还会循环往复的重复发生下去。而简单将社会问题看作是可以通过一两次变革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无疑也是空想和不现实的。因此,到底将社会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就成为探讨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首要问题。
以博弈的视角来解决社会问题则意味着在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实现手段上,并不是以公平至上、稳定至上为主要的原则,而是以阶段性的目标当作实现目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各自达到不同的均衡。博弈之后的均衡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的均衡只是数学上的极限意义,无限的接近而不趋同。社会问题的解决在经济学看来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的,社会问题的发生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永恒的博弈过程。因此,到底是谋求一种消除所有社会问题的理想政策?还是从更为实际的立场出发,设立阶段性的目标,以实际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的发生,抛弃简单理想化的学科目标与终极伦理追问,就现实的问题提出可能的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两条不同道路的选择。
后一条道路则意味着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性作为思考问题的主要标准,比如针对地方与政府的博弈问题,只是设定阶段性的考量目标给地方政府,而不应以过多的指标限制地方的发展;针对教育问题,应该允许自发的低成本的教育模式的存在,譬如民工学校;针对医疗问题,市场化的医疗体制不应简单走回头路,而应设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由第三方来综合制约医院与医药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盟;而针对城市管理等问题,应该立法承认进城农民或者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某一阶段、某一地点经营的合法性,而不是像打过街老鼠一样暴力执法,进而引发大范围的暴力抗法;针对艾滋病问题,抛弃简单的道德责问,在性产业发达地区,对特殊人群发放安全用具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