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8 22:34: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习企业管理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
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1701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便是财务管理体系,而所谓的财务管理体系则是指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企业内部的资产安全,从而制定实施的一系列控制体制、程序和措施。健全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不仅能够使企业高效地执行组织策略,使企业管理总体呈现专业化与规范化,还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使企业运营利润最大化。与此同时,在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之中,应注意以下八点原则:合法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经济型原则、适用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清晰性原则以及权威性原则。这些原则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补充,为企业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供各方面的制度规范化保障。另一方面,虽然企业在建立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进程中,可以参照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以及会计原则,但是由于不同的企业各自运作特点不同,因此企业同时也需要在借鉴大方向和参照大规则体系的前提之下,进行适应性的设计与制定。
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和事往往众多,不仅仅需要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职员加之落实执行,同时也需要企业其他部门职员能够配合财务管理新体制的实施。另外,由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处于不断的前进变动之中,相关的财务信息不仅仅局限于发展现期,而且还会涉及到企业的历史财务数据,以及还需对未来发展中的财务数据进行相关预测。所以我们在分析企业财务信息的时候也同时应当具有全局观,能够贯穿企业发展前期、现期以及未来的发展预期,使得财务数据更加可靠,具有参考和分析意义,也能够从本质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益。结合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开展特点而言,企业在进行日常账簿记录、账簿核对、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盘查工作、针对内部开展的监督考核工作时,都应当受到严谨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的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类工作事宜在监督控制下正常开展。概括来说,对于企业在建立与实施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之中,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按照不同控制要素建立财务管理体系
在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本金、资产、利润、成本及财务报告和财务评价。为了控制及管理众多的财务要素,企业内部必须对各个财务指标建立明确的区分体系,并对各个财务要素进行分类和整理。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还包括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者,一般而言,企业在招聘财务工作人员的时候会针对各类资格证有一定的要求,同时也会要求财务人员有一定的相关经验,因为具备理论知识基础以及操作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将能够与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很好地匹配协作,从而能够推动企业在其他各方面的运营发展。因此,建立财务管理体系,不管是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财务工作者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财务要素进行分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了良好的财务管理平台。
2建立严密的财务组织机构
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关键一步是建立严密的财务组织机构。严密的财务组织机构往往具有可靠、切实的职责分工,合理地对权利及义务进行分配,各级员工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而财务组织机构的核心便是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的责任所在,同时各岗位职员在明确个人职责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与财务部门内其他岗位同事、其他部门岗位同事的沟通协作。从根本上来说,严密的财务组织机构将不仅仅需要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便利,也应当与此同时培养员工的专业水平,为企业储备更多的专业化人才。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加强各级员工之间的合作,也需要在企业财务组织内部开展一系列的财务知识普及,以避免部门职员出现财务内容盲区,即只兼顾与专攻于自身职责范围内的财务工作内容,而对其他财务岗位的基本职责毫无了解。只有保证财务组织机构内部的信息共同,职责公开透明,才能够在建立严密财务组织机构的同时加强其所发挥的职员间的监督协作职能。
3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制度
科学的评价制度是为了保障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安全实施,即以科学评价制度作为基础制度。在财务管理体系正式开展之后,企业与此同时也必须依靠着一套评价系统来对内控活动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评价结果中对员工工作做出激励性鼓励,借此以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但是财务评价制度又不仅仅是针对财务部门内部职员工作效率和完成情况的评价,更是指代针对企业综合财务情况运营的评价体系。以我们经常用来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资产负债率而言,通过对于资产负债率数额的把控,可以及时且较为明确地了解到企业的资产与负债的比例,便于结合实际情形进行内部资产和负债的比例调整,从而能够通过调整财务状况改良企业的资产结构,进而即是提高企业的运作能力与盈利能力。由于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经济发展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因而必须借助财务评价制度为企业管理者设立保障线,当科学的财务评价指标显示企业急需做出发展战略变化之时,管理者便应当从中获取信息,作出相应改变。
4以相关会计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准则
在财务管理体系的实际建立进程之中,企业应当参照并依据具体的会计准则,将《会计法》中的法律法规作为实际制度落实进程中的指引性文件,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确保财务管理体系满足法律性要求。《会计法》中也特别明确地提出,我国各企业单位应当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而财务管理体系正是维度更广的财务监督体制,自然也就同时会包含对于内部会计制度的监督。国家郑重其事地将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上法案,是因为国家和单位都已经意识到了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只有在法律法规的指引之下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才是企业经济发展维稳的第一步。各企业在运作的进程中,都会涉及各种各样的运营事务以及财务事务,而完善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将是维系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在财务环节保证了企业的财务资金健康,才能够为企业进一步的战略性发展提供财力保证。
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正式建立完全之后,内部各岗位人员也必须要注意协作团结,共同以财务管理体系为工作指引,规范化其整体工作操作流程。另外,企业在给予相关员工任务分配的过程之中,还必须进行清楚的任务交待,并将每次的任务进行完整准确的记录,以供后续备查。很多企业在发生项目执行意外之后,无法第一时间找到事故的本因,也无法对症下药地迅速解决问题,就是在于没有做好前期的记录与跟踪工作。再者,企业还应合理利用岗位轮换制度和检查控制制度来管理员工素质,员工的整体素质往往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素质,而岗位轮换和适当检查恰能合理地避免员工的不当行为,从整体上保障了企业的经营规范。总的来说,只有内部人员从实际岗位的行动中给予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以实际的支持,才能够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在内部各工作环节的协调作用以及管理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慧丽.如何完善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J].辽宁经济,2009.
前言
企业无论对于我国的经济还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国家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企业也意味着将要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如今,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基本进化为市场经济,所以各大、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从而才能够更好的同当前的经济体制相符合。为此,在今后的时间里,企业需要摒弃传统的行政管理方针,尽可能的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同时将内部的管理效率提高上来。
1、当前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现状
如今,我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现状不容乐观,煤炭的销售价格也并没有处于一个理想的水平当中,这样煤炭企业的经营环境变得更加的复杂。其中,相关成本费用的不断加大、工业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等因素都让煤炭企业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压力。为此,煤矿企业针对传统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近十年以来,我国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加入到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行列当中,将这种管理方法当成为企业节约成本的有效手段。经调查显示,很多煤炭企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通过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来将生产成本降低的同时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以至于让其所得的效果也都各不相同。
2、煤炭企业推行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内部市场化能够将煤炭企业传统的管理机制进行改革,从而将整个企业的活力进一步的激发出来。这种管理模式不仅结合了现代新式的管理理论,同时还拥有着传统管理模式中的优秀经验,让内部员工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同时有效的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出现针对煤炭企业来说是一次在根本上发生的变革,它能够让企业内部各个阶层的员工实现共同创新和收益,从而快速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最终目的。
3、煤矿企业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尽管企业内部市场化的实施是如今经济发展大形势下的必然形式,并且这种管理模式为我国的煤炭企业也带来了很大一部分的经济收益,但是从根本上来看,煤矿企业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3.1、思想认识不到位
如今,我国很多煤炭企业的内部员工仍然将计划生产的传统思想放在第一位,这严重的制约了其内部市场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如果想要将此问题有效的解决,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强化领导团队,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对市场化工作进一步的强化。与此同时,针对员工的思想培训工作也需要加大力度,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了解市场化的精髓所在,从而让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出来。
3.2、管理力量薄弱
内部市场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这个问题,通常仅仅是委派几名市场化核算员在基层员工中开展几次培训工作。而这些管理力量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根本不能够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为此,煤炭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管理团队中增加一些骨干力量,并且及时的将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传达给基层员工,让他们能够了解成本的概念和实施低成本战略的意义。除此之外,管理者还需要及时的为基层员工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市场化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3.3、缺乏有效的奖罚机制
由于很多煤炭企业的考核方案并没有根据实际的经营状况来制定,从而导致员工的很多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为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将科学有效的奖罚机制建立起来,并同时将各个不同阶层中部门的责任进行合理的划分。与此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定期的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中开展一些评比活动,针对一些先进个人需要派发一些奖励,其中奖励的方式有如下几种:公开表扬、物质奖励以及职位提升等,这样不仅能够充分的将员工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还可以让内部市场化的管理工作更为顺利的开展。
4、煤炭企业做好内部市场化工作的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煤炭企业为了能够更好的推行内部的市场化管理工作,需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并同时结合新型的管理办法来讲相关的奖惩制度进行严格执行,为此,笔者在下文提出了三点可行性较高的建议。
4.1、将管理观念进行转变
在管理工作的开展初期,位处于基层的员工普遍会认为他们只需要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至于其他的成本控制问题则与其无关。基于此种情况,管理部门需要在员工中定期的开展一些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了解生产所需原材料的价格变化、销售价格变化以及客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都将与他们的实际收入所得有着密切的关联,从而在根本上将他们的竞争意识培养出来。
4.2、将工资合理进行分配
工资是企业员工作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想要将生产力和市场运作效率同时提高上来,最为有效的一个方式就是对企业内部的劳动、人事以及工资这三个基本制度进行改革,从而让员工工资的分配能够处于一个科学且合理的状态当中。并同时让每一位员工都能了解,他的工资水平是能够同企业的利益进行挂钩的,以至于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工资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
4.3、对原有管理模式的冲击
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一旦建立起来将意味着企业会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绩效评价系统中,它不仅代表着企业绩效会形成一体化,同时还预示着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责将变得更为清晰且明了。但由于企业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想要将其打破的话是非常困难的,为此,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不仅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执行力,同时还需要有一个科学且可行性高的工作计划。
5、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市场化管理不仅需要针对管理模式去创新,同时还需要将传统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改革,煤炭企业需要在这个大方针的领导之下将统一管理的理念继续秉承下去。其中,针对员工的思想建设工作也不容小觑,它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市场意识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而让煤炭企业能够更加健康且蓬勃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刘静.内部市场化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2年5期.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于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人的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种减少管理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管理方式。对于企业而言,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首先,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对企业战略和目标进行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企业战略规划有效贯彻落实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和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精细化管理能够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提升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运营绩效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然后,精细化管理可以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电力企业在其财务管理中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和问题,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二点:
⑴预算管理问题
当前,电力企业对于财务预算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其仅仅是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因此经常出现一种“就预算而预算”的现象,使得企业的预算编制缺乏其他业务部门的参与,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也使得编制出的预算计划缺乏可行性和可靠性。一般来讲,现金流出预算执行偏差率能控制在1%以内,而现金流人预算执行偏差率由于涉及电费收人的预测以及用户工程(包括居配和负控)收人,预算涉及范围广,特别是电费收入的预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参与预测的人员具有责任心和责任感,还需要几个部门密切配合,才能保证预算的准确性。
⑵风险预侧问题
供电企业基于长期的行业垄断地位,加上国家财政的支持,形成了惰性?营态势,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预测能力弱化。电力企业属于公有性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做好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确保企业健康发展关键。而从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相应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存在于市场中的各项制度仍然没有真正固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电力企业的财务预测风险。
三、供电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运用,供电企业经营体制也在经历着改革变化,正在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供电企业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深化改革、改进技术、改善管理,通过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来提升竞争力,应对复杂的经济形势。
供电企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时刻在面临着挑战和危机,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建立精细化的财务管理模式,控制运用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才能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寻找出路,也才能集中应对危机与挑战。也正是因为供电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缺陷,才要求其必须深化财务管理改革,调整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向,从根本改革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切实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供电企业内部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⑴强化精细理念,逐层深入
供电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前提是先进的精细化理念的指导与带动。财务的精细化管理要想被彻底、深入地贯彻落实,首先需要企业上至法人下至基层员工人人形成“精细化”理念,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工作人员本着事无巨细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一切日常经营活动、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精打细算,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人人做起、从我做起,每一名员工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工作中,自觉配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控制不必要的成本支出,逐渐形成一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打造出精细化的工作氛围,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财务的精细化管理。
⑵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估制度
财务精细化管理绝非毫无依据和准则的精打细算,而是建立在健全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基础上的精细化运营与科学化管理。在复杂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供电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内外经济风险,对于外部风险,企业应该立足自身实际,结合政府相关部门所提供的政策优势,实现风险的分解和转移,消除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强化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对于内部风险,企业应该做好岗位的合理划分,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强化对于财务风险的预测和防范能力,通过在线监测等手段,实现对财务信息的跟踪管理,为企业自身的正常运转提供良好支撑。精细化财务管理模式下要求供电企业必须逐步建立并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与评估机制。
⑶加强预算管理、完善财务制度
要想在全球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发展壮大、做大、做强,打造百年老店,那就要实施内部市场化的改革。也是一直困扰着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难题。通过深化改革经营模式,实施内部市场化运作,凸显企业效益化,员工实惠化。同时已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十把金钥匙。员工即使一个生产者,又是一个经营者,做每一项工作都要精打细算,购买工作量,把好用好材料,“工资就是螺丝、螺丝就是工资”,形成一种工作习惯、一种工作理念。真正成为市场运作,形成买卖关系,节约就是工资、浪费就是薪水。
伴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怎样保持竞争优势现在已经成为了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对于工矿企业来说,企业的现场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根据全矿内部市场化改革的总体部属,深入贯彻“螺丝就是工资,工资就是螺丝”的理念,把市场机制引入我单位内部管理,对原有的管理模式、绩效工资分配、工作流程等进行再造,建立崭新的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
第一,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内涵
公司内部对市场的管理,根据外面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且使用经济杠杆价,竞争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让工作人员和基层,基层和企业之间成为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的和经济关系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制作单位与单位之间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管理关系的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
第二、确定市场内部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市场主体,实现市场管理。建立四个级别对应的市场体系,等。
其次,建立相应的价格体系,市场价格要用全部的成本,根据内部和外部变化适当调整,实现与市场内部和外部融合。
再次,完善相应的测量方法,测量是实施市场管理是重要的因素,而没有准确的度量方法,管理的内部市场是一个空的词,没有意义。
最后,建立一个结算中心,每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结算和考核需要有相应的部门协调、总结和执行。煤矿可以建立内部结算中心,负责企业会计管理。
第三,市场化内部的特征
实行企业内部市场化的管理,必须充分了解内部市场化的特点和其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子,才能达到内部市场化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企业员工必须做到每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其价格,每一天都要知道经营的效果,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每一项工作都讲求投入产出,这样市场内部才能更加完善,企业效益才能搞上去。
第四、潞安实施“6S”将有力促进内部市场化管理
推行“6S”管理对内部市场化来讲是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一场变革。“6S”管理的基本内容是从“准时、清洁、标准、整理、安全、素养”六个方面涵盖了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活动行为。本质要求是逐步形成人企融合、规范高效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实现“人本管理”的思想理念,达到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目的。“6S”管理作为一种文化管理形式,从“植入”到“扎根”要经历企业员工的共同认识、认同知道升华过程。
经营管理的最大目标,是提高营业额,多创利润,使得企业能够永续经营。
从企业的管理层次来看,“6S”活动是企业的基础管理,“6S”活动的实施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这一点上来说,二者又是措施与目的的关系;从企业最终目的来看,“6S”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殊途同归的关系。都是实现企业终极目标的手段。它和一切改革运动一样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单独要判断将“6S”做到怎样的程度才能提高营业额并创造利润,却是十分困难且苦恼的。因此我们并不是由“6S”观看事物,而是由营业额及其利润等来看“6S”进展的情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彻底进行现场活性化及其组织系统化直到有好的成绩。换而言之,如果我们不单从厂矿美化的观点,而是从业绩及其利润有良性循环的观点来进行“6S”的话,我们自己也就可以判断“6S”进行的程度是否良好了。
潞安在实施“6S”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给潞安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只有主观的以矿为家,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协作、敬业进取精神,才可以将“6S”的精髓的以领会并发扬光大。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可以看出此次“6S”活动的效果十分明显,它不仅创造了一个清洁、舒适、安全的工作环境,消除了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浪费,而且大大减少了机械故障、延误生产的问题。因此“6S”活动是企业现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保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企业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五、内部市场化管理将更加有效推动“6S”管理
内部市场化改革主要是管理机制的一种变革。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潞安集团常村煤矿以内部市场化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生产支护材料的管理力度,提高各单位的内部市场化管理意识,在源头上杜绝浪费行为,促进企业节支降耗。将内部市场化与生产支护材料管理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用料单位内部支护材料管理制度,用综合延米单价考核制度对各单位实行市场化考核管理,促使各单位从被动管理化为主动管理。严格材料审批领料流程,用料单位须相关科室经过审批、复审通过后方可领料;严格用料单位内部支护材料管理制度,建立《生产支护材料使用管理台账,详细记录工作面各种规格的生产支护材料的库存量及当日进料、出料情况;严格所领材料的跟踪落实,做到料单和实物相符;严格生产支护材料的运输交接管理,按照运输科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严格供应材料质量,材料供应部门必须按照领料单的具体要求,及时保质保量供应各种支护材料。
同时,我队现在推行内部市场化改革,怎样让员工做大?作为澡塘队这个单位来说,对员工工作进行收购,先建立工作收购标准,然后根据每个月工作量(按月收购)进行收购,收购时单位对组长、组长对员工工作进行收购,作为管理者只是对其工作质量、时间进行监督、考核,也就是说队里只考核结果,过程是由组长把握,组长可以根据每个组员的工作量大小、重要程度、工作表现来收购其工作量,这样从组长到员工都要对其工作过程中的工艺、材料消耗进行核算,这实际上也就是每个员工都成为一个经营者,也就是“让领导做小,让员工做大”。我队这样做使员工在工作中不再是一个被动者,而是主动者。作为组长来说,既然收购组员工作,组员不按要求做,就可以不支付他工资,甚至对工作表现不好的可以不用他。
这一方案对接的流程是把内部市场化管理纳入到6S管理标准项中,通过统一的表、卡进行运作。即基层单位统一填写内部市场工作数量收购表、验收员巡查考核表;班组长、跟班队干、队组党政正职巡查后,分别填写一、二、三级巡查考核表;生产等有关业务科室填写工作验收表;在此基础上,由试点单位指定专人对员工、班组当班、当月和季度工作情况进行汇准,填写A、B、C三卡,并进行排名。这一方案明显提高员工工作的动力。
结语
潞安的“6S”管理体系是在借鉴外面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潞安自身实际创立的,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的工作。推行“6S”管理是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一场变革。在潞安集团大力发展之际,发挥“6S”管理与企业内部市场化相互促进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中应用6S管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佟军、安涤:推行“5S”管理模式[J],企业管理,2001
一、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的意义
在当前企业中,开展内部高效管理已经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共识,企业内部实现高校管理的意义在于:
1.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从长期的发展来看,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多数成功的企业都是依赖狠抓内部管理而实现业绩告诉增长的,因此,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促进了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主要依赖于企业内部改革来进行,通过对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为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3.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的发展除了依靠有效的资本运营之外,内部管理已经成为了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企业要想快速健康发展,必然要实现高效管理。
二、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措施
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要采取全面管理的方式
企业的内部管理对象包括了企业所有的部门,要想做好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就要针对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保证内部管理的全面性。对企业采取全面管理方式,要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件大事,由于企业内部职能部门众多,在职能部门行使权力的时候,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权力,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可以促进职能部门的有效运行。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就要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2)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企业的内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把握全面性,需要针对企业内部管理环节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以达到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目的。所以,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管理措施,是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保证。
(3)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案。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必须与内部控制相结合,只有充分发挥了内部控制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内部高效管理成为可能。所以,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全面的企业内部控制方案,保证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2.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要采取全员管理的方式
企业内部管理的最基本对象是员工,企业发展的推动者也是员工,因此要想实现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必须要发挥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因此,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需要采取全员管理的方式。采取全员管理的方式,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员工,只有激发每名员工的参与精神,才能使企业内部管理措施得以推广和实行,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把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的时候,我们有必要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促进作用。
(2)建立与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考核制度。企业要想实现内部管理高效化,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建立强有力的考核制度,要通过考核制度的推行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考虑到企业发展的推动者是广大员工,因此,在建立考核制度的时候,要使考核制度与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做到依靠员工来推动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
(3)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企业员工是企业管理的对象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企业内部要想实现高效管理,就必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员工成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决定因素。
3.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要采取全过程管理的方式
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职能部门、管理环节众多,管理过程复杂,要想加强企业内部高效管理,必须采取全过程管理的方式。采取全过程管理的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工作:
(1)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创新企业管理方法。 在企业内部采取全过程管理方式的时候,需要对现有的内部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在保持现有管理方法优点的同时,要对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保证企业内部管理高效化。
(2)关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管控。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环节众多,要想实现内部高效管理的目标,就要对企业运营过程有足够的了解,就需要关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切实加强对每个环节的管控力度,使企业管理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3)提高过程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整体提升。提高企业过程管理效率,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高效化的重要手段,只有企业过程管理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整体内部管理效率提升才能得到保证,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企业过程管理效率。
三、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不但是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所以,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对推动企业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是极其必要的。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往小一点说,可以推动企业转变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方法。往大一点说,对整个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企业内部实现高效管理是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
参考文献: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铁路建筑市场面临的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要求我国铁路施工企业不断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管理体制与制度,因此内部控制管理成为了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对铁路建筑这类实业部门来说,所谓的内部控制问题对本企业并不如对金融业重要。然而,内部控制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行业之分。只有建立严谨的正规的内部控制机制,我国铁路施工企业才能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铁路施工企业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的体制建设,抓好内部控制问题,建立真正的现代铁路施工企业。
一、 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财务工作,缺乏复合型的内部控制人才
从我国目前铁路建筑市场来看,多数企业缺乏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视。在许多铁路施工企业内部,会计和内部控制等相关部门相对来说不受重视。因此,该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强,对业务的重视度不够,其经手的会计信息不准确,最终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成本不可靠、资产不完整。此外,由于各铁路施工企业下属的项目部较多,若各项目部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企业高层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各项目的真实盈利情况。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对财务工作不够重视,导致会计控制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往往要在事后才能发觉,因此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内部控制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激励机制
由于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不够,因此很少企业能够制定适应时代经济变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我国的多数铁路施工企业都是沿用以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甚至于有些企业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铁路施工企业作业范围较广、项目分布较多,信息的不透明性和管理的复杂性使得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却总是照搬其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本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修定,使得内部控制的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内部控制制度的效果受到了严重制约。激励机制在我国铁路施工企业中更为少见,由于财务管理的不受重视,使得大多数铁路施工企业根本没有建立激励机制,财务人员缺乏积极性。
(三)项目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各项目信息不透明
施工企业存在两个层级,企业层级和项目层级,铁路施工企业也不例外。一个铁路施工企业的运转是各个项目运转的组合,因此项目的内部控制对铁路施工企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各项目一般是由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经理也是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却缺乏有效、明确、系统的项目内部控制机制,没有真正对项目的各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也没有其他明确的控制责任和奖惩办法,我国的铁路施工企业中项目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并不真正存在。这最终导致企业很难监控各项目的管理实施情况,项目的信息企业高层并不能完全掌握。
二、 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改进措施
前文分析了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找到有力的改进措施,才能使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
对于目前已在职的财务从业人员,应当进行定期的培训。培训应包括专业培训、思想与经济法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专业培训可以使财务人员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并不断接
最新最前沿的会计、财务管理信息。思想与经济法知识的相关培训则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为其树立正确的会计从业精神,并明确各会计舞弊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和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这是内部控制管理走上健康渠道的第一步。
对于企业的高层内部控制人才,必须具备专业的会计、财务知识,同时内部控制的管理能力也相当重要。因此,必须引进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对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方面进行现代化的管理,才能使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我国铁路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落后,因此,各企业必须针对自身的经营模式和内部条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指单位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单位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五个方面。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包括单位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和步骤,还包括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三)完善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对于铁路施工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内部控制中尤为重要的部分。由于铁路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数量较为庞大,资金占用成本较高,因此材料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的成本管理责任制,以材料为例,就是要明确材料人员在材料的购买、使用、存储等方面的责任,只有把问题落实到个人,才能督促员工在各方面严格控制成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此外,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能够使资金的运作更为透明和稳妥,并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增强企业资金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
仅仅是成本管理责任制度的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制定考核与激励机制。由于铁路施工企业的作业范围很广,即使明确了各成本相关责任人,不进行定期考核也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必须制定完善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以求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结合上例,如果加大对材料员的考核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不仅能促进材料成本管理的实施,还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当然,对财务会计人员也应进行相应考核与激励。企业高管是通过财务报表等相关信息来了解企业整体状况的,因此,加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考核力度,不仅能够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提供重要保证,还能使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更好的了解,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更为合理的计划。
(四)建立完善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
由于铁路施工企业的下属项目较多,各项目独立运行,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各个项目组,必须建立合理的项目管理机构,以确保项目的内部控制活动能够有效实施。各项控制目标应落实到各级项目全体员工,并加强对项目成本的管理,明确各工作人员的成本责任以及考核制度,严格控制成本,以便创造更多的利润。
三、 结束语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多数该类企业还没有明确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够使企业内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保证其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还能促进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
因此,铁路施工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现代的内部控制机制,严格把握企业内部各方面的运作,以科学的管理控制制度来优化企业的配置。企业应加强对员工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考核与激励机制,并完善对下属各项目的内部控制,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由于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还比较滞后,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目前我国铁路施工企业应重新审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加强内部控制文化的吸收,为内部控制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
关键词:煤矿企业 内部 市场化 管理
煤矿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从落后的粗放型管理向现代化集约型管理迈进的转折点,是煤矿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技术创新频率加快、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形势下,依靠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多企业都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煤矿企业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是煤矿企业谋求更快、更好、高效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一、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内涵
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价值规律、经济杠杆和竞争机制的作用,使职工个人与基层单位、基层单位与企业之间变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为行政隶属和经济关系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使单位之间及单位与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和管理关系转变为等价交换的经济往来关系。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降耗节支、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提高员工收入。
二、确定内部市场要素
市场主体、价格体系、计量手段、结算办法是构成内部市场化管理的要素,各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明确市场要素是做好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 确定市场主体
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在内部核算方式上可实行四级市场主体运作。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一级市场主体是煤矿,二级市场主体是区队、科室,三级市场主体是班组,四级市场主体是个人或岗位。
一级市场:构成一级市场主体的煤矿成立矿级结算中心并设立单独的内部账户,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的经济往来,按照产品和服务价格结算,通过结算中心相互划转费用。主要结算方式有:材料结算单、设备租赁结算单、支护品租赁结算单和办公费用结算单等。
二级市场:是内部市场的重要环节,二级市场主体是煤矿生产一线及辅助单位等煤矿所属各单位,如:采掘区队、运输区队、一通三防区队等。二级市场中各核算单位采用内部结算票据进行收支结算,以区队、科室为核算单元,模拟会计核算,相互划转经费,改变各单位之间生产协作关系为市场买卖关系,相互之间提供的服务与劳务均按市场价格目录核算收入,并通过各自的经营考核办公室发生供求结算关系。
三级市场和四级市场:三级市场是二级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四级市场是三级市场的更进一步的细分。在三、四级市场中,各班组之间、岗位(个人)之间、上下工序之间市场结算更加明细化、更加直观,市场的作用得到更直接的体现。突出表现是成本的控制,如区队对班组、班组对岗位(个人)核算时,根据月度成本利润计划,将指标逐级、逐项分解,把可控部分承包落实到班组直至个人,材料消耗直接与个人的收入挂钩,使得个人收入与成本之间形成反比关系,从而使每个人都自觉参与到节支降耗工作中来。四级市场是内部市场中的最小单元,每个岗位或个人成了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这些经济实体通过简单的买卖往来关系促成了内部市场的形成。
2. 价格体系
结算价格是内部市场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价格就不能进行结算;价格不准确、不合理,也不能进行正常的结算,就会出现经济纠纷和诸多矛盾,因此,在制定内部结算价格时,应力求价格准确、全面、合理,并编制成册,内部发行。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对价格进行修订和增删,使价格趋于合理,以不断完善价格体系。
内部市场价格种类主要有:①编制价格:以劳动定额和材料定额为依据;②市场价格:以社会市场价格为依据;③协议价格:由内部市场主体协商确定;④现场写实价格:既没有统计资料价格,又没有劳动定额和材料定额的价格,通过现场实测确定;⑤竞标价格:通过竞标产生的价格等。无论是哪一种价格种类,最后都要根据煤矿实际确定为一定的内部市场结算价格,这也是内部市场结算的唯一价格。
价格的测定主要采用完全成本法,随内部、外部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并逐步实现与外部市场的接轨。
3. 完善计量手段
计量是推行市场化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准确的计量,内部市场化管理就是一句空话,毫无意义。因此,煤矿必须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计量手段,做到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水表,凡是有电的地方都有电表,凡是有气的地方都有气表,等等,装表计量率要达到100%,做到方方面面无空白点。否则,就不能进行准确的计量和结算。
4. 成立结算中心
各市场主体之间的结算和考核需要有一个部门来协调、汇总与落实。煤矿可在企管科(市场办)设立内部结算中心,负责全矿的核算管理;二级市场主体设立经营考核办公室(或经营考核小组),负责所属各单位的核算管理;三级市场主体设置核算员,负责三、四级市场主体的核算管理。
三、内部市场化的特点
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内部市场化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部市场化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1. 每一个生产者都是经营者
煤矿通过细分市场主体,细化生产要素价格,规范市场运作,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了合理优化配置。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专业、各个岗位以及每名员工,都成为市场竞争的参与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各级市场主体的利益和每名员工的切身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生产者都成了经营者。
2. 每一种生产要素都有价格
为确保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有序运作,煤矿必须配备齐全各种水表、电表、气表和计算机网络等设备设施。同时,根据内外部市场的变化,对各种生产要素价格及时进行调整和修订,形成比较完备的价格体系。从大到做一项工程,小到摆一盆花、沏一杯茶,都有价可计,价格无处不有,“市场”无处不在。
3. 每一天都知道经营效果
通过实行内部四级市场价格结算,即:煤矿与区队、科室,区队、科室与班组,班组与个人(岗位)之间的结算,生产经营可以做到“日清日结”和“班清班结”,并通过企业内部网络于每天下午下班前将全矿各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生成“四级核算汇总表”,矿领导可以方面快捷地了解各个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结果。
4. 每一个市场行为都能有效控制
一、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经营风险管理的特点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施工企业经营的特点是面临环境的多变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施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其目标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各项内部规章制度,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其基本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等五个方面。
施工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施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具有影响的普遍性、较强的隐蔽性和不可逆转性。经营风险是损失的可能性和盈利的机会,这是双侧风险概念。企业风险管理(ERM)是指“综合管理业务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风险转移,力求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说,通过统一分析公司内外的风险,制定系统的管理策略来处理这些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现企业目标。由此可知有效的风险管理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联系与区别: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了《内部控制框架》(简称COSO报告),自从COSO报告以后看,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广泛采用,包括我国五部委2008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不例外。但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必须与企业的风险管理相结合。新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就是在这基础上,结合《萨班斯一奥克斯法案》在报告方面的要求,研究得到的。研发人员认为,新报告中有60%的内容得益于COSO1992年所做的工作。风险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因此,新框架中的许多讨论比92年的报告要更全面、更深刻。此外,COSO也认为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风险管理框架的范围比内部控制框架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对内部控制框架的扩展,是一个主要针对风险的更为明确的概念。概而言之,内控强调的是对具体目标实现的过程管理,着重于正确的做事;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对整体目标的管理,着重于做正确的事。
二、施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内部控制框架
企业内部控制是由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影响并实施,旨在实现企业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及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所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严密、科学的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的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营运分析控制和绩效考核控制。
1、投标业务的内部控制。施工企业投标业务的内部控制重点是:首先是建立投标信息的归类收集与归口管理制度,根据收集归类的信息组织时时分析和筛选制度,按照“五不揽、四慎揽”的原则进行选择投标,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是建立施工技术标中的施工方案三级分工复核制度;再次是建立商务标中的投标报价三级分工复核制度;最后是建立实施对投标业务的综合评审制度。
2、施工运营的内部控制。施工企业施工实施阶段的内部控制重点是:首先是建立施工方案预控制度,即建立公司层面、项目部层面、作业层面三级施工方案预控制度;其次是建立安全质量预控制度,即制定安全质量控制总体目标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关键控制性单位工程、重点接点控制性单位工程的详细安全质量保证措施,以及发生安全质量事故处理的应急预案措施等;再次是建立成本预控制度,即建立公司层面、项目部层面、责任中心层面的责任成本管理制度。
3、竣工交付的内部控制。施工企业项目竣工交付阶段的内部控制重点:首先是建立项目竣工交付技术资料归类整理制度,关键在于对各类技术交底、检验实验、施工日志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类,编制竣工图纸;其次是建立项目竣工决算责任制度,确定竣工决算目标,明确责任职责与范围,尤其是建立对合同外变更索赔的清理责任制度。
4、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施工企业资源管理的内部控制重点:首先是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物质设备管理、内部资金管理、劳务用工管理等四大中心管理制度,促进企业各项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合理、有序、受控的流动,确保各项资源的有效组合。其次是建立企业资源配置制度,按照标准化管理中专业化施工要求对四大要素进行配置。
5、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施工企业投资业务的内部控制重点:首先是建立企业投资可行性分析制度,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风险上可控、投资回报上优先的原则进行分析,按照“三重一大”的要求实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投资实行上报审批制度;其次是投资项目的过程跟踪制度,防止实施过程中的偏差过大、对风险的估计不足而导致的重大损失;再次建立投资项目最终评价制度。从项目投资的事前分析,到事中控制,再到事后评价等全过程进行跟踪,从而达到对企业投资的营运风险进行掌控。
6、法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施工企业法务管理的内部控制重点:首先是建立施工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坚持企业依法经营、合法经营这个前提;其次是建立企业的合同评审制度,坚持对外的所有合同必须进行合同评审方为有效的原则;再次是制定企业对外合同的统一范本,避免政出多门的弊端。从而对施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合同风险、税务风险、监管风险等法律风险进行掌控。
三、施工企业从内部控制到全面经营风险管理的实现
根据管理者经营方式的不同,通常将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八个相互关联的组成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评估风险、应对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这八个要素体现的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借鉴COSO风险管理模式在施工企业推行全面经营风险管理。
1、优化施工企业的内部环境。企业的内部环境不仅影响企业战略和目标的制定、业务活动的组织和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反应,还影响企业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系统以及监控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董事会、管理层是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制定切合施工企业实际的人力资源政策、设立风险管理机构、提高高管层综合素质和确立董事会的核心地位、对权力和责任进行合理分配等。
2、制定适应本企业实际的风险管理目标。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企业的重要工作,企业风险管理要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的目标制定流程、以及企业选择的目标与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相一致、与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相一致。
3、建立适合施工企业业务的风险预警和识别系统。企业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大量的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的发生对企业可能产生正面的影响、也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风险是指某一对企业目标的实观可能造成负面影响的事项发生的可能性,要求管理层首先对其加以识别,然后进行评估和作出应对。
4、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当风险被识别出以后,就要对它的影响度加以评估。首先应对企业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这有利于制定应对固有风险的管理措施;然后,根据实施的管理措施,再对企业的剩余风险进行评估。
5、树立科学的风险应对策略观。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去消灭风险,而是将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控制在可接收到风险容忍度范围内。如投标阶段的“五不揽、四慎揽”原则,施工阶段的“两挂钩、两不准”制度等都是施工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具体措施。
6、建立科学规范的风险控制体系。控制活动是应对风险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存在于企业的各部分、各个层面,通常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应当强调的是,风险管理制度虽然重要,但它抵抗不了风险,真正的执行才是最重要的。
[中图分类号]F426;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040-04
1 引 言
内部审计是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内部审计,是规范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内部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它是内部审计机关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实施程序的各个阶段。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内容包括对审计工作计划、审计项目具体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
2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内部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组织手段和技术方法,根据一定的要求或规定的标准,对审计项目的立项、实施、结果、报告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活动,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
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表现为完成既定目标所耗费资源的多少。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内部审计师都应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始终如一、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自我控制和审计主管监督,保证实施既定的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保证工作底稿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2.2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
建立在严格质量管理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2.3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管理,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
3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施工项目点多、线长、分散,内部审计监督到位困难,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产品特点有其特殊性,一方面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施工项目,其在结构、性能、生产工艺方面均有其独特性,不同环境的工程项目有其不同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工期长、点多、分散,企业的工程项目往往跨地区,远离企业的住地,企业的管理措施难以及时贯彻到工程施工项目中,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常常出现鞭长莫及、监督不到位的状况。
3.1 建筑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够,不少企业领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非自愿,而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及企业本身升级的需要,他们可以随意撤并内审机构,精简内审人员,从而出现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撤并或将其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门或从财务部门中分离出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的情况,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模糊定位及在企业组织中较低的地位,使得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势单力薄,内部审计人员很难独立开展各项审计工作,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发挥监督与服务并举的作用。
3.2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一个职能部门人员素质的高低,是该职能部门能否有效开展工作的内在条件和先决因素。内审人员素质偏低,势必使其内审工作流于平淡和一般性,很难使工作有实质性的突破。建筑施工企业内审人员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由会计人员充当的,知识比较单一。二是内审人员工作作风不踏实,有些内审人员下工程施工项目部门审计时,对工作不负责任,蜻蜓点水;一些内审人员工作浮躁,工作作风不踏实,造成了内审工作质量不高、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内审人员到工程施工项目部门主要目标是摘录被审部门述职报告,总结材料,罗列一份审计报告。三是内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屈从于管理者的意愿,也有部分内审人员信念动摇、责任心差、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违法违纪,走上腐败犯罪的道路。审计不怕查不出问题,就怕查出问题不上报,私自谋取个人利益。建筑施工企业内审人员在对部门进行审计时,被审部门发现不妙,想方设法找关系疏通,结果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些问题在基层私了,拿回审计部门的只剩皮毛。有个别内审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从而降低了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威信和形象。
3.3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与技术落后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仍未从查错纠弊的圈子里跳出来,对开展效益审计,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仍未有足够的认识和有力措施。重审计业务、轻指导的观念制约着内审作用的发挥。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仍是采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账本、表册、凭证详查法,很少深入到工程施工经营活动的前沿了解、咨询、调查,结果是难以从经营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在审计手段上,计算机的应用乃至网络化步子缓慢。审计内容单一,重防弊、轻效益。建筑施工企业内审机构的工作多集中在审计业务方面,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认识,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进而造成国家审计机关对建筑施工企业内审机构指导、监督职权不到位,主管部门、行业内部机构同其内审机构和人员联系渠道不畅,最终给建筑施工企业内审工作造成阻碍。
3.4 建筑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不到位
后续审计是完成前期审计工作后继续进行的追踪审计。建筑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主要是看审计报告中要求工程项目部门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落实,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采纳,验证提出的建设性的建议是否符合实际,这样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多停留在前期审计工作阶段,未能对审计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不能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与所属单位认真进行整改,对未按规定进行整改的,不能及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影响了审计结果的贯彻落实和审计的权威。导致审出的问题不改,发现的迹象不防微杜渐,结果等于没有审计,使审计成果付诸东流。这样,一方面,可能给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造成审计报告提交后审计工作就大功告成,审计结果的落实与己无关的缺乏后续审计意识的心理;另一方面,集团下发的审计报告甚至还可能成为其他项目部模仿造假、腐败的“方向”和“暗示”。
4 建筑施工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建议与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认识问题,有的是体制、制度问题,有的是人员素质和工作中的问题,可以说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兼顾,不仅要提高认识、完善法规、健全制度,也要改进工作、提高素质、全面推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
4.1 强化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度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按照一定标准检查经济活动及其相关资料、查证单位内部各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部门、单位的经营决策、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管理和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建议的专门组织。建筑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工作,建立和健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增强其独立性,积极营造一个“尊重内部审计、支持内部审计、自觉接受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认真履行审计职责,有效开展审计监督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应按照《会计法》和财政部《内部控制制度基本规范》的要求,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负责,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如下图所示)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利于其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
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图
4.2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审人员整体素质,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是根本。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具有两个职能:一是“卫士”;二是“谋士”。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所以应保持对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行为准则的高标准、严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工程施工的特点,增加具备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知识的专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包括内部控制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公司治理专家和信息系统专家,组成有法律、统计、金融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内部审计项目组,使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趋向合理。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内涵建设,注重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财务、统计、经济活动分析、财税、市场营销、写作及计算机知识的定期培训,培养内部审计人员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加速其知识更新,提高其业务胜任能力,以适应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强化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的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4.3 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与技术
(1)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随着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结合”的审计,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2)推广计算机审计,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效率。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日益普及,审计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审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审计成为主流。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积极开发和引进计算机审计,争取早日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专门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或机构,积极开发和使用电算化审计软件,设计开发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并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加大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力度,将计算机知识和审计知识融会贯通。
(3)全面审计监督与重点监督相结合,实施内部审计质量考核。在审计过程中,要坚持点面结合。对管理不规范,存在问题多的工程项目部门要重点审计,尽量查明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并配之必要的行政、经济制裁;对资金活动量小,管理比较规范的工程项目部门进行日常审计监管;对资金活动量大的工程项目部门要不定期的随时审计,以点带面推动全面监督,规范各工程项目部门的经营行为。实施内部互查制度,在业务人员自查的基础上,实施内部互查,即以交叉方式,由其他业务部门或审计委员会的复核人员对审计质量情况进行检查和控制。推行“主审负责制”,建立审计工作问责制度。
(4)加强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对本公司的情况熟悉,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对企业工程项目经营管理及公司业务过程的分析和评价上,并对整个审计工作全过程参与和监督。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可由内审人员根据不同类型项目的不同审计目的,对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每一项目的具体要求,委托事务所按照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进行审计,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完整。建筑施工企业适当引入社会审计机构,对个别项目进行审计,这样既可以检验内审工作质量,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也可以使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学习借鉴社会审计好的方法和思路,使企业内部审计开阔思路,拓宽视野,发现自己的不足。内外审计的有机结合,既可解决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人手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又有助于提高内审的效率与质量。
4.4 加强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
建筑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是其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程序,它不仅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而且能够更加充分有效地反映施工企业组织体系的纠错防弊和风险预警作用。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在收到工程项目部门书面回复后,立即阅读书面回复,与工程项目部门进行沟通和探讨,对纠正行动和与重大审计发现有关的事项进行现场审计,根据改善后的情况或工程项目部门表明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对企业控制环境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将后续内部审计报告或报告部分内容的复印件发送给审计报告的接收者。在后续内部审计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像正常审计一样,将审查工作计入工作底稿,归档并报告后续内部审计发现,以保证纠正措施的真正落实和重大问题的解决。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后续内部审计中各个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建筑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主体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部门、高级管理层三方。建筑施工企业内审人员是后续内部审计的监督主体,其监督过程应贯穿后续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工程项目部门是后续内部审计的实施主体,其在内审人员的协助和配合下采取适当的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高级管理层在后续内部审计过程中承担着监控和协调的任务职责。 同常规审计一样,建筑施工企业后续内部审计也会引发忧虑和冲突,但若能合理地区分各方在后续内部审计中的作用,则会减少冲突的可能性。当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部门、高级管理层三方面都能各自发挥其作用时,后续内部审计就能得到保障,并形成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气氛。若工程项目部门只是做他们认为合理的工作,而不能与高级管理层或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沟通,那么将会引发潜在的困难。如果纠正行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只是挑剔行动中的不当,那么将会造成紧张局面,延误纠正时机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三方发挥作用的时间和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后续内部审计成功的关键。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部门和高级管理层应发挥各自的作用,以协助维持施工企业的正常秩序和完整性,确保其后续内部审计的顺利进行。
5 结 论
内部审计的发展速度靠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它的生命靠提高各方面的管理质量来延续,而实施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其生命之源。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晖琴.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
[2]任大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浅议[J].学术探讨,2010(6).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效而经济的管理模式不断推陈出新[1]。但本质不变的是一切管理都离不开经济衡量,当前常见的工程管理模式有设计招标、项目管理承包、建设管理三种常见模式,其各具特色,优缺点因用法和力度而不同,所以在具体项目中应具体选用。本文针对我国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深入分析,从建筑施工单位的角度相应提出我国项目管理的改进措施。为行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模式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此为主流先进的甲乙方聘请承包管理模式,从工业经济项目管理角度来说是指建设方和承包方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明确管理责任,合同中一般是承包方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管理监督,而另一方只是享有一小部分管理权。该方式能充分发挥建筑施工单位积极性,在有效保证工效同时减轻管理成本,而且公正竞标,有效保证了施工质量[2],只是后续竣工验收与质量审核阶段需要预防腐败的发生。建设管理模式,此为典型粗放性集散管理模式,具体操作为项目设计之初与设计方、施工方共同联合办公,协调项目进展。有一定集思广益和互相监督的优势。但甲乙方关系不明,监督协调和后期质量控制都存在责任不清,权利不明的弊病。同时会导致决策不及时,工效低下[3]。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会存在权利无法保证,成本预算不明最终亏本的风险。
三、我国项目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项目投资效益方面
工业经济项目管理的首要前提就是资金。当前,我国项目建设中前期资金准备与来源大多为通过抵押向银行贷款,还有一小部分来源于企业自己,在建筑工程项目中政府是最权威的决定者。所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实际上是企业各级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投资体制为传统行政性。且拖延工期、概算超支、质量低劣、效益低下,很难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后续的顺利进行。
(二)质量事故
个别工程项目在规划论证之初就存在缺陷。而具体施工时往往出现漏洞百出且需要建筑施工方承担较大责任的情况。本就在人为主观性较强且决策不合理情况下的工程,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又不够重视会导致及其严重的必然性质量事故。例如,很多“献礼”工程项目仅仅是为了讨好上级领导,需要在领导任期内完工,设计论证就粗制滥造,施工时还没有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而一味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最终导致项目管理粗放,施工质量差。同时,用地审批、工程设计以及工程建设承包等环节暗箱操作,违背工业经济项目管理原则,甚至滋生腐败。为追求高利润,承包商在实施工程中偷工减料,影响工程质量,建筑施工单位无法按照标书预期施工。由于利益的驱使和自身素质的问题,有的资金被挪用,甚至被截留的现象时有发生,一旦发生这样的情况,工程建设项目就很难进行下去。
四、改善我国项目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优化项目管理结构
项目管理结构具体指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过程中一系列的组织架构形式,该组织架构应具备科学、合理的线性流模式。分清权利与义务。在合理合法的体系架构下做到工作实施的经济高效。且具备源头可查,分级问责等被动管理功能。同时项目管理结构不能过于繁琐,要简单意概,责任分明,尤其在分工方面一定要明确、合理,并且必须明确管理权利。同时要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如果若太过繁杂的细分,会造成部门推诿、扯皮等不利于团结的现象,所以在监管的同时应加强统筹协调。
(二)建立有效、完善的信息沟通模式
保证信息透明与平行沟通才能充分协调,保证工作进度。信息沟通具体方法有每日工作进度汇报、周生产例会、书面文件下发以及电话联系等多种方法,其中会议和书面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沟通方法。在现代这个以信息化为主流的社会,沟通方法也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进,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沟通模式,如手机微信,电子邮箱,聊天软件等。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只要灵活、高效、便捷就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对于各种信息沟通模式一定要灵活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法律及经济制约
法律和经济的双重制约能有效化解矛盾。加强管理约束力。项目管理中协调能帮助解决矛盾,但属于软手段。协调失败并上升至严重矛盾时必须采取相应制约手段进行硬性管理,若是“和稀泥”那么腐败、质量、管理上会存在多方面漏洞,以至于产生恶性循环的联锁效应,最终导致经济及安全方面的损失。因此,项目管理中的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效应,问责、惩戒、扣款等制约条款应清晰明了并贯彻落实尤。建设方和承包商、供应商、分包商以及设计方都要进行会议商榷,在平等互助的情况下签订合同,合同内容必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以条款的形式呈现在合同里面。万一其中一方没有按照合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就得严格按照法律手段追究其违约责任。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双方合同一定要保持统一,责任义务和惩罚条款都必须相互呼应,从而确保工程顺利、高效地完成。
五、结论
经济是衡量管理是否合理的有力手段之一。各企业在市场经济变化中要不断地改革创新,随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跟上时展的步伐。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发展为目的,以速度为主流,以创新为方法,以实践为改革的时代。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学习国际化的企业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管理方法,确保企业工程项目的顺利、高效开展。
作者:陆玉梅 单位:四川鼎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安分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