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信息化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2 14:3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电力行业信息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电力行业信息化

篇1

一功能一平台的后遗症

电力行业,很多重要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如电力市场运行和评价系统、电网分析决策系统、电力企业级ERP系统、供电企业营销和电力商务系统、电力企业资产管理系统、发电厂级别监控信息系统(SIS)等都在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各种IT信息化应用之初,企业是为了实现一个单独的目标而去购买与之相关的系统与软件,这就造成了“有多少个功能就有多少个系统”的问题,其结果是企业内的IT系统变得愈加复杂。

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在对基础系统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之后,在系统之上引入了应用的概念,这一变革使得IT架构的整体价值和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并应运而生了诸如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HR(人力资源)、SCM(供应链管理)、财务、企业语音VoIP等,部署在企业网络之上的IT应用。但是随着这些应用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逐渐意识到这些应用虽然都整合入系统,但并没有真正融合在统一的网络基础上,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层,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依然严重。

同时,新应用的不断扩展,不仅使得网络承载量增大,网络结构日趋复杂,还增加了整体网络的维护需求。新应用的加载,有时超出了网络的承载能力,出现了作用受限制或闲置的情况,从而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这种种困难都对电力行业的承载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现有网络不断改进升级,并不断强化电力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和企业级数据中心,以保证各种智能化应用的执行。

归纳而言,信息网络完善的挑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数据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流动,带来了安全性的隐患。随着IT系统成为企业战略性的资源,稍有不慎,即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其次,众多IT设施和应用的部署,带来了IT系统的复杂性,电力企业决策者们在为不断增长的IT投资和复杂系统所需付出的高额维护成本而头疼。第三,电力企业潜在的IT应用需求仍在不断涌现,在推动IT系统变革的同时,如何实现有效的ROI(投资保护),是每个企业IT决策者需要长远考虑的问题。

智能网络解围

在后信息时代,终端用户需要的是能够更加智能、更理解用户需求的网络。对于电力企业来说,智能化的网络基础为什么是必需的?首先,各种不同应用的快速发展不仅增大了电力企业的IT投资,同时也使得企业大环境内的IT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随着这种现象的加剧,“统一换装”显然是不可行的,这种隐约的压力变得愈加清晰。其次,数据在各种应用之间的流动并非是从A系统到B系统这么简单,它们的线路是非常曲折且复杂的,而这就造成了安全风险的提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业界的一些厂商提出了SOA(面向服务的架构)的概念,希望能够对复杂且各自独立的各种应用进行统一的整合、封装与分配,进而节省主动响应业务需求。然而,如果企业的IT系统没有从网络基础架构上对此做出回应的话,那么无论是提升IT设施在商业运营中的影响力,还是提升IT的灵活性,加速IT技术变革都只是空谈。

篇2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136-01

前言

电力行业信息化初具规模电力专用通信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微波、载波、卫星、光纤、无线移动通信等多种类、功能齐全的通信手段,通信范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公司,国家电力公司调度系统数据网络,国家电力公司信息网、电话会议网等设施也建成。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基建、发电、输电、供电等各环节均有信息技术的应用。目前,电力行业信息化正步入第三阶段,电力信息技术进一步向综合应用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系统覆盖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需求亟待完善的三个方面

(一)核心业务信息化需求

按照核心业务维度,电力行业核心业务可分为生产、管理、营销和通讯四个环节,各核心业务对信息化需求不一,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生产类核心业务信息化需求分析。电力行业需要对发电机组以及其他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因而对视屏监控以及无线数据终端等相关业务需求量较大。其次,管理类核心业务需求分析。电力行业对安全生产最为重视,行业信息化需求分析也应该从安全的角度来着重分析。第三,营销类核心业务需求分析。电力发电企业已经打破垄断,行业实行竞价上网,电力行业需要支持价格透明的网上销售电系统。第四,通信类核心业务需求分析。电力行业需要内部通讯系统以减少日益膨胀的手机费用,以及需要移动办公系统来解决外出员工对移动的需求。

(二)实时信息沟通需求

建立覆盖本部及所有下属分支机构的多媒体广域网和生产日报系统。通过该系统,把本部及下属分支机构连接起来,较好地解决公司内部信息的互通问题。

(三)管理信息系统需求

管理信息系统需求主要分为发电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和电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需求两方面。对于电网企业来说,变电站视频监控(无人职守)输变电线路监控/三维输电线路动态维修维护、传统单一主机的调度自动化体系架构向客户机服务器体系架构的转变、建设电量计费系统和电力市场交易平台等则是重点。电力行业信息化方案建议等则是电网企业的迫切需求之一。

二、“信息孤岛”现象尚存

电力系统信息化开展得比较早,信息化解决方案也较为成熟。但由于电力行业信息化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较少,使得其信息化系统还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效能。由于各个系统在规划建设时没有一致协调,系统的建设时间不一致、开发人员水平不同等原因,导致系统的硬件、操作系统、运行支撑环境、数据存储有很大的差别,系统之间很难互相共享信息,造成了系统条块分割,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此外,中国电力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不高,在整个电力行业,甚至在一个企业内部,往往都无法统一设备和原料的代码,导致内部信息孤岛很多,另外涉及行业历史,部分地区的电力产、供、销三方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使电力信息化特别是企业管理解决方案实施难度和成本增加。目前,信息系统在电力行业各方面都得到了应用,不仅在操作层、控制层、管理层,而且延伸到了决策层,每个系统都能够解决一个专业范围内的控制和管理。但这也带来了一定问题,这样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存储各个方面基本完全着眼于自己领域内的信息,这给后期对各系统的集成带来了较大难题。

三、简述提升电力企业效率的三种方案

(一)电力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电力部门准备在变电站实现无人值守。在电力调度通讯中心可建立监控中心,能够对各变电站有关数据、参量、图像进行监控和监视,以便能够实时、直接地了解和掌握各变电站的情况,并及时对发生的情况做出反应,这将大大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变电站监控系统的实施实现了变电站的无人值守,也有利的推动了电网管理向自动化、综合化、集中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采用视频监控系统解决方案,可以大大提高电力系统办公效率;可以实现电信有线与无线网络的组合,避免无缝覆盖部分电力专网线路无法达到的区域;可以达到电力公司对于电力设备实时监控的要求,降低监控设备的成本支出,提高内部系统管理效率以及现代化通信技术的应用层次,完善网络预警能力和抵抗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偷电情况,避免现阶段电力公司每年数千万元人民币的人为损失。

(二)电力无线抄表系统解决方案

对于电力行业而言,每月人工获取电表数据是一件非常耗费人力和财力的繁琐工作,利用传统的抄表方式,往往造成获取数据有误差、抄表时间与扣款时间不同步、抄表速度慢、用户投诉大等缺点。随着工农业用电、家庭用电量的激增,电力系统对电力传送调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传统抄表工作方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效率低下,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最低廉的成本来获取电表上所记录的数据成为电力行业目前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电力无线抄表系统解决方案利用电信CDMA网络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各个电表所记录的用电量等数据实时传送到电力企业营业部门,代替人工抄表,实现抄表统计、监控等工作的自动化。无线电力抄表系统还可以进一步与网上银行系统联网,实现网上缴电费功能由此,电力行业的抄表、计费、代扣的全业务流程可以通过该方案进行全面解决,最大限度提高电力行业的办事效率和节约人力成本。

篇3

一、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于基础会计核算软件的业务模型已成熟,财务信息化正在由核算型向管理分析型转变,开始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辅助职能

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经历了一个非常完善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电力企业内部充分展开了以计算机代替手工业务的应用研究,开始出现了单项业务处理的应用程序,其中以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燃料管理等单项业务的发展最为突出。20世纪90年代初,以《远光通用会计核算系统》为代表的核算系统开始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预示我国电力行业以会计核算为基础的业务模型开始成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解决2000年问题,以《远光财务管理新纪元》为代表的核算软件开始在电力系统内大面积推广,成功地实现了核算软件的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了财务信息化与业务模型的发展与完善。2000年年底,随着《远光集团报表系统》以及后来的《远光财务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电力系统的全面应用,标志着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信息化开始从单一主体财务信息的静态化向集团企业群财务信息的动态化方向发展,并且注重于信息的实时性与完整性,从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的角度去满足企业管理与决策的需要。部分企业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开始采用集中核算、FMIS、ERP等系统方案。以上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我国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已经完成了从单项业务处理到核算系统的发展历程,开始在向集中核算与企业资源规划等管理信息化的方向迈进,为实现财务管理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电力行业财务信息化所需的人才基础较好,素质相对较高

从1987年开始,国家电力公司为全面推进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为基础人才的培育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先后在长沙电力学院和南京高等电力专科学校建立了两个培训基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内数千名财会人才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为电力行业开展财务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电力系统内财务人员基本上都通过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培训。在文化程度上,35岁以下的财会人员已占到财会总人数的50% 左右,大专以上学历的已超过70%。

(三)基础设施较好,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

电力系统一直以来对于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都非常重视。各电力企业均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部门,为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作了大量的实际工作,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都非常大。有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三季度电力行业的IT总体采购额就达22亿元。目前,电力系统内的光纤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市,甚至部分已经铺设到了县级企业。完善的网络基础配套设施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01年底,以“远光电子财务平台”为基础的《远光实时信息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实施,充分表明以集团财务管理和目标控制为核心的现代化财务管理架构的形成。

(四)电力企业领导对于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较高

2001年6月,在青岛召开的国家电力公司2001年财务工作会议上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和科技的成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道路。”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谢松林角板在接受《中国财经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必须加快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动财务管理现代化,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讯技术,力争实现三个达到:达到实时反映,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时间上的基本同步,使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达到远程控制,实现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在空间上的基本同步,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及时性的基础上,在技术上实现“过程的控制”功能;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各种业务信息的集成,推进集中式财务管理,充分满足公司决策需要。建立以预算控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财务信息与其它业务信息的融合,促进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从浙江电力的SAP,到河南电力的远光FMIS、山东电力的PeopleSoft,以及辽宁电力的集中核算项目等,都充分展示了目前各企业领导的支持力度。

二、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滞后于财务信息化发展。

当前财务信息化的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距。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经济实力强,发展得比较快,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较高,而在边远或西部地区则发展的较慢。从企业的管理结构上来看,一、二级机构发展的水平和应用的程度都很高,三级企业有的甚至还停留在手工业务处理流程的层面。

在国电公司内联网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不高,网络带宽较窄,一级网络的带宽基本上是128Kbps,且承担着多种业务数据的通信任务。随着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流量的增长,现有网络带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另外,在基础设施投入上有“头重脚轻”现象,即以国电和各网省公司为龙头的一、二级网络投入较高,但三级网络缺乏投入,使得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网络限制,阻碍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软件应用重复现象严重,企业内部的信息标准难保统一,信息共享程度不高

国家电力公司提出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开发”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仍然存在着建设分散、重复开发的问题。由于没有做到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数据采集、处理口径不一,各子系统移植性较低。另外,由于应用的软件不够统一,没有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造成信息的利用率和整合程度不高。企业的各种专项业务信息不能实现及时的共享和传递,信息在集团内部缺乏必要的集中和控制,表现在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各种业务信息数据按纵向和横向分割,形成诸多信息的孤岛。

(三)缺乏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高端人才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内部拥有各类技术人员,有生产经营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也有从事控制与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人员,但是缺乏既懂电力生产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端技术人员,而信息化建设对于这类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大。因此,培养一批高端人才对于加快电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意义非常重大。

(四)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在企业管理系统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认识不够强,仍然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开发、轻应用的现象,在企业信息化投入中缺乏重点。部分企业对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手工模仿上,对现代化管理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财务信息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障。

三、新形势下企业管理对财务信息化的要求

电力体制改革的直接结果是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公司和多个区域性的公司。它标志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进展,从此电力行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新组建的各大集团公司而言,对财务信息化的要求将会更加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如何从集团公司的角度,以信息化的手段加强对各分、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是一个从组建阶段就应该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控制的本身就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控制。新组建的各企业集团旗下都有着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分子公司,它们在地理上处于分散状态,各自都曾受不同背景、不同领导和不同制度的影响,在企业利益、管理风格和核算方法上都不同,因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如果不及时的将这些不同的文化和风格进行统一和规范,管理上就可能出现一盘散沙或者力不从心的局面,就有可能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因此,就要对这些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实现同步管理,加强财务的监管,提高集团的资金利用率,避免出现因“乱担保、乱借款、乱投资”等行为所带来的损失。

(二)在原有的体制下,厂、网之间的投入、价格、成本、收益、现金流等都没有明确划分、独立评价,厂、网分开之后,发电企业和供电企业都必须从独立企业的角度去精确地进行各项核算和评价。

由于过去是一体化经营模式,电厂是纯粹的报章制费用单位,没有明确的成本核算概念;电网既是输电企业也是供电企业,只负责电力营销,没有明确的利润观念。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电力企业由一体化转为竞争化,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在发电环节,发电企业原则上都要成为独立电厂,要与电网经营企业在财务、人事上完全脱钩,即“厂网分开”。所有电厂每天数次向电网报出自己所要求的上网电价,而市场将各电厂的报价从低到高进行排列,并按所需电力负荷的预测,从低价开始录取,录满为止。未被录取的电厂将面临不能发电的危险,因此,这将促使发电厂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厂造价和运行成本。在电力的终端销售环节,由于实行供电商在各供电区之间的市场准入,可通过颁发供电许可证,培养更多的电力零售商,实现竞争。

(三)发电企业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要想创造出极强的盈利和竞争能力,则须降低成本(主要是燃料成本)、优化配置、精确报价这也是财务信息化的核心需求。

由于在电力交易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将会面临因为报价过高而停发电的危险,因此发电企业非常需要一个包含燃料管理、成本费用控制、融资管理、价格测算和竞争报价等在内的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在竞争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对于新成立的电网公司而言,失去了“以厂养网”的利润来源后,电网企业只能通过开源节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的运行效率来增加效益。

在输变电环节,一个电网可以向其它电网报价竞争,同时也必须允许其它电网将价格更低的电力销售给自己区内的企业。本地区有电不用,而从其它地区买电,这对计划体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因此,电网公司对于购电费管理、销售管理、资金管理、投资和融资管理、成本控制、资本性支出的控制等的管理需求比改革前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四、电力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一)财务信息化将会实现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会从单一会计主体的分布式管理模式发展到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集中式管理和控制模式,并进一步延伸到上下游企业(用户)

由于电力产品本身具有的不可储存的特性,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供电都需要高度的协同处理,必须采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统一调度。受此影响,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也应采用集中式的管理。过去受技术手段的制约,只能处理单一会计主体的信息,各关联会计主体之间不能进行很好的信息贯通;今天,随着广域网、互联网、大型数据库、高速性能CPU的出现,使在地理上分散的一个集团公司范围内的业务和财务数据集中存放和统一处理成为可能。

在集中模式的管理体系下,从管理、控制、评价的角度,原有的各下属会计主体对应于一个或多个责任中心;从企业资源的角度,各会计主体的资源将成为整个集团公司资源的一部分;从核算的角度,各会计主体仍然保持相对独立,能分别形成对外报告。分公司和某些重要的控股子公司都应该按此方式管理。

另外,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必然会把管理范围从本企业、本集团扩展到上下游企业(客户)。例如:把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与电网企业本身纳入到同一个系统,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互联网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发展,正在为这种超越单个企业和集团、理性配置和优化整个社会资源的系统提供越来越成熟的工具和平台。

(二)财务信息化将会以财务资金活动为核心,贯穿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将会从财务部门本身的管理业务发展到企业所有与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企业资源配置和控制的依据和目的,是以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和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依据和目的。而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状况最集中的体现,是企业管理架构中核心的部分。企业的(而不是部门的)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包括所有与企业财务状况相关的业务过程。

(三)应用范围从管理部门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

为了实现对企业资源、企业财务状况的实时、动态的配置、管理和控制,必须把应用范围延伸到原始业务发生点。应该根据具体的业务,来确定原始业务发生点,要严格按照统一规定的业务流程发生,不能随意改变。

(四)财务信息化提倡时效性,数据的采集将会从滞后提高到实时

对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可分为获取信息、资源配置和状态控制两类。获取信息对时效性的要求较低,可以允许有一定的延时,实现的成本也较低,可以采用数据分散存放和处理,通过数据同步定期集中的方式或直接通过广域网查询。

资源配置、状态控制对实时性的要求非常高,要求完全实时。如:按照甲供电局某一备品的储量,调配到乙供电局;按照省电力公司对某一供应商的授信,控制各下属企业对该供应商的付款等,都不允许在配置、控制时有任何的延时。由于实现的成本较高(因为完全的实时只能在数据集中存放的方式下实现),需要高性能的数据中心主机和高速可靠的网络。因此,在财务信息系统实施时,应按照不同的获取信息或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要求,确定时效性的等级,这也决定了财务信息系统的数据存放方式和业务处理模式,即在需要进行实时资源配置和控制的范围内,数据必须实现集中存放,业务将进行统一处理。

篇4

传统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创建和使用的依据仅建立在业务流程和业务模型的基础上,实现底层业务关系数据的增删查改基础操作,而对海量数据、对不同类型和范畴数据的价值提取却存在不少的缺陷。与之相比,基于数学分析理论的数据分析技术侧重于海量数据处理,跳出传统信息系统的形式约束,可对已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进_步统计分析和挖掘,从而获取这些数据更深层的意义或规律,更深入发掘数据背后的隐藏价值,能进一步提高信息利用率,提高数据效益。

 

如今,传统信息系统已逐渐无法满足对大数据的处理需求,中国的互联网、政府、金融、通讯等行业和企业都在逐步深入和逐步拓展对大数据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从结构化数据到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以充分挖掘各行业数据的表层及潜在或隐藏的价值。同样,近年来,随着电力行业的信息化不断推广和深入,诸如电力营销管理、营配信息集成、GIS、资产管理等大型、复杂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广泛投运,使得各层面的电网单位均面临着对诸如电费详单、用户分布、业务峰谷、服务器性能、存储数据等方面的巨大数据量的处理和管理上的难题,加之相对于金融、通讯等行业,电力行业的业务和用户数据的变化性和多样性较低,在价值提取方面更具难度,需要寻求适应企业自身需求的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更有效的统计、挖掘或预测。

 

1电力行业信息系统现状和数据分析需求一般情况下,基于信息系统的各项业务均存在峰谷分布特性,即在某_时段会集中发生大量业务操作,此时用户访问量大、操作数多、服务器资源消耗高、网络带宽占用大、数据库读写频繁;反之,在另一时段则是业务低谷期,此时很少外部用户访问业务系统,可分配服务器的一部分计算资源进行数据整理或备份操作。

 

应用系统层面上,根据电力营销系统的历史业务记录,可以看出,在用户缴费方面,本地供电局每月的用户缴费行为大体上集中出现在当月的第一周之后因此供电局需在用户缴费前完成大量的电费计算、核查和发行操作以确保用户可以顺利完成缴费。

 

服务器运维层面上,服务器计算资源的消耗与应用系统业务使用量成正相关关系,业务繁忙程度越高,服务器出现资源异常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保障服务器正常运转的需求也越高。以电力营销系统为例,其系统架构总体上采用客户机一负载均衡设备一应用服务器一数据库集群一存储设备的结构建设,其中数据库的IO、日志文件同步等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业务量情况所示为某月各工作日对数据库3个性能指标的执行等待时间统计,可以看出,从该月第二周开始逐步出现一定程度的数值升高,此处反映该时段内集中出现的客户缴费行为,引起数据库读写量和事务量上升,从而增加了事务的等待时间。

 

另外,服务器硬件发生故障的概率虽然大体上随着设备使用时长的增长而提高,但某些情况也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当在业务过程中出现硬件故障,尤其是在业务高峰期,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也要求运维人员对业务高峰有一定的估测能力以及对设备故障有足够快的响应速度。

 

综上,不论是面向客户的行业主营业务,还是内部的服务器性能消耗和信息系统曰常使用,各项数据都在各方面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特点或互相关联的因素,这不仅对上述的业务量或服务器性能统计来说如此,对行业内的各类具体数据同样适用。然而,目前对这些数据的利用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增删查改操作上,并不能很好地抽象出其中的特征或模式,造成信息利用率的下降。电力行业的数据具有数据量大、类型多、价值高的特点,对控制管理和企业盈利的影响甚多,有专家分析称,数据利用率每提高10°%,电网的利润则可提高20°%~49°%。为了适应大数据的逐步普及、适应企业的改革与转型、满足新阶段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亟需寻求合适的技术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实现对变化趋势的预测和拓展企业核心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2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涉及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理论,目前市面常用的数据分析软件有SPSS、Stata、SAS、R、Matlab等系统,分别适用于不同专业程度的应用场景。

 

如今各行业已开始探索和采用这些技术来处理与行业自身相关的各项数据,例如对根据时间和话费等指标分析移动通信客户的消费行为[2]、利用收集的资料分析及发现银行零售业务的潜在客户[3]、利用关联分析等方法评价病人病因、处方及药物副作用[4]等,同样,在电力行业,可以从客户用电量、用电时间、客户分类和分布状况、季节和气候变化、政府法规政策、信息系统使用情况、计算和存储资源消耗状态等各项指标着手进行分析,实现相同或类似的目的。

 

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处理电力行业数据,优化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其适用场景包括以下方面。

 

2.1客户信息分析

 

类似于通讯行业的客户行为和消费分析,根据电力营销的大量的历史数据,一是可利用聚类分析的方式,在时间、空间和客户性质上分析客户的用电行为和用电规律,采用手动标签类别特征或对数据特征做自动聚类的方法,对客户群进行不同粒度的细分,从而可在不同层面制定不同的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和服务模式,也可避免供电业务的一刀切问题;二是可利用关联分析的方式,统计收集到的可能与客户用电存在影响关系的电价、气候、环境、政策、交通等因素,提取这些因素与客户用电数据的相关性,找出对其存在显著影响性的成分,并据此优化客户的用电需求预测模型,从而通过多维的因素对市场和业务进行分析和预判,也可实现避免客户流失和发掘潜在客户的目的。

 

2.2业务服务质量提升

 

目前,电力业务普遍只为客户提供基础性的供电服务,仅确保客户能够正常用电。而随着企业的改革和转型,更大的需求是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体验出发,提供更为全面和丰富的电力增值服务,可从地区、行业、客户等不同层面的用电明细历史数据提取出各自的用电规律和特殊需求,制定合理、优化的营销方案或业务套餐,或让客户根据自身的用电行为和趋势调整相应的用电方案,提高客户的用电效益。

 

2.3协助优化丨DC资源

 

如前文所述,信息系统的资源使用量往往取决于其业务的使用情况。对于营销系统,可从大量的客户缴费时间、缴费数量和对应的服务器资源使用记录中拟合出服务器资源随时间变化的占用曲线,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业务窗口或后台数据处理窗口调整,在确保业务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降低业务高峰和提高空闲时段的资源利用率,此外,对业务量和数据存储量的综合测算,可对系统的存储资源占用量趋势做出更为准确的短期和中期预测,避免存储资源池的短缺或浪费问题;类似地,对于企业门户、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等内部业务系统,用户访问量分布和各端点间的数据交互数量则是影响其服务器计算和存储资源使用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对服务器的采购、运维和升级的具体需求的来源之一。

 

2.4营销稽查数据的进一步分析

 

本地供电局于2013年建成在线稽查业务精益化管理平台,投运至今成效明显,其中部分重要规则共筛查差错样本2000多个,纠错挽回或减少经济损失约450万元,为营销稽查工作、营销业务单位自我诊断、风险管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差错数据的数量、区段、等级、来源的分析,结合营销客户信息分析,可推断差错的性质、原因和客户用电行为、营销方案、收费操作之间的联系程度,趋利避害,进一步规避问题数据乃至偷电行为的出现。

 

2.5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

 

电力基础设施的选址往往需要以大量的前期调研为依据,其影响涉及地区性质、行业分布、人员密集程度、交通流量、气候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若干已有的线路规划、高压杆塔、变压器,乃至变电站、发电设施都可能成为发展阻碍成分,进行改建则需进一步花费人力财力。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当地的电力使用量和发展趋势为基建选址提供更多的客观的参考依据。

 

数据分析技术对电力行业信息数据的应用并不只局限于上述的若干场景,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各个信息系统、业务线条、电力运营单位之间的数据界限将逐渐淡化,形成具有更高关联度的大数据整体,而大数据技术也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篇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4-0125-02

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国家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各方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加快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近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软件产品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国内外的软件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市场上的软件品牌和产品多不胜数,分析国内外软件产品的成熟度、功能、价格、适用性、技术要点等情况有助于电力企业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软件产品,推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1 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信息化水平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还处于发展阶段。为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必须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但目前电力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1.1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全球经济信息化,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也是蓬勃发展,但就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信息化建设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网络资源和电子信息的利用还不够充分,市场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需求。

1.2 信息化建设不够规范

目前,国家电网倡导对电力企业进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但由于电力企业特殊的发展背景,其发展过程中没有统一的规范管理,导致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不集中,秩序混乱,经常出现重复开发的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用的软件也不统一,造成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方式多样,给数据的整合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

1.3 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电力企业认为信息化就是利用设备和网络来代替人的劳动,因此大量购买机械等硬件设备,往往忽略了软件程序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软件程序相当于人的大脑神经,是硬件机械的中枢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软件程序的提升和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硬件设备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另外,电力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直接影响着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和态度,因此,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应领导和职工在思想上达成统一,在行动上相互配合,若电力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不能正确认识信息化建设,将会给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严重的阻力。

1.4 电力企业缺乏专业信息化建设队伍

一个完整的信息活动包含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应用四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内容都对于人才和软件有很高的要求,电力企业员工需要对当今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及时了解和掌握,,而目前电力企业员工的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其创新能力和先进知识的更新能力还不足,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对于软件要及时进行升级和更新,及时发现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软件技术提升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

2 信息化系统管理软件的选型原则

电力企业要通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化,就应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重复利用现有资源来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使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软件的选择应考虑与业务联系紧密的、功能简单而且、风险小、实施难度小、周期短的管理软件,其选择原则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适用性,信息化管理软件贯穿了企业的各个环节,与公司的运转效率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因此,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管理软件非常重要。二是经济性,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对软件的需求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不能一味追求管理软件的高端前卫,而应综合考虑成本价值,选择自身发展特点的软件,且很多软件都能够升级,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三是时效性,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因此应选择开发项目实施周期相对较短的管理软件。四是稳定性好,在信息化社会,若软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管理软件的稳定性是软件选型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原则。

3 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软件选型策略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地不断深入,电力企业对市场的需求催生了一系列电力信息化产品,如SAP、朗坤、用友等软件,但软件的实际用途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其选择必须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如企业利益、信息安全等。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软件系统选型将会出现以下策略:

3.1 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型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为提升管理效率,便于整体上对集团信息进行掌控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集团可选用大型的ERP数字平台,采用国际知名软件企业,而分公司和企业则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国内先进的EAM管理软件,这种根据实际需求对软件进行灵活选型的策略能够提高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目前电力系统也应用了ERP系统主要用于业务采购、资产管理方面,起到了协同管理、层级审批、多层级管理的应用

效果。

3.2 一体化平台选型策略

因很多集团企业的管理体制为多级管理,集团企业可从上至下选择国内有丰富电力行业实践经验的软件企业提供整体的信息化服务,实现一体化的信息管控,避免因多家企业的多种软件造成采集、加工的数据混乱的情况给企业带来风险。这种软件的统一选型有利于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也有利于实现集团的管控一体化。选择统一的企业门户入口,登陆后可显示软件分类、软件层级。网、省、市、县各级用户可根据不同的需求、层级不同选择软件入口。这样不但节省软件开发的费用,同时降低了各级用户操作的复杂性。

3.3 管理系统和生产系统选型标准

由于电力企业特殊的工作背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信息系统的选型大体可分为管理系统选型与生产系统选型。管理系统包含:邮件系统、办公系统、档案系统、财务应用系统,报表系统等。生产系统主要包括:输、配、变生产管理系统,电网规划系统,调度管理系统。不论是管理系统还是生产系统,系统选型的主要出发点有:(1)协同办公,分层审批;通过使用信息系统,应实现多层级审批事务,电子化协调办公模式,省去了原始的纸质式、人工化的办公模式。(2)系统安全性、容灾性:对于一个企业,企业内部的数据是具有保密性的。对于在企业软件中数据安全性,是软件开发厂商在软件开发初期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所使用的软件中采集的数据是否安全,不对外泄密。另一方面软件数据的必须要按时备份,一旦发生意外,必须具有可还原的性能,保证企业数据的安全性。(3)可扩展性:信息软件的应用不可避免会出现不适应现象,这时就需要二次开发信息软件,在软件选型时要把二次开发因素考虑中,提供较好的二次开发入口,对软件的选型也是至关重要的。(4)软件服务:软件厂商的售前售后服务质量是企业软件选型的另一个重要考虑要素,售前是否与企业沟通到位,决定了软件的实施效果;是否有专门的售后团队,对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整改,甚至是软件的二次开发。由此软件的服务质量也应在软件选型时考虑在内。

4 结语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创新发展和高效运转的重要动力,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应关注先进软件的发展和应用,并根据自身特点以及软件产品的成熟度、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适用性、软件价格、扩展性等灵活地采纳新软件来改善业务流程和管理水平,让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电力企业中,帮助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彭泽武,李伟清,林强,刘文彬.电网企业信息系统

运行方式模型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3,(6).

[2] 李羡.浅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9,(5).

[3] 杨青峰.发现差距 汲取经验—国外电力信息化建

设对中国企业的借鉴[J].每周电脑报,2005,(31).

[4] 王建设.电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初探[J].电力

信息化,2009,(2).

[5] 刘保华.浅议电力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的若干问题

篇6

中图分类号TM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1-0121-02

0引言

信息化建设对于任何企业都是必要的。目前,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领先产业,同时信息化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也成为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标准,所以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是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着电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等等。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是必然的发展路线。

1信息化的概念

有人说,信息化是依托于网络的,它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合成,这样的观点只是看到了信息化的一部分,是不全面的解释[1]。信息化跟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一样,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层面,还有组成信息化的六个关键因素。萨变革方面,第一个层面是信息技术的发现和使用,它是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对信息资源的利用,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分;第三个层面是信息产品的制造,它是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基础。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信息化的建设.六大要素是指信息法规,信息的资源,发展信息的技术和网络环境,发展信息的人才以及信息化的产业。三个层面和六个要素共同组成的才是信息化。换句话说,在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中,信息化收集各种信息,更加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推动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创造财富.

2 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早,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国电力行业在生产过程,发电送电,以及电力系统的后期维护中都引进了信息化的技术。但是电力行业在中国一直是以垄断的形式发展,所以电力行业的竞争不足再加上在本身就极度注重产能的情况下,电力企业中的信息化建设程度并不高,整个行业都缺乏相关的建设标准。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电力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操作层向管理层延伸,从单机、单项目向网络化、整体性、综合性应用发展,从局部应用发展到全局应用,从单机运行发展到网络化运行;电力信息化建设已纳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信息化进一步与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融合。目前,电力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电力信息化在生产经营操作层的运用已经完成[2]。另一方面,电力企业开始朝向集团化发展,产业化,标准化,生产过程逐渐智能化。集团化运作需要成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管理等各环节一起协同运作,产业联动和协同使管理难度增加。目前,电力集团中对电能的相关数据的分析,管理以及智能化的使用都提出了要求。这些都是电力企业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重要部分的原因,电力行业的信息化系统也因此而得到会更好的建设和使用。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满足电力企业的需求,开发系统软件以及软件跟系统的兼容,数据的智能化管理。从整个大市场的需求来看,电力行业今年来的发展方向是从注重生产转向注重企业的各项建设,因此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在电力企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3 信息化建设对于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3.1优化管理机构

信息交流的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组织的效率,组织效率的提高,离不开简单的信息传递渠道,简单的信息传递渠道能够降低信息的成本。针对不同的信息传递渠道有着不同的操作方法,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效率。电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层和相关机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管理的流程越来越复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企业的管理机构简单化,管理更加的简单,能够提高办事效率,让事件的处理过程更加的透明化。

3.2严格内控体系

信息化的建设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管理,这个过程减少了人员的参与,同时也给人的行为做出了规范,减少了人为的操作误差,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信息共享,消息透明,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3.3实时的业务处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给企业第一时间所需的资料,让企业能够跟市场相互适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市场需求,客户需要,做出决策。电力信息化同样能够让管理者及时的了解电力市场的需求,做好电力生产的决策[3]。

3.4有利企业创新

信息化建设能够让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资料,也能在最短时间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然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技术的创新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信息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实现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上,将收集而来的各种有效信息用于技术的创新工作上,对于为企业的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3.5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建立统一的信息门户,实现信息的及时性、唯一性与准确性、共享性;解决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系统等业务系统的整合,保证信息交流的一致性,进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减少重复录入、信息冗余,降低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3.6为电力自动化的实现搭建平台。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时,它也是电力企业走向自动化的技术支持[4]。未来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智能化和自动化的,信息化建设为自动化的电力发展提供了发挥的基础。

4结论

中国电力企业虽然长期发展目标是提高产能,注重经济效益,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为社会带来的贡献,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再是人们认为的无意义的投入,不再会因为前期的投入而忽略信息化的建设,而被认为是一项小投入大收获的工程。对于电力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还存在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还会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相关学者必定会致力于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这个研究过程将会给电力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炳坤,姚爽林.信息化的概念[J].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1 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杭州电力配电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杭州市区10千伏及以下配电工程及用户工程的施工安装企业,具有承包送变电工程的二级资质。施工范围涵盖有主业扩工程、无主业扩工程、电缆工程等。

随着用电需求的快速扩张,用户工程的规模和数量急剧增长。如何有效整台企业资源进行项目管理信息化已迫在眉睫。

总的说来,原有的手工工程项目管理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工程数量多。工程预算,成本核算、工程决算的数据统计工作量大,工程进度难以控制;

(2)工程管理业务流程缺乏标准化的流程控制;

(3)历史数据难保存,数据统计、分析、决策支持的难度大。

面对如上所述的诸多问题,“大有科发”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其快速个性化客户需求定制的特点,得到了用户的一致青睐。

1.2建设目标

正式启动配电公司的工程管理系统项目以来。系统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满足配电公司的工程管理需要,同时集成物流管理系统、财务系统。将来在此基础上系统可以随着业务的发展做相应的扩展。所以,项目的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有效控制项目资金流

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实现配电公司项目资金有效配置和调度。合理平衡资金收支,保证项目现金流的良性循环。

有效控制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

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制定项目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实现系统化管理。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实现成本、进度和质量的平衡管理,取得工程项目实施的最高收益。

实现资源、知识共享,提高公司对企业资源的利用水平。

通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业务数据、流程、文档管理等在统一管理平台下实现,以满足各个工程管理部门、决策层对工程项目管理数据的各种应用。

1.3建设规划

配电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整体建设规划围绕“一个业务核心流程,三太管理子系统”展开。―个业务核心流程指工程项目管理流程,三大子系统,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整体上系统采用统一软件技术平台、统一的系统设计,采用分阶段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证子系统间无缝集成。

(1)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其包括:工程立项。合同管理、任务管理、施工管理、结算管理、进度管理、工程变更、材料管理、决算管理等。

(2)物流管理系统,其包括:采购入库、材料出库、成本核算等。

(3)财务管理系统,其包括:总账、现金管理等。

2 软件技术架构

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是在金蝶K/3BOS的平台上进行客户化开发的定制产品。该产品可以集成金蝶k/3ERP的财务、采购、销售、仓存等子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以金蝶K/3三层分布式为基础的网络架构,B/S的应用架构通过第三方软件Citrix远程攘入平台来实现。

金蝶K/3 BO S是一个面向业务的、开放的集成与应用平台。基于K/3 BOS构建的业务系统,能够满足企业个性化管理和持续成长的需要。为不同企业的不同应用阶段,提供了随需应变的ERP解决方案。

3 项目实施评价

3.1系统主要特点

基于“一个业务核心流程,三太管理子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具备进度可视。成本可控、业务可追溯的特征,使企业的项目管理达到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项目管理的可视突出表现在项目的进度管理方面,系统可以强时反映项目执行进度情况以及项目相关资料等,便于用户全方位掌控项目的执行情况。

项目管理的成本可控突出表现在项目的预算管理中,仓库的材料出库受工程管理系统的预算控制,通过系统严格控制材料的超额领用。

项目管理的可追溯突出表现在各个单据问的穿透查询,为管理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数据记录和追溯功能。

3.2系统实施前后对比

通过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对比实施前后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使部门间沟通更加及时有效

工程合同一旦完成签订,系统将自动提醒相关人员制作工程任务单,并将相关资料提交到生技科的相关人员处理,安排施工计划。

实现工程项目数据共享

对于每个区域的工程接单人员,能很容易地查询到工程当前进展状态、合同签订状态、施工情况、结算情况等信息。

项目的进度更加透明、可追溯

相关人员能通过工程进展图,一目了然地查询工程目前的进行情况,知道工程目前正在哪个业务环节处理。

工程材料成本控制更加有效

系统根据工程的预算控制材料发放,超出指定范围的材料,系统是不允许出库的。如有特殊情况需进行工程量变更。

篇8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实现人力资源基础信息标准化是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稳步提升的重要基础。根据国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实现人力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所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信息技术作为当前管理工具,应应用于管理制度的制定、业务流程的设计、员工沟通、人力资源报告分析等,并根据既定制度与流程完成对客观事务的处理,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

二、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主观上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理解存在误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仍处于事务型管理阶段,软件偏重一般性,不能完全涵盖企业特有的管理活动,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同时,软件中的某些附加功能并非组织所需,如SG-ERP中许多附加信息并没有完全利用,甚至没有得到维护,有的数据仍不能得到完全共享,这便增加了组织的负担,造成浪费。

第二,客观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当薄弱,原有制度不够完善。造成当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进程相当滞后的现状是有其客观原因的,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电力企业生产和经营模式不断发生变化,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对稳定的基础,再就是在现有信息化系统中的动态数据不能及时采集得不到准确维护和更新,因动态数据的本来作用是提供即时信息,供管理层进行决策,这便要求动态数据能随时进入数据库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然而,一些组织的动态数据并没做到随时更新,动态数据没有及时进入数据库,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法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不能表现为工资的记录器,不能只为发放薪酬或只为统计报表提供数据,应作为一个管理工具,不仅要能记录所发生的数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提出有价值的报告。比如,通过对员工考核数据的分析,组织可了解到目前的整体绩效状况;通过对工资结构的分析,可提出成本控制的建议等。

三、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第一,认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方面,企业业绩的持续提升和战略实现必须依靠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体系,既包括求才、选才、用才、育才、留才的激励机制,有包括建立畅通、快捷的沟通平台和凝聚员工归宿感、责任感和塑造自身形象的企业文化。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是指有计划地实施的、旨在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需求的、最终提升组织绩效的一系列教育和培训、开发与管理的活动,其信息化内容也应具有相应的范畴。人力资源信息化是提升电力行业的产业水平,促进电力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不能局限于一些非核心的、过于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而应坚持以战略的目光和系统的思想,集中精力研究系统性、全面性的战略事务信息化管理,如研究企业内部的学习能力、企业再造与技术创新能力、把握客户潜在需求的能力、快速应变能力、用活企业以外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策划、决策、领导能力等。

另一方面,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开发和普及、技术运用的成本逐渐降低,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和便捷。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变革,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给电力企业创新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比如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重组理能指导下对企业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各职能部门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信息流动更为流畅,从而加快沟通过程,有利于提高管理者决策水平,改善决策效果。也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不拘泥于企业传统的层级管制,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使得更多的工作由跨专业的临时性团队完成,显现出网式的组织机构。在这种网络式、扁平化的组织中,企业职工更容易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望、进行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构建学习型企业。

第二,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进行指导。

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分布实施的系统工程,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步考虑:首先应该着眼于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措施,包括行政事务管理、组织机构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绩效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及员工入口管理等,这些在日常工作中占用员工大量时间和精力,没有现代化的信息管理一是占用大量时间效率低其次是差错率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考虑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其次是规范人力资源的业务流程,如招聘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等。尽可能将相关的工作职能能完全覆盖并划分清楚,并且能将优化后的流程体现在流程中,使用一套信息系统使资源共享化;最后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如规划员工职业生涯、评估人力资源成本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决策以及如何根据企业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如何通过合理的招聘技术与测评技术为企业选聘合理的人才、如何通过工作分析技术以及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来提升组织与个人绩效等,所以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从以前的相对封闭变得开放,滞后管理变成超前管理,这些好处无疑可以改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最高决策者以及全体员工的服务质量,并使得全体人员都能参与到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中来。

第三,用系统的理念进行实施。

针对电力企业组织机构的不稳定、业务流程变化频繁的特点,电力企业的不断变革,针对人力资源业务管理规则的实际需求,国网公司推进了SG186信息化工程,于2008年研究开发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管理与统计软件”,并在系统内推广应用,实现了组织机构、岗位、人员360度信息、劳动统计数据的全面采集。人员360度信息包括了人员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语言能力、工作履历、劳动合同等33个数据子集。通过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管理与统计软件,初步建立了员工信息、指标、报表相衔接的信息管理与统计体系,使之逐步构建一套纵向贯通、横向集成、高效完备的人力资源应用系统,实现了人力资源工作的网络化、流程化、节约化管理。由于人力资源节约化管理的统一部署,在以上基础上又开发了SG-ERP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了“一套系统、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的人力资源信息化支撑模式。

篇9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供电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供电企业要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从企业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上着手,提高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1、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1、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理念有待更新

我国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观念深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对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对于电力行业的财务管理没有实际深入,而且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管理者也应正确分辨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保证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实施。可以说,供电企业目前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理念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位。

1.2、供电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财务体系

供电企业在资金的流向以及控制上存在着脱节的问题,企业对于影响资金变化的因素难以及时掌握信息,资金的筹集和投放都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规范,有的供电企业依然没有建立有效的财务预算体系,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方式,对于资金的监控力度相当薄弱,同时审计监督制度也还不到位。

1.3、供电企业成本控制力度不够

供电企业应提高成本控制能力,有的供电企业未能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成本体系,制定成本费用定额,细化成本支出项目,出现人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混淆等问题, 还有的企业财务管理基础不够完善,造成许多诸如定额管理、成本原始记录等的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增加了成本核算的难度,影响了成本的控制力度,而且由于企业的成本控制没有融入到项目管理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力度。

2、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资产管理需要加强

供电企业的资产有很多种类,管理的难度就相对比较大。虽然企业内部有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有的企业不能有效执行,这很大可能会导致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比如:由于对企业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有一些单位存在只重视购买而轻视管理现象,没有定期清查其资产情况并对资产质量进行跟踪管理,从而导致对其拥有的资产存量及运行质量不是很清楚,这就无形中加大了财务管理难度,而且容易出现不良资产、资产流失等情况。

2.2、强化市场竞争的意识

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的影响,供电企业作为国家垄断的企业,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缺少一个企业应有的节约意识和成本控制理念,甚至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经济效益较低,制约了企业发展。

2.3、财务管理不到位

供电企业的应收账款科目比较多,而且余额巨大,这就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再加上财务管理不到位,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导致有的企业内部职员责任不清,管理意识不强,很容易形成积账、坏账现象,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近几年来,由于供电企业所投资的基础设施比较多,需要大量资金用来周转,所以就可能需要向银行支付大额利息资金,从而加重企业运营成本。

3、提高供电企业财务优化管理措施

3.1、转变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

从企业的高管到基层员工都应当转变观念,让他们能够意识到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应当主动创造条件,使得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主动为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做贡献,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能够更加主动。强化企业基层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以免出现“重视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的问题。企业的财务工作者不仅应当搞好信息收集以及整理分析工作,还应当系统的考虑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真正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3.2、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最基本的保障。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是对全体员工、全部过程、所有要素进行的管理与控制工作。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结合企业的总体规划,提出总体经营目标,制定长期规划以及年度计划,并且编制企业的采购与销售、费用与成本、现金收支以及损益表等预算,将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分解并落实所属单位或部门。同时,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应当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尽可能避免产生利益冲突。在实施预算的过程中,应当强化资金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升资金的利用效益强化成本的预算管理,对于成本支出进行严格控制,强化监督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奖惩以及激励机制。

3.3、增强供电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

供电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并且大部分需要依靠向外部进行筹资,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增加。供电企业应当从如下几方面着手对财务风险加以规避:首先,提升会计工作者的个人素质,强化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切实发挥会计核算以及监督的基本职能。其次,完善供电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岗位,并且明确其权责、规范工作程序,真正落实并执行企业的内部牵制制度,以免产生财务风险。第三,强化供电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效益的最大化,而应当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供应优质电能的基础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3.4、提升供电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者的业务水平与个人素质。首先,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理论水平,具备扎实的统计学、法学以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加强学习,不断学习最新的知识,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信息并且按照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供电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不断增加的业务范围开展风险评估与分析。第三,顺应时展的需要,按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动态以及资本运作具体实际,掌握新兴的融资工具以及投资手段等。

3.5、创新财务控制制度

财务控制并非只是一种财务管理手段或者方法,而是一项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起到规范的作用,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的财务控制为一项系统而全面的财务管理工作,而并非只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事。企业的财务控制可以将企业的财务计划、目标以及生产经营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的完成需要依靠企业的各种管理工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之间是有机联系与渗透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果脱离了其他管理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将寸步难行,同理没有财务管理的科学指导,其他的各项管理工作将会变得非常盲目。

4、结语

在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中,目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提升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供电企业必须加强对当前财务管理中出现问题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分析,针对性的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财务成本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着手,采用行之有效的步骤和措施,提升供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的改善,才能促进供电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掌中管理是一款专门为建材行业店面管理打造的手机端软件,针对团队建设、员工管理、客户服务而设计,使管理模式标准化、管理流程系统化、管理机制智能化,让店面管理更简单、员工工作更积极、业绩提升更快捷、老板生活更轻松。

掌中管理三大模块助您轻松实现信息化管理。

1. 客户订单流程化

从客户进店到售后服务的整个流程中,订单信息同步更新 ,系统推动流程进行,让客户订单流程化。

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老板可随时查看订单了解情况,客户服务无推诿,提高员工的工作责任感。

每个环节都详细记录跟客户沟通的信息,并且要设置下次跟进时间,系统到期自动提醒。同时软件的积分功能,对没有按时跟进的员工扣除积分,提高员工积极性。

当满足下一环节条件时,系统自动变更订单状态,同时消息会推送给相关负责人。员工处理更及时,提高店面的服务质量。

2.财务管理直观化

实时收款审批:

员工添加客户收据后,老板账户便能实时收到待审批的通知,审批结果也会及时在店铺动态里反馈给员工。这种实时机制,让老板对店面的财务能够即时核清、实时把关。

审批后还可按店铺、支付方式、时间等查看数据,方便老板对账查账,让每一笔收款都清清楚楚。

智能统计业绩:

国庆期间、促销期间、元旦期间等,通过搜索这些时间段,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系统统计的店面盈利情况,还可以查看这些数据的详细信息,无需再进行复杂的数字运算,省时、省心、更准确。

3. 业绩考核合理化

用积分来体现员工日常的工作,让员工感受到每项工作的价值。

从签单、收款、积分等多个角度展示员工业绩,按月自动统计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排名。通过排名情况可直接对优秀员工进行奖赏,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并且系统对已签单客户的跟进信息以及每月业绩排名是共享的,有利于向其他员工学习,从而促进团队协作,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使团队成员快速进步。

掌中管理以下三个功能更能帮助店面正规化发展

1.多店面管理

支持企业的扩张,老板可同时管理多家店面,通过店面动态信息可快速了解每个店面的情况。

2.多角色办公

支持老板、经理、店长、员工、安装售后等多个角色,同时不同角色账号具有不同的权限功能,整个团队各司其职,协同办公更高效。

3.多重安全保障

对客户信息的存储及传输加密,防盗防窥;对网络配备顶尖防火墙,实时保证安全;对每日数据备份,防止不可抗因素造成的数据丢失,让您能够放心使用。